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感悟篇一
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结束,静下心来反思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情况,有苦、也有甜。日常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体验与反思。为使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总结经验,以备以后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特在此对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1、 认真编写教学案。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学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 认真编写导学案。为了更好的做到数学教学的前瞻和后延,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认真编写导学案,做到导学条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就能做到自己能学会的自己学会,自己学不会的带到课堂解决,切实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小组长的产生。首先在全班范围内选出小组长,小组长是小组管理的核心,小组长的选拔是小组管理的核心。小组长的人选必须具有:①数学学习优秀。②在班级内有一定的威信。③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小组组员的分配。把除小组长以外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基本素质等情况分成a、b、c三等。按照自由组合、教师调控的方法由小组长和每一等级中的一名学生组成四人小组。
3、小组一旦形成,小组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不能随便调换。假如某一个同学想到其他组去,必须取得本小组组长的同意和想去的小组组长的同意,再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调换。如果某一同学由于某种原因,本小组一致同意不要他了,这个同学必须自行联系其他小组到其他小组中去。这样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珍惜本小组的荣誉,为本小组的荣誉做出自己的贡献,争取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
4、小组学习指导:
② 小组长要做好调控:小组讨论、交流时每个成员必须发言,让差生先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
③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在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
④ 让小组组员间相互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成为一种习惯。组员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检查近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相互当老师的意识和习惯。让小组始终处于学习相互督促,共同提高的氛围中。
1、课前相互提醒本小组成员做好上课准备。
2、上课过程中相互提醒并制止本小组成员上课说话、走神等违规行为,保证本小组成员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课堂上。
1、我们学校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在课前,老师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预习新课。课堂上,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对课前导学案的研究探索情况进行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研究的成果统一认识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把本小组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提交到全班研究讨论。
2、上课过程中遇到的新生成的问题,由小组长带领全组研究、讨论,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小组任何组员的发言都代表本小组,是小组共同研究的成果。
3、由小组长检查某一部分知识本小组成员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竖式的简便写法这部分知识,通过小组研究、交流、汇报,教师精讲点拨后,是不是全班同学都掌握了呢,特别是差生也掌握好了呢?这时我安排各小组看书质疑,相互检查。小组长就会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本小组可能没有掌握的同学是否学会了,如果不会,全小组的同学就合力把他教会。这样就达到了小组共同提高的目的。
4、在自习课上,老师把练习题、练习卷等放给小组,让小组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检查,有弄不明白的问老师。这样老师帮学生解决的都是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1、作业的布置。我们的课外作业分两部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小组布置的作业。老师根据上课的安排,布置少量的必须的巩固作业和预习作业(例如导学案)。小组作业是小组长根据本小组组员的学习情况,和本小组成员共同协商,自主安排作业,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小组安排的作业往往是最有效的。
2、作业的检查。小组对于课外作业特别是本小组布置的作业,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对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全组协商解决。对于检查出的错误,由小组长负责督促改正。
3、实际问题研究。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共同研究的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在课余空闲时间,就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索思路。研究结束,根据本小组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情况汇报表。
小组长掌握本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家长联系电话,当本组组员取得成绩或出现错误时,小组长及时将情况通报给家长,以便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并对孩子的表现做出及时的反应。当家长想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时,也可以直接拨打电话询问小组长,会得到自己孩子的最真实细致的情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评价时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对学生的评价,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产生更高的学习动力,是否了解自己的不足而勇敢的改正自己的不足,是否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为此,我对小组的评价采用了小组点评和定量评价的办法。小组点评,定期举行小组点评会。
1、组内点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向本组其他成员介绍自己做了那些工作,在哪一方面取得了那些成绩,在哪一方面取得了那些进步。小组的其他成员对他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
2、小组长点评:由小组长对本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点评的主要内容:①本小组在本段时间里做了那些工作,取得了那些成绩。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感悟篇二
这次参加的90学时培训是我工作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培训,不但参训的老师都是各个县区的骨干教师,而且不管是讲课还是上课都是全市乃至全国有名的教师。在这里看看听听专家学者的教育理论、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好好审视、反思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因为深知这是一次难得而宝贵的机会,所以在为期两周的培训期间,我非常认真积地对待着每次培训活动,认真完成各项培训作业,聆听智者的教诲,参与伙伴们的探究努力不浪费这大好的培训机会。现在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的确是收获颇丰啊!
本次培训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暑假里进行的理论学习。内容涵盖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能力、学科本体性知识等多个方面,每天都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有特级教师潘旭东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要求》,钱金铎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实验教材案例分析》。还有我们舟山市的好几个市级数学教学带头人,他们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他们对师德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并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诠释深奥的理论,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充实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反思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第二阶段是放在11月份的其中六天完成。在这六天里我们聆听了沈家门一小、沈家门小学和定海小学6位有着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课堂教学。课后我们分成三组进行评课,每次的评课我都很好的做着聆听着,因为我们定海参训的都是学科带头人或是老骨干,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他们的评课,看看自己是否有着和他们同样的'想法,有时候也偶尔发表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想法,都能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他们一起帮我分析我想法中的优缺点。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堂的录像课,钱金铎老师边看录像边给我们分析讲解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机智以及教材的安排等方面的知识,真的让我有很多收获。让我知道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再精彩的报告,再有效的培训,如果培训者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试图去有所改变,那么一切的美好都是虚无的。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不敢奢望自己成为名师,但作为教师,我觉得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这次的培训,从老师的讲座中,从和参训老师的聊天中知道了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只能忙里偷闲,抽空坐下来,思考自己除了这样做教师,还可以怎样做并做得更好。持之以恒,不断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这样不仅能逐渐培养起随时开展教学反思习惯,更能使我们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我会努力地这么去做,因为我知道我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
90学时集中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肩膀,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并没有停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励,不断完善自我,争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感悟篇三
1、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口算情况,制定本学期训练的具体目标。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四、第六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周长》这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嘛。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记住计算方法就会算了。真正教时就发现并没有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较快理解并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1、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2、当概念没有得到理解时,又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不明白方法由来只记住公式,因此当遇到较灵活的题目时,无从下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多媒体已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为轻松、愉快、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没弄好不仅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认知、求知的内驱力少年儿童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新事物时,往往产生探索的欲望,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起点,也是发展智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辩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爱学。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情境,不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兴趣,激起了求知欲,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表象,降低了学习难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规律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如果采用课件动态图象演示,在动中引路,动态地显示事物演变的过程,把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而且其动态的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上次在龙三小观摩了老师们上公开课,例如:在《图形的运动设计》课件中,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放大细节,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在创设情境中用计算机演示转动的风车,对称的蝴蝶不停地在挥舞着翅膀,小船平移的运动,实现教学的优化,由多媒体演示,旋转后的图形及平移和旋转的区别,通过风车转动动态,清晰地旋转过程,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平移、旋转图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兴起盎然。
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易溜号,只有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技术为实现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方便。在内容上可以设计具有情景的趣味题,便于操作的游戏题,朗朗上口的儿歌题等;练习形式可以创设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转弯、数学擂台赛、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看谁中大奖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寓学于乐,从而由“被动型”学习转为“主动型”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的容量大大增加。而且还可以建立题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实施因材施教,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时、适量、适当的训练,实现“尖子生”吃得铇,“中下生”吃得了,达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感悟篇四
作为一名新的普通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培训以及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多样化,也在不同方面显示出了我的不足,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去借鉴学习,也让我明白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下面我将我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习题中编排了“数学常识”、“数学故事”、“环保”等方面内容,体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性。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性,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一年级学生认识等号的意义,可联系我们小时候玩平衡木,当两边一样重时,我们可以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而连接这个算式的数学符号用“二”表示。又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教育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感悟篇五
1、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口算情况,制定本学期训练的具体目标。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四、第六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周长》这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嘛。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记住计算方法就会算了。真正教时就发现并没有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较快理解并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1、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2、当概念没有得到理解时,又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不明白方法由来只记住公式,因此当遇到较灵活的题目时,无从下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多媒体已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为轻松、愉快、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没弄好不仅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认知、求知的内驱力少年儿童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新事物时,往往产生探索的欲望,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起点,也是发展智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辩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爱学。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情境,不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兴趣,激起了求知欲,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表象,降低了学习难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规律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如果采用课件动态图象演示,在动中引路,动态地显示事物演变的过程,把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而且其动态的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上次在龙三小观摩了老师们上公开课,例如:在《图形的运动设计》课件中,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放大细节,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在创设情境中用计算机演示转动的风车,对称的蝴蝶不停地在挥舞着翅膀,小船平移的运动,实现教学的优化,由多媒体演示,旋转后的图形及平移和旋转的区别,通过风车转动动态,清晰地旋转过程,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平移、旋转图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兴起盎然。
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易溜号,只有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技术为实现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方便。在内容上可以设计具有情景的趣味题,便于操作的游戏题,朗朗上口的儿歌题等;练习形式可以创设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转弯、数学擂台赛、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看谁中大奖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寓学于乐,从而由“被动型”学习转为“主动型”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的容量大大增加。而且还可以建立题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实施因材施教,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时、适量、适当的训练,实现“尖子生”吃得铇,“中下生”吃得了,达到减负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