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一
第一章 前言...............................................................................................................................................2 第一节 编制背景....................................................................................................................................2 第二节 村庄整治技术路线.....................................................................................................................2 第二章 现状概况与分析.............................................................................................................................3 第一节 现状概况....................................................................................................................................3 第二节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4 第三节 现状分析....................................................................................................................................4 第三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5 第一节 规划依据....................................................................................................................................5 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5 第三节 规划整治原则.............................................................................................................................5 第四章 村庄建设整治思路与目标..............................................................................................................6 第一节 总体思路....................................................................................................................................6 第二节 规划基本目标.............................................................................................................................7 第五章 村庄功能定位................................................................................................................................7 第六章 村庄建设规划................................................................................................................................8 第一节 建设范围....................................................................................................................................8 第二节 村庄用地规划与布局结构..........................................................................................................8 第三节 道路景观设计.............................................................................................................................8 第四节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8 第五节 景观小品设计.............................................................................................................................9 第七章 建筑整治设计................................................................................................................................9 第一节 建筑整治模式.............................................................................................................................9 第二节 建筑要素设计.............................................................................................................................9 第三节 建筑色调控制.............................................................................................................................9 第四节 建筑高度控制.............................................................................................................................9 第五节 建筑形态控制.............................................................................................................................9 第八章 基础设施规划................................................................................................................................9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10
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10 第三节 电力工程规划...........................................................................................................................10 第四节 电信工程规划...........................................................................................................................10 第五节 环卫设施规划...........................................................................................................................10 第六节 消防工程规划...........................................................................................................................10 第七节 防洪工程规划...........................................................................................................................11 第九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11 第一节 建设步骤与实施方法................................................................................................................11 第二节 政策措施...................................................................................................................................11
第一章 前沿
第一节 编制背景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5句话20个字的要求,不仅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包含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概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问题。
2、安徽省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
省政府2011年7月下发《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村庄整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意见指出,要按照”规划先行,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和农村清洁工程,稳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十二五”期间,以“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的农房改造为重点,完成全省5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示范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0%;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在全省1000个乡镇建立以“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全省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在农村危房改造集中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点、皖北采煤塌陷区、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点、重点景区、历史文化名村、产业特色村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中心村,依据规划,组织实施农房整修、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卫生、植树绿化等工作,促进全省万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所好转,但是农民庭院建设参差不齐,排水排污设施不畅,人畜居住混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齐备等仍然是目前农民急需改善的主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就是有规划和有政策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即要努力促使农村从根本上克服脏乱差状况,使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的新面貌。
第二节 村庄整治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状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 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
xxxxxxxxxxxx位于xxx西南部,沿县道045线向西北方向走近五公里,到达前xxxxxxxxx,交通便利。距安庆市区约35公里。xxxxxx下辖5个村民组,村域总面积791.9 公顷。
2、自然条件
xxx地势较平坦。一条季节河流从前xxx中心位置流过,村南侧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与南侧山体形成自然分界线。地下水丰富,水质好。林木资源丰富,以果树、槐树、榆树和松树为主。土质极差,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全村有坡耕地2145亩,主要依赖种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为主。
3、产业现状
xxx的产业目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养殖业以养猪、鸡为主。村域范围内目前还没成规模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
4、人口与劳动力现状
xxx为行政村xxxxxx的一个自然村,2011年现状人口共有130户,户籍人口512人,户均人口数为3.94人,实际居住人口为530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01。其中劳动力总数为230人。
从xxx的人口年龄构成可以看出,目前该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高,达到49.06%,17岁以下人口数占总数的7.36%,不到十分之一。
总结以上几组数据分析,xxx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且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xxx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距xxx比较远,且交通不便,村屯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人口规模,村域内无优势产业。
5、农民收入情况
xxx2011年人均年纯收入600元,与安庆市大岭村人均年纯收入3838元、凌海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958元和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娘娘宫人均年纯收入4419元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综合经济实力处在很低的水平。
6、居民点现状分布
xxx现状有3处集中的居民点,分别是前孤家子、后孤家子和汤家屯。其中前孤家子是村委会所在地;后孤家子位于前孤家子北200米处;汤家屯在前孤家子以西1800米处;3处居民点农户数量和人口数比
较平均。
7、土地使用情况
xxx村域用地总面积为791.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0.38公顷,全部为旱田,园地10公顷,林地71.6公顷,滩涂用地21.9公顷,荒草地476公顷,未利用土地2.9公顷,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9.12公顷。其中宅基地面积8.37公顷,占村庄建设用地的91.78%,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72平方米。
8、宅基地现状情况
xxx现状宅基地情况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刘家院为代表的被市民买下作为别墅性质的宅基地,另一种是纯粹村民的宅基地。刘家院占地9200平方米,村民审批的宅基地尺寸是“前四丈后一丈”即宅前13米左右宅后4米左右。部分村民的宅基地有不同程度的向四周占用土地的现象,其中有的宅基地面积达到1100平方米。最小的宅基地基本面积也达到300平方米,人均宅基地面积远远超出国家的有关标准。其中宅基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用于住房及附属用房的建设,余下部分作为各家自用的菜地和饲养家禽牲畜等。根据了解的情况,村民所占超过标准的用地从责任田中扣除,在规划中,我们将这部分用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操作。
9、设施配套情况(1)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xxx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就是村委会,在村委会东侧是一所只有两名老师的小学校。村内没有医院和个体诊所。村内除了一家只卖简单商品的小卖点外没有其他的公共服务设施。(2)基础设施现状
道路设施:村内有入境公路一条,为亲情路,路面宽5米,沥青路面;村内支路没有形成路网,巷道宽度一般为2-4米,为泥土路面,部分伴以砂石铺装。
给水、排水设施:目前全村有两处供水设施,一处为刘家院内的水井,可以提供20户村民使用;另一处位于前孤家子西侧的方塘内,井深50米,水量充足,水质也不错,但因涉及铺设管道等费用问题一直没有使用。现各农户均自行打井取水。
刘家院有自己的排水暗渠,村内其他部分均为明沟排水。村内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雨水依靠道路旁的明沟收集排放,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基本就地排放。
电力、电信设施:村内现有变压器3台,均为35kv,沿主要道路布设,一屯一个。村内采用电表出户的方式,基本是两户一个统一的电表箱,均悬挂在户外的电线杆上,年总用电量为18000度。
村内电信线路引自xxx电信支局,电话已经接入到户。村内电话共有80多门,没有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
供热、燃气设施:xxx村民住宅冬季采暖主要以秸秆为燃料的火炕取暖,秸杆在庭院门口到处堆放,阻碍交通,污染环境。燃气目前以液化气罐为主,并没有全部普及,只有少数村民家中使用,而且灌气十分不方便。
环卫设施(垃圾收集、公共厕所):村内无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街道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阻碍交通,污染环境。村内环境脏乱差。
农户以旱厕为主,有非常简易的公共厕所2处,卫生条件极差。防灾设施:xxx内目前没有防灾设施。
10、村庄建筑情况(1)农民住宅情况
xxx内大部分村民住宅的主体结构都比较完整,采用砖石等混合结构,建筑外观装饰也较完整。只有少数的村民住宅主体结构有较明显的损坏,采用砖木等结构,建筑外观陈旧。村内各家院落的围墙和大门与建筑年代不一致,形式各异,好坏不一。
村民住宅多为2-4间的一层建筑,平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3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多在70至140平方米之间,住宅的建造年代主要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有部分居民对住宅进行了翻建。现有民居质量好(一类建筑)的少,特别差(三类建筑)的也不多,中间(二类建筑)占绝大多数。(2)其它建筑情况
xxx的村委会为2004年的二层建筑,建筑质量良好。小学为2002年的一层建筑,建筑质量良好。刘家院为本世纪初的三层建筑,带有附属用房,整个院落环境优美,建筑质量优良。
第二节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宅基地面积偏大
农宅空间分布散,个别住户庭院较大,建筑密度低,间杂闲置地、空置房及畜舍,布局自然无序,功能混杂,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2、村容村貌较差
村民无集中活动场所,村民社会生活单调;破损的围墙、路障、堆肥、秸杆杂乱无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中环境。
3、硬化路面少
村内除亲情路为硬化路面外,其余均没有,道路系统不完善,没有路灯;路面除亲情路路况良好外,其余路面质量均很差,以碎石路面和泥结石路面为主。
4、管线布局不完善
(1)给水现状: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均取用地下水源,每户村民家均设有取水井,经过水泵或人力提升至户内供人畜饮用。
(2)排水现状:村内的亲情路两侧有排水明沟,其他道路两侧无排水设施,雨水及生活污水自然排放,雨天淤泥,夏天蚊蝇滋生。流经村内的河流为季节河,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大部分污染物直接流入,破坏水环境,还没有发现严重污染现象。
5、环卫设施匮乏
村内无垃圾收集点及垃圾箱,垃圾随意排放,主要是生活垃圾,基本没有清理措施,有一定污染。只有一处厕所勉强可以称为公共厕所,位置比较隐蔽,给路人及外来人口带来许多不便。
6、居住用地与禽畜圈舍用地、种植用地相互混杂
村内各类用地布局混乱。xxx养殖的禽畜比较丰富,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村民大多饲养猪、鸡、羊、貉子、牛、蜜蜂等。养殖禽畜的各种设备直接堆放在庭院中或是在庭院门口,并且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随处可见,严重污染村庄环境,影响村民健康。
部分村民在庭院前后种植农作物,居住用地与种植用地相互混杂,居住用地间夹杂着大量的使用效率低的种植用地,导致居住用地分散、浪费、无序,致使土地利用低效。
7、燃料利用不合理
居民分散取暖,绝大部分村民使用的燃料以柴草、桔杆为主,能耗大,没有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排放后的气体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8、村内缺少商业服务设施、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托幼及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新农村村民的生活要求。
9、第二产业基本没有,第三产业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极不成熟。
第三节 现状分析
1.优势
xxx从2000年到2005年的人均年纯收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一方面说明xxx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比较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该村的产业产出低效。在村域内支持这两种产业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进行养殖,目前就有相当一部分村民饲养猪、牛、羊、鸡、蜜蜂和貉子,品种很丰富,虽然没形成规模,但后劲十足。通过各方努力,现已引入外来投资,正在进行千头养猪厂和万只养鸡厂的建设,并且产供销一条龙,为该村的经济发展启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该村的村组织刚刚民选产生,领导班子有相当大的凝聚力,正在积
极寻找适合的项目,加大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准备带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村民勤劳淳朴,十分渴望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2.劣势
xxx位于稍石线西侧,亲情路的尽端,对外交通十分不便利。人均收入处于很低的水平,极度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严重缺少基础设施尤其是可以改善靠天吃饭的农业灌溉系统,村民意识有些滞后,信息化大潮的影响还没有涉及到这里,对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的渠道。现状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村民总数量比较稳定,劳动力相对比例较低。规划建议发展成规模的养殖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既合理利用劳动力又能产生较高的收益。3.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省政府2011年7月下发《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村庄整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根本上克服脏乱差状况,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步骤和途径。
4、挑战及对策
xxx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周边村屯的挑战和压力,区域竞争压力大。因此要力争减少村民的负担,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培养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品,并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村民收入。
第三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 规划依据
1、国务院《城乡规划法》(2008.1)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2000.2)
4、建设部《村庄规划编制办法》(2000.2)
5、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2005〕174号
6、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7、《xxx镇总体规划》
8、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
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思想。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模式,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措施;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村企互动的操作模式;最终达到城乡发展共生、共荣的目的。
2、农民自主、自助的思想。对农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措施,贯彻农民决策自主,农民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同时克服其自身惰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3、乡村发展适当集中的思想。利用一切有利的村落发展动力,适时诱导村落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适当集中,以利于服务设施配套、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活等。
4、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发展思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同时,农村不仅是农民的栖身之地,也是区域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育生态是农村发展所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
5、保护地区文化的思想。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建设,它还是一场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建设在塑造崭新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必须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
第三节 规划整治原则
1、规划先行,统筹安排。
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批。
2、尊重村民意愿,遵循村镇建设规律。
强调村民参与原则,对规划每一步成果征求村民意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深入宣传实施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到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3、以民为本,整体推进。
以人为本,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4、保护生态,协调发展。
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集约利用土地。与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治理规划要根据本村经济实力和当地特色,通过调查了解当地的习俗民风,确定治理的重点内容。立足现状,降低实施启动难度。主要以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以环境治理为主体,以卫生洁化为重点,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全面推进,实行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
6、分类指导、体现特色
根据翔实的现状调研和摸底,对于现状村镇建筑和环境景观进行评价分类,分级整治,增强整治工作的可操作性。归纳总结村庄特色,建筑风貌整治尊重地方文化传统。
7、各方支持,密切协作。
建立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建设。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任务,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与村庄改造相结合,与国家引导性资金政策相结合。
8、建立机制,民主监督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制订环境卫生保洁和绿化养护等乡规民约,做到制度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防止农村“脏乱差”现象反弹。同时治理规划中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的作用,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确保环境治理项目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四章 村庄建设整治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为基本标准,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新产业,建立健全新组织,培育造就新农民,建设树立新作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通过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使该村面貌取得显著改观。
1、土地的整和
节约土地,根据农村现状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户均宅基地面积,因为要彻底改变农村现状宅基地过大的实际情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从土地制度改革还是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短期内都达不到规范所要求的指标标准,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上予以充分的考虑,循序渐进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xxx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土地的整和为主,充分利用前xxx内的闲置用地,通过与后孤家子和汤家屯的土地置换,合理布置村庄的建设用地,做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通过居住用地的调整和村庄废弃地的整理,使得村庄居民住宅建筑用地相对集中,将后孤家子和汤家屯的住户向前孤家子搬迁,置换出的土地则可以作为产业用地,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养鸡养猪基地,这样既做到人畜分离又可以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养殖业使其成为村庄发展的支撑产业。将村内的河道进行绿化,形成自由开发式的绿地系统,美化村庄环境。
2、产业调整与发展模式
(i)产业调整:从农业发展上,摆脱一般性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创新一系列适合自己的农业模式和发展思路:
1)
差异化农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2)
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3)
高附加值农业:有机农业(农药使用量低达到欧洲标准)、高效农业,进入高端市场;
4)
品牌农业:注册农业产品商标,将一般性农业产品提升为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产品,建立地区合作双赢的模式:地区的名片和保护地区农业利益的王牌,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以统一的力量、明确的意志快速进入周边市场。
5)
规模化农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引导,让农民自愿选择,走农户自主合作的道路(也是农业的集中发展策略),发展规模化农业,降低经营成本,壮大经营规模,增加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将农民散乱的意志集中起来,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6)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提高生产效率,结合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当中的信息化含量,使农业生产充分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ii)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好的两种产业发展模式:
“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农村产业主要是乡村旅游、木材加工、能源生产、产品直销和农业机械出租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活动。农户主要参与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营销,农户和企业相互结合组成利益联盟,形成“农工商经济联合体”,促进农业的发展。
成都的“村企互动”: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龙头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以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为发端,继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竞争意识、民主管理理念等的相互交融,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二者共同点就是,将成熟的企业拉进来参与农业的市场营销,其好处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可以规避农民的市场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和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有限的弊端。
因此,xxx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联系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同该村农户签订长期的生产合作协议,将市场风险转嫁出去,同时,使农业生产同市场需求保持良好的衔接,也使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龙头的作用。
第二节 规划基本目标
改善xxx的人居环境,解决村民最关心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治理好村庄道路系统、排水系统,治理村容村貌,改善能源结构,使整治后的xxx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总体目标:把村庄建设成为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备、环境整洁优美、体现乡村特色的全面小康新农村,成为全省文明村、安庆市村镇环境整治“标兵村”。具体目标:
1、建设用地布局合理;
2、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3、村庄风貌和谐;
4、村内主要道路铺装率100%,其他道路硬化率50%以上;
5、路灯亮化:主要道路两旁及主要公共场所安装路灯,亮灯率达到100%;
6、自来水普及率100%;
7、秸杆燃气推广率90%;
8、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9、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
第五章 村庄功能定位
(一)村庄按其在村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一般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两个层次。(1)村庄的类型:农业型、农工型(农业+工业)、工业型、旅游型
(2)村庄环境治理规划规模分级应按其不同层次及规划常住人口数量的等级划分为大、中、小型三级。(3)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以下四类区域,制定各区域和村庄治理管理措施。a)积极发展的区域和村庄 b)引导发展的区域和村庄 c)限制发展的区域和村庄
d)禁止发展的区域和村庄
(4)按照村庄所处区位、产业特点以及现有建设基础、建房需求等多种因素,从城市化政策影响、产业特点、建设类型等角度划分可分为四种村庄环境治理类型,既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护性。
(二)村庄定位
由xxx的现状可以确定孤家子为农业型中型基层村,从村屯分布、建设基础、建房需求、产业特点、建设类型等角度确定孤家子为以一产为主,发展基础弱,人口变化小,近期撤并难度较大,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按照农村地区保留与发展的村庄。
(三)产业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其中“生产发展”就是要求农村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xxx的未来发展也必须寻求产业的支撑。
第一产业:目前xxx的第一产业主要以农经产品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现状xxx的种植业主要以玉米、花生为主,土地的收益率不理想。规划xxx的农业在解决好村庄居民口粮的基础上,副业生产以围绕“增加总量、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规模型经济农业,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兴办集中的养殖业,建立养殖业基地,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群。养殖业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广“畜—沼—果—菜—粮”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物质循环利用工程不可缺少的,是一举多得的产业,发展养殖业是极其必要的。xxx的养殖业有良好的基础,现状养殖的品种有猪、牛、羊、鸡、蜜蜂和貉子等,品种丰富,规划养殖业以“突出特色、规模发展”为目标,以养猪和鸡为主,力争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
第二产业: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辅助型产业,本着集中布局,规模效应的原则,集中布置在产业用地内。
(四)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是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建立长效农民增收机制;远期目标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农产品优势产业群。
第六章 村庄建设规划
第一节 建设范围
建设范围:在xxx的规划范围内。
第二节 村庄用地规划与布局结构
以现状村庄用地布局为依据,规划确定xxx总体用地布局结构为:两带、三轴、四组团。
“两带”指的是沿村庄主要道路而成的商业与公共设施服务功能带。这两条功能带穿插位于居住与产业组团之间,在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为途径此地的外来游客提供了餐饮住宿服务。“三轴”指的是村庄的三条道路发展轴,分别是13省道、白缸线与云峰公路。这三条轴线是中心村发展的主要脉络。“四组团”指的是被13省道分隔而成的两个居住组团与两个产业组团。这四个组团是村庄居住、产业职能的体现,也是村庄用地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路景观设计
1、街景立面设计
本次规划确定村庄重要道路沿线的街景立面应充分体现地方性、生态性与自然性。在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使整体道路沿线景观与周围生态自然的农田风光协调统一,相互融合。
规划针对现状沿线建筑立面进行整治改造,通过对相关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风格的
设计与改造,如建筑屋顶的平改坡,沿街立面的女儿墙处理等等方式,使其充分体现地方传统建筑意味,并强调街景立面的连续性,强调沿线建筑的相互协调。
2、道路绿化设计
现状村庄道路沿线绿化空间缺乏,部分有道路绿化的路段也因为绿化设计形式的杂乱不一,而造成道路绿化效果零散缺乏整体性。
规划以生态性、多样性、连续性为出发点,通过对沿线绿化带设计形式的统一改造,形成连续的道路绿带,实现整体的道路绿化效果。规划道路绿化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适地种植。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经济作物种植。
2、突出特色。道路两侧的绿化设计应根据现状的绿化分布,选择常用的树种进行组团种植,以形成不同群落、不同季相的绿化景观特色。
3、追求宏观效果。村庄道路绿化设计在注重局部细节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尺度的规划布局,追求道路整体宏观效果,同时也注重与周边自然山水景观的相互协调。
4、注重季相变化。道路绿化设计应注重其持续性、季相变化特色,通过绿化配置时的相互搭配,从而达到不同季相变换、某一季相突出的景观效果。
3、道路设施设计
规划对村庄各类道路配套设施与环境设施进行完善的同时,强调设施的特色化,设施的材料、外观及设计手法均服从于村庄的整体风貌,突出自然与传统相互交融的设计风格。
道路配套设施主要包括:道路铺装、花坛、雕塑、垃圾筒、邮筒、照明灯具及各种标志牌等。规划采取以下几种设计方式:
1、标识牌、垃圾筒等道路设施可以以竹、木为材质,色彩采用深褐色、墨绿色为主。
2、路灯采用不等壁的钢管,灰色为主,在部分重点景观入口处,也可刷改为绿色。
3、对沿线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整改,对部分离建筑较近的线路,在满足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可进行无杆架设的改造。对必需的电线杆也可进行刷绿的改造。
4、道路两侧的步行道铺装主要以硬质彩砖为主,局部道路沿线的临时停车位则可采用植草砖的形式。
第四节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1、总体景观控制
村庄的滨水绿地景观带主要包括浒溪沿线的滨水绿地以及村庄新村北侧的现状河道沿线的滨水绿地。规划村庄滨江绿地景观设计应强调流动性、连续性、韵律性,注重景观设计与村庄绿色背景相结合以
及与水体外部空间的收放联系。规划通过在滨水绿地中设置卵石步行道、间插山石、雕塑等手法丰富景观,通过局部的收放处理来引入水脉,强化滨水景观对村庄的渗透。绿地的绿化设计应以灌木、花草等地被植物为主,并搭配部分的乔木,并采用常绿植物与落叶花木间种的形式,强调绿化形式上的节奏韵律和不同季相的景观变化。绿化植物应尽可能选择耐修剪、抗性强、色彩艳、观赏效果好的乡土树种为主,以形成滨水沿线富有层次的绿化空间,营建“树影婆娑、暗香浮动”的绿化效果。
第五节 景观小品设计
规划结合滨水绿地设置花坛、树盆、雕塑、桌椅等设施,并在部分步行道路沿线的开阔空间内设置桌椅、茶座,为游客提供休闲交往空间。规划建议统一村庄内部的路牌、门牌、交通简图、购物指南等指示标志的式样,制作材料应以竹、木等当地传统材料为主。局部地段的绿地空间内可设置部分小型景观小品,以营造气氛,雕塑小品设计尺度应接近真实,表现主题可就地取材,也可结合名人典故,应充分表现xxx山地人居的生活风貌。
第七章 建筑整治设计
第一节 建筑整治模式
规划根据对现状建筑层数、建筑质量的分析、评价,将村庄建筑分为保留、整治、拆除、新建四大类。根据不同的现状情况与不同的整治要求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改造措施。
保留:指建设较新,且建筑质量与建筑风貌与周边整体景观较为协调的建筑。规划其建筑结构保持现状不动,只对其局部位置进行清洗、更换,并增配市政设施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整治:指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建筑,规划对其立面形式、外墙色彩、屋顶扶手形式等按照当地传统风貌特征进行改造,尤其是13省道沿线等重要位置的建筑。规划主要采取屋顶平改坡、增高山墙、增设女儿墙等改造方式。
拆除:指违章搭建或原先没有后来增建的,严重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建筑,以及对现状保存状况较差的,特别是部分重要道路沿线的建筑,应予以立即拆除。并妥善安置搬迁居民及单位,拆迁地段可改作道路、绿化等公共空间用地。
新建:指村庄内的居民住宅新村建筑以及部分可新建建筑的空地内的新建建筑。规划新建建筑形式、风格应充分体现传统地方特色,与村庄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第二节 建筑要素设计
规划对构成建筑外部形象和外部景观的门、窗、屋顶、墙体等构件,按照不同的现状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应采取相应的整治改造措施。
门窗:规划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门窗,要求其采用地方传统材料重新修缮,并按当地传统特色进行构件与设计,力求与村庄风貌相协调。
屋顶:规划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屋顶进行改造,对影响风貌的现代结构屋顶要求其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平改坡的设计,体现地方特色。
墙体:对13省道、白缸线等重要沿线的建筑墙体,规划要求按地方传统特色进行修缮,采用增高山墙或增设女儿墙的设计手法,并重视对线脚、花饰等细部进行装饰,使其能充分体现建筑原有风貌和特色。
第三节 建筑色调控制
规划村庄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为主,适当穿插浅绿、淡粉等清新淡雅色调,禁止大面积玻璃幕墙、不锈钢、琉璃瓦等建筑材料的使用。沿线重要节点周边建筑的建筑材料应尽可能采用当地传统材料,以毛
石、青砖、小青瓦等材料为主。
第四节 建筑高度控制
现状沿线建筑以二~三层为主,局部有建筑为四~五层。规划尽量延续其现状的空间格局,按照中低边高的原则,确定整体空间轮廓,严格控制道路沿线部分景观视廊内的建筑高度。原则上村庄建筑层次控制为三层,特殊公共建筑层数控制不超过五层。
第五节 建筑形态控制
现状道路沿线有部分新建住宅建筑,其建筑形式与周边传统建筑形式不符。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建筑的形式进行整治,对部分重要节点处的建筑,规划控制其屋顶形式为坡屋顶,建筑体量应轻盈秀丽,不宜过大。村庄新建建筑应从传统山地民居形态中进行提炼和概况,借鉴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
第八章 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一、给水方式
现状xxx居民仍以地下水供水为主。依据村庄建设规划,xxx应逐步进行给水管网的设置,待条件成熟便纳入镇区供水管网。村庄建设规划确定xxx规划人口为2500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标准按200升/人·日计,公建用水按村民生活用水量的15%计,未预见用水量按总用水量的10%计,则规划预测村庄最高日用水量为630吨。
二、管网设置
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敷设dn100-dn300不等的给水管。
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
一、排水体制
规划村庄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二、污水体系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规划在村庄东侧、北侧两处公共绿地内分别设置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的生活污水经管道统一收集后,送至污水处理设施经处理后排入河道。预测村庄污水量为生活用水量的80%,为500吨。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敷设φ200-φ300不等的污水管网。
三、雨水系统
规划沿村庄主要道路铺设d300-d400雨水管,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浒溪。
雨水量计算参考以下公式:
3448.69(1+0.857lgp)q=
(t+6.146)0.891 p:设计重现期,取1年 t:降雨历时(分)设计雨水流量:
q=ψqf(升/秒)
ψ:设计径流系数,取0.6 f:设计汇水面积
第三节 电力工程规划
一、电源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预测xxx居民总用电负荷约为4000kw。规划于司山小学东侧新建35kv变电站一处,由其引出0.22/0.38kv电力线对村庄供电。
二、线路敷设方式
10kv和0.22/0.38kv电力线均采用架空敷设。
第四节 电信工程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规划保留现状邮电所,以现有电信设施为基础,完善村内有线电视、电信、有线广播及宽带业务,电信线沿路架设。预计全村电话总门数为800门。模块室设置在村庄现有邮电所内。规划地段内设置有线电视、电信、有线广播及宽带业务,线路从村内邮电所接入,沿路架设。
第五节 环卫设施规划
依据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实行垃圾袋收集,规划结合农贸市场设置垃圾收集站一处,占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规划村庄主要道路沿线及内部增设垃圾箱,并建立村庄卫生清洁队。此外,结合村庄公建设置水冲式公共厕所两座,占地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
第六节 消防工程规划
根据《安庆市新农村建设村庄消防规划编制要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的原则,对村庄内部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进行合理的布局。
由于建设周期及农民自建房建设的无序性,现状村庄内建筑存在着建筑间距过近、消防通道不足的问题。对此,规划村庄新建建筑耐火等级应达到二级以上,建筑间距应满足消防要求。现有三、四级耐火等
级、相互毗连的建筑密集区应统一改造,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消防的旧建筑,增大建筑间距。确有困难的,应积极采取防火分隔、开辟消防通道,改善用火、用电条件,增设消防水源和室内小型消防器材,逐步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如无特殊要求,规划严禁改变村庄住宅建筑使用功能,原则上不得在住宅建筑中混杂工业、仓储功能。各新建建筑必须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施工,不得随意缩小间距和随意在建筑山墙开窗,以免造成消防隐患。确因实际条件限制需要缩小住宅山墙间距的,应当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并与周围建筑设置防火分隔。村庄内堆放柴草等易燃品距离建筑应不小于 10米。
对已存在的居住、生产功能混杂的建筑,应尽快根据建筑原设计使用功能整改,消除消防隐患。规划村庄内部的消防车道应与村庄交通道路合设,道路净宽不应小于3.5米,路面条件及其地下管道、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压力。道路上空遇有管道、栈桥、横幅等障碍物时,其净高应不小于4米。尽端式消防车通道应设置面积不小于12×12米的回车场地或回车道。
规划村庄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消防栓,确保服务整个村庄。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l16-87规定,室外消防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0升/秒,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为一次,用水时间为3小时,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同管供给。按照防火规范不超过120米间隔设置市政消火栓,离建筑外墙不小于2米,与道路间距不宜超过5米。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沿村内主要道路布置。保护天然消防水源(浒溪及村内水塘),其附近设置消防泵取水平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且设有直接通向吸水面的台阶,其保护半径不宜超过150米;建立志愿或义务等形式的业余消防队,其消防队员5人左右。
规划结合村委会办公楼安排存放器材装备、值班办公的场所,配备出警需要的消防水带、水枪、分水器、消防梯、燃料及通讯器材、个人防火装备。
第七节 防洪工程规划
司山地处山区,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影响村庄防洪的主要河流为浒溪。
一、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司山的实际情况,本地防洪重点是山洪,本着防冲不防淹的原则,规划村庄20年一遇洪水位,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
二、防洪措施
根据司山的实际情况,规划采用“蓄泄结合”的治理措施,结合镇域内进行治理,加强对上游山区水库的利用,合理调蓄水库的水位,充分发挥水库在防洪中的作用。下游地区则疏河导流,整治、疏浚河道,严禁向河道垃圾及废土废渣。同时应加强原有防洪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并联系镇区的防洪措施对主要河道进行拓宽疏浚,加固驳岸,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免受损失。
第九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第一节 建设步骤与实施方法
1、道路建设要先与住宅建设,最好同期进行。
2、为避免重复建设及减少对住户的影响,宅间绿化应尽可能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但因考虑到建设能力和资金财力,宅间植被建设可稍后进行。
3、各个住区的公共绿地建设可在道路及住宅建设基本成形之后进行,这部分建设是整个规划区的建设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居住环境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财力状况分步实施。
第二节 政策措施
(一)倡导农民参与村庄建设规划与实施的过程
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人是农民,要使建设过程更加有效,建设成果具有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就必须鼓励农民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切不可政府自上而下单方面下达指示命令,将村民置于
旁观者位置。否则将会大大抹煞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主性,使整个建设失去意义。
倡导村民积极参与的具体措施包括:
1、项目决策初期要加大对村民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了解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并与村委会及其他决策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2、项目规划过程中要允许并鼓励村民发表意见和建议,相关规划与决策部门要充分重视村民意见,并及时做出调整及反馈。
3、项目决策与审批过程中要切实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与制约作用,决策的通过需经村民代表表决签字。
4、建设实施过程中须发挥广大村民的监督作用,完善农村社区民主监督机制,使整个实施过程透明化、规范化。
(二)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细化分解建设与整治任务,建立市镇村三级整治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并与干部的年终奖金挂钩,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三)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
根据xxx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规范化操作
专门制定资金管理、用地审批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设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制度,明确补助范围和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和支付方式。用地指标实行核拨使用制度,按实核拨,严格审批,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五)大规模投入
财政专项资金重点补助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经济条件,降低农村建设成本。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二
村庄整治规划会议纪要
时间:xx年12月25日上午9:00时
地点:社区会议室
联系人员:学校 “三万”工作组成员张主任和xx社区xx主任
议题:学习区三万办公室文件,交流撰写村庄整治规划的具体内容。
xx小学张主任:今天是圣诞节哦,xx主任节日愉快!区三万办公室又发文写村庄整治地规划,我先拟定了一个,你先帮忙看看“xx小学进驻xx社区工作组环境整治规划”主要还是按照上次拟定的方案的思路写的。我这里还有一份区三万办公室的一份“xx镇村庄环境整治规划”,这份是很细化的,xx主任你也可以参考一下的。
xx社区xx主任:好的。这段时间周主任带队在居民点搞整治,很少在办公室,等他来办公室了我给他看
xx小学张主任:好的。辛苦了。有需要协助的就发个消息给我!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三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党委政府组织、农民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等措施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以及影响村庄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特色彰显等要求,优化村庄布点,完善村庄规划。切实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倡导集约建设,突出整治重点,挖掘地方特色,展现乡村风情。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村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条件,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和方式,并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有序实施环境整治。
——健全机制、协调推进。坚持以块为主,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机制,形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一)目标任务。用3-5年时间对全省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规划布点村庄要突出抓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非规划布点村庄要结合实际,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主要目标是: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二)实施步骤。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分两个阶段推进。1.突出重点、初见成效阶段(2011-2012年)。全面动员部署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建工作机构,制定考核标准及办法,开展技术培训,兼顾不同区域和村庄类型实施示范项目。全省20%以上村庄实施环境整治,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和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及其周边村庄环境整治,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完成40%以上村庄环境整治任务。2.全面实施、显著改善阶段(2013-2015年)。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实现环境整治目标,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在2013年底提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三、全面整治村庄环境
(一)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苏南地区进一步提高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标准化和保洁队伍专业化水平,苏中苏北地区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建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到2015年,全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80%以上。
(二)整治生活污水。合理选择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治理方式,突出太湖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通榆河清水走廊等重点区域,优先推进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建设施正常运行。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伐,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雨污分流。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建水冲式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至少配建1座。到2015年,基本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苏南50%、苏中25%和苏北15%的规划布点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路一侧架设。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法取缔、关闭。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料化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污染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限期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
(六)整治疏浚河道沟塘。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全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到2013年,全省村庄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到2015年,全面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邻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在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基础上,按照村级“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实施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结合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配置教育、卫生等资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积极推进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方便群众休闲健身。到2015年,苏南地区和苏中、苏北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0%、35%以上。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使用自备水源的村庄要配套建设净化、消毒设施,满足村庄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靠近城镇和基本具备区域供水条件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大力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开展水源地整治,有效改善水源地水质。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改善村庄内部交通及出行条件,构建城乡一体的客运网络。结合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根据道路功能确定,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到2015年,全省规划布点村庄道路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比例达50%以上。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充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既有建筑物出新。严格规划管理,依法处置违法违章建筑。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救灾救济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队伍。建立专项规章制度、固定管护队伍以及村民参与的监督制度,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四、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水平
(一)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适时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劳作半径和集聚规模,选择与生产相适应的居住方式,科学确定村庄布点和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充实完善村庄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各项建设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强化对村庄环境整治的引导作用;注重保护村庄地形地貌、传统肌理,营造优美环境和鲜明特色,引导适宜产业加快发展。村庄规划报批前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依法批准的村庄规划要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二)推进康居乡村建设。以“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为目标,组织开展省级康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康居乡村建设。苏南地区要以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全面推进康居乡村建设;苏中、苏北地区要在优先引导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迁入城镇的同时,以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有序推进康居乡村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0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带动10000个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
(三)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依法加强村庄建设的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严格规划实施管理。注重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规划布点村庄人居环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自建、联建与统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稳妥引导农民向规划布点村庄有序集中。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引导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村庄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新建农房要结合地形地貌及道路走向等灵活布局,力求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体现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加强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新建农房符合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抗震等要求,切实提高农房建筑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成立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本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要将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二)突出工作指导。根据各地村庄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注重城乡、区域环境连线连片综合整治,强化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塑造,实现环境优良、生态宜居;其他地区要加强环境卫生治理,营造整洁、自然的村容村貌。突出规划布点村庄的环境整治,靠近城镇的要按照城镇社区标准进行整治,具有自然和人文特色的要注重特色保护和培育,经济条件较好的要加快配套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济薄弱的要优先建设和改善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道路、供水、排水、垃圾收运、河塘疏浚整治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对非规划布点村庄,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环境卫生整治的具体要求。加强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
(三)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探索跨村组宅基地置换,保障村庄规划建设整治用地需求。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康居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并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符合支持范围和条件的项目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县乡财政补助等,筹措河道管护、道路维护、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养护等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整治。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四)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乡镇建设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指导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基层干部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能力。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庄开展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条件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开展科技、规划、技术下乡,建立科技、规划、设计单位“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等相关技术导则和指导图集,免费发放给基层单位及农民参考选用。
(五)深入宣传发动。广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六)严格督查考核。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更高水平小康、科学发展、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绩等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评价的办法,加强对各地村庄环境整治进展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来自: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苏办发〔2011〕40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四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党委政府组织、农民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政策鼓励、典型示范等措施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以及影响村庄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特色彰显等要求,优化村庄布点,完善村庄规划。切实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倡导集约建设,突出整治重点,挖掘地方特色,展现乡村风情。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村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条件,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和方式,并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分类指导,科学有序实施环境整治。
——健全机制、协调推进。坚持以块为主,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机制,形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巩固整治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一)目标任务。用3-5年时间对全省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提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规划布点村庄要突出抓好“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非规划布点村庄要结合实际,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整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主要目标是: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普遍整治,环卫保洁机制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达村到户,村庄公共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二)实施步骤。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分两个阶段推进。
1.突出重点、初见成效阶段(2011-2012年)。全面动员部署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建工作机构,制定考核标准及办法,开展技术培训,兼顾不同区域和村庄类型实施示范项目。全省20%以上村庄实施环境整治,完成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城镇和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及其周边村庄环境整治,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完成40%以上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2.全面实施、显著改善阶段(2013-2015年)。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实现环境整治目标,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在2013年底提
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
三、全面整治村庄环境
(一)整治生活垃圾。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
收运处置体系。苏南地区进一步提高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标准化和保洁队伍专业化水平,苏中苏北地区加快村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制度建设,集中清理积存垃圾,配置必备的环卫
设备设施,实现村庄保洁常态化。积极推动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资源利用。
到2015年,全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
率达80%以上。
(二)整治生活污水。合理选择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
处理和分散处理等治理方式,突出太湖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通榆河清水走廊等重点区
域,优先推进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规模较大的规划布点村庄和新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
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已建设施正常运行。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步
伐,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有条件的村庄实行雨污分流。根据村庄人口规
模、卫生设施条件和公共设施布局,配建水冲式公共厕所,原则上每个村庄至少配建1座。
到2015年,基本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苏南50%、苏中25%和苏北15%的规划布点村
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村容村貌管理,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整治破败
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无残垣断壁。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敷设以架空方式为主,杆线排列整齐,尽量沿道
路一侧架设。
(四)整治工业污染源。加强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建立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小化工、小制革、小漂染等“十五小”
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对已审批的落后、淘汰工艺,责令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未经审批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未取得资质认可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加工点,要坚决依
法取缔、关闭。
(五)整治农业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
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禁止随处堆放和就地焚烧秸秆,推进秸秆工业原料化、能源化、饲
料化等多形式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引导规模化、集
约化畜禽养殖,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污染物实
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限期治理或关闭不符合养殖条件、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
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
(六)整治疏浚河道沟塘。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
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全
面清理河道沟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
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道沟塘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道沟塘疏浚整治
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到2013年,全省村庄河道沟塘基本疏浚一遍;到2015年,全面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
(七)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邻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在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基础上,按照村级“四有一责”
(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实施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实际需
要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结合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优化配置教育、卫生等资
源,强化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服务、平安服务、文体活动、群众议事
等功能,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本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
体系。到2015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大力推
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村庄绿化应以乔木
为主、灌木为辅,少用草坪;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积极推进村庄公共绿地建设,方便群众休
闲健身。到2015年,苏南地区和苏中、苏北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0%、35%以上。
(九)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使用自备水源的村庄要配套建设净化、消毒设施,满足村庄用
水水量和水质要求。靠近城镇和基本具备区域供水条件的村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
供水。大力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开展水源地整治,有效改善水源地水质。
(十)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服务水平,改善村庄内部交通及出行条件,构
建城乡一体的客运网络。结合村庄规模形态、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确定村
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根据道路功能确定,主要道路实现硬质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设施;次要道路及宅间路可采用砖石、沙石等乡土生态材料进行铺装;具有
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道路宜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到2015年,全省规划布点村庄道路和行政
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比例达50%以上。
(十一)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引导促进农村民居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协调,充
分体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既有建筑物出新。严格规划管理,依
法处置违法违章建筑。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救灾救济工作,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十二)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有效途径,引导
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落实设施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垃圾收运、公厕保洁队伍。建立专项规章制度、固定管护队伍以及村民参与的监督制度,做到运行有效、管护到位、群众满意,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环境整
治有成效、不反弹。
四、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水平
(一)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适时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综合考虑
当地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劳作半径和集聚规模,选择
与生产相适应的居住方式,科学确定村庄布点和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充实完善村庄规划,统
筹安排村庄各项建设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强化对村庄环境整治的引导作用;注重保护村庄地形地貌、传统肌理,营造优美环境和鲜明特色,引导适宜产业
加快发展。村庄规划报批前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依法批准的村庄规划要
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二)推进康居乡村建设。以“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为
目标,组织开展省级康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康居乡村建设。苏南地区要
以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全面推进康居乡村建设;苏中、苏北地区要在优先引导和鼓励有条件农民迁入城镇的同时,以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有
序推进康居乡村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0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带动10000个规
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
(三)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依法加强村庄建设的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严格规划实施管
理。注重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规划布点村庄人居环境。充分尊重农
民意愿,采取自建、联建与统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稳妥引导农民向规划布点村庄有序集中。
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引导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村庄建设
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新建农房要结合地形地貌及道路走向等灵活布局,力求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体现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加强
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新建农房符合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抗震
等要求,切实提高农房建筑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成立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住房
城乡建设厅,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组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制定、目标任务
分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本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要将这
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职责
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切实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二)突出工作指导。根据各地村庄基本条件,分区域、分类型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苏
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注重城乡、区域环境连线连片综合整治,强化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塑造,实现环境优良、生态宜居;其他地区要加强环境卫生治理,营造整洁、自然的村容村貌。突
出规划布点村庄的环境整治,靠近城镇的要按照城镇社区标准进行整治,具有自然和人文特
色的要注重特色保护和培育,经济条件较好的要加快配套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经济薄弱的要优先建设和改善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道路、供水、排水、垃圾收运、河塘疏
浚整治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面貌。对非规划布点村庄,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
性地提出实施环境卫生整治的具体要求。加强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结合,整合资源,集中
力量,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
(三)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探索跨村组宅基地置换,保障村庄规划
建设整治用地需求。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建设和集体经
济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
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和康居乡村建设的财政投
入力度,并按照村庄环境整治实施计划,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对符合支持范围和条件的项目给予补助。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集体经济收入、县乡财政补助等,筹措河道管护、道路维护、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养护等村庄环境长
效管理经费。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资捐建的方式,支持村庄环境整治。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
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四)提供技术保障。加强乡镇建设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指导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基层
干部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能力。
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庄开展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条件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途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实地进行技
术指导,大力开展科技、规划、技术下乡,建立科技、规划、设计单位“一对一”技术帮扶
机制。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农房建设等相关技术导则和指导图集,免费发放给基层单位及农
民参考选用。
(五)深入宣传发动。广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群众喜闻
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党委、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动员广
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六)严格督查考核。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更高水平小康、科学发展、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
部实绩等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取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
评价的办法,加强对各地村庄环境整治进展情况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
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来自: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苏办发〔2011〕40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五
村庄整治规划所需资料:
1.镇(乡)十一五规划及2012远景目标。
2.镇(乡)域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基础资料。
3.镇(乡)域水文资料。主要包括河流的流速、流量、水位、水量、洪水
淹没界线等。
4.乡村的历史资料。主要包括乡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乡的扩展以及乡
上规划历史等基础资料。
5.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主要包括乡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
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资料。同时包括主导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和乡上的构思。
6.人口资料。主要包括现状及历年乡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
口的年龄构成、劳动力构成、民族构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同时包括乡域的总人口、年龄构成、劳动力构成、民族构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7.乡村域自然资源资料。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农
副产品资源的分布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
8.乡村域土地利用资料。主要包括现状及历年乡政府所在地土地利用分类
统计、用地增长状况、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等。
9.村镇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主要包括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量、用电量、运输量及污染情况等。
10.村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的现状和规划资料。
11.建筑物现状资料。主要包括现有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居住区的情况以及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密度、建筑质量等。
12.地质和地震。包括村所在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貌、地质现
象等。
13.市政基础设施
(1)给水:水源地、水源的种类、人均生活用水量、自来水普及率。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构想。
(2)排水:乡的排水方式和主要污水是否是生活污水,有无工业污水,以什
么工业污水为主,污水量及处理情况。
(3)供电:主要供变电位置、等级、容量、电压:乡上用电负荷和总量;电
网的走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设想,农电发展的规划。
(4)电信:邮政局、电信局的分布,电话的台数普及率;移动电话的覆盖率;
有线电视的普及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设想。
(5)燃气:现状及发展的设想。
(6)环卫:现状及发展的设想。
14.防灾及防灾设施:
(1)防洪:乡域范围内有无河流,河水流量,水位,有无发生过洪水灾害,现状防洪措施。
(2)防震抗震:现状的防震抗震措施,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3)消防:现状及发展设想。
(4)有无其他地质灾害。
(5)工程地质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