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篇一
宜昌市上海中学 伍良胜
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吸引学生快乐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本身就具有丰富、趣味性强等学科特点。若能利用生物学的上述学科特点,挖掘各种趣味因素,进行乐趣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还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生物的快乐,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生物乐趣教学的方式很多,在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 趣味导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若能对每堂课的开场白进行认真仔细地推敲,就能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如讲“真菌”的时候,先让学生浏览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蘑菇无毒吗?”从而将学生引到真菌的结构上来。讲“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二部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我以一个问题导课:“现在有一对夫妇,男的是双眼皮、小眼睛,女的是双眼皮、大眼睛,假如他们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单眼皮小眼睛,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会是怎样的眼睛?”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七嘴八舌的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看看时机差不多,我及时引出新课课题——“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告诉学生,等我们学了新课的内容,就能对刚才提出的问题做出很好的回答。这个开场白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从“基因的分离定律”引入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有效激起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极大兴趣。二 打趣味比方
打比方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接近学生生活,加强理解。
生物学中有些观点和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如果能打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就能将知识点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要求同小组内(每两人一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转化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实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双向发展。
如讲“菌落”这个概念时,我就问:“人们聚居的地方叫小区(有很多学生都居住在各类新型小区中间),那么细菌真菌聚居的地方叫什么呢?”很容易得出菌落的关键词“一个、繁殖、肉眼可见、集合体”,从而加深理解。讲“细胞膜的作用”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把细胞比喻成学校,把细胞膜比喻成学校的围墙(包括传达室)。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变得很活跃,马上想到围墙具有保护学校的作用,从而联想到细胞膜具有的第一个作用——保护细胞。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学校的围墙(包括传达室)除了“保护作用”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可以控制人员的进出)那怎样控制呢?(让本校的学生和教师自由进出,对于来访人员,有选择让他们进出,其他人如卖水果的小贩则不让进出)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细胞膜还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并且是有选择的控制物质进出,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这样,学生自己在轻松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三 多选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感性材料是认识的源泉,特别是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是生物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活动、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更要借助于直接直观(如活体生物,生物标本)和间接直观(如挂图、模型、板画、录像等)的各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以此作为获得理性认识的依据。
讲“种子”时,不妨多找几种种子让学生观看,摸捏,甚至把它们掰开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种子的各个部位。讲“真菌”时,不妨拿几个蘑菇,几种蘑菇,甚至将发霉的食品带进教室,让学生观察、感受。讲“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总是有人说“阳光”,我就向他展示了种子在土里,见不到阳光,就不能萌发吗?这一问学生恍然大悟。还有同学说“充足的氧气”,我就问:“氧气是要用钱购买的,用钢瓶装的,你见过农民播种还要背个氧气瓶的吗?”“没有啊!”空气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一的氧气,百分之七十八是氮气啊!
利用直观手段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切,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用模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又如在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相关录像,学生对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过程就会一目了然,做起这个实验来兴趣也非常浓。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了乐趣,不再枯燥。四
趣味记忆方法进课堂
生物学科中名词和概念繁多、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因此学生中普遍存在“记不住”的问题。教师如果能授予学生一些趣味的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归纳总结法、口诀记忆法等,不但能使学生牢固记忆生物知识,还能消除个别学生的“厌”生物情绪。如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制作过程,我建议学生总结记忆为八个字: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讲“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时,美国红雀喂金鱼、苏格兰的雌猫喂小狗都是先天性行为、繁殖行为,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这是几道题目的知识融合,记忆有连贯性。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好的记忆方法,能提高学生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知识点记忆起来也事半功倍,乐在其中。五 学以致用 利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发挥生物知识的作用,培养学生成就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惊奇地发现,生物科学离我们这么近,甚至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例如:使用加酶洗衣粉不应用开水;发高烧消化不好;吃饭时大量喝水喝汤、过多食用冷饮和冷藏食物影响消化;清晨不宜在树林中晨练;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如讲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时候,有的学生指着腹部问我:“这里是不是胃?这里是不是肝脏?”讲完“植物的水分代谢”和“植物的矿质代谢”时我提出:为什么不能给植物浇水过多?(过多根部缺氧,根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为什么一次性不能给植物施太多的肥?(施肥太多,植物会因失水萎焉甚至死亡)施肥时结合松土为什么能提高肥效?(松土能增强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提高肥效)用盐腌制的肉为什么不容易腐败变质?(腌肉表面溶液浓度很高,微生物会失水死亡)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就会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而且享受到了生物学学带来的乐趣`。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篇二
让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
“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现象在我们的现行教育中仍然存在,这明显不符合学生实际,而且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知识基础、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头脑汲取精神营养。所以我们教学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他们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呆板、千人一面的工具。《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具体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怎样理解并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
一、个性化教学展现语文教师个性色彩
每个教师的性格、气质各有不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亦不尽相同,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解教材和设计教法,应该扬己之长,让鲜明的“个性色彩”充分显现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教师喜欢外国文学,在基本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可以精心耕耘这块“自留地”,或推荐书目,或组织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所教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有的教师喜欢鲁迅,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如数家珍,那么学生自然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了;有的教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有的教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语文教师自然科学方面知识广博,平时教学中经常联系举例,使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教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
笔者的长处是朗诵,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把声情并茂的范读作为引领教学的主旋律,选取恰当的背景音乐,融声调、表情、体态、情感于一体,在全体学生面前诵读作品,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充分入境,主动体味和感悟,进而用自己的话把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补。
笔者的个性在诵读诗歌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感悟和表达交流中体现,“个性化”教学让传统模式不再束缚教师的手脚,不再压抑学生的兴趣。
二、个性化教学使语文教学焕发艺术魅力
有个性的教学,才是有魅力的教学。但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种现象自然会窒息个性强烈的学生的求知欲,以至学生往往在语文课面前望而却步。笔者以为,语文教材大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领悟和个性主观色彩,都是个性化的产物。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美,努力发掘每一篇教材的内在美所创造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个性魅力,从而产生个性的特殊能量,取得个性的教育成就。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笔者请学生将熟悉的中国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林黛玉、西施、王昭君等)与木兰作些比较,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子共性的一面及个性的一面。《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果按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读―译―析―背”来教授,学生定会兴趣索然。既然《醉翁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何不从“游”字上做文章。于是笔者自己先示范当导游,再让学生成为导游,把课上成“旅游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中。“旅游课”这崭新的课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现,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兴趣来了,热情也就高了。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笔者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并且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知识,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词及“六一居士”的来历,这些课外知识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也能让他们兴趣盎然。笔者还喜欢把“百家讲坛”中名家的学说及探秘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例如,语文教材选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学生对鲁迅先生其人了解多少呢?他的思想?p情感、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时把“百家讲坛”中对鲁迅先生的探寻及分析评论适时适当加以介绍,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增。“百家讲坛”中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探究及评论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游山玩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可是他的收入从何而来?李白死之谜有谁知道?杜甫饱经沧桑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穿插这些引人入胜的话题,那么既介绍了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使得语文课堂丰富灵动起来,焕发出语文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篇三
让英语学习充满乐趣
英语是考研中的一道难关,其重要地位也是毋庸置疑。因此,学习英语,更多的是讲究方法而不是强行而为之。
我们都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千古不变的。没有兴趣,只能是很狭隘的去为了一个既定目的而奔波;但如果兴趣盎然,则会一路轻松,效果颇佳。喜欢看美剧或电影吗?想不想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剧情的新发展?那就别等字幕了,自己去you tube上看原始视频吧!gossip girl,lie to me等等,好片任你选!喜欢看英文畅销小说吗?赶快去网上看原汁原味的全本演绎吧?喜欢听cd吧,那就好好研究歌词和曲调,到时候自己去神情演绎心仪的歌曲吧!凡此种种,你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或多或少会总和英语扯上关系。既然如此,何不以此为学习契机,扬帆攻克语言难关呢?兴趣为先,坚持下去,英语达人非你莫属!
另外,也可以去英文网站的论坛,发帖子,写文章;去外文期刊杂志的网站去读文章,扩展知识面,丰富英语国家背景知识,提高词汇把握空间,这些都可以对考研英语中的阅读、翻译及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兴趣永远是学习英语的最好途径。既然考研无法绕开英语,那就开心的上路!
不只为考研而学
如果对英语实在是无法投入兴趣,那么,就只能理性行事。英语,作为一门必考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其筛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各种英语学习中,应试英语也许是与能力相隔最远的,因此要借考试之机提高语言能力,方法和技巧尤为重要。
首先,字词是基本元素。考研、应试,词汇是基础,就首要环节。有牢固扎实的词汇量作为前提,是重中之重。联想记忆法、阅读记忆法、实用记忆法都是可以采用的利器,而且要比干巴巴的考研单词手册更实用、有效。记忆力是靠锻炼而增强的,背过的新东西越多,才有能力背更多的新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高。
考研英语固然应试性强,但归根到底是依据语言学习的几个重要模块儿制定的。初试就侧重读与写,复试则强调听与说。这几个方面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及后期的工作生涯中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把握了词汇关之后,需要顺利的过渡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翻译能力的不断完善及写作水平的最后飞跃。
学用结合除了在考试中的用途,英语对后期的职场生活也有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想求职外企,一份英语简历和英语面试必不可少。如何制作一份吸引眼球的英文简历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它除了要求你能拿得出证明你的实力的“硬件”外,也要求你在英语表达方面地道、贴切。可以说,一张不超过一页纸的简历,比一张比英语试卷更能集中体现出你的外语能力。至于英语面试,更是对英语表达能力的严格考察,因为英语的面试,不同于我们平时的聊天及普通的英语对话,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对相关领域进行会谈,其中充满了难以预知的变数。因此,对于希望进入外企的同学来说,英语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读写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
还有很多国际化的认证考试,比如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等)等,其教材与试题大多是以英语为载体的,想顺利或者高分通过,也需要有很强的英语功底。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英语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有心去面对,学习英语,除了通过考试这一功效,还有能够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更多的飞跃和契机。与英语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和谐一致,共同繁荣”,不只为考研而学,为人生而学!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篇四
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与语文等基础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来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1.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像,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我以传统贺卡导入,告诉学生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力更丰富。我把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感受到计算机不是一个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家伙,利用人机之间可以捕捉的情愫,学生和计算机的距离拉近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2.创设向往情境
向往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使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画画‛一课时,我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以前学生的优秀画图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教学无疑大有裨益。
3.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教学‚用word输入汉字”一课时,我先告知学生“word”和“画图”,“记事本”一样,是一个程序,它主要的用途是处理文字。启动“word”的方法和启动“画图”,“记事本”一样,它一般在“程序”的子菜单中。接着,我提出问题:
(1)不关闭word窗口,怎样打开“笔记本”窗口;(2)怎样操作能快速切换显示这两个窗口;(3)怎样操作能同时显示这两个窗口?(4)比较word窗口和“笔记本”窗口的异同;(5)在word上能练英文打字吗?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1.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首因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陶希的实验研究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首因效应,上好每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诱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近因效应”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作用。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强化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更为重要。
课堂上,我注意导入、新授、小结的艺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时而诱之以趣,寓知于喻;时而昭示一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了。
另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干得很好‛‚你一定能做好的‛等)、动作(如微笑、点点头、拍拍肩等)、物质(如小红花或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品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内动力。
三、培养能力是目标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淡化学科性,加强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必须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若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我的做法是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强调基础性,重视发展性
由于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间不长,加之各个学校的设备、配置不同,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我想不论使用哪一种教材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的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终生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今天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信息素质。也就是说,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发展性。
3.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要经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敢于实践、乐于实践,不仅使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还要训练其动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此外,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等习惯,并能够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科技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让我们以高昂的热情进入教学创造境界,不断地钻研、探索、比较、重组、运用并发展,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魅力!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篇五
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斯宾赛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从数学本身来看,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也有情感性。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让数学课堂时时、事事充满乐趣。有的老师认为无法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因为它既没有语文课优美生动的词句和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物理、化学课引人入胜的实验操作。同时,学数学必不可少的是练习,能丢掉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题吗?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确保不减质量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想学好数学,在数学课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有的时候,虽下了一番苦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程序,但是学生还是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好的产品不畅销,得想想包装是否有问题,有内容还得有表现形式。利用一些活动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1、分组竞争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颖的、带竞争性和游戏性的活动,兴趣很高。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接受和巩固知识。如在几何概念的复习上,可先吧全班学生分为红蓝两队,每队基分为0分,凡答对一个问题者加10分,答错者扣10分,规定复习时间为15分钟,之后由教师提问。再如可改变以往练习课堂上学生练,教师评的老传统,按组比赛。每人一题,做完往后传,看哪一组先做完,而且最正确。这一类的活动,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小奖品,发给获胜的组。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愉悦,而且对数学课充满兴趣。
2、奇妙数学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吧古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穿插讲授,使学生感到玄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等比数列之前,先把印度舍罕王失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会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以一粒麦子为基础,每格多一倍,64格后麦粒的总合竟然是***079551615,是当时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和!惊诧之余,不免要问:舍罕王为何会失算呢?这时再顺势讲等比数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再如可以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这样一个问题:“v字型酒杯,酒宴上,甲喝了8个半杯,乙仅喝了一杯,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喝的多,那么究竟谁喝的多?”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当然有兴趣思考,结果他们会以外地发现:两个人喝的一样多。
3、巧借顺口溜有的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可巧借顺口溜,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学生常常听得头大,虽辛苦却不得要领,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妨利用顺口溜:“大大取大(如x<7,x<3取x<7),小小取小(如x<7,x<3取x<3),大小小大中间找(如x<7,x<3取3
4、快速抢答一堂课分钟上到三四十分钟以后,学生已经感到疲惫,有些心不在焉了,利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再次振奋起来。“快速抢答“能达到这一效果。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准备几道能巩固新知识的基础性题目,可以让学生举手,也可以直接起立回答,一般采用不举手直接起立回答问
题的方法。如: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为什么。
(1)-6×(-2)(2)-6×2(3)2×(-6)(4)-1.5×3(4)-1×0(5)0×(-10)(7)×(-)(8)(-)×(9)(-6)×0.25(10)(-0.5)×
(-8)(11)a×0(12)(-a)×(-1)这些题都是有理数乘法运算最基本的题目,利用快速抢答,既提高了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效率,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充满乐趣。
5、是真是假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重点知识要不断反复出现,才能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如对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编一些综合性强的 题目,每节课花几分钟的时间,用真真假假的判断题巩固易错的问题,在扑朔迷离中得到乐趣。二、教师语言要幽默,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何其芳曾回忆他的两位哲学老师:“我们那位康德和黑格尔的教授,在国外曾获得博士学位。他每次讲课必定从头到尾把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精心读一遍。然而他却无法把他的课教得让人可以听懂,在课堂上他总是翻着康德和黑格尔的书,东念一段,西念一段,然后半闭着眼睛,象和尚念经似的咕噜起来,要抵抗这种催眠术是很困难的。我们另一位教中国哲学的教授,他的讲义倒是事先写好的。上课的时候,总是拿着稿子一句话念两遍,要大家静静坐着默写。上这样的课实在太闷了,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缺课,准备缺到不至于被取消学籍为止。”这两位教授都颇有学问,讲课也很认真,但效果却很差。可见教学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学问的多少,语言的艺术性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数学课上成功地运用教师语言艺术,能有效地做到让学生乐学、想学。
1、用幽默的语言让课堂充满乐趣有些数学问题,若干巴巴地讲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既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掌握好,又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时,教师只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头100个,足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这是一个传统的数学问题,题虽不难,但初接触这类问题的学生却不得门径,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这时我就说:“大家可以这样想,我们勒令兔子立正,象人一样两脚着地,这时共有多少足?”学生立即回答:“200只”。我再启发:“兔子立正,使足少了40只,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20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句“兔子立正,”马上见奇效,真如“拨开迷雾见青天。”再如:几何课上,讲授线段公理时,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而又不靠死记硬背呢?让学生预习完课文后,不妨提一个这样的有趣问题:“如果你在平坦的操场上把一个肉包子扔出去,身边的小花狗发现后,时绕着圈跑过去,还是直奔肉包子跑去呢?”学生当然回答直奔肉包子跑去。这时可趁机问为什么,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自然而然地得到应用。几句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没有学生不爱接受老师的表扬。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会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汲取力量,攻克重重难关。一节课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得是否正确,都要对学生的勇气予以赞扬,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每节课的提问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把稍简单的题目留给程度稍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要回答就要给予表扬,“不错”,“很好”,“继续努力”等饱含教师赞扬、欣喜之情的话语,要始终赠送给学生。对于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努力回答正确的,教师的表扬更不可缺少,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太棒了!”“你太聪明了!”“你真行!”和赞赏的目光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真是学习数学的“料”,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3、善用语言的期待效应这里有一个小故事:“陈景润上高中时,有位数学教授到他们学校讲学。他江到:“明清以后,中国落后了,然而中国人对于数学好像时特具禀赋的。中国应当出大数学家,中国会出大数学家。1742年,歌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正确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不能够证明,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证明它。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便是皇冠的明珠。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和数,我们小学五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是谁能证明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啊!真的,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个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被老师的话震动了„„后来,经过他的努力,在那位教授的教育和勉力下,刻苦努力,终于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而当年教授的那句“你们中有一个学生证明了德巴赫猜想”,成为他奋斗的动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对学生产生恒久不变的动力,促使学生朝着老师期待的目标努力奋斗,这就是期待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羞于发言的学生要说“我相信你一定能答对”,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脑子又很聪明但缺乏扎实稳重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让他们先思考成熟后再回答,并对他们说:“相信你经过思考以后回答得会更准确”,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产生一种持久的情感,每一节课都能兴奋而充实地度过。总之,作为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不能着眼于教师讲,学生听;不能把“题海战术”当作法宝。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学生看作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用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启迪
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