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18篇)

最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4 13:18:22
最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18篇)
时间:2024-08-04 13:18:22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一

“ 教是为了不教。” ――题记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一项要求明确提出。“主体性教育”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为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再次明确提出并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结合我们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提出“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这个课题。其目的有:

1、探索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

2、让主体性教学由一种理念变成一种较为系统的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3、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们研究这个课题,就是试图通过对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获得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以使他们“乐学、善学、优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试图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让教师“乐教、善教、优教”,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疲惫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从而变过去教学双方的被动关系为主动关系,变过去简单的知识传授为现在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之,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缺乏主体精神是不可能的。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并最大程度地张扬个性。如果学生整天陷在机械的训练和被动的接受中,那么,他们的素质非但不能提高,相反,他们作为“人”的个性,天长日久,也会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具备进取精神和创造性了。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呼唤他们内心深处的主体精神,达到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的目的,为他们将来立足于社会在主体习惯、主体能力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主体型人格”,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所在。 所谓“整体素质”,是指学生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道德素质方面协调一致的综合水平。人格是主体行为活动的内在根据,而教育要使学生适应社会,主动地认识和改造环境,就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主体型人格”是一种独特的、整体的、有利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人格模式。主体型人格的核心是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精神。

三、研究过程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感觉到,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脱节比较严重。很多青年教师,他们尽管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可是翻看他们的教学设计,走进他们的语文课堂,总感觉到缺少一种条理和方法。而这种教学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难以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面对这样一种事实,9月,我们便有了研究这个课题的动议。 7月,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论证后,本课题作为省级课题正式立项。 随即,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拟定课题研究实施细则,全面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并进行教学实践。 5月,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安庆教育网等相关媒体展示,引起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同仁的关注。 10月,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顾德希先生及《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的关注(此前,课题组老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频频亮相于该杂志,吸引了在京及全国其他地区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学生自主性活动成果介绍等被该杂志隆重推介。目前,课题已进入结题前的准备阶段。 四、研究内容及成果 既是模式,便要有规可循。“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便是“导――知――悟――赏――究”,也即“课堂五字教学法”,简称“五字教学法” (见开题报告及相关文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研究的重点定位于这五个字,即在课堂上如何创设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愉快进入学习情境,并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感知文本基本内容,感悟学习的重点,并学会如何去鉴赏作品,探究相关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等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侧重于教学过程,即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但对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毫不放松。不同的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大都是建立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因此,理论更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几年来,有10余篇课题论文和近20余个教学课件发表或获奖。其中,《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 的阐释》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上》,《春天,我们去看海子》发表于《语文学习》,《让学生伴着诗歌成长》发表于《教育文汇》,《再说〈荷塘月色〉的主题》发表于《中学生阅读》(教研版),《再话〈黛玉进贾府〉》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桐城教研》等媒体上,并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与理论研究相配套,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也无不体现出“主体性发展教学”的精髓。教学课件《错误》《兰亭集序》(含教学设计)《花未眠》《泪珠与珍珠》《离骚》《作为生物的社会》《归园田居》等先后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网络课件《滕王阁序》《再别康桥》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大奖赛一等奖,并有《守财奴》《失街亭》《长亭送别》《林黛玉进贾府》等近10个教学课件发表。这些论文和课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既丰富了主体性教学的理论,也推动了主体性教学的实践。 在主体性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课堂教学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他们自己组织辩论会、演讲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在当代,竞争与合作哪个更重要”的精彩辩论,折服了在场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声情并茂的演讲效果不仅让听众受到感动,受到教育,而且也让他们领略到桐中学子的动人风采;“来自乡村的报告”是一场独具特色的报告会,桐城电视台曾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春天,我们去看海子”系列活动,更是在古老的校园掀起一股“海子热”、诗歌热。《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将于第1期专题刊载这些活动中的精彩 篇章(包括部分视频);“从手抄报到文集”,记录的不仅仅是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过程,更是主体学习精神和成果的充分体现。 205月,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后来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震撼并感染了同学们的心,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以我心荐轩辕”大型征文活动在校园悄悄展开。短短三天时间,一百余件作品汇聚在老师案头。同学们在课余阅读作品,评选作品,共选出10件优秀作品,其中有5篇作品被《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用。 总之,课题组的老师们以其卓越的工作完成了课题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教学到语文活动的全方位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教诲,我辈当躬行之!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期望,定会硕果累累!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二

省级课题子课题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而主体性教育正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突出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将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现状的反思

“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缺陷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点: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思维;重传授轻探索。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东西, 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把学习与活动的焦点放在是否记住了不知道的东西, 而不是放在是否理解不知道的东西; 因而他只能成为未知事物的拥有者,未知思想的附合者。 这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则必须打破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二、相关概念及课题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主要是指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的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教学模式一般包含以下因素:教学思想或理论,教学目标,适用条件,操作程序,评价方法标准。本课题所研究的就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目标、以具有创新意义为重要前提的适合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

三、 课题研究的原则

1.能动性原则: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引导、指导、疏导下进行,表现出积极的主动态势。

2.全面性原则:面向每一个主体参与者,决不让一个学生徘徊在学教活动参与圈外。

3.个性化原则: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师以情为每一个主体的参与创造条件。

四、“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认为,个性情绪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大功能。一旦学生源动力被激活,内因被驱动,他们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坚毅的性格。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则会大大提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二)从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看“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从数学学习理论看“主体性”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并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特点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数学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全方位建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从现代学生观看“主体性”教学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根本看法,也是教师本身的世界观在学生中的反映,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现代学生观包含四层含义: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③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有完整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人;④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其它三个方面能否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是基础,否则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为空谈。

五、实验的操作

1、基本流程

六、时间安排与步骤

实施计划第一阶段:、9―、9    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2002、9―、9    全面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05、9―、5    总结、结题阶段

1、准备阶段(2001.9―2002.9)

(1)建立组织、学习文献、制定计划

(2)分工研究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2、试验阶段(2002.9―2005.9)

(1)实验班全面实施,实验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进行测试。

(2)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交流活动,通过“研究―实践―研究”的方式研究变量,调控变量。

(3)各阶段测试数据统计、整理、各实验组经验的汇集分析等。

3、总结阶段

(1)分析各种数据 (2) 汇集各种实验材料 (3)撰写实验报告

4、科学评估与总结阶段,结题报告会,组长完成结题报告。(2005.9―2006.5)

七、“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原则的确定,对于正确运用“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模式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是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得,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

2、探究性原则:“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情感,学会创新的策略和方法。

3、推迟判断原则:推迟判断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意见、看法和观点不立即作出判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观念越多越好,以数量求质量。

4、应用性原则:数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数学学习与现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八、课题实施总目标

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无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局面。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中自尊、自信、自强,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面参与,积极思考和亲自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生的潜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同提高共发展。

九、课题的内涵和基本构想

(一)“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为基本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及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由统一设计、同步推进的教师教的程序和学生学的程序有机结合组成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结构。

(二)基本构想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本课题以“教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指导,将学生预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多维互动式教学”,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过程的“五个转变”,即: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教学媒体从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从师─→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

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参与。

十、“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课型模式的建构

课题组根据我校的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对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作了一些的实践与探索,现归纳总结出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的模式(以预习课纲导入课堂, 通过预习交流、讨论、释疑,再迁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解答。教师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它是发挥学生思维和想象空间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使设置的问题具有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能力的功能,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

2、操作策略

(一)导学策略。

导学策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在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包括导入、导读、导思、导用等。

(二)互动策略

数学教学过程如果离开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就不会有生趣,就不会实现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主体性数学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必然要注重课堂互动。数学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组织人与人进行交流的艺术,课堂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可以说,没有这种互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1)认识互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体会、见解相互交流,把学生的自学、理解、领悟、深层思考与教师的点拔式讲述结合起来,一起探讨,共同推进。

(2)信息互动――数学教学如果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就是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其中间环节就是转化。输入信息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输出信息包括运用、创新、发展。信息的输出和输入实际上都与已有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它们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信息的输出和输入。情感、知识与心理三者又是互相诱发、互相促进的。因而,信息的输出和输入也是动态发展过程。

(3)角色互动――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强调师生在目标制定、任务提出、理解感悟、辩析探讨、运用发展等过程中,一起活动。在适当时还可以由师生互换角色,改变课堂探作方式,由学生担当“小先生”上课或组织课堂讨论,老师则还原到学生位置,直接参与讨论和课堂辩论。

3、具体操作

教 师: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 ↓ ↓ ↓

主结构:初步感知→理解感悟→巩固强化→延伸创新

↓ ↓ ↓ ↓

学 生:主体参与→互动学习→体验内化→自我发展

(1)初步感知。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以教学案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诱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材料。

(2)理解感悟。围绕学案设计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充分开展课堂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在互动学习中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积极参与讨论;问题要有吸引力和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

(3)巩固强化。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训练,其中对于难度较大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借助媒体,启迪释疑,既讲思路,又讲方法,更注重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4)延伸创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发展方法并初步具有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变通问题情境,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作深入的知识辨析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和方法性知识。

十一、数学课堂评价体系

表1  龙冈中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表(新授课)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

标权重 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评分 一级指标得分

a b c d

a55分

程 a1 (5分)

教学理念 遵循教学规律,体现主体性,体验性、创造性原则;

充分挖掘教材中多种教育因素,寓理于情,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引导学生从数学中探求规律,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4 3 2

a2 (5分)

教学策略 注重知识的生成、延伸和开放性原则,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灵活得当,符合教材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学手段直观,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 4 3 2

a3 (5分)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习实际 5 4 3 2

a4 (10分)

教学内容 体现主干知识,符合要求,合理适量。能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点难点分析透彻;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具有开放性;有效整合数学知识,具有综合性 10 8 6 4

a5 (10分)

教学过程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氛围宽松和谐,体现合作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

强调探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数学意识 10 8 6 4

a6 (5分)

教学能力 专业素养好,教学方法多样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能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教学语言形象生动、清晰准确,体现数学特色,讲解简明,板书整洁 10 8 6 4

a7 (5分)

教学态度 教学有感染力,有亲和力,善于与学生沟通 5 4 3 2

a8 (5分)

教学特色 教学效果突出,有独创性、创新性 5 4 3 2

b30分

学生

学习

过程 b1 (10分)

学生参与 积极主动参与,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有实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10 8 6 4

b2 (10分)

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学生敢于质疑,提出探究式的问题;能独立阅读数学资料,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数学阐述能力 10 8 6 4

b3 (10分)

创新意识 能独立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新问题  10 8 6 4

c15分

教学

效果 c1 (5分) 时间利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 4 3 2

c2 (5分) 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绝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好 5 4 3 2

c3 (5分) 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5 4 3 2

综合

评价  总   分

等   级

注:总分100―85分的,等级为a级;总分84―75分的,等级为b级;

总分74―60分的,等级为c级;总分59分以下的,等级为d级。

表2  龙冈中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表(复习课)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

标权重 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评分 一级指标得分

a b c d

a55分

程 a1(5分)

教学理念 遵循教学规律,创设研究型的学习氛围;体现主体性,体验性、创造性原则;  5 4 3 2

a2(5分)

教学策略 注重学法引导;适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教学手段直观有效,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5 4 3 2

a3(5分)

教学目标 明确知识、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5 4 3 2

a4 (10分)

教学内容 体现阶段内容的宏观把握;构建知识框架;重点、难点突出;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或提出新的观察角度,深化教学内容,查漏补缺;  10 8 6 4

a5 (10分)

教学过程 创设数学情境,运用数学学科学习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合作精神,强调探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数学意识;提供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讲练比例恰当;引导学生调节自身的复习;注重知识点中的关键词 10 8 6 4

a6 (10分)

教学能力 专业素养好,教学方法多样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能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教学语言形象生动、清晰准确,体现数学特色,讲解简明,板书整洁 10 8 6 4

a7(5分)

教学态度 教态自然,亲切;教学有感染力,有亲和力,善于与学生沟通 5 4 3 2

a8(5分)

教学特色 教学效果突出,有独创性、创新性 5 4 3 2

b30分

学生

学习

过程 b1 (10分)

学生参与 积极主动参与,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有实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10 8 6 4

b2 (10分)

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学生敢于质疑,提出探究式的问题;能独立阅读数学资料,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数学阐述能力 10 8 6 4

b3 (10分)

创新意识 能独立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新问题  10 8 6 4

c15分

教学

效果 c1(5分) 时间利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 4 3 2

c2(5分) 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绝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好 5 4 3 2

c3(5分) 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5 4 3 2

综合

评价  总   分

等   级

注:总分100―85分的,等级为a级;总分84―75分的,等级为b级;

总分74―60分的,等级为c级;总分59分以下的,等级为d级。

表3  龙冈中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表(试卷讲评课)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

标权重 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评分 一级指标得分

a b c d

a55分

程 a1(5分)

教学理念 遵循教学规律,创设研究型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平常心 5 4 3 2

a2(5分)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教学手段直观有效,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学法引导 5 4 3 2

a3(5分)

教学目标 调动学生自我评价,发现问题;适当的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5 4 3 2

a4 (10分)

教学内容 分析统计数据;分析阶段学习中存在的知识得失,强化知识框架,深化已有知识;分析阶段学习中存在的能力问题;分析考试技巧存在的问题,考试方法和技巧引导;查漏补缺,指出今后改进意见 10 8 6 4

a5 (10分)

教学过程 注重学习方法总结和引导;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0 8 6 4

a6 (10分)

教学能力 专业素养好,教学方法多样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能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讲解简明扼要 10 8 6 4

a7(5分)

教学态度 教态亲切,能激励学生;教学有感染力,有亲和力,善于与学生沟通 5 4 3 2

a85分

教学特色 教学效果突出,有独创性、创新性、综合性 5 4 3 2

b30分

学生

学习

过程 b1 (10分)

学生参与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所准备;积极主动参与,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有实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10 8 6 4

b2 (10分)

自主学习 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提出探究式的问题;举一反三,形成数学迁移能力 10 8 6 4

b3 (10分)

创新意识 学生在学习方法、考试方法上有收获;能独立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新问题  10 8 6 4

c15分

教学

效果 c1(5分) 时间利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 4 3 2

c2(5分) 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绝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好 5 4 3 2

c3(5分) 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5 4 3 2

综合

评价  总   分

等   级

注:总分100―85分的,等级为a级;总分84―75分的,等级为b级;

总分74―60分的,等级为c级;总分59分以下的,等级为d级。

十二、实验过程中的两点体会:

1、课堂比以前活跃多了。由于老师恰当地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把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性都得到了体现。

2、问问题的人多了。以前上课时学生不爱提问题,现在却因老师用了不同以往的方法而有了明显变化,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总有不少的同学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右手。

十二、实施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选取的活动资源太少,不能满足教材的实际需要。

2、研究过程中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有关因素的变化数据和资料的收集积累还不够科学化。

十三、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研究的主要成果:

理论价值:(对我校及本地区教育改革的影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一)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对本地区教育改革的影响: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快、加深了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认识,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二)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1、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强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激发兴趣,驱动学习内因。

2、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和实践,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面参与,积极思考和亲自实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挖掘学生的潜力。

4、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创造的本领,使学生离开了学校仍能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这种教学既有即时效益,又有长远的发展效益。

<二>实践价值:(对学与教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一)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与教的影响

对学的影响

1、学生的主动学习意向逐渐增多,自身价值得到增强。

2、学生学习动机由外部转向内部,学习持久性和效果更高。

3、学生的视野扩展,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愉悦感。

4、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独立、自主性。

5、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6、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对教师教的影响

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2、教师的作用倾向于分析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建议和机会和条件。

3、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可能。

转变了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知识的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学生: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媒体: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二)形成研究学科的新模式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一定的模式: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新课进行感知

(1)自能实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技能预习新课。当学生自能的理解与讲授结果产生“共鸣”时,便会产生独创成功的快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2)尝试生疑。教师根据新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定量的概要题、细微题及基础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带着任务主动自学课文,探索方法,尝试生疑,在此基础上自行独立判断自己对量化项目的掌握情况。

2.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激发主体→引发主体→启发主体→开发主体

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求→主动完善→主动发展

↓               ↓           ↓

动机             探索         调整

(1)激发主体主动参与。这是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机原则,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发主体主动探求。这是强调课堂教学的认识原则。要求教学时运用启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策略,真正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启发主体主动完善。这是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原则。要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应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合进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能发表个人独创性的见解,彼此交流学习方法或感受。

(4)开发主体主动发展。这是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益原则。学习的效益,体现在会不会应用、会不会创造上。唯有如此,才能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才能唤起“再学”的欲望,才能达到着力培养主体能力的境界。

3.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

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能培养学生自学地巩固、深化和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力和习惯,学会巩固、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三)教科研成果

课题组组长吴生旭老师被命名为校骨干教师,多次在市、校级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宋孝权、纪尧兵老师多次在市、校级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

表一

基本功竞赛 获奖级别 时间 获奖人

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校级  黄伟巍

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区级 20 黄伟巍

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区级 2005年 纪尧兵

区教学能手 区级 2005年 吕成荣

表二

公开课 级别 开课人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市级 陈建权

圆锥曲线的范围问题 市级 宋孝权

三角函数的最值 市级 吴生旭

表三

论文 获奖或发表 作者

如何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省师陶杯三等奖 黄伟巍

例谈探究性教学中的迁移创新 盐城市教育学会二等奖 纪尧兵

以问题为中心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上海中学数学 纪尧兵

借助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解线性规划问题 数学教育研究 吕成荣

探究性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数学教学 蔡晓文、吕成荣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三

张艳华 .4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这里的“渔”指的就是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才能真正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谓数学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措施,它既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同时又是由多个步骤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种有序的学习活动程序。有效的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去获得较大的学习效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片面地强调技能而忽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只能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不仅致使总体教育质量下降,而且间接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学习感到痛苦,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而我校已成立精干的骨干教师课题研究队伍,致力于国家级重点课题“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我们重拾 “小学数学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这一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既有先行的理论实践经验为依托,又能为我们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既能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又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真乃一举多得,有着不凡的意义。

二、理论研究依据。

1、符合现在认知心理学发展观。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了解到人的认知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不仅需要学习者感知、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而且需要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思维、记忆、识别、选择、分类等心理过程。因此,学习者不只是被动的“受刺激者”和“反应者”,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所以,研究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这为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

3、符合现代教学理论观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曾多次指出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工作

者的共识。因此,作为新型的教师,除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外,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培训、困难的诊断和问题的咨询,让学习者离开学校后,依然有着“自我充电”能力。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使学生能学会一些数学方面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并内化为学习技巧与能力。

2、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预习策略、复习策略、计算策略、中小学衔接教学策略等等。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等策略。初步养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形成评价策略。

4、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四、主要内容:

1、着手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从中“发现”一些数学现象,寻求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2、通过对小学数学学科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通过对小学数学自主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创造各种独立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通过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

5、通过对小学数学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6、通过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学习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评议,自我补救。

7、通过对复习课教学,总结形成复习的策略方法;通过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认真探讨中小衔接教学中的应对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访谈等。

主要方法如下:

1、调查法:运用该方法调查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以及影响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文献法:运用该方法收集有关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理论,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并对已有研究进行整理、述评。如:刘电芝教授主编的《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及《中小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吕志明主编的《小学生数学策略学习研究》;以及《福建教育》、《中小学数学》、《福建教学研究》等杂志里相关文章。

3、实验比较法:运用该方法通过实验班和平衡班的课堂教学实验,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对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进行验证。

4、行动研究法:运用该方法通过实际教学中的个案分析,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寻找促进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形成的有效途径。主要采取设计课题方案――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进行论证(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5、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逐步形成经验。为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创造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二)课题研究措施

1、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做到期初有研究计划,期中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期末有阶段课题小结。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周星期三一次的集中教研活动,落实课题研究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定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有关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理论,用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验。

3、及时总结经验。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提供课题组的老师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也经常邀请课题专家来校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健康发展。两年来我校派出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学习的人次近100人次,多次请进省、市各级专家到校指导讲座。

4、建立博客平台。为加强各课题组的密切联系,4月以来为了方便各备课组的交流,我校在国家教育部新思考网注册了“金泰小学数综合”,并在博客圈里留下了丰富的日志参与各备课组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博客圈里,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科科带头人、一线教师交流互动,使我们的课题开展得到专家引领和同行的指导。对于 “少教多学问题解决”的课题,我们也专门在博客上尝试网络教研,围绕一个话题由各组教师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各自备课组的子课题,发表看法,上传阶段小结,取得很好的效果。博客还将教师们

在数学教学实践研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上传,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网络教研的尝试,使我们数学组教师间加大教研力度,以高昂的兴趣与热情投入到教科研当中。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4月至206月底,本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书面申请;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7月至12月,本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1月~204月,综合处理各种资料,撰写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1、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成立各子课题组,明确各组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各子课题进行研究。

2、实验信息的收集整理。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3、及时总结,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三)汇总阶段(.1――2013.4)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进行推广工作。

七、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两年多,课题组教师都以课题为载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形成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学数学少教多学策略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学习案例,使策略学习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同时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造就了一支有实验研究能力的教师,在教与学上都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

八、存在问题。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1、小学数学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生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2、学生少教多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我们需要面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四

《中考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中考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中考是对学生初中三年,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效果的检测,对众多学生们来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试。中考一直备受家长们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中考英语复习内容繁杂,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复习完初中五册英语课本的所有知识并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用是很不容易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中考总复习?如何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复习效率,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最为理想的成绩?关于这一问题,多年来,教师们一直都在研究,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中考英语复习课的模式可以帮助众多英语教师明确不同阶段的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让教师对复习课的教学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提高教学效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在教学一线长期担任初三英语教师的老师有着丰富的复习课教学经验,如果把这些经验提炼成为书面理论,探讨出一定的教学模式,然后推广而行的话,那么一定会惠及广大师生。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建构主义,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我的研究中采用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尝试。

2、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只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因此英语教学中通过对“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英语教师不但要从“听、说、读、写、译”诸方面认真进行教法研究,还应该注重“五种能力”并重培养过程中的学法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从4月至208月,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进行课题的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

1.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已经完成)

2.完成课题研究的理论论证工作(已经完成)

3.完成课题研究的界定(已经完成)

4.选择课题的研究方法(已经完成)

第二阶段从2014年8月至3月,从这一阶段起,主要工作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各项研究任务,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有关资料和数据。

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按照所设计好的课堂活动教学的策略和基本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记录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有关因素的变化数据和资料

3.筛选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展示典型课例,归纳形成初步的英语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4.分析各种变化的情况,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从203月至年4月,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工作是:

1.初步完成英语课堂活动教学模式的建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2.征集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研究优秀论文

3.召开本课题典型课例展示会,交流课堂活动教学经验

4.申请结题并通过结题鉴定

四、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理论成果:

1.对于英语中考复习应该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进行能力培养。能力培养,功在平时。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开英语故事会等等活动可以经常搞。通过各种形式的复习让学生学会整理各类教材和资料.从而提高自我巩固、自我检测、自我提高能力。

2.对于初三学生的复习,应该根据中考要求,分题型进行复习设计。对于不同的题型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复习模式。比如:

(1)听力训练。指导学生复习听的技巧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每天必须有适量的听力强化训练。训练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训练自己预测听力材料内容的能力、捕捉重点细节的能力、抓住要点内容和主题思想的能力、正确辨别人物态度与感受人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听前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审题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这样听的效率才会有提高。此外,还应采取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对于单项选择题,我们让学生通过对比最近3-5年的中考真题,总结出考查知识点。然后针对考点进行专项训练。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刺激学生的积极性。竞赛让学生对枯燥的单项选择题不再厌烦。

(3)对于完形填空题,我们采用“三读法”复习模式。即在复习完形填空题,要指导学生顺着这个整体思路进行第一遍的“跳读”,也就是不看全篇的选项,从首句给出的整体思路出发,阅读全文,大概分析出文章发生的语言环境,知道了这些以后,思维就会变得具体起来。第二遍“阅读”,答题选题,边看边选。第三遍“填读”,是纠正错误。这一步要求学生把所有的选项一一对应到相应的空格中,把它作为一篇完整的阅读文章来通读、复查。通过语感分析出选项是否与语境相吻合、是否与原文协调一致、是否符合应有的逻辑关系,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

(4)作文复习:作文复习采用话题复习,从单词、短语到句型、构篇逐步深入。我们紧跟话题复习的脚步,把中考英语写作分为若干话题来进行逐个复习。每个话题紧扣学生生活,从单词到句型再到文章,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写。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

1.虽然我们的研究颇有收获,但研究小组的成员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常规教学上,虽有数篇教学论文,却难登大雅之堂。教学论文的质量不够出类拔萃。

2.接受实验的学生数目不大,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有一定局限性。由于我们学校规模不大。能够参与到研究中的学生自然也就不是很多。尽管如此,我们也尽力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3.经费没解决,很难全国推广。我们的课题研究全靠各位同事老师的鼎力支持,没有任何科研经费,没有任何科研帮助,甚至很多地方需要老师们自费解决。大家全凭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在努力克服着各种困难。

改进措施:

1、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虚心向专家请教,经常和学生沟通,认真实施每一个研究环节,从而使研究成果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以期对实现中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2、做好学生工作,确保学生认真配合。我们的中考复习模式比较传统模式有较大的变化,为了能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我们必须先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们积极配合这一研究。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五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

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例:“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报告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三、研究的目标。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及所持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市、县领导大力支持推广“三五三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迅速成为典范。如何发挥最大的教育潜能,促进每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山东杜郎口中学基于“教育即解放,释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朴实理念。

二、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个别差异越来越悬殊,很难做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可赞、可模可创。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角度可模可创:

1.课堂教学细节落实到位

杜郎口有个规定:不能说现象,要用事实说话,要用具体的例子来教育师生。不点名、不事实的批评是废话。如:xx教师上课时发动学生不到位,学生那个字写错了,学生没有予以纠正。不允许作虚的要求,如某年级有三位同学没有完成预习作业,今后注意。这样不行,必须说清楚xx年级x同学。xx班,节课预习作业没有完成,什么原因要说清楚。每位领导,每位教师,每位同学不需要考虑所谓“面子”,入木三分,直来直往,久而久之,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2.坚持分组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全面转变

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魅力无穷的,但真正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发言权。对于每个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无疑是个挑战。杜郎口中学推行“10+35”的课堂模式,全面推行课堂教学过程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合作预习,合作交流展示,合作反馈落实到位。

(1)预习

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其预习课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引导同学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做预习笔记,为展示课作准备。传统课堂中,一般老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教师很难保证及掌握学生预习的质量,杜郎口中学把学生分成4位或8位一组,没有孤兵作战,平行分组,交叉预习,保证了预习质量,达到合作预习效果。

(2)展示

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地争取发言,发言人慷慨激昂,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深度各不相同,但通过发言,每个人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得到培养。这种模式的展示,发挥了“举一反三”作用,在教师关键点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钻研,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各自完成自选的分层学习内容,达到各自的目标。

其实,我们主张分层教学类似于杜郎口模式,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得到动态的信息讨论,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递进。

(3)反馈

反馈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预习课、展示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深入小组及时查漏补缺,以引领学生高效、快速地达成目标。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不厌其烦,有始有终。

一个再优秀再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领悟力,正是由于杜郎口中学教师的敬业与谦虚,才能耐心地实施。看起来似乎教师“被动式”地上课,却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

三、杜郎口中学课堂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树立新的课堂评价观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定位就是“不看教师看学生”。课堂中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是否主动。

2.确立新的学生观

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发言权、创新权。交流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呼唤与滋润心灵的过程,让学生真情流露,亲师信道,促进学生更好的主动发展。

3.确立新的教师角色观

教师走下了讲台,不采用学生举手发言,不采用固定座位形式,不唱独角戏。怎么方便学生的发展,就适应学生的发展,这种“不规则”的教师角色转换,让不平等荡然无存。

4.确定新的学校观

杜郎口中学教师相对简陋,虽然享受不到暖气,空调带水的惬意,但他们却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和谐教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幸福,而且这种充满生命意义的、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七

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所持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市、县领导大力支持推广“三五三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迅速成为典范。如何发挥最大的教育潜能,促进每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山东杜郎口中学基于“教育即解放,释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朴实理念。

二、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个别差异越来越悬殊,很难做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可赞、可模可创。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角度可模可创:

1.课堂教学细节落实到位

杜郎口有个规定:不能说现象,要用事实说话,要用具体的例子来教育师生。不点名、不事实的批评是废话。如:xx教师上课时发动学生不到位,xx学生那个字写错了,xx学生没有予以纠正。不允许作虚的要求,如某年级有三位同学没有完成预习作业,今后注意。这样不行,必须说清楚xx年级xxx同学。xx班,xxx节课预习作业没有完成,什么原因要说清楚。每位领导,每位教师,每位同学不需要考虑所谓“面子”,入木三分,直来直往,久而久之,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2.坚持分组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全面转变

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魅力无穷的,但真正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发言权。对于每个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无疑是个挑战。杜郎口中学推行“10+35”的课堂模式,全面推行课堂教学过程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合作预习,合作交流展示,合作反馈落实到位。

(1)预习

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其预习课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引导同学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做预习笔记,为展示课作准备。传统课堂中,一般老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教师很难保证及掌握学生预习的质量,杜郎口中学把学生分成4位或8位一组,没有孤兵作战,平行分组,交叉预习,保证了预习质量,达到合作预习效果。

(2)展示

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地争取发言,发言人慷慨激昂,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深度各不相同,但通过发言,每个人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得到培养。这种模式的展示,发挥了“举一反三”作用,在教师关键点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钻研,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各自完成自选的分层学习内容,达到各自的目标。

其实,我们主张分层教学类似于杜郎口模式,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得到动态的信息讨论,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递进。

(3)反馈

反馈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预习课、展示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深入小组及时查漏补缺,以引领学生高效、快速地达成目标。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不厌其烦,有始有终。

一个再优秀再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领悟力,正是由于杜郎口中学教师的敬业与谦虚,才能耐心地实施。看起来似乎教师“被动式”地上课,却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

三、杜郎口中学课堂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树立新的课堂评价观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定位就是“不看教师看学生”。课堂中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是否主动。

2.确立新的学生观

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发言权、创新权。交流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呼唤与滋润心灵的过程,让学生真情流露,亲师信道,促进学生更好的主动发展。

3.确立新的教师角色观

教师走下了讲台,不采用学生举手发言,不采用固定座位形式,不唱独角戏。怎么方便学生的发展,就适应学生的发展,这种“不规则”的教师角色转换,让不平等荡然无存。

4.确定新的学校观

杜郎口中学教师相对简陋,虽然享受不到暖气,空调带水的惬意,但他们却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和谐教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幸福,而且这种充满生命意义的、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八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

孔凯

(山东省泗水县实验中学)

摘 要:所谓学生主体性,指的是学生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如今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课堂问题;课堂时间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试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这三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

一、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有效条件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主体作用被弱化。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改革以往以自身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调整自身角色,把学生当做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则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有效条件。

比如,在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提前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并为他们布置课前作业:以组为单位,利用阅读书籍或者网络技术等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社会行为的资料,并将其进行记录、整理,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时,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总结性阐述,如此,既使学生提前熟知和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也使学生品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意识

着名学者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可一手包揽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通过有效途径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从而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汲取和获得新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意义的问题,是可以实现以上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又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和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依据具体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夜深人静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2)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源于什么?(3)作者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4)课文中的第四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写的?(5)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6)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7)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8)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研究,并陈述自己的看法。如此,我既做到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主体参与意识,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如今,新课程提倡将课堂时间规划为“10+25+10”,即课前10分钟和课后10分钟,是教师讲解新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时间,中间25分钟,是学生独立思考、谈论及练习的时间。而且,高中阶段学生心智已发展成熟,且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若想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们就应严格遵守新课改所提倡的这一时间划分观念,做到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深入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因为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有一定文言文学习基础的高二学生,所以,在具体学习时,我带领学生对文中的语句进行了简单的疏通,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注释以及查找有关词典资料,对文章语句进行翻译,并尝试找出文章中意义深刻的经典语句。这样一来,我既达到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掌握文本中心思想的教学目的,也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指挥者的我们必须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此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石晓燕。高中语文学习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黄晓娟。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九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立项号2011xkt-zxwl008

课题名称 物理学困测查与学困生转化研究

负责人王余千

所在单位

临潼化工院中学

结题报告

5月,依据我校实际学情向西安市教科所申请了“物理学困测查与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半年的研究,经教科所评审,此课题被确定为临潼区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半年多来,我们课题小组在校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具体指导下,依据课题研究计划,认真开展研究,现已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我们之所以选择“物理学困测查与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提出的。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我校高中部从开始由于招生政策限制只能招收全区3000名以后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家庭和社会影响等因素,这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即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学校教育义不容辞地担负着这些学生发展的任务。如何使这类学困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的质量标准,使学生能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甚至考上理想的大学,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类学生的转化。

2、从教师的职责来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教育好各类学生,尤其是能够有效地转变学困生,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我们的研究过程展示给全校教师后,所有教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应该制定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方案,作为校本教材。

3、物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由于学科特点,再加上学生能力不够又不够努力以及其它客观因素,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缩小差生队伍的比例,因此研究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人的本能,发展是终生的过程,发展具有层次性,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部分个体的全面发展。“学困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高中课程改革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学困生在各类学校中都普遍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高中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习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成功案例:我去年带的高三理科一班有位同学叫左童蛟,高中入学以来一直迷恋网络小说,导致学习成绩每次倒数第一。经过班主任和代课教师和家长、学生的交流,该同学改变了学习态度,在教师的帮助下最终考上本科。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的目标:

1、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转化工作经验与理论,并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通过对学困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分析和学困生转化方案的制定并加以实施提高了物理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适应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明显的教育教学成果。

3、促进我校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困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可以得到良好地改善,师生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物理成绩将有明显提高,从而促进我校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的内容:

1、物理“学困生”形成原因的研究

从学校、家庭、社会、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展开,刨析学困生的成因,按成因的不同性质将学困生分成若干类型,总结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由于智力原因(我校生源较差)直接造成学习成绩落后。有些学生对一个知识点反复讲解都难以理解。

(2)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没兴趣,对待学习弄虚作假,在学习上投入精力少。

(3)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动力。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

(5)学习方法呆板,思维狭窄学习成绩难以突破。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6)初中基础差。有部分学生在初中没好好学习物理成绩很差又没能处理好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7)教材的原因。高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教材中存在着某些疑难概念、规律的知识点,定律和定理的应用,教师又缺乏“点金术”客观上就造成了差生学习物理知识障碍。从而影响物理学科学习。

(8)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部分家长溺爱子女对其言听计从,放任自流;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习惯用怒斥和棍棒解决问题;还有的家长一贯满足子女的物欲,用物质和金钱刺激学生却极少关心子女的思想行为;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从此对子女产生失望的情绪,进而影响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这些学生进入学习困难的行列。还有些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2、物理“学困生”应对措施的研究

根据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针对产生学困生的成困,研究具有针对性的转化方案,从根本上提高学困生的素质。

(1)、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教学中对学困生在活动中要多留意、多观察、多关心、多鼓励,努力沟通师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应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差生主动交朋友,和他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尽可能解开他们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2)、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教学中为了增强趣味性,就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时时有新发现的感觉,激起差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养成预习习惯,要求学生每课之前要预习课文,对本节中重点、难点知识,尽量写好预习提纲,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差生带着问题听课。其次要养成在复习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习惯。不急于下课就写作业,而是在课堂上对新知识消化、理解后才完成作业。

(4)、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根据班上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让差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5)、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教给他们物理学习方法,比如把一些概念、公式、规律编成顺中溜,增强理解性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差生能抓住知识的关键,牢记知识要点;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法,让他们亲自实验与总结,还可召开学习方法讨论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让学困生从同学处得到学习方法指导;针对学困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当面耐心分析、辅导讲解,在讲解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特别是经教师讲解后学生作业中仍出现的错误,集中力量反复讲解,并要求学生重新纠正作业中的错题。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困生的视野。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转化方案使用

根据研究的转化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

研究的方法&n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

为了促进我县中小学及幼儿园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认真做好结题工作,撰写好结题报告,现搜集以下结题报告范例,供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范例1: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张家港市朱建荣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一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荣老师对全市骨干教师上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作文评讲课。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也为小组内教师作了示范,20xx年上半学期研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学校开了一节课题研讨课。通过开课、研讨,大家的指导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们总结了很多文章,朱建荣《学生评讲作文一举多得》和《生态课堂给学生的天空》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她还总结有论文《乐学乐教生态作文师生的精神风貌》、《高素养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显示了生长性原则》(已发表)、《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体现了生本性原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丰富了读写结合的含义》、《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课》、《我是怎样教学生互批互评的》等(待发)。施路平《对作文评改的几点建议》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另外朱建荣开了两次市级作文评讲公开课(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郑咏梅各开了一节作文指导市级公开课。

朱建荣指导学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发表在《作文导报》(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阳见证》发表在《科技信息报》(20xx-3-7)指导印梦娇市作文(结题报告)竞赛一等奖。(20xx年1月)闻兴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伤心》发表在《现代教育报》

9.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文和学生优秀的批改作文。也积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对于学生评讲,由粗糙到细致了。有了训练写作互批互改互评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有由简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训练思路,评讲也有了系统性。老师们的反思也积累了起来。

10.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和我市教研室书记袁建忠、市学科带头人朱治国、还有市基教科副科长顾松鹤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课后都认为值得推广。11月份教研室又推荐朱建荣面相全市开了一节展示课。我们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也在逐步推广中

九、课题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钻研。比如说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课堂上对课文的批注能力要进一步训练。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学生评讲要坚持,评讲也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二

最新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怎么写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 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开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三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

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9月7月(原定20xx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

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

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

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 (频率:%)

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 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 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 (发展水平)

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

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

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

启迪思维

情境激发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

教学互动

迁移应用

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课题组共举行了四次论文报告会,从中选出33篇编印成本课题论文集,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1篇,省级刊物发表的有5篇。《论文集》发至学校化学组,使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及质量得到提高,20xx年市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论文评比中,就收到应征论文23篇,其中质量普遍较高。

⒉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课题成员中有1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大部分是县(市)区学科骨干教师。由于课题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为学校校级领导或负责教务、教科研工作。

⒊学科教学结构和形式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学方式,课题组研究的一些运作模式已在部分学校教学中取得认同并应用,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⑴课题组先后开设试验课、展示课15次,由此选编了《课题教案选编》,收集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教学方式优化模式的构建,选编出《课题教学模式文集》一册。课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市初中化学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种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达成信息快速反馈的“色卡”、学生自我小结、简单效果明显的投影片的制作和运用、师生互补等运作已得到广泛运用。

⑵课题组成员在省级的评优课、实验调演、多媒体课件并评比中有4人分别一、二等奖。

⑶“小论文、小实验”评比已成为我市化学学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动内容。小论文内容有:学法与体会、知识整理与讨论、观察与思考、建议与设想、趣味实验、化学与社会、科普小品等,这种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⒋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在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参加学科竞赛、化学小论文评比、中考成绩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差异。

实验对象在情境目标的定向指导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课题结论

经过对课题目标达成的评价,以最优化为主线的化学教学多样化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师创新意识强烈的前提下,对教学定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实行教学中的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的具体落实,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努力学习和探索,使自身具备创新意识教师的素质。

创新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诱导,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和诱导!

只有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会体现出育人本质。

如何与本阶段课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选择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四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五

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9月――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9月――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年12月――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六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

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9月―7月(原定7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

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七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针对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这一特点,教师的教学就应尽可能有趣味性,更多地吸引学生的眼球。纵观一些学校低段的语文教学,往往将重心过分集中于对字、词、句语言文字的训练,忽视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而且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缺少趣味。这与低段学生最具模仿性,可塑性大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学生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而一进入小学,他们的学习活动急剧地转变为以纯学习方式进行。尤其是语文学习,入学第一课碰到的就是抽象、枯燥、难懂的汉语拼音,对于六七岁的学生来说难以识记,不少学生在幼儿园已接触过汉语拼音,因此大部分老师开展复习性的教学,这枯燥的拼音教学要持续一个月。学生学习缺少兴趣,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尽管老师借助各种媒体来吸引他们,还是难以让大部分学生在被动状态下达到或接近教学要求。

因此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仅仅依靠多种媒体与各种方法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基于以上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其关键在于建立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实质则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还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设备不齐全,课堂存在着教学目标比较单一的现状——认知目标几乎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了情意目标,以及指向学生的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交往意识诸方面的目标,忽视了教学目标的素质化。教学过程比较简单——教师教的过程总是占据着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的过程少得可怜或只是形式而已,教师仍然顽强地固守着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育的过程也便成了学生跟着教师去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语文的应用能力、学习语文的态度被粗暴地淡化了、忽略了、抹杀了。加上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各种自认为合理的环节和问题去填满一堂课,粗暴地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许多有价值的发现被埋没了,思想的火花被掐灭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发言的热情逐步丧失,各种语文能力也随之下降,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

三、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诵读、收集、创编儿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探索游戏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让语文课堂成为有趣的课堂,让乐学进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3.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思路

1.随课教学。根据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儿歌、韵文,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诵读感受儿歌语言美。

2.专项训练。虽然低年级语文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儿歌、韵文,但教材里这些内容低段学

生不能及时的掌握,我们应采取游戏教学,尽量创造各种环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角色中去。在教法上应多样化,用富于情趣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游戏兴趣,以达到游戏教学的目的。

3.搭建平台。游戏教学能把基本的教学过程和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游戏活动表现出来,这就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为他们的认知提供了阶梯,为孩子们不同的爱好、特长及其他潜力的表现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观点的展开

(一)、利用儿歌、巧解拼音难点

儿歌有一定的情趣,而且节奏明快,能克服拼音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编唱儿歌,不仅使学生的口齿得到锻炼,纠正了错误的读音,提高了发音的质量,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并在无意中认识了汉字,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1、“ei”的联想

小朋友们刚接触拼音,对复韵母既难记住又显得枯燥,所以在拼音教学中,把儿歌引入课堂,记忆变得容易,教学也变得有趣味。如教“ei”这个复韵母,学生一时难以把握它的读音及音形,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

小鸟飞飞,爱喝咖啡(fei)。

e 前i后,干了一杯 (bei)。

这样一编,学生不但易记,而且学得快活。

2、“ing”的故事

虽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彩色情境图,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但终究所及有限,特别是浙江方言前后鼻音不分等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教学要在重点、难点处下功夫。譬如“ing”这个后鼻韵母的教学,容易与“in”混淆,我们就写了这首儿歌:

天上一颗星(xing),树上一只鹰(ying),

墙上一颗钉(ding),地上一块冰(bing)。

学生一读就记住了ing的读音,也知道了这几个常用字都是后鼻韵母ing。

通过儿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氛围,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不但感受了美,培养了语感,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巧用儿歌、理顺字词形义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又很快进入遗忘曲线的定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低段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儿歌教学这块阵地,采用一些富有童趣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识字。

1、单字“拆拆拆”

新教材仅一、二年级就要求学生掌握1200多个汉字,占小学识字量的一半,有的字还很难,在老教材要三、四年级才会出现。怎么让学生较快地记住这些方块字呢我采用了生字跟生动形象的儿歌相结合的方法:

如“爽”字:大字腰身四把叉

“品”字,上下左右全是嘴

一个人什么字(大);两个人呢(从或天)

上十对下十,日头对月亮(朝)

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

如此富有想象与充满乐趣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而且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训练了他们的思维。

2、生字“串串串”

有时一篇课文生字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生字,就把整篇课文的生字串编成一首儿歌,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如一年级下册《识字2》中的生字有:洗、认、扫、真、父、母共六个,小结时编了这么一首儿歌:

小朋友,有诚心,帮同学,可认真;

小朋友,真乖巧,听父母,记得牢;

小朋友,爱劳动,洗衣裤,把地扫。

要自强,先自立,个人事,宜自理。

这样教学不但让孩子掌握了生字,同时也进行了情感熏陶。

(三)、妙用儿歌、助推阅读深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但对于低段孩子来说,要掌握文本中所有的生字,把握好文本的内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了学习的实效性,我把儿歌与文本相结合,效果不错。

1、教学中的“放大镜”

有位教育家说过:“低年级的课文只是为了识字创造更广阔的语言环境。”因而,教师要注重在文本情境中识字。文本情境识字就是把同样的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呈现,让学生多次认读,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一年级下册《识字4》中的动物名称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为了巩固识字教学,我把这些小动物串编成一首韵语:

虫字旁,昆虫多:

小蜻蜓,像飞机;小蝴蝶,穿花衣。

虫字旁,有动物:

小蝌蚪,水中游;小蚯蚓,地里钻;

小蚂蚁,爱劳动;小蜘蛛,忙结网。

通过对这则韵语的学习,学生不但知道了虫字旁的字表示昆虫,而且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2、教学中的“三棱镜”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慢慢地可以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为中高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本文的中心是尊敬长辈,孝敬老人,体贴父母,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是非常难的。怎样才能让孩子感性地去领会,并做到呢在课终结时,我们师生共同编了一首这样的儿歌:

小小手,爱劳动,能写算,会画图,

帮爸妈,做家务,好孩子,人人夸。

学生只要读一读,不需老师花大力气进行讲解,就能领悟文本的中心。

五、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进行一年多来,在反复的学习、实践、研究、探索、总结中,在游戏教学内容的拓展,指导方法的创新,课堂模式的构建等领域,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和体会,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的无穷魅力。

(一)、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内容空间

设计出符合语文游戏教学特点的,既让学生喜欢又能给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做好语文教学的前提。一年多来,随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的实践研究的开展,

语文各种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也开展起来,积累了很多的语文游戏教学方案:

1、竞赛游戏类

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斗志斗勇,在竞赛活动中,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还有胜利后的兴奋,失败后的沮丧。这种竞赛有语文识字课中开展,如:男生与女生进行比赛、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比赛等等。比赛内容如看看在相同时间内看谁记住的生字多、看谁的记字的方法好

2、趣味游戏类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喜欢的活动

之一,生动有趣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玩的积极性,进而调动学生极大的说的积极性和写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体验是真切的,语言是流畅的。游戏往往简单易玩、参与面广,这种竞赛有语文口语交际课开展,如:吹气球(羽毛)、画鼻子、传话、组词成句、当模特

3、标调游戏类

标调游戏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标调方法,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氛围,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念标调儿歌,在流动的节奏感中不但感受了美,培养了语感,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拼音标调时我们就设计 “标调游戏”。如教师把ɑ、o、e、i、u、ü这六个单韵母卡片发给学生,学生每人持一个韵母按顺序排好,老师指着它们教儿歌:“ɑ,o,e,i,u,ü,他们是六兄弟,标声要找老大,老大不在找老二,一直找到小弟弟。”再教给一段顺口溜:“iu字母真特殊,标声标调找小u。”

(二)、总结了语文游戏教学的基本操作要领

1、人人参与游戏

教师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语文教学游戏。把所有学生引入语文游戏教学中来,让所有学生投身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拼音,学习生字、掌握难以记忆的知识,获得真切的体验,接受游戏的馈赠。

2、人人获得体验

语文游戏教学以情感体验为中介,使学生在也游戏中获得快乐、愉悦,享受到快慰和满足,获得充分的情感渲泄。使诸多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乐于游戏乐于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3、人人展示自己

低段语文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在实验班教室里布置两块“儿歌飘香”专栏,定期展示孩子课外搜集或创编的儿歌,让他们读读、背背。给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三)、建立了“游戏为主”的语文教学课堂

由于我们关注到游戏是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纯语文知识的技术操练,不再简单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拼音、识字等教学的指导新形式。

1、快乐游戏,活跃课堂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生对学习感到心里自由时,其思想上的压抑负担就会减少,学习就能排除外界干扰,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精细设计一些游戏,努力创设让学生感到轻松的学习情境,寓教于趣。

如在拼音教学时,采取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拍苍蝇”游戏:让学生手拿教师自制的拍子,两人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拍到老师、或同学所指出的音节或字母;“找朋友”游戏:教师将制好的声母卡片和韵母卡片发给学生,老师念出音节后,拿着组成这个音节声韵母卡片的两名学生,迅速的将音节拼在一起。如;一个说:“我是声母x,”另一个说:“我是韵母ing ,”齐说:“我们合起来是xing.”。拼的对,说的对,全班同学就有节奏地鼓掌表示祝贺。

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本文的中心是尊敬长辈,孝敬老人,体贴父母,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是非常难的。怎样才能让孩子感性地去领会,并做到呢在课终结时,我们师生共同编了一首这样的儿歌:

小小手,爱劳动,能写算,会画图,

帮爸妈,做家务,好孩子,人人夸。

学生只要读一读,不需老师花大力气进行讲解,就能领悟文本的中心。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而且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导编儿歌、活跃课堂

根据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最具模仿性的这一特点,我们尝试着用“赏读—模仿—创编”三步在低段学生中开展创编儿歌活动。

a、善编儿歌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教结构,用结构”,学完课文后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编,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如学了《夸家乡》这篇课文,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的编写欲望很高,编的儿歌生动活泼,富有创意。不信,你读一读吧!

家乡风光无限好,听我把她表一表。

溪水清清鱼儿游,鲜花朵朵蜜蜂恋,

四季果蔬样样有,绿色产品放心吃。

乡村大门永远开,欢迎您到衢州来。

编好后小朋友可高兴啦!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对创作童谣充满了热情,同时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b、乐编儿歌

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动物,美好的情感,充满生机的春天,在地上爬行的西瓜虫,飞进教室的蝴蝶,一次精彩的比赛,借东西给同学点点滴滴,都在学生的心理装着。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有趣的人、事、物编成儿歌。

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课,一只小鸟在窗外的树上叫个不停,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一下子就把视线转移到了窗外,对我所教的内容毫无兴趣可言。面对此景,我灵机一动,叫大家就鸟叫编一首儿歌,看谁编得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凑成了现在班里孩子喜欢唱的《小鸟、小鸟》:

小鸟小鸟,请你不要吵,我们上课了。

小鸟小鸟,请你轻一点儿,千万别打搅。

小鸟小鸟,请你快睡觉,我们学习很重要。

还挺不错的呢!平时,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及时编成儿歌记录下来。有位小朋友,看到下着的大雨,编了这样一首有趣的儿歌:

雨娃娃,闯祸啦!

把雷公公的宝贝打碎啦!

雷公公扯起了嗓门,举起了大锤,

轰隆隆,吓坏了雨娃娃,噼噼啪啪往下砸。

你瞧,一首首明快、动听有韵律的儿歌充满了童趣,充满了生机,多有意思呀!

(四)、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课题组成员均是一线老师,他们是教育教学实践者,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课题组老师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带着科研的意识、态度、方法进课堂,首先组织的教学内容尽可能适合班级学生,为学生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篇十八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

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xx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xx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