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一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二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从改革开放到全面现代化建设,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十三五”期间贫困发生率在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已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当补齐当前民生短板,破解当前民生难题,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三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五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六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八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从改革开放到全面现代化建设,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十三五”期间贫困发生率在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已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当补齐当前民生短板,破解当前民生难题,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九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从改革开放到全面现代化建设,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十三五”期间贫困发生率在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已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当补齐当前民生短板,破解当前民生难题,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十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从改革开放到全面现代化建设,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十三五”期间贫困发生率在不断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民生福祉已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当补齐当前民生短板,破解当前民生难题,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十一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