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电子书(五篇)

最新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电子书(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0:09:22
最新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电子书(五篇)
时间:2023-01-11 10:09:22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电子书篇一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 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子女的② 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③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2、怎样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我们孝敬父母,就要做到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3、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是什么?

① 青春发育期是人在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少年心理发展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我们一方面会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

②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往往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就会感觉与父母的沟通存在困难,从而影响与父母的沟通。③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沟通。

④ 由于子女与父母是两代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就是的子女与父母的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4、怎样搭建与父母心灵沟通的桥梁?

①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理解自己的父母

② 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尊重自己的父母

③ 学会与父母沟通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第二课 我们共有一个家

1、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

2、各民族的交往与沟通的作用是什么?(p19)

3、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4、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5、中学生怎样维护民族团结?(p20.第二自然段)

6、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华腾飞,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

7、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8、海外华人对祖国做出的那些贡献?(p23.①.②)

9、我们为什么要于祖国共命运? ①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

②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

③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10、青少年如何与祖国共命运?(p25.最后一段)

第三课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1、为什么人生离不开交往?

①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② 交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必要的,学会交往,广交朋友,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交往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 通过交往,我们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更可以摆脱孤寂,② 我们通过交往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从而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 ③ 朋友的帮助,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什么是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青少年时期,朋友圈是我们交往的主要内圈,踏上社会后,交往关系将大为

4、扩大交往范围有什么好处?(p39.1)

5、扩大交往范围的好方式是什么? 参加公益活动或社会活动,是由内圈向外圈发展,扩大交往范围的好方式。

6、青少年在外圈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什么?

7、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交友?(p39~~~p40一段)

第四课 掌握交往艺术,提高交往能力

1、讲文明,有礼貌有什么重要意义?

2、在交往中,怎样做的讲文明,有礼貌?

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

3、交往礼仪三原则是什么?

①平等待人:在现代礼仪中,平等原则是基础,是最重要的。

② 是尊重自己。

③ 宽容:他表现为一个人待人宽厚,有气量。学会大度和宽容,可以使自己拥有一个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4、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应该怎么办?(p46)

5、交往中应掌握哪些艺术和技巧? 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赞美他人、还要学会微笑、学会拒绝、学会妥协、学会批评等。

第五课 合作竞争求发展

1、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 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

2、合作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① 合作有助于个人成长;(p61.最后一段)

② 善于合作,往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p62)

③ 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p63)

3、竞争有哪些积极作用?(p65.第一段)

4、不正当竞争的结果是什么? 生活中既存在正当竞争,也存在不正当竞争。那种臵道德,法律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5、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什么?p676、竞争最理想的结果是什么? 双赢是竞争中最理想的结果,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

7、竞争要遵守的原则是什么? 竞争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去进行竞争。

8、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p68)

9、我们怎样对待竞争(p68.最后一段.最后一句)

10、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合作? 共同发展和提高。

第六课 合奏好生活的乐章

1、为什么在合作中需要平等待人?(p70)

2、怎样理解与他人合作中需要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p72)

3、诚实守信的含义是什么?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

4、诚实和守信的关系是什么? 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

5、在合作中不讲诚信的危害是什么? 在人们的合作交往中,也许不诚信会在短期内给你带来一定利益,但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自己,不诚信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6、诚信的重要性是什么?

①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②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一个人想在社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不诚信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7、诚实守信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做)

①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

② 要信守承诺,言而有信,不轻易许诺是守信的重要保证

③ 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

第七课 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2、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并解释说明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所谓国家强制力,主要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84)

4、法律体现的是谁的意志?我国法律呢?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则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5、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我国,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还必须自觉履行各项

6、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表现在:

①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公民及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② 务就是权力。例如:劳动,受教育。

③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促进的。公民的权利越能得到保障,越能促进他们自觉履行义务

7、公民如何行使权利?

① ② 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p908、公民如何履行义务? 在我国,公民履行义务要做到:

① 凡是宪法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要积极去做

②③ 凡是宪法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坚决不做。

9、青少年怎样守法?(怎样做)(p92)

10、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

11、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重要内容。法律正式通过规定权利和义

12、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p94)

第八课 伴我们一生的权利

1、生命健康权有什么重要意义? 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

2、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给予了特殊的保护原因是什么?p97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p99①②③自我保护(校园踩踏事件的其实)

5、怎样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p1006、人格尊严权的含义是什么? 人格尊严,是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终身守护的权利。

7、人格尊严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8、人格尊严的内容是什么?

① 肖像权(不以营利为目的,新闻不侵权)

② 名誉权

③ 荣誉权(称号,三好学生)

④ 姓名权

⑤ 隐私权

9、公民怎样维护人格尊严p10210、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秘密的权利

11、在我国未成年人同样享有隐私权。

12、怎样保护隐私权?p105

第九课 依法享有财产权就,消费者权

1、什么是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公民享有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2、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法律怎样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有什么作用? 国家运用刑事和民事等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运用刑事法律手段是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的最严厉、最有效的方法

4、我国法律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对于公民通过非法方式、方法获得的财产,法律不但不保护,国家还要依法予以追究和处罚。

5、怎样保护私有财产权?p1096、继承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继承权。

7、保护公民的继承权,是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的延伸和体现。

8、遗产继承的方式是什么? 公民的遗产继承可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遗嘱继承优先于法

9、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继承权,未成年人也不例外。

10、公民怎样保护继承权?p11111、智力成果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12、智力成果的法律

13、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的法律有什么?

14、我国法律规定,平等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智力成果。未成年人也不例外。(盗版书、碟、软件、抄袭作品)

15、怎样保护智力成果?p11416、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 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

17、消费者应怎样维权?p11918、如何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① 生产者是消费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

② 销售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与纽带。

③ 消费者是消费活动的参与者 和消费者、都要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参与消费活动,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电子书篇二

政治人是一本流行国际政治学界的著作,是当代政治学发展中一本学术上受到推崇的著作,在各国的政治学研究和教学中,政治人一书被列为必读的书目。李普塞特是以为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学家,根据美国一家机构做的统计,李普塞特曾经是美国政治学者中被引用得最多的学者,这就足以看出他在政治学界的影响。李普塞特把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现代化了,这种方法就是政治社会学方法,他认为,把国家和社会视为两种不同的组织是错误的,国家是政治机构的一种,机构与机构群之间的关系是一般社会学的课题,政治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时政治社会学的特殊领域。他相信政治社会学主要任务之一是分析民主的社会条件,而研究促进民主的条件又有一个重点,这就是社会形成分歧和共识的根源,这两个方面是社会政治运作的基本条件。

他从社会的角度来剖析政治的构成和演变,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视为政治人,因为所有人都是生活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也好,另外,所有政治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与错综复杂、斑驳陆离的社会生活水乳交融。其政治行为,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均是社会条件总体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政治性和政治的社会性。

此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大概分为8个方面。

1.经济发展与民主

他认为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他对欧洲国家、英语系国家和拉美国家进行比较,比较项目是财富,工业化,教育和城市化的有关指数,通过统计的数据指出,民主较多的国家,财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平均水平要高的多。人均财富的低水平足以为政治的极端主语提供社会基础的不满情绪和积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困苦或贫困本身是激进主义的主要原因,如果人们处在一种看不到变革可能性的环境中,那么稳定的贫困可能滋生保守主义。但是,他指出这四个指数必须在功能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如4个指标不均衡的发展会对全面稳定性产生影响。作者举了个例子:虽然埃及比土耳其城市化水平高的多,但它不是真正“现代化”,甚至不具备现代化的适当基础,因为文化普及没有跟上,在埃及,城市里充斥着“无家可归的文盲”,他们为支持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运动提供了现成的拥护者,在土耳其,现代化的几个指标都是同步的,以勒纳的尺度来看,埃及的文化普及率应当比土耳其高一倍,因为他的城市化水平高一倍,但埃及的文化普及率却与土耳其相当,这样的“失衡现象”与严重的危机和潜在的动荡是有关系的。当然经济迅速发展反而有阻碍民主的可能性,这源于迅速工业化的压力,他以瑞典为例,从1900年到1914年,制造业发展极为迅猛,这引起了非熟练工人(基本上是从乡村招募的)数量剧增,同时造成了工业工会的大发展,左翼运动开始出现,反对工业大发展之前制定的温和政策。与之对比,丹麦的工业化是一个缓慢渐进过程,城市发展的速度也是适中的,这意味着丹麦工人很大一部分人是长期受雇与工业企业的人,这使得从乡村地区涌来的,可能成为极端主义派别的人总是少数。社会冲突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民主的稳定性还决定于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政治体系能够有效的完成其基本功能,合法性是指人们对一种政治体系的信仰的能力。他提出,有效性主要是工具性的,而合法性是评价性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密切相关,在有效性发生问题时,合法性就会削弱,合法性的危机也会影响其有效性。合法性的危机往往发生于2种情况下,一是现有体制结构受到挑战,二是正在成长的社会团体提出的需求不能进入政治体系。工人阶级和集权主义

主要是社会权利和社会下层人们的关系。一个社会下层阶级的基本状况是:教育水平低,对民间组织的参与度低,阅读量少,职业封闭,经济上不稳定和权利主义的家庭模式。下层阶级相对更富有权力主义倾向,极端主义的运动比温和的民主运动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下层阶级一旦被缺乏民主的组织吸引,就会亲近这种组织,而这种组织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会倾向离开。在经济问题上,下层阶级比较左,愿意采纳激进的措施。他们拥护国家采取更多的福利措施,拥护收入累计税,支持工会,但是当开明思想用于非经济标准时,比如支持公民自由,国际主义等,较富裕的阶层是比较开明,叫穷的阶级比较偏执。接受民主的准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个人安全感。一个人的经验和安全感越少,越可能支持简单化的政治观点,越不能宽容其他人与其持不同的观念。法西斯主义

李普赛特支持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既反对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大企业也反对大劳工组织的中产阶级运动的论点。将法西斯主义概括为中产阶级的极端主义,他引用了下面一段话:手工业者一方面必须准备对付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用自己的工厂排挤他们,另一方面,要准备对付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旨在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考工资吃饭的人,而且小商业人也必须准备对付大商业形式的资本主义,整个零售业都面对着社会主义的威胁。这些自营职业的理想是成为独立的,有少量财产的阶级,反对大规模生产过程,反对生产集中和权力集中。另外,他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纳粹主义,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法国的布热德主义,美国的麦卡锡主义、阿根廷的庇隆主义逐个进行了分析,以说明他的论点,他认为,现代极权主义运动体现了左、中、右三个领域,它们的政治倾向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麦卡锡主义是在工业资本主义上升和托拉斯发展的时期,小农场主或城市小商人积极响应了要控制大企业、托拉斯、铁路和银行的呼吁,它们强烈怀疑议会制民主或宪法民主,希望通过引入公民创制权和复权权以及顺利罢免权来建立直接的民主制。这样的极权主义是维护中产阶级利益的。而庇隆主义,其服务对象是偏重于比较穷的阶级,主要是城市工人,也包括比较贫困的农村居民。庇隆主义对工人、工会和阶级斗争持积极态度,那么它是一种左翼法西斯主义。选举行为的研究

李普塞特开篇就指出,高水平的政治参与不一定对政策的制定带来很大影响,同样,低水平的政治参与可能大程度上的影响政策。作者举了个例子。极权国家的领袖往往希望他的追随者出席会议,阅读政治宣传品,收听广播,因为这些活动能帮助领袖像他的追随者灌输制定的意识形态,那么这样的高水平的政治参与加强了对政策的忠实。继而,作者分析了缺乏参与的原因有:1.制度稳定性的反应。2 冲突的减少和交叉压力的增加。3 个人本身的社会特征,在投票率上,男人比女人多,教育多的比教育少的多,城里人比乡下人多,35岁到55岁年龄阶段的人比年轻或年老的人多,地位高的比地位低的多,已婚的比未婚的多,参加组织的比未参加组织的多。书中谈到了影响投票行为的社会因素:1政府政策与个人的关系 2 接近信息的可能性 行政人员 3 对投票的群体压力 工会4 交叉压力 下层阶级 不满现状vs 现存制度给予的自身合法性对知识分子的分析

他分析美国知识分子为何有向左翼倾向。第一,美国的有历史意义的思想是独立宣言的平等主义信条。与欧洲国家不同,欧洲有古老的老贵族阶级结构和钦定的宗教,传统的文化活动是传统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区分高贵贫贱阶级的标杆。所以知

识分子在欧洲享受的待遇是相当丰厚的,他们的阶级分层是明朗化的。第二,美国知识分子觉得与专业人员,商人相比,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人,因为收入比他们少很多。第三,美国知识分子人数相对于欧洲而言,实在太多,他提到,美国有1800多所学院和大学,英国大约15所,德国大约20所,挪威1所,丹麦2所,瑞典4所。这意味着他们与其他精英部分想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了很多。作者提到,即使是在同一社区,同一研究方向,不同大学间的社会交往也是很少的。但是李普塞特提到知识分子开始有向右转的倾向,19世纪40年代,知识分子与下层阶级以民主党为基础的联盟解体,是因为一个非经济的问题,即废除奴隶制问题上,知识分子因为教育水平高,对奴隶制问题是宽容态度,而下层阶级是持偏执的态度,这条分水岭导致了许多知识分子又与共和党保守主义站在了统一战线。知识分子这样的矛盾之中,也就帮助维护了民主制度的生命线—冲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7,工会中的政治过程

一个社会民主政治的过程和民主政治的生活,不仅要依靠一定的民主政治的体制和规范,而且要看这个社会各种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权力运作。社会大型组织结构有产生官僚行为模式的内在要求;大型组织的结构使领导层拥有极大的权利和优势,寡头集团控制大型组织的难度在于组织成员参与的程度;大型组织民主的基本前提是领导层有没有轮换的可能性。工会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因为它集中和管理着相当多的人的利益,使他们能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8,意识形态的终结

在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已经越来越弱,工业革命引起的基本矛盾和冲突已经大体解决。李普赛特提出,在西方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正在终结,而与经济发展和一定政治制度之所处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有关的意识形态冲突仍将存在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电子书篇三

《政治人》读后感

——民主进程中的政治人

我们都知道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社会属性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领域的广泛研究,学者赋予了人类众多的特性,李普赛特在《政治人》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政治人”,他用一种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方法——政治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作为政治动物的人,为民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这就说明了政治并不是超然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相反,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对政治现象的研究必定要从社会中寻找答案。李普赛特写作本书的论调之一是为了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探寻影响人们政治参与的因素从而为政治生活提供积极的参与主体。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坚持从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即表明了人的政治性和政治的社会性。

本书分为五篇:民主秩序的条件、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美国社会中的政治行为、民间机构中的政治:个案研究、结束语。我主要选取了第一篇中的第三章“社会冲突、合法性和民主”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谈谈我的感想。

“任何一种特定民主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而且取决于它的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有效性即政治系统满足社会成员需要时的程度,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在人们心中的权威程度以及人们对政治系统的信仰坚定性。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其中有效性更多侧重于政党或是政府执政能力,取决于人们的政治认知,而合法性则偏向于人们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那么人们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呢?李普赛特认为组织是根据政治系统的价值标准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来判定它是否合法的。比如说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其统治的合法性主要是建立在封建内部成员利益一致、外部实行高压政策基础之上,当时并没有多元的价值观,所以人们无从选择,“政治人”概念仅仅指在朝中有权的政治家,老百姓只是作为臣民呆滞地接受政府的输出并表示无条件认同。虽然这种合法性可以维系政府的统治,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传入,制度变革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其合法性危机终于出现在了晚清的历史书中。李普赛特列举了两种合法性危机出现的条件:一是主要的保守组织机构的处境在结构变革时期受到威胁、二是社会上的主要团体在过渡时期获至少在它们一旦提出政治要求时不能进入政治系统。在中国,合法性危机一直存在并困扰着政府的行动,官员们总是忙于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去试图缓和日益升级的社会冲突和舆论压力,但结果却不尽如意,关键还是在于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政治系统合法性危机的根源。

我国政府的合法性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一、制度中的路径依赖

新制度主义在论述制度变迁中提出了“路径依赖”一词,路径依赖即指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且难以出去。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政治制度变迁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路径依赖,对封建社会中的高压政策和单一价值观的延续使得现代中国民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仍然是掌握权力的官僚阶层和其背后的执政党,理论上的公民“政治人”也还是遵循以往沉默的风格充当政府所希望见到的臣民。

二、合法性的基点

到底合法性以什么为基础,李普赛特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人民的认同和一致的价值观是合法性的奠基石。虽然建国之初我国政府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权力的日益膨胀,这一宗旨早就变质了。现在的政府官员热衷于绩效,将经济的增长视为稳固其统治地位的唯一途径,然而,经济的发展是不稳定的,它有很大的波动性,这就给民主的稳定性打上了一个问号。我国政府忽视了人民真正的需要,忽视了与民众共同的价值观,因而其合法性的基点也就定位错了。

三、政府的执政能力

政府的执政能力体现了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是政府有效性的体现。建国初期的政府致力于经济建设,这条路子是对的,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后,人们逐渐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但市场经济的不正之风也逐渐深入官场,官僚体系的缺陷在现代政府的执政能力中一览无余,效率低下、严重浪费资源、官僚气派十足、互相推诿等等。政府能力的低下会逐渐使人们丧失信心,进而转变为沉默寡言的政治人,当政治生活中仅有统治者的声音时,离改革也就不远了。

四、政治文化的同质性和多样性

“对合法性的主要检验,是看特定国家形成一种共同的长期政治文化的程度,主要是指全国性典礼和节日。”李普赛特看到了政治文化对于政治系统合法性、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就像阿尔蒙德在五国公民文化比较研究中提出的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结构和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一国的政治文化来说,应该兼备同质性和多样性。同质性是指要有一种主流的政治文化,有一套大多数人在特定时期信仰的一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种主流的政治文化起着引导的作用。但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等同于提倡亚文化,而是指鼓励人们在遵循主流文化的同时有些创新的思想和观念。

五、政治人的多元化

这里的政治人并不仅仅指单个的个体,而是包括了作为整体的政治组织。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其政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政治人的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在博弈中保持相互平衡的张力,这使得民主政体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下生存发展。然而我国的政治人是单一的,政府对于民间政治组织的限定十分严格,以往以服务为宗旨的工会、妇联、慈善机构等组织现今都已成为准行政组织,半官方的性质令人们望而却步。同样,我们也没有力量相当的利益集团,有的只是为自身谋利的既得利益集团。这样单一的政治环境令人们心灰意冷,群众的要求和政治参与得不到满足,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政策输出,这无疑是将政治民主向后推,是民主的倒退,同时也是合法性的衰退。

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统一,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纵观我国现在政治发展中的问题,可以看出政府能力的低下和越来越多关于合法性的质疑。经济发展固然是民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但政治的主体是政治人,是多元化的政治组织,这点我们还是需要注意的。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电子书篇四

第三章

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

1、人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和其他动物相区别,只是人出于上帝的特殊创造,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赐给人不朽的灵魂,才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宗教“地心说”的长期统治,从而震撼了“上帝造人说”,开始把人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人本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解释人的本质和人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举“人性、人道”的旗帜,反对神性和神道的统治。这样,使人从神秘的天国的云雾中回到了世俗人间,人成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成为思想家不能回避的理论文化。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自然法学派从“自然状态”处罚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研究。霍布斯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人人相互残杀的战争状态,提出了“人对人是狼”这个臭名昭著的论断。洛克和卢梭把“自然状态”描写成人人平等相亲相爱的升平境况。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对人的本质研究达到了以往哲学的高峰。黑格尔从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这种唯心主义前提出发,认为“人之异于动物就因为他有思维”,“人作为精神是一种自由的本质”。他是把“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这对资产阶级为争取自由而斗争是有利的。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至高本质是人自身”,他从人自身寻找人的本质,比起黑格尔来是一种进步,但是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人去考察,仅仅把人作为 1 自然的人去考察;第二,他不是具体地、历史地去考察人的本质,二十孤立地、抽象地去考察人的本质,陷入了抽象人性轮。

到了近代,各种学科分门别类的建立起来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又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从生物学角度,可以说人是会说话,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哲学家们说人是主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以外的一切都为人所认识、所改造、所利用。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甚至说“人对人是狼”。

中外思想家以及神话、宗教等,尽管对人是什么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但由于他们各自的局限性,毕竟不能科学地、确切地说明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对此作了科学的回答。

2、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讲的社会关系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血缘关系等等,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结成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政治关系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即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而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道德关系又叫伦理关系,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由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规定的非强制性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血缘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各种亲人、亲戚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文化关系、宗教关系、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又不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合理的结构。首先,经济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其他各种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依赖于这个基础。因此,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各种关系都居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其次,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序结构。一方面,生产关系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社会关系,其他社会关系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对生产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关系之间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独立的、纯粹的社会关系是不存在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一方面,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创造的、承担的,都是人的关系,都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另一方面,一切人又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将不称其为人。人的一生是在社会关系中完成的,人是社会关系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没有这个大舞台,任何人都不能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基础,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集体主义原则,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等等结论,都是在正确认识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或者说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

“人对人是狼”的命题是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家霍布斯提出来的,属于“性恶论”的范畴。他认为人生来就存在着追逐各种名利的欲望,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争夺,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霍布斯的观点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为促进竞争和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他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欲望的一面,完全看不到人的社会属性,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

还有一种观点:“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也是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同样属于“性恶论”的范畴。这也是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欲望的一面,把人仅仅当作“自然的人”,要吃、要喝、要穿、要住,有许多自然需要,这当然是为自己的,是自私的。但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是因为人有自 2 然欲望,根本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关系。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网上的一个点、一个结。这个点与其他点、这个结与其他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必须考虑到其他点、其他结,顾及到别人。因此,人的本质是道德的,不是排他的,自私的。

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和联系网络,主要是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结构的根本内容。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社会,没有人就没有社会。首先,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正是由于猿变成了人,猿群才变为人类社会,没有猿到人的转变,就不可能又从猿群到人类社会的转变。其次,从社会的构成看,任何社会都是由人构成的,都是人的社会,没有人,要么就是自然,要么就是动物,就跟本不可能有社会。再次,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马恩选集》第4卷第321页)

第二、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离开了社会就是没有人的存在,或者说,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生存,都不成其为人。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群狼中发现了两个狼孩,一个取名叫“卡玛拉”,一个取名叫“阿玛拉”。由于这两个小女孩从小生活在狼群中,与人世隔绝,虽然有人的模样,但已经没有人性。她们用四肢走路,不吃素食,用牙撕肉,怕水、怕光、怕火,白天睡觉,夜晚潜行,不会说话,和狼一样嚎叫。尽管人们费劲了心机想让她们恢复人性,但没有结果。这足以证明,离开了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行为,人的习性,已经不成其为人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社会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人与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人与社会同时又是矛盾的。社会一旦形成,就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又具有依赖性,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多方面的制约。当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时,才能行的通,才会有价值,并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积极作用;个人的行为如果与社会的规律不一致,就会处处碰壁,并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作用。个人与社会这种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辩证运动,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又推动着个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原则,主张个人理想服从于社会理想、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主张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所有这些结论,都是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理论推倒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人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评价某个人时,会因为他的某些行为失当而说他缺乏人性、没有人性,甚至说他丧失人性、灭绝人性。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这个人的言行违背了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习性,不把自己当人看待,抛弃了自己的人性,把自己摆到野兽那里去了。如有的罪犯采取及其凶残的手段犯罪,有极个别人在性关系上的乱伦,有的人搞封建迷信吃人心,喝人血等等,都是丧失了人性,剩下的只有兽性,所以人们骂他们“畜生”、“禽兽”。另一方面,是说他对待别人的态度违背了人类待人的常规,不把别人当人看待,把别人仅仅当作动物任意宰割。如奴隶主对待奴隶,殖民主义者惨无人道的掠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 3 的“三光”政策以及多次制造的大屠杀等等,都是对人性的迫害、践踏、灭绝。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大肆倾销鸦片,也是灭绝人性的行为。把自己不当人与把别人不当人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把自己当人的人不可能把别人当人,把别人不当人实际上也是把自己不当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人性是与兽性相对立的概念。所谓人性,就是人类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特有属性和一般特点。首先,人性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与一般动物相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性。人既是动物,又不是一般动物,而是通过长期进化、进步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高级动物、特殊动物。在人身上,既有一般动物所共有的属性,如食欲、性欲、生存欲等等,又有人类所独有的特殊属性,如人有道德性,这种特有属性就是就是人性。其次,人性又是人类所共有的、一般的特性,是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哪个民族、哪个阶级的人所共有的特性。如对善与美、正义、崇高、正直、勇敢的向往和追求等,这是人类所共有的。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不能回避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问题进行过广泛深入的探讨。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革命年代和历史条件的不同,特别是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在人性问题上出现了不少误区。

其一,一讲人性就认为是“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阶级承认人的共性,不承认人的个性、即阶级性,而“左”的思潮是只承认人的阶级性,不承认人的共性,用阶级性代替人性。这都是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确实,在阶级社会里,一切人的人性中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这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除了阶级性以外就没有共同人性。如果不承认共同人性,那么阶级的烙印打在什么地方呢?“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不讲人性,仅仅是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性受到阶级性的制约,主要表现为阶级性,但决不是用人的阶级性代替人性。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不可能完全代表人性,除了人的阶级性,应当承认有共同人性,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等,这是无论哪个阶级、哪个时代的人所共有的。

其二,一讲人性就认为是“抽象人性论”。确实,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思想家,由于他们从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出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性看作一种超越历史发展、脱离人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因此陷入一种非科学的抽象。但是,如果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历史发展上看,从人所处的历史关系中来分析人性,即从经济、政治的制约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的要求中,从不同生活环境众人的需要、欲望和感情中来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的共同本性,这不但不是抽象地研究人性,而且正是历史地、具体地、科学地研究人性。

二、中国传统的人性观

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关于人的本性的探讨,主要有儒家的人性学说,道家的人性学说和中国佛教哲学的佛性说。其中有许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这里就儒家人性学说的主要观点作简要介绍。

在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不要又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以董仲舒、王充、韩愈为代表的“性三品说”。除此之外,还有世硕、杨雄的“性有善有恶说”,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李翱的“性善情恶说”等等。

1、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前两句是孟子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后两句是孔子的观点。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四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说,人生来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并且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4 只是由于后天个人修养和学习的功夫不同,差距就拉开了,有的成了圣人君子,有的成了乡愿小人。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说人性的善良好像水性一样总是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既然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那么人性就固定地存在着“四心”,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既然是人本来就有的,所以又叫“四端”。端是端倪、萌芽的意思。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和修养,把这“四心”或“四端”开发出来,发扬起来,使之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有“四心”,是人,无“四心”,非人。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性恶论”是“性善论”的反命题,起主要倡导者是战国后期的荀子。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就是说,人的天生之性是恶的,人之所以有善性是后天行为的结果。荀子认为,人性之所以生来是恶的,是因为人性本身决定的。人性是什么?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什么是“生之所以然者”?他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凡人有所一同”。所有这些,都是天生而成的,生来就有的,就是人性。“好利”,是喜爱和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恶害”,是讨厌和舍弃对自己有害的事物,这是任何人都一样的本性。这种追求功利的本性是恶的萌芽和起源,所以“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贱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认为人要弃恶从善,必须靠后天的学习和教育,靠社会规范和制度的强制性约束,靠法制。

孟轲的“性善论”和荀况的“性恶论”相互对立。各有长短,又相互补充。“性善论”是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一面,为善要靠后天对善性的发掘、养成,引导人们加强人生修养,具有积极意义。“性恶论”是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一面,为善要靠后天的教化、法律和制度约束,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二者都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了后天自我养成,后者强调了后天社会教化。但是,孟子把人的善性看成是先天就有的,这是不科学的。荀子把人的自然欲望说成是先天就有的,这本来符合实际,但把人的自然欲望当作人性或人性恶的根源,这就不科学了。人的自然欲望同动物一样,都是出于本能,是动物性的表现,不能代表人性,或者说不是人性的本质方面。况且自然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如食欲,很难说谁的食欲是善的,谁的食欲是恶的,只是满足食欲的方式和行为才有善恶之分。

3、“性三品说”

汉代大儒董仲舒综合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长短,提出了“性三品说”。他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近乎全善,是“圣人之性”,不教而成,就是他天生就是善的,不用教育;中品可善可恶,是“中民之性”,教可成善,不教则成恶;下品近乎全恶,是“斗筲之性”、“贱民之性”,天生就是恶的,教也难成善。“性三品说”强调社会教化的重要性,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它把人性分成先天的若干等级,不仅是不科学的,而且比起孟子、荀子来是一种倒退,明显地表现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

三、人的自然属性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动物的人,它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维持自身生存、延续、发展的自然本能,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同动物的自然属性一样,都主要表现为食欲、性欲、生存欲三个方面。告子 5 曰:“食、色,性也”,荀子曰:“饥而欲时,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这都是讲的人的自然属性。食,是饮食之欲,饿了就要吃,饥了就要喝,这是动物维持自身生存所具有的基本本能。色,本意是指眼睛对美丽颜色的追求,都愿意看好看的事物,爱看好看的女人,就引申出对异性的追求、交合,这是动物为了延续后代所具有的本能。生存欲,集中代表了动物的自然欲望,食欲、性欲,实际上也是生存欲的表现,为了个体的生存要吃喝,为了人类的生存就要交配。这里讲的生存欲主要是指自我保护欲,当自身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或躲藏,或逃避,或反抗,都是自我保护。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非本质属性,或者说是人性中的非本质部分。这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出于本能,是动物的一般属性,而不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人没有脱离动物界。因此,在自然属性方面人与动物无法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严格地说,人的自然属性不属于人性的范畴,它仅仅是动物性。如果说它是人性,那也仅仅是人性中的非本质部分。

尽管如此,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并非毫无意义。这是因为,人本身具有二重性,人不仅是自然的人,同时又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然属性虽然在本质上属于动物性,但在形式上,即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形式上,也就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的具体方式上,人与动物又有着根本的区别。换句话说,人的自然欲望本身与动物一样都是出于本能,但如何满足自然欲望人与动物则不一样,人不仅仅是出于本能,而是受到社会属性的引导和制约。伦理学研究人的自然属性不在于研究自然属性的内容本身,而重点在于研究满足各种自然欲望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的不同,使人能够在本能方面也可以与动物区别开来。

现在我们来看看人的自然本能与动物的自然本能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在食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食欲方面,动物满足食欲时表现为“狼吞虎咽”,“弱肉强食”,“饥不择食”,“相互而食”,并没有一定的规矩和约束。有的动物是在找不到食物时,会将自己的子女吃掉。非洲的旱季,为争水源有时狮子竟敢向大象进攻。而人的饮食则受到精神、道德、习俗等的引导和制约。虽然在满足身体对物质营养的需要这一点上与动物是一样的,但在满足方式上与动物则根本不同。

第一,人的饮食表现为“食之有道”。道在古人那里是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规则、道理、道德。在动物那里,之为谋食,不讲其道,而在人这里,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即要按一定的规矩、道理、道德要求去取食。当“道”与“食”的矛盾不能一致时,要取其道,舍其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也是一种道德要求,为了遵守这种道德,饿死也不在乎。革命先烈在狱中为了守住革命气节,宁肯绝食,直至饿死。古人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是不为食而失节。

第二、人的饮食表现为“食之有名”。名,食之人的名声,人的尊严。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饮食之乐不顾自己的名声与尊严。古人讲:“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盗泉”的名声不好,所以不喝它的水;施舍时代有侮辱性的,所以不能食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吃请,“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为了一时的饮食快乐,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名声,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同时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第三、人的饮食表现为“食之有情”。人的食欲往往受到情绪、感情的影响,精神愉快食,吃东西就香,胃口就好;精神沮丧时,会食欲下降,吃什么东西都没味。情投意合时,“酒逢知己千杯少”;当话不投机时,杯酒也醉人。为了老人、自己所爱的人,可以割下自己的肉,所以有“割股疗亲”一说。战争年代当自己的家园不保时,宁肯将家园烧掉也不留给敌人。

第四、人的饮食表现为“美食”。人在饮食时,不仅体现着道德、理解、感情,同时也讲究美食。人类越是进步,越讲究美食。美食包括食品的本身美,进食的姿态美和进食时的环境美。食品本身要讲究色、香、味、型俱全。进食是要讲究姿态、风度,还要讲究进食时的环境。人们 6 现在都愿意进高档餐馆,不见得都是去吃那里的山珍海味,往往是看中了那里的环境,那里的气氛,所以有人说“吃得就是那个气氛”。有人说孔子就是个美食家,他曾要求“割不正,不食”,肉块要切的方正才进口,这是讲究型美;他还提出“食不语”,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讲话,这是讲究姿态美、风度美。

2、在性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动物纯粹是出于延续后代的本能而发情和交合。平时我们所说的“兽性”,一方面是指野兽在满足食欲时表现出来的残忍性,另一方面是指野兽在满足“性欲”食的乱伦性。残忍和乱伦,这是野兽最主要的两个特点。而人在性问题上不仅受到道德、精神、习俗的引导和制约,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的引导和制约,这种引导和制约比起食欲来要严格的多。

首先,人的性关系是以婚姻形式固定下来的,只有婚内的性关系才是合乎道德的、合乎习俗的、合乎法律的。人类的婚姻经过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等阶段,发展到今天,普遍以一夫一妻制固定下来,各民族无不如此。尽管有的动物也有相对固定的性伴侣,如“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但它们完全是出于本能,绝对无法与人的婚姻相提并论。人的婚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受到人的社会属性严格制约的行为。

第二,人的性关系是以爱情为基础和纽带的。这是一种精神引导和制约。人类越是走向文明,爱情在性关系中的作用也越为重要和明显。嫖娼与卖淫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把性关系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换,是人性的一种异化。这其中只有金钱关系,没有丝毫的爱情,没有爱情的性关系是野蛮的表现,无异于兽性。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商品在社会生活中消失时,嫖娼与卖淫必然会消失。

第三,人的性关系表现为性美。人的性行为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在法律、道德、习俗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的,并且讲究时间、地点、方式,是感情无间的融汇,是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曾作序并校对过一本书,书名叫《让美在性生活中荡漾》,专门讲性美的问题。

3、在生存欲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 动物只会本能地逃避和消极地反抗。“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这都是出于本能。而人能够自觉地防范和积极的防卫,根据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爱情的等多方面的需要去支配自己的生命。

首先,人能够主动舍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布鲁诺坚持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面对教皇架起的烈火,镇静地说,即使把我烧死了,地球仍然围绕太阳旋转。这是为真理而献身。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为自由而献身;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为功名而献身;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为祖国而献身;还有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等,举不胜举。总之,人可以通过主动舍弃生命,使生命更有价值,更崇高,更有意义。

第二,人能养生。生命是一个天然的过程,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珍惜、保养、锻炼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社会越进步,人的生命有可能越延长。

第三,人追求生命美。人对自己的生命不但有崇高、长寿的追求,而且又有美的追求。主动献身是一种壮美,加强锻炼是追求健美。收拾打扮、美容美发、唱歌跳舞、观光旅游等等,都是对生命美的追求。

总之,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属性在表现形式上是根本不同的。归结起来讲就是人的食欲、性欲、自我保护欲的满足受到社会属性、即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民族的、习俗的等多方面的引导和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人的真正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就是动物的机能”(《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和动物在自然属性上的区别,7 不在于“吃、喝、性行为等等”“机能”本身,而在于这些“机能”不能脱离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人的其他活动”,即在于各种欲望的满足方式和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人与动物在自然属性上区别开来。

四、人的社会属性

我们所说的人,是具有两方面性质的人。一方面在为自然人,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他仅仅是动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属性是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同时又是社会的人,他不仅仅是动物,而且是社会动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属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

如前所述,人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动物,在自然属性即自然本能方面已经区别开来。但这仅仅是在自然本能表现形式上的区别。要最终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还必须研究人的社会属性。

1、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类一开始就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结成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并在其中劳动和生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显示出来的性质和特点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人性中的本质部分。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这是人脱离一般动物的第一个标志,也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最基本的特征。一般动物只能消极地处应自然,利用自然界现有的、现成的资源维护自己的生存。人不单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东西,而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创造出自身所需要的东西。劳动使人从一般动物最先分离出来,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劳动是“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劳动这种活动与一般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如蜜蜂有造蜂房的本领,小鸟有筑巢的本领,蜘蛛有结网的本领等,它们的本领有的虽然也很高超,但都是出于本能,而人的劳动是出于自觉。

劳动是创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的劳动,这是劳动的又一个标志。当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时还不能称其为劳动,只有创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的活动才是劳动。因为工具总是为着一定的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创造和使用的,创造工具本身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表现。

第二、人在劳动中结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有相互依存性、集体性、交往性。单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人类初期,只有靠集体的力量,靠许多人的协作才能对付比较凶猛的野兽,获取到生活必需品。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它是集体的劳动,使许多人协作和配合的社会性劳动。社会性的劳动必然产生社会性的关系,使人们在劳动中结成这样那样的关系。在人类初期,是许多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享用劳动果实,社会关系相对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化了。社会性的劳动,社会性的关系,必然使人产生相互依存性、集体性和交往性,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

第三、人有语言,会思维。社会性的劳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与沟通越来越频繁,随着联系的密切与交流的增加,当手势语和吼叫不能满足需要时,语言就产生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从猿到人转化的推动因素,“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的的影响下,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思维活动产生和发展了。语言和思维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又一方面。

第四,人爱美求善,追求正义、正直、崇高和勇敢,人有道德性。

2、人的道德性是人性的核心和最本质的部分

一般说来,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独有的,动物没有社会属性。但这并不绝对,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属性中的某些方面也可以在动物中找到例证,在前面的第一、第二、第三项中都 8 可以找到。如有的动物也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不少动物有相互依存性、集体性和交往性;有的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笼统地讲人的社会属性,并不能真正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必须找出人的社会属性中最本质的特点,即在动物身上永远找不到的特点,以便最终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能够把人与动物最终区别开来的东西,就是人性中最本质或最核心的东西。

这就是人的道德性。道德性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只有人有道德性,动物没有永远也不可能有道德性。这是因为:

第一、道德性是人猿相揖别的最后标志。从猿到人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即一个人性的产生到逐渐增多、兽性的减少到逐渐消失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最先显示出来的人性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马克思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马恩选集》第1卷第25页)。马克思讲的“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就是劳动,能够劳动是人与动物的第一步区别,也是从猿到人的第一个标志。

任何劳动都不是单个人完全独立地完成的,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劳动,处理这种社会关系的活动就是交往。这样,交往性和相互依存性就成了人猿相揖别的第二个标志。

人的交往又必须有一定的交往手段和内容,这就产生了语言和思维。语言是交往的手段,同时又是思维的载体。这样,语言和思维就成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第三个标志。

人们在交往中,不仅逐步形成了语言和思维,而且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交往准则、规范和习惯,这就是伦理道德。人们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进行交往,这就是道德性。道德性使人与动物最终区别开来,标志着人类的成熟。

第二,道德性使人与动物在自然属性上完全区别开来。动物的自然属性完全是出于本能,而人的自然属性则受到社会属性(主要是道德性)的制约,表现为道德的自然属性。这在前面已有详细说明。

所谓道德性,就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时,能够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用道德标准来引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善与美,塑造崇高人格的特性。我们平时说某人缺乏人性、没有人性,实际上主要是指他在从事某种活动或处理某种关系时缺乏道德、不讲道德。这里,道德性与人性是同等的。

五、人生与人生观

人生观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如何认识和理解人生,而且关系到怎样对待和把握人生。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地认识人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对于自己未来的整个人生将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人生

什么是人生?许多教科书上说:人生是指人的生命过程,即人的出生、发育、成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这种定义并不错,但它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定义,不能揭示人的本质。

如前所述,任何人都是社会之中的人,离开了社会不能生存。狼孩也有生命,但因为它脱离了人类社会,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因而它的生命谈不上是“人生”,仅仅是“动物生”。我们必须把人生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才能揭示出人生概念的真正含义。

所谓人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人的目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的生命过程。这里,不仅表明人生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过程,而且表明人生又是一个有着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社会生命过程。

第一、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人要树立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效地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首先得接受社会教育,学习社会知识,9 积累社会经验,取得社会资格,使自己由自然的人逐步成为社会的人,完成自己的社会化。即使到了成熟期,也还有个继续学习提高和适应社会的问题。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个人社会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他人生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着他达到人生境界的高度。

第二、人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人的生命的自然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即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长寿而长寿。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说到底是个人对社会的意义、责任、义务和奉献。雷锋说过,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他虽仅活了22岁,但他留下的雷锋精神世代相传。有的人活到百岁,但一生碌碌无为,生命没有多少价值。人的社会化、人生修养也不是目的,它们都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有的人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体健如牛,但就是不去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这种生命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人的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时间过程。这是人生的一维性。任何一个生命都与时间密切联系在一起,并且同时间一样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延伸着,过去的将永远成为过去,不可重复,不可逆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走错路的时候,但只能从错误的道路上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不能将这段路重走一次。人们都希望犯人能悔过自新,重新做人,这只是希望他悬崖勒马,转向正道,决不可能是重新再来一次。我们把人生的16岁看作花的季节,叫16岁花季,过了这个花季不可能再有这个花季。生命之所以宝贵,就是因为它的不可重复、不可逆转性。因此,人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人生书写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那么,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人生境界等等方面。在这些内容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观以其哲学基础为标准,可分为唯心主义人生观、机械唯物主义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三种基本类型。唯心主义人生观往往脱离人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过分夸大人生的主动性而否定人生的客观制约性,主观地设计人生,往往表现为唯意志主义,不能达到人生目的时又表现为悲观主义或人生虚无主义。宗教宣扬的人生观都是唯心主义人生观。机械唯物主义人生观又称形而上学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虽然看到了人生的客观制约性,但又夸大了客观环境的制约作用,忽视甚至完全否定人的活动的主动性,它往往表现为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命定主义。这两种人生观都不能正确揭示人生活动的规律和本质,而且给人以错误的人生导向,因而是不科学的、消极的、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生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于客观制约性的统一,因而是科学的、积极的、正确的。我们要树立的人生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观以其阶级性职位标准,又可以划分为剥削阶级人生观、小资产阶级人生观和无产阶级人生观。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是一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在我国现今社会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仍有一定影响。小资产阶级人生观就是通常说的小生产者的人生观。小生产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发财观念很重,总想往上爬。“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这种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就是保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是无产阶级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其宗旨是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以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目标,是现实社会中人生观的最高层次,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崇高的人生理想,即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社会主 10 义共同理想。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是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大多数人来说,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第二,正确的人生目的,即到底为什么活着。对于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大多数人,在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正当地追求各人正当利益。第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正视人生矛盾,用于克服矛盾,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第四,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即把奉献作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人生观对人生起着十分明显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人生方向和人生道路的选择点上起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多极化,利益主体多极化,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在多极化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处在选择点上。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是合理地为自己,还是不择手段地为自己;是先为自己后别人,还是先为别人后自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看你持什么样的人生观了。特别是身处重大事变和人生的关键时刻,人生观对人生方向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作用更为明显。

第二,人生观是人生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人们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人生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在一定人生观的指导下选定目标以后,人生观会引导人们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断地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3、几种非科学的人生观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多元的利益主体,也就存在着多元的人生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各种人生观有所认识,有所比较,从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这里就几种非科学的人生观作简要评析。

第一、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历代剥削阶级所推崇的一种人生观。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各人的物质享受,满足生命本能的需要。

享乐主义人生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古希腊的昔勒尼学派最早提出了“快乐主义”,认为追求快乐的感受是人的天职。中国的《列子·杨朱篇》中提到,人生就是为了吃好、穿好、玩好,满足耳目、口、鼻、体、意的快乐。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享乐主义已经成了影响很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就是发财致富,寻欢作乐,任意享受。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趋乐避苦。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所谓一追求的就是快乐。到了现代,资产阶级更是把追求个人享乐看成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目的,认为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快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生的意义和最高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而幸福只是各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得到快乐。”资产阶级把享乐推向极端,贪婪、纵欲、道德沦丧,充分暴露了享乐主义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信奉“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人生享乐主义的体现。

享乐主义人生观肯定人有自身的物质和精神欲望,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对于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把人从上帝、从神那里解放出来,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作用。但是,享乐主义人生观以人自然属性解释人生目的,提倡从利己主义出发去追求人的幸福和快乐,是片面的和错误的。首先,人的自然属性并不体现人的本质,也不体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享乐主义人生观把人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活动排除在生活之外,不是把个人的享乐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之上,享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全社会成员都只享乐而不进行劳动创造,那么,有什么可以享受呢?

社会主义不是一概反对享乐,恰恰相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享乐与享乐主义的区别在于:享乐实在劳动创造基础上的享乐,是全体人民同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1 而享乐主义是个人的享乐,是不劳而获的享乐,是纯粹的享乐。我们反对享乐主义不是要做“苦行僧”,而是要努力学习,积极奉献,在奉献的基础上获得快乐,把奉献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二、悲观主义人生观

悲观主义人生观又称厌世主义人生观,是剥削阶级处于没落时期,对于未来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充满烦恼,毫无乐趣,因而消极悲观,玩世不恭,逃避现实,甚至毁掉人生。

在欧洲,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是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典型代表、。他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出发,推出了它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不过是意志的虚幻,是空虚的,没有什么价值,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噩梦,充满着痛苦。这是因为,人生是欲望所支配的,“欲望按其实质来说就是痛苦”。因为欲望时无穷无尽的,而得到的满足是暂时的、有限的。当一种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新的欲望就会随之而来,这样,人的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这就是痛苦。因此,人生永远是痛苦的。反之,人的一切欲望都满足了,没有新的欲望了,那会感到“寂寞、空虚、厌倦”,而这同样也是痛苦。总之,人生是痛苦的。

如何摆脱人生痛苦呢?叔本华认为,就是要消除产生痛苦的根源,即完全抑制欲望,否定生命,否定支配人的生命的意志,忘却现实生活,进入无我境地。这是一种极端的禁欲主义。

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只有放在他所生活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才会得到客观的认识。他出身于德国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一名放荡的通俗文学作家。他17岁时父亲因经商受挫而自杀,母亲对他又不太好,这使他在少年时期就产生了悲观情绪,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他的悲观情绪的流露。他的思想体系形成于19世纪初,但当时影响不大。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在德国资产阶级中产生了一种对理性的不信任,逃避现实,苟且偷安,悲观失望思潮,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才有了市场,名声也随之大噪。所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资产阶级政治苦闷和忧郁心情的反映。

悲观主义人生观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前途,一切只能听任某种精神力量的摆布,否定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逃避现实,怨天尤人,消极颓废,自甘沉沦,这种人生观是十分有害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失败和挫折,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一遇失败就灰心,一遇挫折就回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勇敢面对火一样热烈的生活,努力拚搏,勇往直前。

第三、实用主义的人生观

实用主义人生观从“有用即真理”的基本原则出发,把“方便”、“有用”、“管用”作为人生处世的最高原则和信条。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服从各人主观的意志和愿望,生活的意义要由按照这种欲望行动带来的好处的多少来衡量。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其典型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杜威。实用主义活动的中心一直在美国,甚至成为美国的国家价值观。

詹姆士认为,有用便是真理,无用便是荒谬,真理等于有用。在他们看来,有用、获得成功是真理的根本标志,至于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则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一个观念不符合他们的需要,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那么,不管这种观念如何地反映的客观实际,他们也会宣布这个观念是谬误,或者千方百计地回避它。杜威则用“工具主义”来粉饰詹姆士的“真理等于有用”的观点,他认为,思想、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表达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达到预期的目的是有用的,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是由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决定的。美国从18世纪末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后,资产阶级夺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他们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夺得的胜利成果,就积极利用美洲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以及欧洲移民带来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迅速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和农业。处于初创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为 12 了求得尽快发展,特别需要发扬求实精神,鄙弃抽象理论,强调有效行动,反对守旧,孤立开拓等,实用主义正好适应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这种需求。同时,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自身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继承,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炫耀,它在开发时期,人口、人才、资金、技术,可以说除了美洲丰富的资源以外,它需要的一切都是外来的,这样,它当然要将最需要的、最有用的“拿来”,为我所用,这自然也就形成了实用主义。当今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它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符合美国的利益”,只要符合美国利益的,就是有用的,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就是无用,就是谬误,就随心所欲的处置,为所欲为。因此,实用主义又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崇尚实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把它作为普遍原则,作为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有害的。它的核心命题“有用即真理”,实质上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我们承认“凡是真理都是有用的”,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凡是有用的就是真理”。“有用”,指的是人的一种主观需要,人的主观需要是丰富多彩的,人与人的需要又是千差万别的,同一事物,有的人需要,有的人就不需要;同样是人,有的人需要这个,有的人需要那个。正如有人需要上帝,有人需要科学;有人需要君子的“正统哲学”,有人需要小人的“厚黑学”,如果都以自己的需要作为真理的标准,实际上就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也就没有真理可言了。

总之,人生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每个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塑造着自己的人生,书写着自己的章章节节。譬如一张白纸,谁都愿意将上面画上最美最好的图画。你怎样画好自己的人生画卷呢?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电子书篇五

倘塘一中2012年模拟考试试题卷

思想品德

(二)(全卷共三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温馨提示:

2、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书写在试题卷上的作案无效。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3、本试卷为开卷考试,允许考生带教材及资料进入考场作为参考,但不得将资料相互借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选填在题后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50分)

1、郭明义说:“能够以己之力帮助别人分担忧愁,减轻痛苦,能够使更多的病人及时输入救命的鲜血,能够使更多的贫困儿童露出幸福的微笑。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由此可见,郭明义①有丰富多彩的情绪。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尊重生命,关爱他人。④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2、“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越是没有本领的人就越加自命不凡。”这些话共同劝告我们

a.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b.人不可有傲气,也不可有傲骨 c.自我评价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d.不客观评价自己会产生自负心理

3、我省某市中小学校自2010年秋季开学起,每天上午、下午放学前,任课教师对学

生进行“一分钟安全教育”,我校也要求“安全教育五分钟进课堂”,以免学生在离开校园后发生意外事故。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家庭保护b.社会保护c.学校保护d.司法保护

4、下晚自己后,小明看见几个流里流气的青年在离开校门口不远的地方把本班同学小c围住,并准备动手打他。面对面这种情况,小明的最佳做法是

a.不予理睬,少管闲事b.及时报告老师或打“110”报警

c.迅速召集男生,与这几个青年搏斗d.挺身而出,不屈不挠,斗争到底 5、2010年西安市十大孝子之一的段焕章几十年如一日,精心料理母亲的生活,他常常陪母亲聊天,给母亲洗脚、剪指甲„„下列观点不正解的是

a.他的孝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他自觉履行了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c.孝敬父母只是成年人的责任d.孝敬父母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6、1942年郑宜栋的父亲因战乱死亡,家里欠下高额债务。郑宜栋主动上门为亡父还债,至今替父还债67年。郑宜栋的举动说明他

a.为了得到人们的同情b.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c.诚实守信,承担责任d.过分在意自己的名声

7、课间上厕所时,小李不小心接倒了他班的小王,于是连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小王则说:“没关系,人太拥挤了。”这一情景表明,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 ①相互尊重②讲求原则③彼此宽容④学会竞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八年级学生小强不认真学习,经常旷课、逃学,老师批评他,他却说:“受教育是我的权利,我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学就不上学,别人管不着。”小强的言行

①没有珍惜受教育的权利②没有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③认为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④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9、身为国家公务员的李某作为儿子,拒绝赡养自己的老母亲,他对母亲说:“我不要你留给我房子和钱,以后你也不要来找我。”李某的行为

a.是对的。因为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b.告诉我们,权利和义务都是可以放弃的c.是不对的。放弃权利不等于不需要履行义务d.是对的,法律义务可以不履行

10、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为了兑现自己“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放弃进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务植树造林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对此,你的认识是

①他具有信守承诺、言而有信的优秀品质。②他为了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利益。③他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④承担责任就意味着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③④

11、下列对宪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③宪法是母法,其它法律是子法④宪法饱和了其他法律⑤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12、“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下列名言与其含义不相符的是

a.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b.忍耐虽然痛苦,果实却最甜蜜

c.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 d.不可逆转的是时间,不可侮辱的是人格

13、星期天,小王家来了客人,吃完饭后,大人们兴致勃勃地想打麻将,刚好差一人,妈妈让小王“凑个数”,赢了归小王,输了妈妈给。对此,小王

a.应该去,星期天正好需要劳逸结合b.不该去,因为输赢都是自己家的钱 c.应该去,这是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d.不该去,青少年应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14、小明一家人去餐馆用餐,结账时小明索要发票,出现下列对话情形,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a.服务员:“如果不要发票,我们赠送你们一件小礼品”b.爸爸:“那就不要发票,要小礼品吧”

c.妈妈:“小礼品也没啥用,不如多给我们打点折扣”d.小明:“不要发票是偷税漏税行为,是违法的”

15、一个人受到挫折,可能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于是往往会产生过多的自责:我为什么会这样蠢呀?我还有什么脸面见同学、见老师、见家长呀?你认为这种对待挫折的态度是

a.是可取的,有利于他总结教训,避免因自己的过失造成挫折

b.是可取的,表明他面对挫折善于排解和自我疏导 c.是不可取的,因为对挫折应采取无所谓的态度d.是不可取的,不利于他摆脱挫折和逆境

16、下列做法不属于具有回报社会意识和亲社会行为的是

a.某学生对有学习、生活方面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b.某退休老人长期担任社区义务交通和环境监督员 c.某学生在校园公共区域乱扔果皮纸屑瓜子壳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矛盾

1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b.必须把教育事业作为我国的中心工作来抓 c.教育的质量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d.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8、这些年来的每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汇聚北京,代表人民的意愿,共商国事,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工作报告。这表明

①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权力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④人民代表大会是保证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②③

19、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这主要说明我国

a.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等到了遏制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防治结合原则 20、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高持续增长水平,这表明

a.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b.改革开放是举国之要

c.改革开放是立国之本d.改革开放是政治保证

2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各种“流行”:如追星、骑山地车、上网、玩电子游戏、穿奇装异服„„下列关于中学生对待社会流行事件的态度,不正确的是

a.自主判断,有所取舍b.避免狂热,保持适度 c.消防追随,紧跟潮流d.独立思考,理性行动

22、某超市在醒目的地方贴出告示:为了维护本超市的合法经济利益不被侵害,本超市保安人员有权对被怀疑有偷窃行为的顾客进行搜身检查,你认为这则告示:为了维护本超市的合法经济利益不被侵害,本超市保安人员有权对被怀疑有偷窃行为的顾客进行搜身检查。你认为这则告示-3-

a.是非法的。因为超市的利益不受国家法律保护b.是合法的。因为它是为了维护超市的合法利益 c.是合法的。因为这是保安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d.是非法的。因为它会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2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 a.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 c.我国法律决定的d.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24、当前,许多农民感慨:“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农民得实惠。”说明

a.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等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c.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d.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消除

25、看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发射的消息后,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伟: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b.小成:我国已经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和科技大国

c.小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坚实的基础 d.小惠: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二、问答题(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共28分)

26、背着妈妈上学的安徽医科大学生金书家当选为“心动2010安徽新闻人

物”。1991年出生的金书家,母亲自幼残疾,双腿不能走动,2004年父亲又意外去世。家里生活陷入困境。2008年上县高中后,他克服重重困难,把母亲带到学校生活,以便照顾。考上大学后,他继续带着母亲,一边学习,一边勤工助学。

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因为90后的你,应该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27、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左右,杭州一处住宅小区内,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动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她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因此被称为“最美妈妈”。也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吴菊萍为什么被称为“最美妈妈”,被评为2011年感动的人物?(2)由吴义举,谈谈我们怎样尊重他人的生命?

28、以《思想品德》课中的有关知识,简要评析掌上电脑的观点:“权利是我的,义务是你的。”

29、材料一: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发展较快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本质的轨道上来。

材料二: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想实现遗址式发展,把“中国制造”

提升为“中国创造”,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基础?

(2)为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作为90后的我们应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自学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0、针对校园周边存在的危害学生安全隐患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意见,物校配备了2名专职保安,建立了门卫安全检查制度,成立了校卫队,并在校园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派出所也在上下学等重点时段,增加了校园门口及周边地区的警力,提高了巡防密度。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校园之声中的内容波及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哪些保护?

(2)要真正维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未成年人自己,作为未成年人应怎样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利?

三、分析说明题(共22分)

31、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明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据此,有关方面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目标直指“从国富

到民富”。

结合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要说明国家是怎样实现国富的?

(2)请列举党和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众收入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3)党和国家重视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理论观点?

32、不良行为表现顺口溜:有些同学真糟糕,前后左右乱了套;上课总想把课逃,找人要到网吧找;不比学习谁更好,只比穿戴谁新潮;考起试来才动脑,八仙过海想偷抄;集体观念无处找,一说劳动就偷跑,哥们义气不得了,打架斗殴把架吵;当起小偷真勤劳,日伏夜出像野猫;为了弄钱交歪道,杀人推动都敢搞;坏事做尽被人告,最后乖乖进监牢。

(1)上述行为中哪些属于违纪行为?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发球犯罪?(2)请“从逃课到小偷小摸,到杀人推动,最后进监牢”,谈谈你的认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