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题库(五篇)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题库(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1:51:19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题库(五篇)
时间:2023-01-12 11:51:19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题库篇一

1.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 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狭义上的定义: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3.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

4.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 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5.岩石 :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地组成的集合体。

6.岩石的风化 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 解和分解的过程。风化的分类:(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特点来分)

(1)物理风化:指外力作用使岩石、矿物发生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和结构的过程。这个外力作用一般包括: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 磨蚀作用等

(2)化学风化: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 产生新物质的过程。这种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3)生物风化:指岩石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 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7.土壤粒级 土壤粒级:根据单个土粒的当量粒径(假定土粒为圆球形的直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

8.土壤有机质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 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9.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 能量的过程。

10.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 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的过程。

11.有机质转化 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

12.土壤质量含水量 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土壤质量含水量: 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13.土壤通气性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 扩散和流动的性能。又叫透气性。

14.土壤热容量 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 1 ℃时所吸收 或放出的热量。(水分>有机质>矿物土粒>空气)

15.土壤导热率 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 1 m2、相距 1 m 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 1 k 时,每 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矿 物土粒>有机质>水分>空气)

16.土壤孔性 土壤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 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17.土壤孔隙 土壤孔隙: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18.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即土壤大 小孔隙的数量。土壤孔隙度 = 孔隙容积/土壤容积×100%=(1-容重/相 对密度)×100%

19.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 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或土壤结构体。20.永久电荷(内电荷)永久电荷(内电荷 :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代换所产生的电荷。21.可变电荷:电荷的数量和质量随介质的 ph 而改变的电荷。

22.土壤吸收性能:指土壤能够吸收和保持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 悬浮颗粒、气体及微生物的能力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通常带有大量负电荷,因而能从土壤溶液中

2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吸附阳离子,以中和电荷,被吸附的阳离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被土壤溶液 中其他阳离子从胶体表面交换出来,此即阳离子交换作用。

2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指在一定 ph 值条件下每 1000 g 干土所能吸附的 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25.土壤盐基饱和度(bsp)土壤盐基饱和度 bsp)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 总量的百分比。

26.土壤活性酸度 土壤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的 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27.土壤潜性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吸附的的 h+、al 3+离子所引起的酸度。28.土壤缓冲性 土壤缓冲性: 狭义: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 ph 变化的能力。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 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指 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29.生理酸性肥料 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 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 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30.生理碱性肥料 生理碱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阴离子比阳离子 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阳离子过剩,生成相应碱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 土壤碱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碱性肥料。根外营养(叶面肥):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31.根外营养(叶面肥)

32.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 广义:含有有机质,既能为农作物提供各种有机、无机养分,又能培肥土壤的 一类肥料 狭义: 农村中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积制或直接耕埋施用的一类自然肥料(农家 肥)33.绿肥 绿肥:直接用作肥料的新鲜绿色植物体

二.解答题

1.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 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肥料学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地 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五大成土因素 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②气候:主要决定着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

③生物:通过生物小循环作用于土壤的形成,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它使母 质飞跃成土壤。

④地形:(1)影响母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2)影响水分和热量分布(海拔、坡度、坡向)

⑤时间(年龄):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加深。

3.各级土粒特性

石砾:多为岩石碎块,直径较小,山区和河漫滩土壤中常见,矿物组成与母 岩基本一致,速效养分很少,吸持性很差,通透性极强。

砂粒 :矿物组成主要是石英等原生矿物,颗粒较粗,比表面较小,吸持性能 较弱,矿质养分较低,无粘结性和粘着性,表现松散,粒间孔隙较大,通透性良好。

粉粒 :颗粒中次生矿物含量增加,石英含量减少。比表面比砂粒大,吸持性 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 涨缩性,通气透水能力比砂粒差。

粘粒 :是化学风化的产物,矿物组成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力均很强,矿质养分丰富,粒间孔隙小,通透性能差,粘粒多的土壤常表现为湿时粘韧,干时坚 硬。

4.砂土,壤土,粘土的肥力特点(1)砂土类

质地特点:松散的土壤固相骨架,砂粒多,粘粒少粒间空隙大

肥力特点: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 蓄水弱,抗旱能力弱 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 温变化快 对植物生长影响: “发小苗不发老苗”(2)粘土类

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

肥力特点: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而不发小苗”。

(3)壤土类

质地特点: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 想的农业土壤

肥力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适宜种植各种植物,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5.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①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 还田

②掺砂掺粘、客土调剂(遍掺、条掺、点掺)

③翻淤压砂、翻砂压淤

④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出水口的调节)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2)动物、微生物残体 :包括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

二.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土壤有机质的类型(1)新鲜有机质:指土壤中未被分解的动.植物残体(2)半分解的有机质(3)腐殖质

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碳水化合物:占有机质总量的 15-27%,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甲壳质等。(2)木质素: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族的聚合物。(3)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

7.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的关系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相对立,又相联系,即相独立,又相渗透的两个过程。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有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 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8.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凡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1)土壤温度 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化 无分解:≤0℃ ; 分解随温度而加强:0-35℃ ;升温 10℃,分解速率提高 2~3 倍 最适分解温度:20~35 ℃(2)土壤水分(3)土壤通气状况(4)植物残体的特性(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5)土壤特性(酸碱性)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

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二.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10.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如何

有效性:(1)吸湿水:水分子呈定向紧密排列、密度 1.2~2.4g/cm3、无溶解能力、不能 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

(2)膜状水: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是膜状水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部位 移动。部分膜状水可以利用。

(3)毛管水:这种水可以在土壤中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 利用。分为毛管支持水(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和毛管悬着水(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 态水)

(4)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 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当土壤被重力水所饱和,即土壤大小孔隙全部被水份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称 为饱和持水量,或称最大持水量。

11.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

土壤空气中的 co2 含量比大气高十至数百倍

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

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

土壤空气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

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12.土壤热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 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来源 土壤热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太阳辐射能:土壤热量最主要的来源 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的热量 地热:由地球内部地岩浆通过传导作用至土壤表面的热量 13.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 如何调节土壤水,如何调节土壤水

一、土壤水分的调节 总体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尽量地增加作物对降雨、灌溉水及土 壤中原有贮水的有效利用 ① 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 合理耕翻 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 改良表土质地和结构 ② 减少土壤水分增发 中耕除草 地表覆盖 免耕覆盖技术和保水剂的使用 ③ 合理灌溉 灌溉的基本原则:灌溉的目的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整个根层补充水 分,使土壤水分含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根据该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其 田间持水量之差确定灌溉定额。灌溉方法 不同地形特征选择不同的灌溉方法(畦灌、喷灌、滴 灌、沟灌的选择)④ 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 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以降低凋萎系数,提高田间持 水量,增加土壤有效水的范围;而且还能加厚耕层,促进植物根系 生长,扩大根系吸水范围,增加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⑤ 多余水的排除 对于旱地作物而言,土壤水分过多就会产生涝害、渍害。因此必 须排除土壤多余的水分,主要包括排除地表积水、降低过高的地下 水等。

二、土壤空气的调节 土壤通气不良主要发生在粘质土壤上:解决方法:采取合理耕作结合增施 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孔隙。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由于土体中水分过多,不仅空气容量减 少,而且障碍土壤空气与大气的气体交换,也存在通气性差的现象,解决 方法:采取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及 时排除渍涝。三.土壤温度调节

1、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

2、以水调温

3、覆盖与遮荫 14.土壤孔隙类型 土壤孔隙类型 ①非活性孔隙:当量孔径 < 0.002 mm,土壤水吸力>1.5 ×105 pa。特点:最细的孔隙,束缚水,非活性,无效孔,移动慢,难被植物吸收。粘质 土中非活性孔隙多,耕性差,粘着力强。② 毛管孔隙:d 在 0.02~0.002 mm,土壤水吸力为 1.5×104~1.5× 105pa。具有毛管作用,孔隙中水的毛管传导率大,易于被植物利用。③ 通气孔隙:孔隙粗大,d > 0.02 mm 孔隙中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排出,或为通气的通道,称通气孔隙(空气孔隙)。旱地土壤通气孔隙在 8~10%以上,植物正常生长。15.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上松下紧型: 上层土壤质地较轻,具有适当通气孔隙,透水通气,下层质地较粘,可以迅速接 纳较大的降水量,防止地面径流。上粘下松土(上紧下松): 不利于细苗生长,下砂,作物根系伸到该层,水分、养分供应不足,不发老,不 发小,上层若有机质少,易板结成大土块。砂夹粘或粘夹砂(夹层型): 砂粘层次适当相间,即透水透气又保水保肥,对温度、养分调节有促进作用。16.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 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块状结构 柱状结构 核状结构 片状结构 团粒结构 17.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1)电荷的数量:离子的电荷价愈高,受胶体电性的吸持力愈大,交换能力也 愈大。(2)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化半径:同价的离子,离子半径愈大,其水化半径趋于 减少,则交换能力愈强(3)离子浓度 阳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交换力弱的离子,若溶 离子的电荷价愈高,受胶体电性的吸 液中浓度增大,也可将交换力强的离子从胶体上交换出来,这就是如盐碱土土壤 胶体上的 na+能占显著地位电荷的数量 持力愈大,交换能力也愈大。18.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胶体数量:土壤胶体物质越多(包括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和复合胶体),则 cec 越大。就矿质胶体而言,cec 随着质地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所 以粘质土 cec 较砂质土要大的多。胶体类型:2:1 型矿物 > 1:1 型矿物,有机>无机 土壤 ph 值:土壤酸碱度影响胶体表面官能团中 h+的解离,因而影响可 变电荷的多少。19.如何调节土壤酸碱性 如何调节土壤酸碱性(1)土壤酸性的调节 土壤酸度过强(ph 过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需要提高土壤 ph。一般采用施石灰的办法。使用的石灰材料是生石灰(cao),和熟石灰(ca(oh)2)(2)土壤碱性的调节:用石膏来改良 一般在酸性土壤上宜施用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等),碱性土壤则宜施 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等)。无论在酸性或碱性土上,多施有机肥者有好处。20.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组成的缓冲系统(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4)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也能对碱起缓冲作用 21.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1)良好的土体结构(2)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3)良好的物理性质 22.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 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 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23.李比希三大学说 李比希三大学说(1)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植物最初的营养 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 co2 来 实现其营养作用。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这就是著名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2)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 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因此 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养分归还方式: 有机肥料;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 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 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 肥。2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和种类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和种类一.判断必需元素的依据 如缺少该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该营养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营养元素所能代替(不可替代性或专一性)该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如为植物体的 必需成分或参与酶促反应等如(直接性)二.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16+1):天然营养元素(碳 c、氢 h、氧 o);植物 磷 钾 ;(钙 ca、mg、s)镁 硫 ; 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氮 n、p、k)中量元素 微量元素(铁 fe、锰 mn、锌 zn、铜 cu、硼 b、钼 mo、氯 cl、(镍 ni)25.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截获:指植物根系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的 h+和 hco3 与土壤胶体上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交换而被根系吸收的过程 扩散: 指由于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剃 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移动。质流:指由于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从土壤向根部流 动的过程。被动吸收:指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分子和离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由介 质溶液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特点:不需要能量,也没有选择性,也叫非代谢性吸(2)离子交换 收。形式:(1)扩散、质流等方式; 主动吸收: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分子和离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特点需要能量,具有选择性。26.根外营养的优点 根外营养的优点(1)直接供应养分,防止养分的固定和转化(2)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需要(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4)节省肥料,提高经济效益(5)可弥补根部对养分吸收的不足 27.外界环境条件对养分吸收的影响(1)光照 影响机理:1.能量 2.酶的诱导和代谢途径(nr)3.影响蒸腾作用(通过调节气孔开闭)(2)温度 影响机理: 生成量 2.养分移动速度 3.根系酶活性。(3)水分 直接影响:1.影响养分迁移的方式和数量; 2 影响养分的溶解度和有机养分的矿化。间接影响:1.水分影响土壤通气性和氧化还原状况; 2.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 3.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4)通气 影响机理:

1、根系的有氧呼吸;

2、土壤的 eh;

3、养分的形态及转化;

4、二氧化碳含量。(5)酸碱度:溶液中的反应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偏酸性:吸收阴离子>阳离子 偏碱性:吸收阳离子>阴离子(6)养分浓度(7)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拮抗作用和协助作用 28.各种营养元素的营养生理功能(主要掌握 n.p.k)各种营养元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各种营养元素的营养生理功能)一.氮的营养生理功能 蛋白质的重要组分(蛋白质中平均含氮 16%-18%); 核酸的成分(核酸中的氮约占植株全氮的 10%)叶绿素的组分元素(叶绿体含蛋白质 45~60%,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许多酶的组分(酶本身就是蛋白质); 氮是多种维生素的成分(如维生素 b1、b2、b6 等)--辅酶的成分 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如 iaa、细胞分裂素)--生理活性物质 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如烟碱、茶碱、可可碱、胆碱--卵磷脂--生物 膜)总而言之:氮对植物生命活动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氮 被成为“生命元素”。二.磷的营养生理功能

1、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分 主要包括: 核酸和核蛋白、磷脂、atp、植素、辅酶等

2、磷参与和影响植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1)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2)磷能促进氮素代谢(3)磷参与脂肪合成

3、磷增强植物抗逆性(1)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寒等能力(机理)(2)增强作物对酸碱变化的适应能力(缓冲性能)三.钾的营养生理功能 1.促进酶的活化:在生物体内,钾作为 60 多种酶(包括合成酶类、氧化还原酶 类、转移酶类)的活化剂,能促进多种代谢反应。2.促进光能的利用,增强光合作用 3.改善能量代谢 4.促进糖代谢(1)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2)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 5.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1)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2)促进蛋白质和核蛋白的形成(3)促进豆科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6.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7.钾对植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29.各种营养元素的缺素症状一.氮缺乏 氮(1)外观表现 整株:植株矮小,瘦弱 叶片:细小直立,叶色转为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从下部老叶开始出 现症状 叶脉、叶柄:有些作物呈紫红色 茎:细小,分蘖或分枝少,基部呈黄色或红黄色 花:稀少,提前开放 种子、果实:少且小,早熟,不充实 根:色白而细长,量少,后期呈褐色 补充:氮肥过多,群体太大,遇风倒伏;实例:玉米氮过量,成熟时缨为绿色 二.磷缺乏 磷 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分蘖或分枝少 花芽分化延迟,落花落果多 多种作物茎叶呈紫红色,水稻等叶色暗绿(症状从茎基部老叶开始)实例:“一株香”、“锅刷”,“玉米秃尖” 补充:磷素过多,无效分蘖增加、早衰,造成锌、铁、锰的缺乏等 三.钾缺乏: 钾 通常茎叶柔软,叶片细长、下披; 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逐渐枯萎; 在叶片上往往出现褐色斑点,甚至成为斑块,严重缺钾时,幼叶也会出现 同样的症状; 根系生长停滞,活力差,易发生根腐病 实例:玉米缺钾时,所形成的果穗尖端呈空粒,四.钙缺乏:甘蓝、莴苣和白菜出现叶焦病和干烧心;番茄、辣椒和西瓜出现脐 钙 腐病;苹果出现苦陷病和水心病; 五.铁缺乏:果树“黄叶病” 铁 中毒症状:水稻亚铁中毒“青铜病” 六.硼缺乏:油菜“花而不实”、小麦“穗而不实”、花椰菜“褐心病”、萝卜“黑心 硼 “ 病”,腐心病”等 过多症状:棉花、油菜“金边叶” 七.锰缺乏:燕麦“灰斑病”、豆类“褐斑病”、甜菜“黄斑病” 锰 八.铜缺乏:不结实或只有秕粒果树“郁汁病”或“枝枯病” 铜 九.锌缺乏:水稻“矮缩病”、玉米“白苗病”,柑桔“小叶病”、“簇叶病” 锌 十.钼缺乏:花椰菜、烟草“鞭尾状叶”,豆科植物“杯状叶”且不结或少结根瘤 钼 30.掌握肥料的性质和施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如硫酸铵,氯化钾,掌握肥料的性质和施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如硫酸铵,氯化钾,掌握肥料的性质和施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石灰,石膏等)石灰,石膏等)一.硫酸铵 硫铵施入土壤后,由于作物对 nh4+吸收相对较多,so42-较多残留于土 壤中易引起土壤酸化,故硫铵是一种典型的生理酸性肥料 解决方法:在酸性土壤中还应注意加石灰中和土壤酸性,以消除其副作用 so42-在石灰性土壤,很易与 ca2+起反应,形成难溶性的 caso4,会堵 塞土壤孔隙,引起板结现象。解决方法:配合使用有机肥料,消除板结现象 水田不适宜施用硫铵(因为 so42-在淹水条件下易被还原为 h2s,造成水 稻根系的毒害)。硫铵性质稳定,习惯上施用时多撒施土面,但为了减少氨的挥发损失也应 提倡深施。硫铵中含 24%的硫,同时也是一种硫肥,供给作物硫的需求。二.氯化钾 性质:白色、淡黄色或紫红色结晶,易溶于水,呈化学中性,有吸湿性,久存 会结块 生理酸性肥料 施用方法:可作基肥、追肥施用,不宜作种肥,不宜用于盐(碱)土 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作基肥时,应与磷矿粉、有机肥、石灰等配合施用,一方面 防止酸化,另一方面促进磷矿粉中磷的有效化。作物:适宜一般作物;含有 47.6%c1-,特别适于棉花、麻类等纤维作物,因 为 c1-对提高纤维含量和质量有良好的作用;不宜忌氯作物,如马铃薯、甘薯、甜菜、柑桔、烟草、茶树等。三.石灰 施用方法: 石灰可作基肥和追肥,不能作种肥。撒施力求均匀,防止局部土壤过碱或未施到。条播作物可少量条施。番茄、甘蓝和烟草等可在定植时少量穴施。不宜连续大量施用石灰,否则会引起土壤有机质分解过速、腐殖质不易积 累,致使土壤结构变坏,诱发营养元素缺乏症,还会减少作物对钾的吸收,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石灰肥料不能和铵态氮肥、腐熟的有机肥和水溶性磷肥混合施用,以免引 起氮的损失和磷的退化导致肥效降低。在施用足量石灰的情况下,其后效可维持 5 年以上。因此,石灰物质不必 每年施用,可每隔 3-5 年施用一次。四.石膏 性质:石膏是一种重要的碱土改良剂;石膏也可作为酸性土壤的改良剂,酸 性土壤施用石膏可消除铝的毒害。31.掌握复混肥料的优缺点以及混合肥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掌握复混肥料的优缺点以及混合肥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 复混肥料的优缺点 优点:(1)养分全面,含量高(2)物理性状好,便于施用(3)副成分少,对土壤无不良影响(4)配比多样性,有利于针对性的选择和施用(5)降低成本,节约开支 缺点:(1)养分比例相对固定的二元复合肥料难以同时满足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 的要求。(2)复混肥料在养分所处位置和释放速度等方面很难完全符合作物某一时 期对养分的特殊需求(难于满足不同养分最佳施肥技术的要求)。二.混合肥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即肥料混合的原则)(1)混合后物理性状不能变坏(如尿素与普钙混合后易潮解)(2)混合时肥料养分不能损失或退化(如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易引起氨的 挥发损失)(3)肥料在运输和机施过程中不发生分离(如粒径大小不一样的不能相混)(4)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施肥功效 32.有机肥料主要包括哪几种 有机肥料主要包括哪几种(1)粪尿肥:人粪尿、畜粪尿、禽粪、厩肥等(2)堆沤肥:秸秆还田、堆肥、沤和沼气池肥(3)绿肥:野生绿肥和栽培绿肥(4)杂肥:城市垃圾、泥炭、腐殖酸类肥料、油粕类肥料、污水污泥等 33.常用的绿肥植物有哪些 常用的绿肥植物有哪些水旱轮作的冬种绿肥——紫云英 一年生冬种非豆科——萝卜青 多年生下种豆科——山毛豆 多年生野生——金光菊 多年生水生——水浮莲 几种主要绿肥的养分含量绿 肥 紫 云 英 光叶紫花苕 毛 叶 苕子 黄 花 苜蓿 蚕 豆 箭 舌 豌豆 紫 穗 槐 田 菁 绿 萍 水 花 生 水 葫 芦 水 浮 莲 鲜草成分(鲜重% 鲜草成分 鲜重%)鲜重 n p2o5 k2o 0.33 0.08 0.23 0.50 0.13 0.42 0.47 0.09 0.45 0.54 0.14 0.40 0.55 0.12 0.45 0.54 0.06 0.32 1.32 0.30 0.79 0.52 0.07 0.15 0.24 0.02 0.12 0.15 0.09 0.57 0.24 0.07 0.11 0.22 0.06 0.10 干草成分(干重% 干草成分 干重%)干重 n p2o5 k2o 2.75 0.66 1.19 3.12 0.83 2.60 2.35 0.48 0.25 3.23 0.81 2.38 2.75 0.60 2.25 - - - 3.36 0.76 2.01 2.60 0.54 1.68 2.77 0.35 1.18 2.15 0.84 3.39 - - - - - - 一、土壤水的形态分类气态水 固态水 存在于土壤空气中的水汽 土壤水冻结形成的冰 吸湿水(紧束缚水)吸湿水(紧束缚水)吸附(束缚)吸附(束缚)水 膜状水(松束缚水)膜状水(松束缚水)液态水 自由水 毛管支持水 毛管水 重力水 地下水 毛管悬着水 土壤水 ?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题库篇二

绪论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

肥料: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第一章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原生矿物: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而转变或重新合成新的成土矿物和氧化物矿物。

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粒级:根据矿质土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质地:通过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来划分的土壤类型 岩石: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矿物: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

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氨的硝化作用:氨或铵盐的另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

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反硝化作用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o和n2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效应: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第三章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心其他阳离子相互交换

cec: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al3+通过水解可产生h+)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nh4+等。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各种交换性盐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的吸收性能:分子,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第四章

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碱化度:交换性钠离子与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缓冲性能: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第五章

总孔度:反应土壤孔隙总量的多少

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结合)形式,孔隙状况(孔度及其内外分布)以及其稳定性(水稳性,力稳性,生物稳定性)的综合特征。

结构体: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复粒)——土团,土块,土片等。

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及耕作后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及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应。容重:田间自然状态下在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的干土质量。比重:单位体积干土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第六章:

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作用下,与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下纯自由水相比,其自由能的差。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

萎蔫系数: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最高含水量。最大持水量: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吸湿系数:当大气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土壤吸湿水到达最大量,这时吸湿水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滞后现象:吸水曲线或微润曲线与脱水曲线或干燥曲线所得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土壤热容量: 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升高或降低一度,所需热量的焦数。土壤导热率:厚度为1cm,两端温度相差一度时,每秒钟通过每平方厘米土壤断面热量的焦数

第七章

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

壤的母体。

土链:指大约相同的成土年龄、类似的母质来源、形成于类似的气候条件,但由于地形和排水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性的土壤系列。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地表岩石石化后,分化产物的淋溶、搬运、堆积,通过成岩作用又形成岩石,即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粘化过程: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钙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沉积的过程。脱钙过程:湿润气候下,土壤中的下渗水充足,碳酸钙可淋失殆尽.潜育化: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潴育化: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

土壤的熟化过程: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和其他措施,改造土壤

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的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

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的发展的过程。土壤的退化过程:

土壤发生层,随着土壤形成过程的进行,土壤发生了分异,形成了外部形态特征各异的层次 土壤剖面: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完整的土壤剖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

层次,以及母质层 成土过程:

第八章

根外营养:植物除了以根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等地上部分吸收养分。

植物营养临界期:某种养分缺乏,过多或比例不当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能够发生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这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求量和

吸收量都是最多的 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然而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有效质量

分数相对最小的那种养分。

报酬递减律:在其他经济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项投资的增加,每单位量投资的报酬是

递减的。

第九章: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反硝化作用:no3-被还原成气态n2,no,no2 生理酸(碱,中性)性肥料:化学肥料中阴阳离子经植物吸收利用后,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

度(碱度,酸碱不变)提高的肥料。

磷酸的退化作用:当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制造时生成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异成分溶解:即在施肥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饱和溶液 绪论

1: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关系:土壤:覆盖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

2:土壤圈在生态环境中的中心作用:①与大气圈:土壤中气体来源于大气但又有自己的特点②与生物圈:植物土壤物、微生物、生物群落、土壤地带性分布③水圈:对降雨的重新分配,一些物质随水进入土壤,水体的富营养化④岩石圈:是土壤的前身,土壤保护母质。

第一章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类型:①物理风化:受物理风化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过程(风蚀、水蚀、冰融交替)②化学风化: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放生分解和改变(溶解、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和崩解的过程。2:化学风化:①溶解②水化作用③水解作用④氧化过程

3: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①砂土:水: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保水性差,水分易蒸发,抗旱力弱。肥:多为石英,有机物少,易分解,养分易随水流失。气:透气性好,好氧微生物活跃,有机物分解快,肥效快。热:升降温快,昼夜温差大。耕性:易耕作,耕作质量差,耕作时间长。②粘土:水:毛管作用强,透水性差,保水性强,易涝。肥: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流失,有机物分解慢,肥效慢。气:透气性差。热:土温变幅小。耕性:土壤胀缩性强,易开裂扯伤根系

4:不同质地的土壤利用和改良:利用:①砂土:多施有机肥,施肥多次少量,且要后期追肥,在作物选择上选耐旱生长期短,早熟类作物以及块根块茎蔬菜类作物,发小不发老②粘土:易种植粮食作物,及多年生生根作物,宜用腐熟有机肥,化肥一次用量比沙土多,苗期注意速效肥促早发,发老苗不发小苗。③壤质土:性质介于粘土与砂土之间。改良:①客土法②耕翻法③引洪漫淤法④增施有机肥⑤施用结构改良剂

5:次生矿物类型:①层状次生铝硅酸盐矿物:使土壤中粘力的主要成分,主要有高岭石组、蒙脱石组和水云母组等类型。②氧化物类:有结晶态和非结晶态两种③简单盐类:分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和石膏

第二章

1:土壤有机质作用:①直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②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③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砂土变紧,粘土变松,改变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通透性④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力⑤促进植物生理活性⑥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2: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直接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n(80%)p(20~76%)s(75~95%)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间接分解矿物岩石中的养②改善土壤肥力特征:影响土壤化学、物理、生物性质。

3: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氮比、微生物、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一般耕作土壤表层c:n在8:1~15:1,平均在10:1~12:1间;微生物c:n=25:1;有机残体c:n=25:1,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有机质①c:n<25:1对微生物活动有力,有机质分解快,多余氮素留在土壤中,可供作物吸收;②c:n>25:1缺乏氮素营养,发育受限制,有机质分解慢,微生物和植物争夺土壤中原有的有效氮素养分使作物处于暂时缺氧的状态。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因素:①温度:25~35℃最适温度,0~25℃分解速度加快②水分和通气状况:水势-0.03~0.1mpa最适,田间持水量60~80%③植物残体特性④土壤特征:a:与粘力含量成正相关性b:放线菌ph6.5~7.5细菌7.8~8.5真菌3~6

第三章

1:土壤阳离子的交换作用:交换性阳离子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特点:①可逆性②等电量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影响因素:(阳离子本质特性fe3+>al3+>h+>ca2+>mg2+>k+>na+)①阳离子所带电荷②阳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合半径③离子浓度和数量

2:从吸收物质、吸收原理等方面比较五种吸收性能的差异 ① 机械吸收:主要吸收悬液中的虚浮颗粒等不溶物质 ② 物理吸收:主要吸收气体

③ 化学吸收:化学反应中的难溶物质 ④ 物理化学吸收:离子态物质 ⑤ 生物吸收:选择性集中富集吸收

3: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原因将土壤电荷分为几种?产生电荷原因? ①永久电荷:硅酸盐矿物质中的硅氧片和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质而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取代②可变电荷:胶体表面分子或原子由的解离,随ph的变化而变化③零点电荷:在某ph值时,粘土矿物表面上既不带正电荷也不带负电荷其表面电荷为0④电荷数量:用阳离子交换量表示,每千克物质吸附离子的量mol/kg。

4:影响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的因素:①离子的饱和度:该离子占cec的比例②赔补离子效应:对一种离子而言,供其它离子即陪衬离子③粘土矿物类型:在饱和度相同的前提下,有效性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第四章

一、简述土壤中h+的来源:1.水的解离2.碳酸及其盐的解离3.有机质分解中间产物形成有机酸4.酸性大气化学物质沉降 ph<5.6酸雨5.h2so4、hcl等无机酸的解离

二、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特点:1.有机无机并存,可逆,半可逆,不可逆2.本质是化学反应或有生物参与,消化作用,铁细菌3.不均匀的多种体系共存4.氧化还原平衡经常变动,不同时间、空间、不同耕作管理都回改变

三、土壤缓冲酸碱的原理:1.弱酸及其盐的存在2.土壤胶体具有阳离子的吸附交换作用。土壤缓冲酸碱液的主要体系:1.碳酸盐体系:caco3+h2o+co2→ca2++2hco3-(6.7~7.8);2.硅酸盐体系:mg2sio4+4h+→2mg2++h4sio4;

3、交换阳离子体系:盐基离子对酸起缓冲作用,致酸离子对碱起缓冲作用4.铝离子体系:ph<4有效果,ph大于5无缓冲效果5.有机酸体系

四、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影响酸碱性因素:酸性:活性酸、潜性酸。因素:①盐基饱和度②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③土壤水分含量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碱性:总碱度、碱化度。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母质④植被⑤人类活动⑥盐基饱和度⑦氧化还原条件

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酸性通常用石灰来改良,草木灰是良好钾肥又能中和酸性;碱土中用石膏硫酸磺或明矾(硫酸铝钾)黑矾(feso4))

第五章

一、土壤中各级孔隙的大小及特征:1.非活性孔:以吸水力1500kpa为界,孔径约为0.002mm以下。特点:土壤中最细微的空隙,保存与此间的水为无效水,根毛难以入内,微生物极难入侵,腐殖质难以分解2.毛管孔:水吸力150kpa~1500kpa,孔径为0.02~0.002mm。特点:通气良好时,土壤中毛管孔越多越好,其间水可被根毛、细菌利用,养分得以吸收和转化3.通气孔:水吸力小于150kpa,孔径大于0.02mm。特点:原生动物真菌可再辞间活动,孔隙的毛管作用力消失,除降水灌溉外其间被空气占据。

二、团粒结构

1.定义:土粒多在腐殖质作用下形成粒状或小团状大小成球形,自小粒至蚕豆粒大。

2.特点:①多级孔隙②有的大小和形状直径约0.25~10mm,<1025m的微粒团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水稳性,生物稳定性,机械稳定性)

3.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协调土壤中水和气的矛盾(大小孔隙兼备、蓄水、透气、通气同时进行)②协调土壤中央分积累与释放矛盾③能够稳定土温④使土壤具有良好的耕性和耕层构造。

4.提高团粒结构含量的途径:①增施有机肥②合理轮作,扩种绿肥牧草③合理耕作,水分管理④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三:上虚下实型和上实下虚型两种土壤的肥力的特点:1.上虚下实型(蒙金土):0~20cm质地较松软,非活性孔少,通气性好,发小苗不发老苗;20~40cm质地较重,毛管孔隙占优势,保肥力好,发老苗不发小苗,该土型有利于植物的种植幼苗期,植物生长对肥料要求不高。0~20cm有利于植物根的生长,当植物长大后,下面实型土壤可以很好的提供肥力,使植物生长的更壮2.上实下虚型:0~20cm质地较重,20~40cm质地较松软,该土型不利于植物生长,幼苗种下时虽说土壤肥力较好,但不利于植物根呼吸,长大后,下面松软,肥力差,保水性不强,使植物生长受限。

第六章

一、土壤中的水分包括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对植物生长的有效性:1.吸湿水:土壤固体颗粒从大气或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 31~1万atm 为无效水2.膜状水:由土壤固体颗粒分子引起吸持在吸附水外围的连续液态水膜 31atm~15atm无效水 15atm~6.25atm有效水3.毛管水:①毛管上升水(有效水):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力充满毛管孔隙肿的水分②毛管悬著水(有效水):底下水深,降水或灌溉后,借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下渗的水4.重力水:旱地无效水,水田有效水

二、土壤水分的几种表示方法:1.质量含水量(重量)=土壤水质量/干土重量*100%2.容积含水量=土壤中水容积/土壤容积*100%3.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4.土壤贮水量:一定体积和厚度土壤中含水的绝对数量。

三、土水势包括的分势:1.基质势:受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水土势用ρm表示(负)2.压力势: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压力而产生水势的变化(正)3.溶质势: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土壤水势的变化(ρs)(负)4.重力势:由重力引起土水势的变化(ρg)

四、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1.土壤质地2.土壤结构3.土温↑水的粘滞力和表面张力↓ φm↑土壤水吸力↓4.与土壤中水分的变化过程。如何评价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

五、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2含量高于大气5~10倍2.o2低于大气18~20.5%3.水汽质量分数高于大气4.含有还原性气体

六、土壤空气与大气是如何交换的:1.整体交换(气体质流):温度、气压、风、降水、灌溉2.气体扩散(土壤呼吸):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分压大)→浓度低(分压小)处运动。

第七章

一、土壤形成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1.母质: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变为疏松的堆积物。土壤的物质基础,土壤的前身,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2.气候:①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影响矿物质分解合成和淋失②影响植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③影响矿物质的迁移3.生物因素:(主)是突然形成、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①动物②植物③微生物4.地形: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能量交换,不提供新物质

二、在潮土中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发生的基本过程)①原声矿物的分解及粘粒矿物的形成2.有机质形成,分解3.物质的迁移,溶迁,还原迁移,螯迁

三、我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①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是东部沿海的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二是西部的干旱内陆型地带普②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喜马拉雅山珠峰③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第八章

一、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1.介质中的养分浓度2.光照与湿度3.土壤水、气状况4.化学性质5.养分介质中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简述施肥原则,阐述这些原则的意义:1.养分归还学说:①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最终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②对恢复及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的意义2.最小养分学说:①决定植物产量高低的是相对含量最小的那种养分②觉得我们施肥的种类,做到施肥要有针对性3.报仇递减律: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减少②确定施用肥料用量,不要盲目施肥④综合银子作用律:①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影响作物的产量②产量的形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要考虑养分供应,也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其评定条件:必需营养元素16种:氢、氧、碳、氮、磷、钾、硫、钙、镁、铁、铜、硼、锰、锌、钼、氯。评定条件:1.该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缺乏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2.缺乏该元素之后,植物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该元素后,这种症状才能消失3.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对植物起直接作用,而不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间接作用。何谓营养元素的直接作用: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

四、大量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在0.1%以上(占干重),包括c、h、o、n、p、k、ca、mg、s。元素:质量分数少于0.1%,有的只有0.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μg/g,它们是铁、铜、硼、锌、锰、钼、氯7种。植物营养三要素:氮、磷、钾。有益元素:豆科:钴;茶树:铝;水稻:硅;紫玄英:硒

五、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植物营养元素含量不同,氮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某种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生理效应不能被其他元素代替。在合理施肥中的指导意义:施肥要有针对性,不要盲目只施n、p、k肥,要根据作物的不同病状施用不同的肥料。

六、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按照功能分为四组。第一组包括c、h、o、n、s 第二组包括p、b、(si)第三组包括k、(na)、ca、mg、mn、cl 第四组包括fe、cu、zn、mo

第九章

一、氨态肥特点:1.易溶于水速效氮肥,4+易被粘土胶体固定3.碱性条件易挥发4.通气好条件下易硝化,加速氮淋失

硝态肥特点:1.易溶于水,溶解度大,速效肥料2.易吸湿,易结块3.易随水流失4.可进行反硝化作用5.易燃易爆

二、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施入土中后的去向:铵态氮肥:施入土壤之后容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或固定,可以氧化成为硝酸盐或被微生物转化成为有机氮。在碱性和钙质土壤中容易发生挥发损失。

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固定,能被土壤微生物还原成氨或反硝化成为气态氮。

三、如何合理施用氮肥:1.深施盖土原则2.避免硝态氮的淋失与反硝化(硝态氮肥不作基肥,追肥后避免淹灌,不与未腐熟的有机肥混合)3.合理的水肥综合管理4.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时期等,确定施用氮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5.土壤的供氮能力是合理施氮肥基础6.正确选择肥料的品种7.把握施肥量

四、土壤中氮形态以及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五、铵态氮肥的特性及其合理施用方法:特性:1.施入土壤后,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或固定,与硝态氮比,移动性较小,临溶损失少,肥效长缓2.可氧化为硝酸盐或被生物转化成有机氮3.在碱性和钙质土壤中易发生挥发损失4.高溶度的氨会导致植物中毒死亡,尤其是在作物幼苗阶段5.作物过量吸收氨态氮,对ca+、mg2+、k+等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合理施用方法:1.液氨:水田施用液氨随水注入稀释,多次犁肥;旱地施用,宜采用注入方式;施用深度粘质土壤浅些,沙质土壤深些。液氮可做基肥、追肥,不能接触作物根系。2.碳酸氢铵:施后应深施盖土;做成颗粒肥料;少量多次施用。可做基肥、追肥、种肥,施用浓度不宜过高3.氯化铵:适用于水田。不宜用于耐氯能力差的烤烟、糖料作物、果树、薯类作物等。可做基肥、追肥,不宜做种肥4.硫酸铵:适合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最好用于缺硫土壤和葱、蒜、十字花科等喜硫植物。可做基肥、追肥、种肥

六、硝态氮肥的特性及其合理施用方法:特性:施入土壤后,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固定,与氨态氮肥相比较,移动性大,容易淋溶损失,肥效较迅速;能被土壤微生物还原成氨或反硝化成气态氨;本身无毒,过量吸收无害;主动吸收,促进植物吸收钙、镁、钾等阳离子。合理施用方法:适宜旱地施用,不宜用于水田。适宜各种作物,尤其是喜欢硝态氮的作物,如烤烟、糖料植物。可做基肥、追肥、种肥。

七、从提高氮肥利用率角度看,可采取哪些技术措施:1.作物种类:双子叶植物氮量大于单子叶植物,叶菜作物氮量大于瓜类和根菜类2.土壤条件:砂性土壤粒粘粒质量分数少,粘质土壤沙粒质量分数少,壤质土壤沙粒比例适中,即有砂质土壤良好通透性,又有粘质土壤保肥力3.肥料品质:氨态氮肥移动缓慢,不易流失,硝态氮肥随水流失4.施肥方法:氮肥深施

第十一章

一.如何合理施用钾肥:1.土壤供钾水平,速效钾量,缓效钾量,质地分布状况2.作物需钾特征,不同作物需钾量和吸钾量能力不同3.肥料的性质4.气候条件

施肥:1.钾一般作基肥,做追肥应早施2.易深施相对集中施3.尽量与n、p配合施用4.避免与氨态氮肥和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使用

二、草木灰的特性及其合理使用方法:特性:呈水溶性,易被作物吸收,燃烧完全的灰白色灰其水溶性钾质量分数少,肥效差。含磷属枸溶性,对作物有效。因含氧化钙和碳酸钾,水溶液呈碱性。使用方法:可在酸性土壤作基肥、追肥、盖种肥。基肥:每公顷750~1500kg,使用时可加湿土或水。追肥:撒于叶面。盖种肥:用于睡到、蔬菜育秧。作根处追肥1%为宜。草木灰为碱性,避免与氨态氮肥和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使用

一、有机肥的作用:1.营养作用:①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②含有能被植物利用的有机养分以及有益于土壤的有机物质③含磷有机化合物不含氮的化合物2.改土作用:①有机肥能增加和更亲土壤有机质②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③有机肥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3.刺激作物生长

二、堆肥的过程:①发热阶段②高温阶段③降温阶段④后熟保肥阶段

调控技术:原料c/n比。一般秸秆等基本材料c/n比较高,堆肥起始堆制时的c/n比在30:1~40:1之间。必须加入含氮丰富的人、畜粪尿或化学氮肥调节c/n比才能加速分解

第十章

一、过钙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好处:减少与土壤接触,可以起到保氮(氨态氮)作用。

二、过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技术:成分:(h2po5)·h2o(p2o5)14%~20% 2.硫酸钙 40%~50% 3.硫酸磷酸3.5%~5%性质:灰白色粉末或颗粒,呈酸性,具腐蚀性易吸湿块。施用技术:1.可做基肥、种肥、追肥2.集中施用(与土壤接触少)3.与有机肥混合施用4.可以根外追肥。

三、如何合理利用磷肥:1.土壤供p状况2.作物需p量特征与轮作中的分配3.肥料间的配合施肥:1.可作基肥、种肥、追肥2.集中施用3.与有机肥混合施用4.可做根外肥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题库篇三

名词解释

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生长的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p1 2.土壤肥力: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p3 3.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p37 4.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p37 5.土壤密度:单位融合剂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

p41 6.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

p41 7.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矿物质的过程

p54 8.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重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

p69 9.土水势:在一些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其差值即为土水势

p70 10.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p82 1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氧化生成no3-的作用

p92 12.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土壤中的闭蓄态磷在各种土壤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而在石灰性土壤中也可达到15%~30%以上,但这时包被的胶膜可能是难溶性的钙质化合物。

p95 1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p112 1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为7时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即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简称cec p114 1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p115 填空

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p3 2.肥力的分类:1)按照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2)按照土壤肥力的发挥程度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p3 3.世界土壤肥力科学的发展概况中的农业化学学派是以“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为主

p11 4.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等;化学: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作用)和氧化等;生物: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p19 5.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

p30 6.中国制土粒分类标准:石块、石栎、砂砾、粉粒、黏粒

p36 7.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是2-3mm

p44 8.土壤在数量上水分保持的力:吸附力、凝聚力、毛管力

p65 9.田间持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着水

p67 10.有效水下限:凋萎含水量

有效水上限:田间持水量

p68 11.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

p70 12.土壤水分运动是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运动,即水势高向水势低运动,由吸力小向吸力大的方向运动

p74 13.土壤中的水汽总是由暖处向冷处运动

p75 14.水汽凝结常出现两种现象:“液潮”现象和“冻后聚墒”现象

p75 15.在土壤的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的热容量最小

p82

土壤的导热率随水的含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固体物质中矿物质的导热率最大

p83 14.土壤空气的更新(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整体交换(空气对流)

气体扩散(主要方式)

p80 15.土壤水分的导热率比土壤空气的导热率大

p82 16.土壤养分有效性划分为:速效养分、缓效养分和无效养分

p88 17.土壤中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时也有亚硝态氮

p90 18.有机态氮包括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

p91 19.土壤氮的损失:硝态氮的淋失、反硝化作用、氮的挥发

p92 20.无机磷多以正磷酸盐形态存在,植物根系主要吸收h2po4-离子

p94 21.土壤氮、磷、钾中钾的 含量对多

p97 22.离子交换作用是影响土壤保肥力性能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p102 23.土壤胶体再多时情况下是带负电的 p109 24.影响土壤cec的因素:胶体数量、胶体类型、土壤ph

p114 25.盐基饱和的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为中性或碱性

p115 26.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盐基离子,包括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另一类是致酸离子,即氢离子、铝离子

p115 27.土壤总酸度= 活性酸+ 潜性酸

土壤总碱度=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

p121 28.土壤退化指的是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p129 判断题

1.土壤生产力就是土壤肥力。(错)-------土壤生产力包括土壤肥力和外界条件

p4 2.“有效直径”是土粒的真实直径。(错)--------“有效直径”是理想的球形土粒

p35 3.土壤结构中团粒结构最好。(对)

p44 4.塑性范围内土壤不宜耕种(对)p49 5.黏土质宜耕期短,砂质土宜耕期长。(对)

p49 6.随土壤深度、温度增加,土壤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对)

p79 7.土壤全氮 = 无机氮 + 有机氮

(对)

p90 8.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的主要部分(95%以上)。(对)

p90 9.土壤的酸性主要决定于潜性酸的数量,它是土壤酸性的容量指标

(对)

p120 简答题

1.土壤基本物质组成

土壤的基本物质是由固相(包括土壤生物)、液相和气象组成的。

土壤的固相包括矿物质土粒、有机质土粒和多种生物。其为“土壤骨架”;土壤的液相是指土壤溶液,是水分由地表进入土壤,溶解各种物质(包括养分)形成的一种稀薄溶液,被称为“土壤血液”;土壤气相由各种土壤气体组成,被称为“土壤空气”,一部分由大气层进入土壤,主要有氧气和氮气等,另一部分由土壤内部产生,主要有二氧化碳、水汽和某些微量元素气体

p2 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范畴的概念;(2)两者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3)土壤的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内在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4)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是指气候、地形、灌排、耕作、栽培以及污染物侵入等条件

p4 3.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暴露于地表,经过物理风化变成松散的崩解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使其具有通气、透水性能;松散的岩石崩解物中的原生矿物,经过溶解、水化、氧化和水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进一步解体,一部分变成可溶性化合物,一部分形成新的黏土矿物,这些黏土矿物具有胶体性质,导致了团聚性土粒的出现,这是水、肥、气、热便得到供给,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生存,这就进一步加速了物质风化;植物死亡后,有机残体在一定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合成,形成腐殖质,使成土母质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了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土壤

影响因素:物理风化(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p21 4.中国土壤水平分布特征

p32

1)土壤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称有规律的更替,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发生袋状更替

2)土壤经度地带性是由于距海洋的远近、山脉的走向、风向等差异引起土壤类型的差异 5.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利用(也可作为填空)

p40

1)砂土类:(1)空隙大,小孔隙小,透水性强,保水性弱(2)有机质少,养分少,保肥力差,肥效猛而不稳,发小苗不发老苗,应多施有机肥,使用量少而勤(3)热容量小,易热易凉,昼夜温差大(4)易耕作,阻力小,质量好,在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易沉淀板实、闭气,且不宜插秧,要边耕边插,混水插秧

2)黏土类:(1)孔隙小,多为极细毛管和无效孔隙,故透水性差,通气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累积还原性物质,需深沟高畦以利排水通气(2)矿质养分丰富,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昼夜温差小,早春升温土温上升较慢,称为冷性土。早春土温偏低,植物播种后易缺苗、出苗晚、苗势弱,会出现贪青晚熟,发老苗不发小苗(3)干时坚硬,湿时坚硬,耕作费力,宜耕期短,注意宜耕期耕作

3)壤土类:兼具黏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好,养分含量丰富,耕性良好,在生长上既发老苗,又发小苗 6.质地层次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p41

(1)均砂均黏型(2)上砂下黏型:“蒙金土”,上层透水、透气,易着苗,早发苗(3)上黏下砂型:上层为黏质土,下层为砂土层,着苗困难,漏水漏肥,不发老苗,为“漏风土”,不好,需翻耕(4)砂黏夹层型:黏层与砂层相互交错排列(5)特殊夹层:部面中央有一层特殊坚实层

7.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p45

(1)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气并存

(2)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养分供应充足

(3)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微生物活动频繁(4)团了粒结构较多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根的生长 8.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p46

(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质(2)掺砂掺黏,客土调剂(3)引洪放淤或引洪漫沙(4)因地制宜,培肥改土 9.土壤耕性的含义

p49

(1)耕作时土壤对农具操作的机械阻力,若小,便于耕作和节约能源(2)耕作质量问题(3)宜耕期长短,黏质土宜耕期短,砂质土宜耕期长 10.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

p66

(1)吸湿水

具固态水性质,对溶质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对植物无效,105摄氏度可烘出来

(2)膜状水

与液态水性质相似,但黏滞性较高而溶解能力较小,移动缓慢,呼吸困难,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3)毛管水

可移动且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4)重力水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特别是在水田,旱地,则可能造成内涝 11.土水势分势及其特点

p70

基质势

总是负值,土壤含水量越高,则基质势越高,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达最大值零,水分不饱和下起主要作用

溶质势

总是负值,非盐碱土不予考虑,土壤溶质浓度越高,溶质势越低

重力势

可正可负,以参比标准为准

压力势

以大气压作为参比标准,水分不饱和时,等于零,水分饱和时起主导作用,为正值

12.土壤空气的组成及特点

p79

组成:主要为大气,少量是土壤中生物、生物化学和纯化学过程产生的气体

特点:(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低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可能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13.为什么砂质土是热性土,黏质土是冷性土

p82

黏质土是冷性土,是因为这种土壤潮湿而紧实,土壤水分含量多而空气含量少,白天土壤升温慢,而吸热后向下层土壤传热也较快;晚上土壤散热时,下层土壤向上层补充热量多,降温较慢,因而温差小。黏性土在春季升温慢故称为冷性土。

在相同水土势的情况下,砂质土含水少,热容量比黏质土小,白天接受太阳辐射而增温快,夜间散热而降温也快,所以是热性土 14.土壤中氮素的来源

p90

(1)生物固氮作用

(2)大气降水和雷电现象

(3)施肥与灌溉 15.解释“南氨北硝”的现象

p92

土壤no3-的淋失主要取决于雨水条件,我国南方雨水多于北方,no3-的淋失就大于北方,故在旱地土壤氮肥施用上,一般有“南氨北硝”的趋势 16.土壤中钾素的含量

p97

(1)水溶性钾:直接吸收,土壤供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2)交换性钾:直接吸收

(3)缓效态钾:可被植物间接吸收

(4)矿物态钾:并不可被植物利用,无效钾 17.土壤胶体的特性

p103

(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2)带电性

(3)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 18.土壤供肥能力

p116

(1)土壤供应速效养分的数量

(2)缓效养分转换为速效养分的速率

(3)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

19.土壤酸度类型

p119

(1)活性酸

(2)潜性酸

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 20.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p124

(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主要原因

盐基饱和度小的土壤,缓冲碱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

(2)土壤溶液中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也是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

(3)土壤中还存在一些两性物质,这些物质对酸碱均具有缓冲能力 21.氧化还原电位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p125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一般在200~700mv时,养分供应正常,根系生长发育较好;当大于700mv时,植物常发生缺素症;低于200mv时,氧气缺乏,植物根系吸收受阻,根毛减少,甚至发黑腐烂

22.土壤质量概念内涵

p128

(1)土壤肥力质量

(2)土壤环境质量——环境保护

(3)土壤健康质量——食品安全,促进人畜和植物健康

23.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p133

(1)代表性

(2)灵敏性

(3)通用性

(4)经济性 论述题

1.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p21 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暴露于地表,经过物理风化变成松散的崩解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使其具有通气、透水性能;松散的岩石崩解物中的原生矿物,经过溶解、水化、氧化和水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进一步解体,一部分变成可溶性化合物,一部分形成新的黏土矿物,这些黏土矿物具有胶体性质,导致了团聚性土粒的出现,这是水、肥、气、热便得到供给,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生存,这就进一步加速了物质风化;植物死亡后,有机残体在一定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合成,形成腐殖质,使成土母质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了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土壤

影响因素:物理风化(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试分析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因素

p56

(一)土壤生物的组成和活性:(1)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破碎和运输(2)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3)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二)土壤特性:(1)质地

黏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2)ph值

一般为生物最适ph值为6.5-7.5(3)水分

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80%,有利于有机质矿化。低洼、积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4)通气性

通气不足,好氧微生物停止活动,易有机质积累(5)温度

0-35摄氏度范围内,矿化速率与温度正相关,最适宜温度大约为25-35摄氏度

(三)植物残体的特性:(1)物理状态

新鲜程度、破碎程度(2)c/n比:微生物吸收1份氮,需要吸收25碳。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以25:1较为合适

3.腐殖质的性质

p58

(一)物理性质:(1)颜色

胡敏素是黑色,胡敏酸是褐色,富里酸是浅黄色

(2)溶解度

胡敏素不溶于水、酸、碱,胡敏酸溶于碱,不溶于水、酸,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3)吸水性

腐殖质结构上的含氧功能团,具有极强的吸水性,最大吸湿水含量可达本身1倍以上,最大吸水性达500%(4)分子结构

腐殖质的分子量大小为 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5)胶体性质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胶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化学性质:(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n、s,此外还含有少量的ca、mg、fe、si等灰分元素

(2)官能团

酚羟基、羧基、甲氧基、醇羟基、醚基

(3)腐殖质络合性

络合物稳定性随ph的升高而增大

(4)电性

呈两性胶体,以负电荷为主,负电荷的数量随ph升高而升高

(5)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良好,变异性 南方主要是富里酸,北方主要是胡敏酸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p63

(1)改善作物和微生物所需养分:有机质本身就是养分,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元素,经过矿质化过程释放的营养元素可提供给植物全程养分需求,有机质还可以提高养分的有效性,有机质中的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物质有一定的溶解能力,提高养分有效化。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素作用,有机质上的功能团可络合土壤中固定p离子,减少p的固定。

(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提高保水能力、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温度、提高土壤耕性

(3)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酸碱缓冲性,减轻土壤化学污染,保持土壤养分

(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提供养分和能量,创造适宜环境条件

(5)促进植物的生物活性 5.土壤磷固定的方式

p95

(1)化学沉淀

在酸性土壤上,铁、铝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等与土壤中可溶性磷酸根反应,生成磷酸铁、磷酸铝的沉淀,再转化为红磷铁矿和磷铝石;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生成磷酸钙、磷酸镁沉淀,最后成为磷灰石

(2)表面吸附固定

非专性吸附:物理吸附,有效磷

专性吸附:化学吸附,发生配位反应,无效磷

(3)闭蓄固定

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统称为闭蓄态磷

(4)生物固磷

土壤微生物吸收有效磷形成生物体的有机磷化合物,使磷暂时失去对植物的有效性的现象称为生物固磷作用 6.如何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

p101

(1)土壤酸碱度

施用生理酸度肥料使土壤ph6.5~6.8为宜,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2)土壤有机质

1)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而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吸收

2)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他螯合剂的作用,将部分固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

3)腐殖质可在钾、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

(3)土壤淹水

1)酸性土壤ph值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化物降低,减少了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值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反之,若淹水土壤落干,则导致土壤磷的有效性下降

2)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亚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磷的有效度

3)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减少磷酸根的吸附

4)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溶于水形成h2co3增加钙、镁、磷酸盐的溶解度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题库篇四

佟海远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什么是土壤调查

分析:①怎么形成(5大成土因素)②类型(土壤剖面-看性状)

③分布(制图)④肥力状况(改良利用)

具体: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什么是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 ②遥感资料的准备 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高山3500-5000,极高山﹥5000

3.丘陵,处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切割破碎,无明显分异,线沟谷宽阔,坡度缓﹤500m

4.平原:地形平坦,相对高度低

据成因分:山麓平原(山前平原),冲击平原,滨海平原

㈡二级地貌类型

1.河流

河漫滩,阶地(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台地、山地

白洋淀:交接洼地

研究调查的方法

先宏观分析大地貌类型再逐步深入中小地貌类型(画断面图)

c.母质研究

研究内容

母质类型

残积→残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运积:水(河流、湖泊、海岸)冰川(冰渍物)

风(沙漠、黄土)重力(重积物)

岩浆岩:喷出:流纹岩(隐晶质)

浅层:花岗斑岩,角闪石,黑云母

深沉:花岗岩(浅色),颗粒粗大—冷却时间影响形成过程

岩浆岩的分类:超级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石英含量高)

沉积物:陆相沉积:砾岩、砂岩、页岩、泥岩

海相沉积:石灰岩(灰色、暗灰色)

胶结物:si 坚硬ca 盐酸冒泡

fe 颜色发红(砖红色)粘土(暗棕色)

变质岩(高温压):片麻岩板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

研究方法

㈠分析资料

㈡实地考察、与地貌类型、地形相结合判断

d.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调研

研究内容

㈠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

1.河流(河流数量,流域范围)

类型:季节河(北方地区),洪水河:在洪水期河里才有水

间歇河:雨季有水、旱期无水

常年流水:排泄性:地下河,河流水位比地下水低

补给型:地上河,河流水位比地下水位高

排泄-补给型:随季节变化

不对称性

河北:海河水系,渡河水系

㈡地下水

北方:①浅位地下水:1-2m,易造成盐渍化,潜育化

②中位地下水:2-3m,有盐渍化,潜育化威胁

① 深位地下水:3-5m,不会造成潜育化,渚育化

河水:①滨海地区:地下水位<10m,矿化度:5-10g/l

②冲积平原区:地下水位几十到二十几m,矿化度:1-5g/l

③山前平原区:地下水位几十米,矿化度:<1g/l

④坝上地区:地下水位:十几米到二十几米,矿化度:1-5g/l调查方法

㈠分析资料(河流名称,长度,流量,流域面积,年径流量等)

㈡实地调查

㈢间接推断法(地下水)

如锈纹锈斑(潜育化过程又叫氧化还原过程)

e.生物因素的调查研究

研究内容

㈠.植物:生物累积量,化学成分不同,植被类型

㈡对指示植物: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为敏感

㈢对农作物:作物水平,产量高低

研究方法

1.植被的野外调查方法 2.土壤动物研究法

3.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4.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f.人为活动的调查研究

研究内容

㈠非农业性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如开矿,旅游区建设)

㈡农田基本建设对土壤的影响

㈢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耕作、施肥)

调研方法

1、群众调查

2.区域对比法(选两个条件相似的测区比较)

3.对比法:本区域内不同年份的比较

8.用辩证的观点对成土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举例说明

一、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对土壤的影响总有一个起主导作用,其它处于从属地位。

例如:黄泛平原区的碱化土、碱土和盐土系列,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所支配,在含有不同盐分组成的情况下,便形成不同性质的盐渍土。

二、区域景观中任何一个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不是孤立的,各因素间都是相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当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它因素变化。例如:地表水、地下水与气候、地貌等景观因素的关系。地表水和地下潜水不仅是一定气候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反映,也是一定气候条件下区域地貌的塑造者。因此,必须将这些水体作为景观因素的组成部分来研究。

三、区域景观观中各因素及土壤本身都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例如: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不仅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堆积过程,同

时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其结果是改变了成土的方向,形成了新的土壤类型。

9.土壤剖面:从形式上讲是指我们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实际代表的是三维空间的立体土柱。

单个土体:指我们能对之进行描述和采样,从而能据以鉴定出土壤的特性和排列以及一系列特征变异的最小土

体。宽度1-1.5m

聚合土体:指在土体构型中具有基本上相似的发生层的组合和排列的最小单元的土体。

主要剖面:又称基本剖面、代表剖面。为全面研究土壤性态特征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特点之间关系的剖面。定界剖面:大比例尺中使用。是为确定土壤边界而设定的剖面,应设置在可能出现边界的地方。

检查剖面:又称对照剖面,次要剖面。是为检查主剖面土壤属性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而设定的剖面。

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总称为土层

土壤发生层: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叫土壤发生层。

土壤发生型:指土壤发生、发育,是发生学土层组合形成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具有各种性质和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状况,且具有质和量的指标,用于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诊断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叫诊断层。

障碍层:经过 一定成土过程在土壤剖面发育而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叫诊断层。

10.怎样设置土壤剖面和工作路线

土壤剖面点设置

㈠常规布点法

1.中小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路线调查应考虑大中地貌类型,主要剖面

2.大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应综合考虑大中小地貌,应注意微小地形的变化

㈡统计抽样法

工作路线的设置

工作路线:调查时所需要的路线

原则:用最短的距离穿过不同的地貌单元和地理景观,平原区要垂直穿过河流和水渠,山区要垂直穿过分水岭,应避免少走重复路,中小比例尺调查应注意间距

11.怎样用罗盘进行定点描图

定向:罗盘仪,指针指向n、s极

定点(标图),交汇法、极坐标法、地物追踪法

⑴交汇法前方交汇和后方交汇(选择两个地物点,角小于90度)

通视条件好的地方使用

⑵ 极坐标法 :在通视条件差,无明显地物的情况下使用(根据地物的相对位置)选一个地物点:距离 3 ⑶地物追踪法(多用于平原区)

12.土壤剖面描述的内容和方法

地表描述

⑴地形名称如山坡应记录(地形、坡长、坡向→用罗盘仪,读n针)

⑵母质母质名称(沉淀物,坡积物,母质的特征)

⑶土壤的侵蚀及排水状况:

侵蚀的类型,侵蚀的程度,排水状况(易,不易)

⑷植被与农业利用:群落植被,指示植被,农作物的种类,产量

土壤形态要素及其描述

土壤颜色(反映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

常用方法:目力描述,目力比色,比色计

13.为什么分析土壤生产特性要有地理和物理的观点

任何一种土壤利用与生产评价决不仅限于土壤本身,它与四周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例如蒙金土土体结构类型在华北和西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它土体的水分保持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土体构型。但是,同样上砂下粘的土体构型出现在南方多雨的土壤中就成为一种不良的土体构型。

14.概念:组合制图,土壤复区,土壤复域

土壤组合制图:组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编辑,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型合并在一起作为制图单元勾绘出来。上图面积最小为0.5平方厘米,实地2亩多

土壤复区:在大比例尺制图中,与微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版块成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叫土壤复区

土壤复域:在中小比例尺制图中,与中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斑块成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叫土壤复域

15.大比例尺土壤制图概查的任务

任务:①要了解和掌握测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自然特点

②要了解测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并且拟定出初步的工作分类系统和制图单位

③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

④检查工作底图的实用性并提出估测的内容

⑤如果使用遥感影像,建立遥感影像的判读标志

16.试述大中小比例尺制图的方法并找出其异同点

中小比例尺调查主要靠推测,制图单位以高级分类为主,结合典型区调查(比例尺越小,路线间距越宽)。制

图方法:路线调查法,放射调查法。

大比例尺制图方法:对调查地区进行概括性的调查,在调查区内选择一、二条路线进行调查其土壤剖面等,成土条件,土壤状况,景观条件。

17.土壤边界与成土条件的关系

㈠地形与土壤边界:(一般情况下不能垂直于等高线)

垂直等高线(区分阴阳坡,母质类型)

平原区应注意河流,在制图中不能有直线,垂角

㈡母质类型与土壤边界:断层,折皱

平原区应注意土体构型(河流的摆动 引起层次多变化复杂)

㈢植被类型与土壤边界关系 :指示植被,植物的长势情况

㈣农业利用方式与土壤边界关系:耕作方式的不同,类型不同

18.室内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⑴原始资料的审查与整理

①标本记载表 ②土壤草图 ③评土、比土确定分类系统 ④拼图补测

⑵室内分析

⑶土壤图及其它图件的绘制

⑷编写报告

19.评土比土的意义

评土比土进一步确定土壤分类系统

①从土壤形成上全面比较各土壤类型的异同,通过比较消除同土异名和同名异土的现象

②从生产的角度进行质量评价(生产能力,肥力水平)。

20.土壤草图需审查哪些发面

审查:

1、土壤界限

① 土壤图斑及其代号有无差错和遗漏,是否留有天窗,同土有界,异土无界

② 土壤图斑与分布是否符合土壤分布规律,几何形状是否合理

③ 土壤边界是否闭合2.上图内容:土壤界限,主剖面代号,土壤类型代号,主要作物等。

21.怎样勾绘航片的工作面积?意义何在?(常规调查中的)22.影像判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①几何学特征②光学特征③成土因素学说理论

23.试述应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壤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1.总体观察判读2.对比分析3.综合标志分析(地形、景观图型因素)

24.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象、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时间内,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自然属性:是自然地理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结果,赋予土地的固有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性。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征组合,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时间上的变化不稳定。

25.土地构成要素是什么

气候要素、地学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社会经济要素

26.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㈠准备工作 ㈡外业调绘(野外勘察),制定分类系统 ㈢室内预判

㈣野外调绘(补测、验证)㈤内业工作:面积量算、绘图

27.土地利用调查中外业调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1.要选好占地点 2.要确定底图的方位 3.对底图进行判读(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先易后难,抓住明显的地形特征和影像特征,边走边判读)

4.对一些新增的地物要随时进行补测

5.调绘整饰对当日调绘的草图及时清绘、整饰。

28.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三种方法及技术方案

①利用新的1:1万的影像图进行动态观测

⑴按规范要求编制影像图 ⑵把影像图和土地详查图进行对比分析,把变化的地类用铅笔勾出来 ⑶野外检查验证 ⑷对新的地类界进行整饰、修边现状图,并且标出动态监测的时间 ⑸量算变更土地面积

②利用航片进行动态监测

⑴放大航片为1:1万 ⑵在航片上调绘地类界 ⑶野外检查验证

⑷修编、整饰 ⑸量算土地面积

③利用3s技术

⑴购买近期的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 ⑵构建1:1万的现状数据库

⑶对图像进行处理 ⑷对处理的影响与数据率当中的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形成矢量—栅格影像图 ⑸在新的应

影像图上勾绘变化的地类 ⑹通过外业对地类边界进行gps定位

⑺进行内业处理的建立土地利用变更的数据

29.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过程

1.设计:①要明确地图的用途和要求,以1:1的分幅图为资料,比例尺根据图幅和面积的大小选择,一般控

制范围2—10万

②收集整理编图的基础资料,以乡镇级图,面积记录表、航片、卫片、其它文字资料为辅助资料 ③要对本县地理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进行研究 ④确定地图的内容,地理要素,专题要素

2.地图编绘:①确定数学基础(比例尺等)②转绘地图的内容

③编绘地图内容的各要素④街边、审核

3.地图的清绘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题库篇五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所具有得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岩石的种类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百分率的组合(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质地的改良:1增施有机肥2掺砂掺粘、客土调剂3翻於压砂、翻砂压於4引洪放淤、引洪漫沙5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力4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吸湿水、膜状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

凋萎系数:当土壤水分受到的引力超过1.5mpa时,作物便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成为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的负压力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高十至数百倍2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3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5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土壤热容量: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空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空隙类型:1非活性孔,又叫无效孔、束缚水孔2毛管空隙3通气空隙 耕性的内容:1耕作难易程度2耕作质量的好坏3宜耕期长短 改良土壤耕性: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排灌、试试耕作等方法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100nm 胶体微粒:微粒核,双电层

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类型:机械吸收性,物理吸收性,化学吸收性,物理化学吸收性,生物吸收性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a可逆反应b反应迅速c等量交换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a电荷的数量b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平半径 复合肥料:是指由化合作用或混合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工艺流程中有明显的化学反应的肥料。cec: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里摩尔数(cmol/kg)

bsp: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cmol/kg占阳离子交换量cmol/kg的百分数。(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呈中性或碱性;饱和度小的土壤呈酸性)

营养临界期:植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显示非常敏感的时期,不同植物对于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

肥料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育阶段,施肥能获得植物生产最大效益的时期。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铵或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的作用过程。

生理酸性肥料: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提高的肥料。生理碱性肥料:肥料中离子态养分经植物选择性吸收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降低而趋碱性的肥料。

作物缺氮时: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叶色变黄(先从老叶开始,逐渐扩散到上部幼叶)作物氮素供应过多时间:贪青晚熟,生长期延长,易受机械损伤和病害侵袭。

团粒

良好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1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2有多级孔隙3有一定的稳定性4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 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由于通气孔隙度的增加,大大改善了土壤透水通气的能力,因而可以大量的接纳降水和灌溉水。

2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团粒之间的大孔隙有空气存在,有充足氧气供给,有机物质分解快,养料转化迅速。而团粒内部缺乏空气,有机质分解缓慢而使养分得以保存。

3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团粒内部的小孔隙保持的水分较多,温度变化较小,可以起到调节整个图层温度的作用。

4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比较疏松,使作物根系穿插容易。总之,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松紧适度,通气保温保水保肥,扎根条件良好,能够从水、肥、气、热、扎根条件等诸肥力因素方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能够使作物“吃饱、喝足、住的舒服”,从而获得高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