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心得体会篇一
生在诗的国度,如果不读诗、读不懂诗,可以说是一种悲哀。还好诗词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师生关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运用、独立鉴赏能力的培养与考查,然而,目前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普遍薄弱,得分不高。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迎合高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喜欢诗词,能领略诗词的美妙,体验诗人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朗读,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是体悟诗词感情的最好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最好途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范读,再作诵读指导,接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腔调、情感、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得出来的,需要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
也可借助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朗读诗词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后,可以要求他们每天读一首诗,到时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可按诗词内容比,可按诗人的作品比……然后完成相应的诗词阅读题,并尝试给这些古诗词进行归类。这可以积累一定量的诗词,为鉴赏做好准备,同时也让学生的生活充满诗意。
二、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时间。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诗词作品内涵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教诗词时我尽量查阅各种史料和评述,全面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并适时地介绍给学生。诗人的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往往会在他的诗词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学生平时多了解掌握常见诗人的相关资料,做题时关注作者,有助于把握诗词情感。
诗人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特定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而宋代则大不相同,国力衰微,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如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有了时代意识,做题时留心朝代,诗词的内涵就容易理解。
当然,诗人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诗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内涵。了解背景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鉴赏时留心诗词注释,弄清创作背景,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三、掌握一定的鉴赏思路技巧
诗词鉴赏当然要建筑在学生熟读成诵又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否则鉴赏会成为空中楼阁。然而,做任何一类诗词鉴赏题都要具有思路技巧。我就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词鉴赏训练的。
(一)看题目,定类型
从诗词题材角度来看,古典诗词常考类型有:山水田园、边塞军旅、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羁旅思乡、赠友送别等。
一般看诗词题目就可以确定类型,并可以猜想主旨,然后读正文验证,这是很有趣的过程。如《征人怨》是边塞诗,主旨在“怨”,多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咏怀古迹》是怀古诗,主旨多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等等。虽然有的题目确定不了类型,但隐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带着题目读正文再来确定类型。
(二)读正文,找意象
意象,即诗词中所描写的寄托了诗人情感的客观形象(人、物、景、事)。许多的意象又有各自的喻意。虽然一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共通的。因此我将诗词当中常见意象的喻意,作为诗词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掌握。如梅的清高芳洁、坚强不屈;兰、荷的高洁;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等等。读正文时找常见意象,回忆意象的喻意,以旧带新,更容易理解诗词。
(三)会意境,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意象组合成的意境,结合诗词类型,确定意象的具体喻意,全诗感情就自然显现了。能够表现诗词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下结论,重表达
确定诗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词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词鉴赏的核心。诗词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有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学生心中有了答案,但并不等于能得到分数,要能准确表达出来才行。教师要给出答题规范,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我深信,只要长期坚持,学生们不仅能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必将喜欢朗读鉴赏古诗词,那么,他们的生活也必将充满诗意。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心得体会篇二
浅谈在诗意和趣味中营造高效语文课堂
和村中心小学何明霞
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她是熔铸古往今来人类智慧、情感、才思的一门科学,也是拨动师生心灵琴弦的一首首乐曲。她是充满诗意的,充满趣味的,又是洋溢着美感的。这可能是我和各位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共同认识。
但我们清楚地看到,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仍然缺少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
①很多老师因为对教材没有自己的用心解读,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内部,往往是照着《教师教学用书》或其他教案书抄一通,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作者的感情、独特的构思等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只是在做着贩卖知识的勾当,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没有自己的别具匠心,只是从网上下载了课件,就跟着课件的步骤教起来,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有诗意和激情。因为诗意和激情是发于教师与文本、与学生之间的。
②教师读书少或读书面窄,不关注时文和社会问题,上课只讲课文,缺少知识的拓展和阅读的有效引领。
③课堂教学节奏平缓,没有抑扬,没有波澜,缺少激情,也缺少对学生热情的调动。
以上几种现象导致很多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缺少激情,学生也缺少应有的激情,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机械地完成老师的任务,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应有的对话和交流。
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努力:
1、教师要养成素读文本的习惯,而且在课内外引导学生素读文本,师生都能抛开《教学用书》和《教材全解》之类书籍的干扰,用自己的解读方式、凭自己的解读能力去解读文本,就会有出乎意料的新鲜感受,就会读得、说得趣味盎然,激情横溢。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2、教师要放下师长的架子来,每天刷新自己,激情洋溢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语文之美,探寻语文之美。
教师要善于从每篇教材中挖掘一个美点、兴趣点,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研读文本,品析语言,放飞思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都能专心地投入到或激情朗读,或细心品味,或快乐积累,或热烈讨论,或潜思写作等活动中去,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一个有美感、有趣味的活动中去。
3、找好切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作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创新设计,让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语文课教学形式与方法要多样化。大家都知道,某种教学形式或方法就是再好,也不能经常使用,使用久了,学生就会腻烦,感到单一。因此,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创新新形式、新方法,要多样化,多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法,好是好,但也不能每一节语文课都用,那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如“窜讲法”“一课一得法”“启发式教学”“诵读法”等,偶尔用一下也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更好的是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去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新教法。我们作为教师,除了按常规语文教学外,还要大胆地做教学改革尝试,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当小老师;让学生自由结合,学生辅导学生;让学生模仿答记者问解决课文难题;让学生演课本剧;就课文难点组织学生搞辩论赛;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上课;去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上语文阅读课等。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学生始终会感觉到语文教学的多样性,能长期保持对语文教学的新鲜感。
4、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难点释疑等方面作趣味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注学习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开放型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结构、优异的智慧情操和审美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的发展功能将得到充分落实,这样“教学与发展”的教学论才有新的突破。
5、在读写结合和课外阅读中享受语文之快乐——走向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放飞学生心灵。
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对教材的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绝不能是全部内容。所以教师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空间,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会积累,培养阅读的能力,激发写作的欲望。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勤写作,然后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坚持写好日记或随笔。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应该照本宣科,而应当对文本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然后指导学生也读出或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教师要善于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上下大功夫。大语文教学观也是这样认为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领者,诗意的引领者,引领学生一同去发现诗意的光与影;教师又是一个诗意的评价者,„„只有教师诗意化的解读,学生才能有诗意化的感悟。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人,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对文学有着敏锐的感觉,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应该把语文教学当成是一门艺术来追求。”
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我希望每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和语文课程观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而高效的教学目标,把每节课上得诗意盎然,趣味横生,让学生在诗意和趣味中有更实在的语文收获。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心得体会篇三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意的课堂之时。那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课堂呢?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炼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教师关注生命个体,在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再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注生命个体,就应在课堂上树立民主的氛围。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教师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民主的课堂是相互尊重的课堂,包括师生间、学生间和对教材的尊重;民主的课堂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对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依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要彰显学生的主体个性。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语文教学也应拿起这面大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发情感。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呼唤。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知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呼唤,而每一次呼唤,都会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对比,王崧舟先生有独到感受:“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因此,诗意语文的挥洒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二、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提升教师水平,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 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人的气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怎样才能提升教师水平,课堂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呢?
首先、语文教师对待事业要有诗人一样的激情。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而语文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只有对教育人的事业充满了诗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关爱。
其次、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诗的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生动隽永,才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再者、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建立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言谈风趣、妙语连珠。教师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师要作好“价值”的引领。诗意语文,其灵魂,就是“价值”,它寄寓着崇高、纯真、善良和美好。缺少这种诗意的引领,语文只能是空壳!语文的价值取向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引领之责。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人格,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的挥洒。
三、创设课堂艺术,营造诗意氛围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有良好的氛围,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宫殿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争。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景。学生表演感受课文内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语文教学也要讲究教学的韵律和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
新课堂呼唤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应流淌着诗的旋律,涌动着诗的激情,弥漫着诗的芳香„„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心得体会篇四
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
王建刚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
[关键词]:诗意文本
诗意老师
诗意盎然
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一样,处处有美,处处存在着诗意。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业。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培育诗化了的心境,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
纯美的文本——诗情画意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就像银装素裹的北国之春。是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厚重于一体。她既要做“下里巴人”,又要成为“阳春白雪”;是“入世”中物质的语文,也是“出世”中精神的语文。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文本是一套富有诗意的教材,一幅精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指间,是一股浓的诗意。走进文本,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上劈波斩浪,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中荡漾;登临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回望《芦沟桥烽火》,泪湿陆游的遗嘱《示儿》,品尝的是《碧螺春》。诗意的文本,能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华彩。《拉萨的天空》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中的三幅图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无不透露出拉萨独特的民族风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激荡人心。美文配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岂止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幅让人难以割舍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习得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诗的意境被无情地解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被残酷的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我们的老师简单地当成了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工具,而作品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心灵关注了太多他们年龄所不能承载的重负。我们的学生,也因为少了诗情的荡漾,少了诗魂的滋养,成了诗意失落的一代。
前辈们提出“涵泳”,叶圣陶先生把读书称为“美读”,李吉林老师创造情景教学。可见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有诗意的。他们要把孩子带入情境的世界,美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语文教育就是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程,是诗意的课程。
语文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性的显著特点,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时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文本的诗境、诗情,诗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尤其与经典性的文本对话,学生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所以,教师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诗意的老师———才华横溢
诗意的教师对人生,他们是渴求冲破功利主义的束缚,走出追仄的生存空间,诗意地栖居在教学的大地上,挥洒意趣,书写人生。诗意语文在于诗意解读。诗意的教师拥有一颗缪斯心性,能够以一颗敏锐、善感的心解读生活、文本、儿童中的种种诗意。“诗意语文在于唤醒诗心”。在诗意的课堂中,老师用一颗诗心,带着几十颗童心交流,以一份情感动另一份情,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诗心荡涤另一颗诗心。文本语言有的或清新、或华美,给人修饰之美;有的或朴实、或简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或平缓、或生动,亲切温馨„„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或纵情渲染、激情回荡,或自然流畅、舒展畅达,或娓娓而谈、舒卷自如„„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的语言具有了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与同学、与文本实现真正的意义的自主对话,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
“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诗意语文的美,在于教者自然,不无病呻吟,不把个人的情绪无限夸大。这使我想到老一辈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朴素无华,贾志敏的行云流水,支玉恒的挥洒自如,靳家颜的腹有诗书。他们课堂中对学生风过无痕,大雪无痕的语言训练,是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扎实的训练。而学生却浑然不知是在接受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诗意。语文教师得怀有诗情,得富有教学魅力。诗意需要智慧,需要真情,上课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情感冷漠僵硬的教师与语文课的诗意是无缘的。教师的诗情,教学的魅力哪里来?它源于理想信念的守望,文化底蕴的厚积和语言功底的修炼,在《逆风的蝶》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叙述的“去年的这一天,蔷薇花与蝴蝶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约定,今天就是它们相会的日子。蔷薇忘不了,蝴蝶更忘不了,迎着呼呼的狂风,蝴蝶出发了。我们看到过阳光下、微风中的蝴蝶,舞姿是那样飘逸、轻盈。那么狂风中的蝴蝶还能给我们这种感受吗?”然而,每个人的上课表达方式不一样,青年特级教师王菘舟内蕴深沉,盛新凤老师热情奔放,孙双全的睿智洒脱,都烙上了个人的风格,诗意语文要以教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诗意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诗意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
斑斓的“土地”———流淌诗意
教师耕耘的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儿童。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脚下是
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每一个儿童都是天使,每一个儿童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有梦就有诗。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耕耘未来,怎能不激动满怀并引以为豪!培根说:“物资以其感性的诗意光辉向着整个人微笑。”语文,这一“物资”当然也应该应它的诗意光辉向儿童微笑。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忘了想儿童微笑,甚至还会像卢声林堡所说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肝的撞到一个孩子”。而说的好!我们不理解诗意语文是为了孩子的微笑,为了孩子心灵的丰富和自由。雪莱说“诗也是孩子”,这正是语文的追求。面对着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帮助孩子练就一颗慧心,打造一双慧眼,必须“身先士卒”,作出示范,给孩子感性的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培养孩子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孩子生活亮点的能手。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但很多事情是瞬间即逝,需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如果没有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没有敏感的心灵,是感受不到宇宙原来就是一个鲜活跳动着的生命啊。教师要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而享受语文,享受生命。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慧心。我们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却不知道用孩子的心看生活。这不但影响着教学,而且更会影响着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人评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这正形象而有力的说明了于老师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他拥有一颗读懂童心的慧心,从而赢得了所有孩子的真心。因此,我们应该蹲下身来,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孩子的喜怒哀乐,主动接触、用心体察、宽容理解那些为孩子所神往和珍视的文化信息,关注孩子的最新动向,捕捉孩子的兴奋点,探寻教师文化与孩子文化的共鸣区,允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发现和表达。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离谱、荒唐或出人意料,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倾听、关注、鼓励。教师的高尚品格,博学多才,与学生思维的多姿多彩,交相呼应,充满灵动之气。
“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然而,一些语文竟然是这样教学,只要字词句章,而没有字词句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和心灵;只要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没有训练中人精神和能力,不是人去训练,而是去训练人;只注重结果,注重效率,而没有过程,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儿童以有经验及其需求;只有教室。以及教室中那本薄薄的被称作“神圣”的教材,而没有田野,没有生活,没有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于是孩子把麦子认作草,不知夏天鸣叫的是蝉,只知中心句„„这样的语文,理性胜利了而感性却失败了。
我们所追寻的诗意语文,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把儿童当是真实生活的守护者,当作语文这一“田野”上的牧羊人,儿童天生是诗人,儿童的思维富有先天缪斯性,在《白鹭》第三自然段中,老师出事这样一个题目:谁愿意为第五自然段取名字?有的学生说:“我想取‘碧水中的倩影’,清水虽比不上大海美丽但是它有洁白的白鹭站在其间,白鹭美丽的身影倒影在水田,这倒影使整幅画异常美丽。”有的学生说:“我取名为‘澈’,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清澈见底,看上去晶莹透亮,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取名为‘出淤泥而不染’因为白鹭仿佛是一枝洁白无瑕的荷花,亭亭玉立。”说的多好啊!只有发自内心才有这么美的语言,然而这一切,并不是老师刻意的要求,而是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是学生内在的诗意的升华。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诗意的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心目中的人。
诗意语文是追求幸福的语文,诗意是一种部位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因此也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这一切,将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导引向宽阔而悠长的生活世界。诗意语文,就是要以幸福的手段达成幸福的结果,赢得学生幸福的人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尊严,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这样的课堂,是心灵流动的乐章。这样的课堂,是人性弥漫的天堂;这样的课堂,是文心流泻的诗章。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
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诗意心得体会篇五
让课堂充满笑声
-----谈如何激发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爱因斯坦也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是的,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地理教学同样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为此,我结合平日的教学中实施,我特别注意每一节课的精心设计,着力于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我平时上课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以下汇报。
1、关注生活,设计情景,引发兴趣,发展兴趣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着眼点应该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在平日地理课堂教学中我时常关注生活,设计情景,引发兴趣。如讲“季风气候”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美国的格林太太在上海开了一家公司。格林太太的腿里有一块钢板,那是在一次车祸中留下来。格林太太在意大利也有分公司,她经常埋怨说:“上海有一个美妙的冬天,但有一个糟糕的夏天,而意大利则相反。”你知道格林太太为什么这么说吗?请你从气候的角度去分析。有的同学说:“上海的气侯潮湿,格林太太的腿受不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爸爸的腿也遭遇了车祸,一遇下雨阴天就受不了。”“说的很有道理,同学们如果认真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一定还会了解的更多。”简单的几句话,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引发出来了。讲“水资源”一节课时,我仍然是设计生活情景,引发兴趣:今天天气很热,同学们刚刚上完体育课,口很渴,这时你最想——(要是有水喝,该多好呀)。当你喝上水时,你的感受是——(真痛快,有水真好呀),在有水和没水的情况下,你都感受到水资源是宝贵的。在介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一课题时,我设计了让每一名同学从临沂日报记者、地理教师、小区物业管理员、房地产开发商等角色中任选一个角色讨论怎样从“自身”做起,支招节水,我还和学生一起为了争创“节约型校园”,在班级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餐,节约用纸,节约用钱”,并设想如果你是学校领导,此次活
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让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用实际行动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并努力争当本节课的小小经济学家、节水环保小使节和智多星。这样的设计,引发了兴趣,发展了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2、增强语言魅力,激发热情,体味兴趣,探究兴趣 “中国政区图”是学习中国地理最基本的地图,应终生铭记在心,达到“心中有图”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繁杂、枯燥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感兴趣呢?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配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神奇的祖国》:“我们的祖国真神奇,轮廓像只健美的雄鸡。东北三省是雄鸡的头,新疆和西藏是雄鸡的尾,台湾和海南是雄鸡的脚;巍巍的群山是雄鸡的骨骼,涛涛的江河是雄鸡的血液。雄鸡雄踞于世界的东方,高昂红冠,翎毛高扬,扇动金色的羽翼,引颈高歌,欢呼喷薄欲出的朝阳——雄鸡一唱天下白„„”。这样,通过老师的语言魅力使学生不仅在地理学习中欣赏到美,而且还激发了学习热情。
在突破教材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时,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效果不错。“季风气候”是本册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冬季风对气侯要素的影响,如果简单的说是因为寒冷干燥,造成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印象不深。我就通过图像,配以文字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老师使用较强的语调,特殊的手势等来突出和强调,从冬季风的形成源地开始,“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强冷空气,犹如一只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队伍,一路冲杀南下,锐气十足,使北方本来较南方就寒冷的天气,更是雪上加霜,到处呈现毛主席诗词里所表现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景象。这支寒兵冷将继续南下,受到阴山、秦岭等一些坚强卫士的重重阻挡,一挫再挫,兵折将损。到南方已是强驽之末,弹尽粮绝,使南方受此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这就使我国南北温差进一步加大。”这样,老师使用语言魅力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体味了兴趣,探究了兴趣,并把把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当成是快乐的事,使学生真正学“地”懂“理”,并让这种学“地”懂“理”的兴趣不断发展。
3、师生互动,知识共享,延伸兴趣,升华兴趣
“山东省”和“山东半岛”两节探究课是有关乡土地理的知识,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根据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山东省的旅游、风景图片、挂历、磁带等。我上网查资料,查文献。最后,老师把汇集的材料整理,分为农产品、工业产品、水产品、风景区、乡土风情、交通等几个主题张贴在走廊的墙壁上。如:顺口溜“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如潍坊的萝卜皮;周村的烧饼、德州的扒鸡、沂蒙的煎饼、济南的烤地瓜;大泽山的葡萄、肥城的桃、昌乐的西瓜、东陵的枣。”歌曲《沂蒙山小调》,还有一些旅游风景的图片,有学生本人的照片等都成为受欢迎的内容。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在正式课堂上,60多人的课堂变成了60多人知识共享的课堂,其知识丰富程度远比老师唱独角戏的效果好得多,当老师提到某个问题时,班上学生都抢着答。老师只是把相关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讲解一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顺利完成了。不仅初二的学生爱看,别的学生和老师都驻足观看,一段时间内学校上上下下掀起一股学习“我们的家乡—山东省” 的浪潮。这样就使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真正的延伸。
讲“长江的开发”这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先播放歌曲《大中国》,同学们听出“家里藏着两条龙是长江和黄河”,引出长江龙,然后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试画长江龙,直接在课堂展示。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并利用形象的长江龙形图了解有关长江的概况,学生们饶有兴趣学习的同时掌握了知识。长江三峡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这座长达193公里的峡谷,不仅仅是轴山水长卷,更是座诗书长廊。三峡之灵山秀水给文人们以灵气和灵感,如“巫山云雨”、“《早发白帝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等。可以说三峡就是一首壮丽的诗歌,从雄壮的瞿塘峡,到婉约的巫峡,再到行云流水的西陵峡,三峡是段落分明而又酣畅淋漓。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长江三峡的图片和相关的诗歌资料,下节课展示。最后师生同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表达对长江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祝福。虽已下课,但学生是兴犹未尽,意犹未尽,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自然得到了延伸,同时也升华了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兴趣是成才的基石。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把暂时兴趣变成持久兴趣,还需老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今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坚持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下功夫,让每一位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努力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我相信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定会因此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