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一
花桥坐落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 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岩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眼洞内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
七星公园内骆驼山即驼峰,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xx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七星公园内桂海碑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 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像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佑党藉》碑,反映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反抗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 “ 民怨神怒 ”之源,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而“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郭沫若读后,赞为“梅公瘴说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饯叶道卿题》28字,笔法坚劲,是传世稀品。米芾、程节《赠、答诗》,朱唏颜、章岘、方信孺以及明人周进隆、清人谢启昆的题诗,都有较高艺术水平。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阳线观音像,线条精细,面容丰满,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额间有一只小眼睛,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形象十分奇特。清人所书“佛”字,糅书、画为一体,匠心独具,颇有欣赏价值。龙隐岩左侧现已增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
七星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景区内最有名的景点是骆驼山和七星岩,当然还有很多人对花桥感兴趣,那是一座很漂亮的宋代石拱桥。景区内还有动物园和攀岩、野战等拓展项目。
来了桂林,大部分的人都想看下溶洞,如果不想到银子岩那么远,那七星景区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它位于市区,交通也便捷,还可以顺带逛逛这个桂林出名的公园和玩玩公园里的其他的项目,比如带孩子的可以去下动物园看熊猫,对拓展有兴趣的还可以玩玩冒险树。
如果本身你有打算去银子岩,那其实七星景区没有什么来的必要,因为溶洞说来也都类似。而骆驼山其实就是外形像骆驼的山,3分的形似7分的想象,并且在公园外就已经可以看见,只是没那么近而已。毕竟这是个门票75元的公园,而且里面的小景点都还需要另外收费。拓展要收费、动物园要收费、银子岩也要收费,所以即使这个公园环境及文化底蕴都不错,但花个75元逛个城市公园看看骆驼山,想来,还是不核算的!
七星景区一共有4个门:花桥大门也就是东门,是正门;龙隐大门是北门、它靠近灵隐寺和儿童乐园;驼峰大门是西门,也是公园的后门,靠近动物园和骆驼山;栖霞大门是南门,靠近栖霞寺。哪个门进入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通或者地理位置选择比较近的门进入。
一般游客从花桥大门进入的最多,可能是因为这个是正门的关系,并且这个门最大。给出正门进入的游览路线供参考,当然真的去游玩的时候可以很随意,比如不想看动物的可以去掉动物园,不想吃饭的可以去掉月牙楼等,不是一定要按照行程走,行程基本只是依次经过的景点顺序。
花桥大门进-花桥虹影(是座宋代石拱桥)-栖霞禅寺(唐式建筑风格寺庙)-七星岩(溶洞)-骆驼峰(桂林市名山之一,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骆驼峰旁边还有新的拓展项目冒险树。)-动物园(里面可以看到熊猫)-天权湖-华夏之光广场(有个五彩石雕壁画)-桂林名楼月牙楼(可品尝百年“姑子面”及特色素宴)-花桥大门出。
以上游览方式:步行游览时间约2.5小时,如果嫌累也可以考虑乘坐电瓶车游览,时间约1.5小时,电瓶车费用15元,电瓶车可直达景区花桥大门和驼峰大门。
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 七星景区是桂林市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137.4公顷。
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整个公园汇集了山、水、洞、石、庭园、建筑、文物的精华,还包括了一个动物园在其中,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从天空上俯瞰,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山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
除了享有盛名的七星岩以外,里面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邓小平、郭沫若、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七星公园共有四个门,您参观游览的时候可尽量不走回头路,合理安排线路。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二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我是七星公园××号导游员。我代表七星公园向来参观游览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你们看,这七个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型公园,总面积137.4公顷。园内不仅有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整个公园汇集了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的精华,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七星公园内有享有盛名的七星岩,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的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邓小平、郭沫若、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
花桥
前面这座桥是桂林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叫“花桥”。花桥始建于南宋的嘉熙年间,原名“嘉熙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又因明代改建时,桥的两岸,盛开鲜花,桥影花姿,整座桥就像建造在花丛中一样,故名“花桥”。
花桥横架在小东江与灵剑溪江之上,历经无数次冲毁,又进行了无数次修复。自宋朝后,元朝、明朝、清朝都进行了修复或重建,现在的桥是按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原样子1965年重建的。花桥由水桥和旱桥组成,水桥四个大拱,旱桥六拱,全长130多米。如果站在月牙山望花桥,四个水拱与水中倒影状如四轮满月,人称“花桥虹影”。
杜鹃园
我们现在来到杜鹃园,顾名思义,这个园是以种植杜鹃为主。共种有青鹃、夏鹃、西洋鹃等多个品种。每逢花开的时节,这里繁华似锦,姹紫嫣红,因来无数游人在此拍照。
杜鹃亭
这座石亭叫杜鹃亭,它古朴、淡雅。它的特点是全部用石头砌成,最妙的是,站立亭内正中说话,声音会产生共鸣效果。
元风洞
这个洞叫“元风洞”,为什么叫“元风洞”呢?元风就是风的源头的意思。 因为这个岩洞与七星岩地下河连接,所以“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夏天,人们喜欢在洞口乘凉,凉风习习,有如享受空调一般。
护碑亭
请看,这里有“逍遥楼”三字榜书碑。它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碑的另一面是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因为碑的阴阳两面,刻着唐宋两代名碑,极为少见,是值得保护的。1974年修亭加以保护,叫“护碑亭”。
旧普陀山门
请看,这里有四个大字“超尘静境”。这里原是清代一个旧寺庙的大门,“超尘静境”就是指“超脱凡尘,与世无争,进入了神仙修炼的境地”。
普陀精舍
这里原是普陀寺的旧址,从唐代开始就供奉观音,因年久失修,早已废除,1959年重建。精舍后有观音岩,内刻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普陀石林
普陀山的石头很漂亮,很有名气的。相传,在唐朝的时候,地方官员选取这里的山石进贡朝廷。朝廷接纳这块石头后,命书法家欧阳询在其上镌刻《九成宫醴泉铭》,刻好后,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视为“瑞石”。后来李世名派李靖到桂林经过一番考察后,得知这块石头产于普陀山的普陀石林。为庆祝“瑞石”进宫得宠,在“瑞石”产地建“庆林观”。据说唐太宗还御书“庆林观”三字匾额,使得普陀石林名噪一时。
玄武洞
我们来到了玄武岩。元代曾在洞中建“全真观”,明朝改为“真武阁”。后改为“玄武阁”。
玄武,又名真武、黑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居于北方的水神总管,龙王也归他管。后为道教所信奉,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象”或“四方四神”。
真武神一说是由田地神变化而来的。其形象为男女拥抱相,象征天地精灵,相拥相抱,永不分离。最后龟蛇复合成为一个人像,即真武神。将龟蛇分开,成为龟蛇二将;当龟蛇合起来,就形成了蛇缠龟的真武原形。这时,已从原来的恋爱之神,演变为战斗之神了。
但在中国古典名著《四游记》的“北游记”中,玄武却被描绘成源于玉皇的三魂六魄之一,因玉皇动了贪念,自贬一魂到凡间受苦。经无数次生死、修炼,终于得道成仙,被封至北方任水神总管。龟蛇二将是他收服的第一对得力助手,协助他荡平了人间的妖魔鬼怪,故玄武大帝脚下总塑龟与蛇的形象。后因唐代有唐玄宗,避讳,将玄武改称真武。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代道人潘常静出钱镌刻的浮雕《龟蛇合一》。高明的石工巧妙地利用了岩石的天然色泽,请看,龟是青灰色的、蛇是淡红色的,龟蛇相缠,栩栩如生。而圆形窗的巧妙框景,更为鬼蛇合一图锦上添花。
栖霞寺
始建于唐,高僧鉴真曾到此传法。元朝改为道教的全真观,明代易为寿佛庵。清初时,曾参加过抗清的浑溶和尚募化四方,历时33年,修复了栖霞寺,并使之成为西南一大名刹。1988年,赵朴初先生致函广西领导人,陈请重修栖霞寺,工程于20xx年动工,20xx年9月28日落成。新寺规模宏大,占地18000平方米,唐风古韵、典雅庄重。
骆驼山
眼前看见的这座山,很像一匹伏地的单峰骆驼,叫“骆驼山”。因为它又很像酒壶,所以古代又叫“酒壶山”。在自然界中,如此神似和形似的石山不可多见,它是大自然造就的杰作,是一件稀世的艺术珍品。关于“酒壶山”,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记载,明末有一个书生叫雷鸣春,此人很有才华,嗜酒如命,人称雷酒人,所以他择居在酒壶山下。雷酒人广植桃树于壶山之下,花开时,花海艳若红霞,享誉“壶山赤霞“,是桂林续八景之一。后人在雷酒人死后将他葬在酒壶山下,让他常年与酒壶相伴,现在山上还刻有“雷酒人之墓”。
骆驼山下草坪,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桂林时发表环保演说处旧址。
盆景苑
骆驼山下盆景苑始建于1977年。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取江南园林之长而建成,全国以曲廊、平桥、曲池、水榭等分隔布局,陈列展出石山盆景、树桩盆景。
这个长廊里陈列着一座长达12米的巨型盆景——《漓江百里图》。它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等桂林山水精华,1985年全国第一次盆景比赛中获一等奖。
天然奇石馆
天然奇石馆设奇形、奇韵、奇彩、遴珍四个展厅,汇集了10多个国家地区、全国20多个省市所收集的50多个石种,总计达800余件精品。其中有4亿年前的震旦角石,3.2亿年前的生物礁化石和地质年代为古生代寒武纪时代极为罕见的含有51只三叶虫的巨形化石,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之宝。
增公岩
这个岩洞实为七星岩的玉溪洞府,内有地下河的清流穿岩而过,溪水清冽冰冷,人们叫它“冷水岩“。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曾布率家属、部下游览东郊,发现这个岩洞,因是曾布率人发现,这个岩洞就被命名为“曾公岩”。
洞口宋代以来石刻10余件,其中含有真武帝第3尊道教造像。抗战时,在周恩来关怀下,江苏新安小学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踏遍18个省事宣传抗日,1938年抵桂林,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曾搬到岩洞内上课,所以这里的岩壁上还留有“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岩洞就是学校”的标语。
动物园
这所动物园于1960年建成开放,虽然规模不大,但园内饲养着很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黑叶猴等。此外还有日本赠送的斑马、火烈鸟,总共有60多种动物。
伴月亭
这个亭叫“伴月亭”,它建在月牙山的山道上。亭依月牙山,又与月牙岩相伴。站在亭的观景台上,能望见花桥倒影的月轮,因此取名为“伴月亭”。
小广寒
半山中的月牙岩,岩中建有两层小楼,就好像是月亮中的广寒宫,所以取名为“小广寒”。楼前挂有王力老先生描绘神州胜景及桂林山水的著名长联。
丹桂岩
据传,古时在这里曾种有丹桂树,故称“丹桂岩”。丹桂岩不是以“丹桂”出名,而是以古人类居住而出名。在洞中曾出土了蚌器、骨器和石器等,是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螺蚌胶结层的遗物。
龙隐洞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龙隐居在这里。有一年,天下大旱,老龙愿酒甘霖,拯救民生于苦难之中,破壁而飞。洞顶的石槽,就是当年老龙破壁而飞留下的痕迹。这个观景台于1963年建造,这个观看“神龙”的最佳角度。关于“神龙”破壁而飞,留下了许多诗文和传说。洞中近百件石刻,有相当一部分与“龙”有关,如朱晞颜、许季绍、傅恩容等人的石刻。若您一边欣赏这些诗文,一边看神龙遗迹,会感到神龙在飞动。
桂海碑林
“桂海碑林”由龙隐洞、龙隐岩及两个碑阁组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摩崖石刻205件,有“壁无完石”之谓。石刻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最著名的有宋代蔡京书刻的《元祐党籍》、狄青等平定侬智高叛乱班师桂林所刻的《平蛮三将题名》,颜延之撰、黄庭坚书的《五君咏》及针砭时弊的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其文以岭南的瘴气比喻官场的五毒: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帏薄之瘴。
导游员在此一般喜欢选导天碑、“魁星点斗”、“佛”字、“男髭观音像”、“关帝诗竹”等趣碑。
女士们,先生们,七星公园外景导游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三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小东江流贯其间,占地面积100余公顷,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占领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四行孤军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在漓江东岸,距市核心1000米,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海拔顺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7个山尖简直摆在一个程度上。普陀月牙,一东一西,彼此连属,散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有元风、玄武、白鹤洞跟四仙岩、曾公岩等多少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胜,苍劲挺立,气宇不凡。更为可贵的,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在七星公园西,花桥东。石挺拨耸立如柱,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上刻“毛泽东思维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郁,浓荫蜂拥。石颠有小叶榕,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志,是研讨古代水文的主要材料。晚清有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会合处,桥畔繁花似锦,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故名花桥。
七星岩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岩洞长约1100米,宽处50米,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后因地壳变动,地下河回升,露出地面成为岩洞,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透,溶解石灰岩,并一直在洞内结晶,从而形成很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造成蔚为异景的天然风景。七星岩现在是桂林最著名的旅行胜地之一。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园内,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数九寒天,外冒暖气;盛夏酷暑,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翠柏浓烈,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蝉噪鸟鸣,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飞檐门拱,琉璃朱饰,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往右持续登山,则有为抗日就义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在普陀南麓,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是仿亭式的建造,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川,旁边开一个圆形拱门,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绿色琉璃瓦,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26.8平方米。门上吊挂着“普陀山”的匾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全部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显得更加幽静、安静。
摘星亭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单檐、8柱8角,混凝土构造,长宽各5.2米,高6.5米,面积27.04平方米,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独一的高亭,破于亭上,能够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白叟诸山及明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修,以维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名贵石刻,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卑家手笔,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30.6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修建,俭朴、典雅,不与名碑争胜,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观赏书法艺术,阅读方志资料,兼得园林胜景之趣,切实是赏心的乐事。亭内本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现已他移。
文昌亭在普陀山半山腰,“超杜净境”右侧,名取文运鼎盛之意,因处浓荫耸翠之间,又名“拥翠亭”,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有楼,毁于抗日战斗时代,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长宽各5.7米,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东为普陀精舍,西、南有矮墙栏杆,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古称玄风洞,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洞口西向,高3~24米,宽2~15米,深250米,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构成空气对流,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洞内空气清爽。因为日照,山体热量的聚散,岩穴的气温长年坚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夏日最高达39℃,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纪行》中“冬时温如火,盖阳伏之征也”的记录,正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色及其起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清改为“大贤庵”,现已无存。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四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总面积137.4公顷。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还包括了一个动物园在其中,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从天空上俯瞰,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山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
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除了享有盛名的七星岩以外,里面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邓小平、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七星公园共有四个门,您参观游览的时候可尽量不走回头路,合理安排线路。
七星公园 - 现代城市公园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及服务设施,具有休闲游憩、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
七星景区位于桂林漓江东岸,漓江支流小东江畔,距市区1.5公里,因七星山七星岩而得名,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的生态景区,占地面积约134.7公顷,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于斯,俨然成为桂林山水的缩影,自隋唐时期起就已成为游览胜地,如今更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景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桂林的核心景区,并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此外,一千多年以来,中国四大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学说曾先后影响过景区,给这里印下了鲜明的宗教文化烙印,赋予了景区独特的“宗教四合一”的魅力。
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曾在骆驼峰脚下发表环保演说。桂海碑林共有石刻200余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形式有诗、文、歌、赋、对联、图像等;书体有楷、草、隶、篆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佑党籍碑》。
据史料记载,为排除异己,宋宰相蔡京曾将司马光、苏轼等300余人列为元佑党,宋徽宗下令全国刻石立碑为记,次年又下诏尽毁,龙隐岩这块碑是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块,是宋代党争的见证,也是一件历史珍宝。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五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上刻“_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桂林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 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 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芦形, 宽16米, 长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云洞 位于普陀山西半山腰, 南有寿佛洞, 宽敝若厅堂, 洞口西向, 高3~6米, 宽3~4米, 长45米, 面积157平方米。朝雾迷漫时, 云凝洞口, 故称朝云。洞开拓于明代, 太虚和尚修磴道, 并于绝壁处建楼阁。洞口有清诗刻两件。
碧虚阁 在普陀山七星岩口, 因阁中函碧虚亭而得名。阁高7米, 面积270平方米。碧虚亭为宋代建筑, 早废。1956年在原址重建, 1974年拆除改建, 1979年建成两层游廊式亭阁。旋梯而上, 上层游廊连接大小不对称的两座游亭: 在大亭中, 可以看到城市远景; 在小亭中, 可以俯视七星岩内景。碧虚阁建筑, 构思精巧, 吸收广西三江程阳桥与桂林“吊楼”的民族、民间建筑形式, 亭与阁层层挑出, 增加轻巧感和架空效果, 突出了“碧虚”这一主题, 被建筑界誉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范例。
曾公岩 原名冷水岩, 在普陀山东南, 与动物园相邻, 曾作七星岩出口。岩高4~20米, 宽5~50米, 洞府, 岩前有石门, “屈曲而入, 则流水横其中, 碧乳垂其上, 周环四视, 其状如雕镌刻镂, 殆出于鬼工而不类融结者也”。源于地下河的清流, 穿岩而过, 溪水冰冽, 所以也叫冷水岩, 这是它不同于别的岩洞的特色。洞口留下宋刻10余件。洞壁有“岩洞就是学校”、“敌人在轰炸, 我们在上课”等标语。抗日战争期间用作防空的岩洞比比皆是, 反映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
寿佛洞 位于普陀山西麓, 高3.4米, 宽6.4米, 深8.5米, 面积约54平方米。明代创为寿佛庵。庵前建栖霞寺。《临桂县志》载: “顺治八年(1651), 楚僧浑融和尚乃建为栖霞寺, 起藏经阁、听月亭, 殿宇楼堂, 备极宏丽, 山水绕环, 竹树掩映, 为一府胜游之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 后毁于战火。
弹子岩 在普陀山北麓, 洞口高敝, 宽14米, 高6~9米, 宽4~8米, 深65米, 面积280平方米, 呈弧状。郦道元《水经注》说: “山甚及溪, 中有石若丸, 自然圆珠矣, 故山水即名焉, 验其山有石窦, 下深数丈, 洞上深远, 莫究其极。”宋淳熙间(1174~1189),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刘谆, “买地为圃, 隔桥筑亭, 仰观岩石, 如坐冷泉, 对飞来诸峰, 遂为桂林胜游之最”。壁间有宋代石刻多件。
留春岩 在普陀山北麓, 南距弹子岩50米, 高3.5~4米, 宽3~5米, 深18米, 面积69平方米。岩前一片平野, 春回大地, 满眼新绿, 令人留连。岩名取其“留取春常驻”之意。留春岩景色平平, 宋人梁安世等在岩壁留下的《乳床赋》, 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述钟乳石成因的科学论文, 指出“泉春夏而渗流, 积久而凝……以岁而计之, 十万年而盈寸”, 很值敝开。岩前有平台, 宋代曾建楼阁, 供地方官员视察春耕之用, 所以取名省春岩。宋刘希旦《省春岩》诗:“省春岩畔点春衣, 傍洞山泉浸洞矶”, “泥燕不来灯光寂, 野鹭孤飞带落晖”。写出了省春岩宁得游人赏柳。
双忠亭 在灵剑江葛老桥北, 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用以纪念明未殉难的瞿式耜、张同敝, 故又名“双忠祠”。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 增加了浑融和尚、性因和尚和义士杨义等牌位。抗战期间被毁, 遗址尚存。
月牙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岩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详月牙岩诗宏: “天设岩须古, 月牙名白今。树低千岸转, 洞敝万峰侵”, 月牙山景致优美, 山西沿小东江有石级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广寒阁、襟江阁等景观, 且均面临江面, 视野开阔, 桂林市景悉陈眼前, 游人莫不心旷神怡。石级下到山西南麓, 有龙隐洞、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胜。
月牙楼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层, 下为餐馆、小卖部, 中为素食馆, 上为宴会厅、观景楼。主楼长31米, 深13米, 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楼后有架空的走廊与后山凉亭相通。整个建筑由楼、亭、廊组成, 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 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 独具一格。登楼品尝地方风味的同时, 还可以观览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桥、展览馆以及远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题诗赞美: “月牙楼是画廊楼, 八面奇峰豁远眸。毋怪楼中无一画, 画图难及白然优。”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岩, 名取随伴月牙岩之意。始建于清代, 1958、1978年两次重建。为4柱、单檐、攒尖顶方亭, 长、宽各2.9米, 面积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观景台挑出小东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遥看“花桥虹影”的最佳点。
月牙岩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宽1.5~3米, 深10.5米, 面积25平方米。在花挢遥望, 岩如新月。岩内, 清建有月牙山寺, 两层, 上为观音殿, 下为大雄宝殿, 毁于抗战烽火。1963年在旧址新建“小广寒”楼阁, 另建襟江阁, 以飞虹桥相连。在这里观景, 正如清人张宝描绘的: “螺峰远近堆千点, 雉堞回环锁万家。玉笋瑶簪山似画, 丹枫紫桕叶如花。”
小广邃 在月牙山月牙岩。1964年在月牙山寺旧址, 依傍岩穴形势筑成3开间2层仿古楼阁, 硬脊、坡顶、翘角, 上有飞虹桥与襟江阁相连, 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设旅游商品点, 是观景、购物的理想场所。
襟江阁 在月牙山月牙岩旁, 原建于清, 名文昌阁, 抗战期间破毁。后建成眺远楼, 1958年更名襟江阁; 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14米, 长宽各7.8米, 总面积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理论与历史研究室设计, 与小广寒统一构筑, 二者均为2层, 而襟江阁标高较高。小广寒横向构图, 6角耸立, 形成一隐一显, 一低一高, 一后一前, 一横一竖的强烈对比。襟江阁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龙隐洞的风景道上, 北有花桥, 西北有老人、叠彩诸山, 下临小东江, 是游人必经之道, 又是观赏花桥一带美景荟萃的胜地。
骖鸾亭 在龙隐岩东侧的石台上, 名取韩愈“飞鸾不暇骖”诗意。《广西通志》载, 为宋范成大建, 后废。明复建, 更名怡云亭。明包裕《重修怡云亭记》详记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骖鸾亭前临小东江, 后陀山西北麓, 寿佛洞南侧, 与飞来石相邻。高7.5米, 呈不等边多角形。苍翠如玉屏, 清佟钧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揽月亭 在月牙山瑶光峰顶, 原名嘘云亭。襟江阁旁有登山道可达。本世纪70年代新建, 为4柱混凝土结构仿古亭, 高6.5米, 长5.4米, 宽5.8米, 面积31.3平方米。宋光诩题额, 周游书联。漓江自北而南缓缓流过, 东岸民族风情园的侗族鼓楼高高耸立, 西岸虞山、叠彩、伏波、独秀、老人诸峰历历在目, 是眺望桂林胜又一佳处。
丹桂岩 在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亦称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宽5米。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 含黄褐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层, 学中虽发现磨制骨针和鹿、猪、羊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鳃类水生动物骨骼。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的遗址。由于人为破坏, 大部分文化堆积已无存, 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残迹。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内乳石垂悬, 幽暗逼仄, 游人多驻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余件。宋熙宁间(1068-1077)在龙隐岩建有释迦寺, 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阁。1988年建碑廊, 廊阁相连, 称桂海碑林。其后, 又于岩侧筑陈列馆, 3层, 高阁、曲廊、飞檐, 总面积达100平方米, 宽敝明亮, 是藏展与观景俱宜的好设施。
龙隐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宽8~20米, 长64米, 面积645平方米。有一条硕大、蜿蜒、矫劲石槽通贯洞顶, 传为老龙隐此留下痕迹。小东江流注洞中, “金鳞倒影水浮空”, 似为游人再现当年破壁而飞的景趣。1963年建观景台于洞西北, 是观“神龙”的佳境。古往今来, 游人不绝。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后人有“壁无完石”之叹。
龙隐岩 在月牙山西麓, 与龙隐洞相邻。岩高3~5米, 宽20米, 深10米, 面积200平方米。洞口西向, 呈穹隆状, 像个口袋, 俗称布袋岩。传老龙曾隐岩内, 后从龙隐洞“破壁而飞”, 故有龙隐之名。此岩开发较早, 宋人谭 评介说, “天下洞穴, 类多幽阴, 或远水, 清韵不足; 龙隐岩高而明, 虚而有容, 大概似碧落洞, 而登览之富则过之”。岩的南隅, 高处有一悬岩, 名悬洞; 岩的北面有一洞, 像海螺, 名海螺洞, 洞前有平台, 叫禅台, 洞中有滴玉泉, 传为烹茗依月牙山麓, “ 飞翼鼓, 周匝有栏, 陟降有路”, 成为一代名胜之地。古亭不复存。现在原址新建, 混凝土结构, 高6.5米, 长宽各3.5米, 面积12.25平方米, 复“骖鸾”之名。
辅星山 在普陀山南、月牙山东面, 海拔221米, 相对高度约71米, 面积2.75公顷。《广西通志》载: “七星山者, 七峰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峰在旁, 日辅星。”山有小道可翻越, 通月牙山, 给七星公园平添一趣。
剑柄石 在月牙山玉衡峰北, 像一把宝剑插入山中露出的剑柄。石高14.4米, 孤立耸峙, 上刻“列翠之屏”4个篆字, 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骆驼山 在七星公园内, 为桂林市名山之一, 原名酒壶山。因其状态酷似骆驼, 遂名之。每当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泽斑斓, 颇为壮观。明清以来, 山下遍植桃树, 若逢春至, 桃花烂漫, 江霞紫务, 分外妖娆。因此, “壶山赤霞”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现山周围辟有动物园、盆景艺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楼阁。桃花依旧, 桂树成林, 花果满园, “壶山赤霞”更加绚丽多姿。
盆景园 在七星公园东南、骆驼山南侧, 1985年建成, 面积4355多平方米, 分水石、桩景、乳石3个景区、水石景区, 从入口到山水廊, 设置各种吸水石、水边石制成的盆景, 从山水廊到水榭, 陈列各种树桩盆景和室外树桩, 占地2465平方米; 乳石景区, 从水榭到出口, 陈设各种钟乳石盆景, 占地830平方米, 这是全苑的精华, 它完全不同于梦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阳光下, 还其玉洁冰清的本来面目, 有的灿若朝霞, 有的翠如黛玉, 有的简直是喷薄着的飞泉。全部近20xx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 各具神韵, 意趣天成, 并采取了窗洞、景窗、景门、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种陈列式样。景区内建设, 布置殊异, 或池鱼、叠石、雁墙、篱笆, 或平桥、曲廊、水榭、亭台, 或树丛、竹林、草坪、藤架, 以建筑小品、庭院、植物连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间, 曲折清幽, 如入仙境, 令人心荡神移, 目不暇接。
灵剑溪 又名灵剑江、灵剑河, 在城东, 源于尧山西南大河乡上阳家之北、尧山公路之南一池塘, 池中有泉, 终年不涸。由池向北, 至尧山西麓茅坪庵附近, 有一沟壑, 丰水季节, 也有水注入灵剑溪。七星山古名弹丸山, 灵剑溪绕其下, 有弹丸溪之名。灵剑发自尧山, 经省春岩, 留春岩、弹子岩、同志桥、张曙墓、七星山, 会小东江, 绕月牙、龙隐, 至穿山人漓江, 全长约9公里。它流经众多著名胜迹, 其本身也最为游人所钟爱。
灵剑石 桂林名石, 在灵剑溪畔, 弹子岩前。高出水面15米, 宽12米, 长9米, 面积约110平方米, 呈笔架形, 主峰突如剑戟, 上刻“灵剑石”3个大字。
龙隐桥 位于龙隐岩西南170米龙隐路, 是小东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 这里建有跨度单拱石桥。1940年, 这里建有跨度24米、宽2米的木便桥, 用以疏散城区人口, 早废。现桥长62.2米, 宽10.7(7+2×1.85)米, 跨径40米, 荷载汽-13级。此间地形复杂, 岽 岸桥台基于一块大孤石上, 高10米, 西岸桥台筑在基岩上, 高1米, 有一2米径溶洞, 植桩支承。1964年兴建, 1966年始竣工。前此, 马坪街一带通往三里店需经花桥, 又不能行车, 十分不便。龙隐桥的建成, 不仅缓解了花桥的重负, 便利了交通, 且为小东江新添一景。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七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总面积137.4公顷。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还包括了一个动物园在其中,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从天空上俯瞰,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山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
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除了享有盛名的七星岩以外,里面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_、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七星公园共有四个门,您参观游览的时候可尽量不走回头路,合理安排线路。
七星公园 - 现代城市公园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及服务设施,具有休闲游憩、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
七星景区位于桂林漓江东岸,漓江支流小东江畔,距市区1.5公里,因七星山七星岩而得名,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的生态景区,占地面积约134.7公顷,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于斯,俨然成为桂林山水的缩影,自隋唐时期起就已成为游览胜地,如今更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景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桂林的核心景区,并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此外,一千多年以来,中国四大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学说曾先后影响过景区,给这里印下了鲜明的宗教文化烙印,赋予了景区独特的“宗教四合一”的魅力。
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曾在骆驼峰脚下发表环保演说。桂海碑林共有石刻200余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形式有诗、文、歌、赋、对联、图像等;书体有楷、草、隶、篆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元佑党籍碑》。
据史料记载,为排除异己,宋宰相蔡京曾将司马光、苏轼等300余人列为元佑党,宋徽宗下令全国刻石立碑为记,次年又下诏尽毁,龙隐岩这块碑是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块,是宋代党争的见证,也是一件历史珍宝。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八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小东江流贯其间,占地面积100余公顷,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占领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四行孤军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在漓江东岸,距市核心1000米,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海拔顺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7个山尖简直摆在一个程度上。普陀月牙,一东一西,彼此连属,散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有元风、玄武、白鹤洞跟四仙岩、曾公岩等多少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胜,苍劲挺立,气宇不凡。更为可贵的,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在七星公园西,花桥东。石挺拨耸立如柱,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上刻“毛泽东思维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郁,浓荫蜂拥。石颠有小叶榕,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志,是研讨古代水文的主要材料。晚清有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会合处,桥畔繁花似锦,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故名花桥。
七星岩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岩洞长约1100米,宽处50米,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后因地壳变动,地下河回升,露出地面成为岩洞,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透,溶解石灰岩,并一直在洞内结晶,从而形成很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造成蔚为异景的天然风景。七星岩现在是桂林最著名的旅行胜地之一。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园内,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数九寒天,外冒暖气;盛夏酷暑,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翠柏浓烈,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蝉噪鸟鸣,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飞檐门拱,琉璃朱饰,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往右持续登山,则有为抗日就义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在普陀南麓,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是仿亭式的建造,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川,旁边开一个圆形拱门,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绿色琉璃瓦,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26.8平方米。门上吊挂着“普陀山”的匾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全部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显得更加幽静、安静。
摘星亭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单檐、8柱8角,混凝土构造,长宽各5.2米,高6.5米,面积27.04平方米,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独一的高亭,破于亭上,能够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白叟诸山及明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修,以维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名贵石刻,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卑家手笔,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30.6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修建,俭朴、典雅,不与名碑争胜,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观赏书法艺术,阅读方志资料,兼得园林胜景之趣,切实是赏心的乐事。亭内本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现已他移。
文昌亭在普陀山半山腰,“超杜净境”右侧,名取文运鼎盛之意,因处浓荫耸翠之间,又名“拥翠亭”,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有楼,毁于抗日战斗时代,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长宽各5.7米,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东为普陀精舍,西、南有矮墙栏杆,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古称玄风洞,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洞口西向,高3~24米,宽2~15米,深250米,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构成空气对流,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洞内空气清爽。因为日照,山体热量的聚散,岩穴的气温长年坚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夏日最高达39℃,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纪行》中“冬时温如火,盖阳伏之征也”的记录,正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色及其起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清改为“大贤庵”,现已无存。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九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 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 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芦形, 宽16米, 长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一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二
桂林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整个公园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状观。小东江经花桥顺月牙山蜿蜒南流,水中青峰桥影相映成趣。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 ”、“龙隐奇迹”等名胜。公园内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花桥坐落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 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岩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眼洞内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
七星公园内骆驼山即驼峰,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xx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七星公园内桂海碑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 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像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佑党藉》碑,反映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反抗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 “ 民怨神怒 ”之源,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而“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郭沫若读后,赞为“梅公瘴说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饯叶道卿题》28字,笔法坚劲,是传世稀品。米芾、程节《赠、答诗》,朱唏颜、章岘、方信孺以及明人周进隆、清人谢启昆的题诗,都有较高艺术水平。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阳线观音像,线条精细,面容丰满,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额间有一只小眼睛,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形象十分奇特。清人所书“佛”字,糅书、画为一体,匠心独具,颇有欣赏价值。龙隐岩左侧现已增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
七星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景区内最有名的景点是骆驼山和七星岩,当然还有很多人对花桥感兴趣,那是一座很漂亮的宋代石拱桥。景区内还有动物园和攀岩、野战等拓展项目。
来了桂林,大部分的人都想看下溶洞,如果不想到银子岩那么远,那七星景区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它位于市区,交通也便捷,还可以顺带逛逛这个桂林出名的公园和玩玩公园里的其他的项目,比如带孩子的可以去下动物园看熊猫,对拓展有兴趣的还可以玩玩冒险树。
如果本身你有打算去银子岩,那其实七星景区没有什么来的必要,因为溶洞说来也都类似。而骆驼山其实就是外形像骆驼的山,3分的形似7分的想象,并且在公园外就已经可以看见,只是没那么近而已。毕竟这是个门票75元的公园,而且里面的小景点都还需要另外收费。拓展要收费、动物园要收费、银子岩也要收费,所以即使这个公园环境及文化底蕴都不错,但花个75元逛个城市公园看看骆驼山,想来,还是不核算的!
七星景区一共有4个门:花桥大门也就是东门,是正门;龙隐大门是北门、它靠近灵隐寺和儿童乐园;驼峰大门是西门,也是公园的后门,靠近动物园和骆驼山;栖霞大门是南门,靠近栖霞寺。哪个门进入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通或者地理位置选择比较近的门进入。
一般游客从花桥大门进入的最多,可能是因为这个是正门的关系,并且这个门最大。给出正门进入的游览路线供参考,当然真的去游玩的时候可以很随意,比如不想看动物的可以去掉动物园,不想吃饭的可以去掉月牙楼等,不是一定要按照行程走,行程基本只是依次经过的景点顺序。
花桥大门进-花桥虹影(是座宋代石拱桥)-栖霞禅寺(唐式建筑风格寺庙)-七星岩(溶洞)-骆驼峰(桂林市名山之一,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骆驼峰旁边还有新的拓展项目冒险树。)-动物园(里面可以看到熊猫)-天权湖-华夏之光广场(有个五彩石雕壁画)-桂林名楼月牙楼(可品尝百年“姑子面”及特色素宴)-花桥大门出。
以上游览方式:步行游览时间约2.5小时,如果嫌累也可以考虑乘坐电瓶车游览,时间约1.5小时,电瓶车费用15元,电瓶车可直达景区花桥大门和驼峰大门。
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 七星景区是桂林市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137.4公顷。
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整个公园汇集了山、水、洞、石、庭园、建筑、文物的精华,还包括了一个动物园在其中,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从天空上俯瞰,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山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
除了享有盛名的七星岩以外,里面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邓小平、郭沫若、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七星公园共有四个门,您参观游览的时候可尽量不走回头路,合理安排线路。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三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四
七星景区一共有4个门:花桥大门也就是东门,是正门;龙隐大门是北门、它靠近灵隐寺和儿童乐园;驼峰大门是西门,也是公园的后门,靠近动物园和骆驼山;栖霞大门是南门,靠近栖霞寺。哪个门进入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通或者地理位置选择比较近的门进入。
一般游客从花桥大门进入的最多,可能是因为这个是正门的关系,并且这个门最大。给出正门进入的游览路线供参考,当然真的去游玩的时候可以很随意,比如不想看动物的可以去掉动物园,不想吃饭的可以去掉月牙楼等,不是一定要按照行程走,行程基本只是依次经过的景点顺序。
花桥大门进-花桥虹影(是座宋代石拱桥)-栖霞禅寺(唐式建筑风格寺庙)-七星岩(溶洞)-骆驼峰(桂林市名山之一,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骆驼峰旁边还有新的拓展项目冒险树。)-动物园(里面可以看到熊猫)-天权湖-华夏之光广场(有个五彩石雕壁画)-桂林名楼月牙楼(可品尝百年“姑子面”及特色素宴)-花桥大门出。
以上游览方式:步行游览时间约2.5小时,如果嫌累也可以考虑乘坐电瓶车游览,时间约1.5小时,电瓶车费用15元,电瓶车可直达景区花桥大门和驼峰大门。
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 七星景区是桂林市最大,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137.4公顷。
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整个公园汇集了山、水、洞、石、庭园、建筑、文物的精华,还包括了一个动物园在其中,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从天空上俯瞰,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山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
除了享有盛名的七星岩以外,里面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_、郭沫若、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七星公园共有四个门,您参观游览的时候可尽量不走回头路,合理安排线路。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五
桂林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整个公园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状观。小东江经花桥顺月牙山蜿蜒南流,水中青峰桥影相映成趣。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龙隐奇迹”等名胜。公园内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花桥坐落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岩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眼洞内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七星公园内骆驼山即驼峰,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_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六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七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八
桂林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整个公园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状观。小东江经花桥顺月牙山蜿蜒南流,水中青峰桥影相映成趣。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 ”、“龙隐奇迹”等名胜。公园内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花桥坐落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 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岩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眼洞内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
七星公园内骆驼山即驼峰,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xx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七星公园内桂海碑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 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像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佑党藉》碑,反映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反抗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 “ 民怨神怒 ”之源,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而“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郭沫若读后,赞为“梅公瘴说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饯叶道卿题》28字,笔法坚劲,是传世稀品。米芾、程节《赠、答诗》,朱唏颜、章岘、方信孺以及明人周进隆、清人谢启昆的题诗,都有较高艺术水平。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阳线观音像,线条精细,面容丰满,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额间有一只小眼睛,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形象十分奇特。清人所书“佛”字,糅书、画为一体,匠心独具,颇有欣赏价值。龙隐岩左侧现已增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
七星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景区内最有名的景点是骆驼山和七星岩,当然还有很多人对花桥感兴趣,那是一座很漂亮的宋代石拱桥。景区内还有动物园和攀岩、野战等拓展项目。
来了桂林,大部分的人都想看下溶洞,如果不想到银子岩那么远,那七星景区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它位于市区,交通也便捷,还可以顺带逛逛这个桂林出名的公园和玩玩公园里的其他的项目,比如带孩子的可以去下动物园看熊猫,对拓展有兴趣的还可以玩玩冒险树。
如果本身你有打算去银子岩,那其实七星景区没有什么来的必要,因为溶洞说来也都类似。而骆驼山其实就是外形像骆驼的山,3分的形似7分的想象,并且在公园外就已经可以看见,只是没那么近而已。毕竟这是个门票75元的公园,而且里面的小景点都还需要另外收费。拓展要收费、动物园要收费、银子岩也要收费,所以即使这个公园环境及文化底蕴都不错,但花个75元逛个城市公园看看骆驼山,想来,还是不核算的!
七星景区一共有4个门:花桥大门也就是东门,是正门;龙隐大门是北门、它靠近灵隐寺和儿童乐园;驼峰大门是西门,也是公园的后门,靠近动物园和骆驼山;栖霞大门是南门,靠近栖霞寺。哪个门进入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通或者地理位置选择比较近的门进入。
一般游客从花桥大门进入的最多,可能是因为这个是正门的关系,并且这个门最大。给出正门进入的游览路线供参考,当然真的去游玩的时候可以很随意,比如不想看动物的可以去掉动物园,不想吃饭的可以去掉月牙楼等,不是一定要按照行程走,行程基本只是依次经过的景点顺序。
花桥大门进-花桥虹影(是座宋代石拱桥)-栖霞禅寺(唐式建筑风格寺庙)-七星岩(溶洞)-骆驼峰(桂林市名山之一,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骆驼峰旁边还有新的拓展项目冒险树。)-动物园(里面可以看到熊猫)-天权湖-华夏之光广场(有个五彩石雕壁画)-桂林名楼月牙楼(可品尝百年“姑子面”及特色素宴)-花桥大门出。
以上游览方式:步行游览时间约2.5小时,如果嫌累也可以考虑乘坐电瓶车游览,时间约1.5小时,电瓶车费用15元,电瓶车可直达景区花桥大门和驼峰大门。
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 七星景区是桂林市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137.4公顷。
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整个公园汇集了山、水、洞、石、庭园、建筑、文物的精华,还包括了一个动物园在其中,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从天空上俯瞰,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山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
除了享有盛名的七星岩以外,里面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邓小平、郭沫若、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七星公园共有四个门,您参观游览的时候可尽量不走回头路,合理安排线路。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九
桂林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整个公园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状观。小东江经花桥顺月牙山蜿蜒南流,水中青峰桥影相映成趣。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 ”、“龙隐奇迹”等名胜。公园内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花桥坐落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 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岩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眼洞内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
七星公园内骆驼山即驼峰,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xx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七星公园内桂海碑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 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像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佑党藉》碑,反映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反抗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 “ 民怨神怒 ”之源,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而“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郭沫若读后,赞为“梅公瘴说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饯叶道卿题》28字,笔法坚劲,是传世稀品。米芾、程节《赠、答诗》,朱唏颜、章岘、方信孺以及明人周进隆、清人谢启昆的题诗,都有较高艺术水平。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阳线观音像,线条精细,面容丰满,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额间有一只小眼睛,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形象十分奇特。清人所书“佛”字,糅书、画为一体,匠心独具,颇有欣赏价值。龙隐岩左侧现已增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
七星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景区内最有名的景点是骆驼山和七星岩,当然还有很多人对花桥感兴趣,那是一座很漂亮的宋代石拱桥。景区内还有动物园和攀岩、野战等拓展项目。
来了桂林,大部分的人都想看下溶洞,如果不想到银子岩那么远,那七星景区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它位于市区,交通也便捷,还可以顺带逛逛这个桂林出名的公园和玩玩公园里的其他的项目,比如带孩子的可以去下动物园看熊猫,对拓展有兴趣的还可以玩玩冒险树。
如果本身你有打算去银子岩,那其实七星景区没有什么来的必要,因为溶洞说来也都类似。而骆驼山其实就是外形像骆驼的山,3分的形似7分的想象,并且在公园外就已经可以看见,只是没那么近而已。毕竟这是个门票75元的公园,而且里面的小景点都还需要另外收费。拓展要收费、动物园要收费、银子岩也要收费,所以即使这个公园环境及文化底蕴都不错,但花个75元逛个城市公园看看骆驼山,想来,还是不核算的!
七星景区一共有4个门:花桥大门也就是东门,是正门;龙隐大门是北门、它靠近灵隐寺和儿童乐园;驼峰大门是西门,也是公园的后门,靠近动物园和骆驼山;栖霞大门是南门,靠近栖霞寺。哪个门进入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通或者地理位置选择比较近的门进入。
一般游客从花桥大门进入的最多,可能是因为这个是正门的关系,并且这个门最大。给出正门进入的游览路线供参考,当然真的去游玩的时候可以很随意,比如不想看动物的可以去掉动物园,不想吃饭的可以去掉月牙楼等,不是一定要按照行程走,行程基本只是依次经过的景点顺序。
花桥大门进-花桥虹影(是座宋代石拱桥)-栖霞禅寺(唐式建筑风格寺庙)-七星岩(溶洞)-骆驼峰(桂林市名山之一,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骆驼峰旁边还有新的拓展项目冒险树。)-动物园(里面可以看到熊猫)-天权湖-华夏之光广场(有个五彩石雕壁画)-桂林名楼月牙楼(可品尝百年“姑子面”及特色素宴)-花桥大门出。
以上游览方式:步行游览时间约2.5小时,如果嫌累也可以考虑乘坐电瓶车游览,时间约1.5小时,电瓶车费用15元,电瓶车可直达景区花桥大门和驼峰大门。
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 七星景区是桂林市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 七星公园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137.4公顷。
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整个公园汇集了山、水、洞、石、庭园、建筑、文物的精华,还包括了一个动物园在其中,是桂林公园的杰作。从天空上俯瞰,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头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两山七峰,好像天山的“北斗七星”,合称“七星山”。七星公园和七星岩也因此而得名。
除了享有盛名的七星岩以外,里面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著名景点有:“北斗七星”、“花桥虹影”、“月牙仙境”、“龙隐奇迹”’、“普陀石林”、“栖霞真境”、“壶山赤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盆景艺苑”等。整个公园环境优美、空旷开阔,早在隋唐时代已成为游览胜地。邓小平、郭沫若、克林顿等许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脑曾到过公园内参观游览。七星公园共有四个门,您参观游览的时候可尽量不走回头路,合理安排线路。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二十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桂林市著名的景点叠彩山。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确实我们的叠彩山并不是很高。但它也是我们桂林市区最高的山,它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大家知道叠彩山为什么叫叠彩山呢?它是因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元晦游览了叠彩山之后,写到:“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 首先我们来到叠彩亭,一进来你就可以感受到我们叠彩山的魅力啦。大家跟我向前走,到这就是叠彩山山门,穿过这个门,我们就来到神奇的风洞。现在请大家抬头看一下洞口上的“叠彩山”三个字。朋友们你们注意到没,叠彩山的“彩”字,你们感到奇怪的吧。为什么是用那个彩,是不是我们的书法家写错了?原来我们的书法家是根据叠彩山名称的由来,才写成这样的。这下大家明白没。大家再看看旁边,写的是什么。对“原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这是陈毅元帅对我们桂林的赞美。我相信大家在今天游览完我们的叠彩山,也会有这样的感慨的。现在让我们进入风洞,享受风洞吹来的徐徐凉风吧。大家在这里停留一下,有什么感觉,是否感觉到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凉风在轻轻的抚过你的全身?对了,这就是著名的风洞之风。神奇的风洞,随着四季的变幻,吹来的风也是不一样的。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字?对,是“寿”字,它是清代的郭司经写的,大家再看这个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为“壹”下面为“百”字,暗含“一百寿”之意。我不知道大家平时注意观察没有。古代的一些刻字大都以红色,金黄色为主。这也与我们的传统有关。红是红红火火,金黄色是辉煌。但我们这个“寿”字确是青色的。郭司经写这个字是为了给慈禧太后祝寿的。慈禧太后作为为一个女人,女人最希望的当然是青春永驻。郭司经迎合慈禧太后的这种心理,写成绿色。据说慈禧太后见后非常高兴,还减免我们广西的两年税赋。大家也可以摸一下这个字。长命百岁。
现在让我们向这边走,再向上攀登,就是明月峰的拿云亭的。爬了这么久。大家一定感觉很累,可是我们叠彩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走到风洞口活到九十九,登山叠彩山能活一百
三。我借这句话祝愿大家登上山顶,健康长寿。并且“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
这就是明月峰顶的拿云亭。站在这里,大家可看桂林全城。大家看远处,那是伏波山,那是象山,那是穿山。真不愧是江山会景处啊。大家看看旁边下边是著名的木龙湖景区,在那可以吃美味的东盟各国的美食,也可以玩泼水。大家想不想边吃美食,边清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