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设计教案篇一
师:请把你们的书打开,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是不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一个组一个。好,真勇敢!
师:你写“葱郁”这个词,你写“长廊”这个词,你写“远眺”这个词,你写“金碧辉煌”这个词。
师:同学们都把它们写出来了,平时加强练字,一定会写得更端正。师: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上课,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板书:读课文,学作文(总的任务或者活动总是先告知学生)师:“请静下心来,把课文读1遍,用线画出这篇课文的骨架。“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它是支撑每个段落最为关键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此时为读课文阶段)
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学搭架子。(由读课文阶段过渡到学作文阶段)板书: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什么是移步换景?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你把它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请你们把你刚才读过的句子在一个一个读一下,我再给你们点评一下。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这是游记的开头方法之一,“美丽“这个词很重要,后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好读第二个句子。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打半都收在眼底。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景点。师:请读第三个句子。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大家说,这是——生:第三个景点。
师:边走边看,就是移步换景。
师: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不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生:这是总结。
师:总结这两个字不好听。生:游记的总结。
师:这是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结尾,请大家注意“美丽”一词。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请大家把老师总结的这种方法读一读
生: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读法迁移为写法)
师;好,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生:齐读
师:好,再读慢一点,把第一句再读一读。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那么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后面就要写景色了。生:是。
师;你们再看,写了哪些景色?把它的关键词圈出来。生活动。
师:我们来说说这一段看到的几种景色,哪位同学来?
生:写的景色有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师:哦,这里没有分类(分类思想多么重要),现在我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师:哪位同学再来说?生:景色是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师:这是最先看到的,因为比较近,所以往下一看就是树丛、琉璃瓦、宫墙。继续说。
生:在昆明湖看到的是游船,画舫,再远看是城楼和白塔。
师:是啊,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首先,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昆明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是不是? 生;是!
师:思考一下,我们就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层次。(读不仅是理解,更是发现)师: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你们读看到的近景,你们读看到的稍远一点的景物,你们读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景物,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好,要顺畅地连接起来,开始读。生:登上万寿山,站在……
师:真好啊!这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
师:这就是——(板书: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师:好,我们在来具体感受一下具体的表达。大家听我来读课文。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我是这样来读的: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树丛、琉璃瓦屋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上,画舫在湖面滑过。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刚才老师时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你们也这样读一下。生:登上万寿山…..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是。
师:那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它有什么窍门呢? 生:它用了一些形容词。生:它也用了写作手法。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比喻。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生:它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再来读,我读词“树丛”,你们就根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这样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师生互读)
师;现在我们体味到了,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做形容,你看本来就是树丛,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这就更形象,具体些。比如说,我们介绍一位同学,他是“小孩”我们可以说;
生:聪明的小孩 生:可爱活泼的小孩。生:很帅的小孩。
师:你看,形容一下就好听,就好看,几生动了。第二种方法是比喻,打比方,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请你们介绍一位女同学,她很活泼、很很可爱,你们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她。生:善良。
师:善良不是比喻,善良是形容词,善良的小姑娘,她像…… 生:她像一个红苹果。
师:这个比喻不大好,你看苹果那样圆。她很可爱,她像? 生:像一朵可爱的小花,就可以了.师:像一只活泼的小鸟,就生动了。师:这里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板书: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师:你们看,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总结)
师:我等待着你们的小小的游记。好!下课。点评:
这里先说一件小小的趣事: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塘厦镇讲课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听了《颐和园》的教学之后说道:我现在就想马上写一篇游记。
这就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文。
这是高效的课堂读写教学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再看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余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余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林莘《颐和园 》课堂实录
上传: 张慧芳
更新时间:2014-1-8 10:45:32
林莘《颐和园》教学设计与点评 点评:福州金山小学 潘宇
一、课前谈话
1、“十一”国庆长假去玩了吗?可以肯定大家100%玩得都很开心,但98%回来后很烦恼、担心。 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点评:在导入谈话中就点明文章的体裁——游记,启发学生在读游记中学习写游记,学习目标明确。】
二、引入新课
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 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红笔描出小“口”]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没人举手,是难理解。“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点评: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快刀斩乱麻,引导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颐”的意思理解了,就很自然地为理解下文各处景物的写作特点作了铺垫。】
三、初读,抓脉络
1、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样的公园?[板书: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在哪儿?(第一句)告诉你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一下子让你们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读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提示:强调哪个关键词?美丽、大]
2、既然是游记,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出示五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乱、不碎、全面、清晰)
3、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板书:(1)游览线路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点评:我们的语文课所欠缺的就是这种教给学生找规律的学习方法。为何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言而无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就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一一描述具体的事物。这里,林老师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授之以渔。】
4、过渡。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景点描写] 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那你们最想先去哪儿呢?(学生各说各的,众说纷纭)噢,听你们的,咱们得兵分五路,想先去哪儿就去哪儿。(生)可以是可以,可不好,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
【点评:为使“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按一定顺序记叙”这么一个“基本规律”,能有个较好的理解途径,先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避免“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一下子把文本教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谓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注脚。】
6、好吧,跟着作者就是最佳选择、最佳线路。我,林导游,简称林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点评:“林导”看似平常无奇的字眼,却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林老师的文本意识、学生意识及教学智慧,就在这“林导”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十分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4、“画儿最多的长廊”。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课件: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林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5、最美的长廊。(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6、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评:紧扣课后思考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说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学习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教师读: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那就是佛香阁啊!太美啦!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你看, 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 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多有意思啊!再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合作读: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5、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佛香阁金碧辉煌。[板书:高、美] 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 [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的碧玉。
6、(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7、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板画“滑”,重重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滑过] (都不对,应该是)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点评:林老师抓住一个“滑”字,让学生通过语句、板画加想象,渐渐地入境入情,感受胡静船悠闲、体会作者怜惜美景的心情,达到情境合一,令人神往。】 8、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9、师生合作读,背。
10、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11、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呵,也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点评: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充分进入文中意境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
七、小结2、3、4自然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游客回到读者,看看课文。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发现每段描写方法都不一样。可其实啊,这几段也有一个共同的写法。出示表格
景点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不写,可以吗?[孤立,单调,不那么美,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八、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就会提高。
九、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们瞧
[打图片: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俗话说得好,“千人千景,万人万色”。希望你能用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学到的写游记的方法一起来写昆明湖独具魅力的美。十、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美
变换顺序
景点描绘
昆明湖
静绿
比喻
共同点 两边、昆明湖 排云殿 城楼、宫墙 总评
林老师执教的《颐和园》可谓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精品课的典范。整节课板块设计清晰明快,每一板块教学步步有高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林老师都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凸显读写结合特点,将读写进行到底,体现了语文科特有的本性。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本节课显著的特色。
全课由两个板块构建而成,第一板块,抓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用“列举数字、变换句子的顺序、比喻”等方法感悟游记抓不同景物的特点运用不同描写的手法。体现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游记这一体裁的话语形式。
从细节来看,林老师具有敏锐的课堂教学机智、无痕的教学艺术,每个细节都彰显出林老师强烈的语文意识——把教材当范例,真真切切地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设计教案篇二
18.颐和园
教学
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
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师: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写物的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析。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2)出示“长廊”图片。
(3)你从哪体会出长廊的哪美?
生:a.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b.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
c.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
d.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解花盛开时的美。
e.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精致美观,表现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的技术,我们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悟到长廊的美。播放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
美(4)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2)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3)提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指导朗读;
师:我们从这些词领略到“万寿山”的景观壮丽。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 生:又静又绿。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
生: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
生: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来吧,读一读感悟它的妙处。
3、游览“昆明湖”。
过渡: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美丽的什么?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生:美丽的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1)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师: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师: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板书:美
大
(四)
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
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美、大)长 廊:长 美
↓
万寿山:佛香阁 高 大
↓ 排云殿 占地面积大
昆明湖:绿 静
↓
十七孔桥:形态不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和(),写出了昆明湖()和()特点。“几乎”的意思是()。“滑”字用得(),因为()。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
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我的手机
23:06:28
五、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设计教案篇三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
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师: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写物的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析。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2)出示“长廊”图片。
(3)你从哪体会出长廊的哪美?
生:a.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b.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
c.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
d.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解花盛开时的美。
e.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精致美观,表现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的技术,我们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悟到长廊的美。播放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
美(4)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2)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3)提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指导朗读;
师:我们从这些词领略到“万寿山”的景观壮丽。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 生:又静又绿。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
生: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
生: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来吧,读一读感悟它的妙处。
3、游览“昆明湖”。
过渡: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美丽的什么?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生:美丽的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1)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师: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师: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板书:美
大
(四)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
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美、大)长 廊:长 美
↓
万寿山:佛香阁 高 大
↓ 排云殿 占地面积大
昆明湖:绿 静
↓
十七孔桥:形态不一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设计教案篇四
《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余映潮点评:黄秀霞
师:请把你们的书打开,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是不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一个组一个。好,真勇敢!
师:你写“葱郁”这个词,你写“长廊”这个词,你写“远眺”这个词,你写“金碧辉煌”这个词。
师:同学们都把它们写出来了,平时加强练字,一定会写得更端正。师: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上课,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板书:读课文,学作文(总的任务或者活动总是先告知学生)师:“请静下心来,把课文读1遍,用线画出这篇课文的骨架。“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它是支撑每个段落最为关键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此时为读课文阶段)
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学搭架子。(由读课文阶段过渡到学作文阶段)板书: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什么是移步换景?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你把它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请你们把你刚才读过的句子在一个一个读一下,我再给你们点评一下。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这是游记的开头方法之一,“美丽“这个词很重要,后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好读第二个句子。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打半都收在眼底。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景点。师:请读第三个句子。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大家说,这是——生:第三个景点。
师:边走边看,就是移步换景。
师: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不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生:这是总结。
师:总结这两个字不好听。生:游记的总结。
师:这是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结尾,请大家注意“美丽”一词。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请大家把老师总结的这种方法读一读
生: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读法迁移为写法)
师;好,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生:齐读
师:好,再读慢一点,把第一句再读一读。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那么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后面就要写景色了。生:是。
师;你们再看,写了哪些景色?把它的关键词圈出来。生活动。
师:我们来说说这一段看到的几种景色,哪位同学来?
生:写的景色有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师:哦,这里没有分类(分类思想多么重要),现在我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师:哪位同学再来说?生:景色是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师:这是最先看到的,因为比较近,所以往下一看就是树丛、琉璃瓦、宫墙。继续说。
生:在昆明湖看到的是游船,画舫,再远看是城楼和白塔。
师:是啊,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首先,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昆明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是不是? 生;是!
师:思考一下,我们就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层次。(读不仅是理解,更是发现)师: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你们读看到的近景,你们读看到的稍远一点的景物,你们读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景物,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好,要顺畅地连接起来,开始读。生:登上万寿山,站在……
师:真好啊!这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
师:这就是——(板书: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师:好,我们在来具体感受一下具体的表达。大家听我来读课文。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我是这样来读的: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树丛、琉璃瓦屋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上,画舫在湖面滑过。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刚才老师时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你们也这样读一下。生:登上万寿山…..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是。
师:那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它有什么窍门呢? 生:它用了一些形容词。生:它也用了写作手法。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比喻。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生:它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再来读,我读词“树丛”,你们就根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这样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师生互读)
师;现在我们体味到了,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做形容,你看本来就是树丛,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这就更形象,具体些。比如说,我们介绍一位同学,他是“小孩”我们可以说;
生:聪明的小孩 生:可爱活泼的小孩。生:很帅的小孩。
师:你看,形容一下就好听,就好看,几生动了。第二种方法是比喻,打比方,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请你们介绍一位女同学,她很活泼、很很可爱,你们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她。生:善良。
师:善良不是比喻,善良是形容词,善良的小姑娘,她像…… 生:她像一个红苹果。
师:这个比喻不大好,你看苹果那样圆。她很可爱,她像? 生:像一朵可爱的小花,就可以了.师:像一只活泼的小鸟,就生动了。师:这里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板书: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师:你们看,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总结)
师:我等待着你们的小小的游记。好!下课。点评:
这里先说一件小小的趣事: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塘厦镇讲课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听了《颐和园》的教学之后说道:我现在就想马上写一篇游记。
这就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文。
这是高效的课堂读写教学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再看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余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余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林莘《颐和园 》课堂实录
上传: 张慧芳
更新时间:2014-1-8 10:45:32
林莘《颐和园》教学设计与点评 点评:福州金山小学 潘宇
一、课前谈话
1、“十一”国庆长假去玩了吗?可以肯定大家100%玩得都很开心,但98%回来后很烦恼、担心。 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点评:在导入谈话中就点明文章的体裁——游记,启发学生在读游记中学习写游记,学习目标明确。】
二、引入新课
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 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红笔描出小“口”]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没人举手,是难理解。“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点评: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快刀斩乱麻,引导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颐”的意思理解了,就很自然地为理解下文各处景物的写作特点作了铺垫。】
三、初读,抓脉络
1、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样的公园?[板书: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在哪儿?(第一句)告诉你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一下子让你们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读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提示:强调哪个关键词?美丽、大]
2、既然是游记,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出示五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乱、不碎、全面、清晰)
3、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板书:(1)游览线路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点评:我们的语文课所欠缺的就是这种教给学生找规律的学习方法。为何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言而无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就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一一描述具体的事物。这里,林老师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授之以渔。】
4、过渡。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景点描写] 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那你们最想先去哪儿呢?(学生各说各的,众说纷纭)噢,听你们的,咱们得兵分五路,想先去哪儿就去哪儿。(生)可以是可以,可不好,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
【点评:为使“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按一定顺序记叙”这么一个“基本规律”,能有个较好的理解途径,先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避免“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一下子把文本教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谓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注脚。】
6、好吧,跟着作者就是最佳选择、最佳线路。我,林导游,简称林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点评:“林导”看似平常无奇的字眼,却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林老师的文本意识、学生意识及教学智慧,就在这“林导”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十分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
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4、“画儿最多的长廊”。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课件: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林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5、最美的长廊。(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6、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评:紧扣课后思考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说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学习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教师读: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那就是佛香阁啊!太美啦!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你看, 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 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多有意思啊!再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合作读: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5、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佛香阁------金碧辉煌。[板书:高、美] 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 [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那就是---------。]
【点评:同样是写景,林老师抓住语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片断的教学,林老师用变换句式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对比着读,读中比较,体会倒装句的用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佛香阁的高、美,同时明白在文章中适当使用倒装句表达的效果更精彩。】
六、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
三、四位学生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都说这儿有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你们看, [课件: 昆明湖图片] 看到了-----的镜子,-----------的碧玉。
6、(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7、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板画“滑”,重重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滑过] (都不对,应该是------)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点评:林老师抓住一个“滑”字,让学生通过语句、板画加想象,渐渐地入境入情,感受胡静船悠闲、体会作者怜惜美景的心情,达到情境合一,令人神往。】
8、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9、师生合作读,背。
10、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11、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呵,也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点评: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充分进入文中意境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
七、小结
2、3、4自然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游客回到读者,看看课文。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发现每段描写方法都不一样。可其实啊,这几段也有一个共同的写法。出示表格
景点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不写,可以吗?------[孤立,单调,不那么美,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八、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就会提高。
九、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们瞧------
[打图片: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俗话说得好,“千人千景,万人万色”。希望你能用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学到的写游记的方法一起来写昆明湖独具魅力的美。
十、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美
变换顺序
景点描绘
昆明湖
静绿
比喻
共同点 两边、昆明湖 排云殿 城楼、宫墙 总评
林老师执教的《颐和园》可谓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精品课的典范。整节课板块设计清晰明快,每一板块教学步步有高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林老师都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凸显读写结合特点,将读写进行到底,体现了语文科特有的本性。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本节课显著的特色。
全课由两个板块构建而成,第一板块,抓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用“列举数字、变换句子的顺序、比喻”等方法感悟游记抓不同景物的特点运用不同描写的手法。体现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游记这一体裁的话语形式。
从细节来看,林老师具有敏锐的课堂教学机智、无痕的教学艺术,每个细节都彰显出林老师强烈的语文意识——把教材当范例,真真切切地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颐和园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设计教案篇五
颐和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呢(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