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一
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目前面临的困难、问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全国银行网点收缩,银行业金融服务区域化差异显著。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银行业逐利本质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加之金融科技、线上金融迅猛发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整体呈收缩趋势。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截至20xx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为22.67万个,20xx年末总数为22.8万个。
相关报告显示,从不同银行分类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数量下降相对明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有少量新增。从不同区域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东部地区主要以缩减营业点为主,在其他地区有少量新增;城市商业银行调整幅度较小,部分地区营业网点增加,也有部分地区营业网点减少;农村商业银行近两年数量呈扩张趋势,但是区域间增量呈不均匀分布,增加网点地区集中在东中西部,东北地区增量较少。其中,不论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主要以裁撤为主,导致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太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成为国内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一般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点数量少,且功能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存款项目,贷款数量小,审批较为困难。另外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城乡间以及不同区域的乡村间,银行网点存在不均衡、不对等现象,先前以城市为重点进行布局的各家银行机构,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城市网点饱和的现象,而在广大农村和县域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有待提升,网点覆盖面较小,且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亟需提高。
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融资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的数据来看,涉农贷款余额从20xx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xx年末的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年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较20xx年末高2.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3213亿元;农业贷款余额为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较20xx年末高6.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从不断增长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与力度,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来看,目前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项目主要以土地作为抵质押品和还款来源,同质化程度高,易导致与商业性银行恶性竞争,不利于农村金融主体间的整体协同发展。另外精准针对乡村振兴新需求的产品不多,存在期限错配、额度不满、定价不合理等问题。从金融服务角度来看,附加金融服务较少,手机银行、网银等产品用户体验较为一般,用户黏度明显不足。
农业农村现有产权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我国现有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农民手中隐形资产显性化,通过交易或者资产重组实现资产的增值,盘活农村大量沉睡资产;另一方面,可以为资产向资本的属性转换提供制度基础,农民可以利用拥有的土地等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向保险机构申请保险等。另外针对农村金融风险,尚未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相对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并且在风险监控上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制约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
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加强创新,多方合作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着力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主体,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新园等新载体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原则,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力度。绿色是乡村的底色,在新时期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绿色低碳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绿色金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高度契合乡村振兴资源配置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重点在绿色农业科技、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绿色农业产业,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内生动力。针对农村金融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是保证银行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有效保障金融服务乡村过程中的各类创新,应根据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不断调整、细化和完善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差异化的管理监督体系。持续推动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等的建设,在农村产权登记、评估、流转等方面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二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xx年2月,我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而实现乡村振兴的“五个主要任务”,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目前面临的困难、问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全国银行网点收缩,银行业金融服务区域化差异显著。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银行业逐利本质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加之金融科技、线上金融迅猛发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整体呈收缩趋势。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截至20xx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为22.67万个,20xx年末总数为22.8万个。
相关报告显示,从不同银行分类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数量下降相对明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有少量新增。从不同区域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东部地区主要以缩减营业点为主,在其他地区有少量新增;城市商业银行调整幅度较小,部分地区营业网点增加,也有部分地区营业网点减少;农村商业银行近两年数量呈扩张趋势,但是区域间增量呈不均匀分布,增加网点地区集中在东中西部,东北地区增量较少。其中,不论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主要以裁撤为主,导致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太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成为国内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一般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点数量少,且功能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存款项目,贷款数量小,审批较为困难。另外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城乡间以及不同区域的乡村间,银行网点存在不均衡、不对等现象,先前以城市为重点进行布局的各家银行机构,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城市网点饱和的现象,而在广大农村和县域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有待提升,网点覆盖面较小,且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亟需提高。
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融资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的数据来看,涉农贷款余额从20xx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xx年末的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年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为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较20xx年末高2.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3213亿元;农业贷款余额为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较20xx年末高6.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从不断增长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与力度,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来看,目前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项目主要以土地作为抵质押品和还款来源,同质化程度高,易导致与商业性银行恶性竞争,不利于农村金融主体间的整体协同发展。另外精准针对乡村振兴新需求的产品不多,存在期限错配、额度不满、定价不合理等问题。从金融服务角度来看,附加金融服务较少,手机银行、网银等产品用户体验较为一般,用户黏度明显不足。
农业农村现有产权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我国现有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清晰明确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农民手中隐形资产显性化,通过交易或者资产重组实现资产的增值,盘活农村大量沉睡资产;另一方面,可以为资产向资本的属性转换提供制度基础,农民可以利用拥有的土地等资产向银行申请贷款、向保险机构申请保险等。另外针对农村金融风险,尚未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相对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并且在风险监控上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制约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
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加强创新,多方合作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着力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主体,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新园等新载体为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原则,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力度。绿色是乡村的底色,在新时期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绿色低碳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绿色金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高度契合乡村振兴资源配置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重点在绿色农业科技、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绿色农业产业,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内生动力。针对农村金融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是保证银行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有效保障金融服务乡村过程中的各类创新,应根据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不断调整、细化和完善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差异化的管理监督体系。持续推动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等的建设,在农村产权登记、评估、流转等方面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三
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供给。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有效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绿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积极满足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等领域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强与乡村带头企业协同配合,因地制宜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二是增加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主动跟进相关企业在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融资需求,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碳中和债等方式提供多元化绿色金融供给,筹集资金用于污染防治、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绿色领域。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供给。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来要加大对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的信贷投放,支持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政策性银行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应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实行差异化金融服务。
助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发符合新型城镇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努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田基本建设贷款投放,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一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充分依靠数字技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在涉农领域的应用,推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标准建设,规范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丰富金融应用场景,推动金融服务向乡村下沉,推动手机银行向乡村普及,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农村人口数字金融素养和防风险能力。可针对已脱贫农户、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创业者等不同农村群体开展系列有针对性的金融培训,帮助相关人群了解各类金融服务,提高对金融工具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实施差异化监管考核目标,加强三农金融风险监管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考核时,应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出现,要根据不同地区信贷需求、城镇化进程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监管考核方案,给予基层营业网点适当的特殊情况裁量权,个别问题可向监管部门申请复核。加强涉农信贷的贷后管理,避免信贷资金被挪用。
积极探索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创新“信贷+保险”服务模式,打造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互动机制,多方合作合力拓宽涉农和扶贫贷款风险分担和缓释渠道,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依托“互联网+”的作用,加快农村地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等基于农业农村信用信息大数据建立更加精准的农村金融信息管理系统,促进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四
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到猪场乡水箐村督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猪场乡水箐村位于纳雍县西部,距离距县城6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81亩,退耕还林2273亩,辖8个村民组,总人口487户2387人。属贫困村,20xx出列村,有建档立卡脱贫户209户988人,边缘易致贫户3户16人,脱贫易致贫户2户9人,该两类人员已全部解除致贫、返贫风险。
水箐村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政策方针,结合xx村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城镇化助推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农村“三治”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打造实现和谐美丽新村。
猪场乡水箐村根据猪场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安排,始终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规划同实施,全面加强动态走访排查监测帮扶,切实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动态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实现问题动态清零。通过落实“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监管”实现了水箐村脱贫对象无返贫风险,重点关注对象消除致贫风险,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全村乡村振兴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
1.“不摘责任方面”。
一是组织学习省、市、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并贯彻落实。
二是由驻村领导牵头,负责全盘工作,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将全村划分为四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一名正式干部和一名村干负责,同时将各块工作分工到人,落实到人,压实责任的,出现问题直接追责到人。
三是村支两委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全力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每周五开展坏境卫生大整治,每个周重点突破一个自然村寨,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其次是积极申报项目,发展集体经济。
四是我村省、市、县、督查中未发现问题。虽然未发现问题但是我村也不丝毫不敢放松,通过走访排查,发现问题建立台账,立查立改,有效防止返贫、致贫问题出现。
2.“不摘政策方面”。一是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就业、人居环境等内容,组织帮扶干部29人,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8人,对全村辖区内487户农户开展2次一户不漏全排查,根据排查情况,建立问题台账,按照“因户施策”“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整改,村级不能整改的上报乡党委政府,排查现问题2个,分别为:阿尼箐组饮水工程不通水,现在已整改结束;上棚子组王伟杰户熊贵英生病,自费费用超过20xx,现已帮助申请两次临时救助,现已整改结束。目前所有问题是已经全部整改到位。二是聚焦“农民增收稳定脱贫”。结合我村地理条件发展种养殖业,全村种植皂角3000亩,种植土地1300亩,玉米800亩,养牛254头,养猪320头,养羊260只。三是聚焦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促发展。我村村有扶贫项目1个,恒大帮扶养牛场一个,400头规模,项目建设完工并已全部完工报账,项目实施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还有效的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也让群众学到了先进的养殖经验,带动群众养殖的激情。
3.“不摘帮扶方面”。
一是分清责任强化帮扶。将水箐村209户脱贫户和3户边缘户分给市、县、乡29名正式干部进行包保,每个季度走访帮扶一次。
二是强化激活内生动力。帮扶干部走访前通过学习《纳雍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指导服务手册》后强化业务知识,开展走访工作。对农户通过“十联户”和“党建+积分”的乡村治理方式开展“智志”双扶提升农户内生动力。
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纳入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为村级换届打下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支部领办合作社一个,100%贫困人口参加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20xx年底实现分红9万余元,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4.“不摘监管方面”。
一是严格落实乡政府要求,加强对扶贫资产进行管理。二是加强摸底排查,每季度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行更新。三是建立预警台账,落实整改要求,确保无返贫致贫对象。
(二)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
1.产业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入股异地产业20xx年实现分红9万余元,覆盖全20xx户贫困户和3户边缘户,村集体目前积累4万余元。
2.人才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召开群众会14次和开展组织集中培训2次,培训566人次,全面提高人员群众素质,积极动员引导外出务工633人次,增加群众收入。
3.组织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引导动员发展,从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和致富带头人中选取5名优秀年轻同志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实现了全脱产上班,全身心投入到村工作中来。同时将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4.生态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全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通过退耕还林和国储林建设工作,发展皂角种植3000余亩,发放补助资金400余万元,招募护林员22人进行管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文化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建成法治广场1个,村图书室1个和老年活动中心1个,通过群众会、讲习所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法规,从精神上转变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1.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我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受生活习惯的影响,环境卫生方面有待加强。二是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合作社发展有待加强。
2.下步工作打算:一是继续抓好“党建+积分”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改善村庄环境。二是抓好村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特此汇报。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五
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到猪场乡水箐村督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猪场乡水箐村位于纳雍县西部,距离距县城6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81亩,退耕还林2273亩,辖8个村民组,总人口487户2387人。属贫困村,20xx出列村,有建档立卡脱贫户209户988人,边缘易致贫户3户16人,脱贫易致贫户2户9人,该两类人员已全部解除致贫、返贫风险。
水箐村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政策方针,结合xx村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城镇化助推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农村“三治”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打造实现和谐美丽新村。
猪场乡水箐村根据猪场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安排,始终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规划同实施,全面加强动态走访排查监测帮扶,切实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动态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实现问题动态清零。通过落实“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监管”实现了水箐村脱贫对象无返贫风险,重点关注对象消除致贫风险,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全村乡村振兴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
1.“不摘责任方面”。
一是组织学习省、市、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并贯彻落实。
二是由驻村领导牵头,负责全盘工作,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将全村划分为四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一名正式干部和一名村干负责,同时将各块工作分工到人,落实到人,压实责任的,出现问题直接追责到人。
三是村支两委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全力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每周五开展坏境卫生大整治,每个周重点突破一个自然村寨,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其次是积极申报项目,发展集体经济。
四是我村省、市、县、督查中未发现问题。虽然未发现问题但是我村也不丝毫不敢放松,通过走访排查,发现问题建立台账,立查立改,有效防止返贫、致贫问题出现。
2.“不摘政策方面”。一是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就业、人居环境等内容,组织帮扶干部29人,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8人,对全村辖区内487户农户开展2次一户不漏全排查,根据排查情况,建立问题台账,按照“因户施策”“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整改,村级不能整改的上报乡党委政府,排查现问题2个,分别为:阿尼箐组饮水工程不通水,现在已整改结束;上棚子组王伟杰户熊贵英生病,自费费用超过20xx,现已帮助申请两次临时救助,现已整改结束。目前所有问题是已经全部整改到位。二是聚焦“农民增收稳定脱贫”。结合我村地理条件发展种养殖业,全村种植皂角3000亩,种植土地1300亩,玉米800亩,养牛254头,养猪320头,养羊260只。三是聚焦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促发展。我村村有扶贫项目1个,恒大帮扶养牛场一个,400头规模,项目建设完工并已全部完工报账,项目实施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还有效的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也让群众学到了先进的养殖经验,带动群众养殖的激情。
3.“不摘帮扶方面”。
一是分清责任强化帮扶。将水箐村209户脱贫户和3户边缘户分给市、县、乡29名正式干部进行包保,每个季度走访帮扶一次。
二是强化激活内生动力。帮扶干部走访前通过学习《纳雍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指导服务手册》后强化业务知识,开展走访工作。对农户通过“十联户”和“党建+积分”的乡村治理方式开展“智志”双扶提升农户内生动力。
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纳入村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为村级换届打下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支部领办合作社一个,100%贫困人口参加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20xx年底实现分红9万余元,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4.“不摘监管方面”。
一是严格落实乡政府要求,加强对扶贫资产进行管理。二是加强摸底排查,每季度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行更新。三是建立预警台账,落实整改要求,确保无返贫致贫对象。
(二)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
1.产业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入股异地产业20xx年实现分红9万余元,覆盖全20xx户贫困户和3户边缘户,村集体目前积累4万余元。
2.人才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召开群众会14次和开展组织集中培训2次,培训566人次,全面提高人员群众素质,积极动员引导外出务工633人次,增加群众收入。
3.组织振兴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引导动员发展,从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和致富带头人中选取5名优秀年轻同志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实现了全脱产上班,全身心投入到村工作中来。同时将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4.生态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全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通过退耕还林和国储林建设工作,发展皂角种植3000余亩,发放补助资金400余万元,招募护林员22人进行管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文化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建成法治广场1个,村图书室1个和老年活动中心1个,通过群众会、讲习所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法规,从精神上转变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1.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我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受生活习惯的影响,环境卫生方面有待加强。二是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合作社发展有待加强。
2.下步工作打算:一是继续抓好“党建+积分”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改善村庄环境。二是抓好村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特此汇报。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六
截止6月30日,我行本年投放涉农贷款11854万元,覆盖各类涉农客户1000余户,涉农贷款结余43193万元,较年初新增3942万元,增幅达到10%,同比多增1756万元。
截止6月30日,我行本年创业担保贷款投放22笔515万,业务开办以来已累积投放10911万,带动就业人数近1500余人,为解决我县各类人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的难题,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今年以来,xx银行xx县支行围绕“农民增收、农村更美、农业更强”,持续加大辖内“三农”贷款资金投放。同时,为了既适应县域和农村市场上客户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情况,又有效控制风险,增加第二还款来源,我们推出了农/商户保证贷款、农信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亲情贷等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县域内的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经济主体。通过对这些客户发放贷款,不仅支持了他们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2、完善基础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为进一步延伸服务半径,下沉服务重心,目前我行运用在乡下网点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合理制定机构网点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县域机构网点,延伸服务网络;并在去年加强了物理网点建设,加强网点风险管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我行还积极推广“极速贷”、“e捷贷”、“移动展业”等线上产品,有效提升了农户办贷体验。另外,我行还积极推进“信用村”创建工作,深化“银村”合作,实现“整村授信”,村民凭信用即可获得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金融可获得性。
3、积极开展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深入推进第二轮“大众创业惠民工程”及助力乡村振兴等主体策划活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的宣传营销力度,加强联合人社等职能部门的`宣传,提升群众对创业担保贷款知晓率。在有效服务更多创业人群,保证创业经营者从“无业”到“有业”的同时,用一揽子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缓解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保证粮食安全,助力粮食生产。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收购,我行对种粮大户、粮站、粮食收购商等推出专属信贷产品—助粮贷,金额高、手续简便;同时,我行主动和粮食局、农业农村局的职能部门合作,开展推介会和企业走访,在今年开展的夏粮收购活动中我行投放助粮贷2620万元,同比多增775万元。
5、践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扶贫小额贷款投放的主办行之一,xx银行紧跟县委、县政府步伐,积极响应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号召,致力金融扶贫,简化调查和审批流程,切实做到应贷尽贷,确保今年扶贫贷款户数及金额均不低于去年。
下一步,xx银行xx县支行将以党的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贯彻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持续做好基层金融服务,高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七
截止6月30日,我行本年投放涉农贷款11854万元,覆盖各类涉农客户1000余户,涉农贷款结余43193万元,较年初新增3942万元,增幅达到10%,同比多增1756万元。
截止6月30日,我行本年创业担保贷款投放22笔515万,业务开办以来已累积投放10911万,带动就业人数近1500余人,为解决我县各类人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的难题,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今年以来,xx银行xx县支行围绕“农民增收、农村更美、农业更强”,持续加大辖内“三农”贷款资金投放。同时,为了既适应县域和农村市场上客户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情况,又有效控制风险,增加第二还款来源,我们推出了农/商户保证贷款、农信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亲情贷等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县域内的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经济主体。通过对这些客户发放贷款,不仅支持了他们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2、完善基础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为进一步延伸服务半径,下沉服务重心,目前我行运用在乡下网点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合理制定机构网点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县域机构网点,延伸服务网络;并在去年加强了物理网点建设,加强网点风险管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我行还积极推广“极速贷”、“e捷贷”、“移动展业”等线上产品,有效提升了农户办贷体验。另外,我行还积极推进“信用村”创建工作,深化“银村”合作,实现“整村授信”,村民凭信用即可获得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金融可获得性。
3、积极开展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深入推进第二轮“大众创业惠民工程”及助力乡村振兴等主体策划活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的宣传营销力度,加强联合人社等职能部门的`宣传,提升群众对创业担保贷款知晓率。在有效服务更多创业人群,保证创业经营者从“无业”到“有业”的同时,用一揽子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缓解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保证粮食安全,助力粮食生产。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和收购,我行对种粮大户、粮站、粮食收购商等推出专属信贷产品—助粮贷,金额高、手续简便;同时,我行主动和粮食局、农业农村局的职能部门合作,开展推介会和企业走访,在今年开展的夏粮收购活动中我行投放助粮贷2620万元,同比多增775万元。
5、践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扶贫小额贷款投放的主办行之一,xx银行紧跟县委、县政府步伐,积极响应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号召,致力金融扶贫,简化调查和审批流程,切实做到应贷尽贷,确保今年扶贫贷款户数及金额均不低于去年。
下一步,xx银行xx县支行将以党的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贯彻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持续做好基层金融服务,高效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八
20xx年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首要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切实做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现就今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明确镇党委书记是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镇村全体党员干部具体抓落实。通过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工作责任,锚紧责任链。压实村两委的主体责任,结合工作实际,谋划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确保工作具体到点、落实到人;压实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协助村两委做好产业项目谋划、实施,引导已脱贫人口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的产业;动员和组织已脱贫人口参与村道、农田水利、生活用水、用电、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压实帮扶干部责任,贫困户脱贫后坚持每季度走访帮扶对象户不少于1次,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帮扶对象的沟通联络,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最新动态,帮助解决帮扶对象的合理诉求。
1、扎实推进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工作。不定期对所有已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开展全面摸排,了解掌握“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充分发挥村民组长、村两委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力量,对低收入人口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对农村常住居民进行排查、识别。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帮扶。重点关注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建立了镇村排查、县级审核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经排查截至5月底全镇农村低保对象1793户2375人、特困人口662户674人、边缘易致贫户27户83人、脱贫户567户1753人。
2、资金项目和扶贫资产管理有序。完成了20xx年项目库建设任务,首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50万元的双丰村蔬菜大棚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8月上旬建成发挥效益。3月底前,完成了20xx年度形成的扶贫资产核查清算和确权工作;及时公告公示扶贫资产运营、收益分配、处置等情况,落实了管护责任,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3、完成总结和档案整理工作。完成了镇20xx年以来脱贫攻坚系统性工作总结和三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并审核后上报了县脱贫攻坚《篇》编辑部。委托档案整理第三方公司,扎实推进镇村脱贫攻坚档案规范整理,目前镇级档案已经基本完成,村级档案分村推进。
1、金融扶贫。全镇现有存量贷款408.7万元,使用合规,无逾期现象。同时加大对已贷出的扶贫小额贷款的监管和到期预警,确保了资金安全,到期能够及时收回。
2、光伏扶贫。加大对全镇10个光伏扶贫电站的现场管护,定期登录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实时排查解决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告警、低效运行、故障损毁等问题,保障光伏扶贫电站正常运行,稳定发挥效益。
3、劳务输出。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扶贫专干等人员力量,通过微信、电话、上门走访等形式,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摸清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返乡回流”、稳岗留工、务工就业状态、务工就业地点、务工就业意愿、联系方式等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稳岗就业。持续做好外出务工脱贫人口的跟踪监测工作,实行台账管理,及时录入国办系统。截至5月底全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882人、边缘易致贫人口外出18人。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总人数高于去年水平,确保应就业尽就业。
4、公益岗开发。为了促进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全镇利用光伏、人社、林业等资金,开发保洁、宣传、巡逻等公益岗233个,其中光伏公益岗199个、人社公益岗7个、林业公益岗17个、乡村综合财力公益岗10个。
1、加强全面排查。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进村入户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的拉网式大排查。
2、持续跟踪监测。动员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户为重点,持续开展跟踪监测,重点监测家庭收入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情况,并与相关部门站所加强对接联系和数据比对,对因自然灾害、意外变故等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救助帮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帮扶。
3、强化精准帮扶。一是对于因病或因意外事故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及时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和帮扶范围。二是针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家庭现状、发展能力、实际需求和真实意愿,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制定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及时安排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面落实“五防”机制,坚持提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坚决防止出现返贫致贫现象。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九
20xx年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首要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切实做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现就今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明确镇党委书记是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镇村全体党员干部具体抓落实。通过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工作责任,锚紧责任链。压实村两委的主体责任,结合工作实际,谋划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确保工作具体到点、落实到人;压实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协助村两委做好产业项目谋划、实施,引导已脱贫人口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的产业;动员和组织已脱贫人口参与村道、农田水利、生活用水、用电、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压实帮扶干部责任,贫困户脱贫后坚持每季度走访帮扶对象户不少于1次,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帮扶对象的沟通联络,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最新动态,帮助解决帮扶对象的合理诉求。
1、扎实推进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工作。不定期对所有已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开展全面摸排,了解掌握“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充分发挥村民组长、村两委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力量,对低收入人口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对农村常住居民进行排查、识别。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帮扶。重点关注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建立了镇村排查、县级审核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经排查截至5月底全镇农村低保对象1793户2375人、特困人口662户674人、边缘易致贫户27户83人、脱贫户567户1753人。
2、资金项目和扶贫资产管理有序。完成了20xx年项目库建设任务,首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50万元的双丰村蔬菜大棚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8月上旬建成发挥效益。3月底前,完成了20xx年度形成的扶贫资产核查清算和确权工作;及时公告公示扶贫资产运营、收益分配、处置等情况,落实了管护责任,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3、完成总结和档案整理工作。完成了镇20xx年以来脱贫攻坚系统性工作总结和三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总结,并审核后上报了县脱贫攻坚《篇》编辑部。委托档案整理第三方公司,扎实推进镇村脱贫攻坚档案规范整理,目前镇级档案已经基本完成,村级档案分村推进。
1、金融扶贫。全镇现有存量贷款408.7万元,使用合规,无逾期现象。同时加大对已贷出的扶贫小额贷款的监管和到期预警,确保了资金安全,到期能够及时收回。
2、光伏扶贫。加大对全镇10个光伏扶贫电站的现场管护,定期登录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系统,实时排查解决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行告警、低效运行、故障损毁等问题,保障光伏扶贫电站正常运行,稳定发挥效益。
3、劳务输出。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扶贫专干等人员力量,通过微信、电话、上门走访等形式,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摸清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返乡回流”、稳岗留工、务工就业状态、务工就业地点、务工就业意愿、联系方式等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稳岗就业。持续做好外出务工脱贫人口的跟踪监测工作,实行台账管理,及时录入国办系统。截至5月底全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882人、边缘易致贫人口外出18人。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总人数高于去年水平,确保应就业尽就业。
4、公益岗开发。为了促进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全镇利用光伏、人社、林业等资金,开发保洁、宣传、巡逻等公益岗233个,其中光伏公益岗199个、人社公益岗7个、林业公益岗17个、乡村综合财力公益岗10个。
1、加强全面排查。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进村入户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的拉网式大排查。
2、持续跟踪监测。动员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户为重点,持续开展跟踪监测,重点监测家庭收入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情况,并与相关部门站所加强对接联系和数据比对,对因自然灾害、意外变故等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救助帮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帮扶。
3、强化精准帮扶。一是对于因病或因意外事故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及时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和帮扶范围。二是针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家庭现状、发展能力、实际需求和真实意愿,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制定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及时安排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面落实“五防”机制,坚持提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坚决防止出现返贫致贫现象。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
自7月22日以来,驻乡村振兴服务队第一时间集合队伍,统一思想,树立“入驻即开工”的工作理念,迅速转变工作角色,扎实做好前期调研、对接联系等工作。
工作开展情况: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针对服务队工作如何开局、如何开好局这一课题,我们认真思考和谋划,确定了“谋定而后动”的思路,并迅速铺开各项工作。
(一)学习先行,在交流思想中深化认识。乡村振兴服务队入驻以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全员学习,认真学习领会省委、市委和区委相关会议精神,重点关注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农村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编印《乡村振兴名词释义》(第一期)、《乡村振兴先进经验杂谈》等学习材料,制定《服务队学习制度》,并要求每名队员建立学习档案。集体学习后,每一名队员谈认识体会,在学习交流中加快工作转轨、思想融合,也帮助队员尽快掌握情况、熟悉工作、融入氛围。同时,先后与镇政府领导就乡村振兴有关工作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共识、密切协作,为下步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明确分工,保障服务队高效运行。为确保服务队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运转,统筹考虑干部熟知领域和工作特点,对乡村振兴服务队内部职责进行明确,成立了综合组、组织组、项目推进组三个工作任务小组,工作任务组主要围绕保障工作运行、完善组织机构、推进项目落地三个方面进行细化,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分工,压实了工作责任。
(三)深入调研,推进工作稳步开局。在前期学习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人口情况、产业经济、党组织建设、村级工程项目情况、历史文化、前期帮扶情况、村级工程及项目推进情况、村内当期亟待解决问题、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等8个方面的调研提纲。利用一周时间,组织全体队员到联系的10个村居及所在片区进行详细调研,进村入户掌握第一手资料。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一
20xx年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为主线,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政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和组织基础,民政局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肩负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任务,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勇当先、积极作为,切实履行好职责与使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贡献力量,现就我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突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保护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职责所系。我局全力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作用,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水平、加强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保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探索建立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政策统筹,健全社会救助的工作协调、信息核对、受理办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布局,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农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区开展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乡村文明、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二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3.51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三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3.51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1、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朔良镇是我县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2、资金制约问题。
3、群众环卫、法制、自治等意识不强、还存在不少封建陋习。
1、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脱贫攻坚战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2、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区域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堤岸截污、生态水系等治理和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四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工业也大都是围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我市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在学思践悟中走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努力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真正使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按照省委总体要求部署,以“县域产业”发展为统领,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好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重点加快专用优质品种玉米、优质大米、有机杂粮杂豆、绿色蔬菜等优势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两牛一猪一禽”和羊、蛋鸡、鹌鹑、淡水鱼等传统优势养殖业规模,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二是培育发展动能,抓好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保险改革和新型经营体系改革,靠新体制、新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三是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全县×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形成玉米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乳品饮品、果蔬、饲料、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着力走好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人才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以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以真情实意关爱回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真正使其成为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民双创队伍。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大力培育双创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示范样板。三是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县、乡两级多类型、多业态培训,开展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院士站、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站位高的外脑群体。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切实提高乡村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鼓励各级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采取多种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舞台,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创造更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一是积极推进“绿色革命”。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沿江湿地保护和肇兰新河治理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厕所革命”。结合肇东实际,探索实践厕所无害化改造,加快厕所改造试点工作,确保经济上可接受、方式上可推广。三是积极推行“垃圾革命”。实施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将生产生活垃圾“临时收集、定点倾倒、定期清运、集中填埋”,促进就地减量和分类处理;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村屯坑抛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抛弃地”变成“园林景”。四是积极推行“能源革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作物秸秆往哪里去的问题,又解决原料、能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战,聚焦精准,持续发力。一是聚焦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既要规划实施好肉牛养殖、光伏电站、棚室蔬菜、林果产业、鲜食玉米种植、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等县级和乡镇层面的“盖被”产业,也要发动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物业管理、以工代赈、劳务输出、代种代养等“取暖”项目,确保精准到户项目实现全覆盖,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兜底保障。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重点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cd危房改造,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模范”家庭评选、“自主脱贫典型”宣传等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落靠各方责任。不断强化乡村主体责任、行业部门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社会扶贫责任,既要明责知责,又要担责尽责,更要追责问责,不让“一户一人”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落伍掉队。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在村民自治上闯新路。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严格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建设,加强村务财务监督管理,真正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二是在依法治理上用真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三是在道德建设上强引领。树好文明乡风,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传好良好家风,大力弘扬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积善有余庆、忠厚传家久等传统家训,使敬老爱幼、崇德尚俭、明礼向善蔚然成风;塑好淳朴民风,大力弘扬先进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四是在基层保障上出实招。扎实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活动,解决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强化新换届村“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奔小康“头雁”作用;积极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真正使基层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五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工业也大都是围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我市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在学思践悟中走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努力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真正使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按照省委总体要求部署,以“县域产业”发展为统领,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好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重点加快专用优质品种玉米、优质大米、有机杂粮杂豆、绿色蔬菜等优势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两牛一猪一禽”和羊、蛋鸡、鹌鹑、淡水鱼等传统优势养殖业规模,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二是培育发展动能,抓好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保险改革和新型经营体系改革,靠新体制、新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三是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全县×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形成玉米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乳品饮品、果蔬、饲料、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着力走好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人才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以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以真情实意关爱回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真正使其成为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民双创队伍。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大力培育双创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示范样板。三是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县、乡两级多类型、多业态培训,开展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院士站、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站位高的外脑群体。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切实提高乡村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鼓励各级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采取多种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舞台,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创造更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一是积极推进“绿色革命”。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沿江湿地保护和肇兰新河治理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厕所革命”。结合肇东实际,探索实践厕所无害化改造,加快厕所改造试点工作,确保经济上可接受、方式上可推广。三是积极推行“垃圾革命”。实施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将生产生活垃圾“临时收集、定点倾倒、定期清运、集中填埋”,促进就地减量和分类处理;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村屯坑抛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抛弃地”变成“园林景”。四是积极推行“能源革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作物秸秆往哪里去的问题,又解决原料、能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战,聚焦精准,持续发力。一是聚焦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既要规划实施好肉牛养殖、光伏电站、棚室蔬菜、林果产业、鲜食玉米种植、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等县级和乡镇层面的“盖被”产业,也要发动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物业管理、以工代赈、劳务输出、代种代养等“取暖”项目,确保精准到户项目实现全覆盖,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兜底保障。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重点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cd危房改造,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模范”家庭评选、“自主脱贫典型”宣传等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落靠各方责任。不断强化乡村主体责任、行业部门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社会扶贫责任,既要明责知责,又要担责尽责,更要追责问责,不让“一户一人”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落伍掉队。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在村民自治上闯新路。不断丰富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严格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建设,加强村务财务监督管理,真正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二是在依法治理上用真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三是在道德建设上强引领。树好文明乡风,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传好良好家风,大力弘扬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积善有余庆、忠厚传家久等传统家训,使敬老爱幼、崇德尚俭、明礼向善蔚然成风;塑好淳朴民风,大力弘扬先进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四是在基层保障上出实招。扎实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活动,解决好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强化新换届村“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奔小康“头雁”作用;积极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创造良好条件,真正使基层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六
20xx年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为主线,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为重点,统筹推进基层政权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和组织基础,民政局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肩负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任务,必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奋勇当先、积极作为,切实履行好职责与使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贡献力量,现就我局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任务落实,扎实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突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保护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职责所系。我局全力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强化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作用,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水平、加强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确保不低于国家现行扶贫标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探索建立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政策统筹,健全社会救助的工作协调、信息核对、受理办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布局,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入农村社区,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活动;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区开展精神障碍康复工作;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关爱行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进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乡村文明、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七
农村公路是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我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党组历年来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农村公路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养护、高水平运行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全面推进我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农村交通运输保障。
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20xx年至20xx年,三年时间实现全区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全区有自然村625个,截至今年上半年有614个自然村实行通硬化路的目标,剩下11个自然村,今年年底之前实现硬化路的目标。
今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0公里,计划投资3850万元。目前已完成52.8公里,完成投资2904万元,预计11月全部完工。
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局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全面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成员由相关科室和农管所、质检站组成,同时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
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是省、市、区政府重要工作之一,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上,区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自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3、科学谋划,强化统筹
我局将农村公路建设置于乡村振兴的大局统筹安排,坚持做到“三结合”。
一是与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作为整个综合交通网络的延伸和完善。
二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农村公路围绕乡村振兴统筹发展。
三是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公路规划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原则。
近年来,上级交通部门把建设项目、资金往贫困县倾斜,导致非贫困县没有项目没有建设资金,导致农村公路建设困难。
今后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消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分,建设资金均等发展。
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建立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实施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八
交通运输局有关乡村振兴方面涉及农村公路建设及农村客运的发展。
农村公路方面我市截止20xx年底统计2125公里(县路338公里、乡路142公里、村路1645公里),全市73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硬化公路。20xx年通过实施“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新建改建乡、村级公路510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市行政村主要街道的硬化,全市农村公路网络化基本实现,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农村客运方面共有线路36条,车辆总数185辆。截止20xx年3月份,已经完成公交化改造线路6条,车辆数39辆,完成公交化改造达到21%。
农村公路建设及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目的是让农村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舒适便捷的交通服务,现阶段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淘汰和回收现有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权资金缺口较大。目前我市农村客运班线主要是海阳出租公司和兰天公司,均为承包经营,回收原有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权,必然会给出租公司和兰天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随着当前客运行业的逐年下滑,企业负担加重,此时推行城乡一体化工作,还要确保“改得了、留得住、有效益”,没有一定的资金补贴,客运企业难以为继。
2、原承包经营者的社会稳定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回收原有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权,可能会出现原承包经营者抵触。
3、企业购置公交车费用负担较重。目前6米纯电动公交车购置约20万左右,8米纯电动公交车购置约30万左右,地方财政补贴暂没有。购置纯电动公交车的费用大大高于燃油公交车。
4、城乡公交票价过高。目前我市试运营海阳至郭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线路,实行的票价比原来线路班车优惠10%(9元),仍大大高于城市公交车票价,给老百姓让利较少。
5、农村公路存在大量宽4米左右的窄路面,且破损率较高,农村交通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的养护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健全。
在农村公路方面,建议积极实施《海阳市农村四好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计划。
实施“三年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建设四好农村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要着力从“会战式”建设向集中攻坚转变,从注重连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从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实现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升,养护全面加强,路域环境优美整洁。
目前我市已经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制定了《海阳市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目标是:
1、实施“窄路基路面”提升工程。改造通村公路110公里,保证每个行政村一般有路面4米以上公路通达,50%以上行政村拥有一条路面6米以上公路通达;
2、新建村级公路88公里,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设置路肩,路面宽度为6米;
3、每年安排养护大、中修和预防性养护工程的比例不低于本辖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县路338公里、乡路141、1公里,村路1645公里,合计2124、1公里)的7%(148、7公里),三年我市共实施养护大、中修工程450公里,改造提升路网整体路况服务水平;
4、改造危桥8座,健全完善危桥动态排查整治机制,推动路网中危桥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保障农村公路安全通行。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十九
农村公路是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我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党组历年来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农村公路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养护、高水平运行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全面推进我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农村交通运输保障。
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20xx年至20xx年,三年时间实现全区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全区有自然村625个,截至今年上半年有614个自然村实行通硬化路的目标,剩下11个自然村,今年年底之前实现硬化路的目标。
今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0公里,计划投资3850万元。目前已完成52.8公里,完成投资2904万元,预计11月全部完工。
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局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全面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成员由相关科室和农管所、质检站组成,同时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
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是省、市、区政府重要工作之一,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上,区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自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3、科学谋划,强化统筹
我局将农村公路建设置于乡村振兴的大局统筹安排,坚持做到“三结合”。
一是与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作为整个综合交通网络的延伸和完善。
二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农村公路围绕乡村振兴统筹发展。
三是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公路规划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原则。
近年来,上级交通部门把建设项目、资金往贫困县倾斜,导致非贫困县没有项目没有建设资金,导致农村公路建设困难。
今后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消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分,建设资金均等发展。
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建立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实施区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二十
交通运输局有关乡村振兴方面涉及农村公路建设及农村客运的发展。
农村公路方面我市截止20xx年底统计2125公里(县路338公里、乡路142公里、村路1645公里),全市73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硬化公路。20xx年通过实施“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新建改建乡、村级公路510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市行政村主要街道的硬化,全市农村公路网络化基本实现,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农村客运方面共有线路36条,车辆总数185辆。截止20xx年3月份,已经完成公交化改造线路6条,车辆数39辆,完成公交化改造达到21%。
农村公路建设及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目的是让农村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舒适便捷的交通服务,现阶段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淘汰和回收现有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权资金缺口较大。目前我市农村客运班线主要是海阳出租公司和兰天公司,均为承包经营,回收原有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权,必然会给出租公司和兰天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随着当前客运行业的逐年下滑,企业负担加重,此时推行城乡一体化工作,还要确保“改得了、留得住、有效益”,没有一定的资金补贴,客运企业难以为继。
2、原承包经营者的社会稳定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回收原有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权,可能会出现原承包经营者抵触。
3、企业购置公交车费用负担较重。目前6米纯电动公交车购置约20万左右,8米纯电动公交车购置约30万左右,地方财政补贴暂没有。购置纯电动公交车的费用大大高于燃油公交车。
4、城乡公交票价过高。目前我市试运营海阳至郭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线路,实行的票价比原来线路班车优惠10%(9元),仍大大高于城市公交车票价,给老百姓让利较少。
5、农村公路存在大量宽4米左右的窄路面,且破损率较高,农村交通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的养护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健全。
在农村公路方面,建议积极实施《海阳市农村四好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计划。
实施“三年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建设四好农村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要着力从“会战式”建设向集中攻坚转变,从注重连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从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实现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升,养护全面加强,路域环境优美整洁。
目前我市已经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制定了《海阳市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目标是:
1、实施“窄路基路面”提升工程。改造通村公路110公里,保证每个行政村一般有路面4米以上公路通达,50%以上行政村拥有一条路面6米以上公路通达;
2、新建村级公路88公里,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设置路肩,路面宽度为6米;
3、每年安排养护大、中修和预防性养护工程的比例不低于本辖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县路338公里、乡路141、1公里,村路1645公里,合计2124、1公里)的7%(148、7公里),三年我市共实施养护大、中修工程450公里,改造提升路网整体路况服务水平;
4、改造危桥8座,健全完善危桥动态排查整治机制,推动路网中危桥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保障农村公路安全通行。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二十一
1、农村文化创意
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利益的获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发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发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牧区进一步发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质;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问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发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庙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发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发展工作已经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举行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举行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一)技术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趣,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未来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保护区。探索发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篇二十二
1、农村文化创意
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利益的获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发展;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发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牧区进一步发展;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质;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问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发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在乡依托寺庙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在镇、镇适度规模发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发展工作已经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举行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举行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一)技术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趣,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未来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保护区。探索发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