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师古人师造化谁说的篇一
二、培训内容
依据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六大职业功能模块进行授课。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一)劳动标准实施管理;
(二)劳动合同管理;
(三)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管理;
(四)劳动规章制度建设;
(五)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
(六)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
三、培训师资
由国家和省内在劳动关系领域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授课辅导。
四、培训对象
各单位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工会负责人以及负责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相关人员。
五、培训时间及地点
拟于2013年9月初开始,准确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六、考试时间
2013年12月21日(全国统考)。
七、培训费用
全国统一费用。培训费、教材资料费、鉴定考核费等合计:劳动关系协调员2600元/人;劳动关系协调师3800元/人;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副高级职称)6500元/人。
八、培训证书
通过培训并经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合格者,由国家人社部核发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2013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粤人社发〔2013〕31号)文件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对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人员提高专项津贴标准:正高级职称提高为每月1000元,副高级职称(包括高级技师)提高为每月800元。各地直接按照本通知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执行。
九、报名办法
请报考人员对照申报条件(附件1),填报《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个人申请表》(附件2), 并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
2、大一寸黑白光面照片或白底彩色照片2张;
3、学历文凭复印件;
4、本专业证书复印件;
5、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或相关职业)年限证明。
十、联系人及电话: 文秀芬 81590109 *** 传 真:(020)81593082
附件1
(一)劳动关系协调员(助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高中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时数。
(二)劳动关系协调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高中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相关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相关职业工作2年以上。
(三)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高中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9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接从事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一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时数;
3.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3年以上;4.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0年以上;
5.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7年以上;
6.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5年以上。
劳动关系协调员(师)职业资格申报条件
师古人师造化谁说的篇二
师德与师爱的关系
我们教师都知道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师德的核心结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就是此意。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它是师德的基础。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
这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三方面缺一不可。
何为师爱?首先要从大爱谈起: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它是具体的,表现为责任心、耐心与信心。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是一种超越本爱和人爱的理性的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大爱意味着
宽容,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大爱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大爱范畴中包括最重要的两种爱,即:伟大的具有毫无犹豫献身精神的母爱和神圣的非血缘关系的师爱。在刚刚逝去的5、12大地震特大灾难中,灾区的教师就是以这种圣洁而忘我的师爱精神,唱响了人民教师的师德赞歌。为活着的千千万万个人民教师树立了新的师德里程碑。所以说,师爱是无私的爱,博大的爱、圣洁的爱。这种爱才是真正教育的依据。
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身发展的要求。在学校,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在个性心理上,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且具有极强的自尊心、独立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只有具备师爱精神的教师,才能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同时也只有爱事业的教师才能爱学生。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弘扬师爱精神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高校是人才、技术、信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汇中心,是社会文明的源头,是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的地方。在高校,弘扬师爱精神,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教学观、师生观的体现。
师爱是师德之魂,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对学生高度负责。
师爱为魂。“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比承传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当今世界,道德改造已是改造世界的首要任务,而仁爱之心则是师德的灵魂,它具有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教师只有具备了爱生
之心和宽容之心才算达到“仁”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它包含了两方面意思:第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包括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尊重,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关系,绝不伤害学生的尊严;第二,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浓浓的情意和关爱。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
师古人师造化谁说的篇三
论文提要: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人们从哪里取得绘画技法与技巧呢,除了画家的主观因素之外,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师古人与师造化。那么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又会遇到如何理解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好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呢?就这一问题,我做出了如下的探讨与研究。
一:对师古人概念和师古方法的再认识。
通过的师古本质与方法的再认识,人们才能理解“师古人”的真正含义。了解了师古的方法之后,才能知道如何去师古,怎样师古人。
二:对师造化的认识与思考。
根据对师造化的认识与理解,来进行师造化,这样我们才能在:“心师造化”中取得进步。
三:如何理解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
在对师古人与师造化进行理解之后,根据理解与认识进行“师古人”与“师造化”的研究,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它们的区别,以把握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取得更大的进步。
论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
在绘画或者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人们从哪里来获得绘画技巧呢?除了画家的主观因素之外,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师古人与师造化,一方面要向具有高度绘画成就的画家学习;另一方面还要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而在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又会遇到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好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呢?这个问题一直影响着许多学习绘画的人,就此,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探讨之一:师古人的概念及其方法的再认识。
“师古人”在中国古典画论中一般是泛指向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画家或者绘画作品学习。“师古人”也就相当于西方古典画论中的向大师学习。清代画家王学浩在《山南画论》中写道:“〈雨窗漫笔〉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遇古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究、、、、、、久之自与之吻合。”
那些优秀画家的绘画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是令人神往的,甚至是令人倾倒的,所以,“师古人”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采用的学习绘画的主要方法之一。“师古人”也有助于学习者特别是初学绘画者迅速掌握已有的描绘客观物象的技法,技巧。
那么,为了学习一种绘画方法,初学者必以临摹为先。清代董棨云:“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又云:“凡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所以凡画需要临,临多自然晓。临画不外一熟字,多临则熟、熟则精、精则悟。熟则神明于规矩,由模拟而进入创造。
师古人的主要方法是观摩,临摹。
临摹是中国书画术语、学习中国画的—种手段和过程。中国古代书画家非常注重临摹,古代的史论家对待临摹有很多论述。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一书“六法”章节里提出“传移模写”就是指
临摹。
临摹古画,须先知古人未画前如何构思画此画,表达何种用意。对所临之画与作者产生共鸣,即为当画时如何驰骋笔墨,用力既久,无意之间,自与古人相合。
清代著名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摹古》中写道:“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若初学时,则必须欲求其绝相似而几几可以乱真者为贵。盖古人见法处,用意处,及极用意而若不经意处,都于临摹时,可一一得之于腕下,至纯熟后,自然显出自家本质。
临摹是画家必修之课,是学者进门之径,也是成长之乳汁。学古临摹造就中国古今一批大家,清代四王之佼佼者王时敏就是学古集豆而成大器,其妙即在于取神去辅,师心略迹,与古俱化而能自立门户也。
唐代张彦远说:“古时好拓画,十得七
八、不失神采笔踪。”北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一书中认为临与摹有严格区别:“两者迥殊、不可乱也。”说明临是对着他人之作观其形势而着色。故置画一旁,仿其用笔用色,称其为临画。摹是以薄纸,覆在他人作品之上,随其细大而拓之,好似今天的描画相同。后人对于临摹用语,大都含这两种意思,不强调临与摹的区别,其意含有临与摹的不同。
师一家与师众家
摹古人的作品,有人主张先攻一家,然后攻众家;有人主张先攻众家,然后再攻一家,这两种做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先攻一二家,然后攻众家,意为旁通曲引,先约后博。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出“始入手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手。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其便;泛滥诸家,以资我用。实须心身相忘,不知是我,还是古人。
博摹众家,然后专宗一二家。
清代秦祖永《桐阴画诀》说:“作画须要师古人,博览诸家,然后专宗一二家。临摹观玩,熟习之久,自能另出手眼,不为前人蹊径所拘。”就是博览广识,然后专宗一二家。多见多闻,以资画趣。
所谓:“‘胸中画学,浩如烟海’自足之余,溢为怪奇(《王时敏画跋》)。”然不有一二家为其主,则茫茫而无所归宿矣。
师迹与师心
临摹古人作品,一般多注重技巧的临摹。但对古人的作品里的意象和神韵不太注重,往往在临摹的作品中看到虽有貌似,但失去神气,这说明在临摹作品时还没有领会原作的精神与内涵。
善于临摹的人,往往注重的是气韵与神气,而绝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仿旧》中提到:“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如巨然学北苑,元章学北苑,大痴学北苑,倪迂学北苑;一北苑耳,各各学之、而各各不相似。那么为什么他的学出一家却又各不相同呢,因为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神气,气韵的临摹,而不是泥于形似。使俗人为之,定要笔笔与原本相同,若之何能名世也。
临摹最忌临其皮色,貌合神离。
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题道:“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出头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地也,冤哉!” 我们要把学习到的古法以及造化之法综合起来创作出我们自己的法。石涛在《画语录》里也谈了不少关于师法、立法、我法。中心意思就是要有自己的法,古既我,法既我。石涛最反感“泥古不化”而赞美“具古以化”。其意并不反对古人之法,乃以学了古法不知变者为非是。
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临旧》一文中提出临旧画:“须细阅古人名迹„„临旧之法,虽摹古人之丘壑梗概,亦必追求其神韵之精粹,不可只求形似。诚从古画中多临多记,饮食寝处与之为一,自然神韵浑化。„„古人之画皆成我之画,有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之叹矣。故临古总要体裁中度,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丘壑蹊径。诀曰:‘落笔要旧、境界要新。’何患不脱古人窠臼也。”
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也谈到:“临摹古画,必须会得古人精
神命脉处,玩味思索,必有所得,落笔摹之,摹之再四,便有改观之效。若待以仿佛为之,则掩卷辄忘,虽终日临摹,与古人全无相涉。”
必要的观摩,临摹对于学习绘画技巧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了,“师古人”也应该掌握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于绘画修养水平不同的人应该提出适合于自身的师古方法和观摩,临摹要求。对于初学者应多临摹,而更忠实于范本的面目,而对于已经具备相当绘画技巧的人,应该适时适度地提出“师其意不师其迹”的要求,提出“古为我用”的要求,提出防止“泥古不化”的要求等。
探讨之二:对“师造化”的认识与思考。
“师造化”与强调“师古人”观点的思路不同,历来有许多论者强调,“心师造化”既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和生活学习,在学习绘画技巧的过程中提高艺术境界。南朝陈绘画理论家姚最在《续画品》中对于梁绎的作品评论道:“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这段话也就是说:对于描绘对象的内在本性和外表形态都有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潜心锐意地向大自然学习,这决不是单借鉴前人的优良绘画技巧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在《画家守则》中写道:“画家是自然和人间的中介者,是自然创造物的再现者,他的精神必须包罗万象,只有向自然学习才能做到这一点。就他自身而言,他凭借敏锐的视觉,观察自然和人生,田野里,广场中,到处都是学习的场所,山川,草木,以及人的动态表情都是学习的材料,这些资料说明了“师造化”正是我们向大自然,向社会,生活学习的途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画好山川,景物,那么首先我们需要的便是对自然景观进一步的了解,古语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而一般说来,我们在大自然中比在艺术珍品上所见到的更宏伟,庄严,也因此,这样宏伟,庄严的自然景观带给我们表现自然与生
活的欲望,而这要比精巧的艺术所能给予的更崇高,更昂扬。我们在造化的过程中,可以从自然中来获取材料,把自然中的景物,神韵都灌入到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来提高我们的素质与修养,以便在今后的创作中把自然中的景物,通过我们的画笔和营造反映给观者。
18世纪法国著名美学家锹德罗写道:“如果认真仔细地模仿自然,就根本不会有什么矫揉造作。他的这句话就深刻的说明了在我们绘画或创作的过程中,是为自然而表现,因为自然才是最美的。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在《遗嘱》中写道:“对于当得起艺术家这个称号的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眼睛大胆接受一切外部的真实,而又毫不困难地,像打开的书一样,懂得其中的内在真实。”
有句俗语说得好:“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艺术究竟是怎样来源于生活的呢?一方面就是说艺术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场景与片段,及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客观感受与情感。而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你必须先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只有你了解到了生活中的真实的细节,你才能反映出每一个细微的生活场面或场景。让观者 感受到的是——这就是生活,是自然,而不是矫揉造作。
探讨之三: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
很多学者在随着学习,研究绘画水平的提高,研究者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如何认识处理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问题。而这个时候在你自身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再想得到进步就很难,也就是这个时候你自己不知道如何把握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那么,究竟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应从他们各自的本质出发来思考。师古人注重的是学习古人的方法与技巧,而师造化则侧重于提高自身的艺术境界。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最开始我们不懂得如何用笔着色,所以始入手时应多师古,先来学习古人的用笔用色以及神韵。待你的方法技巧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这时你就应多师造化,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在学习绘画的人当中,凡有作为的画家大都经历了先师古人,后师造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长过程,往往忽视了本与表的关系、法与化的关系。
一.先师古人而后师造化:
师古人是为了在我们还没有掌握熟练的绘画技巧之前,学习一些古人的绘画技巧与方法,而有了这些方法、技巧之后,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在师古中学来的方法与技巧来描绘自然景物。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云:“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画有自然》中说得更明确:“画不但法古,当法自然。董棨《画学钩深》说:“前贤云:‘师古人而后师造化。’古人之法是用,而造化之象是体。古人之所画皆造化,而造化之显著,无非是画。”
这个意思说明画家取材于自然,自然是画之粉本。自然之物,分天生的和人造的,天生之物如山川草木,人造之物如屋宇舟桥。画幅所表现,非具体的自然物象,需要画家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对这些自然的山川草木进行取舍。是经画家营造出的神韵与真实,即所谓理与气。
二.师造化兼师古人:
这种观点一面向自然索取,一面向传统索取。持这种观点多为侧重于绘画素材,主张画家须先研究自然,然后用古法在自然中印证。例如戴熙说:“古人不自立法专意摹绘造化耳。会得此旨,我与古人,同为造化弟子。”清代金汉说:“画家宜先知造化之精微、参合古人之粉本。”也就是说,我们把师古人与师造化行来的方法与神气用于自己的画之中,这样才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三.师古人不如师造化:
当然,这种观点并不等于说否认师古人,不师古人。它的前提是当你有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之后,那么,有了一定绘画技巧的人,就不要在古人粉本里打转转。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如果再师古人,也只能是学习前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这时的你需要的是创作自己的法与气。如果只是一味的师古,自然
之毫无创作可言。
此论为画家极为推崇,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认为画要看真山真水中,提出:“凡画山水者,看真山真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故画山水而不亲临极高极深,徒模仿旧人栈道瀑布,是模糊邱壑,未可便得佳境。”明代沈颢在《画麈》中写道:“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至取真云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觑着。”
凡此种种论述甚多,而一般地说,有的人有的场合侧重于师古人,有的人有的场合侧重于师造化。而对于这两种观点,做法,你要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可以从学习,研究者本人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合的实际需要的场合来分析;也可以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绘画艺术发展自身需用的角度来分析;还可以从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绘画审美意识发展状态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画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深化,悟出“造化在吾心”、“师人不若师物”、“师物不若师心”。画家描绘自然,非实在自然。而为自然之真实,须经画家重新取舍,天公创造一世界,画家又创造一世界,这个世界只是加以艺术化罢了。
古今名家学古脱古都有很多建树,学古目的是为充实自己的表现手法,为创自己的艺术天地。师迹有形、师心无形,而师心以出灵性、神明达到以心运法,这是学者必须学到的。
参考书目:
[1]《中西画论选解》,黄复盛 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2]《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
师古人师造化谁说的篇四
论师爱
【摘要】天地君亲师。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都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过,教师要想真正做好向学生传道、向学生授业、为学生解惑,首先必须修炼好自身。正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教师也一样,首先得修身,修出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再得修心,修出一颗爱生的心,最终淬炼成师爱。
【关键词】师爱 修身 修心
一、引言
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帮助他们撑起前进的风帆。当学生遇到困惑与迷茫的时候,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取得成绩而骄傲的时候,及时点拨让他们清醒。这就是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而捧着的那颗心,名叫师爱。她吞吐着遥远的过去,呼吸着灿烂的未来;她在修身和爱生这神圣的洗礼中升腾呼啸,发出万丈光芒,照耀天下桃李与芬芳。
二、师爱的内涵
什么是师爱?
卢安克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听着那不是很娴熟却带着真诚与爱心的话语,看着他为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不辞辛苦的劳动,感受着他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脸上淡淡的微笑,我知道他是幸福的。我也明白了师爱到底是什么。
师爱,那是一种穿越国界的大爱,超越语言的博爱,完整的全爱,是撒播在每一个生命的真爱。
首先,她不是“私己的爱”。
师爱超越了私己的范畴,它是一种“大爱”。就像卢安克,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用他的爱感染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放心的觉得孩子交给他没问题。他没有留在德国,没有在双亲身前侍奉,甚至他在中国一部分的吃穿用度都来自父母,他把亲子之爱放在了第二位,把他的身心都放在那群可爱的学生身上。
可以说,师爱凌驾于一切之上,乃至于性命。所以,教师在地震时用身体保护了自己的学生。所以,师爱可以说是一种“神圣的爱”。
其次,她不是“偏袒的爱”。
“偏袒的爱”无需刻意努力,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私己的爱,而大凡私己的爱都是偏袒的爱。譬如,你深爱你的父母,你就很难再去同等程度地爱别人的父母。
而师爱抵御着“偏袒”的侵蚀,它是一种“博爱”,即爱每一个学生。正如卢安克,他对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心满满,他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家里穷就不理她,相反,他时不时的到那个孩子家中帮助她,爱护她。
而我也从中懂得了所有学生都是民族的未来,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独特的存在。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爱一部分学生,不爱另一部分学生。偏袒的爱很容易导致未能享受到师爱的学生产生自卑、对得到师爱的学生产生妒忌、对教师产生怨恨。爱本应有助于温暖、有助于团结、有助于平和,但偏袒的爱却成了产生冷酷、催生分裂、滋生怨恨的一种根源,并由于不平等而变得不道德。
于是,偏袒便成了师爱之大忌,平等便成为师爱之准则。于是,师爱也就与学生的性别、成绩、个性、爱好、长相及家庭背景等等都毫无干系。
再次,她不是“失衡的爱”。
世间的一切都讲究平衡,失了平衡就失了所有。譬如,阴阳要平衡,所以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所以世上有白天和晚上,有太阳的炙热又有月亮的柔和,所以有毒药必定就有解药。
而师爱更是如此。失衡的爱,一种是因爱之心切而忽视严格要求,结果变成宠爱、溺爱;或者过于苛求,结果变成扭曲的爱、畸形的爱。另一种是爱的情感与行为只指向爱的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而不是其所有方面、整个人。譬如,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或只在乎孩子的身体健康,或只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
师爱必须摆脱“失衡”的状态,它是一种“全爱”,即全面、整体的爱。一方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既有关心,也有要求;既有援助,也有督促;既有保护,也有鞭策。另一方面,师爱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包括学生的健康与强壮、活泼与开朗、勇敢与坚强、创新与想象、朴实与善良等,是由所有这一切构成的学生的整个人。
所以,教师应当做到慈母与严父的结合,应当全面关注学生,帮助学生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正如卢安克用一个自己编写的话剧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活的了道德上的成长。
最后,她不是“有偿的爱”。
师爱鄙夷“有偿”的企图,它是一种“真爱”。爱就爱了,不图什么回报。它没有算计的成分,没有交换的色彩。如果说师爱也有某种目的性的话,这个目的也只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了,受益的是学生与社会,因为学生的身心发生了积极变化,因为社会的未来有了希望。
所以,卢安克在村子里教学时,决不收取费用。他的生活费用来源于自己为别人翻译得到的报酬及父母的资助。这与现在老师在课外开补习班赚外快大相径庭。教书诀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一种教书育人时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而这样的师爱,既是教师的德性,也是学生的福音。
三、师爱的实现
正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教师也一样,修炼出自身的师爱,然后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教师应修身。
这里的修身不只是修好自己的身体,修好自身的知识文化基础,更是修好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与热爱。
作为一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教师职业,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并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越深刻,把一切献给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厚,这是师爱的思想基础。
第二,教师应修心。心,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左右人的好坏。修出一颗好心,对教师至关重要。首先,关爱学生。
学生在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辨别能力逐步形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为学习,为生活,为朋友,为家庭,甚至为一件小物品、某人一句话等等,学生都会出现困惑,甚至困扰。教师年长于学生,有着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多留心,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宽容学生。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该批评时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因此,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
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最后,尊重理解学生。
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肯定和赞许。当教师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教师应用心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事业把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桃李芬芳。
四、小结
师爱,是一份没有血缘的爱,唱响中华大地,是一份没有修饰的爱,染绿大地群山。师爱之重,无以为比。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只有让学生沐浴着爱的雨露,得到健康成长,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最后愿天下的教师及作为准教师的我们,能够修炼好自己的身和心,怀着师爱,手持一支粉笔,心藏万千沟壑,无论四季晴雨,立于三尺讲台,诠释出桃李满天下。
【相关文献】
1.《师德读本》·傅维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229-232页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杨生勤·《宁夏教育》·2011,(2)3.《师爱的传达》·周小兰·《小学教学研究》·2007,(5)
4.《关于师爱的探讨》·黄日强·《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