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鹬
相争渔瓮得利
蚌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通过建立考古小分队,激发学生探究古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自学研究,讨论交流,诵读古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一、创设返古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师板画战国七雄形式图,生动地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种情境中有感而发。能够点燃作者创作热情的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鹬蚌相争》。)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细研究起来还挺有意思。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还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建立古文学习小分队,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兴趣,学生一定想知道“在这个情境中,作者写了什么”?让学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时我给学生提示自学方法:这样吧,你们前后4人组成一个考古小分队。先自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把你觉得难写的或者容易写错的字在本子上练会。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然后再读课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学,听懂了吗?开始吧,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咱们比一比,看哪个考古小分队的考古能力强。(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自学方法。立足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基本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对学生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各位小考古学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考古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是不是在读古文,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2.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考古小分队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如果还有问题,教师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板书:鹬)“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板书:蚌相争)谁来讲一讲这个题目?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师板书:鹬啄蚌,蚌夹鹬。互不相让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板书:智者苏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你从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板书:警后人)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要牢记。)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板书:《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的设计,我本着“整体感知”的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能力。“学生轻松地学,学生学得轻松”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册教材副主编陈铮老师在对本学年古诗文的教学辅导时说:“对词语的讲解是必要的,讲讲词语过去和现在的异同。但是无论怎么讲,这种讲解不要落到实处,不要忘记整体感知。至于它的本义、它的引申义,它是怎么发展的,对小学生来讲,他还不可能发展到这种程度,不可能一时学透。它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四、指导诵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
扫除字词理解的障碍后,再回归整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古文学懂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指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教师指导。各自练一遍)。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指导。同桌两人练一练鹬和蚌的对话。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个角色,应该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师关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设计意图: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编陈铮老师也说:《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学段都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汉语的特点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节奏,它四声是带调的。它用声音来表达情感。我们应该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体会、领略汉语的特点。学生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本身产生共鸣。他们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肢体的动作,通过一些声调来激发他们这种感情。)
五、拓展:试译古文《狐假虎威》,培养学生学古文的能力
同学们的进步可真大!能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如果通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我还为咱班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发给你们课下去阅读。学后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诉学生联系方式)欢迎大家和我联系。我会想你们的。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学生学习古文的目标是: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和习得的方法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相当于拿着渔具,运用方法自己去“钓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古文的能力。)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利的道理。
两则寓言的原文。
26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鹬蚌相争
量——尺码——忘 鹬——啄
| 蚌——夹
取
-宁信尺码 ,不信脚 被捉
第一课时
了解《郑人买履 》的故事,理解内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规的道理。
一、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 寓言二则》
2、我们学过那些寓言?简单说说内容。“寓言”?“则”?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一读(小黑板)集市 郑人买履 匆匆忙忙 尺码 宁
问:“郑人”指哪的人?“履”?“尺码”指什么?
3、同桌互读,检查读书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朗读,其他人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思考: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事情发展顺序)
3、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读寓言故事。
5、郑人能不能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
四、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
2、表演故事,以小组为单位。
五、 课堂小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寓言《鹬蚌相争》懂得两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一读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鹬 蚌、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读课文,其他人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讲故事。
3、有感情朗读。
4、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5、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渔夫会怎么想?被捉后得鹬和蚌又会怎样想?
四、练习。
1、 朗读课文。
2、小组表演课本剧《鹬蚌相争》
五、小结。 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 (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 (毫不示弱)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 )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 夹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
4.通过学习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 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研究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只有拥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才能发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领域。
1、出示自学方法:
(1)读文:多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2)质疑: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3)理解: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索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评议:通顺、有感情、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
个别读,个别读,个别读,后齐读。
2. 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果还有问题,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同学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指出直译与意译。引导学生意译,感悟两者的直接与生动、传神。)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
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如何?(师板书:渔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 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
这个故事在今天同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可以警示我们什么?(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
古文学懂了学透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
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个角色,应该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如果通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1、给文中的鹬、蚌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相争则死;相助则生)
2、搜集古文,运用学法,感受快乐。
板书: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权衡利弊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通过描述鹬和蚌相互争斗,两败俱伤,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穿插到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后在学法提示下鼓励孩子们自学研究,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诵读、自学古文。接着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学生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本身产生共鸣。鼓励他们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后再进行拓展实践,培养学生学古文的能力。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2、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对话内容,明白寓意知道与人相处要懂得退让。
3、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感悟故事内容,感情朗读对话
感悟故事内容,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退让。
多媒体。
课件出示: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分布图。同时师讲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读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工具书。
2、同桌互读、互帮互学。
3、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师板书:鹬蚌相争)分析鹬的字形,据形说意。
4、出示课件鹬:了解鹬的外形特点。
5、出示课件蚌;了解蚌的特点。
6、文章哪几段写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快速地浏览课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呢?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9、出示课件:蚌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读句子再读词语“懒洋洋”。
(1)、指名解释词语并演示(懒洋洋)
(2)、怎样记住“洋”字?并给组词
师:蚌正在晒太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课件:鹬用长嘴去啄棒的肉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字“啄”。
(2)、解释字义、怎样记住这个字。
师:接下来看蚌是怎样对付鹬的?
11、出示课件:蚌夹住了鱼的嘴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夹”。
(2)、给“夹”扩词。
师:鹬被夹住以后它会怎么样?
12、指名读文(第四段)
13、出示课件:鹬怎么也摆脱不掉蚌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摆脱”。
(2)、指名解释“摆脱”并给脱扩词。
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14、再指名读
师:鹬这样大发雷霆看看蚌怎样?
15、出示课件:蚌毫不示弱
(1)、读词语并指名解释。
(2)、用“毫不示弱”练习说话。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语气读出来
16、指名读第五段
17、练习读鹬和蚌对话的内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后相互评价
师:我们能不能把鹬和蚌相互争斗互不相让的过程演出来呢?注意表情和语气。
18、同桌练习演
19、指名戴头饰到前边演(两组)
师:鹬和蚌这样争斗下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20、指名读第六段
指名解释“毫不费力”并板书(渔翁得利)
师:这时困在渔翁网中的鹬和蚌会怎样想呢?
21、指名回答
师:那我们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
22、指名回答
师:同学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有矛盾时要懂得退让,“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那么赵王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
23、指名读第七、八段
读后回答:赵王怎样做的呢?
师:赵王醒悟了,攻打燕国只能让秦国得利。
1、课件出示:看图续编故事,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海滩边见面了会说些什么?怎么做?发挥想象把故事编完整。
2、指名读故事。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简洁实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鹬蚌相争》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六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认字3个,写字3个。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寓言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互动:
1.抢答:说出下列图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题目。(课件依次出示四张寓言图片)
2.这四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
2.师生共书课题,随机强调“鹬”书写时的间架结构。
3.同学们,看着课题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什么是鹬?什么是蚌?(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自己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并说出理由。)
②《鹬蚌相争》出自哪本书?(问题抛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旁边的小资料。)
③鹬和蚌为什么争?
④怎么争?
⑤争的结果怎么样?……(答案全在课文中,只要我们能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读通读顺。
第一关:我能读正确:
1.逐句指名读,正音后齐读。
2.对子互读,纠错。
第二关:我能读流利:
1.男女生代表赛读。
2.男女生赛读。
三、感情朗读,感悟寓意。
第三关:感情朗读我最棒。
1.怎样才能将这篇文言文读得有感情?
(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
2.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3.回顾五年级上册的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4.运用金钥匙:①对子文白对读。②师检查:师读译文,生读古文。
5.给出停顿,生自主练习读一遍,要求读得有感情。
6.教师与自高奋勇者赛读,师生互评。
7.抛出第二把金钥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与文章相关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读一读。
8.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鹬和蚌。(气势汹汹的、气急败坏的、蔑视对方的……)
7.小组内练读背诵,分角色带动作背诵表演,一组展示。
8.如果你是鹬或者蚌,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书)
9.短短一个小故事,却告诉我们如此深刻的一个道理。而且,这个故事还平息了一场战争。关于鹬蚌相争这个寓言的一个小典故谁知道?(讲述典故)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短短59个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场战争,没有费一兵一卒,却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免于生灵涂炭,得以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寓言的魅力,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想不想读?
2.出示“狐假虎威”图片,拓展阅读文言文《狐假虎威》,给出停顿,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钥匙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推荐书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布置作业:
①用现代汉语续写这则寓言。
②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下周五举行寓言朗读比赛。
板书设计:
鹬
相争渔翁得利()
蚌
(注:括号处根据学生阐明的寓意随机宽容、谦让之类的词语。)
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续写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