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篇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有个明确的要求。即 “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急需探讨的问题。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打造高效课堂呢?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我们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是全体老师共享。下面我就谈谈我们学校在开展“活学洋思精神,共享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以各学科教研组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共享学教智慧,打造高效课堂;以强化备课组建设为抓手,深化校本研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校本研修和教师成长机制;以备课组管理为突破口,强化各年级学科的业务职能,发挥学科整体优势,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来强化教师队伍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教研意识、和谐共处意识,营造导向正确、学术氛围浓郁、人际融洽的教学教研环境。建立有效的备课组运行和管理模式,实现备课组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建立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集体研修、师徒结对帮扶、同伴互助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以课标、教材研究,教学流程设计,重点难点突破,教学策略选择,练习设计优化为重点的集体备课模式,形成有较高质量的校本教案、学案、课件及训练体系,形成备课组共同认同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共享集体研究成果。建立教学问题、教学障碍、教学事故及时发现、即时诊断、限时诊治的机制,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自己必须先学会学习。加强学习是适应多种文化“传喻”方式并存的时代需要,是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不学习难为人师。在教师学习方面,学校实行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在自主学习时,学校提倡教师以阅读专业书籍和课堂观摩研讨为主要内容,讲究多记录,多反思,多实践。每月都检查教师的政治业务笔记或定期组织新教师成长心得交流会。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成就了教师,提升了教师的语文水平和专业素养。
青年教师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骨干力量,是我校语文工作的生力军。为切实加强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经常相互听课,听课者必须有听课、评课记录及课后反思。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上好校级教学研讨观摩课。为了让老师们通过上课和听课有所收获,语文组分别上了不同形式的课,有同题异构课、师徒共课、专师讲座、新教师见面课、年级观摩课、新竺杯教学竞赛课等多种形式。老师从不同的切入点把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都突破了,充分展示了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同事间认真讨论的精神。各位老师都很重视这些公开课,都希望自己能在活动中有所进步和提高,都能够认真备课,并主动找老师评课,不断改进。在课后教研组内都进行了说课评课活动,老师们在会上积极发言,使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都有很大的收获。学校还经常组织教师去听市里、区里的名师上的各类示范课、竞赛课、优质课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有些青年教师还获了大奖,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师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下面,我说说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活动采取固定活动与随机活动两种方式。备课组长安排固定时间活动,因故暂停的须及时补上。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实施程序一般为:上一周教学情况总结与反思。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公开课评议、练习中反馈出的教与学的问题等;下一周教学工作研讨。包括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等的研究,议定统一练习的范围、难度、题量、拟卷人,确定下次集体备课内容和主备人;按规定流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集体备课。随机活动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安排。
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活动的基本内容。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①个人初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设计的重点放在明晰教学目标、设计教法、学法和安排教学过程上。②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时主备人系统说课,其他老师陈述自己的备课设想。备课组成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达成共识,主备人吸纳有益意见,形成通案。③二次备课。各位老师根据不同的学情和自身的教学特点,对通案作修订和完善,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能凸显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严禁教师照搬“通案”直接进入课堂。④课堂观察。备课组成员组内听课,共享教学智慧和学生创新火花,研究教学预设的课堂实施效果。⑤反思提升。通过自我回顾,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并与同行交流研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经过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的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2)教材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重点;(5)教学难点;(6)教法和学法;(7)主要教学环节;(8)主要设计或活动;(9)板书设计;(10)练习设计;(11)反馈与小结;(12)教学反思。
备课组活动要有序、有效,务求从实从细。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应于学期预备周提交学校教教务处,集体备课活动要做到:
1、“四确定”:定主备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2、“四熟悉”: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前必须做到熟悉《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准确把握考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熟悉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习惯等心理因素,兼顾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熟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和自身特点,灵活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熟悉教学设施,选用适当的实验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倡导自制教具和课件,倡导互助与合作。
3、“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单元练习内容、统一测试内容及时间;
4、“六必备”:备课标和教材,明确目标;备教学内容,注重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作业与练习;备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和能力提高的策略;备德育、美育的渗透因素。
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
1、关注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集体备课时,特别关注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关注学科整合。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感到化学的世界这样精彩,化学离我们太近了。如果仅仅从书面来看,学生的知识面就会窄很多。
4、关注实验方法在讲解新课之前,我们总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设计评价,而创造的灵
感就在其中闪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集体备课主要成果:
1、集体备课可以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走进新课程,面对新教材,我们学校的老师们通过这几年(主要是近三年来)的探索和学习,我们也掌握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我们缺少的是新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操作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正好提供了教师合作、探讨、实践的途径,通过参与者思想火花的碰撞,集体智慧的分享,精华糟粕的取舍,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备课水平,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在我们这样偏远闭塞、师资薄弱、资源缺乏的学校,集体备课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没有集体备课的时候,一般平常的月考,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很难提高,集体备课后,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秀率,都有明显上升)。(出示去年其中考试的质量分析)。
2、集体备课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一种活动,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方面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化,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全程优化。教师的素质历练,业务钻研、合作研讨、教法改进、自我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校本研修离不开大家的智慧,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协作。因此,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本来不是学理科的,专业水平很有限,但通过几年的集体备课,对我来说,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对我帮助特别大)。
3、集体备课可以分享与积累课程资源。正如文豪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一下,就能产生无穷的思想与智慧。”每个教师在备课前,往往依据课程标准,做一些前期准备,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典型案例、课堂设计、课件和教辅资料等,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这些资源的平台,参与者通过广泛的交流和分享,就可以互同有无,有选择的处理资源信息,并把有用的课程资源归纳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体备课,不仅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的课程资源(本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备课小组,并按课时计入工作量,建立了学校专门的集体备课资料库,资料库的建立可以说在集体备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集体备课可以发扬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与合作是集体备课的两大主要的组织特征,集体备课往往以备课组的形式呈现,那么,集体备课的成败取决于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与协作精神。有专家就教师的相互合作,总结概括出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 从中可以看出,只要正确组织好集体备课,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以完善课堂教学,而且,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参与、分享和汲取中,不断完善自我,更加团结,进一步凝聚起团队的协作精神。(可以说,在渔中,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小小的备课组,包括我们理化生研修组,都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团队,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开成了一种合力,在长阳的最西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地方,连续三年中考,创造出了,物理、化学、生物成绩都是名列前五的好成绩。)
5、集体备课可以浓厚学校的教研氛围。
学校的教研工作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研究,集体备课实际上就是一种如何完善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和最有效的问题。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集体智慧的交流而得到认识上的结晶,这种认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集体备课把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的实践经验。同时,在集体参与备课的行动研究与反思中,潜移默化的浓厚了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氛围。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应该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发挥集体的智慧,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篇二
华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
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任课老师: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孙子兵法》对现代管理的指导意义 中国管理智慧及其当代应用专题
高青莲 王婧
10茶艺(茶艺与品牌营销方向)
201030030309
2011-12-10
《孙子兵法》对现代管理的指导意义
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兵家圣典,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兵书不只言兵。全书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孙子兵法》在过去战火纷飞的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商战时代,它所包含的深邃思想也同样影响巨大。《孙子兵法》为我们更新管理理念、拓展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开辟了一条捷径,已成为众多企业的管理之臬、经营之道、治企之本,对现代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孙子兵法》 现代管理 军事思想 正文
《孙子兵法》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号称天下第一兵书。从小我们就接触到“治众如治寡”“知己知彼”等一些孙子思想精髓,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孙子兵法》的了解加深了许多,在大学中,有幸选修了《中国管理智慧及其当代应用专题》这门课,高老师对兵家管理理念的讲解,更是让我对它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能够更好地将《孙子兵法》中阐述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记得中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储小平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有6种办法:高山俯瞰、困惑求解、海边拾贝、蜜蜂采蜜、迷宫寻路、盲人摸象,当然也有囫囵吞枣、买椟还珠。”对于《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我粗略的翻阅过两遍,相比较来阅读,虽然两者内容涵盖之范围、立意之高下等有很大不同,但两者很强的互补性使我加深了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下面我就针对其对现代管理学的指导意义进行力所能及的阐述,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并略陈浅见。
孙子兵法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最早将《孙子兵法》引入管理的是战国魏文侯是的白圭。他将孙悟兵法和商鞅之法的原理,用于生产经营,善观时变,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策略,取得了成功。目前,有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孙子兵法的商战应用价值有深刻的体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说:“在国外学习战略是将《孙子兵法》作为经典的参考书,他们认为战略中的许多思维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决了。其
实外国喜欢看的书,反而是我们的《孙子兵法》,他们觉得很有用。近年来,很多管理学者发现企业竞争与战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已经将《孙子兵法》的理念应用于管理运作上。”lg中国总裁卢庸岳说:“我很喜欢中国的《孙子兵法》,里面有很多智慧的东西,对经营管理也很有用。”
《孙子兵法》作为揭示管理战略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管理迷宫的“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治众如治寡”“不战而屈人之兵”“庙算”等深刻的管理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含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理念展现出来。
智信仁勇严——选将之基
管理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艺术。《孙子兵法》在国外被翻译成《the art of war》,战争是一种艺术,选人用人的技巧也是一种艺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商场如战场,现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前所未有的艰难。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格局,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遴选管理者,犹如战场选将,事关大局。古之选将,关系战争胜败;今之选人,关系管理效率高低的重大问题。孙子“将者,智、信、仁、勇、严”的标准,是战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作为领军之人,要具备聪明才智、赏罚有信、爱抚士卒、果断勇敢、执法严明等五个方面的素质和才能。曹操说“将宜五德备也”,五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真功。而今,社会的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依然需要这“五德”,要发现培养具有“五德”之才。
“将者,智、信、仁、勇、严”的标准,是孙武冲破奴隶主阶级世卿世禄、论资排辈思想桎梏,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军队官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既无地域限制,也无男女之别,亦无老幼之分。在古代,廉颇虽老矣,仍驰骋疆场;穆桂英虽巾帼,仍执掌帅印。而今,正是这“五德”使沃尔玛成为全球零售业之冠,而ge正是在对沃尔玛成功理念的学习中发展自己而成为管理者的典范。与此相反,a&p 却由于“五德”的欠缺从全美最大的公司之一走向了末路,就连作为复印机同义词和高科技化身的施乐也由于管理者能力不足的原因一路风雨飘摇。
不战而屈人之兵——管理精髓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所倡导和追求的取胜最高境界,是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第一次读到这里,我的理解是“不用发动或进行战争,就让敌人屈服、投降”;直到有一天,我在“天涯社区”读到一篇文章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校勘学中的“本校法”,得出一个结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首先应作“短缺”或“不足”解。也就是说,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如果谈到现代化作战,比如通过“点穴战”、“外科手术式打击”、“电磁网络战”、“后勤战”等形式打击并瓦解敌人的战争潜力,致使其因敌众我寡而束手就擒。接下来,就有可能实现“不战而胜”的目标。
“迫敌屈服”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浅层意思,稳内安外才是其深层内涵。对内部来说先看下目前某些单位的管理现状:机构繁冗、效率低下、做事相互推脱、越俎代庖等。虽然这不是管理现象的主流,但仍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在管理中,其实这些问题很简单,上级做关键的事,下级做具体的事,职清责明,狠抓落实。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的素质风格也是管理效率的源泉。诸葛亮点兵,折服者众,未战胜算六成。毛泽东同志的领导魅力,亦是源于他博古通今,及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诗词家于一身,作风朴实、人格高尚,曾被称赞为“将战争打成了一次次绝美的艺术”。周恩来总理亦如此,身上闪烁中华文明灿烂光辉呃周总理,在国际交往中沉着坚定、不吭不必、机制灵活,待人处事举止优雅、姿态从容大气。正因自身的领导素质,他们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吸引力、感召力和号召力。
对外来说,在商业竞争中,选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对己方来说代价最小,对对方来说反抗最小,对社会来说获益最大。他们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创造了一种在商业竞争中的心理战术——“威慑战略”。“威慑战略”是防止恶性竞争,避免两败俱伤的一种商业战略,尤其适用于实力雄厚的大型、巨型企业。它主要通过实力“说服”有理性的竞争者,建立可接受的和平,促使竞争者出于自愿的约束来互相合作,共存共荣。有效的“威慑战略”具备四大要素:可靠性、自身能力、沟通、理性。
治众如治寡——集权与分权的智慧
《孙子兵法·势篇》提出:“冶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冶理人数多的军队应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属于组织编制问题,其核心理念是集权,通过通讯、指挥等途径实现。
面对人多冗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关键是要精兵简政、简化程序、减掉条规、去掉无用功、去除做无用功的职位,关键是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从上而下把干部管好。但是,用集权思想来对待企业,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因此,为确保组织战略的实现,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既有集权又有分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企业管理来自科学合理的企业建制。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讲过:“若管理一个大企业,只要管理几个部门负责人即可,其余的由这些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去分层管理。主管者见到普通职工时,只需微笑点头说声‘谢谢’即可,也就是表示感谢员工对商业所作的服务。”正因如此,松下公司才得以蒸蒸日上。相反,福特汽车公司的福特三世就犯了排斥公司能人、独断专行的错误,从而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营业额下降的悲剧。以后福特公司吸取了教训,任用了有才能的唐纳尔德·彼彼逊等一批管理、技术人才,让他们在工作中有职有权,各部门经理全权负责本部门的工作,从而使福特公司重新复兴。1985年,福特公司成为美国经营效果最好的公司。因粮于敌——资源配置
一场战争、一个企业,不仅需要人才的合理配置,也需要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粮于敌”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是:“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不存在“因粮于敌”的情况,但是却给企业的资源配置提供了一种思路——就地取材。
张骞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的实业家,曾获得“中南亚实业领袖”的美称。张骞选择号称“亚洲产棉盛处”的江苏通州,创办了以棉纺织业为首的大生纱厂,这是张骞采用就地取材的策略来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原料问题解决后,厂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技术人员,当时有两种渠道:一是从国外聘请,二是本地培养。张骞曾用重金聘用外国技师与技工,给予其优厚的报酬,但是被聘用者自恃有别人没有的知识与技术,在厂内颐指气使,常拿技术卡人。这使他意识到:与其在国外进口人才,不如在本国培养。于是,1902年张骞在通州办起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第二年又开设了农、工、蚕、商土木、测绘等学科。正因为张骞懂得就地取材的道理,培育了大批人才,解决了该厂的人力资源供应问题,使其纱厂获得巨大成功。
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当人力、财力等资源准备完毕后,下一步,应该为接下来的发展做一个完善的规划。《孙子兵法·计篇》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曹操在注《孙子》时说:“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这是说,拉开战斗序幕之前,就已“庙算”(古时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周密,充分估量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决定战争的胜负。古代作战,将帅的智慧谋略在战争中非常重要,而今驰骋商场,凡事三思而后行、经过深思熟虑、谨慎讨论后再做决定的情况下胜算比较大。
具体来说,要使一个企业获得成功,首先要确立经营方向、产品结构、市场需求以及营销策略等大政方针,才能使企业勃发生机,立不败求长远。在企业财务方面,庙算即指财务预算,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对未来年度竞争态势进行预测和最终战术决策的基础上,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财务做出具体预算,这是经营策略实施后的财务表现,开展财务预算之前对竞争环境进行swort分析。经过这一系列的庙算,才能在掌握竞争态势的基础上制订出了战术策略,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研究经营策略,把《五事》《七计》运用得当,巧为布局。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在状态详加分析,认真思考,做到知己知彼。其中关键所在是“庙算”,运筹庙算是军事战略的首要问题。不过,运用庙算的决策战略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水因地制流,兵因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而易,随之变而讷讷感胜者,可谓之神。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竞争愈加激烈残酷。如何能在凶险的市场竞争搏杀中,顺应潮流、把握商机、扬长避短、力争主动,获取成功,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超人的智慧、睿智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敢的决策等优秀的素质。这就使得人们对《孙子兵法》中的思想依然怀有浓厚的兴趣,披沙拣金,孜孜不倦地从中激发灵感,接受启发,寻找教益。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塞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语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跨越了时空。如今,成功的商人们,在学习、运
用孙子兵法方面,几乎把握到精髓,参悟了战争和市场竞争共性的禅机。
参考文献 孙武,《孙子兵法》 2 张声,《孙子兵法》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3 刘一鸣,《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
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篇三
浅谈企业人性化管理模式
【摘要】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实践都有相应的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乃至形成系统都有其演变的轨迹。综观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就是对管理中人性认识的不断深化,而管理人性化的趋势同时也越来越清晰。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个性化需求、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公平透明与否、上层是否关心下层、管理是否民主、工作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是否关心员工的健康,以及重不重视员工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是否依劳动合同办事以及是否注重为员工排忧解难等,都是衡量企业的管理是否人性化的指标。如何搞好人性化管理,如何充分发掘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意蕴,却需要人们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 管理模式人性化意义新趋势
一、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当今时代在稳步发展,而企业作为带动经济的主力军,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看看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他们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企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整个团队的团结一致使得这种模式很有力量。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当友情被淡化,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然而,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
4.随机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而这两中管理的结果最终将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创业者将得自己为做出的一切决定承担所有的后果。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而这种模式比较呆板,所以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一些优点,它也可以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及现状
所谓人性化管理是指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人为中心,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尊重人性、尊重员工主体地位的良好氛围。其核心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论语》中有孔夫子这样的话:“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也就是说,君子给予百姓好处不觉得浪费,役使百姓,百姓不心生怨恨,追求欲望而不贪婪,泰然而不骄横,威严而不凶猛。孔夫子说,顺着老百姓所想要得到的利益,而给予老百姓应该得到的好处,这就是惠而不费;选择百姓可以做的工作来让百姓做事,就很少人会怨恨;追求仁义而得到仁义允许的利益,就不可谓贪婪;君子不分对方人数的多少,不分官位的大小,都不敢怠慢,这就是泰然而不骄横;君子整齐其衣冠,端正其目光,严肃、威严的样子使人望而产生敬畏之心,这就是威而不猛。而他的这番话,在我们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也正好适用。
中国的儒家理论与麦格雷格提出的两类人性观中的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类
似,儒家学说讲仁爱,讲宽恕,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爱己之心爱人”。企业应尊重每一位员工,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让员工参与决策和制度的拟定,因人施教,培养员工的职业竞争力。管理者要善于发掘员工身上积极的一面,因势利导地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使管理由被动变主动,让员工理解制度、规范的积极意义,主动维护和遵守,使公司和员工结成“我靠公司生存,公司靠我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特别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劳动者的追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劳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把工作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手段,在工作中寻求人生意义。
人性化管理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成为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管理文化理论。日本最大的电器企业——松下公司的创建者松下幸之助认为,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有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充分施展才能,公司的经营才能搞好。因此,从创业之初,松下就将公司的经营业务按适当的规模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各事业部有极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获得利润额的条件下,对所管产品的开发和人、财、物与供、产、销有权自主。因此,这也造就了松下公司的成功。
三、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今,人类社会在经历了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正进入了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力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作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显得重要,人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发展知识经济。人才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只有善于管理人才,才能获取较大的效益。
1、人性化管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是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得到最为全面的体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的团队,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人才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资源。在日常的管理中关注员工,培养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并转化到工作中去。将会是很大的一股竞争力量!
2、人性化管理将促进企业机制的完善
人性化管理,并不排斥制度化的制约机制。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存在的各种
不良工作秩序,就要建立一系列的运行机制,从而从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工作学习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人,即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给人最大的发展平台,最好的关爱,提高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与企业有着相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所以在这种前提下,给员工创造了严肃但又和谐宽松的人际氛围,使企业员工会自觉服从企业的各项制度的实行,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四、人性化管理的新趋势
人性化管理的出现,代表着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新方面,它正在悄悄地揭开人类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新纪元。而人性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度建设的完善,是严格管理前提下的人性化,是管理的高级阶段,是管理理念的升华,它绝不能脱离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独立存在,更不是人情化管理和仁慈化管理。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环境的日趋复杂,信息手段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集权式的组织形式正逐渐受到挑战,组织内部的分权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大规模高度统一的大企业,正逐渐变成由许多自主经营的小单元组成的原子合成型组织。这种分权管理的组织形式必然要求企业更加重视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和感情管理。
大体上说,人性化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化管理。情感化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感。
2、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民主化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家集思广益。办企业必须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全员经营,否则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3、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可以说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大意是职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实施控制、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它可以把个人意志和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人心情舒畅地为企业作奉献。
4、能人管理。所谓能人管理,就是要发现大批有能力的人才,并且要让能人管理好自己。企业的竞争利刃是人才——受过教育又有技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公司成长的人才。
5、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
五、结论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感性管理模式,是需要管理者用心来同被管理者进行交流,做到彼此了解,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交流,用“心”来指引。企业管理者实施人性化管理,为员工营造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促使员工产生一种与企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感觉,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经济价值统一起来,这样子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1、2、3、4、5、6、7、《管理学学说的发展脉络与人性化管理》——姚裕群/亓名杰 《对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思考》——百度文库 《儒家管理智慧》——劝学网 《浅论现代企业管理人性化管理》——百度文库 《管理学》——缪兴锋/叶小明 《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初探》——韩英 《论构建企业人性化管理模式》——栾海龙/赵霞
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篇四
论文题目:先秦诸子文化价值理念的当代选择——道家与儒家的比较
内容摘要:儒家道家既有共同的追求,也有思想的差异,通过对比道家与儒家的经典著作及主要思想内容,阐述了先秦诸子文化在当代
关 键 词:道家 儒家 思想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自觉时代的儒家与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儒家崇尚礼乐,道家师法自然;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维护现实既定的宗法秩序,道家则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中的“无我”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追逐功利的,道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倾向于出世的、超然物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根本点上,儒家和道家都是以对方为反对派出现的。
尽管儒、道两派的对立最为明显,互相攻击最为激烈,然而这两大学派却由于在对方的基本点上,特别是在“社会”与“自然”这个最基本的方面各自把握了一端,这便使得他们能够在对立中实现广泛的交融和互补,从而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道家将终极的自然(正道)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自然(正道)极大的赞美,如果他只研究自然,而不给世人看,那大可不必写《道德经》,实际上《道德经》就是指人要走正道才可以配合自然(正道),人的正道发挥的越极致越能配合自然之道,这的价值。样的社会和国家更加长久,这是人类社会最终的发展目标之一,这就可以达到太极,天人合一,这一是什么?就是这正道。另一个目标老子不愿意讲,我相信他也看到了,那就是人不走正道,违反自然(正道),最后走向无极,就是毁灭。老子从对自然的观察和易经的研习,自然是向善的,所以他尽力用《道德经》激发人的善,压抑人的恶,来倡导人正道的发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老子以“天”这个称谓来比喻人类的领导者,那些君主,人类未来的命运是掌握在少数人的他们手中,所以道家实际上是为一个社会或国家,或者多个社会或国家的高层领导人看的,引导他们多多向善,多走正道,多多无为而治,以符合自然(正道),配合自然,人类才会有未来。
儒家从自然(正道)引申下来的,将人作为其研究对象,特别是将人分为两大类君子和小人,并认为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兴衰皆为君子和小人之道的消长的互动过程,并提倡人人成为君子,社会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相当于把道家思想更加具体化了。君子之道就是人的正道,也同样符合自然(正道)。而小人就是代表偏道,反自然和反人性的。儒家没有谈到太极和无极的深度,但是我相信孔子是完全领悟了这两种平台的意义,只是和世人说太极和无极,太过深奥和不解,因此,他退而求其次,将君子和小人作为太极和无极的代言者。因此,提出仁的学说,仁就是太极,就是自然,就是正道的代名词,如果你走正道,你就能做到仁、得到仁,因此仁者无敌。就是给那些得到仁的人以信心,排除万难,建立仁的世界。
一、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一)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二、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点
(一)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二)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应
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学说。汉武帝从汉初崇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虑。对他这种被现实政治的具体问题纠缠着的统治者来说,道家的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而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政治过程的差距较小,可操作性比较强。道德经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时机成熟之后,等到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出现之后,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阁。在大道与现实差距很大而人们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不彻底的学说反而更加适用,它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过程的情况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追求开悟。正是由于儒学与佛教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过程的有机联系,因而能够与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够被统治者接纳,被奉为国教,实际地发挥着引导人心的作用,维系着道统的延续。
(三)儒家道家的“有”“无”思想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指出,绝对的逻辑起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有”,即不加任何规定性的纯有,然而当这个“有”纯而又纯,以至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时候,它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另一个逻辑环节——“无”。如果我们用这对范畴来理解中国文化,那么儒家的建构目标便是“有”,道家的解构目的则是“无”。同黑格尔观点相同的是,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解构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儒家与道家是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必须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去认识,才可能从中获取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有些时候,我们还不得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加完善的效果。自然是天,人类是地,只有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和他和谐相处,自己的种族、文化才能长久不息。这是道家和儒家共同的思想,也是《易经》的核心思想。“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客观的、辨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儒家与道家,才是我们研究文化的正确方法论。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董根洪.先秦儒道社会和谐思想之比较[j].学术交流,2006,(12).[3]龙士云.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特性[j].湖北大学学报,2005,(4).[4]龚群.道德思想的现代意义[j].现代哲学,1998,(1).[5]杨中有.道德经[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篇五
《中国智慧》读后感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一、“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这段话,加上解释和串联,翻译过来就是:用兵的人都说,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因为真正懂得用兵的人,是以“慈爱、节制、不打第一枪”,为生死存亡之道、克敌制胜之宝的。于是,敌人打进来,想摆开阵势,却没有武器可握。或者说,摆开阵势,却等于没有阵势;举起胳膊,却等于没有胳膊;紧握武器,却等于没有武器。这就是“无人与之为敌”了。
二、所谓“魏晋风度”,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风度,其实还要包括风采和雅量。风采与仪容有关,雅量与性情有关。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礼教虚伪,美就只在天际。前途无望,美就只在当下。人生无常,美就只在当世。
三、心心相印,叫做“道体心传”。
于是菩提达摩就在中土开创了禅宗,成为中土禅宗的初祖,鼻祖。中土禅宗的二祖是谁呢?慧可。中土禅宗的第三祖,叫僧璨。僧璨的法嗣(传人),也就是中土禅宗的第四祖,是道信。到七十多岁,道信圆寂了。衣钵传给谁?弘忍。祖是谁呢?惠能,也有书上写成慧能。*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北宗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悟,就是一点一点地修,慢慢修成正果。南宗以惠能为代表,主张顿悟,说白了就是“立地成佛”,没有那么麻烦。
在《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远无法很缓慢脚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的财富却遗失快乐,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最平凡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东西,就像是水一样,很常见却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种
元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是“大无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代以来统治阶级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后人所用的。比如“创建能和谐社会”便是以仁爱为前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像礼记要求的一样像爱亲人一般爱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善待别人,虽然不能“外户而不闭“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合国情的和谐社会。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灿烂的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财富。
易中天说:“《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我们常常会把《周易》与《易经》混淆,其实《周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易经》就是原著,而《易传》是后人对《易经》的注释及理解。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没看过《周易》,可能就是因为著书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以至于有些内容晦涩难懂。
那么在它神秘的面纱下藏了些什么呢?首先“易经”这两个字就藏有玄机,“易,可以是简单、变化和不变。”前两个都好理解,那为什么易又可以是不变呢?易中天的解释我觉得理由不够充分,我觉得易的第三个解释可以说成是“转变”;其次“周”字也有三个意思:“周代、周遍、周转。”最后说“经”字,经,就是代表永恒的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由这些字的解释,我对《周易》的归纳是:在变与不变中不断转化,从而形成简约平易的真理。而且这些真理可以周而复始。(易中天的解释为:就是要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来认识、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到、周全、周可 以周而复始的。)
每每看到中国外交官在外交辞令上的说辞,我们都不得不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所折服,面对有些别有心机的外国记者的提问,我们的外交官总能以不失礼貌的有力反击。既维护中国尊严的同时,又能保持同外国的友好关系,想来除了有智慧的中国人,其他人难以做到。
那么中国智慧到底是什么呢?也许小时不知道,但渐进长大的我们,却总能够在社会中体会到一个字“和”。在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其实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已经深深刻上了这种记号,我们深深受着父辈和周围亲戚的影响,或者说中国本就是一个人情的社会,谁与谁又不是亲戚呢?今天我们之所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难道不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所有的华夏子孙其实都起源于炎帝或黄帝的一支吗?异地他乡,见到故知总难免不了一番彻夜长谈,遇到老乡,更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感。君不见,那些“少小离家老大回”满头银发的归国华侨,纵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依然痴心不改的踏上故土,落叶归根,回到故土的一刹那,心里才终究是落下了安定与踏实。在我看来,就是一幅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为“和”。如人的思想,我们不可能只读一家之言,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思想,总是结合百家之长,最后再由自己融会贯通,才能够有自己的一个想法。我们吸收着孔子的“入世”原则,积极地工作,也采纳着老子的“出世”理由,崇尚道法自然,一句“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道尽了多少人的心思。可见,中国人骨子里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也因为“和”,春秋时期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那时所有的思想都能提出,兼容并蓄,将“和”字发挥到了极致,那种“笑谈百家”的思想上的碰撞又是何等的痛快啊!可惜的是,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在思想上也进行了统一,唯一剩下也就是儒、法和道的思想了。
现在中国人崇尚佛教,基督教,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佛教是印度的,基督教是西方的,我们把释迦牟尼和耶稣放在了我们的心灵上,而却忘记了那位以“仁”治天下的孔子,也似乎忘却了那位骑青牛过函谷关的老子,还有那位喜欢一身逍遥的庄子,“子非鱼,安知鱼非乐焉”。我们的儒家、道家这些本土的地道的文化与信仰又该何去何从呢?等到几十年后甚者几百年后,还会有其这样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