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字篇一
刘刚
我曾经作为顾问,给吉利集团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项目,也曾当面向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董事长做过两次方案汇报,那时对他的直观感觉是率真——说话直接了当,直奔主题,没有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很务实,都切中问题要点,而且讲话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因此我们私底下都叫他“书福哥”。
几年之后,我有缘到吉利讲课。吉利同事送了我一本书福哥的《做人之道》,印象之中这应该是书福哥第一次出书。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吉利在我做项目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声名显赫。但到了现在,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这都与书福哥的高瞻远瞩和全体吉利人的努力拼搏分不开。吉利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书福哥的远见、胸怀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李书福也成为中国企业家中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也确实到了需要他“立言”的时候了。
《做人之道》的观点确实是李书福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个知天命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对人生、人性和做人之道的理解和感悟。说到底,管理以人心、人性为本,洞察人心,通晓人性方能得人生大道、管理大道。这本书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语言朴实无华,温润如玉,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对年轻人的一份谆谆教诲。目前,这本书已经成为吉利集团教育板块各院校的德育教材。
文章开篇就提到做人要“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认准一个方向”。对于成败要有正确的理解,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不但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每个人。如何更好的做好自己,《为人之道》提出了几点非常重要的观点:首先,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人才。要认准一个方向,不断超越自己,在每个人的平凡中创造伟大,让人生的力量在风中激荡。其次,要有家国情怀,讲政治、顾大局、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感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要做一个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责任胜于能力,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第四,对于成功要有正确的认知。每个人都能成功,拥有积极心态就等于拥有成功,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成功,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人生路上总有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第五,做一个拥有真正财富的人。做人要知荣知辱,诚善容天下,懂得感恩,珍惜荣誉。第六,处理人际关系要智慧开道、真情护航。做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方圆结合,才能融入社会。诚信为根本、懂得吃苦、吃亏是人生的高级投资。
整篇文章,其实没有什么逻辑结构,但都是李书福自己的感悟,应该说都是干货,有些观点让人茅塞顿开。尤其适用于当今刚刚走入社会、处于人生迷茫期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读懂并认真实践,一定受益良多。
(作者系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助理)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字篇二
读《君子之道》有感
--浅谈传统道德修养与党性修养之间的异同
马强
多读书、读好书,这既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通过对书本的阅读,来了解社情民意,熟悉政策,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才有可能尽量避免因眼界狭窄、思维禁锢而犯下经验主义的错误,才能借“他山之石”,打磨、雕琢自身这块璞玉,终至闪闪发光。有了充足的知识、能力、才干储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今年推荐书目里有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我特地买来一读,补上中华传统文化这关键一课,并在阅读过程中比对党性修养,产生出一些想法。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局限,难免浅陋、莽撞,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余先生的研究表明,君子人格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再来说下党性修养。
总书记讲:“党性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君子的品行简缩成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是德。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德是什么,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共同点已经找到了,都非是为己,只为他为民为国。
孔子从所推崇、传承和精选的中华人格,经过历朝历代的阐释、推广、发扬,已经传承到了今天,传承到了二十一世纪。假如你不去深究,就不会觉察这种人格已经追随你多年,并将陪伴一生。它就像是空气,由于易得和平常而做了选择性地忽略;但若失去,将走向劫难。党性修养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性人格修养,甚至必要时要做出自我牺牲的更高要求。假如说君子之道是每个中国人的底色,党性修养则要求在这层底色之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图画。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所说的自省,是修养的自省,人格的自省,是对照传统道德,来进行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和自我的净化。而“自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有了更高要求,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进一步深化,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的进一步拔高。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党性修养高于传统文化修养的一个地方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改造不能片面夸大主观作用,纸上谈兵、形式抽象地去提高修养。而是要用党章党规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各自工作、学习、生活之中,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去提高自己,改造自己。并且通过身体力行,“从里到外”的指导,又“从外到里”的反馈,来不断加固精神,提升人格,加强党性修养。
“君子有礼”。
精神和人格需要赋形。“君子的种种思想品德,需要形之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礼。”“君子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谦恭辞让之礼,让君子神采无限。”
共产党人在形体仪表、行为方式上很少做具体要求,但是假若长期坚持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从人民角度出发,把党的利益摆在前面,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我想,长此以往,一定会在个人身上形成不一样的气质,会从别人眼中看到不一样的风范。比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高尚党性修养的楷模。正是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共产主义气质,感染和指引着一大批当地群众,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到治理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行动中来,感染和指引着当代人群尤其是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党员的最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处事为人,干事创业。如果说君子之礼强调的是个人之礼,修身之礼,那么党性修养更多的是把党员干部放在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大环境下来做要求,是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是大公无私的,是利国利民的。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这句话讲出了人人修君子之行的普遍性,修为达到较高层次的可能性。而我党也并未指出要哪些党员去修养党性,而另一部分人不用去修养党性。不论你身居何位,身担何职,都要通过学习、实践加强修养,都要去脚踏实地,努力锻炼,认真修养。不可能说我修养到了极致,不能再前进一步了,那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先辈先烈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高不可攀的,而要以此为动力,为目标,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工作实践中检查自己处事处人是否合于马克思主义精神,是否符合党章党规要求,以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投入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部署安排中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古今,历经千年,汲取了无数先贤圣哲的智慧。而我党正在开创引领十三亿中华儿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奔向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不断吸收、汲取根脉中的优秀文化,补充到我们自身的头脑中、认识中,进而为伟大理想的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字篇三
读《回归信念》有感
陈润秋
拿到《回归信念》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快开始打开阅读,而是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思索“信念”是什么。“当初为什么选择做社工?”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也问过很多人,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例如说有双休日、假期多、工作时间稳定、工作氛围好……当然,如果只是这些理由的话,很多工作都有这些条件,所以也延伸出了下一个反思“是什么让你坚持还在做社工?”我相信,每个社工入行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能坚持下来一直做社工,内心一定都有某种相同的信念。
《回归信念》一书是由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老师编著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坚守信念,面对挑战,是成为社工的必备条件。然而工作在前线的社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应如何践行社工信念却又成为另一个课题。
该书以不同的社工信念为题,让20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工,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细说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和服务范畴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工作的反思,分享他们在现时香港的工作环境中坚守信念的方法,表达他们对作为社工的真诚,对坚守并向全社会推广社工信念的执着。
坦白来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满满黑白文字,全本除了封面一点颜色、插图都没有,特别还是专业类的书,但因为需要写读书报告,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悲壮心情,打开了这本书,然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回归信念》不是枯燥的专业书,也不是一味猛灌鸡汤的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话,投身社会工作事业并为之奋斗的20位前行者通过这本书与读者的“对话”,分享他们在实践社会工作观念过程中的挣扎、失落、欣慰、顿悟等等。
甘炳光老师在书中写到“社工的信念,较诸社工价值观更重要”.看完《回归信念》这本书后,我回忆了自己当初选择做社工的原因。时至今日依然清楚记得2014年11月,当我停驻在人生分叉的路口,徘徊犹豫看不清前行方向,我姐对我说:“既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你要不要试试看做社工?我觉得你的个性挺适合做社工的。”’但当时我选择做社工,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被姐姐说起社工时眼里闪现的光吸引。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姐姐眼里的光是什么,只是觉得莫名被吸引,现在想想,那种光应该就是甘炳光老师一直在书中强调的信念了吧。姐姐说:“社工并不是单纯向钱看的工作,而是深入社会的基层,了解并收集基层群众的需求,去推动社会相应政策的实施或者修订,从制度上去改变社会的不公现象。”
在《回归信念》这本书中,甘炳光老师对于“信念”这个词作出的解释是“信念是指我们真正相信的事,跨越了认知的层面,以致个人投入的信心层面,成为个人所信靠的东西。我其实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信念的第二个重点是‘念’这个字,除了‘相信’之外,信念更要求我们要‘时刻思念’这些我们是好的及有价值的东西,既要‘念念不忘’这些信念。”对于书中提及的[拾海星]这则有关信念的故事,我是通过看书后,在网上搜索了故事的内容,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任也是拉拔、陪伴着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社工的陈绍勤老督导,给我们讲过的那些关于社工信念的小故事。除了专业知识,他传递给我们的更多是社工的信念。时至今日,对于学过的专业知识有的已经遗忘或者模糊了,但那些关于信念的故事依然记忆清晰,也成为我最喜欢和别的同行或者实习生分享的内容。
怎么定义一本好书?我认为值得反复阅读,并能引发思考的就是好书,而《回归信念》符合我对好书的定义。由于时间关系,目前为止我仅仅完成了全书的第一次阅读,以谦恭的态度,仔细阅读了每个故事、每个分享,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从这20个资深社会工作者分享的故事中,除了工作技巧,他们遇过某些经历和曾经遇到的困难和迷惑,如何面对,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最终希望传达的还是他们的信念。从事社会工作4年多时间,我试过迷茫,试过失落,挣扎过,想过放弃,但现在依然还是一名社工。书中说有信念才不会迷失,有信念梦想才会更坚固。从前没有细想过信念是什么,也从未刻意去修炼过自己的信念,而是听他人的信念,学习他人的信念,但信念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需要修炼出来的信念是从个人不断反思,透过亲身经验和验证,慢慢培养出来的,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传达给别人的,不再是照搬学习得来的信念,而是修炼出自己的信念。我认为《回归信念》这本书值得让每个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阅读,特别是在迷茫彷徨的社会工作者,要知道坚持做社工不易,但有信念的社工不会怕难。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字篇四
读《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信管1402潘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孔子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止于善。”而这个思想也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重新定位,一直到后来,出现了“大学”,当然现在的大学不同于古时所说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是一种教育机构。但是从我们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命名不难看出,“大学”思想至今仍有其独有的影响力。
这几天读了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强烈的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回归大学之道》是从现代角度去看西方教育的,众所周知,我们国内的现代大学教育是学习西方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研讨一下西方的教育,然后从西方的现代教育上寻找经验。而作为一个个体,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西方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在这里,我不想就德雷克博克关于美国的教育体制看法做交流,毕竟体制化的东西,不同的国情不好一概而论。
我将重点就他的大学教育目标谈谈我的看法,以下我将他的教育思想总结成八个方面。1.表达能力
本书的作者,在大学目标中,首要强调了表达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同样觉得表达能力很重要,与朋友同学交流我们需要表达能力。就一学术问题的表述我们需要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们虽然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表达不出,这就充分证明我们缺乏表达能力。当然走上社会后,表达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和客户,和领导在一起,如果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无疑会为你划出更大的空间。那么表达能力该如何提高,综合书上内容,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多读书,让自己肚子里有货,有内涵,这是硬件配备。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多与人交流,这就是表达能力的软件配备。2.批判性思维
中国学生缺什么?我们国家现阶段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相对来说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应试教育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拷在青年的身上,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是相信书本,相信老师。从而导致我们缺乏缺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学习生涯和人生之路上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而最终具备独立人格。那么批判性思维该如何培养?我觉得我们应该具备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精神,做到不为上只为实。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3.道德推理能力
关于道德推理能力,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概括为情商。我们是大学生,我们确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缺乏与人处事的技巧,缺乏判断情感正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个人的情商和认知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第一我们不要局限于是学校,我们应该试着和社会接触,通过兼职或是参加社会活动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第二必要的话我们可以来一次情感见习,比如说谈一场恋爱,多处几个朋友。第三我们可以通过第三方丰富我们这个能力,书籍,传媒等。4.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这一点,我不打算多讲,因为这是一个概念,而且这是个容易理解却不容易解释的概念,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这样才能使我们与这个世界联成一体,才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主人公意识,从而更加爱护珍惜个人的生活,也为别人的生活腾出空间。
5.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
这一点我想现代青年大概已经做到了,但仍存在不足。所谓的适应多元文化并不是说我们就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置之不理亦或是疯狂地崇洋媚外。当下韩流和美流在中国的大学生之中日益风靡,有其是很多女生深陷韩国文化不能自拔,疯狂的迷恋韩国明星,电视剧,整容技术等。而对于本国的精华文化置之不理,这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她们这种疯狂的迷恋,带来的不良风气严重耽误了学习,损害了身心健康,这就和适应多元文化的初衷相悖了。适应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尊重,并不是一种迷恋,我们要权衡好外来文化,控制好一个度,千万不能本末倒置。6.全球化素养
全球化素养,和适应多元文化有所交接,但是这里的素养更侧重于技能的,比如说掌握国际实况,国际语言,国际礼仪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时应该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那么如何培养?这个可以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浏览国外网站,看国际新闻,学习国际语言,国际礼仪。也可以在大学里交国外的朋友相互学习。7.广泛的兴趣
受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的影响,网络霸占了我们的大量时间,于是形成了这样有趣的现象。在大学,男生的爱好只有电子游戏,而女生的爱好只有网上购物。也就没有了其他德尔爱好和兴趣,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健康的,也不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我们需要的是走出宿舍培养自己丰富的爱好和兴趣,通过这些爱好和兴趣我们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当然也可以结交很多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至于因失去了电子技术而感觉到无聊。8.为就业做准备
其实以上的七点内容或多或少都是在为我们的就业做准备,我要补充的是,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我们的专业情况,而且我们要为自己的职业做规划。提前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的情况。当然最主要的是好好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以上是我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的一点见解,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批评,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