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凸显课堂生命活力篇一
参加工作十七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担任毕业班英语教学工作,并兼任初三 级部英语科备课组组长。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始终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高涨的工作热情,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将自己的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因此近几年来我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努力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及新的教改动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注英语中考的命题动态。在教学中能协同科组老师共同搞好教学工作,协调好老师之间的关系,支持和协助科组老师的教研、教改工作。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重视教学的“五环节”,杜绝课堂“显性”和“隐性”浪费。在课堂上,我精考精评,举一反三,把评讲试卷同复习课本知识、探求答题规律、提高答题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分析答题思路,明确答题步骤,规范答题形式,揭示易犯错误,以达到评讲一题,复习一片,掌握一类的目的。带给学生知识的活力、方法的潜力。
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就课前、课内、课后的教学和管理细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
现代化课堂上所教的学生是活的,因而方法不同:而学校课堂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如果课堂缺失有序、精细的教学过程,就不可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何谓课堂教学的有序、精细?我以为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使教与学合一、和谐。
(2)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使课堂教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使课堂“两主”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应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入新课要注重考虑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目标)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明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③采取“先学后教”的方 法,给学生自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④注重师生互动研讨,充分让学生开展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敢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⑤允许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发生错误,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帮助进行分析,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获得正确的知识结论,共同探索、揭示一些知
识的规律;
⑥采取“当堂训练”的方法,教师要预先在学案上设计好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当堂巩固练习,练后及时评讲反馈,发现问题教师再予以纠正。
⑦在课末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总结:本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或方法,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反思质疑:我还有哪些问题还没弄懂等。(学案上专门设计好这一过程)
⑧课将结束时,教师还应设计好一个带有进一步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完成。
(5)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寻找最佳的方法。在课堂上,我注重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善于利于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去帮助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潜心研制既紧张有愉快的和谐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始终保持集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使学生的心境始终感到愉悦。
在教学空余时间,我勤耕不辍,不断吸取专业知识并不断归纳、整理,并恰当地运用到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教无定法,但有良法”,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取得了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优异成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在教学岗位上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同时也得到同行们的赞誉。我愿一直用我全部的汗水、精力、心血和生命去浇灌教育这永远鲜艳的花朵。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凸显课堂生命活力篇二
让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单位:唐山市古冶区习家套小学姓名:赵兴学科:科学
【摘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挖掘创设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
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
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
(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
(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
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
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
生:我的接头生锈了。
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
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
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
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
(学生制定计划、实验)
(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
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
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叶澜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解读中国教育》
4、《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沈大安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凸显课堂生命活力篇三
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例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摘 要】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那么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一﹑捕捉意外,迸发“生成”;
二、创设障碍,激发“生成”;
三、立足真实,深化“生成”;
四、延伸探究,完善“生成”。
【关键词】 生成资源 挖掘 创设
‚……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叶澜 新课程倡导动态性、生成性的教学,强调对教学目标、策略、过程方法的“预设”,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且如今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育机智”,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现实教学中,面对生成,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时候,或束手无策,或有意回避,或熟视无睹,或强行拉回„„。如何挖掘生成资源,让预设与生成携起手来共同演绎精彩课堂,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一、捕捉意外 迸发“生成”
现实生活中,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大多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从而取得成功。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锐地判断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修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 1 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即时巧妙的应对,看似偶然触发,信手拈来,似乎丝毫不费功夫,实际上却是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和历经反复实践思索的艺术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年的经验、学识的积淀也是一种预设。
案例1:《磁铁的两极》教学片段及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并能指示南北方向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教师出示一块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谁能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
生:老师,我能。(学生们纷纷举起手)师:那你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吗? 生: 能。
(我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他却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
生:老师,你的磁铁,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了。(有位学生大叫起来)师:(举起两块断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 生:(有的点点头,有的摇摇头,还有的则茫然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师:既然同学们的都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做实验。(异口同声)
孩子们都忙碌开了,有的孩子将断的磁铁的断口与标明磁极的磁铁的南极接近,发现吸在一起,然后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有的孩子则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磁铁又指向南北了……。从各自的实验中孩子们发现磁铁摔断了以后,断磁铁还是有南北两极的。
分析:磁铁掉在地上摔断了是教学中意外生成的,并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师及时“改道”,调整教学方案。“真的是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吗?”一问击起了学生心中的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他们的猜想,学生们个个兴致盎然,他们所能想出的办法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
案例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摆放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装有红墨水并带有玻璃管的烧瓶。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个装有红色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水槽中,你们猜会怎么样呢? 生:红色液体会上升。生:不对,可能会下降。生:肯定会上升。……
师:好,那我们来试试。(学生动手实验)
生:我发现玻璃管里的红色液体上升了。
生:(有一学生大叫起来)老师,我们这组的红液体从玻璃管里冲出来了,喷得好高哦!
师:这表明你们这组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实验很成功。生:(很疑惑地看着我)好像跟他们的不一样。
听学生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不对劲,课后我仔细地观察了这组的实验装置,又重新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上升地非常快,并很快冒出来了,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通过与其他组的对比发现原来正常的烧瓶内的液体装得满满的,而这个小组烧瓶内的液面离瓶口还有一小截距离,意味着这一小截被空气占据着。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会促进玻璃管中红色液体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分析:如果教师本人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良好的科学素养就能快速判断意外现象,并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探究“这个烧瓶的液面为什么升得快,下降也快”,通过两组实验的比较,追根究源。既可得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又带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石二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做也达成了知识的意外生成,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疑问。
二、创设障碍 激发“生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有着很多的功利,好像课堂上非得给孩子一些什么,尤其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非得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着一些遗憾。现在我们 要生成就不妨给孩子制造些麻烦,设置些障碍,犯些错误,课上的顺不顺当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上登载过这样一个课例: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研究,学生都知道白蜡会浮在水面上,于是教师出示两块白蜡,一大一小,让学生猜测:哪一块会沉下去?这样的问话在暗示学生其中必有一块会沉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误导”下,有的学生说:大的会沉下去。有的学生说:小的会沉下去。然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出意外,也让他们恍然大悟:只要是白蜡,不管多大多小都会浮在水面上,同一种物体的密度是一定的。这位老师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而学生在犯错的同时大彻大悟。
案例:《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片段及分析
师:(教师故意给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好几年弃置不用,故障众多的电路元件)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电路,请同学们用老师给你们准备材料接亮小灯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最快?(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连接电路了)
生:这是从哪里捡来的垃圾,怎么接不亮(一学生自言自语道)(师保持沉默)
生:老师,好像不对,这些材料好像不行。(又有一学生嚷道)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哦,千万不要抱怨,如果不亮,我们该怎么办呢?生:去找原因。师:对,老师相信你们。
(学生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舞,便更专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了)生: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我的电线老化了。生:我的接头生锈了。生:我的开关接触不良。生:我的电池没电了。……
(孩子们开始忙着修理电路:电线老化了,换条电线;接头上端生锈了,从下端去接;接触不良,用手按着使之连接……)生:亮了!亮了!(学生们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分析:正所谓是拨开云雾见阳光,学生经历“挫折”之后,会倍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的所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做到了知识的实时生成。
三、立足真实 深化“生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全部完美。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真实才是最精彩的。叶澜教授曾提出用五个实来做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扎实﹑朴实﹑平实﹑丰实﹑真实),就让我们用“求真求实”的胸怀,去追求好课的境界。
案例1:《植物的一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完成凤仙花的一生记录。在这单元教学的伊始,我就给每位学生分发凤仙花种子,教给学生种植凤仙花的方法,并让学生每天及时记录凤仙花的生长情况。一开始几天,学生兴趣很高,每天一到学校看到我就跟我说这说那的,每天汇报时,同学总能说很多,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淡下去了,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了。当进行到中间阶段时,有一次我发现每个同学汇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苗高、粗细等都是如此。这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凤仙花都带到学校里,在课堂上观察并予以汇报,却发现每个同学说得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前几天你们的凤仙花的记录是一样的,今天你们的观察凤仙花却各不相同,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脸红了,有的则承认自己是抄别人的……原来他们的记录均出自一个女同学之手。于是,我及时地表扬这个女同学,能持之以恒地观察并做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全体同学学习的,也是我们科学学习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也表扬了那些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我想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同学也一定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老师相信你们。从此以后,学生的观察记录大为改观,学生种植凤仙花的知识也在一点点生成。
分析:通过表扬让同学们认识到没有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就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求真求实才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良好的科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对孩子的将来受益无穷的。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对于饲养蚕,生活在城市的小孩是非常陌生的,但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我到蚕农那里带回蚁蚕,分给孩子饲养,并设法为孩子提供桑叶。看着小蚕一天一天长大,孩子们饲养蚕的经验也在一天天的生成,他们与蚕宝宝共呼吸同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等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养蚕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有一天,一个孩 子向我报告这样一个消息,‚老师,我只有一个蚕蛾就产卵了。‛‚怎么会呢?‛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雌蛾和雄蛾交配后才能产卵。一下子争执不下,有人提议最好的办法还是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孩子们发现雌蛾没有受精也可以产卵,没有受精的卵和受精卵从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开来。又过了几天,孩子告诉我那些没有受精的卵出生得早,没有一颗变成蚕宝宝的。而那些受精卵晚出现,却有一些孵化成了蚕宝宝,从这里学生明白了蚕宝宝是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的,从而也学到了比书本知识更为现实有用的知识。
分析: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发现这么多,只有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索而生成的认知才是深刻的、持久的。同时也知道了这样道理,科学是需要实证的,仅有推测和乱说一气是不够的。
四、延伸探究 完善“生成”
在以往的课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许多时候生成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紧,不容许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计划外,否则就要影响教学进度,违反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当学生的生成不期而至时,教师仅用一句简单的“课后再研究”挡了回去,课后却不了了之。而现在,我们要让孩子生成,就要打破时间的限制,不妨在一堂课中留个“小尾巴”并延伸到课外研究。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课程标准提出)。
案例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分析
(教师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干电池一节、电线4根)
师: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呢?请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组想要让这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师:其他组呢?
生:跟他们组的想法一样。
师:你们的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有此想法,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呢?
生:我们得先制定一个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学生制定计划、实验)(在同学们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后,更多是他们为自己的成功欢呼……他们也发现有些电路小灯泡亮不起来,有些电路一个亮另一个则不亮……)生:老师,我们组的不亮。(学生疑惑)生:我们组怎么只亮了一个?(很不解地问)……
(为了寻找原因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连接的电路画下来,虽然下课时间马上到了,我还是坚持着让他们把失败的电路画下来,并要求学生课外去探究。课后,我和那些失败的同学一起探讨,找到了正确的连接方法,同学们欢呼着,雀跃着……)
分析:在课外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也无形之中得以培养,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2:《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实践及分析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观察蚕蛹的活动,需要学生把蚕茧剪开。蚕茧剪开了,孩子们看到的一条还没有化蛹的蚕宝宝。这时,我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剪破的蚕茧。学生们提议把这个剪破的蚕茧不要扔掉,看看它会怎么变化。几天过去了,这个剪开的缝隙竟然被慢慢补上了,而且是由这条已经不动的蚕自己吐丝缝上口的。那为什么已经不动的蚕会醒来吐丝,这个问题就值得孩子们课外去研究了。
分析:孩子们自行设计实验可能并不完美,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探究能力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新的认知能力也会在探究中得以生成。
总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预设更要生成,两者不能舍弃其一。只有着眼生成,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互转化,让课堂充满变化,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那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因生成而灵动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就让预设携手生成共同演绎精彩,让课堂成为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基础教育》
叶澜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解读中国教育》
4、《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沈大安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凸显课堂生命活力篇四
让英语故事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保定市新市区韩村乡沈庄小学 刘丽芹
[关键词] 英语故事 语言环境 语言技能 创新拓展
[摘 要] 显然,各年龄的孩子都爱听故事,一是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因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活的感悟和引发思考,最后使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故事教学法把英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吸引到情景当中去,他们积极的思考,很愉悦地表达内容,并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学会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创新。
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活动多姿多彩,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盎然。实践证明,充计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学习本能,讲好故事,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最佳手段。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听人讲故事,而在听讲故事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童话寓言故事,故事伴随他们成长。故事教学法把英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故事中动人的情节吸引了他们,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因为教学内容的吸引而兴奋起来。例如,在学完单词monkey, tiger,zebra, elephant 等几个动物单词后,我就出示了一野外森林的图画,让学生看图听英语故事(有些内容学生能听懂,另一些内容学生还不会运用)。讲完故事后适当提问: what can you see ?有的学生就试着用i can see a monkey./ a monkey.来回答。用这样的方法诱导学生接受新知识,锻炼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更具科学性,才能更加符合语言学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一、巧用网络资源,引进动态故事
网络提供丰富的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资源,为跨越式发展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资源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资源,达到课外知识延伸。如有《the country mouse and the city mouse》、《my lovely dog》、《three butterflies》等等,多媒体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是一种“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无需老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自己就会如饥似渴地从网上的相关网站上找来看看。因此,教师把教育中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新单词都穿插在这些“动态小人书”中,让学生自己上网去阅读那些经老师挑选并推荐的和课本内容相关又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的多媒体故事。英语跨越式发展教学探索的起点就在于故事性教学,如何让学生更有效、更自主地学习生动有趣的故事,我做了以下几点探讨。1,教师适度引导,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导”的角色,就是要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原则,以“新颖”为前提,借助表象操作,教师角色应由“操作者”变为“组织者”。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把整篇故事浏览一遍,把新单词与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和学习,在意义中建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声词典里,有选择地学习新单词和新句型。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照顾个体差异。学得快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阅读多个故事,掌握更多的词汇,而学得慢的学生则可以量力而行,学习一至两个故事即可。
2、教会学生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阅读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早期阅读能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有限,也扼杀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要学好英语这门交际工具,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在情景创设、资源提供及人机交互中有很大的优势,能创设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有助于协作学习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网上阅读的方法。老师这时便退出舞台,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畅游在网络里,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故事,借助音频、图片、动画以及有声词典等,进行自主学习。如在four seasons这节课中,喜欢冬天的学生便进入故事snow day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冬天最明显的特征是it's very cold.另外 on christmas day里,可以收到santa clause的presents。学生在网上阅读了故事后,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这时,他们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进行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除此以外,他们可以点击进入问题库,由计算机提问学生做答,再点击进入答案库,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也可以咨询老师,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为下一步的运用打好基础。在snowy day的问题库里,有这样几个问题:
1、how is the weather?
2、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3、what can you do in winter?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便说明他们已基本掌握了故事内容。教师设计了这些台阶和路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登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利用语言环境,培养运用能力
学生阅读故事,理解了故事内容,还只是停留在语言信息输入阶段,还没有经过内化输出,学生还不能真正运用语言。因此,在小学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言环境,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改编、表演故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1、角色扮演,表演故事
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模仿能力强,因此,我们在学生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表演。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学会的词汇和句子也就越多,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通过学故事、演故事,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因此,只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他们就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2、自编故事,学会创新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已学语言,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英语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完过去式的运用时,我出示了《乌鸦喝水》的三副图,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都非常愿意开口,有的说:one day ,a bird flew in the sky, she was very ly, she saw a bottle.有的说:the bird found a bottle, she was very e she was when she came to the bottle, she found the water in the bottle was too little.有的说:the bird was very thought and thought, then she had a good put the stones into the bottle.这时,我就顺势引出第四副图问:could the bird drink the water? please make a story with the pictures by yourselves.于是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故事,并表演出来。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想方设法编出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小故事。
总之,恰当的运用故事于课堂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凸显课堂生命活力篇五
如何让课堂更精彩
我们上课通常会依据教案规划,教学教案是一种预设,但人的活动性,还有特别是小学生天生的好动性、以及他们因人而异的个性,加之现在社会影响学生的因素与日俱增,学生想说就说的烂漫活泼,稍有发展教育常识的人都不忍心将其生生掐死磨灭,所以在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发生与教案相悖的实际情况发生,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就是生成。课堂精彩不精彩是对生成的一种结果评价。可能就算你的预设准备得再充分、再精彩,没有预设到课堂实际,没有顾忌学生和内容需要,没有实际的处理课堂突发及一般状况,再好的预设只能变为假想。精彩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必须了解现在一般影响课堂的因素,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精进。
个人风貌。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脑子中天生被灌输着老师是绝对权威的概念,稍微注重师道尊严风貌的教师得到的敬畏和服从必定比随意温和的教师多,但在亲和力上面就会稍逊一筹了。能做到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的老师难,不多,但不是不能。而这种情况在小学阶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小孩子一旦知道你在实际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认定并固定你的个人形象。一旦这个老师身上有什么变化就会引起他的注意,认为你变了,多少就不会再将完整的注意放在你的身上,转而再去寻查其他能吸引他又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受骗了得东西。
教学内容,教学科目上十科,各科内容变化不定,学习要求成度多数不同,不可能每一科每一课都做到精彩纷呈,总有一些知识必须死记硬背,强化练习,这就可以放宽要求面。适时恰当的笑话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但不可时间过长,影响课堂大致方向。笑话故事的应用应该做到适时适当,最好能和内容有关,这样能将知识和娱乐和而为一,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轻松,课堂的主题氛围就会轻松得多,欢笑和知识的结合自然就是精彩课堂的体现之一。幽默起伏的语言和适当配合的肢体动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视神经,稍微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太过啰嗦和繁杂晦涩艰深的语言,太多的口头禅和无关语言,以及不恰当幅度夸张或过于微小的肢体动作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举动,多繁杂的语言动作只会将课堂定位到枯燥无趣,或造作卖秀的个人舞台,谈不上教学效益。
适合教学内容的教材,情景设置,练习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在内容的接收程度上再进一步。并且这也是更加课堂精彩程度的重要媒介,课堂精彩的发源地,如果在在这个上面能够多下功夫,将教学和娱乐,探讨,活动结合,教与学都会轻松很多,效率也会增长许多。但这方面的精彩设计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需要大量的精力设计,大量的时间消耗,对于我的现在的速食课堂来说,很多只是用来做示范课的。
教师的灵动机变,智慧处理。一直以来,我们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课堂事先设计,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当课堂上突起波澜超出了“预设”,我们不是含糊其词就是不予理睬,或者强压政策,严厉打击,将课堂空气至于窒息状态。即便这堂课的内容多少能被吸收部分,但破坏了课堂的轻松,顺其自然的发展状态。如果教师及时有策略的处理这些事情,用教学的智慧转变课堂的一些不定因素,因势利导,说不定又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个人的智慧策略,也是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各有办法。魏书生就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的教育的智慧中列举了许多这种案例处理。我们虽说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鉴。
除了影响教学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增进课堂精彩的可用方法。
学生汲取知识好比乌鸦喝水,下面的几种方法可以作为讨论:
第一种方法:灌输式
a老师特别负责任,对乌鸦渴还是不渴不作任何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拿起瓶子,另
一手捏住乌鸦的脑袋,开始灌水,而且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地灌水。可怜的乌鸦,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都是水。最可气的是,这种老师不仅灌输,还不断地反馈,看到乌鸦喝得慢、喝不下,他一边灌,还一边说:“看你这么慢,不多喝喝怎么行。”结果乌鸦得了“喝水恐惧症”,一见到水就害怕。
第二种方法:诱导式
b老师会循循善诱地诱导乌鸦:“乌鸦,快喝水吧,不喝你会口渴的。这种水很好喝,喝了这种水,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飞进美丽的清华园。。。”等到乌鸦真的感觉到顺口渴了,老师终于撕开面具,说:“乌鸦,来吧,我来喂你喝水。”
第三种方法:启发式
c老师往往身先士卒,先做战前动员:“乌鸦,今天你的任务就是喝到眼前这个瓶子里的水,当然会有很多困难,但我相信你的潜力无限,你一定能喝到水的。下面开始喝《喝水歌》,喝了咱的水,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这个水,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这个水,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这个水,见了皇帝不磕头。。。”这样一唱,乌鸦更是口干舌燥,说“老师,老师,能不能不唱了,我口渴,想喝水。”但老师的火候拿捏得很到位,这时他还不出手。一直等到乌鸦口渴得奄奄一息时,老师终于跑出来说:“乌鸦,看好了,老师是怎么做的。”于是,老师很优雅地把一个一个小石子丢入瓶子里去。中间老师还要停下来,问:“同学们,现在你们看看,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如果我们再投石子,结果还会怎么样呢?”后来,乌鸦终于喝到水了。后来的后来,老师把瓶子里的石子全部倒掉,又弄来了半瓶水,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再试试看?”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往瓶里丢,丢到最后,水终于漫出来了,可乌鸦对喝水已经兴味索然。
第四种方法:体验法
d老师一般不动手,只做智力上的提供者。通常会说:“乌鸦,你把那些小石子投入瓶子里,看看会怎么样?”乌鸦开始投了,一个又一个,水渐渐地涨起来,乌鸦的脸上有了笑容,终于喝到水了。可乌鸦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伟大,只觉得什么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
第五种方法:探究法
e老师先帮乌鸦界定了他现在确实很渴,但又实在够不着。然后,老师让乌鸦先弄清喝水的障碍是什么,然后再想办法一步步解决。乌鸦开始思考,之所以喝不到水,是因为瓶口太小,自己的脑袋太大,头伸不进去。乌鸦开始探究,能不能把瓶子的口弄大:用石头砸,不大可能,危险性太高。能不能把自己的脑袋弄小,这个成本也太大。能不能把瓶子抱着喝,咱乌鸦又没有手。能不能把水倒出来喝,也不行,水会渗到沙子里。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水平面抬高。于是乌鸦先向瓶子里投羽毛,丢树叶,发现它们全浮起来了,原来它们都太轻了。乌鸦想到投重一点的,于是选中一块大石子,好不容易搬过去才发现,它像自己的脑袋一样大,投不进去。后来乌鸦明白了,只投小石子,一个接一个地投,水面终于抬高了,乌鸦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了喝水问题。乌鸦喝到水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发现自己喝到的水是甜的。第六种方法:合作探究法
f老师前面的预热和第五种老师一样,只是让乌鸦们合作探究。当乌鸦找到方法之后,你丢一颗小石头,我丢一颗小石头,一会儿工夫就满了。然后,一起喝到了水,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谋划了性格和人生,就算失败了,也会收获友谊和眼泪。人就是这样慢慢地成长起来的,而教育的本意不就是成长吗?
我最崇尚的是古希腊教育大家苏格拉底发助产术,也就是《学记》里说的“启发诱导,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自己努力寻求答案,体验学习过程,或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我也相信小孩子只要得到实际利益就会期望得到更多的奖赏,会朝着一个地方用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期望效应,希望成真。陶行知的激励教育法在小学生身上的作用倒是更加的明显一些。我认为激励孩子自主的探究学习,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看起来没有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多少,大部分工作都是他们自己完成,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更能锻炼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锻炼,能够长久的帮助她自己个人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办法。但个别孩子也会因为奖励而自大自利,这也是我们应该在课堂采取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原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