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五篇)

2023年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0:10:26
2023年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五篇)
时间:2023-01-11 10:10:26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篇一

作者简介:贾平凹,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写作背景:本来,在‚小妹‛十八生日时,作者完全可以遵从世俗的习惯给她以物质的馈赠或一般地致信问候、祝贺与勉励,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她写去了一封凝聚着自己人生感悟与思考的长信,是给小妹生日祝贺的一件重要的精神礼品。在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读书求学时的艰难,剖析了自己走上社会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人生奋斗过程之中最终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读书、明理、做人。具言之,在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与价值导向中,如何升官发财、扬名天下均是次要的,读有益的书,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显然,作者这里已经越出了一般家书的私语层次,而上升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优秀人文传统的一种捍卫与坚守。而这,亦不仅仅是作者对小妹的教诲,也是作者面对世纪末精神状况持续沙化的中国社会所作的一种价值宣言。因此,其言虽浅,其意味则很深长。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作者在回忆读书,借书,偷书这些往事的过程中,向妹妹讲述了自己为喜欢读书及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做人的经验。第二部分(2~3):作者阐发自己对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的理解,在记叙与议论中穿插进抚今追昔的感慨。第三部分(4):具体阐发读书之道。第四部分(5):回到现实,表达对妹妹的期盼之情。

写作特色:课文是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写法,通过作者对往昔读书生活的回味,向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读书和做人的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语言洗练,无赘语,多短语,表述畅达有力,直导肺腑。语言风格和布局谋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书信散文的美学风格。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与传神之处,进行细节描写,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中传达出浓浓的手足亲情

《获得教养的途径》

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诗人、小说家。1946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黑塞说书》等。《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课文分析: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节选自《黑塞说书》。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接着论述阅读的作用,认为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通过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形象地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得宽广。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白莽作<孩儿塔>序》

背景简介:作者鲁迅,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中心思想:怀念战友白莽(徐祖华),肯定他在进步诗歌创作上的贡献,并明确指出诗集《孩儿塔》的历史地位。

《无韵之离骚》

作者简介: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专长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

文学常识: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这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总起部分。找到司马迁文章之‚奇气‛所在。第二部分:(3—16)展开部分。司马迁文章‚奇气‛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17—18)总结全文。从司马迁为文到为人的品格。

《想北平》

作家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因《龙须沟》而得名)、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

作品赏析:《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

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总结:《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作者简介:冯友兰,字芝生,著名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新原人》等,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文章主旨:本文思路清晰,第一节开门见山直接评价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接下来作者分别列举了数事,说明蔡元培先生的两大特点,结尾再次强调他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首尾呼应。

本文着力表现的是蔡元培先生的人格之大。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大家所特有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及魅力所在。重点导析:

1)本文的首尾两段 作者都冠以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文章中‚最

大‛体现在那些方面?但是文章中所选取的材料都是见‚小‛,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最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人格之大‛,文章前半部分以见到蔡先生这些平凡的小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大教育家所特有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魅力,在平凡中让人领略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二是‚事业之大‛,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表现了蔡先生如何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表现‚最大‛却写成小事,这是以小见大,以平凡见深远的写法,从看似普通的平凡的小事中,展示一个大教育家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气质,反而更能感受到蔡元培的独特和高大。

2)如何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

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极高明‛是指高明志极,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达到了顶点。做到了两极相通,对立统一,统一形神。‚道中庸‛就是到达到高明的境界只需走一条不偏不倚的平平常常的道路,处理事物无不及之处,也无过头之处。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

写作特色:本文虽是一篇记人散文,却也体现了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对蔡元培这样一个对北大,对新文化运动有着突出贡献的一直为后人所景仰的伟人,作者从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中,巧妙地抓住‚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两方面描述,在娓娓道来中如沐春风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以平凡见深远,行文与境界达到统一的笔法,不仅超出了此类文章,且对写作亦是有借鉴的。

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篇二

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重话,回答文后问题:

天上有一朵云

郑渊洁

自从羊群里有了小羊羔后,牧羊人不再寂寞了。

那个稚嫩的小生命是在上周的星期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牧羊人起初并未注意小羊羔,可当他看她第二眼的时候,他的心灵被震撼了——纯洁、美丽、透明„„所有这类形容词都通过小羊羔的形体争先恐后摩肩接踵的挤进他的脑海里。

小羊羔的出现给牧羊人的生命带来了活力,是牧羊人那本已被尘世弄得筋疲力尽的身心再度燃起了青春之火。牧羊人感到奇怪,以往的几十万元遗产没有给他带来幸福,一只小羊羔却使他强烈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可见终生追逐金钱的人实在是干着一件与追逐美好的人生南辕北辙的蠢事。

牧羊人比以往起得更早,带着他的羊群寻找肥沃水灵的草地。他愿意为羊群提供最鲜美的食物,他喜欢看青草位羊群肌体里每一个细胞提供能源的过程,他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自己生命之外的生命新陈代谢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了小羊羔以后,牧羊人更深刻地体验到这种感觉。小羊羔也很喜欢牧羊人,她知道他的价值,她理解他为什么要绞尽脑汁为羊群寻找最好的青草。她感激,她兴奋。通过他,她懂得了生命的含义。一天,小羊羔问牧羊人:

“你为什么喜欢我?”

“因为你像羊。”

“不是所有的羊都像羊吗?”

“有的羊像狼。”

过了一会儿,牧羊人问小羊羔:

“你为什么喜欢我?”

“因为你像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人吗?”

“有的人像狼。”

„„

以某一种形式的生命投生到这个星球上,内容却又不像那种生命的形式,这是生命的悲哀。

只有生命的内容和生命的形式一致时,才是灿烂的生命。

两个这样的生命碰到一起,是上帝的恩赐。可惜上帝在这方面是吝啬的,牧羊人和小羊羔明白这一点,于是他们更加迷恋对方,更加珍惜上帝对他们的照顾。羊群终于不能忍受牧羊人对小羊羔的偏爱了,嫉妒像病毒一样在羊群中迅速蔓延,它终于形成了风暴。

在这个星球上,热带风暴和台风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嫉妒的风暴。没有人给嫉妒风暴定级,但这次羊群对小羊羔刮起的嫉妒风暴应该是在十二级以上。

这天中午,在草地上小憩的牧羊人醒来后,发现羊群中没有小羊羔。的确没有。

牧羊人问羊群。

羊群告诉他,小羊羔跟一只狼走了。

牧羊人不信。

可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小羊羔的踪影。

牧羊人无论如何无法将小羊羔和狼联系在一起。

羊群告诉牧羊人,那只狼是披着羊皮带走小羊羔的。

寂寞和孤独卷土重来,牧羊人重新开始体验生命的无聊与痛苦。

幸福使生命变得短暂。

痛苦使生命变得漫长。

这短暂使生命地久天长。

这漫长使生命转瞬即逝。

牧羊人的世界支离破碎了,他终日怅然若失。草不再绿,水不再清,阳光不

暖,月光不明。都因为一只小羊羔的到来与离去。感情是魔鬼,他能把同一个环

境一会变成天堂,一会变成地狱。

牧羊人在地狱里苦苦挣扎。

又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牧羊人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发呆。

从天边飘来一群云朵,当他们经过牧羊人头顶时,一片云朵离开伙伴驻足留

在牧羊人头顶上空。

牧羊人并未注意那朵云,可当他看她第二眼时,他浑身的血顿时沸腾了,那

分明是他的小羊羔:洁白、水灵、温柔、腼腆而不做作,周身透着自然。

笑容又回到牧羊人脸上。草绿了,水清了。

“你回来了?”

“是的。”

“为什么?”

“离开你,世界对我来说是地狱。”

“噢。”

“我还像羊吗?”

“像云。”

“你该不喜欢我了?”

“我喜欢像自己生命形式的那种生命,有的云不像云。”

“还有不像云的云?”

“有的云像狼。”

„„

晴空万里的蓝天下,驻足而立着一朵白云。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仰首坐着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和云娓娓交谈。世界变成了天堂。

嫉妒风暴无能为力了。嫉妒风暴登不了天,只能在地上肆虐。

从此,牧羊人每日和云在蓝天下约会,那朵云是他的小羊羔。

天上有这样一朵云。

地上有这样一位牧羊人。

生命更加短暂,短暂的地久天长。

摘自《郑渊洁短篇童话选》

1.结合全文看,文中第一段的“小羊羔”指什么?(4分)

答:

2.如何理解“世界变成了天堂”一句的含义?(4分)

答:

3.在作者笔下,“牧羊人”与“小羊羔”和“白云”是不可分离的,请简述理由?(4分.)答:

4.从全文看,作者描写天上的这“一朵云”的意图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

• 1 题 : 文中第一段划线部分的“小羊羔”表面上是指下文中提到的新生小羊,实际在作品中

是纯洁与美丽的象征,事物纯真本质的象征。(2分)它可以代表人类诞生之初的圣神、美好和庄严,可以代表某种美好纯洁的人、物或精神。(2分

第2题

当生命的内容和生命的形式一致时,就成为灿烂的生命;(2分)而“牧羊人”和“白云(小羊羔)”相逢,“两个这样的生命碰在一起,是上帝的恩赐”,他们互为知音,相谈甚欢,感到无比幸福快乐,因此说“世界变成了天堂”。

第3题 :

(1)“牧羊人”厌恶世俗、心灵纯洁、无私,“白云” 是“小羊羔”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其化身,他们都“纯洁、美丽、透明”而“不做作”,都是生命的内容和形式一致的“灿烂的生命”。(2分)

(2)他们彼此理解,迷恋、珍惜对方,互相依赖,为能与对方在一起而感到幸福。(2分)因此他们是不可分离的。

第4题 :

(1)突出这朵白云和小羊羔共有的洁白、水灵、美丽、温柔、不做作等特点。(2分)

(2)暗示白云是小羊羔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寓意纯洁、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将长存世间。(2分)

(3)含蓄表达作者对纯真、美丽品质的赞美和追求。(2分)• • • • • • • • •

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篇三

现代文阅读训练:①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被冲毁的劫难。

②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14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现在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都是一种更大的肉体伤害。

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了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③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 救人员挥手致谢,用手臂做出表示胜利的“v”字型。她坚信政府派来的救援部队一定能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倾尽尽全全力力也没能从固固若若金金汤汤的泥石流 中救出她。小女孩始始终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脸上仍然流露着微笑,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型。那一刻仿佛是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寂,只见灵魂狂舞。

⑤死神可以夺去人的生命,却永远夺不去---生死关头那个“v”字所蕴涵的信念和精神!穿透灵魂的微笑,常常在生命边缘蕴涵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作者:马国福选自《辽宁青年》)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一筹莫展

固若金汤

2.第二段中空格上应填的成语是()a.体无完肤b.奄奄一息c.遍体鳞伤d.生死存亡3.作者在文中反复突出的神态是______,动作是______,两者共同表现的是______的精神品格。

4.具体说明第③段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______。

5.第⑤段结尾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表达的意思是______。

6.选用文中的语句作本文的题目,此题应为______,请简要说明选择此句为题目的理由。

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篇四

父亲》

(1)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2)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3)一天,她背了画夹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以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4)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你画张像,好吗?”

(5)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6)“恩。”她应着。

(7)“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8)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9)她合上了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了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10)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1)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小张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12)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13)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父亲》答案

1、文中写了几队父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2、第2段中“那个女人”改为“儿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答:

3、在第12段中的结尾横线上用比喻修辞补充完整句子。

答:

4、怎样理解“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

5、为什么画面上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1.3对父子

第一对是老者和他儿子 第二对是老者儿子与冬冬(隐含的)

第三对是老者与小白杨

前两对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父子

第三对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

2.不好。因为用“那个女人”可以体现出老者与儿子儿媳间的关系僵化,能够为下文“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作铺垫 体现出儿子儿媳的不孝顺。

3.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像个孩子似的痛哭起来。

4.“熟悉”是因为 曾经 儿子也曾那样亲切地称呼自己,而“遥远”是因为自从儿媳进门后他变成了碍手碍脚的瘟神,再也感受不到人间亲情与天伦之乐。

凸显出 女孩的善良纯洁,与她给予老人的亲情让老人十分的感动。

5.“阴沉而悲哀”是老人现实中的真是感情流露,他对生活对儿子对亲情的失望。而“一丝慈祥与温情”则是因为老人在女孩作画时看到了远处漂亮的小花帽,想到了自己的孙儿。

其中也包含了女孩希望老人能够活的幸福与快乐的期望。

《悼念玛丽•居里》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6.这篇悼词主要突出了玛丽•居里什么成就?赞扬了她哪些令人敬仰的品格?(3分)

7.用自己的话解释文中划线句“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的意思。(2分)

8.认真通读全文,选出对这篇悼词的感情基调把握准确的一项。(3分)

()

a.严肃

悲痛

凝重

b.庄重

崇敬

真挚 c.赞扬

悲凉

凝重

d.严肃

高亢

真挚

9.曾有人说这篇悼词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请结合语段内容反驳这种说法。(4分)

《悼念玛丽•居里》答案

6.①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1分)②品格: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2分。围绕崇高、伟大、谦虚、严肃性、顽强、热忱等文中词语作答的亦可得全分)(共3分。意对即可)

7.参考:才智方面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品格的高低。或:才智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格的好坏。(2分。意对即可)

8.b(3分)

9.参考:①这段话表明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再一次地赞扬了她的人格魅力。②强调这一崇高人格的伟大意义,希望欧洲的知识分子向她学习,为欧洲的光明未来而努力。③第一段是观点,二、三两段是阐述,有了最后一段的结论,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老阳儿》

童年,同住在大院里的都是一些引车卖浆之流,生活不大富裕,日子各有各的过法。

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家里那时连个暖水袋都没有。母亲有主意,中午的时候,她把被子抱到院子里,晾到太阳底下。其实,这样的法子很古老,几乎各家都会这样做。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留着晚上睡觉时我好钻进去,就是暖乎乎的了。母亲对我说:“我这是把老阳儿叠起来了。”母亲一直用老家话,把太阳叫老阳儿。

从母亲那里,我总能够听到好多新词儿。把老阳儿叠起来,让我觉得新鲜。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能够折叠自如吗?在母亲那里,可以。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街坊毕大妈,家门口有一口半人多高的大缸。夏天到来的时候,每天中午,她都要接满一缸自来水,骄阳似火,毒辣辣地照到下午,晒得缸里的水都有些烫手了。水能够溶解糖,溶解盐,水还能够溶解阳光,大概是童年时候我最大的发现了。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噼里啪啦的,溅一盆的水花。那时候,各家都没有现在普及的热水器,洗澡一般都是用火烧热水,像毕大妈这样法子洗澡,在我们大院是独一份儿。母亲对我说:“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

我得佩服母亲用词儿的准确和生动,一个“煮”字,让太阳成为了我们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之后,还得加上一件,即母亲说的老阳儿。

真的,谁家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谁家又离得开老阳儿呢?虽说如同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一样,老阳儿也不用花一分钱,对所有人都大方而且一视同仁,而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样样都得花钱买才行。但是,如母亲和毕大妈这样将阳光有如此用法的,也不多。她们需要一点智慧和温暖的心,更需要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0.选文极有情致地描绘了哪两件有趣的事?请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3分)

11.请简述选文中划线的两句话的真实意思。(4分)

(1)把老阳儿叠起来:

(2)水还能够溶解阳光:

12.“我”佩服母亲“煮”字用的好,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对“煮”字作补充赏析。(3分)

13.细读全文,尤其是结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标题“老阳儿”的深刻内涵。(4分)

答案

10.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3分。应至少包括人和事,写对一件的得2分。意对即可)

11.(1)把晒暖的被子叠起来保温。(2)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暖和了。(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2.①大院里的人通常是用柴火烧水,“煮”字的联想自然贴切。②竭力保证全家温饱是母亲的责任,“煮”字的使用突出母亲日常挂念的事情。③“煮太阳”是很新颖独特的说法,给人以文学想像的空间和文字阅读的美感。(3分,答出1点得2分,写出两点的即可考虑给满分。只抄录原文的最多得1分。意对即可)13.参考:母亲“把老阳儿叠起来”(或“把老阳儿煮在水里”、“让太阳成为了我们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带给我们温暖与快乐。(2分)母亲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2分)

高二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篇五

晶莹的瞬间

那天下午,正在听肖邦的一段钢琴夜曲,弹奏者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飘逸澄净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在我周围的空间发出晶莹透明的回声。琴声徐缓,如歌如诉,尽管优美,但谁也不能否认蕴藏在这歌声中的忧伤,这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轻轻扣击着听者的心情,使人如历梦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遥远而迷人的故事,你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你在这些故事中徜徉,在这引动故事中飘飞„„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突然地,外面下起雪来,洁白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满了天空。此刻,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周围回响,钢琴的韵律和雪花的飘舞非常协调,仿佛是琴声在应和着飘飞的雪花缓缓流动,又像是雪花追随着钢琴的旋律翩然作舞。我凝视着窗外的雪,凝视着飘飞在天地间的这些洁净自由的自然精灵,记忆中一些和雪有关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过后的一天,刚迈出中学校六的我,告别父亲,孤身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异乡。火车开出不久,就睛大雪。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场春雪,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很快就覆盖了大地,从车窗时望去,白茫茫一片。铁轨消失了,铁路两边的电线上也积满了雪,木头的电线杆竟然难负其重,纷纷倒伏在路边。火车不得不停在远离车站和城镇的雪原中。当时,我感到命运正通过这突然降临的大雪,向我发出了严峻而不祥的预兆。车窗外,看不到人,看不见路,只有雪花在灰色的天空中飞扬„„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在我周围烦躁不安的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别人怨天尤人,她却欢天喜地;别人唉声叹气,她却又唱又笑。这是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趴在车窗前,惊喜地看着窗外的大雪,嘴里大声地唱着:①“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她的歌单纯而滑稽。我看着这小姑娘,听着她的歌,竟忘记了面临的困境。小姑娘由她的母亲带着,她母亲是个三十来岁的少女妇,穿着朴素,神态安详,微笑地注视着快乐的女儿。女儿的快乐也感染了她,她微笑着回答女儿提出的关于雪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回答不上,小姑娘就来问我,看着她天真活泼的脸色,我尽自己所能,尽量回答她的提问„„我们的列车在原野中停了整整一天,那小姑娘一直兴致勃勃,用她的歌声和笑声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晚上,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安静入睡,即使面对着使旅途中断的冰雪。回想起来,我和这对母女才讲了不多几句话,但她们却像茫茫雪原中一盆温暖的炭火,驱散了我的孤独、忧虑和烦躁。第二天早晨,火车开动了,我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此后,每当我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道路时,心里就会响起那单纯明朗的歌声:②“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

就在我渲染在遥远而温馨的往事中时,窗外的大雪已经消失。那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突然地来,突然地去,犹如稍纵即逝的梦幻,而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的周围回响,是那场大雪不绝如缕的美妙余韵。这早春的鹅毛大雪,尽管只是瞬间的闪现,但我很难忘记它们带给的遐想。我想,在喧嚣的生活中,有这样诗意的奇妙片刻,去放飞自己自由而宁静的心境是那么的好。(本文有删改)

1.第二段中写“雪花”,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写小姑娘的歌声?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2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②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

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晶莹”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

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完时,长舒了一口气。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而安详。

就在这时,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我有了第二根白发了,在我23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岁,被同学拔下来后,我就像扔冰棍纸一样随便地把它扔掉了,因为青春好长好长呢。

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我把白发拈在手中,想到户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磨一下静寂得让人忧愁的时光。

走出瓦灰色的楼房,踏过一片方形的石板地,便到了炒米胡同了。这条胡同很长,胡同两侧是土灰色或深褐色的四合院。没有炒米的香味,倒有洋槐的气息沁人心脾。

我把步子放得轻轻的、慢慢的。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一群鸽子不知听到了什么哨声,忽地从一处暗淡中飞起,或灰或白,一律都徐徐地向着天空飞去。我手上的那根白发,竟被辉映得这么光华灿烂。

我的步子放得更轻,更慢。因为我看到了在炒米胡同两侧的每一家的院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老人。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势,在悄然领略、享用着迷人的夕阳。

他们的头发全都斑白了,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

他们那表情,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平和,实在是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

我的泪水在他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手中拈着的白发,也不知不觉地飘到地上,就像一片零落了的秋叶,随风而逝了。

炒米胡同很长很长,黄昏在这里却很短很短。夕阳从地平线上消失后,那浓浓的光就变成了淡淡的,最后淡得融进天色,瓦灰色的楼房依旧瓦灰,洋槐的叶子恢复了浅绿。我也渐渐地融入了这一片宁静的黄昏中。

胡同两侧的老人,吃过了夕阳这个大大的金饽饽里的几丝香甜,那满头的白发似乎都能变成年青人琴上的几根柔和的弦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而我那根雪样的白丝,跟老人们满面的黄昏比起来,不知要淡多少呢。

5.选文中,“我”的心情有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请把这个过程填补完整(每处不得超过四个字)。(2分)愉悦————感动——

6.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一线雪”和“动人心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⑵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咀嚼黄昏”怎么理解?)

答:

7.有人这样评价本文:对于“时光”“生命”这样永恒的话题,作者没有从宏观世界去寻找大素材,而是从微观世界中捕捉小细节来加以表现。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4分)

答:

8.文章结尾的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镜子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9.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4分)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答:

(2)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答:

11.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答:

12.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4分)

答:

晶莹的瞬间

1.内容上,写洁白晶莹的雪花,表达了对自然精灵的赞美,与下文小姑娘的童真美相映衬。结构上,引出对那年下雪天在列车上的往事的回忆,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第一次写小姑娘的歌声,是为了具体表现小姑娘的天真和乐观;第二次写小姑娘的歌声,是为了表现小姑娘的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①将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并与仅文字构筑的诗作对比,突出了肖邦的钢琴曲梦幻般的美妙动人。②以“第一行脚印”来暗示自己开始了新的社会生活,用“美好的憧憬”“深深 ”这些词语,表现自己在小女孩精神影响下的积极乐观和坚定自信。

4.含义“雪花和琴声的明朗洁净;小姑娘的单纯天真;自己向往的的生活。情感:在困境面前,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喧嚣的生活面前,表现出对自由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

5.(2分,每空1分)(1)伤感(难过、忧愁、悲伤)(2)平和(平静、宁静、释然)

6.(1)“一线雪”和“动人心魄”生动地写出了那根白发白得很耀眼、很刺目(1分),表达了“我”发现白发时吃惊难过的心情(1分)。(意思符合即可——)

(2)“咀嚼黄昏”指老人们在领略、享用迷人的夕阳美景(1分),又指老人们在回味往昔,品味人生(1分)。(意思符合即可)

7.(4分)示例一:“我”14岁发现第一根白头发时毫不在意,9年后发现第二根白发时却是相当吃惊,文章以此细节来表现青春的流逝及其带给自己的伤感。

示例二:通过写老人的白发表现他们的历经沧桑;通过写老人表情、姿态的祥和来表现经历沧桑后的宁静与平和。

示例三:通过写夕阳爆发着如火的金光衬托老人饱经风霜后生命仍然灿烂美丽,让“我”感悟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8.(4分)夕阳中的老人们历经风霜却仍然安详从容,他们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时光,让“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外貌等外在的东西,而在于精神等内在的东西。因此那根白发不再白得刺目,“我”的心也释然了。

镜子

5.第一次:张处长未办证件驱车进校保安遵守制度阻止入校

第三次:张处长大讲道理要求变通保安忠于职守无动于衷

6.(1)外貌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保安铁面无私的形象,为下文他拒绝放张处长的车进入校园埋下伏笔(作了铺垫)。

(2)连用两个副词“必须”,加强命令语气,写出保安态度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情状,表现出保安的忠于职守。

7.参考示例:

示例一:不是。这样写,暗示了坚持原则的保安在现实生活中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批评处分等)的情况,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示例二:是的。从全文看,保安虽然是个普通人,但他内心很强大。他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本身没有错,不会因为受到批评(处分)而流泪。这样写,与上文中保安的形象不吻合。

8.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小,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漠视规则,为一己之私随意变通的心态。作者以此为题,试图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均应尊重规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