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数学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简短(三篇)

数学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简短(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7 11:02:52
数学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简短(三篇)
时间:2023-02-17 11:02:52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篇一

面对那么多听课的教师,孩子们和往常一样,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看到孩子们的自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为他们高兴。可是自己呢?一开始就自乱阵脚,看到学生在黑板上画的40°角,脑子一热,心里想:怎么和我让他们尝试画的角度数一样呢?其实第一次尝试是让画30°角的,第二次尝试才让画40°角,可当时一迷,也忘记了让学生说说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就让学生先尝试画40°的了,第二次再画30°的角,后来也让学生复习了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但是整个教学环节显得乱了。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多年来,只要有人听课,特别是有领导在场,没有一节课讲的让人满意。每次讲课之后就会痛很久,不过这次,我没有痛的感觉,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我很高兴。

我总是对孩子们说:“你能行”“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就这几句话让很多孩子自信起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希望。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勉励自己呢?我真的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各方面的素质都会提高,我的数学课一定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

2、问题设置方面

在课堂上,面对教师提的问题,孩子们不去积极的思考,或者出现孩子们的回答脱离了教学的核心,答非所问,那一定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在《角的画法》这节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这样的问题“用三角尺还能画出那些角?”一个孩子说:“可以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当时我一听,懵了,怎么这么回答啊,咋不是“30°、60°、90°、45°”呢?孩子们也在下面吵开了,有的说用三角尺不能画周角,有的说可以画周角。我当时也想不到用三角尺怎么拼出一个周角,就很奇怪的问孩子们怎么画,孩子们肯定受到我表情的影响,陷入了沉默。最后只好对孩子们说,这个问题我们下去再说,就敷衍过去了。出现这个意外,就是我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结果出现了孩子们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结果。如果这样问:“用三角尺还可以直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我想就不会节外生枝了。

课堂的提问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才能使孩子们明确思维的方向。这些以前都知道,但仅仅是知道,没有感悟,而今天课堂上的这个意外,让我悟到了:课堂的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你问得好,问的巧,教学就有效,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得到发展,使孩子们变得聪明,反之,就会阻碍孩子们的发展。

3、课堂生成方面

课堂的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在《角的画法》一课中,在画完40°角,小组交流画法之后,我让学生汇报。有个孩子说了这样一种画法:先画一个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这个点重合,在0刻度线和40°的地方点上点,然后连线,画出40°的角。他这种画法结果是正确的,可是与教材中画角的步骤不符合,虽然我当时表扬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但却不敢肯定孩子的画法。后来在研讨中,这也成为一个研讨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也可以,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画法是不规范的。

课后我查阅了资料,又在网上请教了一些教师。最后认定:这样画角是可以的。只是我当时在课堂上没有抓住时机,进行恰当的处理。如果我当时肯定孩子的画法,并告诉孩子:“其实你这样画,和书上的画法是一样的,你先确定的第一个点是射线的端点,也就是角的顶点,对准0刻度线和40刻度的这两个点确定了两条射线,也就是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只是书上先画了一条射线,而你是先通过点点,确定了射线的位置后,才画射线的。这样一分析,把孩子的思维和教材上的画法做了一个对接,使孩子们在对角的认识上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生成之所以处理的不到位,其实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看来,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数学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篇二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按角的特征)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自然的引入。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辨认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在三角形分类的的操作讨论活动中,总结、区别这些三角形的特征。

3、能举出三个以上在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4、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一)复习铺垫 引入新知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锐角、直角和钝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基础。)

3、揭示课题

(板书:三角形分类)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二)实践探究 活动验证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和一张彩色卡纸)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12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游戏巩固

老师在一个袋子里放三个三角形,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对于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或钝角的时候给予肯定,露出的角是锐角的情况是不能确定角的。答对者,就把里面的三角形送给他。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通过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指导学生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1)请按边分类的同学说出分类的理由。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三角形的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2)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在哪也见过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应用 提高技能

这一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示一些动手操作的习题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技能。

(四)全课总结 梳理知识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三角形分类

按角分 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数学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角的分类教学反思篇三

人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数学,幼儿获取数学的经验、概念不能凭空而来,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一旦孩子们有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他们也会逐渐懂得举一反三,如每天的区域活动整理玩具,他们会主动迁移数学中的“分类”概念。而探索多种的分类方法,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说,则进一步发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1、中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它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与游戏性。

2、本班幼儿初步能根据物体的功用将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选择花片作为学习分类的操作材料,幼儿园的玩具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的,容易收集又被幼儿所喜欢,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不失是回归生活教育的一大举措。

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关键在于调动幼儿各种感官,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启发性引导幼儿积极思考问题并引发同伴间的交流,帮助幼儿将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归纳和整理,本节课采用操作法教学策略。

1.能按物品的多种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多角度分类,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能用简单的标志记录自己的分类并与同伴讲述分类方法。

1、幼儿能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并讲述分类的理由。

2、鼓励幼儿尝试多种的分类方法并记录。

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图形卡片、花片,分类盒、记录卡、水彩笔人手一份;教师操作的图形若干,大记录卡。

(一)观察图形,比较发现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我带来了许多图形,请小朋友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二)按图形的物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自由分类。

师:要把这些图形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想一想,分一分。

1.幼儿按图形的特征进行自由分类。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分类方法。

3.引导幼儿讨论记录方法,教师记录。

(三)按花片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多角度分类,初步学习记录自己的分类方法。

师:花片也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一分,请小朋友试一试,并把分类的方法记录下来。

1.提出要求:分一次,记录一次。

2.引导幼儿尝试从多角度对花片进行分类,并用简单的标志记录自己的分类方法。

(四)经验迁移

1.幼儿讨论分类方法。(如女孩站一边,男孩站一边)。

2.幼儿进行游戏。

1、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可再丰富点。

2、分类的结果让幼儿学习记录可促使幼儿真正理解分类的含义,有部分幼儿不懂的记录,要鼓励幼儿留下“痕迹”,避免出现重复的分法。

3、经验迁移环节幼儿很感兴趣,但是以“高矮”进行分类难度较大,该环节还可引导多种分法并提供给幼儿多说的机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