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篇一
搭便车,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自己不出钱而坐上他人的车并由此达到自己方便的目的。也泛指一切自己不付出而坐享他人之利的行为。1965年,美国教授曼瑟尔·奥尔森出版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首先从理论上对“搭便车”现象进行系统研究。
奥尔森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他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奥尔森看到的是亚当·史密夫所推崇的“看不见的手”的失灵。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但公共选择理论奠基者奥尔森教授却发现,这个假设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
对此,奥尔森专门研究了罢工行为。他说,工人们为了增加工资而奋起罢工。有人积极组织甚至成为这种行动的领导者,有人积极参加成为这种运动的中坚力量,另外有些人却徘徊、观望直到胜利在望时才加入这种行动,也有些人虽然加入了行动却始终没有出力,等等。后来,罢工胜利了,工人们获得了加薪。加薪作为这种罢工的胜利成果,当然是全体参加者集体行动的公共产品。在奥尔森看来,凡是参加这种集体行动的成员都可以而且应该享受这种公共产品,在分享这种集体行动的公共产品时,那些出力甚少甚至根本没有出力的工人都可以而且应该享受加薪的胜利成果。但问题在于,参加罢工这种集体行动的成员有人出力多些,有人出力少些,有人甚至根本没出力。可是在享受公共产品时这些没有为集体行动“付出成本”的成员不仅也享受了一份,甚至他享受到与那些出力多的成员同等的待遇,即他获得了与那些出力多的成员同等的加薪机会和成果。这就出现了所谓“搭便车”。那些出力甚少甚至根本没有出力的工人为什么要搭便车呢?或者说他为什么对于这种不出力而享受公共产品的行为安之若素丝毫不感到愧疚或不安呢?奥尔森认为,这是由于人的自私本性所决定的。在奥尔森看来,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单独生活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因而必不可免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分享罢工胜利而加薪的集体成果或公共产品时,每个人都会自觉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为自觉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这种自私性,他在这种集体行动中必不可免地成为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搭便车正是其经济人本性使然。
就像奥尔森本人所说“尽管我只是一个经济学家,但这一研究所作出的结论不仅是对经济学家是有用的,而且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也同样有用。”
生活中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例如,厂家就经常采用此策略,一些弱势产品跟进强势产品,借力“铺货”,最大限度地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阻力,使新产品快速抵达渠道的终端,从而尽快与消费者见面。传媒市场上也存在搭便车的例子:比如,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恋》电视剧的高收视率,各种穿越剧便接踵而至,从《寻秦记》到《神话》,从《宫心锁玉》到《步步惊心》,一部部穿越题材的电视剧和小说便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线中;再如,歌手海鸣威就借助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名著所具有的影响力,创作《老人与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并凭借其获第六届劲歌王颁奖典礼暨第六届全球华人乐坛总选颁奖典礼“最具潜质歌手”。
搭便车行为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古代有,现代更甚。这样的行为如果泛滥成一种社会现象,就会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那么,如何消除搭便车行为呢?在奥尔森看来,必须在集体行动中或者说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实行相互作用的两种“激励”:一种是“集体性激励”,即通过各种积极办法激励全体成员竭尽全力地参加这种集体行动,并由此而使他们共同分享这种公共产品。比如,通过各种办法使工人们完全明白这种罢工对于自己利益的厉害关系,并由此而消除一切徘徊、观望尤其是参加而不出力的行为。另一种是“选择性激励”,即通过各种办法使全体成员明白,如果你不参加或不能积极参加这种集体行动,你将不能得到或者失去这种公共产品的分享。
奥尔森的理论合理地解释了滥竽充数的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消除这些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准确理解和完善搭便车理论,最大可能地消除搭便车行为,是我们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篇二
教学行为改变之我见
西定乡小学杨杰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堂的教学与课后的反思等教学环节。因此,教学行为的转变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还要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等教学环节之中。
(一)课前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国以往的课程目标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的要求,各学科的目标大都是为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设置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重视不够。在具体目标上偏重认知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个性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等片面发展的现象。
新课程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素养提出的要求,对传统“双基”进行了重新确定。新课程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不仅是为了加强教学目标的基础性,更为了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与方法注重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不仅超越了传统课程目标,也顺应了21世纪的人才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渗透到各个具体目标中,通过学生的个体参与去体验,目的是关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使教师从各个方面关注学生,也就是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从“三维”的角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原有统一的教学设计思想,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去关注每个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二)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这种以教师讲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中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课堂后教学行为出现的新特征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它可以沟通教师“所倡导的理论”和他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理论”,从而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
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反思,意识到自己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关于教师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看自身,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与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在通过分析观察认识了问题的成因之后,教师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再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更符合新课程的标准。
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篇三
行为改变技术
一、选择题
1.从知识表征角度解释行为产生的心理结构,是深入理解人的行为及其心理结构的效途径之一。2.从心理学的个性知识观、行为知识观的角度,去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相对容易的。
3.在定的临床技术配合下,运用知识、表征的原理解释、解决学生的学习行为障,是非常有效的。4.学习行为障碍其中大多数表现为潜意识行为。
5.正常的学生有时也会表现出受潜意识制约的与意志相悖的不良学习行为。
6.学生的行为障碍可分为学生领域的行为障碍和非学生领域的行为障碍。处理学生领域的行为障碍的临床辅导技术在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中居核心地位。
7.非学习领域的行为障碍往往具有相对孤立性。
8.某些与人生观念、学习信念相关的非学习领域的行为障碍有时也会妨碍学生活动的效率和成败,这些也必须列入学习行为的表现。9.学习行为障碍不是由脑损伤和遗传等原因造成的学习障碍与低能现象。
10.学生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意义——理想、信念、自信、若乐、未来„„最终都要受学习成绩的好差和考试成败制约。
11.学生的学习、适应、成长与发展问题。学习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居杠杆解作用地位。
12.学能的知识结构观和学习行为的知一情结构观,是有效进行临床诊断的理论基础。
13.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学习理论、暗示学习理论和情绪学习理论。
14.知识表现只是人类心理内容表征的一种形式,人类内心世界还可以进行其他心理内容的构建或表征。
15.心理经验或心理经验的表征,无疑常常是以知识和知识结构的表征为主要成分的。
16.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人们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对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截长补短中,情绪情感等也是被加工的心理内容。
17.人们的观念在内心世界的表征除了知识表征之外,还应该包括知识与情绪、情感之间的结构组合。18.从表征功能作用的方式上进行分类,可以把心理经验结构表征分为代表性表征,优势兴奋性表征和结构性表征三种。
19.代表性表征的核心问题是表征得是否正确、真实、易于表达和交流。
20.改变一个人大脑中知识经验、情绪体验等心理内容的兴奋度的办法,是迅速改变人的行为的有效临床技术之一。
21.在心理结构和表征的种类中,以心理目标结构的行为效应最为明显和典型,故以比为例。
22.知识在大脑中的优势兴奋性表征,是指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处于容易被优先激活和运用的状态。23.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受其大脑中有什么样的知识的制约,也受其大脑中哪一种知识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的制约。
24.暗示学习技术的任务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以使其心理经验变得高度可塑。
25.在暗示学习过程中,人们如果获得有益的知识和情绪情感体验,就会促进身心健康和有积极意义行为的形成;如果学到了有害的知识和情绪情感体验,就容易产生消极行为。
26.弗洛伊德是世界上第一位用心理学治疗的心理障碍的人。
27.弗洛伊德使用并发展了两种方法:精神喧泄法和使无意识转向有意识的领悟法。
28.弗洛伊德对人心理痢疾原因解释为:由于各种心理力量的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障碍表现。
29.弗洛伊德提出的暗示、潜意识等概念和在临床上运用的催眠技术,仍然是心理诊断和治疗领域为数不多的关键临床技术手段之一。30.现代心理治疗的全部技术都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心理咨询员在治疗心理障碍时使用的临床暗示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暗示学习原理。
31.心理暗示分为两类:自然暗示和现象和催眠暗示。
32.在心理学领域使用的暗示技术,实质特征之一便是使人不加思考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件事。33.暗示的最关键特征之一,在于避开了个体原有经验的定势作用。34.受暗示的人所产生的是潜意识的反应行为。
35.人在临床催眠、放松条件下,大脑中获得的信息,具有超强的牢固性、兴奋性。
36.移情与反移情概念都是精神动力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来的。37.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普提出的交互抑制理论与技术,他所做的就是把精神分析学派的催眠与行为主义的s-r反射学习原理进行了结合。
38.条件反射实质上是建立在大脑中的暂时神经联系。
39.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应说,本质上都是用外部刺激和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心理机制。
40.华生把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用于对人的行为实验研究。
41.适应性行为的获得使人们增强了适应社会和生存的能力,是积极的学习;还适应行为的获得使人们变得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存,因厕所被称作心理障碍能力。42.暗示学习技术则不涉及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它只是解决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所以暗示学习技术虽然重要,却是相对处于辅助地位的学习理论和技术。
43.交互抑制的实质是建立优势兴奋的s-r联系结。
44.交互抑制原理,即个体不可能同时对一个刺激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反应。交互抑的实质,是兴奋性水平高的暂时神经联系抑制了兴奋的水平低的暂时神经联系。45.从交互抑制的理论角度说,让大脑中的一部分知识经验经常性地兴奋起来后,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大量s刺激时,积极的行为反应就会优先产生,消极的行为反应就会被抑制。
46.一个人若是没有程序性知识就不会表现出能力;程序性知识越多越表现出优越性的能力。
47.程序性知识往往以潜意识的状态,储存于我们的大脑中。
48.人类的许多智慧行为,其实就是程序性知识对当时的问题情境所做出的系统、连续回应。
49.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有意识支配的自觉意志行为和无意识条件下实现的潜意识行为。现代的心理治疗理论必须建立在人类意识心理活动的水平上,研究和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世界。
50.行为是一种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效应。
51.认知疗法一般是解决由于潜意识的认知活动引发消极情绪,进而产生行为障碍的问题;而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则是通过条件性情绪反射,学习的原理进行行为治疗。
52、错误和歪曲的认知导致其消极的情绪进而影响到信念,会造成动机和行为的异常。
53、认知问题不解决,行为矫正一般是难以完成的。
54、学习过程中情绪的产生有两种形式:一是认知性情绪,二是条件性情绪。
55、潜意识条件性情反射现象和原理,是研究学生学习行为障碍和学校心理保健的最基本的理论起点。
56、在没有意识觉察、调节、控制和指导下实现的行为和思维,想象过程,便被称为无意,下意识或潜意识行为。
57、条件性情的某一方面表现或效能。
58、人们的大部分情绪障碍形成的心理机制,基本上都是由于在大脑中建立起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射所致。其中最典型的,是本人既不知道产生原因也不能够控制的情绪反射,即不适应性情绪反应。
59、潜意识条件性厌学待业的特点:①非意志性②与意识相矛盾和对抗。③过敏性。
60、厌学行为作为一种对学科学习的情绪瓜现象,在对共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的气质类型差别。
61、弗洛伊德认为有过某种童年情绪挫折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形成与童年情绪相关的心理障碍。62、有时即使是较弱的消极情绪刺激,如果长期与某种学习行为伴随的话,也会导致某种程度的厌学行为反应。
63、考前过敏性焦虑反应主要有:①慢性生理反应②隐性心理反应。64、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忆,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五环节。
65、我们对考试前失眠现象的研究主要抓住三种主要的心理成分要素——情绪心理成分、知识心理成分、意识与潜意识心理成分。66、我们对考前失眠治疗几乎从不失败,因为我们有最可靠的一条措施,就是利用师生关系优势,把他们培养成一名高心理素质的人。
二、名词解释
1、学习行为障碍:狭义的学习行为障碍主要是指学生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妨碍其正常完成学习任务的一切不适应行为。广义的学习行为障碍应该还包括妨碍学生潜力得到更充分开发的一切不适应行为。
2、杠杆解:以对事物结构的深层整体分析为依据,所采用的以简驭繁的解决问题方法。
3、表面解:是指在缺乏对事物的整体结构深层分析条件下,依据表面现象采用的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也称其为直接解。
4、知识表征:在认知心理学界,一般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表征。
5、心理经验表征:
我们把一切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知识,情绪情感体验、观念、信念等及其相互关系的表征,统称为心理经验表征。
6、代表性表征:即指人们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形式等,用什么载体来代表、表现、表达的方式。
7、暗示学习:
具有改革情绪性质、方式和强化某种观念等功能的特殊学习过程。
8、临床暗示技术:初步地界定为:通过一定的心理引导作用,消除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促成易受暗示状态的临床心理技术。
9、自然暗示:自然暗示一般是通过语言、手势、情境示意等辅助的信息传递,使接受信念来不及或想不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便接受了某种影响的现象。
10、行为疗法:即以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临床心理治疗方法。
11、cer:cer强调的是这种情绪反应是人工建立的,其定义为:指一种情绪反应是人为地按照条件作用原理引起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研究情绪的一种技术。
1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程序知识。它一般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
三、简答题:
1、知识优势兴奋性原理:
①激素或药物作用使暂时神经联系优势兴奋的现象。这种由于激素作用导致活动积极性的原理,一旦离开了人类的知识经验、行为观念,情绪情感等整体心理结构的背景,便没有任何意义。
②情感性神经奋与认知过度联系的现象。
激动的情绪和多次的重复,也可以塑造优势兴奋知识点,并且影响人的观念行为。行为疗法中有一种自信训练疗法,其原理就是靠多次语言重复及其伴随的情绪作用,来塑造一个正确的高强度水平的优势兴奋知识体系,以改变或影响个体行为。
③知识经验的自动条件在作用
这种稳固的、能够自动化实现为条件反射系统,在心理学上称作动力定型。在人们大脑中建立起来的种种动力定型,是实现优势兴奋知识引发某种行为的重要原因。与大脑中知识信息优势兴奋的关系。在这些因素中,知识的条件化作用是最重要的。
2、促成心理经验内容高度兴奋的临床途径:
主要依据大脑学习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兴奋与抑制相互诱导原理;二是学习活动过程中情绪的性质与兴奋水平影响学习效果的规律。
①早期经验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兴奋性效应。
②暗示学习获得的心理内容具有超强优势兴奋性。
在临床暗示学习条件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超强的优势兴奋性特征。当一个人的大脑高级皮层普通处于抑制状态具有极强的优势兴轩性特点。
③学习过程中的高度愉悦情绪促进所学知识的兴奋性。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兴奋状态,不但能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内容本身的记忆,促进对该知识在思维过程中的被运用频率,而且能促进学习者获得的这一知识在大脑中的优势兴奋程度。④社会模仿学习获得的心理内容也具有优势兴奋性。
揭示了儿童早期对榜样人物行为的观察,是其个性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如青少年的追星行为中,不但在模仿和想象中产生心理内容的优势兴奋性,而且还有内模仿和想象中产生心理内容的优势兴奋性,而且还有内模仿美感效应在其中。这些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力非常大,难以用简单说理与之相对抗。
⑤长期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有优势兴奋性。
3、制约心理经验内容兴奋性水平的基本变量:
①在相对关系中控制心理经验内容兴奋性的优势性
大脑中某项智力活动系统的优势兴奋性是在相对的。
②塑造优势兴奋心理经验内容不能有观念上的矛盾。
③优势兴奋的心理内容长期得不到这种积极强化时,他大脑中这些积极观念就会自然消退,或出现“冷却”现象并会产生观念、行为或人格方面的明显变化。
4、催眠与放松的区别:
第一,放松与催眠的区别之一,是受术者的催眠深度深于放松训练,受暗示程度也会有所区别。
第二,临床技术手段上的区别。催眠似乎更注重意识状态的引导。放松训练似乎更注重当事人情绪状态的调适。
第三,催眠和放松训练技术引起的生理指标完全一致,因此有人说两者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放松本身也是一种类型的催眠技术。
第四,放松较容易用于临床治疗或其他训练,催眠技术适用范围相对较小,受睹示性差的人不容易或不能进行催眠训练。
5、临床暗示技术主要特点与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暗示学习状态下大脑具有超强学习能力。②暗示学习过程中人的心理经验高度可塑。
③心理暗示技术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6、临床暗示学风险性的理论根据:
①暗示学习期间批判能力降低。
②暗示学习期间受暗示性增强。
③暗示学习获得的观念具有超常优势兴奋性。
7、经常进行放松、催眠练习对心理的影响:
①有助于身心健康 ②有助于人格修养
③有助于强化主导观念系统 ④有助于维护健康的心智状态
8、为了催眠是安全的,我们要求心理咨询员:①在进行临床心理训练或治疗前要反复练习操作程序使技术操作变得熟悉,以腾出精力设计、检查、修改临床输入内容。②在临床操作前,一定要有成功的面谈过程,确保患者对即将在临床过程中接受的确良训练已经情通、理通,没有矛盾或对抗。③临床输入内容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推敲,最低标准也应该是没有消极内容或可能导致消极影响;高一些的标准是可促使患者思想观念的境界,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有所提高。④对患者的第一次临床心理训练一定要“一对一”地进行,即一名心理咨询员一次只为一名特定的患者进行心理训练,不允许同时为多人同时进行临床训练,以避免出现接受训练者当中有人“走神”,还特别要防止有人在接受训练内容是时产生特殊不良反应:⑤在放松或催眠之前,对于在临床训练期间要进行的重新组合的心理内容,一定要征求患者本人的意见,在确定其没有特殊不良反应后才能进行。
9、学校心理咨询员与被治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咨询员要注意以下有事项:①即使我们的中学心理咨询员面对的是中学生,也应该注意在与年龄接近的异性患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②要牢牢坚守咨询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尽量不与患者或患者的家长进行非职业性来往,不与之建立治疗关系以外的社会性往来关系。③在谢绝患者分外回报,感谢时,语气要平静、坚守,并以友好、理解和绝不退让的口气请求其理解心理咨询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④在反移情的同时还要注意与被治疗的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
10、考前暗示性学习低能的案例研究:考试前暗示性学习低能,主要是指考生在面临升学考试前一个时期内表现出来的,由于某种消极暗示而导致为学习成绩大幅下降的现象。具体心理辅导工作过程如下:
①在首次面谈时,详细了解事情的全部经过和听取家长介绍的每个细节
②设计了正确的有足够说服力的科学知识去抵消其错误认识。③通过输入控制消极情绪的积极认知策略提高其心理素质。
11、潜意识条件性厌学行为的分类:①学科性厌学是指学习者只对很高,即所谓情绪心理素质指标较某特定学科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低的敏感爱激动的学生。
反应的现象。②过敏性厌学与非过
18、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失眠时的敏性厌学过敏性厌学者只是对某应付措施:
个学科表现出轻度的不适应,多以①坦然置之,有所作为 心火百为主要体验,但体验不到极②有意无意,无所作为 端的痛苦。③热爱与排并存的偏科③自设处境,肌肉放松 行为。
12、案例:学校恐惧症经历
①我们认为他的学习恐惧行为主要来自他童年的恐惧反应的迁移。②袁某的临床治疗是分三步进行的:首先是对早期的经验进行脱敏治疗;然后是对当前的黑暗恐惧进行治疗;最后用情感组织者技术帮助他对学校课堂学习恐惧进行了临床辅导治疗。
12、潜意识条件性厌学行为的临床干预:改变学生的潜意识条件性厌学行为,最根本的途径是重新塑造学生的潜意识行为。措施有:①建构新行为模式②新行为模式的加固③辅助性措施:一是为首次接受临床训练的患者进行说服性讲解。二是情绪的定势作用有助于加深下次放松。
13、案例:通过塑造痴迷心态改变师生感情的临床尝试:我们对该生进行了如下的临床辅导:①最大限度地解决认和问题②调查或设计憧憬的心理目标③借助憧憬目标升华高境界的情感④借助高境界情感重组新的心理经验。
14、学生的考试心理保健主要涉及三方面问题:
一是考前过度焦虑,影响身体健康和复习效率,二是考场过敏性紧张,影响应试期间的临床发挥,三是考场应试期间的强迫性分心,干扰知识点回忆,解题思维和注意等。
15、对于过敏性考试焦虑反应的临床系统脱敏治疗,主要有以下操作要点:①找出引起过敏性反应的刺激情境②排列对刺激情境的过敏性反应程度③临床系统脱敏的暗示学习过程④建立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联系。
16、案例:上课自动“分心”及其临床训练矫正,解放办法:
①在证明其大脑注意功能正常以后,要设法使本人对此深信不疑②设计一个抗拒思维停顿的程序性知识
③通过五分钟左右的坐在椅上的简易放松练习,然后想象以往学习过程中思维停顿发生时的情境,再将抗拒“分心”现象的程序性知识放在该情境中反复练习三次。
17、考场强迫性“分心”现象的一般处理过程:
①从反思认知内容入手,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使其心服口服地知道自己的这些想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②针对其在模拟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考场几处较敏感的情境,一一建立起正确的认知策略反应。③通过临床心理训练或其他暗示学习方式,使这些正确的策略性知识在大脑中达到相当巩固的程度,达到相当的优势兴奋程度,以保证其在面对问题情境时能够自动地潜意识地实现。
④凡是有这种临场过敏波动值都
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篇四
学校管理者行为之我见
“向管理要质量,出效率”是如今叫得最响的口号,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识: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校工作的成败。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运动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7~368页)。学校管理能否象一个乐队那样,协调一致,演奏出和谐或激动人心的乐章,无疑是取决于学校教育管理者的素质的高低。
一、重视人文关怀为基础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深有体会:得人心者得天下。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服务教师。通过服务教师赢得教师的心。人心齐,泰山也可移。如何凝聚人心呢?我的理解是: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关心爱护、以心换心、尊重理解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
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学校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关怀——这是学校产生凝聚力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种领导者不可缺少的管理行为,这不是懦弱的表现,也不是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是一人心换取众人心的同心举措。学校慰问退休老教师、探望生病住院的教职工、给每位教职工送生日贺卡等形式都不失为有效的做法。
坦诚——在学校管理中,在与教师交住中,始终以诚待人,以心换心。我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搞“防人之策”,公正待人,信任同志,以真诚爱护教师,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尊重——尊重教师,这是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养,教师不是交由我随意指挥役使的“兵”,他们是我志同道合的同道、支持者,是成就我事业的同道和得力
1助手。学校在出台改革方案前,反复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其中有益的成分等做法,都是尊重教师的表现。
多年的管理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以关心教师作为出发点,充分尊重教师,跟教师坦诚交换看法,这样的谈话往往是成功的,而且对教师的行为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组织氛围为重点
我曾经写过一篇《基于开发教师工作潜能的思考》的文章,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有一番认识,文章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对于管理者来说,人际关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反之,紧张的人际关系,将极大地阻碍管理工作的进程。现实情况是:有的学校人际关系紧张,表现为: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职工之间的关系紧张,由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515页)。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自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反之,会极大阻碍领导、教师潜能的发挥,极大影响青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今天看来,这段话还有他的现实意义,借此文重提旧话。
不容讳言,学校是人才集聚的场所,教师喜欢思考问题,这是教师群体的优势所在。但也有部分教师善于扩大事态,将小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加以看待,把问题复杂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当将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工作难点,想办法破解难题,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
三、完善规章制度为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必需的。马克思认为:管理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们共同协作劳动的产物。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协作劳动,就要有管理。要管理,就要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通过立规矩、建标准来实现制度管人,这正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前提,这正是管理者懂得管理艺术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绝不
能把规章制度当作是惩罚人的工具,绝不能把规章制度当作是制约人的法宝,绝不能把规章制度当作是发泄私愤的凭借。
应当指出的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说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使之适应学校的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管理者要做的是:尽力使学校规章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好的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有一定的衡量标准,我个人认为,好的规章制度,应该能让团队成员感觉到规章制度的存在,但并不觉得规章制度是一种约束;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团队成员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及办事规范,是团队成员自发的一种积极状态;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一个团队的行为风格与准则的体现;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一个团队健康成长、发展壮大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管理者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最佳结合点,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分权协同管理为原则
讲究分工合作,就是要求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模式,将管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让相关部门或责任人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例如:我们按照能级管理模式管理学校,就要切实地明确校长的职责是什么,副校长的职责是什么,各部门及部门负责人的职责是什么,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是什么,班主任职责是什么,科任教师职责是什么等等。当然,作为学校管理者本人,角色定位要准。每一个干部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要十分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后卫”,还是“前锋”?自己这个位置活动范围有多大?自己在这个活动范围内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不能“越位”?什么时候需要“补位”?什么时候加入“助攻”?这些,都要求保持清醒的头脑。
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明白,实施集体领导,倡导团队合作,在学校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合作、宽松、上进”的浓厚氛围,是现代领导成功的一大特征;此时,作为主要领导一定要学会“弹钢琴”,善于分配,善于分权,有所为,有所不为,牢牢把握住学校阶段性工作目标的重点。
五、奖优罚劣艺术为机制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评先、评职、增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对教师的发展性要求进行积极的引导,让自己的学校形成一种“敢干事,肯干事,爱干事”的良好氛围。从另一方面说,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就是学校的创新力。学校的创新力就体现在教师的创新上。教师的创新来源于“敢干事、肯干事、爱干事”的实践之中。管理经验告诉我们:激励机制是一个学校能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因就在这里。
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正确地使用批评这个武器。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适度的惩罚可以使人产生适度的紧张不安感,激发人的学习、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批评武器要慎用,在管理中应该树立“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的思想。批评时要讲究对事不对人等“批评要素”,考虑被批评者的心理承受力、批评实施的场合、批评的语言等“批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该注意研究: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可以采取“热炒热卖”的“热定塑”式的批评,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可以采取“放一放”的“冷处理”式的批评;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可以采取“疾风暴雨”式的批评,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可以采取“和风细雨式”的批评;等等。通过这样的研究,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们的批评艺术才会得不断的提高。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管理经验和智慧才会因此得到不断的丰富。我们也因此才会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也因此才会完成好我们的历史使命。
管理者要求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而作为管理者应该首先考虑“做教师满意的领导”、“做善于管理的领导”。要把“向管理要质量,出效率”作为经常督促自我的信条,时刻提醒自己、完善自我行为,较为出色地管理好学校,则人聚校兴。
教学行为的改进 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篇五
素质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文明行为是大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学生社会公德水准低下,文明意识薄弱,校园内存在着种种与大学生形象极不相称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应正视学生的不文明行 为,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剖析学生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探讨加强农村学校 基础文明教育的对策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一.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现象
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当前,学校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 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上网不文明,在网上说脏话,乱发电子邮件;在校园内抽烟;破坏宿舍公物…… 二.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出现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很多,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生生源素质偏低,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学校有10%的学生来自外地,有 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外地借读生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导致学生文明意识的下降。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受到经济体制改革中遗留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通使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会给学校带来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严重腐蚀学生的灵魂,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
3.意识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措施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加上教育方式单一呆板,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空洞教学,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只是讲讲而已
4.学生对提高文明素质的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成绩,其它都是次要的,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都是些小事、琐事,无碍大局。其实这些“小事”确实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学生的认知与行为、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同其基础文明修养的程度不成正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之间、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学生对文明与否的判别标尺失准。部分学生盲目地追求“自我”,错误地把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当成了“有个性”、“有性格”、“潇洒”,如有的学生认为散散漫漫、不修边幅、浓装艳抹、奇装异服等是追求个性发展,是一种新潮,甚至认为是“有品位”;有的学生认为几个要好的聚在一起时,脏话连篇,才显得“哥儿们”,才有兄弟情,才够人情味。殊不知这些都不是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
矫正学生不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1.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
校园环境是中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示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文化文化景点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的文化景点的建设,并对文化景点的内涵进行宣传,让学
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力度,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以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报告会、学术讲座、大讲堂、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高雅音乐欣赏等为主要形式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追踪和引导校园热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促使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意志与情感等方面受到感染。
2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
以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阅报栏、报刊、学生文学社刊等舆论阵地为依 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等 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勤奋学习,文明修身,并通过总结校园内的典型事例和各种争创活动,如在学生当中开展每月班级之星的评选、优秀学风班的评选、优秀学生的评选、优秀学风班宣讲会等活动,宣传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崇尚文明、追求进步、争当先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的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发挥的作用。首先,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改变学生“背多分”的思想。把理论教学与是实践教学相结合,把中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与社会的实际、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鼓励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再次,开设基础文明课程,如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就业指导教学、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文明礼仪等课程。
4.加强教育管理,狠抓落实,培养学校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校纪校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关键,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
学校必须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制定和完善本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班风、学风建设等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在校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作为一名中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他们行动有规矩、办事有准则,做到知之而行之,并将学生掌握和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考核的内容。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成立文明督导检查小组,深入学生生活区、教室进行检查,把学生的文明行为纳入学生考核和各班工作评比的考核体系中,促使大家都重视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
(2)发挥学生“三自”作用,突出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教育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如礼貌习惯、守纪习惯、卫生习惯等。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学生会、食堂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学生文明督导检查小组、班委等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文明评比活动、监督检查活动、学生文明工程教育等,在学生群体中倡导自律自爱的同时,能使学生自觉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5.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全面的人才,而在培养人的过 程中往往培养者对被培养者的影响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教职工的表率作用。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衣着、交往、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位教职员工,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甚至是学校饭堂的员工都应该自觉担任起育人的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以优良的工作态度、优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优雅的个人行为、言行举止来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对学生的教育作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