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雷达液位计篇一
radar:通过无线电技术对目标物的探测和定位。测定目标位置的无线电技术范畴 气象雷达:是用于探测气象要素和各种天气现象的雷达,“千里眼、顺风耳”。
雷达气象学:利用气象雷达,进行大气探测和研究雷达波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和天气学共同研究的一个分支。雷达气象学在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气象雷达的分类:探空雷达、测雨雷达、声雷达、多普勒雷达、激光雷达 南方:s波段为主,北方:c波段为主 雷达机的主要构成
rda-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 rpg-雷达产品生成子系统
pup-主用户处理器子系统
其次包括:通讯子系统、附属安装设备 rda 主要结构:天伺系统、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 定义:用户所使用的雷达数据的采集单元。
功能:产生和发射射频脉冲,接收目标物对这些脉冲的散射能量,并通过数字化形成基数据。雷达的硬件系统!
rda的扫描方式:雷达在一次体积扫描中使用多少角度和时间。
rda的天气模式:1.晴空模式:vcp11或vcp21
2.降水模式:vcp31或vcp32
新一代雷达:降水模式 vcp:雷达天线体扫模式
rpg(雷达产品生成系统)定义:(指令中心)由宽带通讯线路从rda接收数字化的基本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和生成各种雷达数据产品,并将产品通过窄带通讯线路传给用户
功能:产品生成、产品分发、雷达控制台(ucp)pup(主用户处理系统)
功能:获取、存贮和显示雷达数据产品。预报员通过这一界面获取所需要的雷达产品,并将它们以适当的形式显示在监视器上
用处:(1)产品请求(获取),(2)产品数据存贮和管理,(3)产品显示,(4)状态监视,(5)产品编辑注释。粒子对电磁波有散射,衰减,折射的作用
散射:当电磁波束在大气中传播,遇到空气介质或云滴、雨滴等悬浮粒子时,入射电磁波会从这些介质或粒子上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这种现象称为散射现象。
主要物质:大气介质、云滴、水滴,气溶胶等。其它散射现象:光波、声波等 散射的类型:瑞利散射:d<<λ;米(mie)散射:
d≈λ 瑞利散射
散射函数或方向函数 :
后向散射能量:雷达天线接收到的只是粒子散射中返回雷达方向(θ=π)的那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称为后向散射能量。瑞利散射性质
①粒子的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短,散射越强。②粒子的散射能力与直径的6次方成正比。粒子半径越大,散射越强。
③粒子的前向散射和后向散射为最大,粒子无侧向散射。散射截面为纺锤形。散射截面或后向散射截面
定义:设有一个理想的散射体,其截面为σ,它能全部接收射到其上的电磁波能量,并全部均匀地向四周散射,该理想散射体散射回雷达天线处的电磁波能流密度,恰好等于同距离上实际散体返回雷达天线的电磁波能流密度,则该理想散射体的截面σ就是实际散射体的后向散射截面。
意义:用来表示粒子后向散射能力的强弱。后向散射截面越大,粒子的后向散射能力越强,在同样条件下,所产生的回波信号也越强。
反射率η:单位体积内全部降水粒子的雷达截面之和。反射率因子(z): z的不同取值,意味着不同天气状况。通常z的取值从0dbz~70dbz,因此要求天气雷达必需有非常大的检测范围。新一代天气多普勒雷达的接收机动态范围是90~100dbz以内。
云、雨滴的散射:
雷达的波长越短,散射越强。若雷达的波长一定时,在满足瑞利散射的情况下,粒子半径越大,散射越强。电磁波衰减:电磁波能量沿传播路径减弱的现象,是散射和吸收两种作用的总和。
衰减原因:当电磁波投射到气体或云雨粒子上时,一部分能量被散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转变为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从而使电磁波能量减弱。
雷达回波:当雷达波束投射到云、降水粒子上时,云、降水粒子就会发生散射现象。其中向后方散射的一部分散射波重新返回到雷达天线处,并在雷达显示器上显示出各种图像。
雷达气象方程:雷达回波强度不仅取决于雷达系统各参数的特性,而且和被测云、降水粒子的性质有关,还与雷达和被测目标之间的距离以及其间的大气状态有关。雷达气象方程就是根据所测定的回波强度去推断云、降水的物理状况,将雷达的作用距离与发射机、接收机、天线、目标和环境的种种特性联系起来的方程。普通雷达方程:
结论:雷达回波功率强弱取决于:pt发射功率,g增益,雷达截面,r目标物距雷达站的距离
雷达气象方程的讨论:雷达气象方程:①雷达机各参数、②气象因子、③目标物和雷达机之间的距离 雷达机参数:①发射功率,②脉冲宽度和脉冲长度,③波瓣宽度,④天线增益等
发射功率:增加发射功率通常可以提高信噪比,从而增大最大探测距离。但最大探测距离还取决于脉冲重复频率,目标物最大高度,雷达架设高度,以及地球曲率等影响。
脉冲宽度γ和脉冲长度h:当两者增加时,雷达脉冲在空间的体积增加,同一时间里被电磁波所照射到的降水粒子数量增多,所以回波接收功率增大,使一些弱的雨区等容易发现。缺点:1)雷达的距离分辨率变低2)雷达的盲区变大。
波束宽度θ: 水平波束宽度和垂直宽度愈大,天线发射的能量愈分散,入射能流密度将随距离增加而较快地减小,造成回波能量变弱。天线增益也随之增加。
天线增益g: 天线增益增加时,回波功率以平方的倍数增大,可提高雷达的探测能力。提高g,必须增大圆抛物面口径的几何面积,带来转动性能和抗风能力差的缺点。增大天线口径面积可以提高天线的增益和减小波束宽度,从而增大雷达的探测能力和探测的角分辨率
波长:雷达的最重要参数,云雨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能力和衰减能力,都与波长有密切关系。各气象因子的作用:1)目标物的后向散射特性。反映在因子
上
2)波束路径上各种粒子对雷达波的衰减作用。反映在因子
上
距离因子的影响:pr与r平方成反比,气象目标随距离增加而减小,同样强度的降水出现在远距离处要比近距离处弱得多 大气折射:电磁波在大气中曲线传播的现象
大气折射类型:标准大气折射、临界折射、超折射、零折射、负折射
大气折射对探测的影响:由于大气折射指数分布不均匀性,会使电磁波在传播中发生折射现象
超折射:当波束路径曲率大于地球表面的曲率时,雷达波束在传播时将碰到地面,经地面反射后继续向前传播。然后再弯曲到地面,再经地面反射,重复多次,雷达波束在地面和某层大气之间,依靠地面的反射向前传播,与波导管中的微波传播相似,又称超折射
超折射形成的气象条件:超折射是因为大气中折射指数m随高度迅速减小造成。折射指数随高度迅速减小,必须是气温向上递增,同时水汽压向上迅速递减,就是常说”暖干盖”的大气层结。雨后晴朗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形成上干下湿的逆温层,发生超折射
测距原理:物理基础:目标散射,电磁波等速直线传播。多普勒频率(频移):当目标物与雷达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到回波信号的频率相对于原来的发射的频率产生一个频率偏移,在物理学上称之为多普勒频移。
径向速度:物体(目标)在观察者视线方向的速度。
距离折叠:是指雷达对雷达回波的一种辨认错误,当目标位于最大不模糊距离以外时,会发生距离折叠,雷达显示回波位置的方位角是正确的,但是距离是错误的。
多普勒两难:对于实际工作的雷达,波长是固定的,当选定了最大不模糊距离(或脉冲重复频率)后,就存在一个最大不模糊速度。即当目标的径向速度大于最大不模糊速度时,就会产生混淆。由雷达测得的径向速度将相差两倍最大不模糊速度。2
当最大不模糊速度较小时,会产生多次速度折叠。
显示方式: ppi:平面扫描、rhi:垂直扫描、vol:体积扫描显示、cappi:等高平面位置显示、vcs:任意垂直剖面、局部多层cappi显示、、垂直最大回波显示cr、等值线图显示
等速度线:径向速度相同的点构成的线。零速度线是由雷达径向速度为零的点组成 零径向速度:某点的径向速度为零。
1)该点处的真实风向与该点相对于雷达的径向互相垂直 2)该点的真实风速为零,在那里的大气运动极小或处于静止状态
零径向速度意义:零等速点的风向是由邻近的负速度区,垂直于该等速度点吹向正速度区。地物回波:是指由山地及其上面的各种建筑物等对电磁波的散射产生的回波。晴空回波:云很稀薄或没有云雨的晴空大气里,或在不可能被探测到的小粒子所组成的云区内探测到的回波 超折射回波:当大气状况为超折射时,雷达回波会出现平常探测不到的远距离地物回波,就是超折射回波 旁瓣假回波:雷达沿主波瓣传输电磁波,主波瓣典型宽度为1º,当旁瓣发射出的电磁波在近距离遇到一些特别强的降水中心时,也能产生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一般情况下,旁瓣产生的回波太弱,不易分辨出来。但是当遇上反射率因子极高的目标物(如积雨云中柱状的冰雹和暴雨)时就能够出现旁瓣回波 二次回波:由于距离折叠或者多层回波,当目标物位于最大不模糊距离之外时,就会产生距离折叠,而出现二次回波
三体散射:由于雷达能量在强回波区向前散射而形成的异常回波。因为强回波区一部分能量被散射到雷达,一部分能量散射回地面,其中散射到地面的能量又返回到含冰雹的强反射率因子区,强反射率因子区再次反射回雷达而形成。
层状云降水:又称稳定性降水或连续性降水。特点:水平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均匀,时间变化缓慢。
层状云降水回波: ppi:呈均匀连续的大面积薄膜状,片状,丝缕状结构明显,强度弱,一般在20~30dbz,边缘不整齐,有时有强雨中心。(零度层亮带)
rhi:云体厚度较小,回波高度约5-6km,顶部和底部平坦,结构较均匀。
零度层亮带:是层状云降水回波的主要特征,是冰水混合层,反映了层状云中有明显的冰水转化区。零度层以上的降水粒子以冰晶为主,通过亮带后,全部转化为水滴。亮带说明层状云气流稳定,无明显对流活动。积状云:或称对流云,是由对流运动所产生的,通常与短时强烈天气相配合。
积云降水回波强度特征:ppi:表现为几km到几十km不规则分散、孤立块状。回波通常由单个或多个对流单体形成的回波组成。回波呈块状,尺度小,结构密实,边缘清晰,强度较强(35dbz以上),持续时间变化大。强中心到外围的强度梯度较大,随不同的天气过程排列成带状、条状、离散状等。
rhi:单体呈柱状结构,垂直伸展大于水平伸展,强对流单体顶部有云砧向下风方伸展或呈花菜状,悬垂中空,云体随对流发展变厚。回波顶发展较高,多数在6-7km,一些发展强烈的单体可达10km,个别可达20km。
穹隆:由雷暴前方的强烈斜上升气流深入云体,形成回波图像中的弱回波区。云体上冲:由上升气流引起的。积层混合云降水的天气特点:范围大,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强降水。
积层混合云降水回波:ppi:又称为絮状回波,比较大的范围内,回波边缘呈现支离破,没有明显的边界,边缘紊乱,层状云回波中镶嵌着一个个密实团块的对流云,强度可达40dbz或以上,有时强回波团块整齐排列可形成一条短带。
rhi:表现在均匀的层状云高度上柱状回波起伏地镶嵌在其中。在对流云衰败阶段,柱状回波与层状云回波合在一起。雷达产品:
1.基本数据产品:反射率因子(r)平均径向速度(v)谱宽产品(w)2.物理量产品:
强度物理量产品:回波顶高(et)垂直累积含水量(vil)时段雨量累积(ohp、thp)雨强显示(rz)
速度物理量产品:垂直风廓线产品(vwp)合成切变(cs)径向散度(rvd)或称速度径向切变、方位涡度(ard)谱宽物理量产品
3.反演识别产品:(1)阵风锋;下击暴流;
(2)中尺度气旋;龙卷涡旋;
(3)风暴;冰雹自动识别等;(4)风暴自动识别、跟踪、预报和预报检验。3
雷达液位计篇二
中国公开最新型dwl0020反隐形战机雷达(图)2009-05-22 10:56:11 来源: 环球时报(北京)
跟贴 9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4月1日,在世界雷达博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展出的雷达实物照片,首次公开了中国最新型反隐身飞机雷达——中国dwl002 被动探测雷达系统。该雷达与普通有源雷达不同,是一种无源雷达,对目标采用的是被动探测。
中国新型反隐身飞机雷达
中国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采用多基站布置,各基站都会捕捉到信号,通过计算信号到达各站的时刻差,可以计算出辐射源与各站之间的距离差,进而求出目标的空中坐标。
中国反隐身雷达系统绘制的目标轨迹图
环球时报5月22日报道 2009年4月1日,由中国雷达行业协会、保利科技有限公司、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09年第五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该展向公众展示了中国航空、航海、军事、交通运输等领域中雷达科技的应用成就,也有来自国内外百余家参展企业现场展示的各种先进的军用、民用雷达以及与雷达相关的零部件、配套技术等。在本届展会的一个不太引人瞩目的展台上,有一张雷达图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张图片上拍摄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展出的雷达实物照片,这就是被国内外炒作颇多的中国最新型反隐身飞机雷达--中国dwl002 被动探测雷达系统。
被动探测
对于各类有源雷达而言,我们知道它可以通过处理自身发射的已知电磁参数、接收从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来定位被探测目标的各类位置参数。但现代隐身技术通过吸收雷达电波、减小雷达角反射面、减少散射雷达电波,降低了此类雷达的效能。有源雷达因发射雷达波信号,自身的安全也受到威胁,因此一些国家开始发展无源被动探测雷达。由于无源雷达事先并不知道所要接收到的电磁波的特征和参数,所以它完成目标定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首先,必须有足够快速和精细的电磁信号分析和鉴别能力,以确保在现代战争复杂的电磁环境下通过每个电磁信号的细微差别来区别定位发射或反射该电磁信号的目标。据称,中国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采用了独立的脉冲信号分析系统,能非常精确地分析各种电磁辐射信号并对它们进行“指纹”(finger printing)式识别,包括区分两台同一型号的脉冲发射器各自发射的同类信号,可以精确分析脉冲宽度内的信号特征。其工作原理如下:因为标准的方波脉冲、三角波脉冲等都只在理论上存在,而实际的脉冲形状受到元器件工艺和制造质量的影响,即使同一型号的脉冲发射器之间也有些微差别,而中国dwl002 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恰恰能分析出这种差别。相比之下,传统电子情报侦察系统的侦察对象通常仅是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脉冲间隔和脉冲重复频率等参数,掌握这些参数后就可以对这种信号的辐射源实施有效的电子干扰,并不需要做到区分同型脉冲发射器各自发射的同类信号。
其次,无源雷达要完成目标定位还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定位算法,这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多个侦察接收站都接收到了被确认是同一辐射源辐射的信号,由于接收站相互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已知,那么定位目标应当从时间处理着手,dwl002 系统正是采用所谓的电磁波“到达时间差”方法来进行定位的。
在该系统部署完毕后,每个站都可以通过gps或者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知道自身的空间位置,并得出与其他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参数。如果目标发射或者反射电磁波,多个基站都会捕捉到信号,通过计算信号到达各站的时刻差,我们可以计算出辐射源与各站之间的距离差。而由基本的数学知识,我们知道如果一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时,其轨迹是双曲线。而其中两个站的空间位置已经确定,所以我们可以很快得出一条双曲线的平面位置方程,而目标必然在这条曲线上;同样对另两个站进行相同的处理又能得到另一条双曲线的平面位置方程,那么目标就必然在这两条双曲线的交点上,这样我们就能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了。该系统完成三维定位的原理也完全一样,只是每次计算得到的是空间的双曲面方程,需要三个双曲面相交才能得到点的位置。这种目标定位方式的采用决定了dwl002在使用方式和工作原理上与传统电子情报侦察系统有根本的区别,可以认为它是对传统电子情报侦察系统的超越。
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一般工作编程可以根据执行作战任务的不同,分为双站式、三站式或者多站式。如果完成二维定位(例如对地面/水面目标定位),需要至少3个侦察接收站来实现联网探测,各个侦察接收站之间的距离最大可达50公里,通过微波接力通信使得各站之间实现信息沟通。各个机动侦查处理站的所有设备都装载在一辆高机动越野车上,所有电子设备都装在一个机动方舱内,其中一个作为主站,其他两个作为辅助站。该系统还特别适用于防空监视,此时必须进行三维定位(因为对空中目标还要确定其高度),需要4个侦察接收站。侦察接收站的侦察天线部署在高近20米的桅杆上以增大探测距离,各个侦察接收站的处理结果均通过主站转交给电子战指挥中心或战区指挥部门。该系统能接收、处理和识别各种机载、舰载和陆基雷达、电子干扰机、敌我识别装置、战术无线电导航系统(即“塔康”系统)、数据链、二次监视雷达、航空管制测距仪和其他各种脉冲发射器发出的信号。主要工作方式包括空中目标监视和分析、地面/水面目标侦察、实时和准确的空中目标定位和信号跟踪、早期预警和频率活动情况监视等。
当然,该系统也可以和有源雷达系统结合使用,如以双/多基地方式合理布设无源和有源雷达,当外界电磁辐射不存在或无法利用时,利用无源雷达接收己方有源雷达的直射信号与目标的反射信号,对目标进行探测。这样既利用了无源雷达的隐蔽性,又增强了有源雷达的利用率,无形中会大大提高防空部队对付隐身目标的作战能力。性能特点
dwl002 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雷达,它是利用测向和时差定位技术进行目标检测、定位和识别的无源雷达。该雷达具备如下特点。
隐蔽性好
由于该雷达系统采用无源工作体制,自身不对外辐射电磁波,不易被敌方侦察和跟踪,因此具有抗反辐射导弹打击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一般在发动军事进攻前,都要进行电子压制作战,已经发现或者暴露的雷达站,都会遭到打击。
但是,dwl002属于不发射电磁波的被动工作方式,敌方无法通过有效的电子侦查来发现它,因此,也就无法使用反辐射导弹来实施有效摧毁。
探测距离远
系统利用对流层散射特性,具有超视距监视的能力。该系统可以通过对流层的电磁波发射原理,来发现距离很远的空中目标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而及时捕获目标。这不但包括空中目标,还包括敌方海上目标和陆地目标,因此,其工作频率截获范围很广,是一种多军种共用的被动雷达系统。
抗干扰能力强 系统可以在复杂电子环境下工作。由于采用被动工作方式,系统只是截获并对接收到的电磁波有选择地进行定位分析(包括干扰信号),其本身并不发射任何电磁波,因此其几乎不存在被干扰问题。
机动性好
系统采用车载运输方式,运用液压自动调平,自动寻北,天线电动升降等技术,可在30分钟内完成系统架撤,实现快速转移。从宣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系统都装载在国产越野军用卡车上,集成化程度很高、机动能力很强,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在任何公路上机动。在到达目的地后,可以很方便地展开和撤收,而这个过程也是全自动化的,全系统只需要6~8名操作员。必要时,该系统甚至可以进行遥控作业,使用十分便捷。
工作频带宽
系统采用分频段天馈系统和分频段接收机满足频率范围为1.0~18吉赫的要求。该系统的天线的灵敏度很高,对工作频段内的信号具有高的截获概率。该系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如针对各种雷达和干扰机探测、用于敌我识别装置探测、用于“塔康”和测距仪、方位瞬时视场等分别选择不同的频段。
信号适应能力强
系统探测非合作信号,能适应各种信号形式,包括各种雷达信号、通信信号、干扰信号等。这也是该系统的强项,也是其之所以能够探测隐身空中目标的特点。据称,该系统不但能够适应现有的各类军用频率,还能适应各类民用频率的探测需要,比如民用无线电广播、民用电视传播、民用微波通讯、各类移动手机基站等信号的正常传输进行分析,并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的预先编程进行解算。这些民用无线电信号可以作为有源雷达辅助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探测隐身目标,在战时,这些民用雷达被敌人攻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使敌人能够发动某种规模的攻击,也很难彻底摧毁这些遍布全国各地角角落落的众多基站。
定位精度高
采用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及通信传输技术,实现了目标的精确定位。该系统的定位依赖于gps或者其他卫星定位技术(包括我国的“北斗”系统),而且其探测定位精度与时间同步技术分不开。该系统的中心侦察接收站和其他侦察接收站的时间必须保持高精度的同步,否则计算得到的时差没有意义。实现时间同步有很多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所有侦察接收站都接收一颗卫星(如我国的“长河二号”系统就有这个能力,精度10-6秒;下一步等“北斗”系统全球组网成功后,就会提供更精确的授时能力)的授时,这种方式不仅精度高,而且能实现全球覆盖。据称该系统的实际定位精度可达到2%~3% 具有目标识别能力 在获得目标位置信息的同时,还可得到目标载频、信号形式等情报信息,通过自身数据库实现对辐射源及辐射源平台的识别。
使用效果
隐身技术改变了空战的方法,特别是隐身飞机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大幅度提高了作战效能,改变了攻防战略平衡。发展反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反隐身研究还是隐身技术发展的一种刺激和推动力量,也是检查、验证自己隐身武器性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是一种能对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标进行定位、识别和跟踪的电子情报侦测系统,它可以作为无源三维防空雷达使用,作用距离可达500公里左右。它是一种战略及战术电子情报和被动监视系统。它自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是借助外部非协同式(指辐射源和雷达“不搭界”,没有直接的协同作战关系)的辐射源来进行探测和定位。主动雷达难以对付空中隐身目标,而该系统则眼尖耳灵,能够探测到目标发出的哪怕是微弱、短暂的电磁信号或电磁反射信号,即刻让目标在雷达屏幕上原形毕露。该系统的通常布局由4个分站组成:主站作为电子战中心,即分析处理中心,一般位于中央地带,另外3个信号接收站则分布在周边地区,呈圆弧形布局或者以主站为中心圆形布局,系统展开部署后,站与站之间距离在50公里以上。分布在前沿的接收站捕捉到目标电磁信号后立即把信号传送到电子战中心主站,中心利用多站定向交叉等方法测出目标的位置,目标的高度则由捕获信号的接收站来确定,从而对目标进行三坐标定位。
当该系统部署就位后,可以根据指挥中心的命令,同时展开对海、陆、空的被动预警和侦察搜索。以该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为例,当目标出现后,肯定会对它行经的空域中的各类电磁波,包括军用雷达波、微波通讯、民用无线电广播、民用电视传播、民用微波通讯、各类移动手机基站等信号形成一定的扰动,这就如同平静的水面在掠水面飞行的燕子飞过后会产生轻微的波纹,也会引起一定的信号反射。dwl002正是能够接收和分析这种微弱电磁信号反射的高手,并即刻通过中心的计算机分析和解算相应的数据,从而能够确定这一信号反射源的三坐标位置参数,之后,通过数据链或者其他信息传输渠道,把这些参数传递给己方的地面防空导弹部队或者防空部队,从而在最恰当的时间内获得攻击敌方隐身目标的机会。
据称,中国用来测试dwl002对敌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的模拟目标,是近年来刚刚露面的雷达反射截面小于0.01平方米的“暗剑”无人隐身试验机。根据有关资料,这种探测系统可以精确识别和判定空中隐身目标的位置特性,并且定位精度较高,基本可以配合我防空部队进行野战防空作战使用。
如果对付其他非隐身目标,中国dwl002更是游刃有余。
除了担任一般的战场预警侦察任务之外,另一种功效是全部以无源雷达作为防空的警戒雷达主力,减少暴露其他雷达的电磁特征和位置的机会,让对方的电子侦察机在这方面无功而返,这个作用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美国空军在近年来的战争中,为什么常常能打出大交换比的空中优势?它的战术往往是使用隐身飞机首先把事先侦察好的地面雷达系统清理掉,使对方在没有预警机和各类雷达的情况下处于对空盲目状态而无法指挥出象样的空战,能起飞的战机只能凭借自身侦测能力各自为战,往往只剩挨揍的份,也就不可能取得什么战绩!
该系统不仅具有优越的反隐身性能,而且由于其自身不辐射任何电磁波,因此可免遭敌方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摧毁,生存能力较强。无源雷达系统省去了昂贵的高功率发射机、收发开关及其相关电子设备,使系统制造和维护成本大大减少,全寿命周期费用较低,并可全天候和全时域有效工作。
当前发展现状
当前,有许多国家热衷于无源探测技术的应用研究。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最先涉足该领域的公司之一,据称依靠电视和无线发射机,其无源系统的探测距离达到220公里以上。
美国国防部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以及华盛顿大学、乔治亚技术大学等高校和雷声等公司,都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欧洲,法国也进行了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意大利演示了样机系统、英国正在研究无源相干雷达和“蜂窝”雷达(celldar),俄罗斯和乌克兰研制了“铠甲”雷达,捷克也开发出著名的“维拉”-e无源被动探测雷达并出口很多国家。
我国由于面临美国隐身飞机的直接威胁,因此,也特别注重反隐身技术的研究。目前除了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的dwl002外,我国还成功开发了ylc-20双站无源测向和定位雷达系统,这两种雷达功能差不多,但是dwl002更先进些。同样是探测隐身目标的谐振雷达也在2001年建成,其作用距离可达2000公里,此外,据说我国还开发了专用于探测隐身飞机的jy-27全固态米波雷达,不但能够较为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并能抗反辐射导弹攻击。
俗语说,有矛必有盾,当今世界隐身技术的发展也在催生更多的反隐身技术。现在已经或正在开发的其他反隐身技术措施及手段还包括长波或毫米波雷达、无载频超宽波段雷达、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被动的射频探测技术、地球磁场变异探测技术等。
要想对抗隐身飞机,就必须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及手段。可靠的反隐身探测/攻击系统的关键,是要组成一个采用不同原理并在不同波长上工作的复杂传感器网络。这个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传感器本身,而且包括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关联及显示的过程。另外,为了达到所需的高探测概率并向拦截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数据,传感器所在的位置(不仅沿边界而且向领土纵深部署,还包括空、天警戒)也很关键。因此,未来的反隐身探测系统,很可能是海、陆、空、天一体的综合系统,而无源探测雷达的发展,也许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中国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是当今世界极为先进的反隐身飞机的雷达系统,其主要性能优于国外的同类雷达,因此,预计该系统会成为很多同样面临隐身飞机威胁的国家的首选。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陈光文)
雷达液位计篇三
不同型号雷达液位计对比分析
雷达液位计是利用将信号发射出去,然后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而分析物体与自己相隔距离这种方法原理来工作的。它主要应用于无法接触液体、浆料及颗粒料但是需要连续测量物体位置的领域,在温度和压力变化都很大的或者有惰性气体存在挥发的场合能起到较大作用。就中国目前的雷达液位计市场分析来看,不同型号和级别的产品差距还是有点大的。
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三大雷达液位计分别是导波雷达液位计、高频雷达液位计和智能雷达液位计。三种液位计所依据的基本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不过由于所适用的领域不同,三者之间习性还是有些微不同的。
技术方面:导波雷达液位计的测量不会因为介质、温度、惰性气体等物体的变化而受到影响;高频雷达液位计的发射频率高达26ghz/24ghz,它的信号分析也因此更加高速;智能雷达液位计可以将其自身的运行时间通过内部电子部件转换成物位信号,而其高智能的时间延伸方法也可以确保极短时间内测量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性能方面:导波雷达液位计的测量精度为5mm,它的量程为60米,可以耐住250度的高温、40公斤的高压;高频雷达液位计的天线会在一瞬间发射微波脉冲,信号传输出去后,也会在瞬间被反射回来,进行分析的速度也很快;智能雷达液位是即使在工况很复杂的情况下,回波有可能是虚假的,它也能利用所拥有的最新微处理技术和调试软件十分快捷和准确的分析出物位的正确回波。适用领域方面:导波雷达液位计适用于爆炸危险区域,如煤仓、灰仓、油罐、酸罐等;高频雷达液位计适用于大量程的液体测量,比如在水库、大坝、大桥、钻井平台上测量水面,最大可到80米;智能雷达液位计适用于对物体位置要求十分严格,并且精确程度要求比较高的领域,如科技探测等。
孔板流量计与电磁流量计对比
流量计量,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当今能力资源丰富程度每况愈下、工业上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在国民经济中,流量计量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体现出更加显著的作用。现对流量统计中的孔板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进行对比分析。
设计原理方面:孔板流量计是这样一种装置,它由标准孔板和多参数差压变送器组合而成,是一种高量程比差压流量设备;电磁流量计利用的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通过这一原理制造出的用来测量管内导电介质体积流量的一种感应式仪表。
应用领域方面:孔板流量计多用于测量液、气体,蒸汽等的流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如水电等领域的测量和过程控制;而电磁流量计恰恰相反,无法应用于测量气体、蒸汽以及纯净水的流量方面,它多投身到测量腐蚀性液体以及泥浆、矿浆、纸浆等的流体流量方面。优点方面:孔板流量计最显著的优点是拥有在流量计中唯一的特性,即它使用的是全世界通用的标准节流件,国际标准组织也认可了这一事实,它不需要在实际流动中校准,可立即投入使用;电磁流量计最显著的优点便是它的流量变送器的口径从2.5mm到2.6m都有,测量范围大大扩张,同时它在测量中不涉及流体的温度、压力,也不受密度、粘度的影响。
缺点方面:孔板流量计在所有的流量计产品中只拥有中等水平的测量重复性、精确度,并且由于影响因素的错综复杂,使它的精确度很难提高,这也成为它的扩张短板之一;而电磁流量计方面,由于它不能测量非导电介质的流量而只能测量导电介质的液体流量,导致它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很多行业都无法使用它,同时价格较高也成为制约电磁流量计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雷达液位计篇四
雷达通信简介
一、雷达简介
雷达这个名称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英文的缩写。而雷达的出现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控阵、频率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雷达、红外、紫外、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awacs(美军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和jstars(美军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利用雷达可以探测飞机、舰艇、导弹以及其他军事目标,除了军事用途外,雷达在交通运输上可以用来为飞机、船只导航,在天文学上可以用来研究星体,在气象上可以用来探测台风,雷雨,乌云。
二、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可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并在显示器上表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1、测量距离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至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即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c为光速。
2、确定方向
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3、测定速度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测定物体位置的无线电设备。电磁波同声波一样,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工作的。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的直线性越好,反射性能越强,因此,雷达用的是微波波段的无线电波。
三、雷达技术发展简史
雷达技术首先在美国应用成功。美国在1922年利用连续波干涉雷达检测到木船,1933年6月利用连续波干涉雷达首次检测到飞机。该种雷达不能测距。1934年美国海军开始发展脉冲雷达。英国于1935年开始研究脉冲雷达,1937年4月成功验证了ch(chain home)雷达站,1938年大量的ch雷达站投入运行。英国于1939年发展飞机截击雷达。1940年由英国设计的10cm波长的磁控管由美国生产。磁控管的发展是实现微波雷达的最重要的贡献。1940年11月,美国开发微波雷达,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生产出了10cm的scr-584炮瞄雷达,使高射炮命中率提高了十倍。二战中,俄、法、德、意、日等国都独立发展了雷达技术。但除美国、英国外,雷达频率都不超过600mhz。二战中,由于雷达的很大作用,产生了对雷达的电子对抗。研制了大量的对雷达的电子侦察与干扰设备,并成立了反雷达特种部队。
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用雷达探测飞机、导弹、卫星、以及反洲际弹道导弹的需要,对雷达提出了远距离、高精度、高分辨率及多目标测量的要求,雷达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脉冲压缩技术、单脉冲雷达技术、微波高功率管、脉冲多卜勒雷达、微波接收机低噪声放大器(低噪声行波管、量子、参量、隧首二极管放大器等)、相控阵雷达。七十至九十年代,由于发展反弹道导弹、空间卫星探测与监视、军用对地侦察、民用环境和资源勘测等的需要,推动了雷达的发展。出现了合成孔径雷达(sar),高频超视距雷达(othr),双/多基地雷达,超宽带(uwb)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insar),综合脉冲与孔径雷达等新技术新体制。
四、雷达的应用 及其种类
(一)雷达不仅用于探测目标,并且成为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精确制导导弹)。雷达的军事用途简述如下:、搜索雷达和警戒雷达:作用距离400-600km,用于发现飞机。、预警雷达/超远程雷达:作用距离数千公里,用于发现战略轰炸机,洲际导弹。3、引导指挥雷达(监视雷达),用于对歼击机的引导和指挥作战,机场调度。机载预警雷达是当前一种重要雷达。
4、制导雷达:控制导弹去攻击飞机和/或导弹等目标。、战场监视雷达:用于发现坦克军用车辆人和其它在战场上的运动目标.、机载雷达:(截击、轰炸瞄准、护尾、导航雷达):现代战斗机上的雷达具有搜索、截获目标,空对空制导导弹,空对地观察地形和引导轰炸,敌我识别、地形跟随和回避等多种功能。
7、舰载雷达:搜索雷达、导航雷达、舰载多功能相控阵监视、预警雷达、侦察雷达、炮瞄雷达、导弹制导雷达等。、炮瞄雷达:自动控制火炮跟踪攻击目标。、炮兵雷达:炮兵部队使用的战场目标侦察雷达、战场炮位侦校雷达、对海侦校雷达、炮兵气象雷达、初速测量雷达、阵地标定雷达。
10、靶场测量雷达:测距、测速、精密定位、安全控制等单功能雷达。
11、雷达导引头(寻的器)/雷达引信:装在导弹/炮弹上,末段制导导弹,精确命中目标。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已应用于导弹制导中。
虽然雷达面临隐身、电子对抗、反雷达导弹、低空/超低空的挑战,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但雷达具有全天候,并且不依赖于威胁目标的辐射,因此雷达仍是一种重要的探测手段。现代战争中雷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国防离不开雷达技术。
五、雷达技术发展展望
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的多维战场,信息战成为一种关键的作战样式。信息能力是衡量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能力是被摧毁的首要目标。雷达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装备。它面临电子侦察、电子干扰、隐身、反辐射导弹四大威胁。所以增进强雷达抗侦察、抗干扰、抗隐身(包括抗低空突防)、搞反辐射导弹的能力,是现代战争下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雷达在现代战争下担负:目标的精确、实时、全天候侦察监视;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探测与跟踪;各种隐身目标的探测与识别;战斗杀伤效果判别和目标识别等任务。雷达还担任导弹制导和武器火控等任务。雷达为实现上述任务的关键技术是:相控阵雷达(par),超视距雷达(ohtr)、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insar)、毫米波雷达(mmw),双/多基地雷达;高速、实时信号/数据处理技术;雷达组网技术等。相控阵雷达发展方向是:固态有源相相控阵,灵敏、宽带有源阵列,分布式有源相控阵,有源共形阵,自适应共形阵,超高频、低旁瓣相控阵天线,多波束相控阵天线,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自适应抗干扰技术,采用光电子技术的有源相控阵技术,数字组件相控阵技术,毫米波空间监视相控阵雷达,反隐身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sar)是战场监视系统的发展方向。重点开发的内容是:宽带、超宽带sar,探测叶簇、地表下的隐蔽目标,各种目标分类、识别;多功能、多模式,特别是将sar与gmti相结合。干涉仪合成孔径雷达(insar)可得到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二维舰船目标图像,可用于船只分类;重点解决insar的雷达回波“实时”处理问题。高分辨、多波段、多极化、多模式卫星sar/(insar)图像的解译技术。超视距雷达(ohtr)发展重点是利用高频无线电波的电离层反射,扩大雷达的覆盖范围,提高分辨率;超视距雷达探测隐身飞机的机理和能力;电离层引起的相位畸变修正技术;非稳定性电离层条件下,低径向速度目标检测的信号处理技术;超视距雷达的外噪声自适应抑制技术。毫米波雷达(mmw),重点发展毫米波导引头,用于精确制导导弹、灵巧炸弹;毫米波高分辨率目标识别雷达;模块化、积木式毫米波战场侦察雷达;毫米波雷达与红外(光学)传感器相结合的导引头、侦察系统;空间(卫星)毫米波相控阵雷达。5 双/多基地雷达,重点发展反隐身目标的双/多基地雷达。重点解决双/多基地雷达的配置、布站技术;双/多基地雷达的检测、数据处理技术。◇当代雷达的主要特点
1.8.2.3.4.5.6.雷达eccm
7.9.高可靠性。
雷达液位计篇五
一、概述
我国的雷达工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五十年的不懈努力,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维修、仿制到自行研制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开拓创业”的发展道路,在全国相继建成了一百多个雷达研究机构和生产工厂,研制、生产了多种门类、几百个型号的军用和军民两用雷达,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生产的雷达装备了我国陆、海、空部队和国民经济部门,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国土防空、武器配套、发展尖端武器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前,旧中国电子工业十分落后,雷达工业几乎是空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日军在二次大战期间遗留的100多部雷达(大部分已损坏),1946年在南京建立了“特种电信器材修理所”。1950年改为雷达研究所,人员只有100多人。后又改名为“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属军委通信部领导。通过扩充和扩建,成为我国第一支从事雷达工作的队伍。50年代国家在十余所高等院校和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开设了雷达专业课程,这些学校成为培养雷达专业人才的摇篮。60年代,成立了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即军事无线电电子学研究院,领导雷达和有关电子技术研究,当时已有18个研究所,对雷达研制形成了从元器件到雷达整机的综合研制力量,雷达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大革命”给雷达工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雷达工业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全面下降,与国际雷达先进技术的差距又拉大了。这个时期盲目地大搞三线建设,除少数工厂外,大部分未能发挥生产能力,造成了极大浪费。尽管当时工作相当困难,由于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支持和一批骨干厂、所职工的努力,以及“文革”前的科研技术储备,雷达工业仍为国防提供了一批装备,基本满足了当时国土防空的需要,并为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发射及原子弹、氢弹试验提供了成套测控装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雷达工业进入新的转折时期,长期以军品为主的雷达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要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保军转民方针,走改革开放之路,深化内部改革,实施竞争激励机制,这样极大地鼓励和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我国的雷达研制水平有了更长足的发展,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要,而且在出口方面也开拓了较大市场。雷达工业正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的新路子。
二、我国雷达技术发展历程
雷达门类较多,发展历程不尽相同,起步有早有晚,仿制和自行设计互有交叉。为常规武器配套的雷达一般是仿制与自行设计并举,新体制的雷达、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激光红外雷达和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则是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在自力更生基础上自行设计研制开发而成的。但从我国雷达技术和产品发展总体来说,大致经历了修配、仿制、自行设计和发展提高四个阶段。
①修配阶段(1949年~1953年)
这一阶段以开创基业和修配美、日旧雷达为主要标志。1949年5月,我军接管了国民党的雷达研究所,标志着我国雷达工业的发展从此揭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盘踞在台湾和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部队不断突袭大陆沿海城市,我防空部队急需雷达。不久,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前方十分需要各种雷达设备,国家对雷达研究所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利用缴获的雷达器材和美、日在二次大战中留下的旧雷达进行维修和补缺配套,装备部队使用。这些修复的雷达绝大多数是警戒雷达,也有炮瞄雷达、用于高炮或探照灯引导的美国早期单目标跟踪雷达、舰艇上搜索海面活动目标雷达。后期也修理过少量苏式雷达。
②以仿制为主的发展阶段(1953年底~60年代初)
这一阶段以建立雷达生产基地和仿制苏式雷达产品为主要标志。新中国诞生后,苏联援助的100多个项目中雷达占了7项,新建了雷达、指挥仪生产厂,后又与苏联签订了有关协定,开始仿制苏式雷达产品。仿制出了警戒雷达、炮瞄雷达、舰用雷达、机载雷达、指标仪、制导雷达和末制导雷达等。
地面防空雷达的仿制和自行设计几乎是同时开始的。1954年仿制成功的中程警戒雷达是我国第一批装备部队的国产雷达,1956年设计成功我国第一部微波对海远程警戒雷达。
仿制的海用雷达有海军警戒雷达、舰艇搜索雷达、搜索攻击雷达、导弹制导雷达、鱼雷快艇攻击雷达和鱼雷潜艇攻击雷达。
19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退,停止援助合同,给仿制工作带来很大损失和困难。经努力,绝大多数有资料、样机或只有样机的苏式产品都仿制成功。
这一阶段仿制的雷达大多数相当于苏联50年代初、中期装备水平。仿制的成功扩展了我国装备部队雷达产品的门类系列,形成了雷达为陆、海、空部队服务的雏型,通过多部雷达的引进仿制,掌握了雷达试制生产的全过程。
③以自行设计为主的发展阶段(60年代初期~7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以自力更生研制雷达、新技术大量采用和科研队伍成长壮大为主要标志。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对我国雷达工业影响较大,形势迫使我国更加坚定地走自力更生这条路。1960年中央军委提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的方针,为雷达工业明确了主攻方向,围绕着“两弹一星”等战略武器和为陆、海、空军常规武器装备现代化配套进行了各种雷达的研究、试制和生产。
为配合我国导弹靶场的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任务,开始研制导弹、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设备。70年代以后,为配合国家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导弹、潜地导弹潜艇水下发射和发射同步卫星这些任务,开展了相应雷达的研制。这期间研制成功的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填补了我国中等精度外测系统的空白,首次自行研制的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的测角精度达到了0.2密位,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的测控任务。
在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方面,研制成了大型超远程跟踪雷达,大型相控阵雷达和超视距试验雷达。与此同时,一批为武器配套的雷达也自行设计研制出来了,它们有机载火控雷达、导弹制导雷达、轰炸瞄准雷达、多普勒导航雷达、测距雷达、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和轰炸雷达等。
除军用雷达外,还研制了军民通用的气象雷达、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等。这一阶段脱离了国外产品的图纸、工艺资料和样机,参阅国外情报资料,自力更生,自行研制开发新雷达。整机所需原材料、元器件和部件却立足于国内。定型后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使用,并开始向国外出口。
④发展提高阶段(70年代中期以后)
这一阶段以雷达新技术不断被突破,品种增多,“军民结合”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主要标志。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国民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进入80年代后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进一步趋向缓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雷达研究所和企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和多试制、少生产的指导方针,使雷达新产品和雷达新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这期间我国又研制成功多种新型国土防空雷达,它们有机械扫描和相控阵体制的三座标雷达。
在机载雷达方面研制成功了具有全方位、全高度、全天候的脉冲多普勒机载火控雷达及机载多功能轰炸雷达,并开展了机载预警雷达的研制。另外,为舰船研制成功了舰载相控阵三座标雷达和舰艇综合火控雷达系统。为兵器配套研制成功了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等等。在其它方面还研制成功一批新型雷达,如敌我识别雷达天气雷达,近程远程交通管制雷达、着陆雷达、成像雷达等等。
这一阶段研制的雷达的共同特点是在技术上实现了高起步,雷达本身融合了单脉冲跟踪体制技术,脉冲压缩体制技术,多普勒体制技术,相控阵体制技术和成像体制技术等于一体,实现了雷达设计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固态化。因此,雷达具备了作用距离远、抗干扰性能好、分辨率高、高可靠的性能。
21世纪前20年雷达技术发展趋势
这阶段的目标是赶上和缩小与世界雷达技术的差距。1991年的海湾战争既反映了雷达在情报侦察、指挥控制、作战管理效能评估等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雷达受到隐身技术、反辐射导弹、电子干扰、低空飞行器等方面的威胁,未来战争又将是一场多层次、全方位、大纵深、主体覆盖集陆、海、空、天、电为一体的高技术对抗,因此对雷达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①加速发展正在研究的雷达三超技术(超低副瓣、超宽带、超高分辨)和“四抗”技术(抗干扰、抗反雷达导弹、抗隐身、抗低空入侵),现在在研的超宽带和超低角跟踪技术已用于工程。
②雷达波段向两端扩展,即从米波延长到短波,从微米波扩展到毫米波、红外、可见光波段。
③雷达设计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使雷达能进行自适应处理控制,雷达内部以及与其它电子设备能进行数字数据传送。
④发展低截获概率雷达,实行分布式雷达新体制和雷达升空升天技术的研究。
三、我国雷达装备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功不可没
50年来,我国已研制、生产了几百个型号几万部各种陆、海、空军用和军民两用雷达,初步建立了国土防空雷达情报网、航天测量控制网、对海雷达情报网、防空高炮及地空导弹电子系统、雷达敌我识别系统以及气象雷达探测网等。为导弹、卫星等尖端武器和飞机、舰艇、坦克等常规武器配套研制了各种雷达。同时,军用技术转为民用为能源、交通、水利、气象、纺织、医疗等传统产业提供了大批先进的电子设备,为市场提供了大批电子产品。跟踪国外雷达先进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一个个关键技术,研制出新型雷达以满足国防和民用的需要。现还对雷达的“三超”、“四抗”技术积极开展研究,有的已取得明显成果。80年代以后,已有数十种雷达出口,显示了我国雷达技术和雷达工业已接近了世界先进行列。
国土防空雷达网基本覆盖全国中高空领空,装备了远程警戒雷达、中程警戒雷达、测高雷达、引导雷达和三座标雷达等,担负对空警戒和引导的双重任务。50年来,我雷达兵部队为保卫祖国领空,保障我军战斗部队击落击伤敌机,保障空军飞行训练及其他任务的顺利完成,立下了卓著功勋。抗美援朝中所用的雷达保证了向我军提供空情情报。在抗美援越战斗中,远程警戒雷达性能优越,及时掌握了美机情况,立下了战功。相控阵远程预警雷达,多次完成了对外空目标观察任务,1979年7月成功地预报了美国“天空实验室”的坠落时间和地点,较之实际坠落时间仅差4分钟。1983年初又预报了苏联核动力卫星残骸坠落的时间和地点。
航天无线电测控网已初具规模。我国目前已基本建成了覆盖面广,遍及全国几十个台站以及远洋测量船的庞大而复杂的测控网,参加了导弹、卫星试验和应用发射,成功地跨越了战略导弹跟踪测量、卫星返回测控、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定点测控三个台阶,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1970年4月24日,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的测控任务,准确及时地预报了卫星入轨参数和运行轨迹。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试验火箭,沿航区所有地面和船载测控系统,以及装在弹上和弹头上的7种应答机、信标机和安全指令接收机,全部正常工作,激光和红外系统均获得了再入段的数据,圆满完成了任务。1984、1986、1988年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三颗同步通信卫星,圆满地完成了对运载火箭和卫星的测控任务。我国每年都有多次卫星等的发射,都有测控系统在执行任务。
对祖国数千公里的海岸及海岛各观通站、岸炮和导弹阵地配备了各种海岸警戒雷达、岸防侦察校射雷达和岸舰导弹武器系统的地面跟踪雷达,初步建成了对海雷达网,用于搜索、跟踪空海目标,控制岸炮和导弹等武器射击。
我人民海军现已拥有各种先进的舰艇,这些舰艇上都已装备各种型号雷达设备,无论是战术功能、技术水平和使用质量,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988年3月14日,在南沙群岛海域保卫战中,我舰“鹰潭号”在雷达的导引下立下战功。
在我空军的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各种飞机上装配了与其配套的各种机载雷达,为我国国防事业和民用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防空高炮和防空导弹配套的炮瞄雷达、指挥仪和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大量装备了我军防空部队,在保卫国土安全、打击入侵敌机中屡建功绩。60年代初美制u-2高空侦察机窜犯大陆领空,被我军装备制导雷达的地空导弹部队首次击落,前后共击落了6架u-2飞机,使u-2飞机再也不敢入侵。在抗美援越战斗中,装备有炮瞄雷达和指挥仪的防空部队共击落敌机600多架。
此外,为陆军部队装备了地面战场侦察雷达、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火炮指挥仪和探雷器等。其中一些产品在边境反击战中立下了战功。
四、结束语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雷达行业已成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参与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支实力雄厚的产业大军,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沿海与内地相结合、军用与民用结合、专业和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一批产品的性能指标已跨入先进行列。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素质高、能打硬仗的技术队伍。更可喜的是涌现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雷达科技人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跨世纪科技人才,从而使我国雷达工业以崭新的姿态迈入21世纪。
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雷达技术与装备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某些领域还相当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就要求我们的雷达科研人员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刻苦攻关,发奋努力,研制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雷达装备,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