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数与形教学反思不足(4篇)

最新数与形教学反思不足(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8 10:11:12
最新数与形教学反思不足(4篇)
时间:2023-01-18 10:11:12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数与形教学反思不足篇一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数与形教学反思不足篇二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教学反思不足篇三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学生在操作时有些学生拼的不是长方体,而是其他的形状,这里由于是上公开课的原因就没有有针对性的讲解,只做到了多数学生的指导而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点我觉得在课堂上很难做到。

总之,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和课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国培!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数与形教学反思不足篇四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