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研究论文篇一
包翠秋
【摘要】: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尤其普遍。长期习惯性拖延是一种问题行为,会对个体的作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深入探讨研究拖延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不断完善已有拖延理论,为临床上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并没有对拖延类型进行划分,这有可能会混淆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拖延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把拖延类型划分为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性效能感以及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都属于一种主观的自我体验和评价,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自我体验和评价,据此认为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可能会存在中介作用,对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52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唤起性拖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回避性拖延能够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唤起性拖延不能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
4、外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显著。
5、外归因方式在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显著。
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研究论文篇二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 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1993)。
9、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的自信程度(董奇等,1996)。
综观上述自我效能感定义的见解,研究者们从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或表现形式或对象、范围等方面进行界定。这些界定虽不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涉及到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实属于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一种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火灾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活动任务(王艳喜、雷万胜,2006)。
三、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研究
1、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的主体自我判断,要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自我效能感正是通过对这些新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以班杜拉维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个体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四种类型的经验(姚凯,2008)。
(1)以往的成功经验。
以往的成功经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前提,他为个体提供判断和构成自我效能感的行为信息。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在挑战性任务中所获得的成功,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戏更和改变的影响尤其大。
(2)模仿或替代
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的知识经验不是通过亲身实
践,而是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与模仿而获得的。榜样的成就、行为给观察者展示了达到成功所需要采取的策略,以及为观察者提供了比较与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同时也为其传递了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
(3)言语或社会劝说
言语劝说是针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价,是个体对自己已有的能力产生积极的信念,使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压抑和限制能力的发挥,也不能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否则自我效能感会受到打击。研究表明,当员工存在人各方面的障碍,对自己概括化的自我效能及其自尊产生怀疑的时候,言语劝说特别有效。
(4)生理与情绪的状态
个体对生理、心理状态的主观知觉将会议刚自我效能的判断。焦虑、害怕或紧张容易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疲劳或疼痛回到是与体力劳动人物相关的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在组织情境中减少压力源以及改善物理被认为是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的有效途径。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对后续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王艳喜、雷万胜,2006):(1)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不仅影响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也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2)自我效能感判断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及其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3)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
(4)自我效能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早期的状况影响这以后的发展结果。
3、自我效能感测量的两种取向(王艳喜、雷万胜,2006)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和评估是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基础。由于人们对自我效能感内涵的理解不同,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以jerusalem和schwarzer为代表的从一般个性水平上考察自我效能感。他们认为存在不以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测量。对此,jerusalem和schwarzer(1981)制定了10个题目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已在大量现场研究中得到证实,许多研究中使用所得量表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在0.75到0.91之间,量表也有良好的聚合及区分效度。国内学者李凌、王才康等经实证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然而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对绩效的预测力并不显著。另一种取向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领域关联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这种测量应与具体活动领域相联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绩效预测力,因为个体在不同领域或特定功能情境中有或强或弱的自我信念。班杜拉也认为,自我效能感同自尊、成就动机等其他自我机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同具体领域联系密切,自我效能感随情境、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对自我效能感的特定化测量优于整体测量。
3、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不只是个体对自己即将执行的活动的未来状态的一种事先预估,更是直接影响着个体在执行这一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从而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一种近向原因。自我效能感是通过若干中介过程实现其主体作用的(高申春,2000)。
(1)选择过程
班杜拉认为从三元交互决定论看,人同时是环境的产物和营造者。人作为环境的营造者,除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环境的性质外,也不分的决定于人对环境的选择。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同的环境时,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另一方面,当个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来解决所面临的任务时,由于不同活动包含着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他选择哪种活动就决定于他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活动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还认为,任何影响到选择行为的因素,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定向作用。
(2)思维过程
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或激起若干特殊形态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成就产生的影响或可使自我促进的,或可使自我阻碍的,他们依效能感的高低而不同。首先,目标设定是人类行为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之一,但个体把什么样的成绩设定为自我席给的目标,则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次,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对即将执行的活动场面活动作流程的心象实现的内容和性质。第三,在归因活动中,效能感强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为技能的缺乏和努力的不足。最后,个体对行为结果形成内控或外空的不同期待,部分的决定于其效能感的高低,并通过改变自我冬季的水平而影响活动实际执行的动力心理过程。
(3)动机过程
如上所述,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通常都伴有动机的因素或过程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中当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富有挑战性或带有革新性质的创造活动而言,这种持久力和耐力是保证活动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个体具有适应价值,而且同时对个体和社会具有发展的动力学意义。
(4)心身反应过程
在面临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社会学习理论关于自我效能感通过心身反应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研究,在当代心理医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即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四、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王艳喜、雷万胜,2006;李娟、王玉廷,2008)
1、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的不足
自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后,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一直没有中断过。班杜拉的学生schunk就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进行了系列研究,国内学者也对学生、教师自我效能感及人们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证明了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是有效的。但这些培养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这些培养大多是在实验情境中进行的,实验情境与实际情境相去甚远。(2)培养方式几乎都是短期项目训练。而自我效能感属于主观认识,短期项目训练的影响效果的保持性相对较差。(3)在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大多培养是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进行的,对优生和中生则缺乏培养。
2、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感受成功原则。它是指要设法让人们多产生成功的愉悦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2)尊重支持原则。它是指要以人们为主体,尊重人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培养者的智力的、情感的支持和个体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3)异步发展原则。它指必须关注和高度重视个体的个别差异,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教育,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个体的不同发展。
3、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班杜拉及其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境,采用多元结合培育方法来培养人们的自我效能感:(1)适当的外部强化。(2)积极的自我强化。(3)加强归因训练。(4)学习策略的培养。(5)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6)增加替代性经验。(7)语言说服。(8)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五、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应用研究
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研究论文篇三
5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上述四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以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
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从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失败原因。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例如,有时当学生感知自己失败时得到的是老师的同情而不是不满,便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同情通常被认为施于弱者,从而使学生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进而挫伤自信心。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是不满反而会加倍努力,这样做会保护学生的自尊,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容易任务(任务难易相对于学生本人实际能力而言),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降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困难任务,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斟酌。
(二)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但要因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格雷厄姆和巴克等人的研究表明,与未受帮助的同学相比,一个受教师主动关心和特别帮助的儿童不仅会被判断为较不聪明、将来较不可能成功,而且自己也会这样认为。因此,教师不应“无缘无故”帮助学生,否则会降低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而是要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这样才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三、帮助学生设定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日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如期中考试目标、初中毕业目标)显著相关。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尤其是邻近中、高考之际)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某某重点学校。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三)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去面对困
难并坚持不懈。可见,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四、改进学生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五、感染学生积极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一)教师的情绪
“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教师平时应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从衣着服饰、言语表达、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的情绪
除了可以借他人的情绪诱发自己的情绪以外,借助自己表情诱发情绪也是情绪生成的心理机制之一。伊扎德与前苏联学者合作训练演员的表情时发现,当被试者观察某一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体验。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表情训练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样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六、引导学生磨炼意志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崎岖的小路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学生的求学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学生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并通过“质性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情况,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档案式评价。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发展的自我激励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借助评价进行回顾、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八、个体兴趣驱动学生
提出兴趣说的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根据兴趣说,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发展这些兴趣。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得兴趣与快
乐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最终成功。
九、积极期望看待学生
教师看待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指建立在学生现实能力基础上,同时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种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消极的期望会使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容易悲观丧气,而失去许多体验成功、发展能力的机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十、榜样示范鼓励学生
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往往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目的都是使学生建立起行动的自信,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最终走向成功
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研究论文篇四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尹利利
(安庆师范学院,安庆,246011)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9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集体测试。结果:
(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年级、科系(文科、理科)等方面不存在差异(p >0.05);(2)时间管理倾向三个方面均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正相关(p < 0.05-0.01),但仅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不受性别、年级等因素的影响;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引言
时间管理倾向(tmd)是个人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黄希庭,张志杰,2001)[1],黄希庭等人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理论模型。该模型将时间管理倾向划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2],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3]。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后果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的认知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以自信的观点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的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
有关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是与个体的能力、自我观念、学业成绩、主观幸福感以及自我价值感等因素有关。黄希庭、郑涌(2000)研究发现: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具有相对较正面的自我观念,因为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往往在各方面比较出色,自立意识比较强,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自我实现的动机。相反,不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则自我评价与判断会较低[4] [5]。虽然国内外的心理学工作者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分别进行过大量研究,,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的研究却未见报导。所以本研究拟初步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安庆师范学院五个不同专业大学生90人,有效被试88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54人,一年级28人,二年级34人,三年级24人,四年级2人。
2.2 研究工具
2.2.1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三个分量表:时间价值感分量表、时间监控观分量表、时间效能感分量表);时间价值感分量表分为社会取向和自我取向两个子维度,共10个题项。时间监控观分量表分为设置目标、计划、安排、优先级、时间分配和反馈五个子维度,共24个题项。时间效能感分量表分为时间管理效能感和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两个子维度,共10个题项。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
2.2.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gses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根据schwarzer报告,在不同文化(国家)的多次测定中,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75和.91之间,一直有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6]。
2.2.3 华硕f81 笔记本电脑,spss for 13.0软件
2.3 研究程序
步骤一:分别在不同专业的各个年级中随机选择自愿测试的被试;
步骤二:将两份量表同时发给这些被试,由主试向大学生被试说明指导语,学生理解答题要求之后,一次性完成答题。主试统计所有数据并将数据录入spss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88名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各个分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得分平均分和标准差如下表1;把性别、年级、科系作为组间变量,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采用多因素组间实验设计),结果显示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不存在年龄、性别差异(p>0.05),见下表2。
表1大学生在两种量表上的总体测量结果
平均分(m)33.3471.5932.36137.3025.15
标准差(sd)6.83312.3375.80822.4594.81
3表2性别、年级、科系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影响的方差分析表
性别804.2371804.2372.255.137
年级764.3133254.771.714.546
科系.8471.847.002.961误差29245.44582356.6
523.2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因子均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分的相关矩阵
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0.05)
(见下表3)。也就是说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得分越高(越善于统筹时间)的被试在一般
自我效能感上得分也越高。
表 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时间价值感—
时间监控感.679 **—
时间效能感.630 **.749 **—
tmd总分.840 **.950 **.862 **—
一般自我效能感.231 *.272 *.276 **.291 **—注:* p<0.05,** p<0.01,*** p<0.001(下同)
3.3 大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高低水平差异比较
将88名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序,由高到低取总人数的27%作为高时间管理倾向组,由低到高取总人数的27%为低时间管理倾向组,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结果(见下表4)显示高
时间管理倾向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低时间管理倾向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
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善于利用、使用时间者,其自信心越高,对自我评价与推测
更积极、主动。
表 4大学生离低时间理倾向者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t验表
高分组与低分组匹配组35.513 ***49 0.000
3.4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时间效能感分别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其t=2.668,p=0.000<0.001。其标准回归系数(“β”)与显著性水平见表5。
表5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参数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
值值 时间价值感
时间监控感
时间效能感0.2290.2762.668 ***0.000
以上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预测作用,而时间价值感与时间监控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均无预测作用。讨论
4.1 本研究主要从性别、年级、科系方面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年级、科系方面都没有差异。狄敏[7]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都认为无论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上还是时间管理倾向的总体情况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年级方面张永红[8]认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及各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可得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本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不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4.2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对时间管理倾向有显著影响,但仅有时间效能感这一个维度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因而时间效能感也是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较好的一个预测指标。一般自我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应对挑战或是新事物时的一种自信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拥有较好的自信心,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具有积极的心态、正性的情感,使个体能够为自己的事情做计划、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低自我效能感者自信心不足,容易对生活产生消极的心态和负性情感,这会使个体消极对待自己的时间管理,会使他的时间管理能力较差。时间效能感指得是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的是一种由此可以看出时间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反应的是一种自信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
5.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以及专业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5.2时间管理倾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时间效能感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6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2] 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3]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logical review, 84,191-215.33(1):30-35.[4] 黄希庭.郑涌.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ⅰ.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j]·心理学报, 2000,[5] 郑涌,黄希庭.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ⅱ.心理功能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
报,2000,33(1):36-39.[6] schwarzer, r.& aristi b.(1997).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psychology,1997, 3(1-2),177-190.[7] 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12): 154-155
[8] 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2003, 26(3):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syin lili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 anqing ,246011)
abstract:the purpose: use time-management dispositon scale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 90 undergraduates do the scales result:(1)sex,grade and kinds of object are not related to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s;(2)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management disposition are related to general self-efficacy ,but only time efficacy showes some degree of regression sion: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of undergraduates don’t be effected on sex,grade and kind of object;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management disposition are related to general self-efficacy ,but only time efficacy showes some degree of regression words: undergraduates;time-management disposition;general self-effic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