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

最新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8 20:26:12
最新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
时间:2024-06-18 20:26:12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一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主要如下:一是通过观察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认识这四个动物类群主要特点;二是通过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个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生物观,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1、环节动物是指具有“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多为蠕动爬行”等特征的动物。

2、软体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等特征的动物。

3、节肢动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每个体节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征的动物。

4、棘皮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扁平,体表有棘”等特征的动物。

5、动物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成分,人类应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动物资源。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如下:

1、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相联系;

2、与生物进化的知识相联系;

3、与生物圈中的动物相联系;

4、与珍稀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知识相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中的动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对于他们的形态特征、和人类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着表述不正确、不科学、不完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完整的认识。因本节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多,生物学术语多,术语之间的相似性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因为本节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的丰富同学们对生物种类的认知,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举例说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1、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动物类群的图片及和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收集、观察、归纳的能力;

2、通过活动“观察昆虫标本”培养观察、讨论、交流的能力。

1、通过对比动物类群的特征,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开发与利用动物的资源的观点;

3、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观察昆虫标本。

1、观察昆虫的标本;

2、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3、形成进化的观点。

1、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教师所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观察“昆虫标本”活动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交流、归纳的能力,形成对动物类群基本特征的认识;

2、设置问题串,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如:图片能够进行怎样的分类;每一种动物的有何特征;同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类动物与另一类动物在特征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进化的规律是有何体现;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学生归纳完动物类群的特征后,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领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4、注重概念的运用与小结。在同学们学习相应的知识后,精选练习进行反馈、小结,强化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1、上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与要学习的动物类群有关的资料。重点为能反应动物类群形态特征、该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

2、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教师要事先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类群在传播人类传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扇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动物图片,要求同学们进行观察、分类;

1、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对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分类的同时,结合学生自己所搜集的图片来说明分类的依据;

2、各小组由代表来陈述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

3、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结归纳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分布环境,提炼出概念关键词(概念的本质属性);

4、依据同学们的学习所得,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正例、反例),检验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

1、提炼出各个动物类群的关键词后,教师再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体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2、引导学生列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化的观点加以解释说明。

精选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于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

1、学生小组展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并说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自己所收集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同学对这些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利与弊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辩证的观点,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引导同学构建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教学预设

1、学生讨论、质疑的环节应要注意控制时间,最好在课前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掌握比较好的小组要心中有数;

2、学生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行的观点进行解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视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复习及引导;

3、学生对于教材中所列的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不是很相符的动物,会存在疑问,教师应当从生物适应环境方面加以解释。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二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分类二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预防接种证。

学生: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预防接种证。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1、小组竞赛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

2、充分质疑 分析讨论 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 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四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多媒体

1课时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20xx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

1.给重点字词注音。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是什么逻

生物入侵者怎么样顺

怎么办序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五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 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 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

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 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高二生物教师,我要说的教科书是高中生物第一册。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本书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

1、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按照两条主要的线索编排教学内容。一、由简单到复杂的先后顺序,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物学思想,按章节编写。本书前两章的从元素到化合物,再由化合物到细胞,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后三章的三个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学科结构与其功能统一思想的完美体现。二、从自然界中的两大类群动植物的分类角度出发,对比学习。在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特点和生殖过程中都主要分成动物和植物两部分来学习,如动物的减数分裂和植物的减数分裂等。

对于第一次接触复杂生物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这种知识构建体系不但能使学生学习到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内容,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学习方法,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他们快速而又准确记忆和熟练应用。

2、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活动能力。结合教材学生可以自行开展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是新教材的亮点,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究创新的能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更为侧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心理上适应这种以探究、发现、解决为主线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钻研品质,学习和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勇于创新,勇于置疑的学者风范。从小树立远大的思想,并坚持始终的做事态度。

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首先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正确看待生命的存在问题。其次,在认识生命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对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调节,形成一个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健康的人。再次,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关注生物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

教材编写知识细致具体,难度适中。充分体现对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本册教材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高中生物第一册的内容涉能到了生物科学中的许多重要分支学科。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主要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新陈代谢》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学习《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的重点知识,还接触与《动物解剖学》有关的内容。第五章《生殖和发育》主要学习《遗传学》中生殖方式的重点内容。

本册书的知识内容几乎包括了生物学中所有的分支学科,但从内容上看,主要以各学科的重点知识,核心内容为主,即能学习到生物学中的精髓,又广言简意赅,难度适中。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课程类型多样,有讲授课、实验课、综合活动课和研究性课题等。依据素质教育和课改精神的要求,力争实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内容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重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探究方式,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有效教学。利用阅读材料来实现对学生阅读、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研究性课题能够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发挥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文字中插有许多非文字资料,如对复杂结构的图示、显微照片、表格、对所学习的重难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图形并茂,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后包括选择、问答、图形分析等多种题型,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节后或每章后有阅读与思考专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丰富拓展知识面。

新教材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能力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能充分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对教材资源的拓展

新教材的内容全面,知识点明确,但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大量的补充性材料,如图、动画、文字说明等内容,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非常有帮助。我在教学中,利用了校园网的便利资源,在互联网中找了许多的辅助学习材料,如用flash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比较二者区别这一难点时,收到的效果十分理想。再例如,从校园中下载的植物生长过程的影片,对学生理解种子萌发,及个体发育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一些拓展性内容,不但促进了书本内容的学习,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对教材内容的增加或删减

教材中有些内容讲解的不够全面,对一些内容的学习会产生影响。例如对动物的减数分裂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但植物的却没有,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花粉粒中的两个精细胞性状一样,胚囊中的卵细胞与两个极核性状相同。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的内容,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不然在高二遗传学的学习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困难。

再如,对物质代谢与消化的区别,教材对消化的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许多习题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小,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复习的糖、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以后,学生不但理解了消化和代谢的区别,而且在知识上更为清楚的知道食物的整个利用过程。

2、对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1)由于各地的地域、学校师资等的差异,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和活动建议有时是难以实现的,使得教材设计的内容在真正教学中形同虚设。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的用品多,时间周期长,大多只能以阅读的形式学习。

(2)教材中有些问题不够明确。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影响蛋白质的特点问题,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空间结构,因而对它的理解很模糊。再如,向性运动是应激性的一种,书中说:“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我认为,“向性运动体现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更为准确,不然学生认为,向性运动是适应性。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七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设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八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第三章。通过该单元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从学习生物的分类,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意在使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由于本节涉及的活动多,学生又是初次尝试角色扮演和辩论,所以本节内容将分为两课时进行,我主要讲的是1课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现状。

2.技能目标

在“角色扮演”和“辩论会”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1重点: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一年多对生物的学习,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语言表达、与人合作等的能力已经大大加强。学习态度更加主动,参与意识有所增强,初步具备了关注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较大提高,渴望表达和被人认可。这些都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

1.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资料分析—角色扮演—辩论会"的新型模式。本课活动多,容量大,所以课前分好小组,组织好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信息,制作课件,小组分工并写好简要的发言提纲等。通过教科书上6幅图片和小组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对面临威胁的原因的探究,通过辩论活动,对保护麻雀的方案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2.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角色扮演—辩论活动—总结归纳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1、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2、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配,共同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预热段,临景入兴,激发动机;二、探究段,包括资料分析、角色扮演、辩论会三个部分;三、拓展延伸段包括课上拓展和课下延伸。

大家对那些憨态可掬的海豹一定不陌生,一到繁殖季节,郑百上千只海报聚集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可是你知道吗?现在,今天,海报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请大家观看视频,

1.处理:播放海豹被屠杀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

看完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吗?我请同学来谈谈。。。。。。

我这一段的设计意图是:上课伊始给学生播放热点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开始就要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态度。

2.教师对谈感想的学生给与激励性评价“同学们都有一颗慈爱之心,都懂得珍爱生命,老师由衷的感到欣慰,当你们有能力保护那些弱小的生命时,你们一定要记得: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其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是个和谐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各种生命环环相扣,一物制约着一物,谁也无法独领风骚,但是由于人们随意破坏了这个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失去了某种制约的生物,某些生物就变得疯狂起来,而另一些生物则可能面临灭绝的危机,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出示板书“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各组同学对本组信息进行讨论、完善。请组长将本组的关键信息板书在小黑板上,与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部分:资料展示。

1.下面请一组介绍现在已经灭绝的动、植物情况。

(1)组员1简介麋鹿历史;组员2介绍新疆虎等多种灭绝的动植物。组员3对照动物灭绝年代石碑进行交流;

(2)其他组员谈把石碑建在麋鹿苑的什么感想?

我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资料带入课堂与他人分享,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锻炼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能力,还使得课堂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质疑2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生物正面临着威胁。

学生回答完后进行激励性评价,“一组同学收集的资料太丰富了,不仅有麋鹿失而复得的历史,还向大家展示了多种已灭绝的动植物,最后的感想谈的也很深刻,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其他组的同学也一定不会甘于人后的,老师期待着你们更精彩的表现。这些生物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他们,他们就从地球上消失了,现在我们只有在石碑上才能看见他们冰冷的名字,而在自然界中再也不见他们的踪影,在众多的生物类群中,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种类最高。

2.请二组同学展示“对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的分析”。针对这幅图片,二组同学提出了三个问题:

(1)鸟类和哺乳类灭绝趋势各为什么?

(2)推断鸟类和哺乳类的灭绝原因是什么?

(3)推断为什么近现代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请二组的三位同学为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分工合作,使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资料的分析整理中来,锻炼他们的资料处理能力。通过图表的分析,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已越来越严重。

同学们,人类文明发展越快,向自然界索取的东西越多,对于自然界的破坏越严重,现在世界上的哺乳动物已经很少了,照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些哺乳动物将在一万到两万年的时间内彻底消失。全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来关注一下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3.请三组同学为大家介绍我国珍惜动植物现状。3位组员介绍课本给出的6种生物并丰富课本知识,包括20xx年6国科学家搜寻白鳍豚的结果和朱鹮目前的分布情况,其他组员介绍我国部分一级保护动植物的现状。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不仅能使学生在资料收集中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的现状,完成教学目标1和3,还能训练他们的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资料共享,在学生充分体会成功、自信、被人欣赏的喜悦同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第二部分:角色扮演。

这部分由其余5组同学从我是森林,我是藏羚羊,我是鱼,我是水葫芦这四种角色中任选一种按要求进行角色扮演

要求:课前以小组为单位,结合95页资料和本组收集的信息,认真讨论,并拟定发言提纲,组长主动征求组员意见,充分发挥组员的作用,讨论后,每组分别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角色的利益就这种角色的现状,受到伤害的原因,希望得到人们怎样的保护等问题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完后,组长点明该种角色面临的威胁和我们应怎样做。

在这我收录了一篇学生的发言稿【我是水葫芦】我是水葫芦,我不像白鳍豚那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是新来的,不过我的现状可比他强多了,我喜欢这个新家,在这里我没有天敌,我不担心被消灭,这里的水质污染严重,可对于我水葫芦来说,确实天赐良机,因为那些被污染的水使我们的天然肥料。那些含化肥,有机农药,氮、磷、钾的工业废水污水是我们的最爱,所以,我们疯狂了!我们长满了滇池,入侵了河道,现在连长江都是我们的领地,我们覆盖河面,接受了全部阳光,我们生长吸收了养料,占有了空间,使那些自以为是的土著走向死亡。人们哪!给你们一个忠告:下次再引进物种是一定要慎重,由于缺乏天敌就算在柔弱的生物也可能会对当地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

角色扮演的设计意图是:各个学生能力不同,有的擅长表达,有的擅长写,有的擅长分析却不愿站到前排,而“角色扮演”活动注重集体智慧,发挥个人优长。突出学生主体,强化准备意识。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性。活动中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可以被推向高潮。

活动结束后,学生对以上八组进行自评与互评,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闪光点,从而更加信任自己,欣赏他人,能做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最后请几个学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影响生物生存的原因,并板书。

第三部分:辩论会

以“麻雀是否应得到保护”为题进行辩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抽签决定正反方,给三分钟准备,小组成员可帮忙组织材料,我们先请正方的一号辩手发言。。。

我们的辩论太精彩了,一号同学的发言正中要害,2号同学的伶牙俐齿让在场同学佩服,3号同学理论联系实际,5号同学的反驳,6号的唇枪舌剑都太出彩了,正反有理,反方有据,势均力敌,同学们,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麻雀应得到保护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在保护麻雀的问题上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大家一起提出合理化建议好不好?八位辩手都把他们精彩的一面展示给了大家,在这八位中你最欣赏谁,就为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我们来选最佳辩手,谁票最多谁就能得到写有老师祝福和全班同学签名的纪念册。这一活动的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能够合理的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课上拓展

(1)理论联系实际,环保从我做起。

向同学们发出倡导:在我们有限的能力内,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什么?

学生畅谈做法,可以任意举例,例如:不乱摘野菜,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不吃青蛙,双面使用纸张等。

(2)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执法人员据举报,调查发现餐馆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鸟类,他们依据的是垃圾桶里鸟类的足,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推测理由。

2.课下延伸

大自然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它赐予我们生存的条件,我们应存着感恩之心接受大自然的赐予,请大家在课下收集一首小诗,几句语录或用几句话来表达这种感恩之心。让我们把感恩之心落于实践,让它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综述

以上是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热切的参与和激烈的辩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采用自由式板书,这样即能表现本节重点,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参与性,与本节教学气氛相符。

附板书: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优点:本节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较少,我没有拘怩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将知识与问题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强,气氛和谐。本节课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锻炼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在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能事先组织学生自己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与研究的平台。

不足:忽视了学生作品制作的质量,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但是教师要提前阅读指导,进行取舍,以便短时间内把问题的重点交流出来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九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提高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提高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3)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十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信息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为1课时。在学习本课时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基础应用等知识,高中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以围绕因特网应用为主线,深入细致的学习计算机各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种计算机资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很重要,我们将以学习计算机病毒特点和瑞星杀毒软件的使用作为依托,激发学生支持国产软件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很多同学缺乏网络公共道德意识和网络自我防护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把更多学习内容应用到我们的计算机中来,树立文明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我在分析了学生对计算机病毒认识之后,我选择了计算机病毒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国产杀毒软件的具体应用。本着体现信息技术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同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能够识别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虫病毒,木马等),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掌握常用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装和设置瑞星杀毒软件,能够查杀病毒和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收集有效信息,通过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组织,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

2、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获得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创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广大同学在十分宽松的环境来完成整个学习,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自己具有网络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道德,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以及特点和计算机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杀毒软件的安装和设置的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典型任务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从而体现了"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的基本理念 .为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 "示范操作法"、"情境模拟法"等。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教会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重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 "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向同学们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计算机病毒或听说过什么样的病毒,以及是否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样子。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接着给学生演示我国在20xx年的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危害一则新闻,演示完毕,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同时提出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以上即为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提出学习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让学生收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的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其步骤如下: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过网络来查找和搜索计算机病毒的相关信息,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全体师生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我会对以下学生可能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引导学生来得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

(2)、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3)、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

(4)、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5)、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进行分析,抽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出来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如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得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分析: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应用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达到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

第二层次:

1、利用我们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药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进行类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1)、定义;(2)、特点;(3)、依附体;(4)、防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比较,教师给予引导和补充,然后通过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共同完成以下的区别表格:

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区别:

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

定义病毒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其实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病毒是生物)。()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危害性潜伏性、传染性、程序性和破坏性

依附体生物体软盘,光盘,硬盘,网络

防止方法吃药或者医疗救护软盘:外来软盘要查毒,杀毒,重要软盘要防写,重要数据要备份; 光盘:使用正版光盘软件; 网络:安装公安部的kill实时监控,并及时升级(一月2次); 硬盘:安装硬盘保护卡,病毒防火墙(瑞星)

在完成以上区别,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考虑除了以上的防治办法以为还有什么防治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杀毒软件来进行病毒的查杀与防护。(重点强调并引出杀毒软件)

2、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杀毒软件。通过已经做好的课件中的图片演示,学生通过小组团结协作自己动手安装和设置国产经典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并备有cai学件随时帮助学生完成安装、设置和升级等操作。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部分,因此,我以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带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操作和任务。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可以很快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同时自我探索和发现软件中的窍门、在不断的使用和操作中寻找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对本节知识学习的心得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1、体现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如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

2、优化教师辅导策略。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十一

本册内容共有6个单元,第二单元《遗传和变异》是在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基本形态之后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情况,了解生物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说的《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内容是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最终让学生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经过三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和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又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现象,并能对动物和植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由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外貌、性格、头发、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几个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或实物的特征,知道人和动物的很多特征是会遗传的,对遗传的现象能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同时会查阅和搜集有关动植物的遗传资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对遗传的现象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遗传和变异现象虽然很普遍,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却有一定难度。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推测这些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前调查对遗传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1、说教法

根据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探究发现法: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的遗传现象入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解遗传在不同生物中体现出的现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教学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综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说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适当采取了以下学法:

(1)小组讨论法:

根据小学科学探究序列安排,此时六年级学生应该以自主性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采取小组讨论法作为主要学法是完全适合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遗传的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想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2)观察法: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活动,例如:在寻找生物间的相似处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的目标达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谈谈本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

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

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

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一:

为了让学生认识人的遗传现象,教师准备了一个分组活动:让同学从家里带来爸爸妈妈的照片,看能不能在同学中找到是谁的父母。最后,由照片主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在仔细观察对照照片后,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一家到底哪里最相像?……除了外貌,你和父母还有那些相似之处?

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着出示遗传定义: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活动二:

本课第二个重要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我准备了动物家庭的挂图、多媒体课件。

我先让每组学生分别观察几组动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师生共同交流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并能总结出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食物及生活习性等。

在这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活动三:

在了解了动物的遗传现象之后,提出探究问题: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教师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图片,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在出示两幅豌豆地的图片,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遗传现象?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说出来。

再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植株的发现,主要是从植株的花、茎叶、种子等形状特征研究(板书),同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先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这里一定要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活动四:

最后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课堂总结:

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性。因为有遗传,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嫁接,才能得到更优良的品种,现在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数不清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子代与亲代之间有没有差异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十二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单细胞的生物》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常见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这是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探究之后又是进一步对一些特殊生命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究,由复杂到简单,由一般到特殊对生物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系统学习,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关于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

(3)知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安排课堂实验,所以只能通过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单细胞生物体,进一步巩固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同时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运用探究法验证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根据新的课改理念,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其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以问题情境法为主,结合启发法、直接讲述法进行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训练反馈法进行学习

1、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视频1《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汇报:从视频中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顺势引入学习主题《单细胞生物》。

(2)多媒体播放视频2《变形虫》,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变形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引导学生向迈向第一个知识目标——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请指出它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后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再接着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2)多媒体播放视频3《草履虫》,完了再播放3个flash动画,补充展示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和伸缩泡以及消化食物的过程。草履虫也是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看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出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等方式,在发给他们的白纸上用黑色和蓝色的笔,表示出变形虫或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可以2选1)。

(2)多媒体播放视频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展示多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继续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接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然后汇报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4、最后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完毕后展示第4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品,并进行民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单细胞的生物

一、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二、草履虫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有利刺激——趋向

不利刺激——躲避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十三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之后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有利的一面:

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明白唾液腺分泌唾液。

经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本事欠缺,体此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必须的难度。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事目标:

经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和决策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经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必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教法

1、经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经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本事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必须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构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仅有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提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景。)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坚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能够把两个因素放到一齐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一样,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景,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到达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经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研究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研究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十四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知识点。在学习该知识点前,已经学习了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该知识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组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对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环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呼吸系统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先明确“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胸腔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再通过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

(1)模型1中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说明骨和骨骼的运动会引起胸腔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

(2)模型2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讨论结束后师生总结得出:

(1)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积增大。

(2)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纵径加长,使胸廓容积增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肺通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结合呼吸运动联系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由于这一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将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视频,提出问题:①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②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交换的;氧气的运输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组织学生运用本节内容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

4、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针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初中生物说课稿篇十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