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争座位帖怎么读 争座位帖原文篇一
《论语译注》读后感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个性签名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2):关于爱情的名人名言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读书笔记duhougan)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
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务必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论语》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正因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3):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4):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透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好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好处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礼貌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译注》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以前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透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好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好处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礼貌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译注读后感(5):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礼貌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方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必须的时刻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以前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体会和明白,这样就能够做老师了。但是此刻的学生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个性是此刻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此刻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坚信中国人能够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正因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爱热闹,喜爱一群朋友聚在一齐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爱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期望得到别人明白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应对这样的状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明白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能够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构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能够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99zuowen,交友、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论语译注读后感(6):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好处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明白,对现代社会的教育好处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这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此刻这个经济,科学都十分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齐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就应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译注读后感(7):
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明白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期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透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忙。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能够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veryok)但这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明白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正因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必须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社会、不一样阶级、不一样人群对它的明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因此,不好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正因真理就应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好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争座位帖怎么读 争座位帖原文篇二
争座位帖-译注-拼音
(此帖在网上难以找到详细准确的译文。本篇译文部分注解来原于网上,部分为自己所标注。网上的译文很多,但原文也好,译文也好,明显存在很多错误,有的原字未显示出,有的为错别字,有的断句不准,有的解释牵强,易于误人。本文综合几篇对原文及译文做了校正,为了前后连贯通顺,部分采用意译,应该是目前能看到的最精确的吧。争座位帖-译注(比较精准)当然,仍有难解释之处或解释不当之处,请高人继续指正)原文:十一月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寓书于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
注释:金紫,金印紫绶。
检校:隋唐时期,把有识务之官称为识事官,无识务之官称为散官。检校就是散官之一。上柱国:唐代采取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之勳号,通称勳官,分为12级。上柱国是最高级。鲁郡开国公:广德二年(764),即颜公56岁,晋封为鲁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寓书:寄信。
原文: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抑又闻之,端揆(kuí)者,百寮之师长,诸侯王者,人臣之极地。今仆射挺不朽之功业, 当人臣之极地。岂不以才为世出,功冠一时。挫思明跋扈之师,抗回纥[hé]无厌之请,故得身画凌烟之阁。名藏太室之廷。吁足畏也,然美则美矣,而终之始难。故曰: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可不儆惧乎?书曰: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
注释:厌:饱,满足。凌烟之阁: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阁,绘有功臣画像。太室之廷:太廟的中堂。弗,不。矜,自大。伐,自誇。端揆:尚书省长官。百寮:百官。
译文:人的最高修为是立德,其次是立功,这才叫不朽。皇帝身边的各位大臣,是百官的师长,各路诸侯及王爷,是为人臣子的最高地位了。现在仆射即有不朽的功业,又位于人臣极地,才学及功绩都是极高的。挫败了史思明的叛军,回绝了回纥人的无理要求,所以你的人像被画在凌烟阁内,姓名记于太室内。很令人敬畏啊。但美是美,要长久保持就难了。所以说:功高而不显露,才能长富,位高依然谨慎,才能保持尊贵。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再想想你现在做法,你不感到害怕吗?书上说:人不自夸,无人与你争功,不随便发动战争,无人与你争成败。
原文:以齐桓公之盛业,片言勤王,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会。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末路之难也。从古至今,暨我高祖太宗已来。未有行此而不理,废此而不乱者也。
注释:行,实行。理,理顺。
译文:以齐桓公的盛业,打着“勤王”旗号,数次招集各路诸候,号令天下,于是有了“葵丘之会”。霸业即成,稍有放纵,导致各诸候纷纷叛离。所以说,以走百里为目标,要以九十里做为一半去做准备,这是说做任何事后一半都是难做好的。从古至今,按这个道理去做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原文:前者菩提寺行香。仆射指麾宰相与两省台省已(以)下常参官并为一行坐,鱼开府及仆射率诸军将为一行坐。若一时从权,亦犹未可,何况积习更行之乎?
注释:宰相与两省台省:唐代设立尚书、中书、门下。尚书省以左右仆射为首长。这里用的是汉魏旧称。两省:即中书、门下。台省:是指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和谏官合称台谏。常参官:唐制,皇帝正衙日在前殿会见群臣,称常参。
开府:开建府属以置僚属。汉末李傕、张扬、董承等以将军开府。开府之名始此。从,通纵,放纵。积习,积久而惯习。更行,此乃指改变原有秩序。
译文:前段时间到菩提寺行香,仆射指挥各位尚书等常参官坐在一列,鱼开府及仆射、各位军将坐在一列,如果是偶然安排一次,也就算了,但不能形成习惯而因此改变了制度。原文:一,昨以郭令公以父子之军,破犬羊凶逆之众。众情欣喜,恨不顶而戴之。是用有兴道之会。
注释:郭令公即郭子仪。指:广德二年十一月,郭子仪父子,率军击毁了吐蕃tǔbō,安定了边疆。是,这样。兴道,张扬正气。
译文:前段时间,郭令公父子率军击败了吐蕃军队,众人景仰,恨不得把他们高举起来,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所以聚会以示祝贺。
原文:仆射又不悟前失,径率意而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论文武之左右。
苟以取悦军容为心,曾不顾百寮之侧目,亦何異清昼攫金之士哉?甚非谓也,君子爱人以礼,不闻姑息,仆射得不深念之乎。
注释:苟,随便。心,中心,引申为根本。姑息,无原则的宽容。礼记檀弓上: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
译文:但仆射又不顾先前的失误,随意安排,不管位置高低,不论文左武右的规矩,只是为了取悦鱼开府,而不顾百官的感受,这与白天抢劫有什么区别吗?太不应该了。君子喜欢讲礼节的人,而不喜欢无原则讲宽容的人。你不这样认为吗?
原文:真卿窃闻:军容之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况乎收东京有殄(tiǎn灭绝)贼之业。守陕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仰,岂独有分于仆射哉?加以利衰涂割,恬然于心,固不以一毁加怒,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汩其志哉? 译文:我听说:鱼开府的为人,修养很高,而且有平叛乱的业绩、守城池的功劳。朝上朝下非常景仰,还会在乎仆射如何划分座位吗?把名利地位减小,用粉饰分割的办法加以改变,他的内心也十分安闲。而且并不因为一次诽谤而增添愤怒,一次尊敬而增添喜悦。何况是半个席位的座次,几步的位置差距,这哪能埋没他的志向呢?
原文:且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长幼,故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也。注释:齿:人之年龄。漢書武帝纪建元元年诏: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彝伦:天地人的常道。
译文:百姓以长幼为高低,宗庙的祭礼活动以爵位分高低,朝廷以位置等级分高低,都是要分出高低的,以标明大小。所以人文伦理得以延续,而天下太平。
原文: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然,未尝参错。至如节度军将,各有本班。
注释:两省:唐代称中书门下为两省。五品:古代把官职分为若干等级,曹魏时期分为九品。明清之后又分正从。供奉官:在皇帝左右供职的官员。勳官:从唐代开始将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勳[xūn] 号,称勳,通勳官。勳官也分等级。唐代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军都尉,轻军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等十二级。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公,也称三司。令仆:尚书令与仆射的合称。少师:官在周朝开始设置少师、少傅、少保,亦称三孤。保傅:古代辅导天子和诸侯子弟的官员,通称为保傅。左右丞侍郎:左右丞,唐代尚书省设左右丞,尚书在左右丞之上。侍郎,中书、门下及尚书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的副职。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之九位高级官职。三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之合称。
译文:中书门下两省、五品以上官员坐成一列,十二级尉大将军依次列坐。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坐成一列。九卿三监等官员依次与十二卫大将军对坐。从古到今就是这样的规矩,从来没有差错变化。至于象节度史将军等各有朝廷中的本班位次。
原文:卿监有卿监之班,将军有将军之位。纵是开府特进,并是勋官,用荫即有高卑,会宴合依伦叙,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彝伦?
注释:特进,官名。朝廷所敬重者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下。勋官:起于南北朝,授予有功者官号,名位很高但无实职。最初只称散官,至唐始称为勳官。有上柱国、柱国等十二等,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用:使用,实施。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勳而推恩得赐官爵曰荫,并且是祖上有功而赐的官爵。伦叙:论理叙说。
译文:九卿三监有九卿三监的班位,军中将领有军中将领的位次。即使是开府特进,文武百官各有高低贵贱之分,上朝宴会各以各的官阶按秩序而坐,冠冕即代表等级,怎么能无视他们的等级而随意更改呢。
原文: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贼所逼,一至于此,振古未闻。如鱼军容阶虽开府,官即监门将军,朝廷列位自有次叙。但以功绩既高,恩泽莫二,出入王命,众人不敢为比。
译文:下级凌辱上级,小人指挥君子,竟然到了这个地步,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比如象鱼军容,官阶虽开府,又是监门将军,在朝廷的座位自古以来都是有一定的先后次序的。因为功劳很大,又得皇上的恩宠,言行代表皇上,他人不敢相比。
原文:不可令居本位,须别示有尊崇,只可于宰相师保座南横安一位。如御史台众尊,知杂事御史别置一榻,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
注释:师保:古代担任辅导和协助帝王的官有师有保,同称师保。御史台:官署名汉御史所居官署为御史府,东汉以来改称御史台。
译文:想让他的位置突出,显出对他的尊敬,可以安排在宰相师保的位置以下。如在御史台及各类御史等位置旁另置一榻,使大家共同瞻仰,就可以了。
原文:圣皇时,开府高力士承恩宣传,亦只如此横座,亦不闻别有礼数。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辅国倚承恩泽,径居左右仆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愿仆射与军容为直谅之友,不愿仆射为军容佞柔之友。
译文:开府高力士深受皇帝的恩典,时时传达皇帝旨意。也不过只是南面横一座位,也没听说有别的礼数等级。何必这样安排而损坏了军容的形象呢。再比如李辅国倚仗皇恩宠幸,竟然座位在左右丞相及三公之上,能不让天下的百姓怀疑和怪罪吗。古人说好人有三类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害他人的人也有三类朋友,即逢迎、谄媚的朋友,阿谀奉承的朋友。希望郭仆射和鱼军容成为正直诚实的朋友。不希望仆射和鱼军容作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朋友。
原文:又一,昨裴仆射误欲令左右丞勾当尚书,当时辄有酬对。仆射恃贵张目见尤,介众之中,不欲显过。今者兴道之会,还尔遂非,再猲([hè]恐吓)八座尚书,欲令便向下座。州县军城之礼亦恐未然。朝廷公讌(yàn同‘宴’)之宜不应若此。
译文:再比如前几天,裴仆射不小心让左右丞责难尚书,当时尚书就有答复。仆射倚仗地位身份高贵瞪眼责怪。大庭广众之下,不要做的太过分了。今天这次盛会,再次违背常理,指使八座级别尚书还要向下首坐。各州县及军事首领的行为礼节里恐怕也没有这样的。朝廷上举行的重大的宴会活动,不应该这样。
原文:今既若此,仆射意,只应以为尚书之与仆射,若州佐之与县令乎?若以尚书同于县令,则仆射见尚书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
注释:州郡一级的副职和佐吏泛称州佐。译文:现在既然这样,按仆射的意见,尚书与仆射的关系,等同于州佐与县令的关系吗?如果尚书等同于县令,那么仆射见尚书令,会像州佐对待刺使一样对待尚书令吗?不会吧!
原文:今既三厅齐列,足明不同刺史矣。且尚书令与仆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阶。六曹尚书并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类。尚书之事仆射礼数未敢有失,仆射之顾尚书何乃欲同卑吏?
译文:现在朝廷官员都到齐了,足以说明不同于州郡之属官侍奉刺史啊。况且尚书令与仆射同是二品官员,只是比较上下位置。朝廷六部的官员都是正三品,又不是隔品的官员,表示尊敬的差别。尚书对待仆射从未有礼数上的差错。可是仆射对待尚书,怎么像对待地位很低的官吏一样呢?
原文:又据宋书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国家始升别作二品。高自标致,诚则尊崇。向下挤排,(无乃)伤甚?况再于公堂,猲咄[duō呵斥] 尚伯。
译文:又根据南朝宋书百官志的记载,八座类的官员都是正三品,到了隋朝和我朝才分别升作二品。位置高了就要做榜样,为人谦诚自会受到尊崇。向下排挤官员,实在是太伤害官员的心。更何况在朝适上当面呵斥高官员们呢。
原文:当为令公初到,不欲纷披,僶俛(mǐnmiǎn 同“黾勉”,努力,勤奋)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纪纲,须共存立,过尔堕[huī毁坏]坏,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电含怒,责斁(yì解除)彝伦之人,则仆射将何辞以对。
译文:现在郭令公来上朝,不应该胡乱从事,勤勉敬业,很合情理。朝廷的纪律法度是靠大家来维护存在和发展的,实在因为你而使朝廷的纲纪毁坏,恐怕坏事也会波及到自身。日后天子若发怒,责问是谁破坏了纲纪,那么仆射如何应答呢。
争座位帖怎么读 争座位帖原文篇三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2《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做到子贡所说的就好了,其实孔子所指的自发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君子,应该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轻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放弃对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谁无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3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都有好的进步。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4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們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這是我在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以上就是读后感栏目为你带来的《论语译注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写作论语译注读后感作文有所启示,写出好的作文。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5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助。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可以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但今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同,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因为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可见,真理亦或信仰,一定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对它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所以,不要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因为真理应该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6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读后感)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争座位帖怎么读 争座位帖原文篇四
《论语译注》读后感
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自古以来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发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
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习惯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国家都在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灌输中发挥着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颗种子质量再好还是需要水分和营养才能健康成长的,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我们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现在正在上大学,可以说直接接学习,间接理解到的论语知识有很多很多的,而《论语译注》一本就较好的整合了我们以前学过或者没见过的论语语录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惊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领悟,惊喜其中的奥妙,重逢旧时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的弟子及其后人对孔子,孔子弟子言论的记载的整合所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一是“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二是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例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对于《论语》,我们通过这些了解到它最根本的来源,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它是很有帮助的。读了《论语译注》对其中的孔子的许多言论和主张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感悟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孔子这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更多的了解。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几则吧,但绝对是不只是这些的。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左传》“礼”字被统计一下,一共讲了 462次,但讲“仁”不过 33次。《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 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更高境界,“圣”才是更高境界。“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个目标,孔子认为尧、舜他们都未必能达到。“孔孟”经常被我们说在一起的,可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吧。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一直以来被许多人传颂着,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尝粪忧心、弃官寻母等。现在,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关于子女对父母的不赡养越演越烈,这在迫切的要求人们对于孝道的发扬是不可懈怠的。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很久以前在某个杂志上看到的,很具讽刺意味: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缺憾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从这些故事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大家自己可思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据说有一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试问,乌鸦尚会反哺,那么人呢。
作为每一个莘莘学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不耻下问的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对,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不只是古时候的故事在教育我们诚信的重要性,现代也是的。“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这样,朱家4口人,除了朱邦月本身一条腿被截肢,后来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吃喝拉撒全靠他照料。为了一个承诺,他付出了一生。
“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对《论语》的总体内容的总结,不要小看这五个字,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成为当代和未来都有用的人。
学习《论语》不应局限于何地、何时、何书,对于《论语》的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不应该局限于任何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随地可以学习《论语》、思考《论语》。同时,也不应局限于任何时间,随时想起,随时都可以思考《论语》,学习《论语》。一颗颗的珍珠容易散失,而把它们互相连接相织就可以一直保存了。
争座位帖怎么读 争座位帖原文篇五
周河九年学校班干部轮换制度
一、指导思想
目前,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已经发生了变化,在选择干部方面应改变过去只要学习好、人缘好、票数多就能当选班干部的旧方式,给那些能力强、热情高而学习成绩一般或暂时落后的学生一些领导机会,不要因为他们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始终与班干部这个令人羡慕的头衔无缘。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是我班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举措之一,将会受到师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二、实施班干部轮换制度的具体方案 1.定好岗位。
根据本班情况,大致可定以下岗位: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安保员、卫生委员、体育委员、小组长等共十个职位。
2.培养核心。
在开学初首先要选举出班委,选出的班委负责开学后的前几周的工作,待到班委工作正常后才开始实施班干部轮换制,将此后的职位和工作让贤给全班的每个组,原班委“退居二线”当顾问和评委,从而帮助新班委开展班级工作,同时原班委作为全班的领导核心要有意识地分配在各个小组之中。
3.分组与组阁。
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新一届的内阁负责一个月的全部班级工作,(可根据本班的情况定夺)其中每个人分别负责体育、卫生、纪律、宣传等一项或多项工作,同时将擅长美术、书法、文娱、体育的同学尽量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去。在小组内,可以首先竞选班长,通过竞选产生出全面负责的班长来,竞选后上任的班长开始在小组内组阁,利用班会时间要向全体同学公布每个人的职务,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负责的范围和权限。
小组中每一个班委,对任期内分管的班级工作都要有细致的记录,都要进行大胆的管理,每周结束后,每个班委对分管的工作都要在周一的班会上进行总结,针对所负责的工作要指出全班同学或突出的个人在行动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在小组班委工作中,要给每个班委以奖罚权,执行奖和扣分的政策,让小组的每个班委及时表扬和奖励表现较好的同学,在任期内如发现同学的缺点和错误,要通过扣分等措施进行制止。
5.职位互换。
等到下一次小组再轮到时必须对原职务进行调换,从而有利于每个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机会均等的原则。
三、对每一届班委会的基本要求:
1.每一名班委会成员都要克尽职守,做好表率并努力提高自己,积极上进。
2.做好班级日常各项基本工作:纪律,卫生,学习。3.完成好学校交给的各项临时工作。4.任期内至少搞一次有关学习的活动。5.换届时每组推荐一人做述职报告。总之,“小干部轮换制”的实施,确实获益匪浅,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对自身的价值有了重新的定位,集体的荣誉感极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评价他人时他们也更客观,而不仅仅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许多同学还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老师,我会在下次干得更好。”看到学生们饱满的激情,我感到很满足,收到了初步的成效。学生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班级管理上都表现得更主动了;老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了,教学更民主了,研究意识更强了;家长也理解了小干部轮换的做法,并能配合班主任,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整个班级更团结了,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
学生座位轮换制度
学生的座位问题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周河九年制学校为了加强规范办学行为,也为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制定学生座位轮换制度。
轮换方法:
学校规定每周轮换一次,周五放学提醒学生并安排好座位,学生周一早上到校后自觉坐到相应的位臵。
每班学生大致分为四组(每组为两竖排),组与组之间的轮换形式为:一组到二组、二组到三组、三组到四组,四组到一组,依次轮换。
排与排之间的轮换形式为:分为前四排和后四排,第一排到第二排,第二排到第三排,第三排到第四排,第四排到第一排,依次轮换;第五排到第六排,第六排到第七排,第七排到第八排,第八排到第五排,依次轮换。
学生座位轮换制度不仅在根本上上彻底杜绝了“关系座位”和“成绩等级座位”等等,还在班级管理上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