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简单的事情 专家篇一
美丽的标准可不是一层不变的,每一年,对于所谓的完美肌肤总有一些新的标准和要求。你的肌肤真的够完美吗?看看这些美丽的新“肌”准吧!
美白,是女人尤其是亚洲女人的最高奢求
时尚华丽、具有个性的服饰可以通过购买或精心搭配,以及高级订制而获得,但是,要想让肌肤变得如精致的瓷器一样白皙透亮而又色泽高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大家都说,美白,是女人尤其是亚洲女人的最高奢求。
每年的这个时候,美白总是各类时尚刊物必做的选题。可喜的是,整个时尚界对白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白皙皙、病恹恹,因为这个年代最时尚的“白”应该是自然、匀净和健康。在这个追求健康美白的奢求之下,一切与快速美白有关的不愉快回忆都统统成为历史,似乎只有一些土得掉渣的女人才会再去相信一搽即白的美丽神话。
据说,高达九成以上的亚洲女性都渴望自己拥有白皙的肌肤,几乎绝大部分的亚洲女性都患有严重的美白欲求不满症,她们追求最新鲜的美白产品,热衷讨论最热门的美白心得,甚至乎成为美白产品的忠实拥趸。难怪关于明星打美白针的消息一经发布,尽管充满争议,却无阻大批女人对这种美白方式的渴求;难怪不少品牌的美白主打产品成为商场热卖;难怪坊间的各种美白秘方大有市场,这一切皆源自于亚洲女人心中那种对美白的奢求。
其实,我们都能理解这份“美白成疯”的情愫,因为女人对美的追求本来就是无止境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下这种对美的奢求都朝着健康的太阳,而不是那种毫无生气的只剩下一张白脸的追求。
美容世界的情感越来越丰富了,每一款产品、每一个护肤动作所表现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或自然的回归,而是美容界对肌肤最贴心的关怀,以及女人对美丽肌肤越来越明智的选择基准。美白的标准亦不再是单纯的白皙皙、病恹恹,只有一些土得掉渣的女人才会再去相信一搽即白的美丽神话;女人对美容高科技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一瓶小小的美容产品就有了美容手术的神奇功效;当女人厌倦了机械化的都市生活,崇尚自然的有机护肤品所提倡的无限天然就成为她们所向往的。,“肌”准1美白,是一种态度
美白,是女人对美的最高奢求,于是每年入夏,美白总是每个时尚刊物必做的选题。如今,美白对亚洲女性而言不可磨灭的重要性早已不仅仅简单停留在“一白遮三丑”的护肤概念上,而是把美白的过程上升到了一种仪式般的享受——它不是一种功课般的负担,而是一种从头到脚的享受。所以,美白的态度就是:把美白当成一种仪式。
在把“美白当作一种态度”的观念下,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美白产品呈现出许多女人对美白的最新渴望。首先,美白必须是崇尚天然的。崇尚自然,自然要用最天然的物质,植物美容学概念的倡导者们和一直强网址: 第 1 页,共 2 页
调自然科技的品牌则把lohas 精神进行到底,完全“让植物解决一切”,即使敏感肌肤也可以安心使用。其次,美白产品越来越讲究使用后的愉悦感,无论是红石榴萃取物也好,榆树提取精华素也罢,每个新诞生的美白产品都总能说出一长串让人感觉物超所值的综合功效。
另外,除了突出美白,如今的美白产品更强调其它多方面的保湿、紧肤、补水等一系列辅助功效。而每个新诞生的高科技植物美白产品也必定有一个复杂的研究提取过程,令人感受到护肤产品的珍贵和蕴含其中的高科技含量。
网址: 第 2 页,共 2 页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简单的事情 专家篇二
绝妙广告语你也能设计
“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于是,哈根达斯成了许多恋爱中的女孩对男孩的要求之一。许多时候,我们记住一个品牌,倒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所带来的体验。抓住眼球的,往往是其独具匠心的广告语设计。
本文概括了英文广告语设计中的三大分类,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迪。
一、频繁使用省略句、祈使句和疑问句
为了增强其说服或劝诱功能,英文广告常常使用鼓动性语言(loaded language)。一些特定句型如省略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因其简洁明快、极富鼓动性、诱人思考的效果,常常在广告中使用。据统计,广告语中祈使句占独立句四分之一以上,而疑问句占五分之一以上。这些句型含有请求、号召、劝说、鼓动人们做事的含义,能有效地促使消费者承认广告所宣传产品的价值,进而达到广告目的。例1 【原文】go ahead, you can rely on us.【译文】别犹豫,投靠我们。(保险公司广告)【赏析】使用祈使句,鼓动性强。例2 【原文】need a cleaner that shines without scratching ? 【译文】需要一种光亮而不留擦痕的清洁剂吗?(清洁剂广告)
【赏析】该则广告使用疑问句,目的不在释疑或求得答案,而在启发读者,引起思索,进而产生消费需求。例3 【原文】you will buy this special gift to your darling,don't you? 【译文】难道不愿为您心上人购买这份特别的礼物吗? 【赏析】该则广告巧妙地使用反意疑问句,很能够激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其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
二、句式简短,千脆有力
广告创作可概括为一个“kiss”原则,“keep it short and sweet”。英语广告的句子讲求干脆有力,句式通常比较简短,因此大量使用简短句、并列句、省略句、祈使句等。例1 【原文】
introducing fitness 's about health,it's about exercise,it's about your image, your energy, and your outlook.【译文】
向你推荐《健康》杂志:说健康,说锻炼,说形象,说精力,说展望。【赏析】广告使用平行结构,简洁明了,给人印象深刻。例2 【原文】
“couldn't believe it? until tried it!” “i'm impressed by it!” “you've gotta try it!” “i love it!” 【译文】
“无法相信?直到你试过!” “它使我印象深刻!” “你一定要试试看!'' ”我喜欢!" 【赏析】此则广告为对话体。简短句、省略句、祈使句构成整个广吿语篇。
二、使用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并列的成分用同等或相似的语法形式表达出来。在英文广告中,平行结构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手段,可使语句工整、对称,语音连贯、流畅,因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并富有强烈的节奏感。翻译平行结构时,要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保持译文的工整、对仗力求使语音连贯、流畅,努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例1 【原文】in the east, it's one of the best known companies;in the west,it's one of the best kept secrets.【译文】在东方人尽皆知;在西方无不称奇。
【赏析】这是韩国sunkyong公司为自己所作广告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处理,保持了原文的风采。例2 【原文】
we'll tell you the odds before they are 'll publish what other publications dare 'll give you inside information you won't find elsewhere.(time magazine)【译文】
我们要向您预示未来的结果。我们要发表别人不敢发表的东西。
我们给您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内部消息。(《时代周刊》)【赏析】这是一则《时代周刊》广告。译文工整、对仗,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简单的事情 专家篇三
十大简单事,也能复杂到让你困惑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人们都搞不明白。哎,因为这世界就是一个容易把人弄糊涂的地方。不过,有一些概念和观念还是挺简单的,我们都能理解。藉此,我们总能感到一丝宽慰。然而,当你开始仔细审视其中一些概念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它们的背后还隐藏着一连 串极为复杂的问题。为了证明1+1=2,数学家用了300多页纸来计算
1+1=2这个等式或许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先学到的数学知识,因为加法和减法也许是数学中最简单的概念。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某人又给了你一个,那么你就有两个苹果。同样的逻辑,如果你有两个苹果,某人拿走了一个,那么你就剩一个苹果了。这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
也许人们语言不通,种族不同,但他们都认同这一等式。
正因为道理如此简单,才得使下面这句话令人难以置信:1+1=2的证明用了300多页纸,并且直到20世纪才被完全证实。
20世纪早期,伯特兰•罗素想要结论性地证明数学的原理,所以他决定从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的概念开始,然后再进一步深入,由此他证明了1+1=2。虽然这个任务听上去无比简单,却让这位数学家和哲学家用了372页纸来进行复杂的计算。
这一繁杂的验证步骤发表在《数学原理》上,贯穿全书全三卷的内容。
如果接下来的几周你没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我们推荐你去读一读这本书。对“几乎必然”的定义是数学上的一个噩梦
如果我们说一个给定事件几乎必然要发生,你会如何向一个小孩子解释?也许你会说这件事几乎已经确定要发生,但稍后你还得解释在这句话中“几乎”是什么意思,而这会使事情更难理解。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某件事“几乎必然”要发生的概念本身就是含糊不清的。
对我们来说幸运地是,这一概念存在于统计数学中,统计数学充分地解释了这一概念。
可不幸地是,统计数学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乍一看却极度让人生畏。引用一本在线数学教科书对此概念的定义:
“在概率论中,如果除去一些可能构成一个零概率事件子集的样本点,其他的样本点都具有某种特性,那么我们就说这种特性是„几乎必然‟存在的。”
更通俗地来说,上述定义本质上意味着即使一个事件发生的几率为百分之百,它也不一定就会发生。比如,你将一个硬币抛一百万次,从统计学上来说,硬币落下时至少有一次是正面朝上的概率基本上是1。然而,每次抛硬币时都存在极小的概率—硬币落下时是反面朝上的。因而即使确定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为百分之百,也不可能说它就一定会发生。给单词“the”下定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儿
单词“the”是英语中最常见的单词之一。它真的是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也许
从未曾停下来想一想,这个单词实际上是多么地奇怪。
正如这里所谈到的,由于“the”的用法十分广泛,而且客观地考虑,其中一些用法还非常奇怪,它是人们很难向非英语母语人士解释清楚的单词之一。引用《为什么人们很难给单词“the”下定义》(why is the word the so difficult to define?)一文中的例子:
“为什么我们说„i love the ballet(我喜欢芭蕾)‟而不说„i love the cable tv(我喜欢有线电视)?‟
为什么我们说„i have the flu(我得了流感)‟而不说„i have the headache(我头疼)?‟
为什么我们说,„winter is the coldest season(冬天是最寒冷的季节),‟而不说„winter is coldest season?‟” 想想吧—我们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中交替使用“the”这个单词,用它来修饰许多不同的概念,观念或事物。从具体物品到抽象的隐喻概念,我们可以用这个单词修饰其中一切事物。
当该词使用不当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本能地指出。
字典上列出的该单词在句中的正确用法有将近20种,这使得该单词的定义更为准确,却也使人们更难明晰其具体的含义。关于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还没有普遍认同的理论
自行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并且自从自行车发明后,我们又掌握了水陆空交通,而且在太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我们的飞机可以在若干小时内飞遍全球,因此,也许你会认为时至今日,我们差不多已经弄明白了毫不起眼的自行车的工作原理。
但奇怪地是,事实并非如此。
正如《我们仍不知道自行车的工作原理》(we still don‟t really know how bicycles work)一文中提到的那样,自从人类发明自行车之初,科学家们就一直为自行车确切的工作原理,更具体地说—它们是如何保持平衡的而争论不休。
很长时间以来,一种主要的理论是车轮旋转发出的回转力使得自行车保持平衡。
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制造了一辆特殊的自行车,在车上安装了奇妙的装置来抵消轮子所产生的回转力,自行车仍能保持平衡,没有人能解释这是为什么。
还有理论称自行车的设计使其能够引导车子倾斜的方向,进而作出调整,不过这些也只是理论。而且由于研究者们不太愿意将他们的时间花在自行车动力学这一科学领域,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我们是不大可能知道自行车确切的工作原理的。
6一根绳子有多长?这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
如果有人给你一根绳子,然后问你绳子有多长,你肯定会认为回答他们真是太简单了,尽管这个任务有些奇怪。但是如果这个人想要知道绳子的精确长度,你会怎么回答呢?
这是在bbc一档特别电视节目中,喜剧演员艾伦•戴维斯想要弄清楚的问题,这档电视节目的名字很贴切,叫《一根绳子有多长》(how long is a piece of string?)。
节目中,他把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抛给了一组科学家。
相当滑稽地是,答案居然是“要视情况而定,”因为某样东西长度的准确定义也要根据被提问者而定。数学家们告诉这位喜剧演员,从理论上来说,一根绳子的长度可能是无限的。
而物理学家们却告诉他说,基于亚原子物理学的本质和这样一个事实—从技术上讲,原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想要精确测量绳子的长度是不可能的。打哈欠
打哈欠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即使是仅仅谈论一下也足以使一些人打个哈欠
(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许现在正打哈欠呢)。真的没有什么其他的身体机能会像打哈欠一样具有传染性了。此刻,也许你们当中的一些人想到了一个由来已久的理论:打哈欠的目的是通过迫使我们的身体
吸入一大口氧气来使我们保持清醒。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我们感到疲倦和无聊时,往往都会打哈欠。在这种情况下一股能量会补充进身体,进而振奋我们的精神。
可事实是,这些年来,实验已经完全否定了这一理论。实际上,尽管每个人都会打哈欠,可关于我们打哈欠的原因仍没有普遍认同的理论。一种人们广为接受的理论称打哈欠事实上能使大脑的温度下降,因为各种各样的实验已经说明当人打哈欠时,人体为数不多的变化之一就是大脑自身温度的下降。至于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也没有人知道原因。“左”与“右”的问题已困扰哲学家们多年
你会怎样向一个完全不明白单词“左”和“右”意思的人来解释“左”与“右”的概念呢?
你会根据一个众所周知的固定地标来确定你的相对位置进而来解释吗?
又或者你也许会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利用地球的自转或某些体积较大,相对不容易变化的事物来解释? 但如果你谈话的对象是个外星人,而他的星球的自转方式和地球很不同,又或者他根本没有眼睛,你又怎么办呢?很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使哲学家们感到困惑,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商定的参照点,要定义什么是左,什么是右实际上是极其困难的。
比如,想想德国科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著作,他曾经说,“假设上帝最先创造出来的是一只人手,那么这只手必定可能是右手,也可能是左手。”
可是,如果只有一只手,而没有另一只手的话,想要解释你所拥有的那只手是哪只手是不可能的。花一秒想一想—左手与右手显然是非常不同的。但如果你想用语言描绘它们,那么你的描绘将完全相同的,因为它们看上去是一样的。
不过它们又是不同的,正如康德自己说的那样,左手是戴不上右手的手套的,因此它们之间是有不同之处的。
然而,如果没有另一只手在,上述的不同是几乎不能用语言描绘的。
如果你认为我们夸大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那我们应当指出,关于左和右的哲学还真有一本400多页的书,名字也很贴切,就叫《左与右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ight and left)这可比验证1+1=2所占的页数还要多。我们喜欢某些事物是出于理性而非快乐
快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为它太主观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一个人喜欢的食物,歌曲和电影,另一个人却打死也不会喜欢。你会认为,我们喜欢某些事物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感到愉悦,但是科学家已经完全证实这只是事实的一半。
比如,只要告诉人们某种食物或酒非常昂贵,他们就会上当,认为自己真的喜欢这种食物或酒。
对于物品,这也同样适用—天性使然,人们会选择昂贵的而不是便宜的产品,这纯粹是由于价格的缘故。快乐甚至仅仅是一个因素。
在营销中,这被称为“芝华士效应”,是根据同名威士忌酒来命名的—仅仅在该公司提高其产品价格之后,销售量就激增了。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葡萄酒的标签被换掉,品酒专家就信以为真,将这种便宜的葡萄酒当作了一种顶级的葡萄酒。
他们自这种产品而得的快乐并不是源于对酒根深蒂固的爱与欣赏—而是完全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有人告诉他们这种葡萄酒很好。
坦白地讲,这要容易得多。一些蚊子咬人是由于衣服的缘故
如果你曾经被蚊子咬过,周围的人很可能会不断地向你解释蚊子为啥会毁掉你的一天。
也许他们会说你太好闻了,或者说你有特殊的血型,又或者只告诉你说你的衬衫使你看起来更像被攻击的目标。
对于以上所列的这些原因,我们绝对不是开玩笑,顺便说一句—科学家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使你更招蚊子。
正如最近发表于《史密森学会会刊》(smithsonian)上的一篇文章详述的那样,有20%的人似乎对蚊子很有吸引力,这很奇怪,至于原因,人们仍莫衷一是。最简单的答案似乎是一个人血液中的什么东西会吸引蚊子。不管怎样,看起来蚊子实际上是被人体所散发的某种化学信号吸引来的。
我们当中85%的人都会散发这种化学信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蚊子对有的人“视而不见”—而且这也会暗示你的血型类型。
另一种更奇怪的理论是蚊子天生会被更深,更鲜亮的颜色所吸引。
换句话说,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理论—一些例子说明—蚊子会咬人是因为它们喜欢这些人的衬衫。1 剪刀—石头—布是世界上最正经的游戏
没有什么事儿比剪刀—石头—布这个游戏还要简单了;它是解决争论,作出决定最简单的方式,因为基本上来说它就是随机的,不是吗?
哦,如果人们相信以此为主题写就的几十篇论文的话,那就没这么简单了。
由于剪刀—石头—布和人潜意识的反应以及游戏理论紧密相关,这个游戏已经成为心理学家们热衷的研究主题。
于是,研究发现了可以帮助选手取得优势的几十种策略—包括玩儿时蒙住眼睛,以避免潜意识里受到对手肢体语言的影响。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简单的事情 专家篇四
从2000年工作至今,除了中间读了三年的研究生外,已有9年的工龄了。而作为一个工作了九年的教师,在科研方面却一事无成。这几天读了缪老师的《你也能超越优秀——一名特级教师的成长屐痕》一书,顿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以前对这些特级教师总是很崇拜,总是觉得他们高不可攀,只能仰视,然而看了缪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才明白,一个农村教师,只要努力,也能成长为一名高级、特级、教授级教师。缪老师原来是在农村执教的,只不过在执教的同时,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认真教书,严谨治学,自己写论文,自己做科研,没有人给他布置任务,没有人给他报酬,失败时无人安慰,成功时无人喝彩,但是缪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梦之路。而当他因教学成绩优异被选拔到县中时,他没有沾沾自喜,而又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一如既往地努力,最终,他成了一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缪老师的成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因为从我从教的第一天起,我就从没想过要成为怎样的老师,就是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我想也正是这种思想,决定了我至今在教育的领地一事无成。
缪老师的书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工作了七八年的教师,往往会陷入工作的疲乏中,失去激情,失去理想。因为学科知识自觉已钻研透了(其实远远不足),也得到了一些可观的奖励,课堂模式已经成型,看似无可更改。于是乎,不知今后的工作要走向何方。这种情况,其实在绝大多数的教师身上都存在着,我也是这样一名老师。在09年读研之前,我还有一个动力,那就是“考研”。现在,研究生已经毕业了,却不知以后要干什么了。读了缪老师的书,我知道了自己人生的定位,那就是关注教育中的人和事,积极地参加科研,积极动手,撰写教育论文,提升自己的品位。
缪老师的书给了我行动的指导。谈起写论文,做科研,其实我也是早已知之,只是不知该如何操作,总感觉科研离我太远,自己水平
太差。现在才知道,科研并不是神圣殿堂的顶灯,它其实就在我们教师的日常生活中。你看缪老师的论文,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张保证书也能让缪老师沉思,进而写出一篇洋洋洒洒五六千字的文章。凡是做过班主任,有谁没叫学生写过保证书呢,但是又有谁发现过保证书中的问题,进而深思的呢,又有谁想到以此为素材写一篇论文呢?从缪老师的那篇“保证书”的论文中,我悟到了:并不是有了经历,就一定能写出论文,最关键的还要动脑思考,思考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解决的途径……否则,即使你每天都在发生着故事,你却始终写不出文章。缺少了思考的老师,只能是一个与从事体力劳动的谋生者一样的干活人,你永远不会崇高。
缪老师的书还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读书对他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十年前,我听到的说法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可现在,我听到的说法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溪。确实如此,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哪个老师不多读书,就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值得老师深思,苦研。今天的教师,不仅要读纸质的书,还得关注网络,关注网上的知识,你得懂什么叫博客,什么是微博,什么叫灌水,如何发帖,如何搜索网上资源……缪老师在书中也一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举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例子。李吉林连大学都没读过,但她在从教的同时,苦读大师们的著作,从教育到文学,从文学到艺术,最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当然,读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缪老师在书中所言,“读书是需要付出板凳能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精力和代价的。
读了缪老师的书,我真是受益匪浅。他的书给了我全方位的指导,有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有关于教科研方面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向缪老师学习,坚持做到收下几点:1.认真教书,深入钻研学科知识。2.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将来
写论文打下基础。3.积极参加科研,坚持写教学反思,为以后的课题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