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桃花源记,课件(十一篇)

2023年桃花源记,课件(十一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7 08:19:50
2023年桃花源记,课件(十一篇)
时间:2023-01-27 08:19:50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桃花源记,课件篇一

《桃花源记》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下面是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0 ) 屋舍俨然(y an) 阡陌交通(qia nmo )

黄发垂髫 (tia o) 便要还家(ya o) 刘 子 骥( j i )

诣太守(yi )

四、读译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一)默写

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2、《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3、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桃花源记》名师教案

2.桃花源记名师教案设计

3.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4.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5.桃花源记讲课教案

6.人教版桃花源记教案

7.八年级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8.桃花源记经典教案

9.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

10.桃花源记的课文教案

桃花源记,课件篇二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一、导入

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注:根据学生的解释来揭示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缤纷豁然开朗()平旷()俨然()

阡陌()垂髫()怡然自乐()诣()

2、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注:重点朗读课文和理解下列词语)。

缘、远近、异、复、鲜美、落英缤纷、之、初、极、其、豁然开朗、旷、属、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乃、具、要、咸、云、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是、无论、延、去、不足、道、志、及、诣、遣、欣然、规、寻、问津

三、局部品味

1、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论本段文字的相关内容。

⑴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描写桃花源的外景。并要求学生找出桃花源外景的句子。)

⑵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

晋…武…缘…忘…忽…夹…中…芳…落…渔…复…欲…

⑶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提示:感想:①有山有水,人杰地灵。②心情舒畅、愉快、惬意。③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推断:①有人。②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由此而引出第二段的学习。)

3、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

4、理清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中的地点转移,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本段文字:

景:土地…

林尽水源…山…口…

人:其中…

5、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通过讨论,板书如下:

(对比)

桃花源↓现实

┃ | ┃

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7、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居住呢?

(讨论后,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

(内容从略。)

8、请按“初识??所闻、所感??离开”分层次,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这段文字。

初识 ?? 见…乃…问…具…

所见所感??村…咸…自…率…不…遂…问…乃…无…此…余…皆…

离开 ??停…此中……道也

9、探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叹惋?

提示:

⑴可以用文中的话语回答。

⑵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外边世界的**、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⑶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⑷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我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教材理解

一、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花源记,课件篇三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法。

教学难点:

1.透过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2.了解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七年级时学过的《饮酒》这首诗歌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歌背一遍。

师生齐背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师:好,那还记得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哪个朝代的人呢?

生:东晋。

师: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诗人。相传陶渊明在40多岁时在朋友的劝告和帮助下,曾第二次担任彭泽县令,在他上任81天时,刚好郡里的一个督邮下来视察工作,这个督邮是一个极度贪婪的家伙,他经常以视察作为借口,要下面的县令给他送礼,如果有谁不送或者送的不够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这个县令。有属下对陶渊明建议要他“束带迎之”,也就是要穿戴的整整齐齐的,准备一份厚礼去参见这个督邮。没想到陶渊明一听居然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就挂冠而去,辞职回家了,从此以后,他再没有出来做官,一边读书,一边耕作,过着清贫的日子。人们都感慨于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精神,尤其是后世的知识分子,更是将这种精神奉为道德行为的楷模,成为千古佳话。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请大家打开课文25课,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二、赏析内容

师:先来看课文的题目“桃花源记”,大家说说看“源”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源头/水的源头……

师:“源”指水流起头的地方或者事物的来源,读过课文我们就知道,课文中的“源”很明显是指水流起头的地方。那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大家能否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生:(讲述一个渔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故事)/一个渔人捕鱼时无意间闯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受到了桃花源村民的热情款待。出了桃花源后,想带其他人重新去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着了。

师:好,复述课文的故事要简要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那大家能否说说看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开头第一段。

师:哦,仅仅是开头第一段吗?开头第一段结束时渔人就发现了桃花源吗?

生:还没有发现。直到第二段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才发现了桃花源。

师:对了,第一段只是说渔人对发现的情况感到奇怪,想要去探索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起了好奇心,还没有发现桃花源。直到第二部分的“豁然开朗”才可以说真正发现了桃花源。那请大家把渔人发现桃花源这部分内容齐读一下。

生:(齐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好,渔人发现了桃花源,那他所见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对,大家很聪明,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到了。但文言句子听起来有些拗口,大家能否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渔人眼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

生:房屋布局严整、环境优美、勤劳善良、衣着独特、悠闲舒适……

师:很好,从大家刚才所说的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非常清幽、闲适而且环境优美的地方。文中哪一句指出了桃花源里的人与渔人所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呢?

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哦,对了,“悉如外人”一句道出了桃花源里的人与渔人所在世界是不同的。那这句中的“外人”一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外面世界的人/桃花源外面的人/东晋朝代以外的人……

师:“外人”在这里应该要从渔人的角度来理解,指桃花源里的人都不同于渔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那对于渔人来说,他是无意间闯进了桃花源。对于桃花源里的人来说,渔人的到来就像是一个外星人一样。那对于渔人的到来,他们有什么反应呢?

生:大吃一惊/感到非常吃惊……

师: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见渔人,乃大惊……

师:对,一个“惊”字写出了桃花源里的人对渔人到来感到非常吃惊的态度。那吃惊过后,他们又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呢?把他捉起来还是用扫把赶出去呢?

生:都不是,是热情的招待渔人。

师:哦,大家认为都不是,说是热情的招待。那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热情的招待呢?

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对,“设酒杀鸡”可看出渔人得到了桃花源里的人热情的招待。从中也可看出桃花源里的人还具有怎样的品格呀?

生:善良、好客、热情……

师:对,很好客,很热情。对于一个陌生人都能热情招待,可以看出来他们是多么好客。一番盛情款待后,渔人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的交谈起来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桃花源里的人可能是穿着哪个朝代的衣服,以哪个朝代的礼节来跟渔人交谈呢?大家知道吗?

生:……/穿着秦朝的衣服,用秦朝以前的礼节跟渔人交谈。

师:哦,有同学说穿的是秦朝以前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以前的礼节,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又没有告诉我们。

生:文中有写到“自云先世为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师:哦,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能否说说看?(提问学生翻译这句)

生:自己说先祖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战乱,率领妻子及邻里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联系了……

师:这里的“妻子”、“绝境”是什么意思呀?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一样吗?(视学生翻译情况分析这个句子)

生:不一样/……

师:对,不一样,这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的词。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女”、“绝境”指“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告诉我们桃花源的由来/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会来到桃花源这个地方。

师:对了,从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为了躲避秦末的战乱才来这里的,来了之后再没有出去过。由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刚才说他们穿的可能是秦朝时候的衣服,行的可能是秦朝时候的礼节,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段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一句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

生:可以知道桃花源里的人从来没有跟外界的人联系/一点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师:对了,外面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朝代变迁,桃花源里的人完全不知情,也许他们以为现在外面还是秦末那个时候呢。那面对着渔人介绍的外面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桃花源里的人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玩一玩呢?他们动心了吗?

生:不想/没有……

师:怎么说不想呀?与世隔绝了这么久,怎么会不想呢?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哦,“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就是说桃花源里的人在渔人离开时还特意叮嘱他不要跟外面的人说这件事呀!看来桃花源的人的确不想跟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联系。到这里为止,渔人在桃花源中渡过的美好的几天已经过去了。请大家把二三两段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二、三两段)

师:渔人离开了桃花源,大家想想看,如果是你来到了桃花源,你舍得离开这里吗?

生:不舍得/舍得……

师:这里环境优美,而且又舒适,人又好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舍得的离开。所以渔人的想法也一样,不舍得离开这里。但他又不得不离开,那他怎么做呀?

生:在路上到处做记号。

师:哦,处处做记号,文中写到“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做记号想干嘛呢?

生:再来桃花源……

师:对,他想再来桃花源,而且不只是想自己来,还想带更多的人来,他一回到州里就怎样做呢?

生:报告给太守,让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去找桃花源……

师:对,他一回到州里,可能饭都顾上吃,就马不停蹄的跑去太守府报告这件奇特的事。如果你是太守,听说自己的管辖地竟有这么一个地方,你会觉得怎样呢?

生:非常吃惊/很高兴/很好奇/立马想去找这个地方……

师:对了,大家跟太守想的一样,都可以当那时候的太守了。太守一听有这样的事,立马就派人跟渔人去找桃花源,那结果如何呢?找到了吗?

生:找不到了,他们迷路了……

师:对,他们找不到了。文中写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且除了太守想去外,还有谁也想去呀?

生:刘子骥……

师:对,南阳刘子骥,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想去找桃花源,结果也没找到。桃花源就这么平空消失了。渔人无意间发现了桃花源,特意做记号想再去一次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让我们感觉桃花源里的人好像是神仙一样,见首不见尾,就像后人诗中所写的那样“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父。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师:到这里为止,课文内容我们基本上已经有个大致的印象了。而课文最后是写别人包括渔人都再也无法找到桃花源了。那我们假设如果渔人等人顺着记号再次来到了桃花源,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一段假如渔人发现了桃花源之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请大家动笔写,看看大家谁的想象最奇特。

生:(扩写想像的内容)

三、本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内容做了分析,这篇文章的故事很神奇,除了刚才的练习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发挥想象:比如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时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渔人回到郡里时会怎样跟太守回报?如果你是桃花源里的人,听了渔人的描述之后你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篇课文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写写看,小说、戏剧等都行,这也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解,一种再创造。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大家背诵课文。剩下时间请大家齐读全文,会背诵的可以合上课本齐背一遍。

生:(齐读全文)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五、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花林——异

进入桃花源——惊

离开桃花源——不舍

再寻桃花源——不见

桃花源记,课件篇四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七:附课堂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

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 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脑,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最后请大家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桃花源记一词多义

2、桃花源记改写600字

3、桃花源记的续写

4、《桃花源记》教学方案

5、《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

6、桃花源记带拼音及翻译

7、《桃花源记》导学案答案

桃花源记,课件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互相通达),鸡犬相闻。

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5、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

桃花源记,课件篇六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本。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陶渊明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本,参考课本注释,试翻译课本。

二、导入

1.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学生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本分析

1.朗读课本。(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本录音后齐读课本)

2.请学生们试翻译课本。(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本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x)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x)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x)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本分析

1.朗读课本,试背诵课本。

2.给课本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陶渊明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x)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x)县各之。

(x)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x)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x)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x)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xx,加点的间读作xx。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xx,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xx.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xx,而在文中,它指的是xx,是个xx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xx。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xx。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桃花源记,课件篇七

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桃花源记》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的]:

1.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 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㈠导入(5分钟)

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 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 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 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 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 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 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 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 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 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 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

读音: 豁(huò)然开朗 俨(ǎn)然 垂髫(tiá) 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桃花源记,课件篇八

《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自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以来,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备受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简介: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作品。这是一篇美文,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它美在何处呢?作者借写景之名表达自己的理想。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把握武陵人所见到的桃花源的景物,理清脉络,了解内容,体会陶渊明蕴涵其中的理想和追求!

课时安排:

两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桃源之美。(本课时为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桃花源美在何处。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整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整理在语文摘抄本上。

教学过程:

一.走进陶渊明

1、教师导入:

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菊点宁静。穿越时间的隧道,有这样一位老者走来,他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他就是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位东晋著名诗人的足迹,感受他的真言语、真性情——

2、王聃等四位同学带我们一同回味《那朝那暮》感受陶渊明的真言语、真性情。

这是师生课下收集整理的资料。

(配乐:古筝《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自动播放一组有关陶渊明的图片,近距离感受这位高洁之士)

(设计意图:《那朝那暮》涉及陶渊明的作品多、评价全、语言美、修辞准确。这个环节注重展示班级学生的才华,四位同学精彩背诵后让同学们做评价,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训练,学生要在短时间对听取信息做出高度概括,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走进桃花源

1、品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设计意图:读中体验。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紧紧扣住本课教学目标)

2、复述课文。

归纳思路: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板书)

(设计意图:这是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复述的同时会发现本文结构自然,脉络清晰。对于写作教学是个非常好的指导)

三、跟随导游游览桃花源

导游一、带领大家游览桃林风光。(多媒体展示一组图:桃林美景)导游刘禹良。

导游二、带领大家游览桃源风光。(多媒体展示一组图:桃源美景)导游杨莹。

导游二、带领大家访问桃源。多媒体展示:渔人访问桃源图)导游孟宇。

(设计意图:情境中体验。桃源景致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怎样突破这一美点,我提前安排了三位导游让他们写出导游词,学生经过筛选、提炼,写出了精致的导游词,借助收集到的桃源风光图,带领大家共同感悟桃源之美。我为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创设了一个有效的情境。此外我还给这三个导游每人佩戴了一个麦克,一面小旗,导游的身份更加明确,学生们乐在其中)

四、探究桃花源美在何处

要求:

1、学生提出一个观点(如:景美、生活美、人与人与自然和谐、平等、自由、热情等)

2、引用原文做论据。

3、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课堂体验这一环节。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能动地、自主地去获得感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效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五、教师小结并质疑

(一)教师小结

归纳总结桃花源特点:环境之美、生活之乐、民风之淳朴。

(二)质疑思考

1、富有神秘色彩浪漫色彩的桃花源是虚幻的理想世界,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一说法的依据。(学生回答,再次走进文本)

2、作者描绘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用意是什么?教师引导。

出示作者的时代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设计说明:背景介绍要突出重点)

六、赞美桃花源(配乐创设情境)

学生动笔写一写,小组互相交流,推荐阅读。

七、背诵课文

八、教师总结

九、布置作业

a.选作:(任选一项完成在积累本上)

1、作者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对比“大道之行也”做一些阐发。让学生制表对比。

2、比较《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在写法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迁移探究中体验的能力。在本单元教学中学生将要学习《大道之行也》,通过作这样的方式,为创建一个宽广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b.必做:

熟练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课件篇九

桃花源记完美课件

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同学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同学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课堂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堂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同学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同学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同学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同学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课堂教学后记

文言文课堂教学,同学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同学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同学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同学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本节课,气氛活跃,同学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不足之处是对同学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七:附课堂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

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 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同学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同学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同学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脑,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桃花源记,课件篇十

《桃花源记》的课件

导语: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耕种的日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让小编带你学习写一下《桃花源记》的课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课件篇十一

公开课课件模板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册教材在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首要阶段,是学生确立设计项目,进行独立设计活动的第一步。本节内容由“问题的”“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两部分组成,在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在日常生活有广泛运用,且可以形成能力迁移的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发现技术方面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3)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2、能力目标:在发现问题过程中进行分析问题,提出有技术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善于对生活经历的思考,体验生活的乐趣,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问题的和发现问题途径和基本方法。

2、难点:能主动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进行处理。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本节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观察问题的现象到掌握问题本质,使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方法。

2、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第三章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设计的一般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问题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首要阶段,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环节。设计必须有确定的目标,目标需要人去寻求和发现。这是设计的起点,也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起点。

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从本章开始,我们将详细地介绍几个主要设计环节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发现问题这一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边的问题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是问题:生活中为我们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话题,这就是问题。

2、问题的分类:问题有科学问题、社会问题、技术问题等。

电话的发明的案例分析

我们技术课讨论的主要是技术问题。

3、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结合生产生活举例说明、观看孔祥瑞同志的一段视频。

4、问题的

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的教材上给大家指明了技术问题的三个。

第一种: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举例说明。

第二种: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请同学们讨论举例说明。

第三种: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它。请同学们讨论举例说明。

5、发现问题的途径和与方法

教材上给我们介绍了发现问题的三种途径与方法:

一是观察日常生活: 鲁班

学生活动: 观察一次性饭盒和塑料杯;举生活中的实例

二是收集和分析信息: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询问法

学生活动: 1、通过高佳佳同学的调查问卷来发现问题

2、对圆珠笔的使用情况,进行询问并发现问题

三是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

案例分析: 伽利略与体温计

青霉素的发明

三、课后总结

问题于生活,问题处处在,时时有。只要同学们热爱生活,细心、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问题。当然发现了问题,只是初步有了一个设计的方向。但到底能不能够确定为一个设计课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设计任务。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明确问题。

四、板书设计

1、什么是问题:生活中为我们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话题,这就是问题。

2、问题的分类:问题有科学问题、社会问题、技术问题等。

3、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4、问题的:

第一种: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第二种: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第三种: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5、发现问题的途径和与方法

一是观察日常生活

二是收集和分析信息

三是进行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

五、作业

练习:3、4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讨论的是发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我是通过对“孔祥瑞同志发现问题”的一段视频的引入来引出本节课的。在引入方式上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具体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上还是需要再进行推敲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