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考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讲座心得体会(5篇)

2023年考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讲座心得体会(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8:00:57
2023年考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讲座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1-10 18:00:57     小编:zd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考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讲座心得体会篇一

当我们渐渐长大,才发现,年轻的心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冲动。那所谓的成熟不是成熟,是自以为的成熟。我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而又充满爱的社会,然而,总有一些不如意,总有些伤心的事发生。也许,在我们审视别人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问问自己的心:在生活中,你学会宽容了吗?在生活中,你学会尊重了吗?

也许,是年轻的心太过单纯了,缺乏细腻的情感,也许,是不曾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才忽视了生命的宝贵。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因为你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你所有爱你的人活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这世界更多了一份和谐,多了一份安宁。

偶尔去图书馆,翻看几本战争年代的故事书,那些为了和平而牺牲的人们感动着我们,那些为光荣的事业而献身的事迹触动着我我们,我想:那是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是提高自身觉悟的一种方式,年轻的我们有必要去试试。

年轻的心,要学会坚强,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心,就一定可以找到想要的风景!

年轻的心,应该是充满爱的,像一轮太阳,能给人无限的温暖。像一泓清泉,给人丝丝甘甜。像一阵春风,给人带来无限的美好。

当法制意识占据了我们年轻的心时,我希望每个人都用心对待,这世界一定更加美好!

别说自己不幸福,知识你还没感悟到,出生是一种幸福,品位人生五味是一种幸福。用年轻的心去感悟幸福吧,你会发现幸福真的不是远在云端的小鸟,她句跳跃在你身旁,你甚至可以一数身上的翎毛——只要用心,用心去感悟。

讲座心得体会2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不去触犯法律,必须做到有法必依,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家都制定了不同的法律制度,我们都要严格遵守。

虽然我们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但也时常受到侵害。现在尽管有老师、家长的保护,但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呵护着我们,况且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

所以,自我保护也就成了我们中学生防止自身受到伤害的必要措施了。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应该严于律己,不能自己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轻则吵架,重则就会出现结伙斗殴,事故也会随之而发生。到时,不仅会给自己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使你受到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后悔也来不及了。

相反,如果同学们都尊重别人,互相谦让,真诚待人,你也[]会因尊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同学之间不仅会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我们的校园也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文明景象。所以我们要处处以法为中心,不做任何违法的事,提高自己的法律觉悟,因为只有人人讲法,学法,守法,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会和谐。

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冲动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哥们义气心理和好奇心理。讲座教育了我们应该不崇尚暴力、不盲目冲动,面对问题三思而后行。在遇到他人犯罪时应极力劝阻,不行则尽量保护自己。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喜欢的东西,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遵纪守法。这是我们预防犯罪的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还要增强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能力,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各种纠纷,学会控制自己。犯罪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了第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在一时冲动后铸成了大错,留下的只是后悔莫及。

犯罪不仅危害到自己,还危害到了身边的父母、亲人。一失足成千百恨,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俗话说的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正确认识法律,树立自我防范意识,远离犯罪。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直受用!

讲座心得体会3

巴斯德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他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家在强大,在现代社会,科技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当然,科技离不开创新,简单说,没有创新自然不会有科技,这是人们脑海里潜意识的想法。今天下午,我荣幸来到多媒体教室,听取来自xx市二中张教授的科技创新讲座。

讲座分为两个篇幅,社会篇与学生篇。

社会篇强调《两个必须,两个一定》:

1、要学会创新周围一切。

2、创新要对身边事物感兴趣。

3、创新要敢于想象。

4、创新要信息畅通。

学习篇要注重‘六会’:

1、会看,要学会观察。

2、会想,要学会有创新思维(逆向思维)。

3、会画,学会画出各种图(外观图、结构图、三视图、统计图、电路图)。

4、会做,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5、会写,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6、会说,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紧张、抓重点、科学分析表述、应变能力强)。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创新,比如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改变工具的使用方法,改变工人的组成和结构。比如为实现仪器工具的多功能,我们可以改变工具的结构,或许稍微变动一下其零部件我们就可以得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工具。这些例子都叫创新,不只是造出了一种新的东西或想出了新的方法才叫创新。

创新是一切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源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的我们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作用。同时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一种指南,它还应作为一种行动贯穿我们每一项实践中。创新还应应用于我们的各项专业研究领域中,以便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创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创新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个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人,在该领域里是不可能有新颖见解的,只有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内涵、外延、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质疑,才有可能有创新之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而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少年,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将自己雕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祖国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考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讲座心得体会篇二

存档日期:

存档编号:

2014级在职硕士

目:

讲座心得体会

名:

姜 宇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业:

学 科 教 学(英 语)

年 级、学 号: 2014级 103202140410

任 课 教

师: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印制

英语学讲计划心得体会

新的教学理念——“学讲模式”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教师的教学生活,学讲工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下面我就本次讲座的主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唱独角戏,实施填鸭式教学,课堂枯燥且乏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以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身心非常俱疲,且收到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与教师和学生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甚至因为成绩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搞得师生矛盾对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学讲模式的春风沐浴之后,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小组的合作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成为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启发者和辅导者,通过该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学讲教学模式之前,我每天领读单词、短语、课文,检查时候收到的效果仍非常不理想,学讲教学模式之后,学生变得非常积极,提前拼读单词,找短语,背课文,并且一起pk,课堂检查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互动的改变

传统教学体制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问答,老一套的教学使学生听得乏味,课堂也显得呆板、枯燥、单调。学讲工程的实施,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分小组讨论,并且通过改变座位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小组中生生互动,积极参与发言,并且小组长给每一位学生明确分工,互通有无,积极辩论,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且经常性地让小组之间的同号种子选手pk,以此调动他们的合作积极性。无论是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还是在课后,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都会被调动起来。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组组之间的共同探讨,成为一种高密度的交互交流模式,同时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交往与审美过程,是深层次的体验过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只有师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发挥最大效应,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师生情感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或交流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其在课堂上往往被忽视,或者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叫到自己回答问题。该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自然而然学生心中产生落差,他们的情感上受到冷落,从而产生严重的失落感,逐渐失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信心和热情,甚至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受该种情绪的影响,可能会与其他学生产生矛盾,与老师产生心理隔阂,对英语学科失去兴趣或彻底放弃。学讲工程实施后,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因为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与其他组成员pk,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要互相帮助,他们要集体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小组间共振的频率也会增多,互助的密度也会增大,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如此性格内向的、不善言谈的学生就会变得自信,学会和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交往能力大大增强。我班有一个学生,刚分进班时,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甚至课堂提问回答支支吾吾,后来我就很少提问她。通过学讲模式教学,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她和同学无法解决问题时,竟然主动向我求教,课堂上她的手也举得高高的,人变得非常自信,成绩在测验中一次次的提高。

四、教学实效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听一样的课,做一样的作业,导致有的学困生抄袭同学的作业,不积极地思考和学习,时间一久,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在学讲教学模式下,每一位学生都会被小组长安排一定的任务,都能积极参与讨论,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挖掘,实际上这就是因材施教的表现。比如,我在进行英语词汇、短语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英语学困生,我选择基础的词汇,要求学生之间pk,好一点的学生进行短语方面的知识pk,头号种子选手有可能就是难度较大的短语句子。在该种教学模式下,要求小组长带领他们的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而且要互相监督找出文中的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子,然后一起合作记忆,互助记忆。这一学期以来,以前最头痛的单词记忆变得轻松,几乎每堂课学生都能交上满意的答案,词汇已经变得不那么难,教学自然轻松。又如上task写作课时,我给出他们写作案例,要求他们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写好之后让他们小组成员之间互批互改、互相欣赏,纠正错误,并选 3 出最佳文章进行小组间pk,这样每一位学生都会受益,而且他们的写作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讲模式是变革英语课堂模式的好举措,在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学效率步步提高。衷心希望学讲工程能够取得辉煌成绩,逐渐向全国推广,使下一代变得想学习,终生爱学习。

考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讲座心得体会篇三

日本名古屋大学谷口元教授“以通用设计为目标的未来世界”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姓名:姜梦曦 学号:12081021

2012年10月27日下午3:00,在建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以“以通用设计为目标的未来世界”为题的学术报告。国专家局2012“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引进日本名古屋大学著名专家谷口元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讲座。

中日间的学术交流虽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但是谷口教授运用他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学术造诣,使报告讲解的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们都被深深的吸引。

本次报告会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通用设计在建筑设计方面的。谷口教授从通用设计产生的社会背景、理念、现状及意义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通用设计。他指出,美国是一群追求自由的人组建起来的国家,在公民权利运动中退伍伤残军人、社会残障人士向政府提出权利要求,并希望政府出台法律以保障这一群体能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而通用设计正是二战后从美国开始兴起的,一种关注于残障人士和弱势群体需求的人性化设计方法。

第二个部分是社会活动方面的现状及其应用。谷口教授以其在名古屋机场设计中所运用的通用设计手法为例,向我们详细讲解了通用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谷口教授着重强调了其在机场卫生间设计中所运用的通用设计手法,并展示了通用设计手法下的卫生间设计与普通卫生间设计中的不同。谷教授指出,通用设计手法下的卫生间是以使用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在充分结合建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更好地解决使用者的困难目标出发,积极让残障人士真切的加入到设计过程的中。经过不断的实验和使用,设计出的符合残障人士需求的人性化方案。

除此以外,谷口元教授还详细讲解了通用设计在社会活动方面的现状及应用,其以欧洲游艇运动、威尼斯城市建设、波兰王宫、澳大利亚城市电车、日本文化馆等为例,向我们讲解了通用设计在现实社会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援引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和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中的弧形坡道,呼吁建筑师即使在通用设计理念没有提出的情况下,也要更多地关注不同层别人群的需求,并以他们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做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本次报告会让我了解了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又一全新领域,即通用设计,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通用设计又名全民设计、全方位设计或是通用化设计,系指无须改良或特别设计就能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环境及通讯。它所传达的意思是:如何能被失能者所使用,就更能被所有的人使用。通用设计的演进始于195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注意残障问题。在日本、欧洲及美国,“无障碍空间设计”为身体障碍者除去了存在环境中的各种障碍。在1970年代时,欧洲及美国一开始是采用“广泛设计”,针对在不良于行的人士在生活环境上之需求,并不是针对产品。当时一位美国建筑师麦可·贝奈提出:撤除了环境中的障碍后,每个人的官能都可获得提升。他认为建立一个超越广泛设计且更广泛、全面的新观念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广泛设计一词并无法完整说明他们的理念。

我国建筑设计发展速度较快,设计中建筑师对于建筑设计过程还是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于专业外普通使用者的参与往往是建成使用后的反馈,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终究要从重“量”发展到重“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应该是每一个建筑师要越来越重视的,也确实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在满足艺术需要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与人的需求,毕竟建筑师为人服务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家平院士“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

学术报告会心得体会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姓名:姜梦曦 学号:12081021

2013年03月28日下午3:00,由建筑学院主办,在建筑学院学术报告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家平院士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并应邀做了一场以“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为题的学术报告。

讲座的一开始校领导为刘家平院士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进行了一个简短有不是隆重的受聘仪式。

接着,刘家平院士开始了关于建筑中节能设计的讲座。刘院士从建筑耗能的主要构成和所占份额,分为了五个主要方面详细的为我们阐释了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

同时,刘院士又从建筑节能与相关专业的关联性、城镇住宅节能设计、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等角度阐释了节能设计的必要性及急迫性。他指出,由于21世纪不断加深的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社会全人类关于节约能源的强烈意识,并在建筑领域提出节能设计、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口号,旨在通过重视节能的设计理念与先进技术减轻社会的生态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浪费。而节能设计就是一种关乎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设计手法,其对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意义重大。

接下来,刘院士又通过不同的实例,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因为为了追求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所谓的的气派、现代等表现而产生了不合理,因而产生了及其巨大的浪费,并且牺牲了人的舒适性,从而背离了建筑设计的初旨。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同时警示业内人士要承担起设计者的责任,利用设计手段解决建筑的通风、采光、节能等问题,不要过于寄予与技术或是设备手段。刘院士指出,目前中国国内的节能设计标准还很不成熟,大部分是借鉴外国经验,并没有与本土实际相结合,这就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同时还指出,决策部门盲目追求宏伟、气派、大方;建筑节能法规对知名建筑师的约束弱化;建筑节能设计未溶入到教学体系之中是造成中国当下出现诸多耗能建筑的重要原因,他说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设计手段解决建筑节能的基本问题,低能耗建筑是由建筑师创作设计的而并不是先进技术设备的产品,设备工程师可以设计出高效的建筑采暖与空调系统,但是其不能作为节能设计的关键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在衣食住行已满足一般要求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讲究质量,舒适、环保的居住环境。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对于生产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业迅猛发展,而在建筑上每年消耗了大量的材料、能源,这其中就有大量的浪费,在当今世界,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节能环保型建筑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节能环保型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标杆式建筑。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这一概念,事实上正是基于建筑领域中绿色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然而从觉醒到占据主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的真正确立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现在,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仅仅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绿色建筑更多的是一种宣传、噱头,很多建筑设计单位与建筑师并没有真正理解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而是将这一概念作为一种经济指标,对外展示它所表现出的一定的经济效应,而不是作为一种事业一种责任真正的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

然而,当前中国建筑行业来说,节能建筑标准还不成熟,更多的准则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很难收获到经济与节能的双重利益。往往都是在追求节能的时候会花大量资金采购节能器械或是材料,而这些器械或材料尚未做到廉价化、大众化,大多处于一种实验阶段,其费用通常都会比传统材料要贵,这就造成一种得不偿失的结果。所以,现阶段我们还很难说服建筑商进行节能投资,这也就是现在节能建筑设计在中国还是一种尾大不掉的的状况。

通过本次讲座,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建筑师,我们应该在设计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设计手段,如选择建筑的朝向、开窗、采光等手段让建筑达到最节能的状态,用设计手段解决问题。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常务副总建筑师

刘艺讲座心得体会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姓名:姜梦曦 学号:12081021

2013年3月11日晚上7:20,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刘艺来到我院学术报告厅为建筑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建筑公共空间的营造”的学术讲座。

报告会上,刘艺副总建筑师围绕“公共空间的创造”为同学们分析了他与他的团队近年来的六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方案,着重剖析了这些方案在营造公共空间时的一些理念、思维方式及处理手法。

在分析建筑的公共空间时,刘艺副总建筑师一直在强调建筑师应该关注与使用者的感受,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空间。就像他在做德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思考时,考虑到学校的使用者主要是聋哑与智障儿童,在学校的空间营造上就很注重趣味性,刘艺副总建筑师说:“对于这个学校的聋哑孩子来说,没有声音,那么我们希望他们在视觉上就应该更享受。”于是整个学校的方案就特别注重开窗的设计,以及一些框景的运用。虽然是很简单常见的手法,却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师在营造公共空间时从人的感受出发的良苦用心。

谈到建筑外形时,刘艺副总建筑师说:“虽然都是简单的形体,然而我们在细节处的一些处理却能让使用者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在材料的选择上会去考虑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天气下获得的建筑光影效果带给人的感受,在开窗的方式上考虑对外形整体效果的影响,甚至是玻璃幕墙的接缝也要专门设计,就因为处理过后的接缝在远处看起来会让人感到建筑更加精致。这些都是看似微小的细节,而恰恰就是这些细节让一个建筑超越它本身的普通,带给人不一样的空间体验。

贝聿铭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有好的构思,而且细部要到位。设计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提炼,而最精华的部分常常在于细部。

建筑设计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不断推敲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建筑细部是构成建筑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整体构思固然重要,而细部处理的好坏对于建筑设计的成败也有一定的影响。重视细部设计应是当代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建筑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细部是一种与建筑的建造过程、建造手段以及建造素材直接相关的建筑的具体化内容。没有细部就没有优秀的建筑。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要着力于其功能安排、环境分析、结构选型、空间造型、立面设计等,它对完善建筑功能、烘托建筑氛围、体现文化传统至关重要。但是细部的缺乏是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建筑细部广义上讲建筑中被单独考虑加以处理的细小部分都可称之为细部。一个成功的建筑都有一个精彩的细部,突出建筑个性的点睛之笔,每个细部都从自己的要素体现整体气息。建筑的功能、形体、平面、立面以及构造处理中都涉及到不同的细部种类。建筑细部是依附于建筑整体而存在的。它是整体的一个局部,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细部设计实在整体框架中进行的,是对整体造型的深化和完善。建筑细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单元体。良好的细部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整体表现力,还成为表达形式内涵、传递消息的点睛之笔。整体的主题体现在细部之中,细部的组合又丰富了整体的形式。从整体出发来构思细部,细部的不断重复和变化又能将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成整体。

另外建筑细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单位构件,也可以是局部的空间或界面。一个构件相对于整体而言,它是一个细部,而它自身又是更小的细部组成的。

林青教授关于“‘城’外无物 / 建筑学之易经”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姓名:姜梦曦 学号:12081021

2013年6月6日下午2点40分,在建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以 “‘城’外无物/建筑学之易经”为题的主题学术讲座。”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林青教授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讲座。

林青教授介绍了易经、诸子百家、堪舆等中国经典哲学著作,他介绍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变的事物如果有就只有变化本身了。而建筑设计也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因此,每一个建筑从业者要在自己的设计中做到活学活用,灵活变通,因地制宜。同时,变又是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上,“活”是建立在“死”的基础上,扎实的基本功与刻苦的钻研是灵活的基础。

在谈到建筑“软”与“硬”,林青教授解释,建筑的“软”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一种修养与气质,需要处处留心,多去体会、分辨、感受,而建筑的“硬”是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逻辑分析,属于环境的、物质的、功能的、科学的。学习建筑需要“软硬兼施”方能成才。

对于中国建筑,林青教授着重强调了中国精神。“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师,只有匠人,所谓的“建筑学”一词其实也是舶来品。直到现在,我们也应该学习中国匠人精神:敬业,职业,有着好人做好东西的精神。”在中国有经济大发展的契机,奥运会的契机,世博会的契机,但民族的自掘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在建筑精神上。中国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国际化了,这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相悖的,而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精神与灵魂。中国并非没有好的东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因此,林青教授表达了对中国建筑精神的建立的期待。

在中国的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建筑则崇尚鬼斧神工的自然意境。林青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系列案例,谈到了“有无之策”,环境主义、建筑消隐、捷得式消隐等思想。强调与环境对话,指出环境有时候甚至是重要于建筑的。

林青教授也表达了“诚”外无物。古人说的“德才兼备”是德在才先,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如同刀有很多作用,重要的是刀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用来干什么。所谓“没有坏人,只有人做坏事;没有好人,只有人做好事。” 林青教授鼓励学子多做好事,不要有意做坏事。他同时提到城乡差距的巨大,指出乡里缺甜,城里少苦。在512地震到灾区发现倒塌的房子绝大多数在乡下,表达了对此的担忧,并进行了提案。进一步强调做建筑一定要尽本分,凭良心。

林青教授指出建筑学是博学的,有着特殊的人文气质,是大学的维生素,缺了就不健康。现在的很多博士只能称为专士,只在一个方面有专攻,而建筑学是一个全面的专业,综合了文,理,工,艺术,社会,经济;是一个人性的专业,研究人,为人住房造城;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需要综合统筹,灵活又有原则。尽管辛苦,但充满着快乐,有着开放的交流空间,是真正称得上是大学的专业。

通过本次讲座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如何很好的处理建筑与自然与人的关系,使建筑与自然很好的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关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很难达到,也是现代建筑设计所难以企及的。在早已西化的中国现代建筑更多的应该继承传统建筑理念,在实现人居环境舒适化的同时,更要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将传统与现代想结合,就像日本建筑那样既有传统建筑的细腻之美,又不失现代建筑的大气,能够很好的解决古今建筑的关系,这也是日本建筑能够被世界所认可的重要原因。

周方中先生关于“用心构筑建筑,我的创作求索之路”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姓名:姜梦曦 学号:12081021

2013年3月21日下午2点40分,在建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以“用心构筑建筑”为题的学术报告。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汉嘉建筑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周方中先生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讲座。

讲座的一开始,周先生便强调“建筑设计是要用心的,它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周先生的话反映了一位优秀建筑师对建筑的一种态度,更是对同学们的勉励。”

接着,周先生讲起了自己在大学时期的一些轶事,不但无形间拉近了与在场学生的距离,而且清晰的反映出了他不同时期对于的建筑设计这一行业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一位建筑大师真实的心路历程。更使同学们对建筑师这个职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周方中先生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一些设计方案,这些方案有些已经建成,有些正在建设中。从他的方案中,我们从这些方案中充分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建筑师所拥有的才华与坚持,更展现了一位建筑大师所拥有的底蕴。周先生还向同学们秀出了自己手绘的建筑草图,引来了同学们阵阵赞叹。也提醒了同学们,手绘和动手能力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讲座中我们不得不为周先生深厚的建筑学造诣所折服,他的建筑思想、设计手法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们学习的,更让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在实际工程中的磨练经历,我们是很难达到像周先生的那种高度的。或许我们是在叹息自己今日的设计,但是听完讲座更增加了我们学号建筑学的决心。讲座中周先生的淳淳教导始终在耳边萦绕,我知道现在自己的水平还难以自称是建筑师,相比之下我们始终都是个学生,我们应该在学校哪怕是以后迈入社会了也要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建筑学科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学科,浅显是因为建筑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天天出现,时时刻刻接触,即使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人们都可以对不同的建筑发表一番自己的评论,每个人都“会”设计自己认为好的建筑。但建筑学作为一个科学系统的学科,每一个建筑师需要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磨练,它比别的学科学制长一年,就是因为要想深入的了解它、学好它,我们需要花费许多的心力,其实五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五六十岁是一个建筑师的黄金时期的话,那么在我们接触建筑学那一刻,起码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我们都还是学徒。它的深奥也不是时间锁能衡量的,更多时候是我们做了一辈子设计,到头来还是不明白什么是设计。应该说周先生是成功的,他的那些设计都是很精彩的作品,能够很自然地表达出建筑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地理解与感悟。

考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讲座心得体会篇四

心得体会

三联小学冯青青

2013年12月26日在杜桥小学我参加了毕业班教材解读、复习辅导报告会活动,这次报告会很成功,我聆听了专家张珍珍老师的精彩报告后,可谓是受益匪浅。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争做一个智慧的人,懂得坚持,会反思,有多层次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听了张珍珍老师的讲座后,我发现张老师是一个十足细致的人,她认真总结和概括三年来的小学毕业班试卷,仔细研读自己孩子的毕业试卷,分析和解读教材,进而设计复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复习辅导。从她身上,我学会了作为教师要不断积累总结,将灵感转化成一种经验,做一名真正的智慧教师。

二、发现与名师张老师的差距

看到张老师自己出的试卷,我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认真做很多事情,更别提通过研读教材和毕业班试卷然后自己出卷考查学生了。张老师很有心,把自己的总结和分析,在试卷中体现出来了。从本次学习后我也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收集资料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讲座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毕业班学生的答卷情况反映:学生在听力部分的听问句选答句这一类型的题目上失分很多,另外学生在笔试部分的连词成句、阅读理解、单项选择以及新出的题型完形

1填空中失分更是相当惨重的,尤其是连词成句。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这一错误我都手足无措,无可奈何。听了张老师的讲座后,我的条理清晰多了,首先,在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态度上应是:理智、冷静、淡定。其次,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最后再找出对策,相信孩子都是聪明的,会学好的。

通过这次听讲座,观念得到了更新,学得一些有用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会把专家的理论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生成自己的见解,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我力争使自己的工作再上新台阶,再登新高度。

考研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生讲座心得体会篇五

听讲座,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有一些老师和专家在讲台上的讲解特别生动且符合实际,所以会让我们在听完之后感慨颇多……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讲座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讲座心得体会【一】

这是一次令人全神贯注,不会去碰手机的讲座;这是一次主讲人激情澎湃,听者酣畅淋漓的讲座;这是一次没听够,还想继续的讲座。

一个人在开场时表现得幽默很正常,一个人能滔滔不绝俩小时且持续地有乐点带给大家,不得不说,这就是本事。这个本事来源于田鹏师兄的知识储备量,阅读的成百上千的书籍卷宗;来源于他切真体会的生活故事;更是来源于一名刑辩律师心怀正义温暖,眼含光芒激情去看待社会丑陋的那一面。如此,才有了今天站在法律门槛的我们,收益颇丰。

假如这场讲座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点明七大思维模式—事实思维,证据思维,拆分思维,逆向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批判性思维,然后进行分析。我想,这会是一次令人昏昏欲睡的讲座。妙就妙在,师兄走进我们,和广大年轻法律人的内心—法律人心里苦啊!而他今天能在这儿开一个成熟流畅的讲座,苦过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目光所及,离开武汉这个有同学师长提供的温床,选择踏向未知的深圳。他哭过,迷茫过,倒下过,又苦苦挣扎一番,爬起来,执起笔,走向夜幕沉沉的寂静,在“于欢辱母案”中,赢得了万众瞩目的绚烂。

每次扬起的微笑,都是因为流过的泪水。每一位法律人的成功,都要独自走过夜幕沉沉的寂静。师兄用他的经历给我们这些小年轻提前打了一剂强心针—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千锤万凿的磨砺。

紧接着,便在如何当好一个法律人上为我们做了剖析。首先是认识法学—一门社会科学,堪比文科中的数学,在案例分析中的常常用到数学方法。但不同点在于,数学系有唯一答案,法学能以说服人为答案,死板的法条,运用上,貌似又活了起来。再来是学习上。趁着大一大二的空闲,需要大量阅读且广泛阅读。而我反观自己开学两个月,一本书都还没读完,切切实实敲响了警钟。教材是机械的,可是在学习中,同一门课,看不同版本的教材,做出对比,便是另一种学习之路了。教材阅览后,挑一个最敏感的点,写一篇论文,又是一个层次的提升,一次检验自己的方法。正确理性看待生活中的事儿,也能起到锻炼自己的作用。从客观到主观,从宏观到微观,先抽象再具体。一天多少事儿,四年下来,又有多少事儿。细微之处去打磨。除此之外,还要构建一套系统的框架。比如一本教材,通览章节,再记住每一个一级标题,如此,便有了一本教材的整体把控力。学习生活上,都要做一个有条理的人,有条理才有逻辑,有逻辑才能推理,有推理才有结果。而当遇到疑难时,要有检索能力,去查阅资料,去问相关人士。

走过大学的学习阶段,到了上手时,仍旧是学习过程,面对一个事件,不能着急下结论,搞清事实,行为,情节出处,不断追问且不限于眼前他人给出的结果,亲手证明。从接下第一个案件,作出感悟,到十个案件成为经验,一百个案件便要找规律了。应该说,法律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

法律人不认眼泪,不信假设,不靠猜测。法律无情却有情。法律人,争当社会好医生!

讲座心得体会【二】

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我来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我迫切的需要有经验的班主任向我传授她们班级管理、教育学生等各方面的经验。需要将我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更需要尽快的提升自己,适应班主任这个角色。在这个时候,傅娟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

在讲座的一开始,傅娟老师就给我们展示一些激励学生的小“心机”。尤其是表扬信。傅娟老师今年任教的年级也是一年级,和我所在的年级是一样的。傅娟老师介绍到,表扬信既可以发给学生,也可以发给家长。听到这里,我马上就意动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一件是非常开心的事,尤其是这种表扬以表扬信为载体,将时刻的激励他们。而对于家长的表扬,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在想一个能够激励家长的好方法。表扬信它虽然只是一张纸,却是对家长的一种认可。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将会更加积极的配合老师和班级的工作,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

值日班长也是让我感触很深的一个地方。给每个孩子表现的机会,是教育一直以来所致力于的目标。而值日班长可以充分的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发现她们的优点。傅娟老师讲到,许多学生在轮了一次以后都在期待着下一次,无形中还加强了孩子数学的心算能力。值日班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并且它所益于的对象,是班级中的所有成员。

班级的名字,口号是班级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孩子精神层面的熏陶,使孩子更加热爱班级,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我们的口号是班上每位同学都要努力去做到的,它为学生精神世界指明了方向,更是一份无形的规章制度,时刻的熏陶着每一位同学。

最后的环节是答疑阶段,解决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班上就有一位非常好动的学生,对于他我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教育方法。而傅娟老师帮我解决了困惑。傅娟老师认为:可以先和家长委婉的表达,让家长带孩子去检查。可以让他上课的时候眼睛一直注意着老师,如果实在很想动,可以轻轻拍打自己腿。下课的时候让他多运动和劳动,使他的精力得到释放。

总的来说,傅娟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良多。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做好一个班主任。

讲座心得体会【三】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不去触犯法律,必须做到有法必依,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家都制定了不一样的法律制度,我们都要严格遵守。

虽然我们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但也时常受到侵害。此刻尽管有教师、家长的保护,但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呵护着我们,况且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所以,自我保护也就成了我们中学生防止自身受到伤害的必要措施了。为了避免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应当严于律己,不能自我去惹事生非,挑起事端,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轻则吵架,重则就会出现结伙斗殴,事故也会随之而发生。到时,不仅仅会给自我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还会使你受到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后悔也来不及了。相反,如果同学们都尊重别人,互相谦让,真诚待人,你也会因尊重别人而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同学之间不仅仅会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我们的学校也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礼貌景象。所以我们要处处以法为中心,不做任何违法的事,提高自我的法律觉悟,因为仅有人人讲法,学法,守法,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会和谐。

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冲动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哥们义气心理和好奇心理。讲座教育了我们应当不崇尚暴力、不盲目冲动,应对问题三思而后行。在遇到他人犯罪时应极力劝阻,不行则尽量保护自我。经过自我的劳动换取喜欢的东西,时刻坚持清晰的头脑,提高自我的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遵纪守法。这是我们预防犯罪的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还要增强辨别是非、自我控制本事,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各种纠纷,学会控制自我。犯罪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了第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在一时冲动后铸成了大错,留下的只是后悔莫及。犯罪不仅仅危害到自我,还危害到了身边的父母、亲人。一失足成千百恨,我们应当坚持清醒的头脑,了解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提高自我的法制观念。俗话说的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当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正确认识法律,树立自我防范意识,远离犯罪。听完这节课,我想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巨大的作用。它给了我许多真理和启发,告诉我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会一向受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