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回味家乡的感觉篇一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这一天,灶王爷就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仪式。在这一天,我们家就会烧香拜佛,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吃,像糖冬瓜之类的。
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在这一天,我们家都会将准备好的对联贴上,其实不止是对联,还有在房子的各个地方贴上写有“老少平安”、“招财进宝”等等的或红或橙的字条。
腊月二十八则是大扫除,在这两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动起来,将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孩子们在这一天都特别开心,因为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团圆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新年的钟声响起。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为生活外出奋斗的人们,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按照书上说的,一出门向什么方向出发,出门行大运,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顿大概是不吃的,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他们可以收到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的红包,这一天的红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为我们都会到处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开年了,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爆竹,但人们违背不了习俗。也把大门大开,在门前放一桌的食物,旁边还放凳子,据说是给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圆”,这应该是他们处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节,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还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过年期间收到的红包都拆开,看看都收到了多少,这或许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了。
这是我们家乡的过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好像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了,我们都希望,过着最有气氛的年,心里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回味家乡的感觉篇二
作为华夏民族,从虞舜时期就已经开始的春节,是每年必须举行的最为隆重的节庆活动,迄今已逾4000余年,因而过年不仅成为每个人绕不过去的情结,并且越来越庄重,越来越来隆烈了。而一个远离故乡,久居外地的人,若能回到家乡过春节,那感觉将别有一番韵味。唐?王建《十五夜望月》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武汉连着过了好几个春节,这思乡想家的情愫,特别是希望体验一下家乡现时过春节的感觉,便觉格外的强烈。不过话又说回来,若仅仅单纯是为了过春节而回家乡,则又似乎完全没有必要。花冤枉交通钱不说,这来回的折腾,而且还得什么都得重新购置,又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刚好因为太多的事情,急切需要回去处理。我也因而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再也没有了花冤枉钱的心理负担,心情舒畅地返回到我工作、我生活多少年的家乡。也因此,在家乡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当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时,变化可真是大得不得了,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自从江西迁居而来的这个已有200余年的老垸子,如今东倒西歪的垮了不少,有的已变成残垣断壁,弟弟的老房子虽在,但也是风雨飘摇的危房。乡亲们全都搬离了这里,全都住进了新建的楼房。令人称奇的是,再也看不到一间平房了,全都是越建越漂亮的楼房,有条件早建的房子如今有不少又更换成新式的。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屋后还有两边的山林,房前的竹林还是池塘,自然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又因为母亲去世过早,父亲后来也走了,那些酸楚的、苦涩的、甜美的往事,填满了我的胸臆。
让我欣慰的是,弟弟因为建房子、嫁女儿,背了一身债。自打工从北京回来后,那么多债务他一次兑付完毕,可以说无债一身轻了。弟弟说,难得回家一趟,就在这儿吃饭吧,咱们可得好好地聊聊。弟媳赶紧走过来说,你弟弟立了大功,可我在家也没闲着,田里地里的农活没丢,因为风调雨顺,粮食收成创了记录;另外还打了零工,也挣了一些。她还开玩笑,借吉人天象,你一回来家里可就不一样啦。该有的东西也全都买了回来,你俩个有了孩子的侄女都来这里过年,到时你一家人怎么也要来这凑个热闹吧。
多年未见的新知旧友,还有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除了出自于内心的问候、关切,要说的话就像扯不完的棉纱,永远没个完了。除了需要处理的事情以外,今天去这家聊聊,明天去那家说说,便成为当下最主要的事情。张继承、张家林、陈金斗、张涛、伍理松……,一个个问起了在外的情形,每每也都要求务必吃过了饭再走。还有老干谢建训、陈银秀,也都给予了热情的问候。
骨头断了还连着筋的亲戚,多少年了未见面,自然今天这个来明天又是那个到,还有今天去这家走走这家明天去那家看看,舅老表、内兄内弟、妻妹……,一见面驱寒问暖的那个热情劲头甭提有多热烈。特别是妻侄订婚的喜庆场面,更有多年未曾见面的远亲近邻在这里终于会面了,需要说的讲的太多了,竟不知从哪儿说起,因而那个亲热呀友谊呀欢乐呀甭提有多热烈。
逝者如斯。一天紧接着一天,就在首尾相衔的这种状态中度过了20来天。浅略一思忖,可依然还晃如昨日。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回味,归期就到了,因为那边的事不能再拖,我只得带着些许的惆怅返回新的居地。
回味家乡的感觉篇三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近了,可爸爸妈妈每年总要为在哪过年的问题争执。妈妈认为在岐山县城过年方便,舒适,而爸爸总觉得老家范家营的年才接地气,年味十足。我和妈妈是一个阵营,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固执的爸爸。因此,每年都回老家过年,似乎成了我们约定俗成的事情!
回到老家范家营,我们的心似乎到了另一个天地。屋舍俨然,视野开阔,土地平旷,我们绝不会像在县城一样窝在舒适的房间。老家的庭院很大,再加上许多在外的游子也回家过年,少不了串串门,拉拉家常,畅谈自己阔别回乡的情感。许久不见的孩子们也会聚在一起玩耍,这就使得老家的年味多了一些热闹,亲切和乡亲们的大团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诗中辞旧迎新的盛况在今天也是有增无减。除夕是春节的序幕,这一天,天刚刚亮,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为过年做各种准备,我们全家各司其职,妈妈和奶奶在厨房忙活,我和爸爸、爷爷负责贴春联。贴春联是一个古老的习俗,红色的春联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春联的内容都传递着一种美好的愿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遐想都寄托在这鲜亮的文字之中!我已迫不及待地拿出对联,急切地递给爸爸。咦,先贴那个呢?两张都一样呀!突然想起妈妈说过,上下联要看尾字的平仄,仄起平收也就是上仄下平,我郑重地读着对联上金黄的大字:春光明媚山河锦绣,绣为仄声,这应该是上联,快点呀!站在梯子上的爸爸催促着我。我自信满满地把上联递给爸爸,他满脸疑惑:确定没错?贴反了会闹笑话的。我得意地说:没问题!一旁扶梯子的爷爷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内心一阵窃喜。
前后几道门的对联贴好了,接下来要贴神。俗话说,心诚则灵。奶奶特别讲究,因此,这个神圣的事情就由奶奶完成。我跟在奶奶后面,听听奶奶讲贴神的事情。老家的神位很多,有门神爷,灶王爷,天王爷,土地爷,井王神,仓王神,还有保佑大家财源滚滚的财神爷。贴神时,奶奶小心翼翼,而且念念有词,不断叮嘱我:嘟嘟,不要乱说话,小心触怒了你神爷爷。看着奶奶严肃而虔诚的神情,我吓得不敢吱声。小时候,我只是觉得奶奶好笑,现在的我,竟也天真地相信,在这么多神爷爷的护佑下,我们全家人一定会平安无事,幸福美满的,我也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这就是奶奶对家人的深爱。贴神,烧香,拜神,这一切在奶奶熟练而又习惯性的动作中完成了。忙完这一切,奶奶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神情,就像实现了一个愿望一样安心。这时候,奶奶一声令下:可以放鞭炮了!拿着鞭炮的爸爸早已蠢蠢欲动了,乐得像个孩子。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浓浓的烟火味连同年味一起散开在乡村微冷的空气中!
忙完了,快来包饺子。厨房的妈妈忙得不可开交,她已经调好了饺子馅,等着全家一起包饺子。瞬时间,厨房又成了一家人的主阵地,我们说着笑着,酝酿着除夕之夜的欢快与喜庆,期待着除夕之夜的团圆与祥和
这就是老家的年味,这年味是爸爸念念不忘的童年回忆,是爷爷奶奶常年的期盼。如今,我和妈妈也认同了这份家乡年味,因为它也是家乡亲人对我们满满的宠爱。
明年,不用问,我们还在老家过年。
回味家乡的感觉篇四
根种在故土,心沉在家乡。
——题记
儿时,乡间生活的种种,渗透指尖的丝丝缕缕,木偶提线般,总是钩挂着身处城市的我的心。一年到头,那年味正值最浓最盛之时,我也便身飘飘而心悠悠然,开始回忆起那曾经熟悉的气息。
说起家乡的年味气息,最是难忘的便是家乡的饭菜香味儿。提前许多天,奶奶便开始杀猪晒肉了,她仔细的把肉腌在后院的绳子上,只瞧见着那太阳金灿灿的照,光线仿佛全被肉吸收了似的,还排出了几滴汁水。远远的望去,猪肉发出了闪闪晶光,忍不住好想咬上一口。过了几天,爷爷奶奶便会下到地里去。家门口的对岸便是大片大片的田野,一望无际的平坦,阳光给万物镀了一层金,他们在菜丛里,专着挑那些又大又嫩的摘,摘下来之后还要好好注视一番,温情地抚摩着那些可爱的小朋友,随后便放进菜篓子。几个小时忙活过后,他们便回到厨房,把每一片叶子择下来,仔细地用清水洗掉叶子上残留的泥土。细细的,微微的,你还能闻到那叶子散发出来的清香。准备好青菜后,取下来晒了几个星期的腌肉与香肠,切那么几小片,放入蒸锅,鲜味中掺杂着木柴的呲啦响声,惹得人垂涎三尺。这个时候爷爷便拿出宰好了的鸡子,鸭子,配上菜煮几锅,总是让我情不自禁口角流涎!
这时正是正午。天空正浅浅的蓝着,就像块儿蓝水晶。我们那村子里的人都有着共同的一个性格,那便是热情。
爸爸和妈妈会在大门外的那条路上搭上大野棚子。领居们也不约而同的撑好棚子,大家的棚子连在了一起,仿佛这冬日之下,大家心也连在一起。原先那寒冷的冬天,也被这染着乡情,沾着年味的大衣披着,大家都暖暖的。那一股浓厚的气息,充斥着周遭,多么美好而又温暖的地儿!
同样使人难忘的,不止藏在餐桌上的飘香,还有那另类的味儿!
一大早上,我与几个小孩子一起,肆意纵情的在晨间的田野上奔跑,一阵阵的油菜花香悠悠地飘入了鼻尖。我们几个小孩随意的找那么一处野沟子,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打火机,别人卖力的扯下一大杂野草,用草把火机埋在手里,一打,莹莹火光便跳动在野草之下。不一会儿,滚滚浓烟便冒了出来,摇曳的火光抖动着。大家一见火苗变大,便集体兴奋地跳起来:“野草子烧起来哒!”大家的小脸烧得火扑扑的。斜风送着轻烟,飘进了我们鼻子里,“咳咳∽哈哈啊咳咳哈哈∽”
过会儿,我们几个捣蛋鬼又跑到村口的小河边炸鞭炮。大家小心的鞭炮放好,叠在泥泞里,留下一个人点炮仗,大家快速的跑开,只见他一人畏畏缩缩的伸手点炮仗,星子一跳到火线撒腿便跑,霎那间,大家便被炸了一身泥水,纵使这样,大家还是高兴的抱在一起欢笑。炮烟随着晶莹的河水涓涓东流,月亮偷偷与太阳交了班。
夜晚,大人么都走动在客厅,热闹极了,碰撞的棋牌闹出了吵嚷的声音,剩下的人,围着小火炉团坐着。火炉里,鬼魅火舌把碳烧的黑红黑红的,冒出了烟状的粉末,辣的鼻子和眼睛仿佛冒了一阵烟,不一会,大家脸上都冒出了红色的星星!直到现在,心中都依稀记得那浓厚的年味。
闲来无事,桥下夜泊,听折新戏,沏壶热茶。从年少一路走到现在,我亦贪恋烟火,殷实人家,寻得那年味后,守着流年,终是幸福安康!
回味家乡的感觉篇五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虽然年依旧在过,但年味好像比过去淡了不少,但在奶奶过的年让我有了难忘的回忆。
在奶奶家过年,村有一个传统,在农历二十九的晚上,各家要到村里的一个宫里烧香磕头,我记得好像叫龙华宫,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听爸爸说,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奶奶就经常到宫去烧香许愿,祈求龙王保佑,可以说,我与龙华宫有特殊的情缘。因此,奶奶特别看重这个活动。我们全家人去的时候,带了许多贡品、纸元宝、鞭炮等等,把奶奶的三轮小车车厢都装满了。到龙华宫后,我们先在宫中的大桌子上摆上了贡品、点上了香,然后全家人轮流在龙王、龙母的雕像前磕头许愿。奶奶在一旁小声反复念叨着:“龙王爷、龙王奶奶一定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孙女们都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在奶奶看来,对神灵虔诚的祭拜和祈求,一定能让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有享有不尽的福分。
除夕之夜终于到了。吃过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奶奶要到龙华宫守夜,走的时候交代我说:“不要偷吃摆在桌上东西,那是我们家敬献给神仙和祖宗的贡品。”我急忙到桌旁瞅了瞅,中间的盘子里放了一大条炸鱼,上面还插了两根筷子;周围摆着二十多个盘子、碗,分别盛着各色水果、各种糕点、各种菜肴,还有白酒,真丰盛呀!其中最吸引我的一盘橘子味软糖,这可是我的最爱呀!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了,感觉都快忘了是什么味道了。奶奶走了,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小妹妹都在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悄悄地走到桌边,瞄准了那个装着软糖的盘子,迅速抓了一把,紧紧握在手里。正要回头,就听见妈妈小声笑着说“也给你妹妹也拿几块。”我先是一愣,然后赶紧又拿了几个给妈妈。妈妈接住后轻声说:“少吃几块就行,不要让奶奶发现。”这时,我看到远处的爷爷正在盯着我和妹妹,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我又是一愣,赶紧对妈妈悄悄说,“爷爷看到了。”正当我们不好意思的时候,听见爷爷说:“过年了,应该吃点好的,也给我也拿几块。”就这样一盘橘子味软糖不一会儿就被我们吃了一大半。奶奶回来的时候,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我以为奶奶要生气,却听她说:“过年吃软糖,开心吗?你们姊妹俩还知道给神仙留点,神仙就不会怪罪。刚才是谁吃了,谁明天早上要多磕几个头。”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心里面感觉暖暖的。
初一早上,我一起床就和爸爸放起炮竹,一盘一万头的鞭炮足足响了三分多钟,在爸爸的陪伴下,一大堆的礼炮、烟花让我和妹妹狠狠过了一把瘾。回到屋里,见到奶奶在桌前点起了红色的大蜡烛,又点燃了一大把的香。奶奶对我说:“快磕头吧,记得多磕上几个,神仙和我们的祖宗会保佑我们一年平安快乐。”我说:“爷爷、爸爸、妈妈、妹妹也吃了软糖,他们也要多磕头”。“行、行、行,都多磕几个头”爷爷、妈妈、爸爸都齐声说。奶奶说:“好啊、好啊、好啊,我们都多磕几个头,我们全家日子肯定会开心快乐!”
过去,我一直认为奶奶搞的祭祀、烧香、磕头这些都是封建迷信。但这一次在奶奶家过了这个年,让我体会到:有时候“封建迷信”还能让人感到温馨、感到亲人间浓浓的爱,这一切其实都是祈祷我们全家新的一年开开心心,红红火火,原来亲情是最浓的年味,也是有可以点赞和回忆的一面呀!
年味,请你慢慢过,时间,请你慢慢走。浓浓的年味,满满的喜悦,还有一脉相连的亲情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温暖而幸福。
回味家乡的感觉篇六
去年春节前十多天,爸爸说,我们还是回家乡过年吧,深圳过年太没有味道了,家乡的年味要比深圳浓得多。我问爸爸,什么是年味呀?爸爸说,年味啊,就是过年的味道。你回去就知道了。
我从小在深圳长大,对家乡实在没有什么印象,过年呢,更不要提了,根本不知道家乡的过年是什么味道。于是,对于回家乡过年满是期待,恨不得一下就飞回家乡,但爸爸说,离过年还早呢,我们慢慢玩着回去。我们由长沙再到湘潭再到邵阳,然后到了爷爷住的那个叫源头的小山村。
没有深圳的高楼大厦,没有深圳的车水马龙,没有深圳的霓虹闪烁,故乡有的是连绵的群山,崎岖的山路,稀稀落落的村庄。但是,在这里,我确确实实体会到爸爸所说的浓浓的年味。
先说家乡的打糍粑吧。故乡习俗,过年是要打糍粑的。打糍粑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糯米用水浸泡好,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用木杓把蒸熟的糯米一杓杓倒在一个很大的石臼中,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用两根比我小腿还粗的木杵往石臼里使劲捣,大约几分钟后,糯米捣成了糊状,就把它用木杵挑出来,放在一个簸箕里,女人们就蘸一点米粉,把糯米糊揉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再把它压扁,做成圆圆的饼状,糍粑就做成了,打糍粑时,灶里的柴火是红红火火地烧着,蒸笼里的热气是扑扑腾腾地升着,男人们把石臼捣得轰轰的响,女人们手忙脚乱地揉着糍粑,我们小孩子呢,就在那里乱窜着,笑着叫着添着乱,一派过年的热闹景象。
再说说杀过年猪吧。故乡过年,不论家中富有或贫穷,都是要杀猪过年的。一大早,爷爷就请了两个杀猪的屠夫过来了。大家把猪从猪舍里赶出来,那猪可真够肥大的,爸爸说,起码有300多斤。一个屠夫上前抓住猪的耳朵,另一个屠夫从后面抓住猪的尾巴,把猪按在一条凳子上,这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你到屋里去,太血腥了,儿童不宜。我满心的不情愿,但又怕爸爸骂,只好走进屋子里面,耳朵里却听见猪凄厉的叫声,过了一会,猪不叫了,我又偷偷地跑了出去,看到猪已经被宰掉了。屠夫们忙乱着,把肉切成一块块的,放在桶里腌着,爸爸说,这是用来熏制腊肉的。连村里的几只狗都赶来凑热闹,在那里乱窜,一个屠夫飞起一脚,把一只狗踢得汪汪叫,就连空气中都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当然,年味最浓的还是放鞭炮了。我们知道,在深圳过年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家乡就不同了,大家说,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放鞭炮,放得越多越有面子。这可乐坏了我,从一回家,就跑到村里的小卖部买了很多的鞭炮。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当然,我是经常有空的。我们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划火柴一样的擦炮,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还有点着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的冲天炮;晚上,我们就放烟花,放礼花弹。那时,恰好是我爷爷的70大寿,烟花爆竹多得不得了,让我放得不亦乐乎。但爸爸说要我注意安全,少放为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除夕的晚上,各个村庄的上空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烟花,耳朵里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那种热闹的情形,真是让我兴奋不已。
至于提着鞭炮去拜年,收到压岁钱和无数的红包,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去年过年我真正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过年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