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流程图图篇1
教材解读:
《白鹅》是著名漫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片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只白鹅,从刚抱回家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继而又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倡简”,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重视语文实践应用,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充分发挥“导”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自主、互动的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时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
3、学生交流。引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名读,齐读。(板书:高傲)
4、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情大家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3)小结:这是个过渡句,不经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鹅的叫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二、自主阅读,感受高傲
课文就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请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上画记号。
三、互动交流,品读高傲。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点语句。
1、品读叫声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谈理解。(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2)交流想想,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
(3)练习朗读句子,读出鹅叫声的高傲。
(4)小结:正因为鹅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怪不得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品读步态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交流:白鹅走路有什么特点?
(板书: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2)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走路的特点的?
(3)指导朗读
①见过净角出场没有,净角就是京剧里的花脸(教师表演净角走路)
②想象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这样的步,读出它的高傲(指名读,评价)
(4)小结: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齐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品读吃相的高傲
(1)作者说:“鹅吃饭,常常使我发笑。”鹅的吃相怎么会高傲得使人发笑呢?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再续读。
(2)说说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这么喜欢这只白鹅,为什么还要说它鹅老爷,架子十足,高傲,厉声呵斥,傲慢从容,三眼一板?,
3、小结:作者用这些似乎有贬义的词语写白鹅的个性,更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鹅的喜爱,这种运用反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4、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引导学习发现拟人,对比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又很多有趣,生动的语段,同学们可以积累在你的摘抄本上,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同时,也可以观察椅子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采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学完这组课文之后,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写的小动物能灵活灵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板书设计:
姿态:伸长颈子,左顾右盼
步态:从容傲然
白鹅——高傲可爱
叫声:厉声呵斥
吃相:三板一眼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流程图图篇2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万寿山──美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流程图图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浓浓的爱心。
3、体会作品流露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懂你》)
这首歌的名字叫《懂你》,那么听完这首歌,同学们知道“你”指的是谁吗?(父母)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只有父母才会有这么真挚的感情。“父爱比山高,母爱比海深”父母之爱是一首永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歌颂父母之爱的佳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著名小与说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
(多媒体出示课题、作者)
二、走近文本
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出段序,注意字词,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
(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要说清楚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
过渡:
①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字词;
②谁来说一下你概括的内容?其余同学依照要求、提示,对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流程图图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教室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
②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
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
(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
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四、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他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在班级交流。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
②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③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④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②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
③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流程图图篇5
教学内容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学法:朗读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出现白线
江面平静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流程图图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今天我们就通过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新授课文:
单元导读:首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一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学游记,首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
二、作者简介
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词。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
驰骋(chěn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
汩汩(gǔ)湿漉漉(lù)震耳欲聋(zhèn)
潺潺(chá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è)
2.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节。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4.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三、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1.品读2—5自然段,思考:雨季的瀑布和枯水季节的瀑布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1)品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雨季瀑布的特点:危险、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a.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c.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2.朗读3-5自然段段,思考: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雄伟壮观、柔中带刚、勇往直前
②从下面句子中看出来: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b.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过渡: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无坚不催,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民族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四、小结
作者描绘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六、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和文章。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流程图图篇7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 田园诗、 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