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ie改善总结篇一
引言
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如何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力以求生存和发展,成为高校日益关注的主题。
为了完成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和活动,我们称其为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决定着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组织资源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教学质量管理始终贯穿、融合于教学工作过程中,是通过教学工作过程逐步形成的,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因此,要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通过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一.导入工业工程方法
1.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分析
(1)分析前提假设
组织机构的设计既是流程优化设计的内容,陈旧的组织结构同样会对流程设计有一定的约束。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迈入大众化阶段,在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中,国内几乎所有高校均设置了中层管理组织机构,即在学校之下,系之上设置了学院,将教学管理中心组建从学校一级下移到学院一级,开始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大学与学院按一定的协定分权整合、彼此配合、各司其责。
考虑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固有的组织机构特征,本文假设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ie流程优化模式,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背景,不考虑组织机构的重组,研究高校院级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
(2)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分析
了解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对于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学生作为教育产品,即教学质量管理的最终成果,其生产过程即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施教,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质量的形成与产品质量的形成类似,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或环节),并且又有多种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形成发生影响[2]。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优化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教学工作。通过对教学工作过程进行优化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效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根据高校对一个学生的培养过程将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即将教学工作划分为招生、学费管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毕业管理等六个关键阶段[3]。与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工作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教学工作在教师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中起枢纽作用,整合教师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相关信息和资源,保障教师的工作能按照培养计划和目标顺利进行,不断提升和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顺利完成学生培养工作,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招生阶段。招生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定、宣传以及招生录取相关工作。宣传和招生录取工作须严格参照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学费管理和学籍管理。严格按照收费标准,用规定的收费方式收取学生的学费,给予未能缴纳或未能按时缴纳学费的同学给予办理助学贷款或者学费缓交相关手续。办理完学费相关手续的同学即可顺利注册学籍。
课程管理。注册学生享有选课资格。选课系统是以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为指导,结合教师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供学生选择当学期或者下学期必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其他课程的信息系统。学生在选课系统中选择当学期或下学期课程后,选课系统即形成课程的选课名单,提供给教师作学生成绩评定对象。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阶段,是实施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流程。教学管理将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过程、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过程进行教学监控保证过程的顺利进行,对教学管理结果进行成绩评定,评定学生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以此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教学评估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校的教学辅助工作进行效率、质量等方面的评估。为教学质量管理各个流程的改善提供参考。
毕业管理。作为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周期的终点,毕业管理包括学生毕业设计管理和就业管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之后对毕业设计进行评估。综合评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完成就业相关工作。毕业设计评估和综合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
2.工业工程方法概述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改善效率、成本、质量的一门方法学,其研究目标是使生产系统投入要素得到更高效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率、获得最佳效益。具体地讲,就是通过研究、分析和评估,对制造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包括改善),再讲各个组成部分恰当地综合起来,设计出系统整体,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运行,保证成本、低消耗,安全、优质、准时、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它追求的是系统整体的优化与提高。
ie万法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以事买为依据,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生产系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并对系统问题进行合理化改善,最后对结果进行标准化的方法。ie活动即为效率改善的活动,效率提高了,则单位时间内的人均产量也就提高了。而ie效率具体理解为相对作业目的所采用的工具及方法,是否最适合并被充分利用。
3.工业工程方法的导入
(1)效率的思考方法
ie方法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中的应用,首先要明确效率的思考方法,即是当我们努力提高高校质量管理流程效率的时候,以下观点有助于我们对提高效率的理解。
一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所有资源和教学工作活动都是效率的对象。
二是提高效率并不只是缩短时间。
三是必须进行定量的效率评价和管理。
四是有不合理的地方,浪费必然存在。
五是运用ie方法,彻底清查效率差的问题点。
(2)导入工业工程方法的特点
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采用ie流程优化模式的标准化方法,有以下特点:
客观性。不同的工作人员,很好的运用相同的教学工作活动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准确的反映教学工作活动的实际状况,客观的反映问题。
定量性。通过ie流程优化模式的方法体系,对教学工作活动的现实状态能进行定量分析,近况的发现浪费、不合理、不可靠的地方,容易进行检查。
通用性。对于问题的反映、检查和改善,都用相同的符号和图表进行分析,有相同的衡量标准,因此能很好的进行信息共享。
流程优化模式的构建
1ie流程优化模式的原理(如图2所示)
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模式的原则是:“不断暴露问题,不断改善;尊重人性,发挥人的作用”。在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和设备设施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收获更多的社会效益,必须消除教学工作活动中的任何浪费、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柔性管理,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最终使教学工作标准化、简单化,保证持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和研究所、企业等进行良好的外部协作,用精英强化培养和多学位培养等方式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ie流程优化的目标
为了使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标准化,提升流程效率,达到最终教学培养目标。ie流程优化模式中,对于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的优化过程如图3所示:
高校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获取社会效益就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目标。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教学质量管理的re流程优化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教学培养方式,依靠严密细致的管理,通过排除浪费和不合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实现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
教学质量衡量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对教学质量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一般来说,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获得社会效益这一基本目的,ie流程优化模式必须能很好地实现以下子目标:
高素质。传统的教学管理基本假设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是不可避免的,而流程优化模式的目标是消除各种引起不合格毕业生的原因,在培养过程中每一个教学工作活动都要求达到最好水平,追求培养零缺陷,具有多专业知识的综合型高素质的毕业生。
高就业率和留级率。就业率,是验收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ie流程优化模式的目标是实现100%就业。在制造业中,一个被称之为“万恶之源”的库存所充满的生产系统,意味着系统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样的,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留级的学生越多,就说明教学管理系统存在各种问题,因此ie流程优化模式的目标是尽快的发现浪费、不合理的地方,实现零留级率。
高柔性。高柔性是指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培养综合型高级人才,以提高高校的竞争力。ie流程优化模式必须以高柔性为目标,实现高柔性和高就业率、高素质和低留级率的统一。高柔性主要表现在组织、人力、教学资源三方面。
一是组织柔性。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采用ie流程优化模式,校级的决策权力是分散下方到各个院级职能部门的。采用的不是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静态组织结构,而是以学院为单位的动态组织结构。
二是人力柔性。流程优化模式中的劳动力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多能人力,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可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工作人员来适应短期的变化。
三是教学资源柔性。流程优化模式采用适度的柔性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化的管理,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流程现状分析方法
流程现状分析,是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教学工作活动的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改善的方法。通过反映流程整体的状态,有效的掌握现有流程的问题点,制定优化对策,提高流程效率。流程现状分析的目的是要掌握全部教学工作流程,包括招生工作、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等的`实际状态,发现并消除教学工作流程中的全部浪费和不合理;同时使管理标准化,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从而提高效率。
流程线状分析通常采用5w1h提问方法,根据ecrs原则,结合流程分析检查表逐项核实,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现有教学工作流程的问题点。
4.工作标准设定
ie流程优化模式最大的目的是提高效率,那么普遍的衡量生产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时间。根据工业工程中对效率的测量方法。
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地反映工作方法的优与劣,工作效率的高与低。因此工作时间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资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管理层面,对工作方法进行定量的状态分析即工作测定,是对工作方法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调查分析教学工作现场的工作时间主要有以下目的和作用:
(1)在方法改善时发现现状问题与浪费;
(2)对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分析时各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比较;
(3)对已标准化的现有工作方法设定标准时间。
(4)改革、改善工作后对新方法进行工作标准的设定;
(5)表现评价同一工作的两种工作方法之间的评价;
(6)新设备投入时的工作标准制定;
(7)工作方法与标准时间之间的校核;
(8)工作预算,合理计划人力及工时。
5.设计新流程
在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中,引入工业工程思想,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不合理的问题,在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对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1)实施可视交流板管理。
相对生产制造业来说,可视交流板的管理方法更适用于教学这样的服务工作[6]。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这样的可视化网络平台,展示标准工作法、展示教学状况、考核项目清单、职责、教学质量信息、教学评估等,形成调度、检查、支持结合的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过程都及时、清晰的反映在办公自动化可视化网络平台上,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在工作之前解决问题,避免了过去教学工作中的“马后炮”。
(2)改变教学工作方式,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和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为了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制约着人们对信息的筛选和处理,不同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也首先表现为如何看待、采集、处理、储存及应用教学质量信息。
决定教学过程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运动变化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信息,概而言之有:
教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资源优化配置检测标准,资源配置的历史和现状等。
教学参与者信息。包括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等。
教学执行过程信息。包括执行培养计划的课程开设;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执行教学大纲;考核情况等。
教学组织信息。包括组织工作目标;组织成员及岗位职责配置;组织工作程序;组织资源及利用等。
教学制度信息。包括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文本。
教学研究信息。包括教学参与者的教学研究成果。
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包括评估目标和标准,评估结果等。
(3)绩效管理
工业工程方法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中,追求的是消除浪费和不合理的地方,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大大改善教学质量。但是,“以人为本”始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指导方向,需要员工从主观上自我改善,整体形成消除浪费和不合理的氛围。使用绩效管理使员工各方面效率可视化,教学工作进度绩效、教学质量绩效、教学工作成本绩效等,员工之间引入了竞争,同时为教学评估提供了依据。
6.流程评估方法
一个新的流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可以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估。
高校流程的顾客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通常指员工,外部顾客即为学生。ie流程优化模式下,业务流程顾客满意度算法.设计如下:
顾客指标可以用集合s表示,即s=(s1,s2......),通常来说,对于不同的顾客和不同的高校,业务流程顾客关系属性是不同的。顾客最关心的指标可以认为就是顾客关系的核心价值指标。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到这种核心价值指标,才能真正的解决顾客满意度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分析出流程所存在的问题。对业务流程顾客满意度评估算法设计如下:
(1)确定顾客满意度的核心价值指标。按照顾客关心的程度从高到低对集合s中的元素进行排序,其中排列在前面的指标可以认为就是顾客关系核心价值指标。
(2)对核心价值指标进行分析。针对确定的顾客关系核心价值指标,采用调查打分的方式进行分析。
7.流程执行
运用ie流程优化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效率,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高校还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高校文化建设、流程的组织保障、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1)高校团队式工作文化建设。为了维护和管理和原有体系不同的新流程,在新流程内建立一种以流程为基础的团队式工作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流程的组织保障。运用ie流程优化模式的主要工作在于处理好各流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在各流程之间分配资源。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包括流程管理机构、强有力的领导、流程之间的管理规则等,这样才能保证流程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3)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ie流程优化模式下的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三个特性:一是以流程为导向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二是系统的资源必须是为流程内的每个人共享;三是必须结合流程外部和内部的信息。
(4)流程所需的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面向流程的新管理模式而言,对员工的要求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升,要求员工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在ie流程优化模式下,要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必须建立一支复合型的员工队伍,进行好员工的教育培训是流程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
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在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优化中,运用ie流程优化模式,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柔性管理,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最终使教学工作标准化、简单化,保证持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和研究所、企业等进行良好的外部协作,用精英强化培养和多学位培养等方式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ie改善总结篇二
【摘要】 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其质量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才能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及施工工期符合预期设计要求,对于实现该土建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将对当前土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就加强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土建工程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管理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逐年提高,与之相随的是建筑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十分迅猛,施工企业对于施工的质量管理也是看得越来越重了。
1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从最初的立项,至实施全过程,无时无刻不存在着难以预期的干扰事项和风险因素,这给土建工程项目建设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险不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但无论哪种风险,可以肯定的是都会给土建工程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在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来防范这种风险的发生,尽量减少、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成为当前土建工程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当前对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风险问题研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分析模式,并对其进行模拟试验。由于具体施工项目的内部结构、项目自身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在处理土建工程施工结构和各种变量关系时,采用分析、模拟法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造成分析风险上的恶性循环。
2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问题
2.1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目前在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大约有3500万,其中有近2500万是农民工。相比之下,建筑方面培养的本科生、专科生每年约3.3万人,而技校生每年只有近3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相当稀缺的。
2.2对国家法律法规意识淡漠。施工现场的设计方案、工艺措施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走过场,形式上较为简单和千篇 一律的。存在施工现场不符合施工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不到位等安全隐患。其次是搭设为施工专用的脚手架时,缺乏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搭设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和不完整的。脚手板搭设过于简易或者脚手板上堆放大量杂物、材质差和不牢靠、无排水措施等违规做法,是导致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
2.3施工现场缺乏严格的监管。土建工程项目现场操作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比较困难。存在施工工具、材料随意放置、施工现场缺乏科学合理的施工步骤和计划、不按照标准和规章制度随意操作的混乱现象;此外,还有施工人员组合松散,随意搭配,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的约束,缺乏协同合作的精神。
2.4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土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操作工序多、专业面宽、工作量大,对每一个层面控制和实现全面检查的难度大。采取抽检的方法,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的漏检。现场缺乏对施工过程实时的、科学的、合理的全面控制,即对施工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对不合格项目引起的返工返修损失及对加强预防控制而增加的费用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手段。
3土建工程施工中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虽然当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1挖坑槽作业过程中的塌方问题。当前部分土建工程施工企业在拟建设场平整完成后和开挖、填方时,因面积太大,填土的碾压密实未达到设计要求或回填土自身的土质不符合要求等,遇水时会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陷现象。在挖方作业过程中或者挖方作业完成以后,边坡上的土方会有局部或者大面的积塌陷病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基坑开挖太深,没有根据该位置处的土壤性质进行坡度方成,最终导致部分土层边坡明显的不稳定,而且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塌方问题;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区开挖基坑过程中,因降排水措施使用不当,导致地表水比较多,边坡土容重随之增大,导致凝聚力大幅度降低,增大了土层的滑动力,最终导致塌方问题。
3.2砌体出现裂纹。若砌体组砌方式和方法使用不当,将导致施工混乱、直缝以及二层皮现象,砖柱上还可能出现严重的脱皮问题,里外两层砖之间的咬合不紧,形成了周圈性的缝隙,严重影响了砌体的自身强度及其整体性。砌体存在着竖缝宽窄不均匀问题,严重影响了砌体的美观度。①砌筑施工作业人员的砌砖业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适应该项作业活动要求;②砌筑作业过程中对组砌的形式没有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确定,即便有规范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技术交底,以致于作业人员严重忽略了组砌的形式,最终导致多层砖直缝、二层皮等现象的出现;③砌砖柱上使用了大量的六分砖,由于打砖比较耗时费力,实践中作业人员可能为了省事而随意使用了包心砌法,导致砌体裂纹病害的出现。
3.3漏水及混凝土麻面问题。实践中,由于预埋件的密集位置处混凝土材料浇筑作业比较困难,加之振捣不实或者表面生锈等,因此预埋铁件难以与混凝土严密地黏结在一起。此外,暗线管的接头不严,水很容易渗到管内。混凝土结构的局部表面经常会出现严重的缺浆或小凹坑,即麻面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模板的表面比较粗糙,黏附着各种浆渣杂物,没有及时的予以清理,拆模时,混凝土表面就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ie改善总结篇三
4.1加强员工安全教育。一个高素质的质量管理核心和一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设,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加强进场教育。对新入场的员工和调换工种的员工,上岗前应对其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建立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制度:一级教育,企业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操作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程施工特点和现场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教育;三级教育,班组对新员工应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和需要遵守的劳动纪律;对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和部位应重点进行教育,对机具设备和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提出要求。
4.2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施工之前,应明确责任分工,将工程项目经理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各负其责。加大施工质量管理否决权的实施力度,对相关设计和地质勘察文件加强审查和监管。如果发现有违规操作的行为,一律严惩不贷。还要将这些不良行为一一记录在案,并将其纳入到信用档案之中,从而形成一种信用约束力。对所有的主体层次和具体的环节加强质量行为,严格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摔制,实现设计、勘察文件的质量满足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要求。
4.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首先,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土建工程结构建设过程中,所用到的钢筋、水泥以及砂石等原材料,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在取样之后再送到权威机构进行试验和复检,只有合格的才可以运人施工现场进行使用,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一律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在此过程中,监理人员也应当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制止和纠正,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比如行政和司法救济
其次,做好钢筋分项工程施工项目中的隐蔽工程施工验收工作。对于钢筋分项工程中的隐蔽工程而言,其验收作业主要针对的是质量控制点的合理设置,并且要做好提前技术交底工作。比如,柱子的施工质量控制点设置,一般应当设在每层柱支模之前,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柱子纵筋上接头的焊接质量及其位置正确与否、箍筋加密区中的绑扎到位与否以及这些施工与设计规范要求是否相符合等等。
最后,基础结构与主体结构的验收。基础结构与主体结构施工工程在隐蔽之前,应当组织与该工程施工有关的设计、质监以及监理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和责任人进行权利的验收,其中主要检查的对象是砖砌体组砌方式和方法是否正确,柱梁板砼存在缺陷与否等等。
4.4施工完成后的质量控管理。土建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的质量管理,即对土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质量进行随时管理。保证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将装修、维护以及维修的质量监督工作,纳入到工程项目的全寿命质量监管范畴之中,严把质量关。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无形中加大了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难度。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质量,才能实现土建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ie改善总结篇四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及方法探讨论文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问题会严重的威胁到人民生命的财产安全,也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随着我国建筑物大量增加,建筑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并给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我国应该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并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更好的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1.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况
应明确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方针,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指的是工程要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工程的质量请求要体现在工程的公约、策划的文献。技巧样板的标准是规定的质量标准,这样才可以有计划的系统的进行工作。
1.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质量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在建筑工程中不仅是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投资结果,还应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人是工程建筑中必不可小的重要环节,认识建筑工程中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在工程建筑中要以人为核心,中心控制人的本质和各项活动,以便于发挥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以便于更好地保证工程的质量。
1.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工作情况、采纳设施资源等,根据国家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献,应该成立项目质量管理的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设施应进行合理的选择,其中包括原材料、构配件、机具的要求,尤其要重视质量设施、半成品的饱和等工作,以保证质量管理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薄弱是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建筑企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经营原则,盈利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将盈利性放在了首位,从而忽略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性的原则。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的实例中,很多的建筑企业为了缩减成本会尽量缩短工期,或者从原材料上减少支出,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情况严重忽略,这样就会出现一些建筑物的质量不过关的情况发生。建筑企业管理人员质量管理的意识薄弱会严重影响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前景。
2.2 建筑材料质量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是原材料的选择,也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保证。原材料是否符合国家的要求是建筑工程利进行的关键,如果建筑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选择了劣质的原材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安全以及建筑物的使用期限,甚至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建筑原材料市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建筑材料,有的材料看起来很有特点,但是在质量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有一些建筑材料根本不能达到国家的质量标准。在建筑材料的市场上也存在着普遍的价格规律,价格高的原材料其价格越低,其质量也越差,很多的建筑企业会将企业的盈利放在建筑工程的质量之上,购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建筑材料质量管理不到位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2.3 缺乏科学的施工人员管理机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工作量庞大并且复杂,需要很多的工作人员,包括技术施工人员、工程质量的管理人员、工程进度监督人员、工程预算人员以及高层的管理人员等,施工人员的管理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无论哪个工作环节的工作人员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3、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3.1 强化工程质量控制意识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需要将质量控制意识充分落实到位,促进员工质量意识水平的提升。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应当针对实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前做好预防,让员工有一个超前的质量意识,从而为后续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对于保证工程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应当将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以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同时,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预案,降低质量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企业的施工管理风险,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3.3 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控制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仅是一句标语,也应当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只有安全工作做到位了,才能更好的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当前应当采取的主要做法有:首先,在施工之前,对每一位参与人员做好安全培训工作,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工程的安全加以保证;其次,对施工现场应当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比如在施工场地可以设置防护栏,施工人员高空作业时要做好防护工作。
3.4 加大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投入
在近些年的施工过程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施工质量管理的投入方面还有一些不足,这样也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工作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应当加强质量投入力度,将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大大提升,从而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3.5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信息化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质量管理的水平大大的提升了。所以,对于当前出现的信息技术缺乏的现状,我们可以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出“互联网+建筑工程”的行动计划总体方案,加强“互联网+建筑工程”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提出积极建设面向“互联网+”时代的低成本建筑工程信息化技术模式。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非常的复杂,要求也非常的严格,工作的内容也十分的严谨。因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性质,所以质量管理工作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中,要健全和完善建筑工程监理机制,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目标管理工作,增强建筑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工作以及加强对施工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爱斌.探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及方法[j].河南建材,,03:30-31.
[2]郭秉坤.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及方法探讨[j].江西建材,2016,22:255-256.
[3]杨士超.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过程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6.
[4]卢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
ie改善总结篇五
全过程质量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论文
1.工程项目质量形成过程及其质量影响因素
1.1质量形成过程
工程项目质量形成过程按工程项目的程序可分为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四个阶段:
决策阶段: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背景,经过初步可行性研宄论证,提出项目建议书,并编制出设计纲要。
设计阶段:根据设计纲要,进一步进行可行性研宄分析论证,落实建设地点和建设条件,进行工程设计、概算和进度计划编制。
施工阶段:根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进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工作。
竣工验收:交付生产使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1.2质量影响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
人的因素: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人的因素是指工程建设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等有关人员的素质,它都将或多或少地对工程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业内实行经营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材料因素: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工程材料的合格与否,都将直接影响构刚度和强度外表及观感、使用功能及安全,工程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机械因素:机械设备在工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组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二是指使用中的各类机具设备。机械设备的质量的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方法因素:工艺方法是指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包括组织方案,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作业环境、地理环境、周边环境等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
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
当前,我国部分工程存在未办全相应法律文件就盲目开工建设、违法层层转包等诸多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这造成了较多的质量隐患。工程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卡,最初由政府的监管部门负责。但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以及工程质量主要由业主负责,开发该工程的企业在验收过程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这使得政府的一些质量监督部门在工程竣工验收时监管不到位,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2.2施工单位管理混乱
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存在管理职责得不到落实、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建设单位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还仅仅停留在其所拿证件的验证上,忽视对其实际技术含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与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难以满足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需要。
2.3工程质量的监督不到位
当前,我国工程项目领域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经验和权威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部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相对落后以及自我约束机构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都影响到了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深度,减弱了政府部门的监督有效性和权威性。
3.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措施
3.1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控制范围包括整个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及开工前后等,施工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施工合同签订后,项目经理部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质量责任制;(2)做好基准点、基准线、标高、施工测量控制网复核、复测工作,并填报抄平测量记录;(3)熟悉图纸并进行图纸会审工作;(4)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及施工工艺的审查、生产、管理及环境的改善措施制定工作;(5)做好施工机械的技术性能的检查工作,完成评价和选择合格的分包人和供应人工作;
3.2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合同进行勘察设计。特别是有关安全、抗震、消防、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遵守;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工程实际,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重大设计问题进行方案比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正确掌握设计标准,以保证建设工程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坚固安全性,满足施工组织要求。
3.3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3.3.1要严格控制工程材料的质量
工程原材料的质量对施工质量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施工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对材料的检查。在材料采购方面,一定要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检验,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在质量上要符合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标准以及行业所规定的标准,并要对采购的材料进行列表和优缺点比较,结合工程实际来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3.3.2质量通病控制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就是指在施工中经常发生或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其涉及范围较广,控制难度较大,是施工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因此,建立相应的应对系统对于工程而言至关重要。
3.3.3工序质量控制
(1)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工序活动条件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指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只要将这些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确保工序投入品的质量,避免系统性因素变异发生,就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2)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为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
3.4竣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对于项目竣工阶段的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就是在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前的维护工作,即确保工程项目在交付使用前能够依然保持施工完毕时的效果,避免因人为因素或是外部环境因素对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4.结语
综上,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全面、深入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不仅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还需要企业管理层提升重视程度,并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有效措施的执行作保障。因此,要搞好工程施工管理,就要保证每一个环节不会出现问题,只有提高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提高其社会地位,提高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
ie改善总结篇六
浅析质量管理在食品供应中的应用质量管理论文
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对于生产原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都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性,因此,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仍然对我国食品安全构成了明显的威胁。
食品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初的最原始的需求性产业,同时食品和人类健康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食物无时不刻都在发挥着它的重要性。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食品需求极其丰富的经济大国,食品工业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但综合目前的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食品工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尤其是针对农业产品的加工还不够成熟,产品结构还不完善,生产技术还有上升空间。因此,我国在食品工业质量管理上要建立完善的体系,来保证食品安全。
一、加强食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食品从原材料变为成品是一个较为繁琐的过程,质量管理如果跟不上,就会在很多个环节出现纰漏,使污染源接触到食品,从而影响到人体健康,更有甚者,会造成生命危险。食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就是使食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提前预防并减少污染源的危害,使人民群众保持身体健康。
2、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是提高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食品工业在市场上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跟食品质量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把食品质量控制好,人们才会保持对食品良好的购买欲望,才能把自己的资金状况分配给食品的百分比率不断提高,使人们形成口碑效应,对食品的安全做到完全放心,不会因为担心身体状况而打消购买的积极性。这样做就带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竞争力,使食品工业在各行各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3、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食品质量管理的提高使食品企业的经营效率稳步上升,不用再面对原来问题产品回笼问题,而且还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不合格品的产生几率,使原材料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有效工作时间大大提高,使食品企业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带动了销售环节,使流通环节也大为缩短,从而资金的流转比率也大大上升,从而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跨步式提高。提高食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宏观方面
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卫生监督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食品卫生是一个单纯的范畴,只是将卫生工作片面的进行开展,目的是杜绝细菌的污染,但对产品的质量提升没有实际的帮助,但实行食品质量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在食品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的同时,在法制层面建立健全食品的相关制度,食品企业的管理机构职能也要进一步完善,这是与国家农业产业所息息相关的。把与食品质量有关的认证机构进一步做大做全,使“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绿色市场”,尽可能快又多的呈现在企业面前,使食品行业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撑。第二,从先进国家或地区引进更加有效的食品生产线,在流水作业上取得突破,从而使安全认证跟上机构的需要,使双方的运作效率都大大提升。第三,在信息交流建设上增加更多的服务平台,企业管理层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在企业的供求链上建立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的的信息网络系统,从而为企业的质量监管、预测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第四,食品质量管理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力量的关注与共同作用,需要强化社会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食品质量管理的作用,使人们形成对产品质量的意识,从而使工作的开展得到整个社会的促进。
2、企业自身方面
2.1明确企业的质量目标
只有把企业的食品质量设立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才能使企业员工有一个行动上的支持,使全体员工都积极关注质量问题,从而在无形中形成了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的效应。不但如此,质量目标还能是员工的工作热情受到激发,使员工沉浸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之中,发自内心的为此目标出自己一份力,这对企业有着其它方面所不可替代的益处,因此制定一个好的质量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推行5s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
5s管理是目前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的先进举措,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有管理部门的指导文件的的批准。其次,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第三步,试行5s管理,使管理在一段时间内和企业磨合成型。最后,在5s管理中不断完善其管理办法,使其更好的适应企业自身状况。
2.3加强对质量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与招聘
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永恒且重要的话题,要在此方面取得突破,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现有的管理技术人员,定期或阶段性的对他们进行质量与技术培训,把新的观念和思想融入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使他们认识到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和自身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公司质量管理的持续发展。二是引入新的专业力量,招聘本专业优秀的毕业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给企业带来全新的精神面貌。
三、结束语
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食品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应懂得食品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应从整体上把握质量管理的共性,以指导更好的学习和应用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竟争的利器,也是对广大消费者认真负责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品牌。
ie改善总结篇七
浅谈六西格玛在物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近年来,物流产业作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产业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质量管理在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6c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创造了不少好的方法,但较少有人关注物流领域的6o质量管理问题。它作为质量管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在质量观和管理方法论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1.物流质量的内涵
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它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与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存储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要求。物流质量是供应链上的一个满足顾客要求的环节,是物流服务特性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物流质量既包括物流对象、物流手段、物流方法的质量,也包括物流的工作、工程质量。
1.1物流对象质量
物流的生产过程就是商品实体的流动过程。商品在进人流通领域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质量。物流生产主要在于转移和保护这些质量,保证把商品完好地交给用户。
现代物流生产已不仅仅是转移质量和保护质量,为了满足需求多样化和方便流通与消费,往往采用较深层次的流通加工手段,进一步提高商品质量,甚至改变商品的形状和性质。从这一意义上讲,物流的生产过程也是商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1.2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服务质量具体体现为:商品质量的完好程度,流通加工对商品质量的改善程度,商品规格、品种、数量的保证程度,配送交货期的满足程度,成本及物流费用的水平等。物流服务质量追求的目标,就是能满足顾客在规格、品种、数量、时间、地点、价格乃至性能等各方面的要求。
1.3物流工作质量
物流工作质量包括物流生产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质量。大体可分为:经营决策工作质量和现场执行工作质量。它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起直接的作用。所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要从工作质量入手,把物流工作质量作为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重点。
1.4物流工程质量
物流工程是支撑物流活动的工程系统。任何物流企业都必须依靠有效的工程系统来保证高质量的服务。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物流整体质量,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2.6a管理的特点
特点之一:6a管理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质量文化。实行6o管理会改变个人行为、企业行为,乃至企业文化。它是一项以
顾客为中心,以质量经济性为原则,以数据为基础,以“黑带团队”为组织架构,通过dmar5个阶段,以质量创效益,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
特点之二:6c管理是一项注重基础的管理活动。要求企业将其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要求企业具有准备参与全球竞争的长远发展规划、比较扎实的管理基础、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和得到企业最高领导者的大力支持。
3.6a方法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范围
6o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状况的企业提高效益。对于追求顶尖级、世界级的大公司,6o是卓有成效的,可以让公司锦上添花;对于正处于变革中的企业,是助推器,可以让公司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对于那些正为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头疼的企业,6o可谓是雪中送炭,可以让公司进行大换血。
中国的物流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必将面临日益激烈的来自全球的竞争,同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组织结构和消费行为,如何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中生存、成长、壮大是对每一个物流人的挑战。6a由于其严谨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以面向最终用户来建立营运体系的管理思想,对于中国物流企业建立卓越的管理体系,获取并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思想。现在,甚至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也开始运用6a工具来提高效率和创新开发能力,为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4.6a管理法和物流质量管理的整合
从理论上分析,虽然6c管理法主要用于制造领域,但物流服务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品,同样可对物流运作建立过程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优化模型,通过对关键输入变量的调控,缩减服务过程中的变异,达到改善输出服务变量特性的目的。
物流的性质在于服务,物流的价值在于解决商品产需在时间、空间的分离,从而创造出时间及场所的效益,最终提升顾客的满意度。6a物流质量管理通过“寻找企业内外物流环节各种问题;研究物流运作方法模型;找出各种物流过程关键变异因子;实施优化方案;检查服务质量效果;把有效方法制度规范化;控制物流过程环节并发展新目标”7个步骤,结合hxa循环,挖掘企业问题的根源,持续改进整个供应链、价值链,从而扩大企业收益,最终使社会、企业、员工共同受益。
5.6a方法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条件
物流企业在实施6a方法之前需要慎重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领导者与支持者。领导者必须了解6o对于企业的利益,以及实施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使他们对变革充满信心。
第二,企业文化的选择。实行6^可能要对原有的公司文化进行冲击,物流企业领导者要充分考虑是保留现有文化稳定发展还是进行改变。
第三,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错误,大方向错误,那么不管怎么导入6o都是极坏的后果。
第四,要考虑成本和企业的财政状况。在实行6^时,不用考虑过于长远。可运用6a试验一个项目,看能不能带来一个收益。
第五,公司状态处于不断变化的企业以及当前正在进行变革的企业。员工此时已不堪重负,厌恶改变。对6o他们一概采取抵制的态度。因此,变革要为目标而变革,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
第六,管理变革的能力。指企业对变革的管理控制能力不足。企业要考虑过去是否有过变革活动,效果如何?对于变革的目标是否清楚?是否预先考虑控制变革的措施,使变革走向目标,而不是不了了之。
66a物流质量管理的实施
6o管理的改进有两种途径:一是渐进式改进,即对现有过程进行持续性改进;二是突破式改进,即对现有过程进行变革性改进。渐进式改进采用的是6o管理的过程改进模式dmac(定义define测量measrue分析analyze改进inprove
控制coto)突破式改进采用的是过程设计模式dmadv(定义define测量m?srue分析anapzedefn验证verify)lmar是改进中最常用的`模式。物流质量管理的关键是将衡量物流质量的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这一数学手段是6o管理在物流领域充分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关键过程因子通过数据表征后,实施6o管理就是通过一套以统计科学为依据的数据分析,测量问题、分析问题,改进优化和控制效果。在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阶段,需要运用多种工具,进行不同的活动,以实现各个阶段的要求。根据dmaic的原则,推动6a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采用如下步骤:
61define一定义所有关键流程
一个公司的流程或许有很多,推行6o就是要挑出那些影响质量可靠度绩效客户满意度的关键流程,这一步如选错,所有6o的推行活动最终将注定失败。
62measure__建立过程控制测量平台
6a的精神在持续改善,既然改善是重心,那么任何推动6a的公司就一定要先搞清楚哪些质量必须优先改善以及改善前后成效如何。为了理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可持续追踪产品质量绩效的测量平台――《质量(q)过程能力汇总表》在此阶段,团队要为测量阶段后续的活动和下一阶段――分析阶段策划数据的收集,并在测量系统中验证。
63anayze一改善问题分析
依据《质量过程能力汇总表》分析各过程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来回答测量阶段识别的关键因素问题,提出并验证可能的因果关系假设。通过该阶段,可以确定过程的决定因素,找到准确的因果关系。判定每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应归属在哪一类,然后根据问题类型加以改进。
64mpove―一推动改善活动
当每一问题经过分析与确认之后,即可指定负责人并挑选有适当改善专长的黑带成立6o改善项目团队。项目团队要利用因果关系(输入变量与主要输出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来预测、改进和优化物流过程,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计划、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以及阶段性的成绩评估等。在项目团队中,负责人通常是部门的主管(资源拥有者)而黑带则是命项目执行者(解决问题专家),两者充分配合,才能加速6西格玛项目的改善成效。
6.5como促成精益求精
在6o的作法中最可能产生歧义的字就是cnrl因为凭直觉易将conrol解释成控制,其实6西格玛是一个长期的改善方案,因此ge(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推动6西格玛时,就已将cotro的意思引导到更积极而富有前瞻的方向一促成精益求精。在6西格玛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项目进行定期的阶段评审,此时要应用恰当的质量控制原则和图表来监控物流运作过程。在这个阶段,要更新过程文件,制定过程控制计划,相应修订标准操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要建立规范的物流质量体系并监督其实施以保证成果得以保持。
在首次质量管理活动完成后,需将上述活动取得的各项进展向本组织员工反复宣传和交流,征询意见,企业的高层领导、6a倡导人、项目出资人等参加项目评审,发现项目执行过程的问题后要及时采取纠偏行动,项目实施完成后要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项目效果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评价,一般由财务部门配合完成。二是间接效益评价,主要包括项目所带来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员工士气提升、环境改善以及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等最后建立属于自己的6o管理模式,要建立共享学习机制,定期开展6a项目交流,构建学习的信息平台,编写内部培训教材,培养黑带,将6o推广工作曰常化并鼓励企业的黑带、绿带参与国内外命交流。物流质量管理的成熟运用,在于形成一项固定制度、一项标准规范,并融合到曰常物流运作中去。
7.结论
综上所述,6a管理,由于其严谨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以及面向最终用户建立营运体系的管理思想,对于物流企业建立卓越的管理体系,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思想和实践方法。6o方法的核心是优化业务流程,降低缺陷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改善企业文化,有效地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ie改善总结篇八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iso9000以其通用性等特点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在高校管理中同样适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转化为国家标准,当时就有相关人员开始研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iso9000,并有一些高校开始实践。但是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关键词:iso9000;高校管理;质量管理
一、高校管理中应用iso9000质量的可行性、必要性与特点
(一)可行性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看,其有八项基本质量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也是iso9000系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贯彻系列标准的红线。主要涵盖:(1)顾客为焦点(核心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从素质教育来看,其所融入的质量观念以及要求、要素,体现了向学生主体回归的教育,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坚持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提倡学生参与等等。这些内容均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高度契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必要性
将iso9000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管理,一方面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主流方向。这需要我国高校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则是我国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采取目标管理模式,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相互推诿、制度流于形式等,管理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形成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和系统方法,可消除管理上的无序,切实保障管理规章制度、方法有效落实,使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而且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还能不断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查漏补缺。另外,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也是高校招生以及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逐步走进大众化教育,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高校必将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校办学质量将成为学生报考或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认证将是一种实力体现,也是培养合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能够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三)特点
首先,产品定义。iso9000将产品定义为活动和过程的结果,高校提供的产品在质量认证界有两种观点:教育服务以及学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从学生报考择校开始到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再到终生学习结束这个生命周期内,应当分别考虑不同阶段产品定义。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此时学生是学校的顾客,那么教育服务就是产品,当学生毕业就业时,顾客是用人单位,学生就是产品。其次,顾客定义。iso9000把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个人或组织,通俗讲就是对产品有需求的.群体。产品与顾客这两个要素一体共生,所以从产品定义来看,高校的顾客应该有三类:一是学生,他们既是产品也是顾客;二是用人单位,每年用人单位需要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人才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本保障,需求量大,可以说是高校最大的顾客群;三是家长,这一类十分容易被忽视,高校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学生一般经济来源就是家长,学生入学所需费用一般都由家长支付,是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服务。再次,质量评价。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质量评价一般通过固定的技术检测手段来确定产品质量。而高校方面却对教育产品质量有着不同的见解。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使高校质量评价大体呈现四种观点:其一,名列前茅论,也就是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育产品质量的标准,成绩较好的学生(即名列前茅的)质量就好。这在应试教育时期十分盛行,哪怕当下强调素质教育,同样也存在。从这个观点看,985、211等学校具有天然优势,地方性高校则天生劣势。这对于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十分不利,也是很多高校跟风、拼命升格的主因。其二,条件质量论,即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就好,突出教学条件。其三,目标管理论,即先设定统一目标或是标准,利用各种手段,如笔试考核等来检测,与目标越近,质量越好,至于目标是否合理、有价值,并适用全体学生则不得而知。最后是不断提高论。这一观点相比前三点有所进步,但操作难度大,基础以及提升的幅度不易把握。若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高校管理质量评价应当要满足顾客的教育需求,既要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又要满足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规律。相比企业而言高校教育活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企业则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顾客是焦点在iso9000中是核心指导思想,是企业的金科玉律,但却不能直接照搬到高校管理之中,如果照搬则与教育客观规律相悖,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所以,高校不能像企业那样实行“顾客就是上帝”,特别是学生作为顾客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要求,因为这样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高校管理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某新建本科院校,于由两所高职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开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之路,教育部高教司到该校调研,充分肯定了该校的转型成果和发展水平。这得益于基于iso9000标准建立的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该校成立之初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在升格前后存在矛盾,一时无法适应本科教学与规模增长。学校升格后生源发生了极大变化,导致质量观和质量保证方式十分不适应。而且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成立之初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50%,新生报到率也才80%左右,学生、家长甚至用人单位对学校不信任。因此,该校引入iso9000标准来改善。
(一)基于iso9000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该校针对遇到的困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四个基本要求:教学质量以教学工作为核心,让相关利益者满意,以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控制教学质量,并落实为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和指标文件,使质量管理具体化。教学策划方面,这是顶层设计,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作为质量评价标准,保持与相关利益者质量要求的一致性。教学实施质量管理方面,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单门课程。而教学活动又是教与学的过程,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内容。教学条件方面,教育学领域学者提出“凯西模型”,证明了办学条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办学条件对学生影响的凯西模型及其应用于发展》中杨小敏也做出了重要论述。该校则从师资、设施设备两个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在建设硬件条件的同时,积极发展软件。教学结果与质量评价方面则充分考虑高校顾客的复杂性,制定不同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学结果,具体有三个,包括招生质量、就业质量以及社会声誉。
(二)教学质量管理模型的改进
该校在实施基于iso9000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后,基于iso9000持续改进原则,召开了研讨会。总结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包括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教学质量总目标的制定方面不是很合理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该校进行了三次改进。首先,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工作质量考核制。后者以定量、定性为基本框架。定量引入积分制,分别计量职能目标、综合管理目标和满意度;而定性方面则采取一票否决指标。前者则涵盖教学策划、实施、条件以及结果,并辅以奖惩制度,同时形成通报公开文件,与职称、职务挂钩。其次,建立以三标一体的评建工作平台,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中心,以目标管理和质量考核为监测手段。修订体系文件,把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纳入质量手册,重新策划相关程序文件,调整考核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按计划分解本科教学质量指标,实现彻底的校本化。最后,开启特色办学之路,即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把办学目标定义为应用型大学,并围绕这一目标调整质量观、目标、标准以及评价方式。同时,推动学院制和大部制改革,建立二级管理体系,再一次修订质量手册、相关文件,重点调整相关标准。目标管理实施六化改造,即中心化、年度华、均衡化、标准化、主控化、综合化(参考刘仲全的文章)。
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持着较高的相似度,同时iso9000本身具有极高的通用性、自由性,在高校管理中应用可行而且必要,也是高校管理适应当前国家教育改革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旭东,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55-57.
[2]梁艺潇,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研究[j].品牌(下半月),,(4):199-200.
[3]9000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54-158.
[4]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16-46.
[5]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56-59.
ie改善总结篇九
过程方法在高职系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搞好系级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基础。本文从“过程方法”入手,针对目前高职教育质量与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系级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运用过程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以期对高职教学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学质量 质量管理 过程方法
1 引言
质量管理理论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但“过程方法”未受到足够重视。过程方法不仅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更是高校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和着眼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由过程的有效控制来完成。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借鉴和运用现代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的观念,逐个深化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即从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等环节着手,实现对产品的零缺陷设计与制造,这实质就是将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的重心前移,从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包括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开始就进行质量管理。
2 过程方法
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一般通过“pdca”循环方法来实现,每一循环包括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置(action)四个环节,前一循环的输出将成为后一循环的输入[1]。pdca循环实际上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动态管理循环,应用这种循环可以促进组织保持和持续改进过程的能力。尽管“过程方法”较早应用于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中,但是作为一种通用的现代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高职教学质量管理。首先,由于管理本身并没有行业的界限,凡是有人、物等因素参与的过程都可应用过程方法进行管理[2];其次,与企业一样,高职也是生产产品的组织,产品包括学生、科研成果及其他辅助产品,其中学生是核心产品;再者,从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的特点看,它比本科院校更具有“企业化”、“市场化”等特点,更适合采用“过程方法”进行教学质量管理。
3 过程的识别
运用“过程方法”进行管理,首先要识别过程。根据“过程方法”的原理,可以把高职教育分解为四个过程[3]:①教学过程: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案、考试等,这些过程内涵充分反映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特征的培养模式特征;②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③管理过程:指学籍管理、教学教务管理、各种日常活动的管理;④服务过程:指学院对学生提供服务的活动过程,如招生宣传、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医疗服务等有关的服务。
4 过程的控制
所有质量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质量管理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实现。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识别、组织、建立和管理质量活动过程才能创造、改进和提供持续稳定的质量。这就是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原理。按照质量管理的观点,将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贯穿于整个“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所以系部教学质量管理的关注点应从起始阶段开始,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要素的控制。
(1)教学过程检查
教学质量过程检查分为五个步骤:信息收集→综合评估→提出建议→落实措施→更好的教学质量。①资料信息收集。这是教学质量检查的基础。收集资料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学生问卷调查、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问卷调查、以及系领导、教师同行听课等等。②综合评估。评价者有任课教师、已学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教研室主任负责全面汇总所收集的信息并提出总结报告。③提出改进建议。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对评价较高的院系和教师及时找出其优点所在,并总结经验,以利于教师相互探讨、学习和提高;对得分较低的院系和教师更需要及时总结和改进,组织专家、教授帮助其查找原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④落实具体措施。改进建议的具体执行者是教师,根据改进建议,制定出具体行动计划和定期检查的措施。同时建立评价档案,及时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分析、存档,进行规范的管理。⑤更高的教学质量。每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要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否比前期有所提高,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并对未能达到制定的目标做出解释,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信息反馈
有效的信息反馈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和完整,就必须依靠健全的监控机构采用有效的监控方法获取信息并快速地传递给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因此必须建立多通道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收集信息反映问题[4]。实施持续改进的渠道是否畅通,改进的策划是否真正符合改进的要求,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利用是重要因素。每个组织都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对外部的、内部的信急应及时收集、整理并加以利用,以寻找改进的机会。
(3)过程的评价与改进
过程评估是对照系各专业、各课程的质量标准,对照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及时评估,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输出评估一是指毕业时进行目标验收,可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论文、外语水平等等(根据各校特点而定)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毕业,严把质量关;二是指坚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搜集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对系部教学的反馈给系部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通过校级评价,可以判断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运作态势,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系级评价,可准确了解系级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情况,有利于促进系级教学基本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教研室、实验室自评自测,可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科室的各方面的情况,为学校和系级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定期对质量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定期的质量讲评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来实现。
5 结语
产品是通过过程形成,过程的输出是产品。按过程方法管理是质量管理基本理念所决定的,过程方法的应用是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关健。高职院系教学质量管理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优劣。基于“过程方法”的质量管理能使教学管理部门能够不断改进、提高和自我完善管理体制,这非常有利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改善教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效实施对高职教学过程的监督、测量、促进、评价,为高职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从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使高职院校处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戴雅琴.对基于过程方法的高职高专院校绩效管理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5):55-56.
[2] 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
[3] 易建芝.“过程方法”在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11):70-71.
[4] 张晓瑾.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3-34.
ie改善总结篇十
风险管理中管理会计方法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企业的管理,拥有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规避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需要做的。管理会计正是肩负着这样的一种使命而诞生的新兴会计分支,即通过对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并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和拓展,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善的规划和控制体系。文章主要是从管理会计的内涵以及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入手,浅谈如何提高我们的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使企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关键词:风险管理;管理会计;风险应用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商”正在迅速地发展,其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也使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亏损甚至是停业一直伴随着它们。如何降低成本、加强制度管理、有效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是管理会计需要做的。
1管理会计的内涵
1.1管理会计是预测的基础
对于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发挥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按照企业的总目标及发展方针,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及经济规律的约束,选择合理模型,对企业的资金、销售、利润、成本等指标进行全面综合的预测,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管理者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管理会计的预测结果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及总体目标,给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1.2管理会计是公司决策的关键
企业决策的目标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提升经营管理效益及效率建立相关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向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项会计信息数据。因此,管理会计作为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最重要的目标是向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协助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
1.3管理会计是控制的保障
管理者制定经营目标及经营决策之后,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用来监督目标及决策的执行。管理会计在控制方面的作用,则通过对各项指标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监督及分析,以保证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程序有效地进行。管理会计的控制主要是对成本的控制,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观念、学习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经验和方法、建立企业成本管理保障措施、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组织及体系的建立等成本控制方法,是运用管理会计建立适合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的有力保障。
2管理会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1管理会计在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发展,在现代企业中,需要对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从这些信息的分析中,可以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信息不仅含有财务信息,还有非财务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地控制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管理会计同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运用多种技术分析方法,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利润以及资金的变动进行科学的预测,正确预测指标变动所面临的风险,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2管理会计在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全面把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这是我们企业应该做的,而对风险进行把控,首先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分析,分析资产的构成情况,并建立资产清查机制,当资产发生变动时,需要及时登记,始终保持对风险的详细把控。同时,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规范相关操作,明确划分责任。要让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障公司的账目和实际一致,防范操作风险。在企业的费用申报时,相关人员必须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查,满足企业的会计要求。在财务报销方面,需要建立完整的报销体系,保证企业的每一分资金支出都经过严格的审核。
2.3管理会计在风险预警和改进机制中的应用
在进行企业的风险防范时,企业员工对于风险防范制度必须特别了解,才能对风险防范有一定的敏感度,可以第一时间察觉到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管理者也可以及时对发生的风险做出反应,使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后期还需要对企业进行追踪反馈,实时监控反馈回来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把这些分析结果和企业的指标相结合,分析差异,改进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对企业风险的预知,提前解决危机。
2.4管理会计在考核体系建立中的应用
在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员工所责任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层层分解成各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将责任分配到各部门,根据内部管理制度,监督各责任部门的经营活动,评价其经营成果,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3企业严格落实管理会计
3.1制定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一个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地发展,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及监督、考评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正常地进行,还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制定相关制度之前,一定要确保这些制度的可行性。对于管理会计来说,主要倡导的是简政放权,每一位员工都需要拥有其相应的权利,使其获得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但同时也需要每一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能够认真履行,共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3.2构建健全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完整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得企业每一位员工之间的沟通可以顺畅进行,企业中的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和单位内外之间都需要很好的沟通。在一个企业里面,一项业务不会由独自一人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更不会由某一个人来完成,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企业的业务可以顺畅地完成,也可以保证企业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3.3执行奖评惩罚制度
企业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这样员工才能很好地为企业服务。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完善的奖惩制度。企业管理者必须要严格重视奖罚制度的完善,并且保证这项制度能够客观、公正地落实执行,使员工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做到让员工心服口服,保证企业目标更好地实现。
4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管理会计体系,可以很好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市场考验,我们的企业如果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生存,必须加强自身的各项制度的管理,拥有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且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发挥好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风险预测、防范及预警体系,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的管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中强.管理会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8):86-87.
[2]刘翰林,陈希琴.借鉴管理会计国际惯例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1):14-16.
[3]龚凯颂.管理会计与企业风险计量[j].新会计,2015(9):34-35.
[4]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j].会计之友,(20):8-13.
ie改善总结篇十一
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护理工作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精细化护理对医学检验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肾内科精细化护理实施前(10月-12月)和精细化护理实施后(1月-3月)递交至检验科的标本各100份为研究样本,实施前递交标本为普通护理标本采集组,实施后递交标本为精细化护理标本采集组,对上述两组标本的质量合格率加以比较研究。结果精细化护理标本采集组递交标本的质量合格率显著高于普通护理标本采集组(p<0.05)。结论加强临床护理人员标本采集运送知识培训,将精细化护理理念融入于标本采集工作之中,可显著提升标本质量合格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护理;标本采集
护理人员在医学检验全过程中扮演着标本采集者、收集者、保存者与送检者等重要角色,高达60%的标本检验结果误差均来自于护理人员的采集处理不当行为,故而加强护理人员的标本采集处理质量对于医学检验管理质量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1]。本研究选择我院肾内科精细化护理实施前(月-12月)和精细化护理实施后(201月-3月)递交至检验科的标本各100份为研究样本,观察分析精细化护理对检验结果质量的影响效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肾内科精细化护理实施前(年10月-12月)和精细化护理实施后(年1月-3月)递交至检验科的标本各100份为研究样本,实施前递交标本为普通护理标本采集组,实施后递交标本为精细化护理标本采集组,两组标本在检验项目、检验仪器等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比较。
1.2方法
普通护理标本采集组标本均按常规采集模式取得,精细化护理标本采集组具体方式为:
①精细化采集前准备。采集前行个性化的采集准备宣讲,并对采集对象的生理与精神状态加以必要的询问和关注,确保采集对象生理与精神状态符合相应检验项目的采集要求;严格核查医嘱与采集对象、采集标本容器、采集时间等的一致性,确保于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采集对象开展合乎采集标准要求的采集护理活动。
②精细化标本采集。以检验项目内容为据逐一备齐并检查标本容器,快速复习所采集标本采集要点与注意事宜;严格遵循采血顺序将各类标本采集容器顺序性摆放,以规避采血顺序不当所致检验误差,以采集对象年龄为据审慎择取适宜血管,成年人以肘静脉为佳,婴幼儿以颈静脉/股静脉为佳;采集后初步观察标本质量,如肉眼发现存在脂血现象,则提醒采集对象坚持三日清淡饮食后再行复采。
③精细化标本收集。标本成功采集后分类放置,与标本运送者仔细交接,对某些具备特定检测要求的标本(如对时间有要求等)提醒运送者及时按要求送达。
④精细化标本运送。运送者熟知各类不同标本对运送途中环境条件的明细化要求,如冷冻、避光等,注意标本运送途中安全性,切实执行生物防护措施,标本送达后与检验科接收人员详细核对交接。
⑤危急情况的精细化处置。护理人员接到检验科对不合格标本/存疑标本的澄清询问时,以积极态度进行标本采集情况追溯与问题发现,共同沟通探讨问题所在,以用于复采合格标本与质量持续改进;接到危急值通知时立即于第一时间全面记录与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确保标本结果所提示的危急病情得以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以精细化标本采集护理实施前后的标本质量合格率为观测评定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3.0为工具,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精细化标本采集护理组递交的标本质量合格率显著较普通标本护理组递交标本为高(p<0.05)。
3讨论
医学检验结果是临床诊治方案必不可缺的数值依据来源,检验结果的精准性与诊疗精准性、治疗方案适宜性息息相关,错误或低准确率的检验结果对于患者来说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危及生命,故提升医学检验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
检验前标本的质量是决定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一个最容易被忽视但却极其重要的环节,而检验前标本主要由临床护理人员负责采集运送,这使得提高检验前标本采集护理质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3]。临床护理人员全面负责医学检验标本的检验前质量控制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医学检验标本采集护理活动各环节进行了精细化处理,在较高程度上确保了标本采集对象准备的充分性、标本采集容器的.齐全有效性、标本采集的合理有序性、标本运送的及时安全性,尽最大努力提升每一份送检标本质量的合格率,以使其切实发挥积极的临床诊疗活动指导效应,同时尽可能降低标本采集对象的痛苦感受与经济负荷,成为提高标本采集护理质量与医学检验管理质量的重要助力[4,5]。
精细化标本采集护理组递交的标本质量合格率显著较普通标本护理组递交标本为高。所以,临床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检验标本送检前的各环节,加强对标本采集及运送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检验与护理的沟通,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检验指标。
参考文献
[1]吴豫,唐古生,沈茜.实验室自建项目在现代医学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8(1):10-12.
[2]唐绪容,吕秀兰,刘露.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手供一体化器械的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9(6):678-679.
[3]王翠兰,黄玉双.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的影响因素及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6(2):116.
[4]刘忠民,余琳,林勇平,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6):834-836.
[5]李峥嵘,唐继海,朱林涛,等.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7):2126-2127.
ie改善总结篇十二
5m1e管理方法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实验室质量管理与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其实是异曲同工,只是终端产品的形态不同而已,前者是无形的数据,后者是有型的产品。与有型产品的质量管理一样,工序管理也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础。工序质量的管理,常用的方法就是5m1e(人员-man、机器-machine、物料-material、方法 -methods、环境-environment、检查-measurement),通过对作业人员、所用仪器设备、所用物品、参照方法、作业环境的管控及实际效果的核查与反馈,形成质量管理的闭环结构,不断提升工序质量,进而促进终产品质量的提升。
1.人员-man
首先,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满足相应岗位的基本资质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其次,针对相应岗位的特殊要求,所有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技能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最后,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岗位的作业指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以上只是人员管理的通用要求,针对一些特殊的岗位或者特殊的要求,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比如,有些岗位需要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才能上岗,证书有效期满后,需要再次参加培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补充与更新,才能继续胜任该岗位;还有一些岗位,需要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或从业经验的人员才能胜任,在用人之前就应针对这些特殊要求进行专门的考核。
此外,人员管理还要针对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喜好、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的多样性。进行因才施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光和热,这是对管理者水平的考验。
2.机器-machine
首先,必须有完整的设备管理办法,设备的购置、使用、流转、维护、保养必须有章可循,并有相应的记录;其次,计量器具必须按照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校准及期间核查;最后,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必须明确标识。
计量器具的准确是测试结果准确的前提,因此,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校准及核查至关重要。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比普通仪器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状态异常的仪器设备,必须明确标识,防止误用。如果误用,必须对异常期间产生的测试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检测用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实验室可以通过对参照方法、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效率及成本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3.物料-material
首先,必须对物料供应商进行评估,确认其具备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料的能力,建立合格供方信息档案,并根据综合服务质量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其次,物料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采取相应的验收方式,验收合格方可入库备用,储存环境必须符合相应要求,出入库、流转、使用有记录,关注物料有效期;最后,特殊物料必须特殊管理,比如标准物质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在测试实验室,普通物料主要是各种试剂,试剂的质量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标准物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料,它是定量测试结果定量的标准,因此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影响重大,除了通用的管理之外,为此还要进行期间核查,主要是确认性状的正常和量值的稳定。
4.方法-methods
方法包括作业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各种标准和规章制度,如: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各类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流程图、等等。方法的科学合理及对方法的严格执行,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首先,方法文件应该科学合理,既要保证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便于实际操作,流程顺畅而高效;其次,指导具体操作的方法文件一定要明确和详细,保证不同人员按照此文件操作可以得到可比的结果;最后,方法文件中应该明示关键步骤或者是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步骤,并进一步明确其要求。
在方法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是方法的维护与更新。维护与更新可能来自于外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更新、客户的要求等,也可能来自于实验室内部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改变。但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方法文件有变更,都应及时对与其相关的其他文件进行相应的变更,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避免新旧方法文件的混淆。
5.环境-environment
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对测试结果有影响的区域的环境条件,除了通常的卫生要求之外,更多指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噪音值、清洁度及影响感官判定的各类因素等等。
首先,实验区域必须满足基本的卫生要求,整洁、有序、无杂物,这些可以借鉴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是对生产现场各要素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方法)的管理方法;其次,针对不同测试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制定环境标准值范围,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保证标准值能够实现;最后,必须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当环境条件失控时,要对失控期间产生的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实验室最常见的需要进行环境条件控制的区域有天平室、仪器室(尤其是精密仪器室)、微生物检测室、感官评价室等。此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各类培养箱,以及进行标准物质及标准菌种储存用的冷藏设备,也必须进行严格的条件监控。
6.检查-measurement
检查是5m1e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但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检查主要指对工序产品质量的核查,在实验室就是对测试结果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核查,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与以上提到的五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核查其实是对以上五方面实施效果的核查。如果没有检查,以上5个方面的实施效果就没有办法评价,也就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不必谈进一步的改进。
首先,核查必须明确规定核查的对象、技术要求、核查人、核查时间、核查频次、核查结果的处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价,否则,核查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其次,核查过程必须有记录,各环节记录都要有相应人员签字确认,以防止彼此推诿扯皮;核查结果的处理,以及后续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价,最好有相关管理者的参与,以体现对核查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施和改进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经历的总结,希望可以和广大的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更多人关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检测行业的更好发展。
ie改善总结篇十三
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法及应用初探论文
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事业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建筑行业在近年的结构设计中,普遍采用剪力墙结构,这和剪力墙结构较好的抗震性和抗侧刚度大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文章对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法及建筑结构设计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保障了建筑结构中剪力墙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分析
剪力墙在建筑中具有结构刚度大、整体好、抗震性强等优点,从而被广泛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在应用中具有众多优点,得到了开发商和业主的普遍青睐。在应用中,要仔细分析剪力墙的优缺点,以提高剪力墙结构的综合利用率,更好的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1.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1.1剪力墙结构的基本概念。剪力墙高和宽尺寸都比较大,但其厚度却非常小,这就决定了剪力墙的几何特征和受力形态。其几何特征类似于板,但受力形态却和柱子惊人的相似,在比值上与柱子有一定的区别。在剪力墙的结构中,墙是一个平面结构,承受着竖向压力和其平面作用下的水平剪力的双重力量。在地震作用和风载下剪力墙仅满足刚度强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满足非弹性形变反复循环下的延性、能量消耗和控制结构断裂而不倒的要求。所以,在剪力墙的设计中要求将其设计成延性弯曲型。
1.2剪力墙结构的分类。剪力墙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四类,而分类的依据则是剪力墙是否开洞和其开洞的大小。
(1)实体墙或者截面剪力墙不开洞或者开洞的面积小于15%,这种剪力墙就会变成曲型,其就像一个整体的悬壁墙,在整个墙肢的高度上,弯矩图既没有弯点,也不会发生突变;
(2)整体小开口剪力墙。虽然这种剪力墙的开口比较小,但是开洞面积已经大于15%。整个剪力墙的变形主要为弯曲型,但是整个墙肢的高度基本上没有反弯点,弯矩图的主要位置发生了突变;
(3)双肢或多肢剪力墙。这种剪力墙一般开口较大,或者其洞口成列分布。虽然在开口上与整体小开口剪力墙不同,但是受力特点却十分类似;
(4)壁式框架。这种剪力墙洞口尺寸很大,连梁线刚度和墙肢线的刚度比较接近,整个受力墙的变形为剪切型,受力特点与框架结构类似。壁式框架在大多数高层建筑的楼层中会出现反弯点,弯矩图在楼层的地方也会产生突变。
2.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方法
剪力墙长度和宽的尺寸比较大,但是其厚度比较小。根据其设计的长度和厚度的比值可以将其按照柱形和双向受压构件设计。
2.1剪力墙结构厚度的选取。抗震规范6.4.1条有明确规定,剪力墙底部加强墙厚一、二级抗震等级最好大于200mm,而且不得低于楼层高度的1/16,其它地方则不得小于160mm。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遇到特殊情况的建筑物应该采取概念设计分析,有效控制墙肢轴压的比值,确保整体的连结从而达到减少墙厚度的效果。
2.2墙肢长度的选取。剪力墙墙肢截面的高度就是剪力墙墙肢的长度,这个长度一般不应超过8m。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应确保剪力墙结构的延性,为了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可以将高宽比大于2的细高剪力墙设计成弯曲破坏的延性剪力墙。但有的墙体长度很长,为了确保墙体的高宽比值大于2,就要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均匀、长度较小的连肢墙,而其洞口则最好采用约束弯矩比较小的弱连梁。
3.剪力墙结构设计计算的原则
在剪力墙的设计过程中,不能盲目地采取手段,应该根据设计规范具体考察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在进行设计时,在技术层面上应遵循一些原则,这样才能促进剪力墙结构设计的规范化、合理化。
3.1楼层之间最小剪力系数的调整原则。为了减轻结构的自重,避免地震的发生,在建筑过程中可以减少布置剪力墙,但是要求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不超过40%,可以采取大开间剪力墙,使其结构拥有更好的侧向刚度,确保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不小于规范限值,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造价。
3.2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调整原则。对于普通的建筑,设计重点是楼层之间的扭转变形和剪切变形。剪切变形的控制大多以竖向构件的多少来衡量,如果竖向构件数量很多,就会造成剪重比偏大,造成设计不合理,导致扭转变形过大,同样不能有效满足楼层间位移的需要。所以,在建筑物中应尽量避免扭转变形,而不能仅靠增加竖向构件的刚度来调整楼层之间的位移。
3.3剪力墙连梁超限的调整原则。剪力墙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比较容易出现剪力和弯矩超过规定限度的情况,因此一般规定剪力墙连梁的跨高比最好大于2.5.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最好按照框架梁来设计,而跨高比在5-6之间,连梁刚度不减的情况下,会出现剪力或弯矩超出规定限度。所以在剪力墙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连梁超限的调整原则,这样回大大节省工程造价,能有效的节约工程的投资。
4.认真分析剪力墙结构体系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结构设计
4.1剪力墙结构体系特点。剪力墙作为建筑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件,逐渐被人们发现了不足之处,其具有承载力和平面内刚度大的优势,但剪切变形相对来说较大,且平面外较薄弱,加上开动后剪力墙形式复杂多变,受力非常繁琐。剪力墙的抗剪、抗弯以及抗侧刚度都比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可以吸收地震的能量,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所以,使用剪力墙结构的建筑质量更高,出现安全的事故的概率也更低。剪力墙结构设计比较复杂,而且施工成本较高;剪力墙的高度一般比普通墙面要高很多,墙体相比较为平整,外形更加美观。剪力墙的类型很多,不同的施工要求以及施工场地对剪力墙的结构有着不同的选择,为了提高施工的质量,设计人员需要先实地考察,这样也有助于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建筑。剪力墙在建筑中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及布置的合理性。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要考虑到不同墙面的承重能力不同,这样才能充分显现剪力墙的作用与价值。
4.2剪力墙优化设计的有效措施。在优化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中,为了使受力达到均衡,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剪力墙结构的安全可靠度非常高,每一个结构能够同时发挥最大作用,这样能够使设计达到经济合理。所以在剪力墙的优化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到工程的造价和安全性,结合这两项因素对剪力墙的布置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能够促进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的优化。另外,为了节省工程造价,可以从技术手段和原材料的应用这两方面入手。
5.结语
剪力墙结构在民用建筑中应用广泛,对剪力墙结构设计进行有效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剪力墙结构基本概念的设计,认真把握设计中遵守的各项原则,合理选用剪力墙结构的长度和宽度,使设计达到最优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经济安全,有效减少工程费用,促进整个工程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ie改善总结篇十四
优化设计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房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起初房屋是提供人类居住活动的空间,随着技术的进步,房屋不仅需要具有使用功能,更需要便于施工,具有安全、可靠、美观、经济、实用的特点。因此,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房屋的这些功能要求,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提升住户的体验感。文章总结多年结构设计经验,从实践角度出发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关键词: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0前言
实用性与安全性是房屋结构设计的基础,而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房屋的安全性与实用性,还需要考虑房屋的美观性与经济性,同时还要兼顾施工的便利性,能够按期的保质保量的将蓝图变成实物。因此,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房屋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从而实现以上要求。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为后续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借鉴。
1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理论体现
结构设计优化主要是考虑房屋结构安全、实用基础上使得其具有一定的美感。这种优化方案是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将不同的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案作为最终的设计方案,从而实现预期目标[1]。从结构设计优化理论角度出发,房屋结构设计优化可以分为分部工程结构优化以及总体方案优化两个方面内容。总体方案优化主要是对房屋的屋盖系统、围护结构、结构细部构造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在优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房屋的选型、布置、受力、造价、节能等方面,还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是否能够满足该设计要求、房屋建筑是否经济,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房屋结构设计进行优化。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不断更新,在结构设计优化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应该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代潮流,在保证房屋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结构形式的创新。在房屋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尽可能缩小刚度中心以及质量中心的差异,所设计的房屋建筑平面尽量做到规则以及对称[2]。同时,加强对房屋受力的分析,保证房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不会由于力的作用使得房屋出现扭转的情况,能够满足用户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得垂直方向上受力构件能够上下贯通。为了能够提高房屋的经济性能以及降低结构设计的难度,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减少转换层的设计。垂直方向刚度方面,结构设计优化中也需要重点关注,在刚度上应该形成逐渐变化而非突变的形式,突变会使突变部位应力集中,致使结构产生薄弱部位。
2结构设计优化的意义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美观性,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对建设单位来说,所需要得到的是利用较少的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并且房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科学性,这也是对结构设计优化的要求。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与传统的房屋结构设计相比,运用结构设计优化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6%~35%[3]。通过优化后的房屋结构设计可以使得每个部分相互协调,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可以根据房屋的特性选择合理的建筑材料。在保证房屋安全系数的同时,能够提高房屋的实用性与经济性。
3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应用步骤
3.1建立优化模型
对房屋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时,通常情况下采用以下三个步骤完成:1)选择合理的设计变量。结构设计优化人员应该重点选择对房屋结构影响较大的参数作为设计的变量。例如约束控制的参数、目标控制的参数,具有包括结构可靠度、工程造价、损失期望值等指标。在结构优化过程中,对部分变化幅度不明显、影响程度不高的参数或者部分采用特定的参数就能满足要求,设计人员可以事先预定参数进行设计,这样设计人员在计算、设计、编程的过程中可以大大的减少工作量。2)确定目标函数。在优化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设定能够符合预定条件的钢筋截面积、构件几何尺寸以及其对应的失效概率,从而使得成本控制最优化。3)确定约束条件。房屋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房屋结构设计的基础,是优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函数设定的过程中,必须设定相应的约束条件。房屋结构设计优化的约束条件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尺寸约束、裂缝宽度约束、构件单元约束、结构强度约束、应力约束、可靠指标约束、结构体系约束、确定下条件约束、弹塑性约束、极限状态约束等。在优化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实际项目情况的约束条件与假定的约束条件作对比,确保所设定的约束条件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3.2方案设定、程序设计与结果分析
以可靠度为基础的房屋结构设计优化具有非线性以及多条件、变量复杂的特点,在优化结构计算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将具有约束性的优化转化成为无约束性的优化函数进行计算。目前,我国结构设计优化中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复合形法、拉氏乘子法、powell法等。随着计算技术不断应用于设计领域,将基于可靠度进行的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方案以及选用的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优化计算方法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相关的程序,从而提高优化设计的运算速度以及满足结构优化的各项功能需求。在选定优化计算方法、建立相应的优化模型与优化程序的基础上,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设计人员通过所编制的程序对方案进行处理后,必须对程序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的优化方案。在结果分析的过程中,结构优化人员必须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整体综合性考虑,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优化方案。优化方案结果分析对结构设计优化及其关键,对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够从中选择安全性、实用性、合理性以及美观性有效协同的方案,同时,可以降低建筑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建设投资。在优化过程中只考虑经济效益,忽略对技术方面的考虑是不正确的,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两者相互统一,形成有机整体进行综合优化。
4结语
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由于选择最佳的结构设计方案不仅将先进的施工技术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得建筑更科学,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房屋的经济性。但是,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是一项综合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较为丰富的结构设计经验,同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当前的新施工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笔者结合多年的结构设计优化经验,从优化的步骤、方法、程序设计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后续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周宏伟.刍议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j].四川水泥,(12):283+286.
[2]张明,刘文斌,李闯,聂宏.优化驱动的起落架结构设计方法[j].航空学报,,36(3):857-864.
[3]何冬霞.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实际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