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资源经济学的概念(五篇)

最新资源经济学的概念(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20:45:21
最新资源经济学的概念(五篇)
时间:2023-01-10 20:45:21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篇一

1.矿产资源特性:a不可再生性 b国家所有 c价值特性 2.价值特性的来源 :有用性和稀缺性 3.矿产的分类:储量和资源俩大类

4.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人口膨胀 资源枯竭 环境破坏 5.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

答:a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较少

b矿产资源品种齐全,但某些重要矿产特别是大宗矿产相对不足或短缺

c矿床数量多,但大型、特大型矿床较少 d矿产地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e贫矿多,富矿石;“三难”矿多,“三易”矿少 f共生矿床、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较少 6.我国矿产资源形式分析:

答:a巨大的需求压力 b缓慢的储量增长 c可用资源不足

d矿业的全球化趋势增强 e矿产资源承载力不足

7.使用强度定义:经济学家发现,在每一万元的gnp中,都含有对矿产品的使用量,称之为对矿产品的“使用强度”

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可持续发展的3个基本原则: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10.非传统矿产资源定义:非传统矿产资源是指由于当今技术、经济原因尚未进行工业利用的矿产资源和尚未被看作矿产的、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矿产资源,或虽为传统矿产但因地质地理原因极难发现的矿产资源

11.二次资源定义:二次资源产业是指对矿产资源在开发、消费利用过程中,由于各阶段不同原因而被废弃的矿石或有用元素及金属、非金属矿产制品的回收开发利用产业。形成的资源称二次资源或再生资源

12.二次资源开发的意义:

答:a可以回收大量资源,节省原生矿产资源的消耗

b可以防止、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c可以节省一次资源开发的大量费用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

1.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定义:在矿产资源地域分布的自然属性和矿业经济活动地域分布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形式与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2.矿产资源经济区的特性:a专属性

b相关性

3.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得理论基础:a区位理论

b区域分工理论 c区域联系论

d区域差异论 4.我国矿产资源经济规划的层次体系:

答:a一级矿业经济地带

b二级大矿业资源经济区

c三级基本矿产资源经济区

d四级基层矿产经济区 5.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作用:

答:a 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是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b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最主要的决策科学依据

c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是国家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和保护地质矿产资源,既管社会又管自然的职能,一项不可缺少的决策咨询工作

6.我国钢铁资源经济区的划分:

答:a鞍山本溪铁矿资源经济区

b京津唐铁矿资源经济区

c攀西钒钛磁铁矿产资源经济区

d西北铁矿资源经济区

第三章

1.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勘察的三个阶段:a普查阶段

b详查阶段

c勘探阶段

2.矿产资源勘察业的劳动特点: 答:a科学研究劳动所处地位的特点

b在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方面的特点 c阶段性特点

3.矿产勘察形成的显著特点:a二重性

b不确定性 4.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分类: 答:a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

b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5.影响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因素:

答:a矿产资源基础因素

b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市场因素

e其他因素

6.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三个阶段:a矿床概略技术经济评价 b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

c矿床详细技术经济评价

7.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采矿技术经济指标:a采矿量

b采出矿石量c采矿损失率和回采率

d采矿贫化率

e采矿品位

f采出矿石 8.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选矿技术经济指标:a原矿品位

b精矿品位c尾矿品位

d富集比

e选矿产出率

f选矿回收率

9.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可分为潜在总值、潜在产值和潜在净值三个层次

第四章

1.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可行性研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一个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答:首先是产品的市场调查和供需预测研究,这是项目成立的重要依据,因为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据市场供需预测来确定的,所以市场调查和供需预测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二是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包括资源、技术、设备和生产组织等,这是可行性研究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建设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第三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和评价,这是决定项目投资决策的关键,它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要说明项目的经济上的合理性 3.工业三废:

答:废水 废气 废渣

第五章

1.矿产资源管理概念:矿产资源管理概念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在矿产资源积累、储备、消耗过程中,对矿产资源质和量的监督管理 2.矿产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

答:a实现和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b确保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3.矿产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a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

b矿产资源管理政策研究制定

c矿产资源规划管理

d地质资料汇交管理 e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建立统一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标准、矿产资源的审批管理、矿产储量登记统计管理等 5.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程序:由中介组织进行评审,再由政府机关认定的制度

6.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对矿产资源处置权的体现

7.矿产资源规划包括的俩个基本环节: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与组织实施

8.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依据: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9.国家设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目的:一是为了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地质资料作为矿产资源最详细的说明书,国家必须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以实现国家管理矿产资源的需要;二是通过向社会提供借阅使用地质资料,更好地发挥它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汇交资料的二次开发,为政府管理决策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10.矿产资源形式分析概念:是指在相关统计资料和大量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时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客观分析和科学预测,并提出矿产资源利用与配置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11.矿产资源形式分析的目的:a一是为国家编制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矿产资源发展战略、制定矿产资源政策、实施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b二是为矿山企业的微观经济决策提供综合信息资料

12.什么是地质信息系统:它是储存和处理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集合

13.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a数据库

b模型库

c知识库

第六章

1.监督管理的原则:a在保护中开发,在开法中保护

b资源开发和集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2.监督管理的概念: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是指作为地质矿产行政监督主体的国家地质矿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监督权,对矿业权人在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义务,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命令和决定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处理。

3.矿产资源勘察监督管理基本原则:a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察、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察的方针 b排他性原则 c有偿取得原则 d设置探矿权不得占用过多区块原则 e最低工作投入原则

f不得以产生破坏性后果的方式进行勘察的原则 4.矿产资源合理开采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a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 b开发和保护并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排他性原则 d有偿取得原则 e体现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原则 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

a监督管理建立和保持正常的矿业秩序

b监督管理申办采矿权,严格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审查

c监督管理矿山企业采用合理的开采顺序、开采方式、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

d监督矿山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

e监督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6.三率:

a开采回采率:是指矿山企业在某一生产阶段,计算开采范围内实际采出矿石量与该范围内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b采矿贫化率:是计算开采范围内原矿地质品味与采出矿石品味之差与原矿地质品味的比值 c选矿回收率:是指选矿产品(精品)中所含被回收有用成分的重量占入选矿石中该有用成分重量的百分数

7.保护矿山环境的主要内容:a废气治理 b废水治理 c废渣治理

d加强矿山环境监测及预测预报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8.土地复垦基本原则:a谁破坏,谁复垦 b谁使用,谁补偿 9.矿产资源监督的制度:

a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年报制度 b矿山企业“三率”指标制定与考核 c矿山企业矿产开发监督检查制度 d矿产监督制度

e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制度及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 10.国家通用税种:a企业所得税 b增值税 c营业税 d消费税 11.地方通用税种:a土地增值税 b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c城市维护建设税 d土地使用税

12.矿业专门税费:a矿产资源税 b矿产资源补偿费

c矿业使用费及矿业权价款

第七章

1.矿业权:矿业权是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合称

2.探矿权概念: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区块范围和期限内,勘察矿产资源的权利

3.采矿权概念:采矿权是指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开发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 4.探矿权的审批和授予:探矿权的审批和授予是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

所有权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5.设立探矿权是贯彻原则:a排他性原则 b有偿取得原则 c同一区块

编码原则 d申请在先原则 e不得过多占用区块原则

6.探矿权管理的重要内容:a检查 b探矿权变更 c探矿权延续

d探矿权保留 e探矿权注销

7.采矿权变更主要内容:a变更矿区范围 b变更主要开采矿种 c变更开采方式 d变更矿山企业名称 e依法转让采矿权

8.采矿权注销许可证时,审查的几个方面:a注销审查

b土地复垦和环保治理的审查 c消除不安全隐患的审查

9.矿业权市场:矿业权市场是指作为特殊商品的矿业权,在流转工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矿业权流转的俩种形式:a一级矿业权出让市场

b二级矿业权转让市场

11.一级矿业权出让市场:是指矿业权作为资产,初次进入流通领域

所形成的市场

12.二级矿业权转让市场:是一级市场的延伸和扩展,是指矿业权人为了经营目的,将矿业权再次投入流通领域所形成的市场 13.流转经济关系的主体:a国家 b矿业权人

14.流转经济关系的客体:矿业权主体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15.矿业流转制度: a矿业权国家出让制度 b矿业权转让制度

第八章

1.技术与经济的关系:a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b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

2.技术定义:技术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劳动手段与知识的总和,它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俩大类 3.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时一门由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寻找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4.技术经济学的学科特点:a综合性

b系统性

c预测性

d实践性 5.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研究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b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c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九章

1.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而重新组织生产要素,从而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推出或引入新的生产工艺和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等一系列技术经济流动过程。2.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3.技术创新的特征:a 新颖性 b先进性 c高投入性

d高收益性 e高风险性 4.技术创新按创新的对象划分:a产品创新 b工艺创新 c原材料创新

d市场创新 e组织管理创新

5.国外技术创新动力源理论主要有:a科技推动论 b需求拉动论

c推-拉综合作用论

6.我国技术创新动力源理论基本内容:a以技术创新的主题为中心,分为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 b外在动力有俩个,即科学技术的推动力和社会需求拉动力 c内在动力是利润最大化的欲望 7.*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a外在因素:a政府支持力度 b科技发明成果状况 c社会资源的紧缺程度 d市场竞争的状况

b内在因素:a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 b创新人才队伍的素质 c企

业的创新激励机制 d企业规模的大小

8.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a自理创新战略 b模仿创新战略

c合作创新战略

9.技术创新战略的内容主要有哪些:a技术创新的范围 b技术创新的目标 c技术创新的战略类型 d技术创新占了措施

10.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对其技术创新活动所做的总体谋划

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篇二

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该县另辟蹊径,以查拉村独特的地理优势,打造生态健康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以资源、特色、效益为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以发展优质特色红富士苹果与林下种植两季蔬菜相结合的有机“立体农业”,走出了一条符合查拉村特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条适合查拉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道路。

“第一秤513斤、第二秤489斤……合计4292斤,按每斤6角钱计算,共2575.20元。”6月25日下午,黑水县芦花镇查拉村村民阿吾基喜滋滋地从来自茂县三龙乡的蔬菜老板手里接过销售莴笋的2575元现金。

查拉村位于黑水县城附近,距县城仅几百米,这里交通便捷、土地肥沃。一直以来,村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土地的利用仅限于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守着一座“聚宝盆”却不知如何开采。

经过两年的种植,如今的查拉村已是果树成荫、蔬菜成片、群众收入节节上升。

大家可以看见,红富士苹果已经有一米多高,部分开始试果,预计明年大多数果树将开始挂果,这又将是村民的一笔收入。

谈起今后的发展方向,查拉村村民满怀信心的介绍,“立体农业”让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搭起了我们的致富桥,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效益,逐步建成集立体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示范区。

我村共规范化种植红富士苹果100亩,蔬菜260亩。2012年查拉村可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00元左右。为解决群众销售蔬菜的问题,防止出现滞销,村上组织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村民下种、除草、施肥、打虫等进行指导,蔬菜快成熟时,合作社就与内地或汶川、茂县、理县等地蔬菜商贩进行联系,适时进行销售,或者由合作社统一收取后销往成都等地市场。至于村民房前屋后小规模种植的蔬菜则在县城就能销售。

这就是利用土地资源而达到了赚钱的目的。

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篇三

一个指挥棒协奏山水林田湖 ——自然资源共同体综合管理路径选择2014年05月14日

作者:蔡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那么,怎么认识“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和本质?对共同体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路径如何选择?

生命共同体中——人之命脉在土地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进一步关注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设定资源利用强度,因地制宜管护资源,实现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人地和谐

所谓“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其实就是这几种物质与物质运动及能量转移,以及它们之间互为依存,又相互激发活力的复杂关系,使之有机地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田者出产谷物,人类赖以维系生命;水者滋润田地,使之永续利用;山者凝聚水分,涵养土壤;山水土地(涵盖气候与地形等)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而树者依赖阳光雨露,成为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产者。这一概念,深刻而透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生命过程之根本。

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生命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基础。山、水、林、田、湖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存在一定的总量。如果人类的攫取或消耗超过这个限度,该共同体的运行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异,甚至断链停歇。与此同时,山、水、林、田、湖又都是有形、有质的实体,由这些实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也必定具有因时、因地的差别。我国地域辽阔,要管好、用好自然资源,一定要讲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由此,我们认识到,山、水、林、田、湖作为生态要素,与人存在极为密切的共生关系,可谓“相生相克”,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其中生态要素的合理配置,直接决定了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兴旺、繁荣、健康、可持续程度。尤为重要的是,文中明确提到“人的命脉在田”,田者,土地也。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对土地数量的严格控制,以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随着城市建设用地价格的提升,级差地价的出现,地方政府开始利用盐碱地置换城市周边的耕地、菜地,同样的耕地数量,却由高产田变成低产田,影响了持续的粮食增产。与此同时,土地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现在,我国土壤污染已经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除工矿企业发展造成的直接污染外,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使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可喜的是,国家层面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提出对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支持系统进行协调、有序的保护与管理。但在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的过程中,更需要进一步关注山、水、林、田、湖的合理配置,根据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实现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人地和谐。

构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让“共同生命体”生生不息

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统筹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并开展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采取统一立法、综合保护的模式,形成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系

土地是承载着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城镇、村镇、道路、人文等社会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但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似乎更多地看重了土地的财产属性,忽视了土地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不仅警示我们土地系统与人一样,是一个生命体,要还权利于自然,还权利于土地系统。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加强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从土地角度出发,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资源管理体制。

首先,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是人类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权制度是界定自然资源权益边界、规范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基础。为此,要从三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构建包括所有权、用益权、担保权、相邻关系权等于一体的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权利束,并依法保护,严格限制政府管理行为对于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的过度侵占。二是按照遵循法律,尊重惯例产权的原则,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并以不动产登记为支撑,形成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体系。三是建立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体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效率的提升。

其次,优化自然资源要素空间配置。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统筹自然资源要素配置,避免单一类型为主导的开发利用对自然资源系统造成破坏。例如,沿海开发过程中,不能过分地注重补充耕地指标、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还要充分考虑大规模围垦开发对于近海生态系统、滩涂湿地系统的影响,尤其是要关注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等对于未来沿海城镇、开发区的影响等。另外,土地开发利用还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避免甘肃舟曲占用泥石流通道建设城市,以及一些城市规划建设在断裂带上等做法。

再次,重视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估。在城镇布局、土地利用中不仅需要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尤其是城镇、开发区土地占用对于水资源、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碳容量等的压力与影响。否则,即使保护了耕地面积,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会由于过度的人口、产业以及基础设施集聚,导致水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将破坏山、水、田、林、湖系统的平衡。更值得重视的是,由于这一状况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加剧,公众丧失发展信心,导致出现社会危机与风险。

最后,注重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与配置。从世界自然资源管理来看,统一立法、综合管理正成为趋势。因此,我国也需要结合国情,探索形成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及认定标准,避免有些土地在国土资源部被认定为耕地,在林地部门是林地,在农业部门是草地,从而不仅难以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更不知如何管理。同时,制定《自然资源法》,从法律上保障自然资源管理的协同性、统一性和有序性。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以土地为载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提高自然资源综合配置效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四条控制线”整合落地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三规合一”,确定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四条控制线”,并统一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监管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明确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此,课题组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可行性研究。目前全国、省、市、县、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都划定了主体功能区,但真正实施起来难度甚大,推进缓慢。因此,应加强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可行性研究,深入分析工作推进的难点、重点和时序,国家和地方应加快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这是主体功能区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针对生态补偿的复杂性,应尽快解决目前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模式较单

一、资金来源缺乏,以及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同时,加大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力度,建议根据生态环境状况、物价指数、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参照油价调整模式建立相关信息跟踪平台,实现生态补偿动态化,从而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建议各地区尽快实现“四线合一”研究,并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平台管理运行。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目前的划定与管理分属于环保、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环保部门只是给予了整合,但落地后如何统一管理仍是问题?国土是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载体,国土资源部门理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参与,也理应将其纳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加以监管。为此,应尽快开展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研究,目的是为了切实落实各地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要求,将“三规”(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生态功能区区域规划或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四条控制线”整合落地,并统一进入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平台管理运行。

建议各省、市开展生态控制线落地方案划定与实施工作。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与实施工作,是切实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底线,保障发展与区域生态安全、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有效落实生态管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有必要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同时应注意落地方案与“四条控制线”的衔接,明确管控范围。针对生态网络空间的不同分类、分级,要从土地用途管制、项目准入原则、产业调整策略、城市村镇建设策略等方面,研究和制定不同生态网络空间的生态管制规则。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篇四

1、举例说明科斯定理

2、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污染控制应当遵循哪种思路

3、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0.5w,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w,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a)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

b)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

c)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少?

4、两企业排污控制的边际成本分别为mc1=0.6q1,mc2=0.3q2。式中,q为污染量。排污量-实际污染强度ppm的转换系数(排污量/实际污染强度)分别为a1=1.0,a2=0.5。若不进行控制,两企业的排污量分别为25吨和30吨,周围环境的标准为21ppm。排污费定为6元/ppm是否合理?

5、举例说明庇古税与排污标准加罚款的区别

6、两个空气污染源的边际控制成本函数分别为mc1 =0.3q1(元),mc2 =0.5q2(元),式中q1、q2 分别为污染控制量。排污量(吨)—ppm(污染物的集中度parts per million)转换系数分别为a1=1.5,a2=1.0。如果不进行任何控制,它们将分别产生20吨污染,环境标准为12ppm。

(1)如果建立排污许可制度,需要发放多少排污许可,价格是多少?

(2)如果将排污许可拍卖,每个污染源将花费多少钱来购买排污许可?

(3)如果开始时给两个污染源各免费分配一半排污许可,每个污染源最终将花费多少钱来购买排污许可或出售多少钱的排污许可?

7、两公司控制污染的边际成本分别为mc1 =200q1,mc2 =100q2,式中,q1、q2 分别为两公司减少的污染排放量。假设不进行任何排污控制,每个公司的排污量分别为20吨。

(1)计算减少的排污总量为21吨时的成本有效配置

(2)如果给第一个污染源9吨排污许可,第二个污染源10吨排污许可,排污许可的市场价格是多少?在交易后每个污染源最终持有多少吨排污许可?交易后每个污染源用于购买排污许可的净支出为多少?

(3)假定该区域内出现了一种新的污染源,其固定的边际控制成本为1600元,如果不进行任何控制,将排放10吨污染物。控制责任将如何分配?每个企业将处理多少污染物?排污权价格将如何变化?交易将如何进行?

8、假定排污控制效益曲线是确定的,为b=100-q,排污的成本曲线是不确定的,管理者认为的成本曲线ca =40+q, 实际的成本曲线为ct =20+q。

(1)计算管理者所估计的排污量和真实的最优排污量

(2)计算管理者错误估计成本曲线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并加以说明

9、在边际社会效益曲线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设计一种排污控制系统使排污量始终保持在最优排污量水平

10、“针对北京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和与之相关的交通管理政策”,设计一种不同于现行制度的污染控制制度。解释你的制度的基本构想、理论依据、假设条件,与现行制度相比的优缺点。如何才能使本地区政府接受你的方案?设计一个说服领导接受你的计划的方案。

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篇五

就近期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看法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例如减少税收可刺激消费,增加政府的支出能够刺激生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税收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① 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 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③ 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 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最简单的说,就是各家银行需要交给人民银行保管的一部分押金,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而如果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我国采取的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课 持平稳较快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二,我国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之一,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运用的是否得当,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财政政策运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运用失当,也会引起经济的失衡和波动。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并形成自己的体系,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理财家早已提出“量入为出”、“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等颇有见地的、朴素的财政政策思想,但这种政策思想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策的目标单一,手段简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我国建国后,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后,奉行 “双松”政策,1998年针对当时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现实,政府主动地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再到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奉行了“双稳健”政策,再到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政策再次转变为积极地财政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政策的运用日趋成熟。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样,我国已经连续实施两年的“积极加稳健”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格局延续至第三

个年头。不过,根据以往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的轨迹可以发现,今年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往年相比也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了不同的实际内容:一是适当增加了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了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的扩大了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总体看,以上几点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我的认识

近年中,我国恰当的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国内外的经济状况。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但工业企业盈利状况仍未好转;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通货膨胀压力温和可控;货币市场运行平稳,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总的来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虽仍存在小问题但对于解决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物价持续高涨不降,内需不足等多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大问题是最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取得了巨大的政策效应: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机制,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总之,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增长,使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导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袁云鹏

1313138

13会展1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