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育学课后作业(五篇)

教育学课后作业(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2:50:42
教育学课后作业(五篇)
时间:2023-01-11 12:50:42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教育学课后作业篇一

《部门行政管理》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要回答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答:(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战略的思考,民主的行动。(4)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5)责任并不简单。

(6)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

(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为重要。

2、简要回答我国人事管理应坚持的原则。答:(1)任人唯贤,德才兼备(2)以人为本,适才适用(3)吐故纳新,合理流动(4)考试考核,竞争择优(5)依法管理,民主监督(6)效率原则

3、简要回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的目标。答:(1)实现区域分工与协作。(2)实现区际经济协调发展。(3)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4)实现区域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简述目前科研人才团队存在的问题。

答:

1、管理制度问题 制度创新的滞后是科技创新种种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目前,我国科研院所所研究团队涉及到跨学科的很少,这两点制度障碍在同一学科方向的团队运作过程中还不是很明显。

2、激励评价机制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较为重视科研团队建设,但是,相应的高效、科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还未建立,现有激励和评价体系一般比较重视个人和物质方面的激励,忽视针对团队的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忽视对团队成员合作方面的激励与评价,忽视对不同类型的团队、承担不同职责人员的分类评价。

3、团队领导问题 组织中的领导因素在现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团队的领导方式是团队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

4、团队文化问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价值评价的思维框架和标准,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内在约束作用。

二、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分析,新时期乡镇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当前乡镇政权运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乡镇政权建设?

答:

一、基本内容:

(1)党政分开、政社分开。

(2)民主与法制的恢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乡镇人大的功能的加强。

(3)乡、村关系的变化。

(4)乡镇财政的建立。

二、问题

(1)乡镇政权负债沉重。

(2)乡镇政权行政能力弱化。

(3)基层党组织缺乏活力。

(4)民间非政府力量逐年增大。

(5)少数干部工作热情不高。

三、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的基本思路

(1)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2)积极化解乡镇债务,理顺乡镇管理职能。

(3)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强调事权与财权相对应。

(4)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高社会动员能力。

(5)改善基层干部待遇,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

2、结合实际,试述我国税收管理体制与职能的改进。

答:、我国现行税务系统组织结构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设置的,分为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履行对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征管职能。国税、地税分设,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强化税收征管,促进税收收入增长,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共赢”。

我国现有的税收管理体制与职能有各种不足之处,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改进:

(1)合并国税、地税,实行国家税务总局垂直管理。

(2)设立税务监督管理局。

(3)目前,我国建立了从农业部到乡镇五级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体系,百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短缺。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2、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推广的要求。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多,二是文化层次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低学历的比重大,其知识面窄、知识老化的状况严重。三是从分布上,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多,市县一级少,造成技术中层梗阻。四是转行人员多,真正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少。五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中非专业人员占有较大比例,专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少。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缺乏市场占有能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仅35%左右,其中能成规模的尚不足20%,比发达国家低40~50个百分点。

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合理。推广项目由各级政府决定(而不是由农民决定),从而为科技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5、与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比较有差距。相比较于其他以政府性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国家,中国政府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体制僵硬,不利于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政策建议主要有政府要进一步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支撑。

1、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首先,应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对农业科研投资拨款比例。其次,应改革农业科研资金筹资机制、积极开拓多种资金渠道,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来源。

2、建设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

3、改革和建立高校的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建立通过面向生产、面向市场,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形成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新体系。

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不仅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需要科技管理体制上的重大突破,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次体制革命。

5、鼓励市场发展,引导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新体系。一是积极培植科研中介机构,建立行业或专业为主线的科研中介机构,发展、培养技术经纪人。二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咨询服务,使农户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对农业科技和生产安排进行有效选择。三是适应大科技振兴大农业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保罗农、林、水利、水产、农机、经营管理和气象服务等各业服务体系在内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鼓励创办农业科技推广公司、企业。五是支持和发展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科技骨干广泛参与的各种专业科技协会和技术研究会,促进分散的农户向组织化发展,组建企业、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六是鼓励创办民营的农业研究所、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实体。

(4)1根据法规和政府政策,督促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促使应当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能够进入社会保险网络。

2、征收并检查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必要时可以将社会凹陷飞的收缴交由国家税务系统或地方税务系统一征收。

3、记录并保存参保单位和受保劳动者的有关情况,作为支付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的依据。

4、审核参保者提出的社会保险待遇申请。

5、根据规定条件和给付标准,支付受保者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或委托金融机构支付这种待遇。

(5)服务型政府中的行政范式与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的政府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即它们的管理理念建立在不同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也是以多元化理念为指导,重塑相关的机制或模式,进而强化多元化的理念。

1.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2.多元化的政府责任取向体系。

3.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教育学课后作业篇二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学科本位以及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基本走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注重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多样化和多向互动与交流;发展弹性、多元的教学评价模式;课程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开发学校课程。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

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答: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有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培养是全面的系统的,可以保证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学生具有可塑造性,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校教育还可以协调各因素对人的影响。实现的条件: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应符合社会的需要。教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协调一致,适应和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

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这是典型的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不是把犯一点错误的学生赶出学校。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 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 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 假设:老师为什 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 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 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

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

主要表现为:

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

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

3.以自己或本本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

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耗时越多用力越大就越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反而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教育学课后作业篇三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因为德育是智育的动力,德育是智育的重要保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德育工作,除了通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发挥德育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来发挥德育作用,比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等环节都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品德上的要求,以组织教学环节为例,任科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进度、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正确、合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贯彻老师的要求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就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因为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因为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是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当个人的心理活动遇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时,通过心理斗争而碰撞出来的“火花”是良性的就是好的被人推崇的品德,反之就是被人唾弃的。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答:错误。因为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答: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

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

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体现尊重关爱学生的人道性要求,并不是反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过错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处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是需要一定的批评甚至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的。要把对学生必要的批评或处罚建立在尊重关爱的基础上,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不侮辱学生的人格,不损伤学生的自尊,不伤害学生的情感,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和希望,使学生认识到过错的不合理性,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样的批评或处分才是具有人道性的道德表现;在履行教育职责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不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自觉维护。教育爱内含的人道性规定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人道性,爱也会变成鞭挞人性,摧残人性甚至是残害人性的凶手,这已是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德育有法,但无定法,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德育方法都会因时间、地点、条件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此时有效,彼时无效,或此时无效彼时有效。这便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而富有机智地选用德育方法,并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意外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能够恰当判断灵活处理的一种能力。

教育机智对德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在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中,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判断,采用因地、因时、因人而宜的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

教育机智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一种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随机应变的变通力,及时果断的调控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密不可分,即第一,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形成的前提;第二,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灵活地处理好各种事件;第三,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时产生教育机智的源泉。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答:还说明了把德育理解成为是一种独立的工作。我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错误的德育观念,德育不是独立于整体教育之外而单独进行的,有效的德育是渗透于各育之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很好的“德育课”,所以德育并不缺少时间,而是缺少正确的观念,缺少又实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答:

(一)多元化社会现实及其对德育的挑战 1.多元化: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多元化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开放国家在谋求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和因素。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一,改革取代保守,开放取代封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多元价值生存空间逐渐生成、迅速扩大。第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变革旧的体制和确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导致人们思维视角的转换。思维视角的历史转换,又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第三,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在社会市场经济和生活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第四,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地与世界交往与合作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大量涌入。正是上述原因,使当代中国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观念上,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在思维方式上,无论在评价标准上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学校德育也是如此。

2.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德育面临的挑战

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多元的碰撞与互补,使学校德育既面临着使自身焕发活力的新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首先,是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对以往“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其次,是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以往的学校德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对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最后,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导致德育环境的复杂化。

(二)多元化社会现实学校德育内容建构的基本选择

多元化是学校德育不可逾越的社会现实,回避不了。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具有的利弊影响,面对多元化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种种挑战,学校德育必须主动地调整改革以往的观念、价值体系和教育的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在自身运行中,体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1.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一元化”的德育是历史上一切落后、封闭、专制式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在帮助社会确立统一的价值导向,整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绵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或保持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对“一元”的服从或信仰,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僵化、保守,甚至漠视人的个性,这种教育是值得反思和批判的。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和良好人性品质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说,要以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脊梁和志气、培养良好人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德育的核心,使其在人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条件下,不能抛弃“一元”,必须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

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无视多元的存在。“一元”主导不是一元唯一。“实际上,只有在文化上是多元的,才可能是可行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在自然领域一样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一元化的观念体系不可能完全地、完整地、毫无遗漏地把握人类和自然的无限存在,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意味着承认“一元”以外的多元存在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含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它们在社会的某一方面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具有它存在的价值。

当然,不能否认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状态中,“一元”与多元之间难免会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不意味“一元”与多元完全没有并存的可能性。在“一元”与多元之间,除有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外,还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2.一元主导应有的品性

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这里的“一元”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须赋予它新的品质:一是“一元”要有容纳性。既保持与其它各元的共存,同时又能不断从多元存在中吸收借鉴有益的因素,这是一元得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所在。

二是“一元”要有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才会不断增强“一元”的容纳性,实现与其它各元的互补互换,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是“一元”应具有普适性,就是说,所确立的“一元”,它所含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各种准则和规范应具有普遍的社会适应性,体现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元”不具有普适性,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难以承担起主导性的使命。

总之,在“一元”和多元关系上,必须要打破他们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二者完全对立的偏见。一方面,“一元”主导不应僵化保守,要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在看到“一元”与多元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互补共生的一面,使多元成为“一元”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的活力。”

教育学课后作业篇四

期末作业考核

《现代教育技术》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网络教室

答: 教室网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通常又称为网络教室。

2、电子邮件

答:电子邮件是—种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的现代化通信手段。它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是internet最重要、最基本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在研究型课程中运用,也可以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单指研究型课程,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4、教育技术

答: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教学媒体

答:教学媒体是指当媒体以教学信息的传递为最终目的时称为教学媒体,其中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工具、教学资料和教学传媒等。

6、文件传送协议ftp 答:文件传送协议ftp是internet的一种标准协议,这一协议使用户能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使用ftp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正文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因此ftp文件传输已成为internet上传输文件最主要的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电视的制式是如何划分的?我国采用什么制式?

答:目前世界上有pal、ntsc、secam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同时使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采用ntsc制式;前苏联、法国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secam制;我国(包括香港)和德国、英国及非洲一些国家采用pal制。

2、我国的教育类网站有哪几类?

答:从教育网站的功能不同,可以将教育网站划分为学历类高等教育网站、外活动类教育网站、教育服务类网站。

3、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4、简述电视教材的开发过程?

答:(1)环境、需求分析;(2)教学设计;(3)脚本设计;(4)编程、制作;(5)评价与修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答: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 board),是一种新型教学媒体。它方便地将计算机和实物投影仪、数码投影仪和网络连接起来,并内置了丰富资源。使用这种媒体,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直接操作计算机,直观地将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同时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它来呈现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把教师从受制于讲台前计算机操作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增加师生互动空间,加强技术对于学生个体学习和社会协商的支持。它的主要功能有:(1)能满足多媒体授课、综合演示研讨、现场教学等方面的需求。可进行实物教学、图文现场教学,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充实了授课内容。(2)由投影仪、电动幕组成的大小显示器、确保了课堂显示效果、媒体应用,并备有笔记本电脑、心中无数、局域网接入口。(3)使学生在声形并茂的环境中学习,加深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4)方便灵活的控制系统,使教师能从容的调整教学设备,思路清晰。

2、简要论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教育学课后作业篇五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

1、(对)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2、(错)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理由: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所以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很强。

3、(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理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对)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6、(对)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错)“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理由: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班级授课制有优越性,不可取消。

8、(对)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错)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理由: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10、(对)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 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

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5、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

1、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

2、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

3、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是正确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正确。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 一般教育常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第二、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第三、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即条件)

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如果问题很严重 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主要表现为: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2.缺乏科学方法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当作知识技能来教学的教育;3.以自己制订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是非标准的霸道教育。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东西耗时越多用力越大就越是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反而是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因此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许多类似这种由于诊断病情分析病情的错误而导致开出药方的错误最终导致治病的无效甚至加重病情延误病情错过了对儿童少年教育的最佳时机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