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感悟与反思(4篇)

2023年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感悟与反思(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17:15:06
2023年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感悟与反思(4篇)
时间:2024-03-20 17:15:06     小编:zd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感悟与反思篇一

高 迪

摘要: 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建功立业必备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助推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的参与和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关 键 词:大学生人格健全人格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它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人格是大学生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指其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地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对待他人具有开阔心胸,能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面对人生能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1)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定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将自己心理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与人相处融洽,具有良好的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以一种愉快的心态享受生活。(2)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发展、进步,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社会、家庭造成的压力,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因此,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时间、空间,努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坚信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不足分析

大学时代既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人格发展不足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1、无聊。无聊心理的主要特点是空虚、幻想、被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其核心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空虚是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太低,人一旦失去目标的牵引,生活就没有动力;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就会出现茫茫然混日子的现象,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发展到极端是对生命的否定;幻想是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或者目标太

多而导致的心理负担,实质是对责任的恐惧;被动是由于目标不是自己内心的渴望,未获得内心的自觉与认同,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疲于应付,学习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无聊心理的根本方法是确立恰当的人生目标,并由人生目标牵引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不良意志品质。不良意志品质是指意志发展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生活缺乏目标,随波逐流,无所事事,懒散倦怠,浑浑噩噩,醉生梦死;还有的意志发展不成熟曲解意志品质,把刚愎自用、轻率当作果断,把犹豫、彷徨将作沉着冷静,把固执己见、执著一念当作顽强等等,不良意志品质一经形成,会带来很多性格缺陷最后发展为人格缺陷。克服不良意志品质的办法是矫正自我认知中的非理性观念,正确理解意志品质的内涵,发展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是人奋斗的动力之源;确立适当的行动目标并付之实践。

3、懒散。懒散是指一种慵懒、闲散、拖拉、疲沓、松垮的生存状态。主要表现在:活力不足,什么也不想做,没有计划,随波逐流;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业中,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事,百无聊赖,心情不爽,情绪不佳,犹豫不决,顾此失彼,做事磨蹭。在大学生活中常常是踏着铃声进教室,生活中的“九三学社”会员,常为自己的懒散寻求合适的解释,做事一误再误,无休止地拖下去,虽下决心改正,但不能自拔,不接受教训,对任何事没有信心,没有欲望。克服懒散的办法是从小事做起,自我监控,学习运筹和管理时间。正如学者所言:你是容量极大的水库,里面蓄积了从未使用过却随时随地可以供你使用的你的天赋与才干,但如果拖拉和胆怯使你永远无法打开那智慧的闸门,那水库也就如同空的一样。

4、退缩。退缩是指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怯懦与畏难的心理恐惧,选择逃避与后退。主要表现是: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和信心,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冒险,不敢与坏人坏事做斗争,回避困难,逃避责任等等,这样的人常常抱怨自身的不幸,却宁愿忍受痛苦而不主动追求。克服退缩的办法是:鼓励自己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发现自己的优点,变被动为主动。克服退缩需要勇气与毅力。

5、偏狭:偏狭是人们常常说的“小心眼”,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耿耿于怀,挑剔,嫉妒。偏狭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人格特征。偏狭人格多出现于性格内向者,尤其是女性。偏狭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因而,克服偏狭人格首先要学会宽容,能够容人容事,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对事不对人;其次要开阔心胸,拓展视野。人一旦心胸狭窄,就容易进入管状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6、虚荣:虚荣是指过分看重荣誉、他人的赞美,自以为是。虚荣心往往与自尊心、自卑感紧紧相联。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虚荣心,也就没有自卑感。虚荣心是自尊心与自卑感的混合产物。虚荣心强的人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自尊敏感,虽然有些自卑,又担心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与批评,与人交往时防御性强,喜欢抬高自己的形象,他们捍卫的是虚假的、脆弱的自我,克服过强的虚荣心,首先要对虚荣心的危害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看待名利,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再次是树立健康与积极的荣誉心,正确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与他人评价。

7、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表现为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目中无人,甚至自私自利,遇到冲突时,认为对的是自己而错的是他人。特别是那些自尊心强、优越感强、自信心高、独立的大学生,比较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之中,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相结合,自我中心与自我膨胀便呈现出来。改变自我中心的途径主要有:一是正确估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既不自我贬损也不自恋;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自己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筹考虑,从狭獈的小天地走出来。三是学会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懂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真诚待人。

8、环境适应不良:环境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大学学习、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方面表现出的不适应。表现为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事实上,在构成环境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个体既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又影响与改变着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并成为环境的改造者。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那些的内容

一是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是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三是独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

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1.重视人格培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又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心灵教化,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改变自然世界之技能,又有心灵自我唤醒的能力的人,在个体人格中,做到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精神、知识与道德的协调发展,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2.注重人格熏陶

所谓“熏陶”就是被某种思想、品行、习惯、风气所濡染而趋向同化,对被熏陶对象而言,这是一个将外在影响逐渐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格培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及内产生心灵感动,从而影响其品德、提升其人格境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培育的过程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人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浸染又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环境),也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教育客体因主动参与组织活动变成教育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被教育者的意识、观念及品德可以通过认知、践履、体验等程序得到升华,进而完善其人格。梁漱溟说:“道德习惯非德”“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但从现实道德教育的实践看,却存在着仅仅满足于道德习惯的浅层的倾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主客体对立的位置,忽视了由外及内的心灵体验和人格境界的塑造,长此以往,必然弱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另外,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看,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反差太大,一方面拒斥框框、说教、约束,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基本公德意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因此,很有必要在改善环境、营造氛围等方面下功夫。

3.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位

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既可以从校园的硬环境上体现出来,也可以从大学的人文传统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人格魅力、工作理念、目标、方式、作风,以及各种制度等软环境中体现出来。哈佛管理学院有一句名言:“决定一件事情最终成败的因素不是知识、经验,而是思维方式。”所以在硬软环境建设上,我们应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着力于文化品位的提升。品高人自殊,有什么样的成长氛围,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格气质。在这方面古人就非常重视,例如,孔子曰:“里仁为美。”又如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不惜搬了三次家,其目的就是为后代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4.运用多种途径鼓励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内化来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

情感体验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动的动力之一。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既可陶冶情操、升华境界、获得启示,又可在成功与失败中磨砺自己、坚强意志、健全人格。例如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不仅使他们获得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广阔空间,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进而成为栋梁之才。

5.自律与他律结合作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个人修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坚持以自律为主,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今天,市场经济已经使人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种主体性要求现代人具备全面发展的、完备的人格素质,要有独立性及创新性、规范性、道德性等方面的人格特征,而这种人格特征是需要经过人们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实现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社会客观因素的帮助和制约。个人修养不仅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自我完善的,而且也需要借助社会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完成,他律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条件,只有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管理、引导、帮助是必要的,家庭、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缺少的,法律规范的制约更是重要的。

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感悟与反思篇二

小结—谈历史人物对中学生健全人格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自然因素、童年经验等诸多方面,这就使人格养成既具先天稳定性,又有后天可塑性。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中学生而言尤其如此。优秀的社会文化对于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意义非凡,其中历史教育功不可没。

历史,是一群鲜活的生命演绎的人生活剧,主角虽不是你我,欣赏的同时,我们学会了善待人生。当我们走进历史,感悟那些鲜活的生命时,或许会对人生萌发更深切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健全人格也逐渐养成。

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闪光的姓名,虽历经岁月的尘封而难掩其光辉。他们的人生风范和人格魅力时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历史的星空中竖起不朽的丰碑。正是这些鲜活的生命充实着历史,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活力与魅力,进而产生兴趣,此时影响便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滋润心田,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得出这样的道理: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然而无论是平凡的成长还是非凡的成功,健全的人格可谓居功至伟。

一、有理想的人,才有可能造就理想人生

理想是暗夜的明灯,是旅途的路标,是生命的发动机,是人生的风向标。没有理想,人生将黯然无光。因为胸怀理想而终有所成的人物史不绝书。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然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于“1914年赴美留学,初入依利诺大学学市政,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器重,获教育硕士学位。1917年秋,陶行知怀着‘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志愿回国。”①从此开始奉献教育的一生,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已被奉为教育的法宝,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更是感人无数。我在16岁那年知道这些后便立志从教,一晃11年过去了,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梦想依旧。先生那种无私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的精神感染着一代代的青年学生,同时也完成了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

二、有毅力的人,才能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人生的终点

毅力是坚定的信仰,是坚韧的奋斗,是执着的追求,是无悔的人生马拉松。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从隐姓埋名与世隔绝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到节衣缩食脚蹬三轮的助学楷模白芳礼;从时代先锋到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都是用毅力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并最终实现了人生境界的提升。

有这样一个人物,他被鲁迅誉为“民族脊梁”,历史学家翦伯赞和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庚都想为其作传。他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就是玄奘法师。赵朴初赞誉他:“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游记——《大唐西域记》的伟大旅行家,这一位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由留学僧而最后主持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席,受到印度及西域各国国王和僧俗人民欢迎敬重的伟大的佛教学者,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学术方面,都是非常重大的。”②当学生了解这些时怎一个肃然起敬可以形容?玄奘法师那种坚持信仰、舍身求法、百折不挠、学习不息的精神无不点滴渗透在学生的心中,于是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谁还会放弃追求真善美?

三、有人格魅力的人,才能产生跨越时空、阶级和种族的影响而真正不朽。

有一种崇敬并非因为受崇敬者的位高权重或丰功伟绩,而是因为

人格魅力,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人。

周恩来的一生是在困境中奋斗的一生,而“文革”无疑是最大的困境。“他夜以继日的工作,极力想把‘文革’这泛滥的洪水,纳入党的政策的河道。他与疯狂的恶浪斗,与漫天的逆流斗,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身体也遭到严重摧残。”③而这只是周恩来心忧国家、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一面,他还是一位孝顺的儿子、忠诚的丈夫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当我们阅读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的时候感情的潮水能不奔涌激荡吗?当我们知道周恩来、邓颖超相濡以沫长达半个世纪的婚恋时能不怦然心动吗?当我们了解了周恩来:“安危谁与共,生死忆同舟”的深情缅怀时能无动于衷吗?„„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立体的鲜活的周恩来,不知要胜过多少生硬的说教?

有一种感动源于智者果敢的放弃和永远的坚守,华盛顿就是这样的人。

华盛顿一生曾经两次告别权力的巅峰,一次是1783年辞去总司令,一次是1797年辞去总统。他这样表述当时的心境:“„„我早就怀有的渴望,那就是告老还乡,安享天年,怀着莫大的安慰,想到自己已经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祖国尽了最大的力量——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飞黄腾达,也不是为了安排亲信,使他们的天赋才干不相匹配的职位,当然更不是为了给自己的亲属谋求高官厚禄。”④而是不愿意让自己成为民主政体的障碍,权力于他,没有诱惑。放弃权力的同时对民主的坚守都让人无限崇敬。他的继任者亚当斯的赞誉代表了无数崇敬者的心声:“长期以来用自己的深谋远虑、大公无私、稳健妥当、坚忍不拔的伟大行动赢得了同胞们的感激,获得了外国最热烈的赞扬,博得了流芳百世、永垂青史的光荣。”⑤阅读这样的文字,那些头顶神圣光环的伟人显得血肉丰满、可亲可敬!

四、阅读高尚,健全人格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来。”⑥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的实践,我们深信在亲近那些德才兼备、风格高尚的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塑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教师的平凡人生里,在学生的人格养成中,都可以从这些优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来不断的完善我们的人格、充实人生,奋然前行。

仰望前贤,反顾自我,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荣辱浮沉又算得了什么?

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感悟与反思篇三

健全人格的培养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教育正在由单一的社会发展功能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转型。基于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个性的发展是人格发展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个性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是个性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放纵现象。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个性不平衡状态在不同或同一个体人格内部的两种极端表现,并且导致人格的分裂、紧张和不协调:情感上的极端封闭、淡漠或放纵;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创新意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人的控制和影响是很严重的。在强权之下,人们往往“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趋向。在个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个人内在丰富潜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三)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种。它们的平衡发展是人格完善的保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的匮乏,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急剧膨胀,且又存在着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功能不稳定,以致于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另外,西方人学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走向现代人本主义,对感情、自然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一些人感性欲望压倒理性精神、自然本能压倒社会责任现象的产生。目前社会对多样性、变化性、不可重复性的强调也促动了中国人思想行为从单一僵化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但其负面影响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这几种因素共同造成一些人只

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危机”。高度的工业化使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我意识及精神意义成为冗余。伴

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

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当前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以求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个性的发展问题;个性发展是人性解放的过程。“个性的多元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可以说,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创新的前提。二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问题。它们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贯穿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而“知识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过分强调基础性学力,注重知

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情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意指情感和意志,它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情意指情绪,属心理意向活动范畴,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对各种成功者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智力并不是决定人成功的惟一因素:情感和意志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葛尔曼出版《情感智商》一书,提出情商(eq)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iq),人的情感智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的情绪状态;恰当地管理自身情绪;善于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之后,一部分心理学者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其核心是意志力。笔者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尽管将情感和意志作为“商数”的提法欠妥,但情商的提出者强调情感的丰富与和谐发展,逆境商数的提出者则强调意志力的作用,两者作为非智力因素却为人格的完善所必备。一个人格高度完善的人应具备健康的情感。它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并能稳定地展示: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姿态,有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精神,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力和身处逆境时的意志力:具有情感自我控制力和更大的内部适应性、选择和改变能力,善于克制;把生活看成是愉快的探险,尽管也遇到常人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但仍能感受到激动、希望、爱和同情,从而很快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当代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人格内部的各种创造性潜能,而“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处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面的意志力。”因此,只有将智能培养与情意品质的培养统一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道德是保障社会顺利发展或社会秩序的润滑剂。道德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责任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代社会对科技的功利性追求导致人格内部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疾呼。这种“人品人格的失落”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现代社会教育把人作为生产工具,而未把“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人向善,也能助纣为虐。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传统的科技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另一半”。在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为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当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即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使我国教育走向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

当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造性的智慧的结合。教师在强调科技意识的同时,还应进行美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贺拉·曼在谈到此问题时指出,公立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

德教育应当先于知识教育,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我国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传统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道德理论说教的德意课却并不成功。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育课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德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的动感过程之中;二是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三是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结合的、开放的道德

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三、师生关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这里只就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加以探讨。师生关系问题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在几千年来儒学教育思想笼罩下的古代教育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中,知识一直是由老师传授

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中国文化历史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只是在培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威廉姆·多尔()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情体验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对学生主体人格充分尊重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个体创新意识萌芽、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温床和动力,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建立平等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至

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

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感悟与反思篇四

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道解惑的教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应该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与人友好相处不可缺少的礼仪修养。讲礼仪是做人的起点,是治事之本。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个“礼”字,密切地关系着国家的盛衰,个人的成败,这点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就知道,所以远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巨着,倡导礼貌运动,而使我国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老师要处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宣传,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人格,讲文明,讲礼貌,不讲脏话和粗话,这对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孝顺之心。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所以,青年学生首先要学习孝道,坚守孝道。东汉时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专心服侍父亲,炎热的夏天为父亲扇枕,严寒的冬季为父亲温衾而受到人们颂扬。

五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中学生必备的起码品德。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感恩之心对他们很重要,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这方面的道理。如今,中学生守则里写入“学会感恩”条款,这也充分肯定了感恩之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另外,除上述五点外,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可以从仁爱、荣辱、理想、拼搏、竞争等方面入手,老师可根据各自实际作些尝试。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老师一定要有耐心,要以人为本,关爱下一代;要以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心态,传道育人,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