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歌颂新农村的演讲稿三分钟 美丽新农村小学生演讲稿篇一
过去“垃圾围村”,现在垃圾入箱,房前屋后的果树把村子掩映得葱郁悠然;白墙灰瓦的传统胶东民居随处可见,石板水泥路取代了过去的土路,串联起整个村落……
“村里积了几十年的垃圾清理了,全村正在谋划乡村旅游,家家户户都在想法子搞农家乐!”xx村党支部书记宫恩利告诉记者,“大伙儿看到了变化,尝到了甜头,都行动起来了。”
在,变化的不只是xx村。20xx年,相继启动了“情系万家进基层”活动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万名干部下基层,驻村联户解难题,带着“经营农村”的命题,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为各村规划出发展致富路,实实在在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新农村建设不搞“运动式”帮扶
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因有“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被外界誉为“人间仙境”。不过,与城区建设的日新月异、景区的如织人流相比,农村的发展步子慢了,显得有些冷清。
并非不重视新农村建设。来自xx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近4年来,当地先后投入4.2亿元用于“三农”建设,但平均到全市577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捉襟见肘。
送钱、送物、送慰问,通水、修路、搞绿化,虽然在面上容易见成效,但农村亟须解决的一些公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节日式”走访、“运动式”帮扶并没有给农村带来根本性变化。
“当前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弱化,自身没有能力兴办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这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也是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xx市委书记张代令说。
这名出身农家的地方一把手认为,搞好新农村建设,就得把干部下沉到农村,在炕头上和老百姓“认亲戚、交朋友”,改善村容村貌,增加集体收入,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公共性问题,这样才能夯实执政基矗
20xx年3月,xx市先后启动“情系万家进基层”活动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本着“把农村的事做得更实在些”的原则,该市组织1.1万名机关干部驻村联户,从基础工作抓起,着力解决农村发展的公共性问题。
为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4月初,张代令亲自带着铺盖来到xx村,在村里一住就是7天——搞调研,听座谈,与村民一起谋划发展。大家一看一把手“动真格”了,纷纷带着铺盖下村了。
按照规划,xx市24名市级领导带头包村蹲点,全市140个部门本着“党群部门包难村、经济部门包穷村、农科部门包专业村”原则,实施对口帮扶。1.1万名机关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户群众。同时从市镇两级选派123名中层干部或后备干部,到相对薄弱的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对全市577个行政村的全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清理农村垃圾、整治村容村貌做起。xx市建成了“村集、镇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村村设立垃圾箱,倡导村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环境影响人、制约人,谁不希望家门口干干净净?有了好的卫生环境,村民随地扔垃圾的习惯渐渐得以改变,“甚至连小孩吃冰棍都知道把垃圾扔到箱子里去”。
在村村通的基础上,xx市财政出资、包村部门“化缘”,在各村实施户户通工程——每家每户门口都通硬化路面,改变了雨雪天农村满是泥巴路的情况。
此外,xx市对所有乡镇中小学完成了调整布局和校舍改造,对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和设备更新,建成100多所标准化中心村卫生室,大大改善了农村的教育、医疗水平。
小门家镇岳家圈村村民李建敏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堆积多年的垃圾没有了,路灯亮了,村子美了,一些堵心窝子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
让农村美起来 让农民富起来
xx市不仅创建“美丽乡村”,还致力于经营“美丽乡村”。在张代令看来,“农民盼这盼那,最盼的是拓展增收渠道,致富过日子。因此,我们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打造产业链,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在推动乡村发展中,没有满足于“外表光鲜”,而是力争做到“兜里有钱”。坚持规划先行、打造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品)”,这是创建“美丽乡村”的独到之处。
面对深入乡村的机关干部,张代令多次强调,干部下基层,忙要帮到点子上,不要只是给钱给物,而要整合资源,因村制宜帮助各村制定发展规划,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美丽乡村”创建,产业是关键。依托特有的葡萄与葡萄酒、旅游两大优势产业,注重挖掘各村优美景观、民俗文化、优势产业等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重点,扶持乡村发展旅游项目,推进传统农产品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延伸农村产业链。
在市级领导和包村部门的帮助下,xx村围绕周边国际高档葡萄酒庄群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提出木兰风情村的总体思路。昔日偏僻僻静的,经过改水改厕、民居改建、道路硬化后,如今变得热闹起来,一批批游客来此观酒堡、品美酒、吃农家饭,品味特有的“木兰风情”,过足了乡村旅游的瘾。
与xx村相距17公里的小门家镇岳家圈村,过去主要靠种植苹果、樱桃为生。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后,该村利用紧邻黄水河以及抓髻山的优势,大力发展垂钓、漂游以及果园采摘等休闲项目,并与当地旅游公司合作,深入挖掘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我们初期先打造20户具备接待能力的农家乐,并与阁旅游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他们将客源送到我们这里,从而延长了外地旅客在停留时间。搞旅游不耽误村民种果树,等于多了挣钱的门道。”谈及岳家圈未来的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付景兵思路清晰,信心十足。
村庄变身大景区,以前土里刨食的农民成了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这得益于“全域旅游”的理念。过去,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沿海一线,休闲项目单一,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当地在原来北部“仙、阁、海”的基础上,在中部发展“酒、湖、马”,在南部打造“山、林、泉”,激活了之前闲置的农村自然景观、悠久的民俗文化、天然的养生环境等旅游资源,形成城乡互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xx市新成立农业合作社25家,发展“农家乐”4200余户,培植赏花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乡村游项目23个,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创造综合效益两亿多元。
调动农民参与 密切干群关系
xx市的干部意识到,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必须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路子,没有农民参与,政府自吹自擂肯定不行。
怎么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xx市委副书记王天立的答案是,农民考虑问题很现实,农村工作就必须务实,让农民尝到甜头,他们自然会跟进来,“不让参与都不行”。
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南王街道三包家村想出了开发“开心农潮的点子——迎合城里人喜欢在网上“偷菜”的兴趣,村里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调整了200亩荒地,统一建设以农耕体验为主的休闲园,通过对外出租的形式,让城里人到乡下种菜。
三包家村党支部书记包乐银告诉记者,一期开发的200亩荒地被整理成20xx块小型菜园,每块菜园每年租金800元、代管费800元,平均算下来,每亩收益可达1.6万元,效益可观。
丰厚的回报,激发了农民创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包乐银介绍说,200亩荒地的翻耕整理,加上农业休闲园的配套建设,全部由本村村民完成,“多年不见的集体劳动场面,今年又回来了”。
在马家沟村,参与义务修路的村民刘延林这样理解自己的积极性:“‘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老百姓是享受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政府帮我们村搞发展,我们当然要伸把手、出把力,不能当看客,村子搞好了,受益的是我们。”
“一个村就是一个大项目,通过对项目的规划实施,让村民看到实惠,调动他们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实现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xx市市长孙业宝说。
有了农民的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速。“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拉近了干群关系。对此,南王街道纪工委书记、三包家村包村干部刘敬广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开展工作,主要和村干部联系。现在,通过参与村里的发展事务,整天和群众一起干事,干群关系肯定更近了。干部进门入户容易了,也能和群众说上话了。”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xx市各包村干部共走访群众40198人次,与所包村庄举行共建活动140多场,召开座谈会335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600多个,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
“按照规划,去年的‘美丽乡村’创建开了一个好头,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夯实基础,要把工作重点由24个示范村向更多村转移。一要尊重规律,二要有耐心,只要我们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乡村面貌一定会越来越好。”市委书记张代令说。
歌颂新农村的演讲稿三分钟 美丽新农村小学生演讲稿篇二
大家好!我叫杨雅,来自扶沟县崔桥一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喜看农村新变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从此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后,我们农村更是旧貌换新颜。忆往昔,看今朝,心中好多感慨。
我的家乡在鸟语花香的崔桥镇,我爱它,因为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然而,记忆中故乡的灰色曾是那样令人压抑。姐姐说求学路上的艰辛是心中一种难言的痛。两年的初中学习生涯,每天都要从两尺宽的小路跳入几米深的大沟,再翻过两个土疙瘩,才走到她的学校。忘不了,春秋天,尘土飞扬满脸尘埃,雨雪天,道路泥泞一身烂泥,那时自行车很少,雨天,她就挽起裤腿,两手提着鞋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很多时候被蒺藜或砖瓦扎破了脚。哥哥说那时没有彩电、更没有电脑,全村三百户人家只有两台十四村的黑白电视。家里穷买不起自己想看的书,一旦有本好书抢着看,在同学中传来传去,爱不释手。
现在,看那四通八达的电路,跨过乡村和田野,为工业送去动力,为农家送去光明。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乡镇农家的新房里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再看那迅猛发展的通讯之路,电话、手机和网络已悄然进入农家,年轻人联系着天南地北的业务,老年人联络着大大小小的子孙,各种信息咨询的传递方便快捷,世界也显得如此之小。还有眼前这一条条宽阔平坦、一望无际的柏油马路,让人见了油然升起无限自豪之情。通往县城的黑油油的柏油路如一条黑色缎带,联结城市和乡村,一辆辆电瓶车、摩托车、小轿车喜气洋洋一路奔驰,架起了城市和乡村交流的桥梁。笔直的乡间公路像一条条长长的丝带穿梭于村庄之间,雨天,不怕打湿裤脚;晴天,更是干净整洁,连头顶的天空也更加一片湛蓝。
道路宽广了,家乡富裕了,村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好多人办起了养殖场和加工厂,我们镇有十几家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养兔场。另外还有木材厂等。他们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过上了好日子,也为崔桥镇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日子好过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更加急迫起来,自发组织了秧歌队、鼓乐队等,逢年过节或者不忙的时候就自娱自乐一番。现在大家又跳起了广场舞,优美动听的旋律中,跳出了红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跳出了家乡繁荣昌盛的新气象!
腰包富裕了,村民们不忘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有难之人。这不,前段的四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村民们都踊跃捐款。现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是一片繁忙,“村村通”工程让道路畅通,把自来水送到每家灶膛,“新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看病有了保障,“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帮了农村孩子上学的大忙。
我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到新学期开学,父母便会无比地压抑。因为面临的是学杂费、书本费等众多的费用,虽然钱数不多,但对一个农村低收入家庭来说,那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负担啊!每每想到这,我的心情就无比的沉重!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现如今,我再不会看到父亲那紧锁的眉头,再不必担心父亲的肩膀有一天会被压垮,我可以安心地在学校努力拼搏,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作为受益者的我,将以此为动力,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用实际行动来建设我美丽的家乡!
多少年来,朴实无华的崔桥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劳的双手,创建着美丽的家园。他们用善良的心灵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美化着生活。今天,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在家乡人民的奋斗下,崔桥展翅腾飞!以新的面貌走向未来!
在这里,真诚祝愿我的家乡,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歌颂新农村的演讲稿三分钟 美丽新农村小学生演讲稿篇三
各位领导、评委们:大家好,今天我参加“三十年改革开放农村新变化”演讲活动的题目《向土坑说再见》。
小时家无座落,经常苦于搬家。小小心灵常作梦,何时能有一个自己的家?
六十年代初,机会终于来临。生产大队给我家在村北一个浅胡同里规划了宅基地。那时盖房子是一般百姓不敢奢望的,只能就势挖个地窑坑。修地坑庄子是个慢功,要花力气在平地上挖坑,在坑底打窑洞。窑洞还要边干边打,先小、后中、再大,心急了会塌下来。
挖地坑、打窑洞成了全家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那时我已是公社干部,每月有三十八块五角的工资。然而,我的工资和父亲抽空打工的收入全部用来支撑六口之家的生活温饱,根本无钱请帮工。挖坑打窑的事就定格在全家人蚂蚁搬山的格局内。寸土难移。父亲白天外出打工,清晨四、五点钟起来就从坑里往崖背上一担一担地挑土。我忙于在农村和贫下中农间搞“三同”,无暇顾及。有时休假回来也去挖上几镢头。为了加快速度,年幼的弟妹及我初婚的妻子便找来一个滑轮在崖顶上支起架子往上吊土。他(她)们虽然衣衫褴褛,但为了土窑梦的实现,每每都欢声笑语的跑步向上拉。操着一双小脚的母亲便跪在崖边上按绳索和倒土。
担呀担,拉呀拉,经过连续五年的苦斗,地坑窑的雏形初现。不等干好,全家人就搬了进去。那时村子里还有狼出没,为了安全,请人在出口土坡上装上门。按门时,找不到一根做棚木的木头,没办法,忍痛将两根土改时分的每年用来搭晒玉米的木椽一分两半做了棚木。从此我便得了植树癖,每年春,就在院内和庄基周围拼命栽树。几年后,庄基被大大小小的树木笼罩,充盈着生命的气息。
有了这“冬暖夏凉”的窝,全家人住着亲情洋溢,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1970年8月4日夜里,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把小小县城掩没在水泊中。这时我已在县上工作,整夜和机关干部救灾。雨停后,天还未亮,我想起了在县城东边隔沟而居的家。于是,便抹黑绕道西兰公路回到家中,我站在家对面的土硷上望见,见我的地坑庄和胡同白茫茫一片,被大水吞没。我不禁失声大喊“天啊,这下完了”。听到我的声音,对面崖背上的麦草垛里钻出两个黑影,原来是我年迈的双亲,我问明情况,他(她)哭诉着说,人都好着。我安慰他们只要人在就好。第二天全村人担着桶担帮着排水,赤脚挽裤的乡亲经过多半天的上上下下,一坑的水终于见底,水落窑出,但一时还不能住人,我找了地方安置了家人。后来,快入冬季,父亲找来窑工把被横水冲伤的地方补修了一遍,又搬进住了。到了1972年秋天,苦熬了一生的父亲在这土窑洞里离开了我们。
弟妹先后都外出谋生了,多数时间母亲一人住在窑里。1987年8月不幸又发生了。一个大白天大雨倾盆而至,我记取当年教训,冒雨赶回了家,走到门口,看到坑院里已积水尺余,母亲半截腿浸在水中,拖着一双小脚在水面上捞漂浮物,我赶快跳进水里把母亲扶上崖背。从此,我决心离开这个苦难的窝,在县城租了房让母亲住下。几年以后,母亲总丢不下那个与她生命相伴的地窑坑。到了1990年秋天在她病危时,一再坚持要住回去,她和父亲一样从这里走完了人生。母亲去后,人走窑空,这里的门一直锁着。
许多人都劝我,找个机子把这地坑庄子垫了,在上面盖房。但我思念再三总拿不了主意。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父亲佝偻着腰,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按着扁担,一步一步地、一担一担地往上担土,他把半生的力气都埋在了这个地坑里,这是他一生的伟大杰作,全家人的安居梦也孕育在这里,我不忍心毁掉它。
斗转星移,移民搬迁使许多苦难的同胞住上了漂亮的新居。安居工程也使我在县城有了新的住房。在新居里,父母昔日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总抹不去,他们若能活到今日,看看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知要高兴成什么样子。我的家庭也随新农村建设三十年而变迁,成为农村住宿条件发展的缩影。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