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武汉大学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一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 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
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4.传播学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 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 二.符号的分类 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
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
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象征行为:
2.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3.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 4.象征性社会互动: 5.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三编(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 一.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内部)引: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4)丹斯模式
(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相模式:不在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6)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结:传播过程的特点:
二.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结构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学角度)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宏观过程研究)第四编(第5章)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 1.定义:
2.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3.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1)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2)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1)分类
(2)a内.省式思考只有当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无法判断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才会活跃起来。
b.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c.内省式思考过程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3)内省式思考的特点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第五编(第5章)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 1.定义:
2.人际传播的动机:(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4)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a.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b.库利“镜中我”1909《社会组织》 <1>镜中我:
<2> 与他人的联系包括三方面: <3>库利认为: 3.人际传播的特点 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如镜中我、主我、客我、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普及)5.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五编(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1.群体: 2.群体的特征: 3.群体的分类:
4.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正面功能 负面功能
5.群体传播与内部机制:(1)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群体意识是群体信息在群体传播和互动中形成的)(3)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群体传播的影响:(4)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6.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非常态的群体行为)(1)集合行为:
(2)集合现象发生的条件:
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只不过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3)集合行为的几种类型(特殊的传播机制)二.组织传播 1.组织:
2.组织的结构特点: 3.组织传播及其重要功能: 4.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体现了“组织人”的特点(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体现了“社会人”的特点(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5.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组织的信息输入(2)组织的信息输出: 第六编(第7章)大众传播概论
一.大众传播:(定义、特点、社会功能)1.定义:
2.大众传播的特点: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
2.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两种观点: 3.大众传播对人及环境的影响(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a.信息环境
b.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c.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d.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1> 拟态环境: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控制的性质和方向不完全去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第七编(第8章)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传播制度: 2.对媒介的控制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4)深层的控制:潜网。(别处补充)
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3.社会责任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4..民主参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5.苏联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理论: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规范理论:
7.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编(第9章)传播媒介
第一部分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2、3)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一种思辨推论(3)“热媒介”与冷媒介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包括1.媒介内容的影响:拟态环境等。2.媒介形式或工具的特性:本部分介绍)(1)“电视人”和“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3.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1)新媒介:(2)新媒介的特点(3)新媒介的意义:
(4)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总结: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他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技术是由人创造的重要的 是人如何使用,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因此,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第二部分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4)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传播者和大众传媒:(1)传播者:(2)大众传媒:(3)大众传媒的特点: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1)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2)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3)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4)公共性与公益性(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1)把关理论: 库尔特.卢因 第一次提出《人际关系》(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3)把关的实质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第九编(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作为大众的受众)受众
1.大众社会理论: 2.大众的主要特点: 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了解即可)(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西班牙,奥特伽 《大众的造反》(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匈牙利,曼海姆(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4)大众社会理论的评价:(5)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条件:
(6)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主要提示了:(作为大众的)受众的被动性> 拷贝支配”的社会
二、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三、作为市场的受众:
四、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1)传播权:(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
五、“使用与满足”----一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微观的)1.使用与满足(定义)2.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
3.制约受众接触传媒的社会条件: 4.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六、关于受众的一些基本理论:(1)枪弹论(中弹即倒的受众):(2)个人差异论(有限效果论之一)(3)社会类别论(有限效果论之二)(4)社会关系论(有限效果论之三)(5)文化规范论:如:议程设置 第十编(第11、12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部分:概论 1.传播效果的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3.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4.传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第二部分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40年代-60年代)
主要研究领域是: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 说服与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适度效果论> 传播流研究三部曲
有限效果论的五项一般定理:(根据传播流研究总结,提出)3.“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40-60年代的又一研究领域)4.使用与满足研究,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效果,<适度效果论> 5.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第三部分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及制约因素(从传播过程本身研究,微观)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2)休眠效果
(3)传播主体的动机与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霍夫兰)“美国对日本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贾尼斯)(3)明示结论与不下结论(霍夫兰、曼得尔)(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哈特曼)(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6)先说后说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作用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视角:(3)受传者的个性和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 麦库姆斯 d.l肖 1972 《舆论季刊》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内容: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3.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 4.议程设置的不同类型: 5.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特点: 6.议程设置与受众属性的关系: 7.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8.议程设置理论的不足 9.与议程设置相关的研究: “拟态环境” “环境监测功能”
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成功的。不过将大会传播的环境认知影响明确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实证考察的是麦库姆斯和d.l肖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一.沉默的螺旋 诺依曼 1974 《传播学刊》 1980《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沉默的螺旋假说: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1)舆论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2)效果观
5.对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的研究和评价:(不同观点)6.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传媒对人们的现实具有什么影响?如何发生?传媒在提示“现实”之际有什么倾向性? 一. 现代社会人们与三种现实发生密切联系:
二、培养理论:(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1.背景: 2.着眼点: 3.培养分析:
4.“培养分析”理论 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 1.制度分析: 2.讯息系统分析
3.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目的:考察大众传媒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 “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 1.背景: 2.内容: 3.知沟假说: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4.上限效果假说: 5.信息沟理论:
知沟理论以及它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6.信息沟、知沟的应用研究领域: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1)普及研究:
(2)地区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研究重点: 7.缩小“知沟”的具体对策:
第十一编(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部分: 1.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2)国际传播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强的政治性。2.全球传播:
关于全球传播的几个研究领域:
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对人类世界的影响: 4.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世界信息传播秩序
1.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现状:---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失衡状况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背景: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 第二阶段 1978《大众传媒宣言》--1980“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第三阶段 从美英推出到现在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作出让步 第三部分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1)信息主权:(2)信息主权产生的背景: 3.文化帝国主义(1)背景:
(2)文化帝国主义研究: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特点:
媒介帝国主义研究关注的两个现实问题
第i部分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一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二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 经验学派 2. 批判学派 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第ii部分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1. 类型 2. 基本过程 二 抽样调查法 1. 随机抽样技术(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多级抽样 2. 问卷设计(1)构成
(2)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3)问题的回答方式 三 内容分析法 1. 定义和特点 2. 课题和用途 3. 程序和技术(1)分析对象的选定(2)内容的解析操作(3)量化表示的方法 四 控制实验法 1. 用途
2. 基本程序和技术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武汉大学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二
研途宝考研 http:///zykzl?fromcode=9820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经验分享
考研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或许不同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工作、考研、出国,我们都不得不做出一个抉择。既然是一个抉择,我们就不得不仔细考虑自己到底该怎么样来进行考研这样一件事情,譬如:选择学校、选择专业、专业书目、复习安排等等,希望以下的经验对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能有所帮助,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计划和安排,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关乎到你考研的成败。所以,研途宝小编希望各位考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能有明确的规划,往往事半功倍。
一、英语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开贴介绍英语经验,很多人会冲着80+的神人神贴膜拜,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水平是很难达到80+的。如果你六级成绩在580以上,建议你好好冲刺下考研英语75+吧。实际上,考研英语如果能达到65+,就大概能满足34所任何一所学校的英语线了,而且与别人相比也不会太吃亏。毕竟想通过英语拉分,是很难拉开差距的。
但是,虽然英语很难拉开差距,考研英语确是每年几百万考生考研的第一道拦路虎,每年都有太多的考生因为英语而名落孙山。所以,对待英语,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
战略上重视,就是要在准备考研的第一天,就把英语放上案头,每天坚持学习,直到考研最后一天。只要能够这样坚持下来,大多数人都能够60+的。
战术上藐视,就是每天不能花太多的时间用在英语上,每天3个小时就足够了,撑死4个小时,再多的话就会挤占专业课以及政治的学习了。而往往专业课和政治是拉开分差的关键。
具体讲,英语学习安排是:
9月份,英语学习第一轮:英语单词第一、二、三遍,每天是单词五章,15天结束。第二遍也是一天五章,10天结束。第三遍开始了一半。同时9月每天,还坚持做张剑的黄皮书150篇,每天两篇,每篇错两个一般,错一个或不错的很少。大概每天单词2小时,阅读1小时。
10月份,英语学习第二轮:经过9月份的学习,大概单词能记得40%—60%,10月份是继续巩固提高单词,每天7篇单词,一遍大概需要8天。故整个十月份英语单词又过了三遍,即四、五、六遍。同时,开始做英语真题了,就是近十年的英语真题,先从阅读开始做,每天2篇,外加一篇新题型,然后仔细对答案,把每篇文章都能看懂,不认识的单词就在小本子上标明意思,第二天再看看。大概每天单词1个半小时,真题1个半小时。
11月份,单词大概能记70%—80%这样子了。因此,每天果断只用1个小时看5篇单词,就是要不断保持记忆这样子,不断巩固,大概又看了三遍这样子。剩下来,会花2到2个半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zykzl?fromcode=9820 小时,做英语真题第二轮,还是每天一篇新题型,两篇阅读,分析每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等等,还有不认识的单词等。另外,也要适当多练习一下新题型,我当时买了张剑编的新题型解析。毕竟,新题型10分格外重要,难度也比阅读难,我今年就幸亏新题型10分全对了。
12月份,单词还是在看,但每天花的时间更少了,这个阶段单词就走马观花扫一下,保持印象了,大概40分钟左右。剩下来1个半小时,继续研究真题阅读和新题型。还有1个小时,会背大作文和小作文的模板。
1月份,就在天天背大小作文,主要是联系下时间怎么安排。
二、政治
网上很多帖子都说政治不必花太多时间复习,考前随便看看就能有80+。或许有这样的人,但你有这么幸运嘛?其实,政治是考研拉分中最简单的一门,政治考80+,难度远远小于英语70+,但你一下子就能拉开20—10分的差距。所以,13年考生应该从复习的第一天开始,就认真对待政治。
9月份:红宝书,即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大纲解析》,第一轮,强烈建议都用此书复习政治。借一本前一届学长学姐用的书,把书上的重点全部画出来。然后开始背,虽然背不下来,但其实你脑海中就有印象了。红宝书背一遍大概需要30——40天的时间,每天四章这样子,还要复习前一天的。每天大概用时3到4个小时,考研政治成败在选择题,尤其是多选。得多选者得天下。
10月份,红宝书第二遍,还是背,加上复习前一天看的,每天3个小时左右。
11月份,红宝书第三遍,继续背。
12月份,前半个月还在背红宝书,大概第四遍。后半月,买了高教版的考研政治真题,开始做真题的选择题,每天一年的真题。12月份20号左右,买了肖秀荣的《最后预测四套卷》,开始背。
1月份,继续背最后预测四套卷。因为《最后预测四套卷》,答案都来源于红宝书,所以背起来很快。
三、专业课一之综合知识
武大新传考研一大特点就是要考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又杂,既有大学语文,又有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以复习起来也很头疼。但是综合知识中,最重要的要数大学语文,所以大学语文必须是重中之重,每年加上作文大概会占到100分了。
9月份,大学语文第一轮,对照自己从学姐那买的笔记和《大学语文》文章前面和后面的解析开始背。每天5篇,同时复习前面一天背诵的。一共81篇,大概要用20天时间。《大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zykzl?fromcode=9820 学语文》书后的解析真的是太重要了,真的是每个字都要能背下来。然后参考笔记,再把书上没有的整理进去,就形成你自己的答案了。每天3个小时。
10月份,大学语文第二、三轮。和第一轮一样,背笔记和书上的解析。这三轮下来,大概记得70%了吧,但是还是不很熟。
11月份,前二十暂停了大语背诵。开始背《法律基础》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哪一个煎熬啊、纠结啊,尤其是《法律基础》对于非法学专业来说,实在是太头疼了啊。花了二十天时间,勉强背了两遍。后十天,又拿起《大学语文》开始背,因为内前面背过三轮了,所以这一轮开始又感觉了,背的很快,十天结束,12月份,前十天,《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背了两遍,很薄很好背。后面,又花了七八天时间看《法律基础》,同时也在背《大学语文》。
1月份,把《大学语文》过一遍。
四、专业课二之新闻与传播合卷
传播学部分有三本书,《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其中《传播学引论》历年来没考过,可以看看就行了,当做入门。《单向度》
11、12连续两年都没考,但是也不能保证他不考,所以还是要看。《传播学教程》是boss级别的,必须全部背下来,包括每个要点。
新闻学部分说是只有两本,《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新闻理论纲要》,但是也可以把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加入其中。但没有必要背每本书,新闻学部分重要的是自己做的专题,只要在后期做专题时候,把书上的观点放进专题里就好了。
专题怎么做,就是首先分析十年来武大新闻学部分的考题,然后分析出每道题目的考点,最后你会发现,其实经常考的,也就是新闻定义、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商品性等等。大概有二十个左右,每个一个专题。
9月份:背《传播学教程》两遍。一天一章。大概3小时每天。其他书都没碰,后来感觉后悔,建议13年考生这个阶段应该就着手开始做新闻学部分专题,每天晚上,结合论文、指定书目、以及上一届学长学姐的笔记,开始做专题。
10月份:《单向度》两遍,花了15天。完全是神书啊,根本看不懂,直接背学姐给的笔记,还好学姐整理的比较好,比较有思路,背起来好多了。剩下来15天,背《传播学教程》,大概有两遍。
11月份,开始背新闻专题。每天1个到2个。建议学弟学妹,从9月份开始做,那么11月份背的时候就轻松多了。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zykzl?fromcode=9820
12月份,《新闻学专题》第三遍,《单向度》第三遍。再接着背《传播学教程》,第四遍。还剩两三天,就又背了遍《新闻学专题》,新闻学专题第四遍。1月份,《传播学教程》过一遍。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武汉大学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三
武汉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大众传播学试题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3题,60分)
1.论述非语言符号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20分)【参考答案】
非语言符号是相对于语言符号而言的。同属于人类使用的符号体系。非语言符号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同时自身也具有意义;(2)体态符号;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起着三个方面的作用:(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2.谈谈“使用满足理论”的特点及其缺陷。(20分)【参考答案】
“使用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使用满足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3)“使用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局限性:
(1)“使用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一些学者虽然也提到了社会条件或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但他们未对此进行充分的考察。
(2)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对传媒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3.谈谈“霍夫兰”及其“耶鲁研究”。(20分)【参考答案】
霍夫兰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人物之一,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二十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一年后获硕士学位。24岁在耶鲁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耶鲁大学执教,33岁升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的系主任。他开辟了社会心理学中“态度”问题研究的新领域,并且毕生集中在此,尤其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霍夫兰的态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二战后期的1943年到大战结束的1945年;后一阶段是从1945年到他1961年去世。前一阶段只是他学术生涯的序幕,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扩大和延伸。
在前一阶段,为了解决关于战时美国报道的宣传问题。美国军方根据陆军参谋长马歌尔的指示,召集大批心理学专家,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由年仅31岁的耶鲁大学教授霍夫兰负责具体事务。这项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而且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
在后一阶段,重返耶鲁大学。出任心理学系的系主任。继续态度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耶鲁学派,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了后来以“耶鲁研究”而著称的传播研究项目。“耶鲁研究”旨在“提出科学的见解,以辨别哪些条件可使这类或哪类劝服性传播的效果有所增强或减弱”。此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探讨的问题更加深入,产生的反响更加巨大。
无论前一阶段还是后一阶段的研究,都直接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前者为了大战,后者为了冷战。
霍夫兰及其耶鲁研究基本上属于实验法。这种研究方式脱离现实环境,结论同实际常常不相吻合,耶鲁研究带有明显的闭门造车的弊端。此外,耶鲁研究只关注具体的传播环节,只探究实际的传播效应,而很少过问传播活动的整体特征,更少分析传播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从而将传播研究禁锢在十分狭窄的天地中。
尽管霍夫兰及其耶鲁研究存在上述弊端和偏差,但是对传播学的形成及发展却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有关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成果,对传播学理论的充实完善更是功不可没。事实上,正是耶鲁学派的突出贡献和显著影响,传播研究才开始朝独立学科的方向
跃进,并最终得以问世。所以,霍夫兰被誉为传播学四大先驱人物之一乃是当之无愧的。
二、论述题(40分)
你认为因特网将对现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论产生哪些影响?(40)【参考答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现有的几种传播方式。诸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些被称之为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传受之间界限分明在第四媒体诞生之后,这种界限开始模糊起来了。正如陈力丹在《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因特网的出现,使这一本来十分清晰的概念变得模糊了起来。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造成的,它的互动性给予了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网络传播使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同时,网络传播也对传播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如在传播者与受传者关系互换后怎么去实现信息的控制?新的信息环境对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和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传播者怎么样去达到最佳的效果?一句话,以线性传播研究为主的旧框架将让位于以交互传播为主的新框架。
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网络传播既有点对点的传播又有点对面的传播,还有面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从技术上讲,网络传播无非是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个人和群体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以及外设联结在一起,实现其问的相互通信。虽然网络也包括由大量硬件和软件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但它不是传播的主体,也不能决定传播的性质。真正的传播主体是那些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的生产、处理和传播的社会组第{和个人。互联网络为众多的个人或非专业组织和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提供了手段和机会。网络属于全社会,任何传播者都只能参与而不能拥有。传播工具与传播者的分离给传播理论尤其是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提出许多新问题,如怎么认识网络媒体的性质,传统媒体的指导性功能如何在网络媒体中体现,社会通过什么老实现对传播者及传播组织的控制和规范等等。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方式,是为受众度身定制的个人化传播模式。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魂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换句话说,信息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出去,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受众”这一特定的术语已经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如果我们仍以此来指代他们,那么必须把他们看成是“个人”的相加(复数),而不是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
既然互联网上不再有原来意义的受众,那么传统的受众研究就应该让位于网上选择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研究。新的理论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对旧有理论的改造和创新。如“使用与满足”论就对网上用户仍有借鉴意义。还有一种“信息寻求模式”的理论,对于研究在网上查询信息的用户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再如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等等,都为分析现在的网上用户提供了理论基础。
武汉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l.《阿尔及尔宣言》 【参考答案】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尔召开,会上通过了下述宣言:“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2.《塔罗瓦尔宣言》 【参考答案】
1981年,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wpfc)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了“自由之声”集会,发表《塔罗瓦尔宣言》认为,教科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3.大众传播 【参考答案】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筒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3分。共65分)l.简述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2)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2.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参考答案】
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们与单纯的营利企业不同,与宗教和社会团体的单纯机关媒介也不同,大众传媒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
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共性和公益性也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3.简述“民主参与理论”。【参考答案】
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
民主参与理论主要观点有: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会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观为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它反映了一般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并没有改变少数人垄断媒介现状的失望心理,在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资源的今天,民众惟有自己行动起来才能争取到自身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
4.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参考答案】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跷权、传媒接近权。
传播权: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达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达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在这里,指的是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知晓权:在广义上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赋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5.简述麦克卢汉的主要理论观点。【参考答案】
麦克卢汉媒介学说包括三个观点:
(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
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韵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3)“热媒介与冷媒介”。
这是两个著名的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等是“热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等属于“冷媒介”。这两个概念没有多步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三、论述题(20分)
l.谈谈休对“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认识与理解。【参考答案】
“新世界信息秩序”就是要建立起新的公平音理的世界信息生产和传播秩序。“新世界信息秩序”论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1973年的《阿尔厦尔宣言》为起点,到1978年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在这一阶段中发展中国家完成了自身力量的集结,而不结盟运动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第二阶段以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大众传媒宣言》为起点,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舍”的报告书《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告一段落。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争论一步步走向激化。
第三个阶段是从1984年至今。1984、1985年美英相继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使得教科文组织在财政方面捉襟见肘,因此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但教科文组织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是坚持了建立“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基本原则。
总的来说,“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是围绕着对信息“自由流通”的态度问题展开的。一些发达国家坚持世界信息流通的绝对自由,认为信息在各国间的流动不应受瓠各国政府的任何限制。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信息自由首先应该是各国传播的自由权以及享有传播机会的权利。这场争论并不单纯是理论上的争论,在它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利益关系。
武汉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l.观念的自由市场 【参考答案】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世纪、18世纪赍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集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念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主要原理原则包括: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投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2.沉默的螺旋 【参考答案】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杜台舆论的关幕的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理论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3.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苏利文曾经指出:“帝国主义,是某些经济上居支配地位的国家以系统的方式强化和扩大它们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控制的总体过程。这个过程,在垒球范围内形成拥有财富和力量的发达资车主义国家与贫穷无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支配、服从或依附关系。文化帝国主义既是这个总体过程的组成部分,又是它的结果。它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寡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
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杜台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
(1)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的过程;
(2)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古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3)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古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二、简答(每小题14分,共42分)l.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对其理解是多方面的: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3)施拉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积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
2.“受众即市场”的理论基础和缺陷。【参考答案】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把受众看作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经营性: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2)商品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已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3)竞争性;传媒活动既是市场活动,那么备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是不完善的:
(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与“买方”的关系;
(2)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3)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3.传播学派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以及传播观的分歧。【参考答案】
经验学派在广义上是指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反对从观念到观念地对社会现象做纯主观抽象的说明,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主张从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撮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
经验学派也被称为管理学派。这与他们多元的社会观分不开。他们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支配的社会,而认为是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街的社会,因此,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为了变革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保持自己独立领域的组织体,它在国家政党以及其他压力集团面前保有某种自治性,控制大众传播媒介的井非传媒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独立的、享有相当的自由决断权的专职管理者和专业工作者.大众传播制度和受众之问基本上是一种均衡的平等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手中可阻根据自已的带求自由地选择接触各种传播媒介,自主地决定自已或赞成、或反对、或顺应、或挑战的态度。经验学派的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批判的立场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杜会的基本矛盾,至多他们只能出于维护现存制度的目的,从“管理”的角度作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晨起来的学派。
“批判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而是为了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井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具体说来:(1)批判学者认为“促销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倾向;(2)他们着重分析大众传媒是怎样表现和强化这一倾向的;(3)关心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是如何剥夺了人的茸严和自由的;(4)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
值方法和途径。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分歧的关键在于社会观的对立。批判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在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在总体上是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中转传播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管大众传播的受众时时想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却无法拥有自已的传播工具来宣传自已的主张.无法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相抗街。虽然,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都关心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但经验学派的核心课题是“如何’,控制或“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而批判学派关注的焦点则是“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支配与控制”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进行控制”。
三、辨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他请一位美国地方报纸的编辑合作,以一个星期为限,把这周内报社收到的所有电讯稿全部保留下来,…结果表明,这位报社编辑一周内共收到11910条电讯稿,而他从中选用的不过1297条,大约只占1/10,其余的9/10都被淘汰掉了。……”
请问上述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这项研究未能揭示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理论缺陷? 【参考答案】
这个研究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探讨把关及把关过滤信息。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最突出的缺陷: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关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从他的把关模式看,把关人对新闻仿佛操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怀特只看到编辑个人的把关行为,而没有考虑到其中所隐含的一系列左右把关的社会系统因素。事实上,把关并不像天马行空任意往来,它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而且还受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怀特的问题是只看主观随意的一面,不讲客观必然的一面。
2.“在对现实中的暴力犯罪状况、电视中的暴力内容以及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危险程度的主观判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按照当时美国现实暴力犯罪的发生率和件数来计算,一个美国人在一周内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而根据三大电视网在1967年至1978年在黄金时间播出的1548部电。视剧所作的内容分析,包括暴力内容的电视剧达80%,每部电视剧中出现的暴力场面平均为5.2次……而许多人认为自己在一周内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在10%以上……”
请问以上数据出自哪项研究?该项研究的理论结论是什么?根据该研究,造成人们得出以上判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以上数据出自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格伯纳组织的“培养分析”研究,该研究的理论结论是: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造成人们得出以上判断的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四、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直线模式、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等变化过程,请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参考答案】
直线模式或称“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这“五w”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程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地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认识到直线模式的这些局限性,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1)这里投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循环模式也有其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大众传播的过程。
前面所述的传播模式都只在考察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并不能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1959年美国的赖利夫妇提出了传播系统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找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系统传播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都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坑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综合系统。
2.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麦克卢汉用“延伸”一词概括了媒介技术的这种影响力。请论述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参考答案】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
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考生可结合麦克卢汉的观点自由发挥,具体论述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武汉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5小艇,每小题5分。共25分)1.拟态环境 【参考答案】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进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知识沟 【参考答案】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够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是为“知识沟”理论。
3.知情权 【参考答案】
知情权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等,在广义上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枉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寨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赋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4.可信性效果 【参考答案】
1951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并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即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明效果越小。此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5.大众文化 【参考答案】
所谓“大众文化”有三种定义。
第一种是商业化、市场性的意义上的,它把“大众”视为完全受操纵的被动力量予以批判,如法兰克福学派;或者相反地用一种完整的可代替性的——真正“大众的”文化与商业文化对立,如早期英国的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一直摇摆于“自治”与完全控制之间:.要么面目全非,要么彻底真实。其原因在于把文化形式视为完整和谐的,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完整的、真正的、自足的‘大众文化’存在于文化权力和统治关系的力量场之外”。
第二种定义是描述性的:大众文化就是大众所做的或曾做的一切事情。这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的据点是无止境地扩大化的内涵,使之无法与非大众文化区分开来,无法理解“大众”是如何在与“精英”或“主导”的对立中被建构出来。
因此需要有第三种定义,“大众”是在与精英或主导文化的对立中被建构起来的,“在任何特定时期,这个定义关注的都是形式和活动,这些形式和活动以特定阶级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为基础,体现在大众传统和实践之中。从这一点说,它保留了描述性定义中有价值的东西。但它进一步认为,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来说,最关键的是与统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用持续性的张力(关系、影响和对抗)来界定‘大众文化’。这是围绕文化的辩证法建立起来的文化概念。”
二、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简述传播学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
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意义。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其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如镜中我、主我、客我、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一普及)2.简述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参考答案】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簿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著作是1947
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1)进入20世纪,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自由市场”的理念和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到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3)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的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换句话说,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为少数人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
意见的手段和机会;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倾
向,严重危害丁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对自由主义
理论及其媒介制度的强烈不满,社会责任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为什么说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性的媒介? 【参考答案】
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的媒体是由它的媒介特性决定的:电视集视听觉手殷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
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每天的传媒接触时间由过去的几十分钟一下子提高到几个小时,看电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出现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普遍的影响。
三、辨析(共20分)
传播学家丹麦奎尔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对英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发现 为什么人们要收看或不收看政党节目,他们利用媒介获得什么。研究开始是以开放式问卷调查小样本人群,以确定人们肴节目的动机。根据问卷,列表显示了八项看政治节目的理由。这张表又被拿来用在其后大样车的调查中。
请问,该项研究是以什么理论为基础?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他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理论基础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早期的研究不同,这项研究从概念操作、受众样本抽选和数据分析,都采用了一套严格的程序。调查范围包括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这次调查不仅归纳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而且抽出了他们之间共遇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鼓用
丹·麦奎尔总结的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类型,与40年代关于其它媒介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多大区别。这种情况也说明,不管电视也好,报纸、书籍、广播也好,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等。现实中的各种媒介或内容形式都具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效用,只不过满足的侧重点和程度各有差异罢了。
四、操作题(共20分)
某农村社会机构,委托你在一十贫困的小山村(住户在200户左右,人口约1000人),做一个小范 围的农村大众传播与农村杜会发展关系的调查。
1.你认为,本次调查要了解的主要情况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你将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和抽样方法?请陈述。3.你的调查将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列举。【参考答案】
(1)主要了解农村大众传媒普及和使用的情况,了解“知沟”是否存在,从而探讨缩小和改善这些差距的对策。(2)抽样调查(分层抽样),问卷调查法。(3)考生自由发挥。
五、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你认为日益扩大的跨文化传播将对民族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以辩证的观点审视在新世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将给我国本土带来的冲击,一方面要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以理性科学的精神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但同时又要反对“全盘西化”,要使中国本土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得到弘扬和发展。
(1)正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进取战略和文化霸权的严峻性;
(2)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并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外来文化将被中国本土文化逐渐纳入到自己的体系和框架内,使之
逐渐同化。
2.请结合实际,谈谈建立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参考答案】
传媒的公信力是指传媒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公信力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公信力也是传媒舆论导向作用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在公信力基础上,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达到有效结合。我国传播业发展很快,新闻传媒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家媒体要想争得受众,在传媒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占有率,必须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提高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同时,我国新闻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提高公信力,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传媒公信力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媒介总体而言,真实、高尚和权威是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武汉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综合知识(新闻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24分)1.文学研究会 【参考答案】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茅盾、王统照、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他们将茅盾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创作方法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使文学成为人生的一面镜子。注重对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和其他弱小民族文学的介绍。作家大多性情平和,持重沉稳。少有“创造社”那种浪漫的、激情的特征。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考答案】
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以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这是党为了克服宗派情绪、广泛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而成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它的出现对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发展意义深远,标志着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艺事业领导的加强。
3.“反思文学” 【参考答案】
“反思文学”沿着“伤痕文学”批判现实的思路由近至远,由表及里,追溯极左思潮在文革登峰造极之前的恶化脉络,探寻革命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十年**为什么会产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等各个方面寻找历史的答案,它是“伤痕文学”的自然延伸,也是对文革十年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说“伤痕文学”是揭示了文革对人民肉体和心灵上的严重伤害,那么“反思文学”则是在进一步总结历史教训。
1979年发表的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和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认为是最早对极“左”运动进行历史反思的优秀小说。随后的作品如:反映在数次历史运动中农民命运和灵魂的: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及其“陈奂生系列小说”;反思知识分子命运及创伤的:张贤亮的《灵与肉》、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谌容的《人到中年》;反映干群关系的:张弦的《记忆》、王蒙的《蝴蝶》、李国文的《冬天里的秋天》和《月食》;反思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挣不断的红丝线》及《回黄转绿》等,都属审视历史、反思教训的小说名作。
比较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表现“人”方面挖掘的更加深远,注重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各种情感、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中融入作家本人对历史和人生的理性思考,因而立体感、饱满感和纵深的历史感交互渗透。在艺术手法上,如果说伤痕小说侧重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那么,“反思小说”则表现出一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使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表现手法日趋多样化,对意识流、潜意识刻画等心理描写更加重视。
二、论述题(共76分)
l.分析《子夜》的情节结构特点。(15分)【参考答案】
茅盾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因而他一向追求宏大而严谨的
布局。《子夜》的小说情节结构特点充分展示了茅盾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从《子夜》开始,茅盾把小说结构的精心构制作为艺术构思中重要的一环,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然后来交错的发展下去„„在结构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
小说匠心独运的以吴老太爷的猝死而象征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已经结束,开始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悲喜剧。这一章实际上
起了序幕的作用。第二、三章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小说的主要人物全部出场,小说的各种矛盾全面铺开;第五章到第八章写吴荪甫三条战线同时作战,最后以胜利告终,出现了情节上的一个“松弛”。第九章到第十二章,写吴、赵斗法,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写工人运动,把吴荪甫置于两面作战的困境之中,充满了外在的紧张,逐渐推向高潮;第十七章至第十九章,写吴荪甫背水一战,着重写吴荪甫的内心活动,充满内在的紧张,最后以吴荪甫的失败告终。
小说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很有节奏,多种矛盾同时出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侧面的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揭示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使小说的结构形式与所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内容取得了某种一致性。
2.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15分)【参考答案】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曾留学德国,受资产阶级影响,却同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有着探厚的血缘关系,是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本家,是脱胎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第一代资产阶级形象,他天然带有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双重属性。周扬说:“周朴园在家庭里是一个顽迷专制的家长,在生产上又是一个懂得榨取、压迫和欺骗工人的方法,口里衔着雪茄烟的资本家。”
周朴园是家庭悲剧的创造者,他带有残忍、贪婪的本性,有着血腥的发家史,由不人道、不体面的方式变成一个体面的矿山公司的老板。在家庭生活中自恃、专横,全然一副“家长”作派,他的家庭生活中没有民主的气息,他还十分虚伪、假道德。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命令繁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话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态度。他在听到他的小儿子周冲说了几句同情罢工的工人的话后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子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他给了他儿子以教训,不准他再说话,表明他对儿子的专横,他是不许儿子有任何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吓得周冲不敢再跟他谈话。接着他向全家人宣布:“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简直像衙门里的官吏处理公事一样,几句闲嗑就暴露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统治者,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一点亲人的感情,只有威权和命令。
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态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他三十年来一直在纪念他的前妻:房间布置;每年过生日;给儿子取名字萍。似乎一直很重感情。但三十年后,死而复生的侍萍突然出现时.他却说:“你来干什么?”(惊恐、愤怒)。这一下揭穿他的本来面目,他并非真正爱侍萍,他的伪善也由此可见,亦真亦假,假中有真。
曹禺对他的评价是明确的,可谓是剧本中的反面主角:“我脑子里的周朴园,他的影子就是我家的一个常客,一个在德国留学的董事长,他自诩沾有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感,自命不凡极了。狂赛自大。唯我独尊。他的妻子、儿子,在他看来都是他的财产,他的附属品,对他只能唯命是从。在我所接触的人中,像这种门第观念根深蒂周,一脑门子封建礼教的老头很多。他们老奸巨猾,诡计多端,但满口都是仁义道德,我恨透了这些人。”
3.论述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16分)【参考答案】
孙犁是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解放区短篇小说家,与赵树理以现实主义精神着重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不同,孙犁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如果说赵树理善于刻画老一辈农民形象,那么孙犁的小说主角就是农村的妇女:《走出之后》中的王振中、《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妻子、《芦花荡》中的两个女孩子„„这些年轻的农村妇女各具神采,却都同样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表现了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作家正是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旧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在解放区,她们的聪明才智第一次得到了发挥。孙犁正是通过描写她们的思想感情,来反映出多姿多彩的时代光辉。
在孙犁的作品中,着重表现的是农村妇女的灵魂美,也表现了孙犁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以及独特的美学追求。在他的作品里,同样是表现抗日战争,他不着重表现战争的残酷而着意表现战争中的民族正气;他也不着重表现农民的苦难和心灵的负重,而努力表现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觉醒和美好心灵的闪光。由此形成了孙犁式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在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于美的追求。
孙犁在捕捉生活形象和塑造典型对象的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独创性,对生活中诗意的美的追求,以及作家的诗人气质,决定了他在描写时注重的不是对象的全部,而是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孙犁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地提出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亮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照人眼目”.让读者“通过这样一个鲜亮的环节,抓住整条环链,看到全面的生活”;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其他部分,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则坚决地舍弃,以达到单纯与完整的统一。
孙犁的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小说中往往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一连串的生活面面。或用一种思想、一组细节串通起来。孙犁的小说常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在描写上也常采用情景交融的诗的手法。
他的语言从生活出发,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却又精心地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艺术加工,把语言的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直率与含蓄、清淡与浓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却又状物传神,形成了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一如他的故乡自洋淀的荷花和少妇女。
4.简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的历史。(10分)
【参考答案】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盲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与经济、政治的集中分不开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历史地形成的。从汉语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汉族早在汉代以前就使用着一种统一的书面语言。这种古代书面语言最初也是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的。后来,它跟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了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言,通常叫做文言文。到唐宋时代,又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白话。白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宋元以来,用白话写作的各种文学作品很多,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等。这些白话文学作品都是用北方方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育的推广。
金元以来.北京成了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显著,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官话”便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远在数百年前,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整个社会中就已经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到了“五四”运动时期,随着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最后在书面上取代文盲文创造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开展了“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旗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就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普通话。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觉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同题学术会议,经国务院确定现代汉民旗共同谮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并大力向全国推广。
5.简述正确使用汉字的基本原则。(10分)【参考答案】
每一种文宇都有统一的形体标准(即“正字法”),汉字也是一样。当前通用的汉规范字是以《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形体整理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依据的,每一个使用汉字的人都应该遵照使用。
首先要掌握规范汉字。注意掌握简化字,掌握规范字,不用异形字,区别新旧字形。其次要纠正错别字。要注意字形、注意宇音、注意字意。6.下面两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1)(5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参考答案】
比拟(拟人)。把“小煤屑路”人格化,赋予它“寂寞”的感情。使读者对荷塘边的景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象,引人想象,进入作者想要营造的意境。
(2)(5分)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叉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参考答案】
比喻(明喻)。形容“水渠”像“彩带”,“田野”像“棋盘”,“稻谷”像“金黄的珍珠”,“棉花”像“雪的珍珠”,“莲蓬”像“碧绿的珍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比拟(拟人)。把“水渠”人格化,说它把田野“划”成棋盘。使水渠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表达得既新鲜又形象。
武汉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综合知识(传播专业)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词汇 【参考答案】
“词汇”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一种语言里所有词的集合体称为“词汇”。此外,方言里所有的词的总和,个人或一部作品中所使用的词的总和,有时也称作“词汇”。
2.双关 【参考答案】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这个意思,实际上是另一个意思。这另一个意思才是说话的真意所在,这种辞格叫双关。这一方面可以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就构成条件看,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3.乐府诗
【参考答案】
“乐府”在两汉指的是音乐机关,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乐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即所谓“观风俗,知厚薄”,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些作品广泛的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就是它的叙事性。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形式自由多样,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像一根红线似的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乐府在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散曲 【参考答案】
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日渐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从中晚唐以来,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
武汉大学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四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精华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二章] 传播者
[第三章] 信 息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五章] 受 众
[第六章] 传播效果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第九章] 国际传播
绪 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_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
(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
(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信号与符号: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
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
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
共同性:指说性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传播的类型:
a.亚里斯多德模式 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 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c.香农一韦弗模式 “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
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h.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
6.传播的种类:
a.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
b.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
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又叫群体内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
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
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
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
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e.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
特点:
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
2、受众多无组织性
3、反馈不易获得
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
7、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8、传播技巧:要求:
1、目的隐蔽
2、诚实可信
3、指向明确
4、内容真实
5、手法灵活
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
第二章 传播者
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
(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
(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
(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
传播者的素质
(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2)专业知识(3)新闻敏感性(4)政治敏感性(5)勇于献身的精神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
第三章 信 息
什么是信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香农语)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
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
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
新闻与信息
(1)新闻是公开的(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是新闻
(3)传播途径不一样(4)信息专业性强
第四章 传播媒介
发展历程: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
蔡伦 东汉 造纸
毕升 宋 活版印刷
戈登堡 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
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
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
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
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
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
电子媒介发展史:
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
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广播、电影、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
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
印刷媒介特点: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
(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
电影特点:
(1)视觉性和逼真性。
广播特点:
(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
电视的特点:
(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
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
新媒介特点:(1)依赖高科技;(2)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强;(3)网络化;(4)速度更快。
媒介与大众文化关系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众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传播不是被动、消极的;
(3)大众文化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
主要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三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
英尼斯偏向时间、偏向空间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第五章 受 众
1、概念及特点: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者。
特点:(1)人数众多;(2)广泛样、复杂性;(3)分散性、无组织性;
(4)不固定、不确定;(5)隐匿
教材中,参予性、积极性
2、受众理论:
德福勒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大纲中心理差异;
(2)社会类别论:个人差异论的放大和扩展;
(3)社会关系论:组织、宗教、团体;
文化规范论:与媒介即讯息论有关。
3、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动机
4、反馈: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传播者以供参考。具有延迟性、间接性、零散性和累积性。
5、受众调查:
受众来函、来电进行简单调查获得反馈的最好方式;
综合调查;
专题调查:当面询问、电话、日记、机械; 民意测验: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
第六章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理论:
(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
(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沉默的螺旋” 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
(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
(3)受众个人差异;
(4)社会类型;
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1)传播的信息来源;
(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
(4)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娱乐功能。
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传播与现代化:
罗杰斯:现代化的定义;
勒纳:“倍加器”“加速器”;
施拉姆:推动者 ;
早期研究的得失: 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2)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垢干预。
4)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来源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与政府合二为一。
来自政府的控制、受众对传播行为的监督、传播内容对传播行为的制约、行业团体、传播业职业道德自律。
国家政府对意识的管理和控制;
1)制定法律;
2)检查内容;
3)政治与经济软化、拉拢;
4)暴力干预
33告知、决策、教育 5)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
传播业职业道德的自律;
控制的方法
第九章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的方式:
1)对外出版:《中国时报》、《北京周报》、美国《交流》;
2)对外传播:苏联最早;
3)对外电视;internet 4)信息高速公路;
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象;
1)媒介分布不平等;
2)信息量不平等: 3)资源利用不平等
国家传播机构:
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塔斯社、新华社、安莎社;
1)美联社:1848年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组成;
2)合众社:1858年合众新闻社和国际新闻社组成;
3)塔斯社:1917年;
4)路透社:1851年,德国人路透创办;
5)法新社:1835年;
6)共同社:日本,1945年;
7)新华社:1931年;
国际传播的展望;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后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区别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巧记———享社互意行过系—想射护衣心过细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总述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主要功能: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部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有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人类能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因素和传播隔阂,使之走向完善。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什么是“传播隔阂”?)
存在: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危害:~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
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必然现象。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传播学任务和性质
(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
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学好传播学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二.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
第一(有糟粕),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第二(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第三(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联系: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象范畴 ○1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
使用概念 ○2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
区别:(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视野广阔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两个考察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信息及生产 3.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
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
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传播
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2.发光。(萤火虫求偶)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5.声音。(鸟语)
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二.人类语言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重要意义: 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
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局限 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重要意义——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
重大贡献:(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
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哈特的媒介分类——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是由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传收二方都不需使用机器。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传方需使用机器。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传收二方都需使用机器。三类媒介按先后顺序依次出现。从不依靠任何机器手段的“示现媒介”到部分依靠机器的“再现媒介”,再到完全依靠机器的“机器媒介”,是一个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概述——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特点——1.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信息社会特点经过80和90年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社会现实。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50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高度信息化阶段——从80年代末到今天。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两步目标
第一步:在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第二步: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20世纪50年代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充分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这个系统规模更巨大,结构更复杂。
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由于这本书的重点还是第7章起的大众传播理论,所以从这块开始说起。
第七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 第一节
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113面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个重点,首先,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要牢牢记住,这是其功能说最基本的内容。其次,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同理,施拉姆的功能说主要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其余也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捉当然就是注重其“麻醉作用”。这也要求倘若把功能出成一个大题,大家一定要抓住重点说,不要重复的展开同样的内容,显的累赘又繁杂又浪费时间。第二节 的内容是泛泛而谈,比较散,只是在119面的中间强调一下电视的特性,要记住,而对报纸、广播、网络的特性一样要求牢牢记得,他们的优点缺点,相信学了新闻传播的人都应该知道,不知道我再写出来好了。即使书上没有明确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东西。第三节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如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这节一个重点主要就是126面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现象,其定义与影响都需要重点掌握,它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理论,它和很多理论都有着联系,所以要结合来把握,这在后面会提到。
第八章
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节是本章重点,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媒介规范理论,一定要重点把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形成的背景!
如集权主义理论主要知道134面的定义,135面第一段的形成背景。内容适当知道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个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17,18世纪)——社会责任(20世纪40年代)——民主参与(20世纪70年代)。这三个内容是个联系且修正的关系,要联系把握,注重背景。
*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社会责任理论138面背景牢记!还要补充点的就是其媒介垄断的形成原因就是:世界大战的结果和电子媒介使用资源的有限。139面第三段由背景引到了该理论的目的,而最后一句话“仅仅把希望寄托媒介自律”体现了其缺点。
*民主参与理论同样背景重点掌握,其主要观点:知晓权,传播权,媒介接近权的定义要明确记得(178面),140面第一段最后一句“核心价值”要记得,最后一段要知道其缺点。
这样把握就可以了。146面的第5题就是一个整体把握的题目,所以线索要清晰。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大概了解下,个人觉得不必做重点了解。这一章看似很难把握,但是认真看下,还是很清晰的,不用死背,当历史一样认真看下就明了了。
第九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 第一节麦的理论很好掌握也很清晰,三个主要观点,三个意义,三个局限性。“媒介即讯息”这点上引申出来的“地球村”理论本书叙述的比较简单,在石义彬的《单向度》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以单独拿出来把握,其三个主要观点段落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对该理论的评论,当然要记得。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要知道,要知道用127面的拟态环境去解释,还可以结合拉扎斯菲尔的和默顿的“麻醉功能”一起考虑。关于新媒介问题个人不觉得是什么重点,但是“电子乌托邦”思想要理解概念,如果出成大题就要知道其概念、为什么错误、历史渊源以及对媒介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看一下做为传播者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我认识157面最下面一行到158面的有关互联网会不会取代大众传媒的一段叙述最好好好看看,是一个不错的材料,对一些需要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有不错的借鉴作用,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了解下。
把关人除了书上说的提出者卢因,怀特的把关模式及意义,最好还了解下麦克内利的理论认为信息经过了各种把关人进行了各种筛选才传向大众,还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认为麦的模式是每个把关人作用都是同等是不对的,最重要的把关环节来自媒介。这补充的两点本书只是在165面的实质里综合说了下,李彬的书里说的很通俗。把关标准弄清楚新闻价值就行了,最后的实质这些评价性的东西是一定要熟悉的。第十章
这一章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几个受众观,受众的基本权利,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研究的第一节应该不算是太重点的东西,特别是第二部分“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系统看看吧。参考课后习题。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其实和书中前后的内容是相联系的,比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就与195面的传播流研究相关与重复,而“作为市场的受众”又与158面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了解什么为“受众即市场”,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权利的概念要明确,这又和139面的社会责任理论相联系。注意名词解释。
第三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当然是重点,从定义,三个部分研究,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义,局限性五个部分来把握
*从定义上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还称“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自助餐厅”这是书上没有提到的一个形象理解。*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对广播印刷电视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其三大定义三个局限性书上也是一目了然的。记得这是受众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从受众的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理论。第十一章
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
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第二节重点啊!最容易考了,193面第二段的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是一条线索,根据这个来理解。*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子弹论记住其两个“核心观点”,其次是194面第一行其形成的两个原因:传媒发展以及社会利用。对其判断要注意其“唯意识论色彩”,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最后总结成195面最上面的一段,至少这段整体评价一定要清楚。*40年代的“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三个内容分别探讨其时间、代表人物、理论、意义!
(1)《人民的选择》:4个理论一目了然。否定子弹论,伊里调查前面在176面受众研究中也提到过。(2)《个人影响》:就一个问题“中介因素”!
(3)《创新与普及》:也就一个问题“两极传播→多级传播”!其实把书看一遍就很好理解了,不用死记硬背的还是很有趣味的。198面对“三步曲”的评价一段话要记得。“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可以说是对传播流研究一个总结。其“五项一般定理”当然是必背罗。*说服性传播研究也就是耶鲁研究再第三节阐述的很清楚,而其意义则在262面的第一段很明确。*还需要注意效果研究还包括“使用与满足研究”这点在180面已经叙述过了,当时是以受众研究来理解的,要懂得前后联系。
*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主要在第十二章叙述了,所以主要了解200面第一段“有限效果论”的三个缺陷(注意对比217面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和第二段宏观效果论的三个特点!
第三节的内容很多,都是些实验,很有意思,概念要很清楚,比如212面的第5题那些概念要很很清楚。感觉这里要么就出些名词解释,要么就出很大的发散思维的题目。第十二章
这一章不用说了重点中的重点,四个章节四个内容,通通的要掌握。东西很多,不能像期末考试那样投机取巧了,说好听点全部得理解,说不好听点当然就是全背了。也就是具体叙述11章的宏观效果论。(200面的第二段)每个理论的提出者提出时间提出的书都是最基础的东西罗。
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答大题首先要想的五个切入点)
*213面的面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这句是个概述要记得。
*一个定义:214面倒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但是这段话当然都要了解,现在有一种题型叫辨析题,最爱把一个理论的实验及其提出的过程提供给你,问你是什么理论并且评价这个理论,倘若不知道这些背景,有可能就会做答错误。
*三个特点:书上说的很明确,要注意的是215面最后一段又和127面的拟态环境挂沟。*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议题、媒体分析。也很清晰。
*两个意义:我按书上叙述的分为两点:第一就是217面黑体字下第一段的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第二点就是第二段的“控制问题”,对控制问题的解释主要在218面第二段中所叙述的“在它背后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具体说来就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还有该段最后两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理论的意义。
*两个不足:218面最后一段:一个形成议题和反映议题的矛盾,一个效果不能绝对化。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
*背景:219面第二段,“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这个是该理论探讨的角度,形成的背景,要记得。
*提出的人、时间、书、过程注意辨析。该假说构成的三个命题十分清晰,当然她还在221面引申出了该假说的三个要点也就是舆论形成的过程。其实沉默的螺旋还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但是个人觉得这里写的很繁杂,所以看起来要有点耐心,找到记忆点。比如三个构成命题,第一个是对第二个的递进,第三个是讲大众传播对前两点的应用。
*两个特点:舆论观和效果观。“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记得
其舆论观就是两个内容:第一点,222面的第7行“在沉默的螺旋……„公开的意见‟……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第二点,13行“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的双重含义。其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两个不足:一个是223面第二段所说的该理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意见环境”内容的局限性,书中还分成了三小点来阐述这个局限性。
第二个就是224面第二段所说的忽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作用。
*两个重要意义很清晰,要注意!该节倒数第二句阐述其和“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小细节,容易联系出题。
第三节培养理论:一个概念、“文化指标研究”
*224面又告诉我们了这一理论和127面的“拟态环境”理论有关系哦。看看“拟态环境”应用多么广泛。在理解拟态环境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理解培养理论的概念。分清楚”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极其三者关系。
*培养理论的起源时间、提出人物、背景实验、着眼点,和前两个理论一样老生常谈。但是这样的东西都跟硬件一样,问到这个理论的问题,除了背景实验有可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你分析,其余的都是名词解释啊,简答论述必不可少的答题点了。
*对于培养理论的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在226面的第二段对“培养分析”做了个解释,我认为这个是培养理论的概念的第一点——主观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偏差的影响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然后本页倒数第二段提到的“共识”问题就是这个概念的第二个要点。再次,在227面第二段讲到前两点的关系并提出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才是第三个要点。另外注意一个细节:培养理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要知道270面最下面一段说了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哦,所以,多么希奇啊!
*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三个内容非常清楚,包括229面本节倒数第二段对该理论的评价。
第四节知沟理论:背景、假说、上限效果假说、意义
*除了“老生常谈”外,230标题二上面一段是知沟的定义。知沟假说那部分也很明确,(示意图解、知识沟形成的5个原因)了解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上限效果假说(1提出、2观点、3内涵: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的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④三条依据、⑤疑问)
*知识沟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个人觉得不是重点,但是还是要注意下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总的来说,第十二章的四个小节都是重点,而非要比较的话,前两个小节又是重中之重。没有意外绝对会考。第十四章
这一章的重点是;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节里257面倒数第一段“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这个基本时间要记得,至于传播学形成的因素以及传播学在美国形成的直接原因了解下就好。第一个小标题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不是很重点,但是像李普曼这样一看就是经典的人物当然是呀弄清楚的。
第二个小标题“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就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其实书中之前都已经提到他们的贡献,在这里只是个归纳。
如提到拉扎斯菲而德的贡献,就要想到两点:宣传和传播学研究。在宣传这点上又分两个内容:一是刺激大战宣传研究,二是为宣传下定义。而传播学研究更是要记得两个内容:一是其功能说,二是5w模式极其意义。卢因——把关人(161面);霍夫兰——耶鲁研究;(199面);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175面,195面),施拉姆知道他是个“集大成者”就好。
至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个人觉得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掌握就好。
第二节主要是讲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即抽象的理解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做出比较。
若要宏观的理解“经验学派”无非从:定义、主张、缺陷、研究目的、社会观、意义大概这五个方面来考虑。*266面倒数第二段阐述了其定义,并强调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和批判学派以欧洲学者为代表区别开来。
*主张的内容主要是谈什么为“经验性方法”,还要注意到267面第三段的“反对”、“强调”、“主张”。*而第四段又很清楚的讲到该学派的4个缺陷,关键词是:经验性材料的有限、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的缺乏严谨性、微观和宏观的矛盾、纯客观态度的弊端。
*至于研究目的即实用主义,268面第二段的第二句和最后一句话概括了其定义,并指出“这使得传播效果问题一直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社会观即多元主义第四段第一、二句话阐述了其定义,269面第一句引出了这一社会观的影响。*270面该标题最后一段清楚的阐述了其意义。
宏观的理解“批判学派”应从:形成、研究目的、社会观、特点四个方面来看。这本书中在阐述批判学派内容的时候往往是以和经验学派相比较的方式出现的。
*批判学派的形成书中从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说起,因此对法兰克福学派应有初步了解:知道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知道其代表人物、知道它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
*在271面最后有段,拉氏对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做了一个比较。
*272面第二段又对其二者的社会观做了个对比。批判学派的社会观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
*276面最后一段很明确的阐述了批判学派的三个特点:批判态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思辩的方法论。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二者了及其方法论、社会观、传播观的对比,本书也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了,批判学派要谈到主要流派,也就“文化研究”稍微叙述的详细点,系统点,其余的都太简略,也难怪武大要将《单向度》那本书加进去以补充批判学派的内容
传播学经典复习书的笔记整理
绪论
拉斯韦尔公式 “五w”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1.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
武汉大学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篇五
传播学笔记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二章] 传播者 [第三章] 信 息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五章] 受 众 [第六章] 传播效果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第九章] 国际传播 绪 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_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3)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信号与符号: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 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 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 质特征和范围。(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
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 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范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传播的类型:
a.亚里斯多德模式 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 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c.香农一韦弗模式 “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内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
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h.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 6.传播的种类:
a. 内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内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b. 人际传播(广义):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
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范围易控制。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 组织传播:一定组织内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又叫群体内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 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
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e. 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特点:
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
2、受众多无组织性
3、反馈不易获得
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政治角度)
7、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8、传播技巧:要求:
1、目的隐蔽
2、诚实可信
3、指向明确
4、内容真实
5、手法灵活 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
第二章 传播者
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
(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 传播者的素质
(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2)专业知识(3)新闻敏感性(4)政治敏感性(5)勇于献身的精神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
第三章 信 息
什么是信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香农语)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新闻与信息
(1)新闻是公开的(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是新闻(3)传播途径不一样(4)信息专业性强 第四章 传播媒介
发展历程: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 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蔡伦 东汉 造纸 毕升 宋 活版印刷
戈登堡 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
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
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电子媒介发展史:
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 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
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广播、电影、电视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
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印刷媒介特点: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电影特点:
(1)视觉性和逼真性。广播特点:
(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电视的特点:
(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
新媒介特点:(1)依赖高科技;(2)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强;(3)网络化;(4)速度更快。媒介与大众文化关系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众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传播不是被动、消极的;(3)大众文化影响着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三论”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英尼斯偏向时间、偏向空间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第五章 受 众
1、概念及特点: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者。
特点:(1)人数众多;(2)广泛样、复杂性;(3)分散性、无组织性;(4)不固定、不确定;(5)隐匿 教材中,参予性、积极性
2、受众理论:
德福勒归纳为四种:(1)个人差异论:大纲中心理差异;(2)社会类别论:个人差异论的放大和扩展;(3)社会关系论:组织、宗教、团体; 文化规范论:与媒介即讯息论有关。
3、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动机
4、反馈:受众对传播信息的一种反应,这一反应传回传播者以供参考。具有延迟性、间接性、零散性和累积性。
5、受众调查:
受众来函、来电进行简单调查获得反馈的最好方式; 综合调查;
专题调查:当面询问、电话、日记、机械; 民意测验:对人民群众的见解和态度进行调查。
第六章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理论:
(1)枪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2)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3)适度效果论:创新扩教论、使用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创扩: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4)强大效果论:伊丽莎白、内尔《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效果。“沉默的螺旋” 影响传播效果的外部因素:
(1)先验观念: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2)团体规范、组织关系;(3)受众个人差异;(4)社会类型;
影响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1)传播的信息来源;(2)传播的媒介;
(3)传播的态度、方式、技巧;(4)传播的内容。传播的社会影响:
正面: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娱乐功能。反面:社会问题、社会风尚、儿童问题、鉴赏力下降。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传播与现代化:
罗杰斯:现代化的定义; 勒纳:“倍加器”“加速器”; 施拉姆:推动者 ; 早期研究的得失:
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p33告知、决策、教育
第八章 传播的控制 四种大众传播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2)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主张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垢干预。4)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来源于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大众传播与政府合二为一。
来自政府的控制、受众对传播行为的监督、传播内容对传播行为的制约、行业团体、传播业职业道德自律。
国家政府对意识的管理和控制; 1)制定法律; 2)检查内容;
3)政治与经济软化、拉拢; 4)暴力干预
5)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受众对传播的控制; 传播业职业道德的自律; 控制的方法
第九章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的方式:
1)对外出版:《中国时报》、《北京周报》、美国《交流》; 2)对外传播:苏联最早; 3)对外电视;internet 4)信息高速公路; 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象; 1)媒介分布不平等; 2)信息量不平等: 3)资源利用不平等 国家传播机构:
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塔斯社、新华社、安莎社; 1)美联社:1848年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组成; 2)合众社:1858年合众新闻社和国际新闻社组成; 3)塔斯社:1917年;
4)路透社:1851年,德国人路透创办; 5)法新社:1835年; 6)共同社:日本,1945年; 7)新华社:1931年; 国际传播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