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再别康桥的教案(五篇)

最新再别康桥的教案(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23:44:21
最新再别康桥的教案(五篇)
时间:2023-01-10 23:44:21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的教案篇一

我在梦里,常把你画在心旷,就像仙女的娇姿,让人回眸难忘。

康桥的月亮,动人的脸庞。

万户星火,沐浴你祥和的月光,就像神奇的天堂,让人神驰向往。

康桥的太阳,火热的胸膛。

真情博爱,温藏你远大理想,就像灿烂的晨曦,让爱充满辉煌。

康桥的彩魂,绿绕花香。

我在梦里,常把你赞美歌唱,就像故土的芬芳,从我肺腑流淌;

就像母亲的深情,在我的心海荡漾。

再别康桥的教案篇二

6、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上初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与绘画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㈢绘画美。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㈣清泉。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六、小结: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第2 课时

一、导入——检查背诵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四、课外拓展。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五、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六、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金柳(比喻)新娘

绘画美

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虹

再别康桥的教案篇三

一、本学期工作目标

1.综合评比进入龙海市前三名,力争龙海市第二名,康桥学校2011-2012学年上学期*级工作计划。

2.培养并落实学生遇人问好,礼貌右行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3.抓好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课程管理。实行值日教师督查,早读、上下午第一节课、晚自习教师签到。

2.加强备课管理。各学科备课组采取形式灵活多样的备课方法,备课进度和内容由年级的学科负责人确定,每周组织一次次集体备课和备课研讨。

3.做到作业有布置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评,严格控制作业量,学生使用的课外资料学科组必须统一,作业可视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分层布置,工作计划《康桥学校2011-2012学年上学期*级工作计划》。

4.抓好几项具体工作

(1)督促学生有效利用好课余时间。

a.课余时间指早上放学后至中午上课前及下午放学后至晚自习前。

b.学生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学习小组,由班委具体负责。

c.指导学习小组每天都要完成一个具体的专题学习,如:记哪个单元的单词、短语,一起探讨某个科目的作业,练习书法等。

(2)抓好抓实每学期的四次考试工作。月考由学科负责人安排好命题教师,做到及早准备,统一考试内容和进度,认真审核试卷质量,做到试卷的精练、内容涵盖全面,难易适中。

(3)抓好培优竞赛辅导,增强培优意识,盯目标生找薄弱学科,责任到人,补差促平。

龙池-厦门拼车qq群28032282

☆☆乔丹体育☆☆加强课程管理

再别康桥的教案篇四

爱在康桥

(女)我曾对你说

要寻找梦中的康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你我相遇 在我的康桥没有誓言 没有约定我在康桥的这端说着我的缠绵

传递的--却是相思的痛楚

(男)你在康桥的那端

唱着你的欢乐

寄予的——总是莫名的忧伤也曾失落

失落于漫长的等待也曾迷茫

迷茫在心的航道在海边的朝霞里我甚至

迷失了方向

(女)悄悄的你来了

带着我紫色的梦幻

带来你满船的期盼

相逢在你我的康桥

牵手的瞬间

握在手心的是彼此的尊重与信任目光交汇的刹那

感受的却是心与心的颤动

(男)这一刻

你我已不再陌生

这一刻

夏虫也不再沉默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们一同放歌

沉醉于那晚的康桥!

(女)匆匆的你走了

别离的笙萧

轻轻吟诵一个永恒的音符也把忧伤再次拾起

变成唯一的美丽

缘于红尘

爱在这虚拟的世界

(男)想你的夜 甜又苦涩

当所有的牵挂萦绕心尖我只能在康桥默默的诉说

当所有写在信笺的情怀都变成时间我会讲一段童话

给你也给自己

(女)当黄昏的云彩埋入海边的夕阳中也想潇洒的挥挥手

挥不去的是无尽的相思

当尘世的喧嚣归于夜的静谧也想悄悄的逃脱这世俗的尘缘却又困入你我的桃源

(男)忘不掉那深深的眷恋

也说不完那心的私语

夏虫却已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思绪已在飞扬

你在这端我在那端凝眸了一个世纪珍藏于你我的康桥!

再别康桥的教案篇五

《啊,朋友再见》

教学案例

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刘家英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啊,朋友再见》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与电影故事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歌曲产生的年代及创作背景,了解二战相关知识,并对电影音乐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其协调性。3.学唱《啊,朋友再见》,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歌曲情绪,用适当的力度和速度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影碟机、电影资料、cd、文字简介、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齐唱《师生问好歌》 二.激情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也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 生答:六十周年。

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很多电影就是根据二战期间的这些故事改编拍摄而成的。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来?

生举例:《地道战》,《珍珠港》,《魂断蓝桥》,《辛德勒的名单》等。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首歌曲就是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

三.新课教学

1.播放音乐,整体感受音乐形象。2.简介电影《桥》的故事情节。

南斯拉夫电影《桥》讲的是二战后期,德军竭力要保住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以便撤退。南斯拉夫少校奉命率领小分队前去炸桥,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的斗争,在桥梁工程师的帮助下及时完成了任务的故事。

3.播放电影片段。

请同学们边看电影,边欣赏影片中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4.播放教学光盘,仔细聆听歌曲。

师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5.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教师简评。

(歌曲表现了游击队员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体现了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6.再次听音乐,体会情感并跟随音乐哼唱。7.欣赏意大利原文演唱的歌曲《啊,朋友再见》。

感受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民歌风格,并提醒学生注意,电影《桥》是南斯拉夫的电影,而主题歌《啊,朋友再见》是一首意大利民歌,不要混淆。

8.教师教唱歌曲,要求学生边打拍子边唱。9.唱谱练习。

把握弱起拍的节奏,引导学生唱出曲谱的强弱和起伏感,讲解乐谱中各种音乐符号(如连音线,圆滑线,反复记号,换气记号等)的含义。

10.结合歌词内容及电影的故事情节,启发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11.学生跟随电子琴伴奏演唱歌曲,要求自信、情绪饱满地演唱。12.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比比哪一组的学生唱的最好。四.小结

体会歌曲情感,指出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背唱《啊,朋友再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