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美国人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值得借鉴(4篇)

2023年美国人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值得借鉴(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7:18:02
2023年美国人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值得借鉴(4篇)
时间:2023-01-12 07:18:02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美国人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值得借鉴篇一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重视教育,一个是华人,一个是犹太人。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它民族的一百倍。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犹太人不仅在科学领域,在经济、思想等领域出类拔萃的全球领袖人物也比比皆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基辛格、以及格林斯潘和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令亚洲闻之色变的索罗斯都是犹太人。

有一句谚语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

世界多数民族都将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他们就说:“将黑夜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才是光明。”这样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后享受。

犹太人是惜时如金的。比如当孩子问现在是几点钟时,他们总是说:“现在是11点21分35秒。”而从不说快11半了、11点多钟了的模糊概念。正是因为这样,犹太人的时间观念极强,他们对数字也非常敏感与精确的。

犹太人是最爱书的民族。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人生命东西。”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并不识字的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让孩子很小时就知道书本是甜的。使孩子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的。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正因为犹太人把学习看作人生的乐趣,因此他们教师的理念首先就是培养小孩对学习的爱好,他们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决不会因为某个孩子进度比较慢就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因材施教,采取鼓励的态度。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犹

太人普遍并保持终身的爱读书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即智慧

犹太人不但把学习看作人生快乐的源泉,培养为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而且他们更加重视通过学习开启人的智慧。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因此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重视才能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从以上几点可以管窥犹太人“教育为本”的兴邦谋略,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去探究。

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母亲经常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知识”。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就是通过教育,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增长他们的才能。

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母亲给了他音乐上的熏陶,叔父给予他数学上的启蒙,而父亲则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赞扬与鼓励。

以学习作为人生快乐和甜蜜的来源,以鼓励独立思考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这是犹太教育的显著特点。

犹太人对教育有种特殊的执著,称大山为“哈里姆”,称父母为“赫里姆”,称教育为“奥里姆”,这三个词出于同源。在他们眼里,老师与大山、父母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尊敬。犹太人有句成语:“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吗?”犹太人从小就知道希勒尔的故事。有个犹太故事说:少年希勒尔很穷,他拼命工作,将挣得的钱的一半都送给了学校守门人,以求进入学校听课。后来他连一块面包都吃不上了,守门人再也不让他进入学校。于是,他就悄悄爬上教室楼顶,趴在天窗上听课。冬季的一天,天空是晴朗的,可教室里却很阴暗,后来学生们才发现,是希勒尔趴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僵了。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一句话:“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么?”这句话常常被大人们用来激励孩子勤奋学习。犹太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对历史教训的铭记

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于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相当认同。所以,犹太人不仅教给孩子历史中的辉煌,更强调历史中的失败、挫折、没落与迫害,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犹太父亲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兴。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欢快地跳下,但父亲并没去接,可怜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亲则在一边暗笑。孩子抱怨父亲

为什么不接反而欺骗了他。父亲在儿子惊恐之余,循循善诱地教导儿子:“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你为什么以为我是你父亲,就一定会帮助你?”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民族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于人生,永远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

对刻苦治学的鼓励

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多遍地读、说、听,做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学习的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韧性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细节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传统在犹太人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遵守着。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

正如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具有遇到挫折也不言败的精神。

对创新精神的提倡

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因此,他们十分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

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因此,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推导,喜欢创新,铸成了犹太精神的核心。对理财观念的培养

犹太人对子女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孩子,这是他们民族的惯例。孩子三岁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五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七岁时,孩子得看懂商品标的价格,并加深“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八岁时,父母开始教孩子可以通过打工来赚钱,并且把钱存在银行里;十一岁到十二岁,要他们学会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且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一位犹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记下当天的每一笔开销,甚至告诉他哪里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学会过节俭的生活。作为世界第一位拥有十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洛克菲勒给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甚至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严格。

正是因为从小对金钱形成概念,犹太人才能以“善于做生意”闻名世界;也正是因为这种精打细算的习惯,犹太人才能在点滴积累中,奠定起整个民族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实,无论以何种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犹太人始终不忘强调一点:再多的财富也会消失,唯有知识方能受用终身。正确的理财观,必须建立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基础之上。

犹太人说:“有十个烦恼比仅有一个烦恼好得多,只有一个烦恼时,痛苦定是深刻的。而有了十个,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自杀者是因为有了十个烦恼而死的。”所以犹太人虽然苦难多多,但他们并不惧怕。

多数民族都将胜利、喜庆作为节日,可是犹太人最盛大的节日“逾越节”,却是纪念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这天,他们给孩子吃一种很难吃的没发酵的面包和很苦的叶子。,然后讲祖先在埃及的屈辱故事。

不论穷富,犹太孩子都有一个存钱的盒子,可是这钱是不能自己用的。这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经典。

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孩子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已经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关于犹太人,还有许多优点,比如团结,比如勤劳,比如勇敢,比如富有进取精神,但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们这种把我们伟人提出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一点一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这,也许就是犹太民族能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创造出伟大奇迹的奥秘所在吧?

美国人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值得借鉴篇二

看美国人建房子

http:// 2005年7月20日 10:58 中国房地产报

我和妻子去美国探亲,一家人分别多年后又在那里相聚,同享天伦之乐,自然高兴。但是过了些日子就觉得有些闲得慌,于是就常到附近走走,散散心。

儿子家地处一个坡度较平的半山坡上,南面山坡上和北面的山岗上都是民房开发区,正在施工建房。我们几乎每天要去看看,“检查”美国人建房的进度和质量。美国人建房还真有些特别,无论在使用材料和建房方法上都和我们不同,很是新鲜。

美国人先在房产开发区修建好宽敞的大马路,并在马路边建造好样品房,供人参观。需要买房的人看到报纸上的房产广告,就驱车前来作实地考察。他们除了走进样品房细细观察外,还要开着车观察周围环境,看已经乔迁搬进新居的是些什么样的人,然后自己选择满意的空地,让房产商在上面插一个写有“此处已经有人定购”字样的标识。接着再选择房子的式样,办理相关手续,然后房产商就开始动工建房。

建房的地下基础工程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别,用水泥、钢筋建造。上面的部分都是现成的材料,大卡车运来后工人像玩积木一样把材料“组装”起来就行。建房使用的砖很少,主要材料是加工好的木料和一些复合板材,门窗也是工厂早就生产好的,屋顶上放的“瓦”,也非我们所经常见的瓦,而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这些材料运输和安装都很方便,可省去不少人工。在美国,请一个人工干一小时的活起码需要花八美元,一天工作八小时就需要付给六十多美元。所以他们建房一般都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工人之少、速度之快是中国建房无法相比的。

建筑工人使用的工具也都比较先进,没有什么重活,按照施工图纸拼拼装装,一般人经过短期见习都能够胜任。工程的质量抓得很紧,各个环节一丝不苟。如果房主住进去后发现质量问题,一年内可让他们返工。

我儿子发现小餐厅的一张椅子放着有些不平,觉得可能是当初工人建房时没有把地整平,于是打电话给房产商。他们十分重视,很快派人前去测量,发现确实有些不平。之后又兴师动众派出几批工种的工人来处理附近其他房子的地面,直到房主满意为止。当时我正好在那里,目睹了全部过程,估计这次返工房产商要损失人工、材料等费用三百多美元。在美国,房主是“上帝”,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退房,如果有什么意外发生,还可以将房产商告上法庭。房产商都是精明人,谁也不愿冒身败名裂的风险在建房时偷工减料。

美国人建房很注意文明施工,建筑工地上基本没有什么噪音,如果噪音大,周围的人打电话报警后,处罚是十分严厉的。而且建筑工地的材料都堆放得很整齐,包装箱等杂物工人也都会及时清理,不污染环境。并且每个工地都有一只电话亭大小的油漆建筑,那是建筑工人用的厕所,在哪里施工就运至哪里。

美国的居民房设计都很漂亮、别致。因在同一个居民小区内不容许有两幢房子的设计是一样的,所以美国的居民房看上去都各具特色。

美国地域辽阔,各处的情况不同,造房子的方法也不可能一样。但是,我想在使用新颖建材和节省人力劳动方面恐怕是一样的。我们的情况和美国不同,当然不能照搬他们的建房方式,但是,他们的某些方法我们难道没有借鉴学习的必要吗?

钱欣葆(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信息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美国人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值得借鉴篇三

美国联邦宪法赋予美国人以公民权力,允许他们参政议政,参与各级政府的选举,因此,从独立之日起,美国就一直比较强调民众公民意识的培养,使美国人自幼开始认识自己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义务和权利,逐渐产生主人翁意识,成为政府所需的合格公民,为美国民主政体的稳固、健康演进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撑,从而确保美国政治体制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合格的美国公民有何标准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美国的合格公民,在美国宪法和相关的法规中均有详细的诠释。“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等核心价值观是美国公民的基本素质。美国有关合格公民的具体标准可从中小学的“公民学课”的目标中获得启示,美国的“公民学课”的具体目标包括:

(1)熟悉“民主社会”的有关准则,如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人(包括总统)和任何组织(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宪法。

(2)学会自律。既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也做自己不愿做但社会要求自己做正当的事情。

(3)恪守信用。

(4)诚实。即在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敢说真话,即使说真话损害了自己也在所不惜。

(5)实现最佳自我。即敢于抵制群体的不正当压力,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不当之事,即使孤立无援亦是如此。

(6)利己但不损人。运用适当的手段追求个体或群体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力。

(7)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做错了事敢于说“对不起,我错了。”

(8)懂得获取胜利是重要的,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

(9)在人际交往中对人谦恭有礼貌,包括有礼貌地听人讲话。

(10)尊重而不歧视他人,包括不歧视任何年龄、任何种族和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就像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一样。

(11)知道任何一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她)的存在常常会影响到他人甚至社会,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12)成熟、大度,能够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

(13)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做到认真、负责。

(14)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包括尊重学校财产权、企业财产权、政府财产权及每一位个人的财产权。

(15)遵守法律,除非法律与宗教信仰或与普遍公认的道德准则相矛盾。如果在后一种情况下不服从,也应采用非暴力的手段,还必须接受法律规定的各种处罚。

(16)尊重民主社会的各种自由,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即使是自己厌恶的言论、不喜欢的团体或鄙视的个人言行也应尊重。

(17)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各种有损于身体健康的嗜好。

(18)没有过早的性体验,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完全一致的性态度。①张伟平:“美国中小学的公民学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90第1期。

二、于细微处见分别培养孩子养成社会公认的美德和伦理规范在美国被当作是学校、家庭、教堂和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职责。美国的私立学校历来把公民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专门的宗教课,以及相关的宗教仪式强行实施。而公立学校由于政教分离制度的影响,是不能在学校开设宗教课的,但通过开设“社会”、“公民学”、“生活教育”专门课程和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咨询与指导及必要的纪律管理等形式促进孩子的良好品德形成。家庭和社会也通过一些细小的行为影响着美国下一代。

1.两难问题的讨论老师按照柯尔柏格(1927-1887,哈佛大学教授,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很深,首次提出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水平六阶段模型)设计的方法,组织了一次道德判断谈话。他首先对学生讲了一个“海因兹与药”的故事:

欧洲有一名妇女患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那就是本镇一位药剂师新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而药剂师索价还要高出成本十倍。他花了4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己,只好哀求药剂师,请求他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这样,海因兹尝试了一切合法手段,但还是没弄到药,而他的妻子快要死了。于是他在晚上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结果,这位药剂师告到了法院。

讲完故事后,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海因兹应该借药吗?为什么?”“药剂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法官,你该如何断这个案子?”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每个都作判断,说出理由。通过讨论,每个学生都受到了鼓励,对各种观点进行了思考,从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这是美国学校经常开展的一种“道德推理”课。在美国人看来价值观念是个人的相对的,是没有定型的,他们重视学生讨论价值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经过价值澄清、道德推理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2.爱国与爱国旗教育在美国的许多学校,每间教室门口都挂着一面美国国旗,上第一节课前教师和所有同学无一例外地站立,神情严肃,面向国旗,手捂胸口,吟诵国歌歌词,然后齐唱国歌。

在美国,有关美国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一方面通过设置正式的课程如公民课、历史课等向学生进行灌输和专门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内的各种活动如班会、庆典仪式以及城市的公共建筑、纪念碑等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政治神话”和民族、国家象征,培养学生成为献身民主制度和民主理想的爱国公民,吟诵国歌歌词,齐唱国歌便是一好例证。

3.“走向法庭”,了解美国的民主社会

纽约地方法院即将审理一宗一名高中生篮球队员强暴女同学一案,杰克便带他的学生到地方法院去旁听该案件的审判过程,回来后他又组织学生根据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公民学知识以“如果我是法官,我该怎样判”为题对这一案件进行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判断该高中篮球队员是否有罪。

类似此例的“现场训练法”是美国学校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方法,美国的一些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在课堂上向学生生硬灌输法律条文和民主政府的民主制度无助于学生民主自由态度的形成,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观察社会现象,以批评的态度讨论和分析相关的政治问题,如“如果我要竞选美国下届总统我将提出哪些施政纲领”的讨论题会促使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有关现任总统的政治倾向及其他相关资料,然后提出自己“施政纲领”。也许这份“施政纲领”相当幼稚,漏洞百出,但他们在调查民情、查阅资料的同时主动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

4.“有礼貌地坚决地拒绝毒品”,一节“抵制吸毒”课①聂海清:“访问美国小学随感”,《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第5期。

一名警察(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走进一间五年级教室,简单问候之后,便对学生说:你拒绝别人要你做某事的时候,一要礼貌地给予答复,二要态度坚决。拒绝别人引诱你吸毒也是这样。接着,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很喜欢,有人向我借车,我不想借给他,那我就要找出理由,既不礼貌又态度坚决地拒绝他,使他不再好意思借。

警察又找了一名男学生扮“借车人”向他借车,于是俩人开始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借车人”说出很多借车的原因,“车主人”找出种种借口既有礼貌而又坚决地予以回绝,最后“借车人”还是没把车借到手。俩人的表演生动、逼真,引起了阵阵笑声和掌声。

然后警察把全班学生分四个小组,每组自己分配“引诱吸毒者”和“拒绝吸毒者”两个角色,人人参加表演,并安排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同学研究如何进行表演。最后,四个组的学生分别到前面表演,每组表演结束时,全班同学都用鼓掌和用脚有节奏地踏地板的动作和声音,来评价表演效果。

这节课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这节课所以效果好,是因为它的题材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又是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很受学生欢迎。

总之,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品德教育等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强调层次性与渗透性、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

就内容而言,中小学教育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传授美国的一般法律常识和道德规范,教育途径主要是开设“公民”等课程。在高校,公民教育仍是重要内容,但不设置专门的公民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融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好公民”。为此,高校的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有关专题,如“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伟人肖像”等。另外,诸如“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文明在受审”、“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等课程。

1989年美国全国人文学科基金会又推出了“50学分核心课程”的改革方案,建议其中18学分用于讲授文化和文明,旨在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开阔其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及责任。由于大学生毕业将直接走向社会,从事专业工作,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诸如“新医疗革命中的道德问题”、“冲突和变革与商业道德”、“技术社会中的道德问题”等专题,着重解决学生的职业价值以及与职业有关的品德问题,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同样也十分注重层次性。以中小学“公民学”课程为例,教学方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1)考虑到中、小学生缺乏判断力,模棱两可的方法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混乱,为此广泛采用正面教育,如上述的“抵制吸毒”课一例;

(2)注重启发诱导,采用谈话法,联系实际,进行课堂讨论,避免正面教育变成强迫灌输,如上述“两难问题讨论”一例;

(3)为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成或概念游戏,还把现场教学作为一种补充方式,如上述“走向法庭”一例。高校则普遍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即使是课堂教学也具有美国特色,即融公民教育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都带有强烈的德育倾向。例如:咨询指导是美国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传统做法,具体有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形式,它们大多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解决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的品德塑造方面颇具影响。

5.别出心裁的处罚1987年1月,19岁的美国青年泰龙·维尔本因伪造母亲签名冒领美金1600元而被起诉,他因此被判了2年徒刑。考虑到他悔改态度良好,当地律师事务所建议缓期执行,法官肯尼斯·罗尔有条件地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又附加了这样一条处罚意见:维尔本必须把吉卜林的名诗《我的妈妈》当众背诵一遍。

审判室里挤满了人,但鸦雀无声。忧郁的维尔本站在啜泣不止的母亲面前背起诗来:假如我被悬于高峻的山崖,我知道谁的爱仍会伴我飞向天涯。噢,妈妈,我的妈妈!假如我被打入地狱,身首异处,我知道谁还会不断祈祷为我祝福,噢,妈妈,我的妈妈!……罗尔法官为什么要别出心裁地采取这种背诗处罚?请听他的解释:“让年轻人知道,他的行为是多么叫母亲伤心;同时也让母亲明白:儿子已经认识了自己的过错。

这样做,可取得别的处罚所不能产生的效果。”很难想象维尔本以后还会干出类似的蠢事,也很难想象这段经历会在他的意识中完全消失。

6.“很对不起,我拿了你们的糖果”当艾姆布鲁斯·罗宾逊发现10岁的儿子大卫·罗宾逊从一家小商店拿走一块巧克力时,便让孩子将巧克力送回去,并当着其他顾客的面向店员道歉:“很对不起,我拿了你们的糖果……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拿了。”店员接受了道歉,准备再把这块巧克力送给大卫,但老罗宾逊绝不同意,“他不能接受,这不是他的。”说完便将大卫和他的哥哥带回家,打了哥俩的屁股。打大卫是他偷了东西,而打他哥哥是因为他没有阻止弟弟偷东西。

“诚实、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提供的优秀品行,美国也不例外,只不过各国采取的具体教育方法不同而已。艾姆布鲁斯·罗宾逊让做错了事的儿子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想让孩子对自己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感到羞愧,从而塑造他的正确道德行为。从结果来看,这种方式很合理,也很有效。

上述事件发生20年后,大卫·罗宾逊成了nba1995年最有价值的球员、古典钢琴家、电脑奇才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其父亲《如何培养最有用的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被当成贼站在柜台外时的心情。父亲让我看到了自己不愿成为的哪种人,他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记忆。从那件事后,我再也不想偷了。”①[美]劳伦斯·波皮罗著,施美华译,《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第68页。

三、现实不容乐观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由于没有意识到或漠视道德价值观念,而在不断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好像此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向青少年传授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基本上没有效果。

有人认为,出现这一现象除了与美国学校教育本身存在一定弊端,如学校只重学术性课程、教师不利的榜样的影响以及教育方法不合适以外,家庭破裂、贫困、种族不平等,新闻媒介中暴力与性的泛滥等应负主要责任,这些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于美国儿童来讲,应该成为其保护者和道德支柱的家庭本身就处在放任堕落之中,他们从来就没有一个应有的家庭,他们的周围是一个充满恐怖的场所,街道充斥暴力。”②转引自安钰峰:“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外国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美国儿童保护基金组织在1996年12月发表的报告中指出,美国现有近100万儿童无人照管甚至饱受凌辱和虐待,约有50万儿童没有亲生父母照顾,而是被人领美,近1/7的儿童缺乏健康保险。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项报告说,1995年美国青少年因毒品犯罪而被捕的人数猛增到14.7万,比1990年增加了一倍。一名美国电影工作者讲过,吸引美国青少年的电影必须具备暴力、反叛和性三个因素,就连以儿童为对象的迪坭卖座率最高的电影“狮子王”也不例外。电影“狮子王”中狮子王被杀一幕赤裸裸地将死亡呈现在儿童面前,其暴力程度令成人也感到不安。

且不说美国的电影等传播媒介和校园外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暴力、性,就连学校也无处不见类似问题的存在。

1.校园暴力1993年,16岁的高中生维特与两名同学带着利刀和铁管走进教室,准备报复一个同学,但此时这个同学不在,维特将满肚子气发泄到刚刚进门的另一个同学罗伯特的身上。一阵激烈的争吵之后,俩人开始打起来,最后维特拿出利刀刺向罗伯特的要害部位,罗伯特就这样结束年轻的生命。类似这样的校园暴力案件在美国还不算太少,如“因未给学生及格分而险些遭学生枪杀”、“三

名学生围攻在枪口下的老师”、“校长辅导学生而引来杀身之祸”等经常见诸报端。下面的这些统计数据也许能说明校园暴力的严重性。

●全国教育联合会估计,全美国约有10万学生经常带枪上课,13%的校园枪杀案件发生在小学和幼儿园;●美国司法部1994年12月对加州、新泽西州、伊利诺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调查发现,20%的学生说自己有枪,12%的学生经常带枪上课。

●16.2%的高中生自称在最近1年内与人打过架,7.2%的高中生说自己在校内受到过武器恐吓。

●1998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全美国每天有30名学生受枪伤,10人死于枪下,每天有211名儿童因与毒品罪有关而被捕。

2.性在美国校园一名15岁的女学生与18岁的男朋友认识仅两个星期便发生了性关系。在得知她的男朋友同时与其他女孩上床后,这位女学生仍然与他约会如旧。她的解释是:性好像麦当劳快餐一样,她不在乎男朋友是否与其他女孩上床。

美国学生对性的态度从这一事例可见一斑。1994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95%的青少年在17岁前已有过性行为。美国的青少年还普遍有性的苦恼,他们怕没有性经验会受到朋友的取笑,有了性经验后又担心染上爱滋病或怀孕。

如何对待青少年的性行为,在美国大致存在两种派别。以宗教人士为主的保守派主张青少年禁欲,反对没有婚姻或婚姻以外的性行为。他们对净化社会、防止色情泛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通过了法律,严格管制儿童色情刊物和色情音像产品,严惩与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由于美国私立学校多有宗教背景,所以自然以保守派占优。

而开放派则认为,性行为是青少年的一种正常的生活和心理现象,青少年发生性行为是无法阻止的,不如诱导他们注意安全的性行为。他们建议,学校应开设性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对的健康态度。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主要是指公立学校)开设的性教育课程内容与家长心目中的性教育往往不一致,家长开始对学校的性教育产生了不满和不信任。开放派在公立学校有一定的市场。

这两大派的观点完全相背,他们的主张此消彼长,他们的争论也一直在继续。

美国人怎么教育孩子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值得借鉴篇四

经常有朋友问我关于美国家长[微博]怎样给孩子零花钱的事情,我不是专家,所以很难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过我时常在美国看到,听到的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这里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我喜欢优秀的孩子,也接触过不少优秀的美国孩子,他们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阳光,独立、自信。

他们中有些孩子的生财能力和理财能力,让我很惊讶。同时,感慨美国家长对孩子金钱方面的理念,很富有的家庭,子女自己贷款上学;很小年龄就开始打工;18岁以后,再用父母的钱是一种耻辱„„不管这些观点是否正确,都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我以前也写过一些相关的博文

一个6岁美国孩子赚钱的生意经

美国孩子的独立和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瞧瞧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有多狠心

美国父母为何狠心不供孩子上大学? 路边餐馆打工的美国学生们

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家庭如何从小教育孩子零用钱的观念? 没有付出,小孩不应该有金钱

大多数美国父母认为,如果没有付出,小孩不应该有金钱。有些教育专家甚至不赞同称之为“零用钱”,而称之为“报酬”,或者称之为“工作支付”。

在美国,很多孩子通干家务活获得零用钱。比如,朋友家的儿子,11岁,他每次帮助父母除草,都可以拿到7美元。

这种情况在美国十分普遍,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金钱观念的熏陶与实践,付出劳动便理所应当地获得报酬,这在美国几乎是一条连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

而父母给孩子钱的初衷大多为: 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必要的食品和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劳动实际的锻炼。

总统奥巴马12岁大女儿玛莉亚和9岁小女儿的萨莎,必须要做家务才有零用钱。奥巴马接受访问时,曾经表示对他的两名女儿管教严厉,如果做家务,每星期能领得1美元的零用钱,家务包括布置餐桌,清洗碗盘,打扫自己的房间和衣柜等。第一夫人米歇尔说: “女儿不许出现以下行为:抱怨、哭闹、争辩、纠缠和恶意嘲笑。”女儿要自己整理床铺、自设闹钟、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服。奥巴马说:“一次我离家几星期,女儿玛莉亚对我说,‘嗨,你欠我10个星期零用钱啦!’”

有人开玩笑说,总统给女儿的“工资”太低,属于最低时薪,还敦促奥巴马为女儿提出刺激财政方案。不过,那是2008年奥巴马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说起的,不知道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他给女儿的“工资”有没有涨一点。

将“付费”和“非付费”的工作区分开来

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本来是件好事,但也有人指出,这样也容易导致孩子纯粹为了钱而劳动,不给钱就什么都不做。

其实这也好办。

美国的教育学家建议,不要为孩子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支付报酬,有些活是要“付费”的,有的却是“非付费”。

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呢? 付费的工作——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事,而是为集体(家庭)做贡献的。比如:公共区域的卫生,洗车,修剪草坪,修理屋顶等。

非付费的工作——完全是自己的事,只是为自己服务的,以及一些孩子该做的基本小家务。比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铺和房间,洗碗,扫地等。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所以没有报酬。

零用钱是一种理财教育工具

一些美国家长认为,零用钱是一种用来教育孩子理财观念的工具,重点是帮助孩子学会理财技巧。也就是说教小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小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给小孩子零用钱,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赚钱-花钱这个过程,来学会怎么多赚钱,有计划地花钱,然后才能是利用手里的钱,获取更多的钱。

因此,给多少零用钱? 什么时候开始给小孩零用钱? 如何教导小孩用钱? 就很有技巧了。

对于这些问题,美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和家长各有法宝和要则,搜集了一些,大家仅供参考吧: 【1】支付多少零花钱合适? 家长可以写下孩子平均每周和每天的花费,设立一个平均每日金额,再支付零用钱。

爸爸妈妈尽可能将小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

【2】从孩子几岁开始支付? 大多数三岁的孩子对于金钱已经产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增长,他们的兴趣将会加深,如果提早跟孩子谈论金钱或适当运用零用钱,对小孩子将来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3】采取什么方式支付? 可以按次支付,也可以定时支付。

不过,父母应该在支付零用钱时,跟子女谈谈家庭经济状况。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小孩子成熟后,爸爸妈妈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小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4】如何指导孩子花零用钱? 零花钱的使用,理论上来收由小孩子全权负责,爸爸妈妈不直接干预,但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

指导孩子学习如何平均分配他们的零用钱,例如百分之三十用于消费,百分之三十用于短期储蓄,百分之三十长期储蓄和百分之十作出奉献等。

另外美国还有一种小猪钱箱,分有四格,分别是存款,花费,捐赠和投资,教孩子们如何预算金钱。最起码可教导小孩子如何有计划有节制地消费,让他们学会储蓄,而后再教他们如何精明运用金钱。

比如有一个家庭,孩子担任了修建花园的工作,因此家长每周给小孩6美元,那6美元的零用钱非常明确地分配: 2美元直接任由小孩花费买东西,另外2美元由小孩选择捐到自己选择的慈善机构,最后2美元存到银行。直到年底,小孩子可从银行户口拿取一半的钱来花费,留着另一半的存款增长。

【5】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小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父母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小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总的说来,零用钱的教育核心,是要让小孩子得到那种经过艰苦奋斗而来的满足感并学会享受和珍惜它。

应该说,在父母教育下,大部分美国孩子能够妥善使用手中的零用钱,而并不是随意乱花挥霍,由于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所以才有一种珍惜的潜意识,这钱一般也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

最后,关于零用钱,美国教育专家给家长的建议是:不要为零用钱与琐事辩论的方式,苦苦思索和烦恼,让孩子们开始用双手管理金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