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滑坡地质灾害报告篇一
学校:南海一中班级:116姓名:陈思彤指导老师:谢群
1、研究的动机
滑坡与泥石流一旦发生,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伤害和财产损失。例:在2012年,彝良县发生了山体滑坡,导致山下准备上学的小学生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2、研究的目的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从而学到当灾害来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尽量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3、研究方法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行调查或找相关的专家们进行访问
4、研究内容
①、滑坡与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滑坡主要发生在较软的土层和岩石层中。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也易于形成滑坡。由于水的浸入,使滑动面减小了摩阻力,同时也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特别在滑动面下有泉水的地方更易形成滑坡。其它如:风化、降水,人为不合理地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地震等,也是形成滑坡的原因。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宜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②、滑坡与泥石流的前兆
泥石流:一般会出现巨大的响声、沟槽断流和沟水变浑等现象。泥石流携带巨石撞击产生沉闷的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沟槽内断流和沟水变浑,可能是上游有滑坡活动进入沟床,或泥石流已发生并堵断沟槽。滑坡:会出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③、应急措施
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跑至沟谷两侧山坡或向高地跑。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5、研究结论
1、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
2、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6、研究心得
滑坡和泥石流大多是在有水的作用下发生的,虽然滑坡和泥石流给我们造成很大的伤害和损失,但是它们的到来是有前兆的,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环境就会发现这些前兆,然而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滑坡地质灾害报告篇二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研究报告
参赛号码: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一:研究动机
近年来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二:研究的目的
让人们知道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并学会去避免这种灾害,即使发生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学会把损失降到最低。三:研究方法:
1.分析并找出相关原因。2.上网查阅资料。3.查阅文献资料。4.如何减灾防灾。四:研究内容:
1. 产生原因:地震是因为板块移动,地震可以造成滑坡和泥石流。山上植被减少也会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2. 分布的地域:山区
3. 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4.治理方法: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①水平钻孔疏干;②垂直孔排水;③竖井抽水;④隧洞疏干;⑤支撑盲沟。
(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①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②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①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②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③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④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五:研究结论: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六:研究心得:
总之,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严重,对城镇设施的破坏巨大,且威胁着城镇居民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山区城镇的经济发展,因此,应重视对泥石流的防治。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滑坡地质灾害报告篇三
滑坡泥石流灾害
一、研究的动机
近年来,我国多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如:①2008年9月24日开始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地震遗址很可能“瞬间消失”。② 2008年9月10日山西临汾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发生泥石流,造成128人遇难。③2008年11月5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40人死亡43人失踪,电力、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④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目前遇难人数升至1117人 627人失踪;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
如此多的灾难袭卷我国大地,难道正在上学的你不担心我们的祖国吗?我想你也会行动起来,一起号召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不断从灾难中积累经验,共渡难关。
二、研究的目的
让人们更加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从此次学习中学会在灾难中进行自我保护和逃生的一些方法,也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研究的方法 上网查阅、独立整理
四、研究的内容
1、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①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②滑坡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人为因素:a、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b、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c、采矿时弃土弃渣采石,长期大雨就会暴发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d、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3、灾难来临的异常现象 滑坡:
①.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②.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③.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
④.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应。
⑤.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⑥.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
⑦.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⑧.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泥石流: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②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③动物出现鸡犬不宁、老鼠搬家等异常现象
4、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滑坡:
①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②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并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泥石流: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五、研究结论
灾难并不可怕,人们只要对灾难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判断灾难即将来临的那些征兆,做好自我防护和灾后互救,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六、研究心得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滑坡地质灾害报告篇四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概况
1.2 业主概况
1.3 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4 可研报告概要及研究结论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项目区域概况 3.1 自然条件
3.2社会经济状况
第四章 建设需求与建设规模 4.1建设需求分析
4.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5.1 设计指导思想
5.2 应急避险广场
5.3 生态厕所
5.4 挡土墙设计
5.5 巡视放哨岗
5.6 标示牌
5.7 垃圾收运系统
第六章 环境保护
6.1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6.2 环境执行标准
6.3 环境影响分析
6.4 环境保护措施
6.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七章 节能方案设计 7.1 节能设计原则
目 录
7.2 采用标准和节能规范
7.3 能耗分析 7.4 节能管理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8.1 职业安全卫生的监察
8.2 危害因素分析
8.3 安全措施 8.4 卫生措施 8.5 消防
第九章 项目建设管理方案
9.1 项目管理工作范围 9.2 建设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章 工程招投标
10.1 编制依据 10.2 招标的范围
10.3 招标的组织形式
10.4 招标的方式
第十一章 工程实施进度计划 11.1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
12.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2.2 投资估算范围
12.3 建设投资估算
12.4 资金结构及资金来源
第十三章 社会评价
13.1社会效益分析 13.2 互适性分析
13.3 社会风险分析
13.4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与对策分析14.1 项目风险分析
14.2 风险对策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15.1 结论
15.2 建议
附图
一、xx河流域图
二、各建设点应急避险广场方案图
三、生态厕所方案设计图
四、挡土墙方案设计图
附件 一、二、三、四、选址意见书
国土资源用地预审意见 环境影响登记表 项目业主组织机构代码证3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县xx沟生态功能区滑坡治理 1.1.2 项目地址
xx省xx州xx县xx沟 1.1.3 项目性质 新建 1.1.4 项目投资 415.00万元 1.1.5 资金来源
全额申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15万元。1.1.6 建设单位 xx州xx县旅游局 1.1.7 建设周期 12个月 1.2 业主概况 1.2.1 单位名称 xx县旅游局 1.2.2 地址
xx县西街人大办公楼五楼
1.2.3 邮编 1.2.4 机构性质 行政 1.2.5 组织机构
质量规范管理及规划股、市场开发股、统计财务股、文化艺术股、旅游股、办公室、xx沟景区管理局、xx寨管理局 1.2.6 主要职责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xx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组织实施全县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计划。协同有关部门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力度,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组织实施国家、省、州制定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旅游业的规章制度,负责全县的旅游统计工作。负责全县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和开发、保护工作。负责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促销活动。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协同相关部门加强旅游秩序的管理,对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服务质量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受理旅游投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负责旅游企业的审计验收。会同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xx县旅游发展基金。实施旅游质量监督工作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1.3 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3.1 编制依据 1.3.1.1法律法规
(1)《xx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2)《xx水法》(2002年8月);
(3)《xx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4)《xx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二次修正);
(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2000]38号);(6)《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7)《xx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73号令)。1.3.1.2地方法规
(1)《xx省〈xx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1997年10月修正);(2)《xx省〈xx水法〉实施办法》(2005年7月修订);(3)《xx省〈xx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2008年1月);(4)《省财政厅印发〈xx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xx财预〔2011〕12号)。
1.3.1.3技术规范及标准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3)《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5)《防洪标准》gb50201-94;
(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
(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 16453.2-2008)。1.3.1.4技术报告及相关文件(1)《xx县统计年鉴》(2012卷);(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
(3)《xx省国家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4)《关于下达2013年提前通知部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阿州财预[2013]17号);
(5)《xx州xx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3年转移支付资金项目》项目建议书(xx州xx县人民政府[2013]);
(6)工程涉及区域其他相关资料和文件。1.3.2 研究范围
本报告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就xx州xx县xx沟生态功能区滑坡治理,阐述项目的建设背景,论证其必要性,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项目选址论证,确定建设内容及规模,提出建设工程方案,研究确定合理的建设进度和组织管理措施,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提出结论性意见,供业主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1.4 可研报告概要及研究结论 1.4.1 项目背景
xx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较恶劣,xx覆盖率较低,雨季来临时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略决策和新农村建设 4
项目等相继启动,xx县境内基础建设随之增加,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致使xx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这进一步致使县境内活动人数增多,境内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xx县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山体塌方、滑坡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及境外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国家、省、当地政府和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该项目得以立项。该项目力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提高当地人居环境,结合项目滑坡区域实际情况,寻找快速有效治理途径,为提高xx县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xx县地理环境条件,为当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本项目提上日程。
1.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生态建设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2)项目建设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
(3)提高项目区域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的需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4)项目建设有利于xx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资源整合,优化布局
(5)项目建设有利于县境内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1.4.3 项目建设区域 1.4.4 建设规模及内容
各个点建设规模主要内容如下表1-1所示。表1-1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表
1.4.5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根据xx县类似工程实际情况,本项目建设工期确定为12个月,具体安排如下:
(1)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底完成规划方案、项目可研报批、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招投标前期准备工作。
(2)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底,完成项目区域内的生态广场、生态厕所、滑坡治理工程、绿化及相关标牌工程。
(3)2014年4月底,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1.4.6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为415.00万元,资金来源:全额申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15万元。1.4.7 结论与建议
通过论证分析,该工程建设条件成熟,经济合理,不存在环境制约因素;社会效益显著,对改善和提高xx县xx村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建设和配套基础服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确定在xx县实施本项目是必要和可行的。建议尽快落实资金,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尽早开工,投入使用。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xx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本报告简称xx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避免人类在自然灾害中失去更多亲人,滑坡治理,生态广场的建设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为民生考虑的重要工程,列入了政府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xx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较恶劣,xx覆盖率较低,雨季来临时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略决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等相继启动,xx县境内基础建设随之增加,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致使xx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这进一步致使县境内活动人数增多,境内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xx县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山体塌方、滑坡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及境外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提高xx县抗击重特大自然风险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xx县地理环境条件,为当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根据《xx防震减灾法》、《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xx县实际情况,xx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生态建设需要,是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需要。xx河流域处于长江中上游,由于项目区域内生态破坏严重,导致xx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项目区域的滑坡治理关系到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改变荒坡植被条件,从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
境,提高项目区水土保持与涵养水源能力,减少项目区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保障长江源头生态安全。
2、项目建设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
由于项目区域内无应急避险场所、无指示牌及警示牌,每到金秋十月,沿途旅客增多,致使沿途道路拥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又受沿途线路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地势险峻,地层复杂,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部分山体不稳定,出现斜坡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滑落,将危及沿途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当地居民及游客生命财产的安全,有利于xx县应急避难系统的建设。
3、提高项目区域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的需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xx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功能区域内的独特的资源、优美风景与其沿途旅游配套设施滞后相矛盾。设施滞后主要表现在沿途无标牌及警示牌,无应急避险场所,每到金秋十月,过境车辆增多,游人猛增,致使道路部分区段拥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xx县卡龙沟路线旅游产业的发展,本项目的实施能有效改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相关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指示牌及警示牌的设置,不仅能给游客提供一个个应急避险的场所,在地质灾害未发生时,应急避险场所可以作为游客停车、休息与摄影的地方,从而进一步提升xx县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更高更好的品牌效益,让xx县卡龙沟生态功能区区域内美丽独特的风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4、项目建设有利于xx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资源整合,优化布局。
项目的实施能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为xx县旅游行业发展服务,旅游业进一步协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因此有利于其国民经
济发展,促进资源整合。
5、项目建设有利于县境内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6、项目建设体现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它符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府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能够加强xx县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彰显政府处理灾害事件能力,是一项利民、便民、服务于民,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程。该项目的建设是广大群众迫切期盼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提高xx县县境内旅客及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区域人居生态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第三章 项目区域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3.1.2地质地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高差1,000~2,000米。四周群山环绕,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xx河坝最低,海拔1,790米,境内xx上游三条支流xx河、xx河、小xx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
xx县地面组成物质是地质岩层以三迭纪朱倭组和新都桥组的类黑色粉砂质板岩最广,次为上三迭纪雅砻江组南部杂骨脑组,二迭纪和其它时期的岩层也有一定的分布。南部有连片的印支期酸性花岗岩,偶夹沉积石灰岩,沿河堆有新生代第四纪黄土沉积物。
根据项目区附近已有资料,项目区覆盖层厚度大于5m,地基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200~260m/s,平均值240m/s,属中硬场地,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规定: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附录a,xx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分组第三组。
项目区位地质构造较复杂,但地层较平缓,场地及其附近无新近断裂通过,属构造相对稳定地块。现场地质调查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场地内无影响工程建筑的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不发育,适宜工程建筑,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3.1.3土壤植被(1)土壤
xx县地域辽阔,土地资料十分丰富,土壤分布在水平地带性分布基础上,有明显的垂直变异规律,并与海拨高程基本一致,由于水文、植被、成土母质等条件的变化,不同土类还呈现出复合分布状态,如丘原地貌类型区内有沼泽土。从河谷到山顶可分为:河谷暖温带半干旱气候(2000m以下),温带半干旱河谷气候(2000~2500m),山地寒温带气候(2500~3000m),山地亚寒带气候(3000~4000m)及高山高原高寒带气候带(4000m以上)。
项目区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土、灌丛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及高山寒漠土。
(2)植被
xx县植被群落分布为垂直分布;由针阔叶混交林—暗针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积雪带。
项目区xx覆盖率极低,草场资源丰富,无农用耕地。其中,3600~4200米以亚高山草甸和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为主;4200~4700米以高山草甸植被为主;4700~5100米为流石滩植被有少量稀疏的地衣、苔藓、红景天、雪莲花等;5100米以上,为高寒冰带,终年积雪,寸草不生。在项目区内约有300亩的青稞种植。3.1.4水文气象(1)气象
xx属季风高原型气候区,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xx是xx州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降雨分布不匀,夏季集中,秋季阴雨连绵,雨量的日变化大,夜间降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2%,年平均降雨量620.2毫米。
无霜期平均166.1天,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为230天左右。xx就气候要素看,春、夏、秋、冬四季都非常舒适,阳光灿烂,特别是夏季无酷热气候特征,创造了良好的避暑条件,而冬季的白雪一片又是另外一种美景。xx年平均气温为9.5℃,最低极端气温-14.4℃。
xx县地处高寒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的垂直变化从而导致了植被的垂直变化,所以栽培植物都应选择耐寒性强的植物,限制了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发育。由于受气候和海拨高度的影响,xx县平均冻土日期为12月3日,平均解冻日期为2月5日,封冻期为64天,最大冻土深度为95cm。
(2)水文
xx县有3条主要河流和99条支流,其中常年溪水沟45条,流域面积小于50平方公里的24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21条。流域面积广,径流总量大的河流有xx河、小xx河和xx河。3.2社会经济状况
3.2.1 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gdp 2010年xx县地区生产总值8806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人均生产总值14507元;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400万元、55700万元、19960 11
万元。
表3-1 xx县历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表
3.2.2 人口与劳动力
xx县辖2个镇、15个乡,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藏族占92.8%,是一个典型的藏族聚居县。全县总户数为11657户,其中农业人口51188人,农业劳动人口为26833人。3.2.3 经济状况
xx县以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经济状况落后,属于财政补贴县。其经济情况分析如下:(1)工业
xx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以水电、木材加工为主。项目区内更是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资金合理利用差、效益低,当地人民生活平水不高,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2)农业
项目区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由于当地农业投入偏少,生态环境差等多种因素,农业生产水平仍然很低。主要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土豆为主,占粮食作物99%以上;经济作物为少量的油菜籽,但产量既不稳定;其它作物主要为蔬菜、瓜类和绿肥等。
在农业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其一是山多坡陡、土地贫瘠;其二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突出;其三是土壤垦殖程度高,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其四是农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调整;其五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xx化程度较低;其六是农业生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基础薄弱,致使农业经济收入低,人均收入少,扩大在生产能力低。
(3)牧业
项目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特别是藏族,且地形以山地为主,草场资源丰富,主要牧养牦牛、羊等。但由于近年来,放牧过度导致草场退化,加剧当地水土资源流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且不利于当地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4)旅游业
xx县是旅游资源富集县,景点组合完整。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水秀
山青。拥有全国罕见的大规模成片彩林、千年冰川、高原湖泊、草甸,藏羌文化汇流和革命史迹为一体的各种资源。有神奇魄丽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xx沟风景区;有流光溢彩、全国罕见的人称“八十里画廊”的xx沟彩林;有神秘多姿的xx冰川——xx冰川;巍峨屹立的xx雪山,热水塘温泉等自然景观;还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石刻石碑、记忆着旧时土司权倾一方与农奴血泪的xx官寨、红军长征史迹等人文景观和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风情及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特别是xx冰川填补了xx旅游的“空白”,形成了“春观冰湖、夏观冰川、秋观彩林、冬观冰雪”的旅游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45.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3226万元。表3-2为xx县2007年——2011年旅游接待情况。
表3-2 xx县2007年——2011年旅游接待情况
由此可见县内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内外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地方。因此,xx县旅游业成为了xx县一大经济支柱。3.2.4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放牧,导致项目区域内部分草场受到践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2)以干旱和泥石流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区内泥石流频繁发生,淹没草场资源,淤积河道。
(3)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形式单一,缺乏竞争力。受高寒地区的影响,项目区内无农用耕地,大部分为草甸土,能牧养牦牛、羊等,山顶终年积雪,寸草不生,草场载畜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牧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总体来说,项目区土地利用极为落后,自然灾害频发,远远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3.2.5 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区交通便利,随着xx-->xx沟、xx-->xx县的高等级公路的开通,xx县已成为xx州重要的交通枢纽,与xx县相邻的xx县交通区位位置得到很大改变,相对区位优势日益提高,可进入性不断提高。xx县境内主干道皆为油路,县城xx至各景区的道路也铺设了油路,到xx大草原为油路。旅游沿线景观的可视度高,可游面积大,是自驾车旅游的佳选之地。施工材料运输非常方便,通讯 13
设施较为落后,项目区基本无人居住,电信网络不通,部分地区由移动信号,可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项目区内可通电网,施工用水直接取用河水。14
第四章 建设需求与建设规模
4.1建设需求分析
4.1.1 项目区域不利因素分析 1.边坡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评估区位于边坡的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危石、泥石流等四种类型。
滑坡
滑坡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和崩塌都是斜坡失稳现象,属于斜坡变形灾害,而且形成条件和成灾特点基本一致。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崩塌体完全脱离母岩,可以是整体崩落,亦可能是破碎后分散崩落,其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滑坡体则很少脱离斜坡母体,常有一部分残留在滑床之上,位移表现为整体位移,水平位移量一般大于垂直位移量。
崩塌体
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崩塌形成的堆积体。在陡峭的山坡、强烈震动、流水、人工开挖等影响,均能造成崩塌,产生崩塌堆积物,即崩积物。最易发生崩塌的是具有粘土夹层、地下水润滑夹层的山坡和含大量云母、石英与长石颗粒,层理和片理很发育的山坡或陡坎。
危石
公路在修建时对岩体进行爆破,加之高陡边坡卸荷产生拉张松弛,往往在坡体表部形成松弛带,使表部岩石与母岩分离,在降雨等作用下易形成崩落或坠落而成为危石。评估区公路周围鲜有危石分布,应及时处理危石并消除隐患,以确保附近村民及游客安全。
泥石流
泥石流是评估区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的地质灾害,未来旅游开发时,在暴雨时易爆发,主要破坏植被、耕地、公路、堵塞河道,造成土地流失,并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建议对松散表面进行加固,如打桩等,并对部分松散小碎石块进行集中围堰,减少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
边坡地质灾害形成主要由以下因素控制:①滑坡体边坡由残坡积含砾粉质粘土构成,土质软弱;②连续强降雨入渗,使边坡土体浸水,土体自重增加,强度
降低;③降雨入渗在强风化基岩与上覆残坡积土层接触面附近形成上层滞水带,使该带土体饱和,强度降低,形成较强的动、静水压力,从而导致边坡沿该带形成软弱面,产生滑移变形。
滑坡1
滑坡2 崩塌
2.河堤分析
危石
河堤是为了防止洪水、潮水的泛滥而在河川的两岸建造的构筑物。评估区河堤偏低,民居紧挨其修建,一旦爆发山洪,漫过或破坏河堤将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命安全。
由于河堤一般多以现地的土砂和石块作为筑堤材料,加之土砂受水的作用易发生软化和流失,就构成了河堤破坏的内部原因。一般认为河堤破坏的外部原因包括降雨、洪水、地震、暴风、泥石流等。但是能够形成洪水灾害的主要外力还是降雨和洪水。由于地震和洪水同时发生的机率很小,尚无因地震而引起洪水泛滥的先例。至于暴风虽然能够造成树木倒塌而使河堤发生局部破坏,但不是发生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
评估区河堤主要为附近岩块简易堆积而成,被破坏的主要原因还是洪水和泥石流。
河堤
下附河堤破坏的种类和形态对照表。
泥石流搬运的石块堆积物
河堤破坏的种类和形态
综上分析,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存在许多安全隐患,给过境游客、车辆及沟口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需求是充分的。
4.1.2 项目区域人口及经济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分别对xx省及xx州的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经济发展预测末年为2035年。
经济预测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依据项目影响区内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结合项目影响区各市县的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划等变化情况,参照各市县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来预测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人口预测
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政策及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育龄妇女比例来决定,因而人口预测主要是依据项目各影响区域的人口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来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速度。
人口增长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把各影响区历年人口增长趋势作为预测的主要依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各地区未来人口发展。回归分析模型见表4-1。
表4-1
各影响区人口预测模型及相关检验表 注:人口预测模型单位为万人。
经济预测
本报告采用历史趋势分析和宏观经济发展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各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本项目的预测首先对影响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在多种模型拟合的基础上,选定误差最小的预测模型。回归分析模型见表4-2。
表4-2 各影响区gdp预测模型及相关检验表 注:gdp预测模型中,xx省、xx州、xx县、单位为亿元。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模型预测的人口和gdp结果如0所示。
表4-3 项目区域人口预测结果表
表4-4 项目区域gdp预测结果表
注:表中数据以2009年当年价计算。
从回归模型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项目影响区经济发展将持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会持续增长,尤其是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导致xx县境内人口及投资活动进一步增长,对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如再不及时治理,随之时间的推移,项目区域内安全隐患将更加突出。
综上分析,本项目建设需求是充分可行的。4.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主要通过实施滑坡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人居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民生,从而促进项目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现场考察,本项目涉及区域范围广,建设点分布散,建设内容多。经过实地反复考察,结合xx沟路线滑坡区域严重度程度及资金的限制,最终选择在xx雪山隧道(xx境内)、xx雪山隧道(xx境内)、xx道班、xx沟口、xx沟村xx乐、xx村、xx村7个点进行滑坡治理,项目区域滑坡治理主要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工程建设实施的手段,如挡土墙的建设、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应急避险道路的建设及警示牌指示牌的建设;二是通过管理的手段如通过建设生态巡视亭,在区域内一旦出现地质灾害,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综合上述分析,本项目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如表4-5所示。各个建设点内挡土墙工程量详见表4-6。
表4-5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表
表4-6 挡土墙工程量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5.1 设计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统筹规划,同步设计,整体与局部相统一;
2、维持项目生态功能区整体风貌,保护项目区域文化特色;
3、投资少,质量好,效益高,可持续发展;
4、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保护相协调。5.2 应急避险广场 5.2.1 工程范围
覆盖xx沟路线7处滑坡治理点。5.2.2 方案设计 1.植草砖场地设计
做法(自上而下):80厚八字型嵌草砖(绿色)+30厚1:3水泥砂浆粘结层+200厚c20混凝土垫层+200厚级配砂石素土夯实。
2.绿化工程
采用乔木+灌木、仙人掌+剑麻、草坪三种方式。
3.车行道及停车位(从上至下)
10cm厚中粒式水泥砼+0.6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es-2+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4.步行道(从上至下)300*300 50厚彩色花砖+3㎝厚m7.5水泥砂浆结合层+20cm厚5%水泥级配碎石稳定层+20㎝厚天然砂砾石垫层+素土压实。
5.混凝土路面
混凝土路面断面构造为:100mm连砂石垫层+100mm厚混凝土面层,如下图:
对于纵坡坡度大于10%的路段路面,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防滑处理:
(1)采用水泥混凝路面倒结构。即下面层采用细粒密实结构,上面层采用中粒式结构。
(2)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采用磨光值不同矿料掺配,可获得长期微观粗糙表面。
(3)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可采用适当粒径的碎石(经筛选,粒径均匀,强度较高的)在路面铺筑时,用压路机强行压入路面。
(4)设计减速标线,增加路面抗滑性能。
(5)修筑硬路肩,可防止泥土带入路面,有利用于保持路面的清洁和粗糙度,为对路面抗滑极为有利。
(6)进行防滑处理。5.3 生态厕所
5.3.1 设计原则及规模
项目区域内主要聚集地及居住点、接待站、主要景点附近按规范设置生态型室外厕所。
拟建生态厕所2座,要求建筑外观朴素大方,与周边环境景观协调,内部设施完善,xx化水平及建筑标准较高。5.3.2 建设地址选择
本项目生态厕所选择地址于xx沟口及xx村。5.3.3 建设方案
1.建筑及装饰
222xx沟口生态厕所占地76m,建筑面积48 m, xx村广场厕所占地65 m,建筑面积38 m2,结构形式均采用砖混结构,装修标准为高级。外墙采用原始、古朴的藏式建筑风格装饰,内墙采用白色花纹釉面砖贴面,地面采用耐酸碱性强的防滑地砖,用高档洁具。厕所内用饰面人造板将公厕蹲位隔成1.0*1.4m的小间。
2.功能方案
男卫生间设立式小便器3个,蹲位3个,采用踏式蹲便器,配冲洗水箱。女卫生间设蹲位4个,采用踏式蹲便器,配冲洗水箱。3.给排水及照明通风 给水:有条件采用当地自来水的由所在地给水系统供给,个别厕所采用分散取水方案,可取山泉水为水源,给水管采用镀锌管,管径¢32,室外均埋于0.8米冻土层以下。
排水:公厕距截污干管较近的,进入区域内排水系统统一收集处理排放;不能排水截污干管的公厕设化粪池1个,采取“化粪池+砂滤池”的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后,采用pvc300管埋地0.8m以下排除作林灌使用。
照明及通风:公厕均采用带罩顶灯照明,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抽风相结合。5.4 挡土墙设计 5.4.1 设计依据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5.4.2 设计方案 5.4.2.1 挡土墙形式
根据现场考察,受地形限制,不能大面积开挖,故采用开挖面积小的仰斜式
挡土墙。墙高分别采用2.5m、3m、4m、5m。具体布置见各建设点方案设计图。
5.4.2.2 材料及构造
①、墙身采用c20片石混凝土浇筑,石料采用石质一致,不易风化、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的片石,其规格符合石料有关技术要求。
②、基底必须夯实,容许承载力[σ]≥ 0.25mpa,摩擦系数大于0.4.③、回填采用砂砾石,必须分层填筑,压实度不小于90%,每层厚度≤30cm,并在砂浆结硬后进行。
④、墙身在岩土分界线以上的部分或常水位以上的部分应分层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间中2-3m,上下交错布置,孔内预埋5.59cmpvc管,pvc管应长出墙背10cm,其端部用渗水土工布包裹,最下面一排泄水孔出口应保证排水顺畅,不得堵塞,在泄水孔进水口处设置粗颗粒透水性材料(大粒径碎石或卵砾石)堆囊以利排水。
⑤、挡土墙应根据地形及地质变化情况设置伸缩沉降缝,间距一般为10--15m,缝宽为2cm,沉降缝内用沥青麻絮沿内、外、顶三边填塞,深度为15cm。
挡土墙工程数量如下表所示。
5.5 巡视放哨岗 5.5.1 选址及建设规模
本项目选择的修建点xx道班、xx沟口、xx村三处。5.5.2 功能
为适应项目区域滑坡治理管理而设置,主要能满足放哨人员遮风避雨,在自然环境中起点睛作用。5.5.3 建筑结构
各个巡视放哨岗所处景点的风景不同,地形不同,采用不同的造型和结构,达到与景点特色协调、不冲突。要求造型简单。雅致、采用自然材质,与自然环境融汇,并题写对联,赋予文化内涵。
5.6 标示牌
5.6.1 设计原则及规模
在交通要道或人群活动频繁的地方设置固定的特大型、大型宣传牌,应急避险场地设置生态宣传浮雕及小型指示牌、警示牌。并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
法,教育施业区周边干部群众要树立高度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应急避险意识。宣传牌为不锈钢板结构。上面标注:工程名称、治理区四至范围、地块面积、责任人以及建设单位等内容。标示牌设计和设置原则按照形象、醒目的原则,同时必须与环境协调。大型宣传牌主要设置在
标示牌数量11个。其中特大型宣传牌1个、大型宣传牌1个,小型指示牌、警示牌9个
5.6.2 标示牌做法
一、大型宣传牌做法
宣传牌为不锈钢板结构。上面标注:工程名称、治理区四至范围、地块面积、责任人以及建设单位等内容。
(1)基础工程
基础规格c20混凝土基础1.5×1.5×3.8m,基坑开挖完成并经验槽后,立刻铺设300mm厚灰土垫层,吊放钢圆柱管,及时浇筑基础混凝土,待基础混凝土养护到规定龄期, 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立柱工程
立柱采用805#标准钢圆柱管(φ400)2根,每根长8.3m,柱间距3m,立柱离道路边应保证2m的宽度。
(3)面板工程
面板设计为两侧面板,方向垂直于公路,采用吊装作业,由铆钉连接于钢立柱上。面板采用镀锌板,厚5mm标板,长5m,宽3m,双面面积为48m2。
二、指示牌、警示标示牌
共设置9块,牌尺寸有0.6m*0.9m、1.5m*1m及0.7m*0.4m三种规格。5.7 垃圾收运系统
在项目区域内每一个点设置垃圾箱,配合各个景区的垃圾收运站,用于垃圾转运及管理,垃圾箱的外形及色彩需与景点的风格协调一致。生活垃圾统一由专人清运,垃圾定期收集后由垃圾车每日运送至xx县垃圾处理场集中进行处理。本项目共设置5个垃圾箱。
第六章
环境保护
6.1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6.1.1 大气条件
场址地区目前空气质量良好,据该县环保局监测站检测,so2、no2、pm10日平均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要求。6.1.2 水环境
项目所在地段地表水体中氨氮、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挥发酚、粪大肠菌群等污染物浓度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要求,水体状况良好。6.1.3 声环境
场址周围声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6.2 环境执行标准
本项目执行下列环境标准: 6.2.1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6.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26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12523-2008)6.3 环境影响分析 6.3.1 施工期环境影响 ⑴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大气污染物主要有: ①废气
施工过程中废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驱动设备(如柴油机等)和运输及施工车辆所排放的废气。
②粉尘和扬尘
在整个施工期,主要是土方的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等过程产生的粉尘和道路铺设、物料运输、残土露天堆放、装卸等过程产生的扬尘,如遇干旱无雨季节,加上大风,施工扬尘将更为严重。
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由运输车辆的行驶产生,约占扬尘总量的60%,并与道路路面及车辆行驶速度有关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所影响的范围在100m 以内。
开挖土方的露天堆放作业时风速的影响而产生扬尘,因此,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土地开挖和回填作业,减少开挖土方的露天堆放时间尽量随挖随填。
在工程建设期间,伴随着土方的挖掘、装卸和运输等施工活动,其扬尘将给附近的大气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尽量减轻其污染程度,缩小其影响范围。
⑵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
施工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不同的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施工机械的噪声源强情况见表7-1。
表6-1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声级
由表6-1 可见,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根据预测计算,叠加后的噪声增值在3db(a)之内。主要施工设备噪声的 距离衰减情况见表6-2。
表6-2 施工机械噪声衰减距离
由表6-2 可知,机械噪声在空旷地带的传播距离较远,因此,在施工作业中必须合理安排各类施工机械的工作时间,减少施工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严禁夜间施工,避免施工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休息。
⑶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的影响分析
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是本工程建设期的主要水污染源。建设期不同阶段,施工人数不尽相同,一般为十几至几十人不等,如按施工人员每天生活用水量 50l/人计,生活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平均每天每人排放生活污水40l/ 人,产生bod5 为220mg/l,codcr 为450mg/l。则当施工高峰时,项目施工现场每天的生活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见表6-3。生活污水水量比较少,污染物浓度不高,符合排入县城下水道要求。
表6-3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
⑷施工废弃物
施工垃圾主要来自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
施工期间将涉及到土地开挖、材料运输、基础工程等工程,在此期间将有一定数量的废弃建筑材料如砂石、石灰、混凝土、废砖、土石方等。
对施工现场要及时进行清理,建筑垃圾要及时清运、加以利用,防止其因长期堆放而产生污染。6.3.2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⑴噪声影响分析
运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机动车鸣笛及部分设备产生的噪音。⑵废气
主要来自县境内车辆产生的废气。⑶污水
主要来自管理用房及生态厕所。⑷固体废弃物
过境旅客旅游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项目区域内管理用房管理人员产生的固体废弃物。6.4 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⑴环境空气
施工期间需要做到文明施工,在施工中采用彩钢板围栏,进行封闭施工,防止扬尘。
施工单位要按计划及时对弃土进行处理,并在装运过程中对运输残土的汽车采取帆布覆盖车厢(保持车辆封闭式运输)和在非土质路面的运输路线上洒水的方法,同时尽量避免在起风的情况下开挖土方和装卸物料。
装运车辆注意不要超载,采取措施保证残土运输车在沿途中不洒落,车辆驶出前将轮子上的泥土用扫把清扫干净,防止沿途有弃土落地,影响环境整洁,同时施工道路实行保洁制度,一旦有弃土应及时清扫。
⑵噪声
施工时为避免施工噪声扰民,同时又不至于影响交通,要合理安排施工时
间,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减少施工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施工作业应选择在白天工作日进行,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⑶废水
施工时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对排入水体的影响。
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全部进入当地下水道 ⑷施工废弃物
对于建筑垃圾,应按当地有关部门规定统一处置(绝大部分用于填渣,少部分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对于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收集后在指定填埋场填埋,最终将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置。
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⑴噪声
项目区域内禁止机动车鸣笛,可尽可能选择低噪声设备;对部分设备采取消声、隔声、减振措施,保证项目区域内的宁静。
⑵废气
尽量采用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区域能尽量采用绿色环保车游览,以保护项目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
⑶污水
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后就近排放;生活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进入各景点污水处理设施,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⑷固体废弃物
在各个滑坡治理点设置垃圾箱,生活垃圾严格实行袋装化以方便运输;项目区域设置垃圾箱12个,购置垃圾运输车辆1辆,由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垃圾,最终运送至xx县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6)环境管理
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建立景区环境保护机构,负责风景区的日常环保工作,制定项目区域的环境管理计划,防治和处理污染事件。6.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本工程本身不会产生较大的污染物,属无污染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建设可以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与周边环
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项目建设运营对环境与生态产生的不利影响很小,因此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符合环保要求的。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滑坡地质灾害报告篇五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动机:
我国幅员辽阔,暴雨、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因此,分析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
让人们了解这种灾害,学习如何预防,尽量减少在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
三、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研究
2.通过资料整理出数据 3.上网调查 4.咨询专家
四、研究内容:
1.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2.泥石流的类型:
(1)按水源补给分为:冰川型、降雨型;(2)按沟谷形态分为:沟谷型、坡 面型;(3)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4)按结构流变分为:黏性(容 量为2.0~2.3t/m3)、稀性(容量为1.5~1.8t/m3)、过渡性(容量为1.8~2.0t/m3);(5)按规模大小分为: 小型(一次泥石流总堆积量<10万m3)、中型(10万~50万m3)、大型(50万~100万m3)、特大型(>100万m3)。
3.产生原因:
地震或暴雨都会引起滑坡和泥石流。山上植被减少也会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4.两类灾害的区别:
一般来说,滑坡的岩石、矿物成分一般和附近土和岩石一致,而泥石流堆积体物质成分更为复杂,来源更广更远。例如本地岩石是砂岩,而堆积物里有花岗岩碎块,可以初步断定是泥石流堆积体及冰川堆收集整理积体物质。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沟谷上游比较开阔,坡度较缓,这样产汇流面积大,并且有利于松散堆积物的堆积。而滑坡体主要看坡度、后缘和植被等。
5.分布的地域:
山区(我国主要是云南,四川地区)6.泥石流对城镇的危害:
泥石流是松散固体物质在降雨、冰雪融水、库坝溃决等水动力作用下沿较陡 坡度的沟道或斜坡高速流动的现象,流动过程中夹带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具有强 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往往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1)由于泥石流具有强烈的破坏力,其可冲毁城镇“坚固”的设施,如楼房、工 厂、桥梁、供水供电设施、公路、铁路、高压线路、车辆、堤坝、电线杆等与之 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从而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如甘肃舟曲 2010-08-07暴发泥石流,水毁农田1417亩,水毁房屋307户、5508间,进水房 屋4189户、20945间,机关单位办公楼水毁21栋,损坏车辆18辆。(2)由于泥石流中挟带着大石块及树干等杂物,其会使桥涵堵塞导致泥石流体超越排洪堤外溢等引发次生灾害,致使泥流大范围淤埋、淹没和推毁城镇设施和居民,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如2011-05-11,广西全州咸水乡洛江村广坑槽屯一采石场爆 发泥石流,工棚的工人来不及躲避,被泥石流掩埋,致使12人死亡,10人失踪。(3)如泥石流规模较大时,泥石流体可穿越主河形成拦河坝,受阻河水在坝上游 形成堰塞湖,导致沿河城镇被淹没;而当坝体发生溃决时,强大的特殊洪流,会 对下游城镇及各种设施形成水毁灾害,如冲毁下游房屋、道路及农田等。(4)由 于泥石流中有固体物质,当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了其流通道路,则会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没下游各种设施。(5)挤压主河道。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沙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
2010年8月13日四川文家沟泥石流在绵远河内淤积以及掩埋部分清平乡场镇
7.治理方法: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①水平钻孔疏干;②垂直孔排水;③竖井抽水;④隧洞疏干;⑤支撑盲沟。
(二)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①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②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①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②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③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④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
8.崩塌前兆:
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9.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五、研究结论:
1.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和有一定坡度的利于集水集物的沟状地形三个基本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也是诱发泥石流的因素之一。
2.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客观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可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势能条件,并可为其提供充足的固体物质来源条件。(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如易于破碎的岩层 表面、断层皱褶发育、断层密布等,还有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 石弃渣、老泥石流堆积等,这些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如强度较大的暴雨、积雪的强烈消融、水库的突然溃决等,致使沟床、沟侧的大量堆积物运动,都有可能导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与防灾意识淡薄: 当前,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山区经济与建设的蓬勃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区的建设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但由于部 分山区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如把房屋等建筑物修建在低洼处、沟道边、沟道内等泥石流严重危险区,或 3 是把房屋建在泥石流通道。再加上部分城镇缺乏 一定的防灾意识,在城镇建设上缺乏配套的防灾意识,致使泥石流发生时,给城 镇居民造成了重大的灾害。
4.诱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
随着山区城镇人口增长,城镇经济发展与城镇规模扩大,人类在泥石流沟下游与泥石流争地的同时,也不断向沟上游争地和破坏。一方面,不适当的削坡、毁林开荒、开山采石、随意排放采矿弃土和弃渣、陡坡开荒种地、大量砍伐森林、开山修路、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城镇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极大的改变了地表 原有结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促进泥石流活动性增强,加剧了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环山而建的引水渠因渗漏而诱发滑坡,甚至直接诱发泥石流。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们对乱挖乱开和乱砍伐等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导致人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加剧了泥石流的危害。
六、研究心得:
总之,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严重,对城镇设施的破坏巨大,且威胁着城镇居民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山区城镇的经济发展,因此,应重视对泥石流的防治。
大自然的力量不可改变,但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可以运用科技手段预测灾难的发生,尽量将伤害降到最低。对于我们青少年则需要努力学习,掌握预防灾难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