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简短 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反思(五篇)

2023年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简短 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反思(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7:24:45
2023年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简短 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反思(五篇)
时间:2024-03-20 17:24:45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地理七年级下册都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相关的教学资源,设置恰当的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反思整节课,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课前导入:播放《亚洲雄风》,其中“山是高昂的头,河象热血流”这首歌满怀豪情的唱出了亚洲山河壮丽的美丽画卷,形象的概况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即将学习的自然环境内容上来,加深了学生对亚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的分布,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尊重学生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采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但是对知识掌握不够准确,通过课件展示和游戏的方式,学生亲自到讲台前用鼠标拖拽的形式把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和河流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即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要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兴趣、都有动力。

二、在组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感觉到有点易放难收。虽然气氛也很热烈,不能很适时地做出总结、点拨。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读图说出亚洲的位置情况(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2.能够运用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能根据亚洲的地势特点说出亚洲著名河流的流向及其特点。

4.能说出亚洲的世界之最(亚洲地理集锦)。

【教学重点】

能够在亚洲地形分布图上指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分布范围以及河流的流向等。

【教学难点】

从亚洲的地势特征分析推广到对其他各个大洲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师:图中轮廓代表的大洲分别是什么?

生: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师:各大洲的地理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我们美丽的亚洲。

【板书】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授课】投影东、西半球图,让学生来看图归纳亚洲的半球位置。

生:亚洲大部分位于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师:非常好。我们之所以说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因为亚洲还有少部分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

【板书】一、亚洲的`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过度】师:刚刚我们学习了亚洲的半球位置,下面来学习一下亚洲的海陆位置。

【授课】展示亚洲海陆位置图。

生: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师:我们再来看看亚洲周边有哪些大洲?

生: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知识填图】让学生在“亚洲的范围”图上填出亚洲周边各大洲的方位以及大洲分界线。

生: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板书】2、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授课】展示亚洲经纬网图。

师:亚洲西起东经26度,东至西经169度;北起北纬81度,南至南纬11度,不论是经度还是纬度,跨度都非常大。

师:通过看图大家认为哪个大洲的东西距离最长呢?

生:亚洲。

师:亚洲东西距离最长是否就意味着它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呢?

生:不是,南极洲才是。

师:那跨纬度最多的是哪个大洲呢?

生:亚洲,跨了92个纬度。

【板书】3、经纬度位置: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

【授课】展示七大洲的面积对比图

师:七大洲中哪个大洲面积最大?

生:亚洲。

生: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板书】4、面积大小:亚洲面积最大

【授课】投影“亚洲地理分区”图,让学生区分亚洲的六个地理区域,并能说出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重要国家的所属区域。

师:亚洲分为几个区域?中国位于哪个区域?

生:亚洲分为六个区域,中国位于东亚。

【板书】5、区域划分:亚洲分为六个区域

【巩固练习】针对前面的五个知识点来完成几道课堂练习题。

【过度】师:“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到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亚洲地势的壮丽画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亚洲壮丽的河山。

【授课】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图并思考问题。

师:亚洲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生: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师:大家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并总结它们位于亚洲的哪里?我让一位同学到大屏幕上把它们指出来。

生:它们海拔较高,位于亚洲的中部(边说边指)。

师:大家再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总结它们位于亚洲的哪里?我让一位同学到大屏幕上把它们指出来。

生:它们海拔较低,位于亚洲的四周(边说边指)。

师:如果我们沿着北纬30度画一条线,得到的就是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大家讨论一下,说出亚洲地势高低的起伏状况。

生:从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亚洲地势中间高东西低。

生:亚洲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师:我们把两个结论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亚洲地势特征的总结论了。

生: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

【板书】二、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2、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

【过度】师:欣赏完亚洲的地形后我们再来看看亚洲的河流。

【授课】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图并思考问题。

师:请大家在图上找到以下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说出这些河流最终注入的大洋。

生: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和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恒河和印度河注入印度洋。

师:俗话说“水往低处流”,那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板书】3、河流流向特点: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过度】师:亚洲作为世界第一大洲,有很多山河湖泊平原等世界之最,我们通过图片来欣赏这些美景吧!欣赏过后大家需要在“亚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找出来。

【活动】学生在课本第4页地图上找出下列地方:1、喜马拉雅山脉、2、珠穆朗玛峰、3、青藏高原、4、西西伯利亚平原、5、里海、6、贝加尔湖、7、死海、8、阿拉伯半岛、9、马来群岛、10、长江。

【练习】完成亚洲地理集锦的连线题。

【课堂练习】(涵盖了这节课所讲的各个知识点)学生以接龙的形式来完成。

【结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半部分,下次课我们继续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后半部分,内容是“亚洲的气候”。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必修二第一章新授课结束之后,有了博客小结教学反思的想法,纵使每一轮都要经历“备课—讲课—反思”这个过程,但不是每一次的结束都完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新的感受,于是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在下一轮的教学中给自己一个比较清晰的启示。

摊开今年、去年、前年的教案,字迹是否比以前更工整,备课是否比以前更立体,教学设计是否比以前更契合学情,教学是否比以前更规范……纸质教案让我有了回望的载体,也有了发现自己问题的机会,教学反思也不只是当下的某节课的感受,更加是纵列的`三年的积淀了。

前年的教案写的很细致,但是内容太多,我在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把那么多的文字变成语言灌给学生的?去年的教案又特别简略,我似乎根本不曾想过知识体系建构于课堂现场!哪怕学案上是按照体系制作的知识点预习。有了前两年的错误,今年的备课有了一些改进。

第一节,人口数量部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坐标图如何分析、如何判读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使用教材的图形和表格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让知识和方法双线进行。用好教材又需要适当的更新一些内容。教材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已经跟不上目前的社会实际,需要根据现实做更新。比如人口问题、影响、对策这部分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应的内容及人口金字塔,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中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中国目前已经处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可是却不能机械的使用知识模版解决问题。因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基数大两个问题共存,还有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后遗症问题,所以人口政策需要调整为中国特色。在讲这部分知识时不能把模版机械带入,而需要对中国现状进行分析。这就能从新授课开始给学生映射如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思考、思变、思维!

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根据备课前做题发现“人口迁移率”是一个高频内容,于是在课前加了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并给出两个增长的计算公式,以及两个增长率大于小于零代表的意义。(不过最值问题依旧是个高频错点,如何攻克?还在思考中。)这个添加的内容,既能使两节课联系起来,又能让学生面对习题时不因为陌生而恐惧。通过做题发现“人口流动”出现的频率远超过“人口迁移”,也因为目前的人口空间变化实际如此,所以我淡化处理概念,也因此发现了人口流动包含人口迁移这个以前未发现的内容,不再纠结于概念,而是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这部分的教学采用讨论比独角戏有意义,给学生开口的机会是学生大脑转动的机会,被动的听着写着,不如思着议着说着写着有意义。

第三节人口容量,板书写两块,左侧是几个概念,右侧是图解影响因素。使用教室人口容量为例讲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对枯燥理论性强的内容,需要通俗的例子促进理解,但也要再进一步跳出例子回归知识,否则学生的兴趣点只在事例,忽略了知识,本末倒置。

学案基础训练题、各节强化练习题、章末检测题。处理好各部分习题的难易度;根据时间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习题评讲课方式,讨论式、自主解题式、教师讲解式……全方位备课,随时根据学情做调整。适当的高考题渗透,将综合题的答题思路一步步拨开,逐步逐条进行,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规范答题,教师有必不可少的模范作用,只有自己一步步做好了,学生才能慢慢学会。低起点,细致进行,各个击破。

后记:稳扎稳打,这四个字,这学期刻在我心里。如何做到稳扎稳打,新课讲授、知识落实、习题评讲、纠错作业。有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忐忑和沉重,是什么原因让我目前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过能够克制自己的毛躁,也算好处,只是我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钻牛角尖的人啊!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动耳听、动脑思、动手做等“七动”,通过创设启发性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能够创设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去发表个人的看法,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讨论不是太充分,时间相对较紧。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上识别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描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读“东北地区1、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
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图片——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森林景观,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初步认识。

新授:展课题: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展图:“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降水: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习过许多与地理位置相关的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我们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区、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评价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方法。你还记得这些知识和方法吗?你了解地理位置的概念及其分类吗?你了解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吗?你知道如何来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吗? 课堂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p。25“活动”第1题,教师指导 2、学生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师引导学生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3、学生完成教材p。26“活动”第2、3题,教师提供相关地图,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4、组织学生讨论描述、评价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内容,完善学习方法。

结论: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般从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的角度进行评价。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
西接内蒙古;
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课堂活动:
1、出示“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学生完成教材p。27“活动”第1题 2、出示“沿125°e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学生归纳:南北高,中间低;

出示“沿45°n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学生归纳:东西高,中间低。

完成教材p。27“活动”第2、3题,了解区域地势特征的方法。

3、学生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特征,绘制东北地区呈半环状的地表结构简图。

板书:二、地形特征 1、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 2、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 1)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呈 2)中间是山地和丘陵 3)内部是广阔的平原 三、气候特征 教师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东北地区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气候特征? 读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气候知识进行回答。

1、属温带季风气候1)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3)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我国降雪较多的地区 课堂活动:出示“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三幅图,学生完成p。29——30“活动”1、2题。

2、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 1)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2)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教师讲述: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下面,我们通过探究长白山植被垂直变化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 课堂活动:出示“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学生完成教材p30“活动”第3题。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侧重对本节内容中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进行系统梳理:认识和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认识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

地理亚洲自然环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开篇,从教材内容看,是以亚洲为案例的大洲自然环境的描述,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区域自然地理的框架,由“世界上最大的洲”、“地形起伏大河流众多”、“气候复杂多样”三部分构成。教材通过地图、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并补充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这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将上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地理区域学习中,而且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相关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技巧。

二、说学情

初中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

2.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以及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创设法、探究法、案例法等。

1.地图法:对这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其制成富有动感的色彩鲜艳的画面。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地图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线索,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3.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法:读图法、自学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其中就包含了两项构成我们非常重要的两个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首先给学生呈现“亚洲地形图”,并且给学生介绍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技巧。

分层设色地形图,它是一种用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海拔高低,用以展示地球表面五种基本类型的地图。(高原、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人们又把某一地区具体的地形叫做地形区。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解该类地图判读技巧,为后面学生读图扫清障碍。

【活动一:知地形】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②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活动二】“说见闻”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大家呈现两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图,而且他们就是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与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呼应,前后呼应使课堂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为后面学习亚洲河流的特点奠定基础。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 自东向西

教师总结:

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活动四】“识湖泊”

呈现“亚洲的湖泊分布图”和“死海”“贝加尔湖”的景观图,学生看图交流。

亚洲湖泊众多,在湿润气候区多为淡水湖,在干燥气候区多为咸水湖。

亚洲湖泊之最: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里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

死海是世界上盐度最大的咸水湖。

设计意图:提供湖泊的图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三)拓展+作业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②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④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生,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作业:

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学习另外一个地区,学会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小结升华

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设计意图:小结部分与导入前后呼应,同时在课堂结束知识让学生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升华。

七、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