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一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操作者与实施者,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直接带动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观念新,才能有新思路,才会有新发展。站在教学前沿的骨干教师更应在教育观念更新的路上走前列,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我认为体育骨干教师应当在以下五种能力素质方面加强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新形势,并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 创新能力的加强
1.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获取靠教育,教育自身更发展壮大,首先应当创新,学校的教学创新工作的重点是老师,因此我们更应具备创新意识,现代教育已从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本转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我们以往的老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我们新的教学方法又不成模式,因此我认为应从教学方法上进行研究。先从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优越,摒弃以往体育教学中程式化的单调内容,多以启发、诱导、娱乐为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展开体育课堂教学;比如在适中课中,多次的重复练习枯燥无味,学生厌烦情绪大,课堂气氛沉闷,我们可以将每次的练习改为接力形式,利用比赛形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等距离改为缩距跑,让素质差的同学在前,速度快的同学在后,进行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代教育为人的一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人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愿上常规体育课,发展因为传统教学束缚其兴趣、个性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懂得身心健康是一切的保证,比如,室内体育理论教学时,多讲述体育健康知识、运动保健、体育医学知识等,让学生多了解体育的内涵及其科学性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利用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保护自己,以达到终生受益。现代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利用学生兴趣、爱好来开展教学,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明星,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多系统化地课相关体育知识及技术、战术要领,能够得到学生积极配合,正面引导,教学效果会很好。体育运动有其各个项目的特点,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喜欢不同的运动项目,教学中我们将各个项目的动作要领讲授后,应多给学生练习,学习的时间,对素质相对较高的同学,挖掘其潜力,培养其技术水平,向高层次发展。而对一般同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其掌握各项止的一般动作规律,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为今后综合发展起一定作用。因此我们骨干教师应多了解学生兴趣、个性,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以达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的。
3.利用场地器材的新颖布局,展开情景教学。体育课场地器材的多利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安排好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课堂教学应当将器材合理的摆放,让学生在感觉上有一种规范的要求。例如:实心球练习时,我们可以将大量实心球按班级同学相应位置,或摆成一种图案,增强美感,学生取球时可以按顺序到相应的位置取,练习生再按开始时的要求摆放到,使课堂秩序井然,有条理,同时增强学生的兴趣:场地布置时可以多利用点、线,如在进行太极拳讲授时,为保证横向移动形成直线,我们可以在地上画出直线,让学生移步时成直线进行,规范了动作标准,因此,多动脑,布置好场地、器材,便于学生接受并产生兴奋感,对课堂的效果作用极大,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 教学能力的提高
1.教育教学方法应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向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以往的体育课仅仅是为了追求即时的身体锻炼,不注意学生身心的持续性发展,只使学生的身心形成一种暂时的快乐,根本未达到掌握技能的要求。我们应当在现代体育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例如:在篮球教学时,提前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上课时学生先自己做出几个动作并讲出几种动作要领。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就会通过多种途径,如电视、报刊、杂志等从中了解、归纳相应的多种动作方法,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我们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多启发多引导,培养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多探讨,多实践,多总结。使学生在某种体育活动中受益,在其离开学校,长大成人后,还能够利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去锻炼身体,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应对学生价格品质进行培养。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坚强、勇敢,与人合作等良好品质,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在田径接力教学中,引导学生跑好自己的棒次中程是集体荣誉的一部分。同时与他人合作顺利,交接棒成功,完成集体的相互合作,在其心理上多培养团对精神。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当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终身的习惯。
3.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带动学校体育健康工作。学生的学习、活动都靠身体保障的,身体的健康集中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一切。因此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应当在技能滨同时锻炼其身体素质,培养其良好的人格。我们除将自己所教学年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提高外,还要起到骨干作用,带动全校的体育健康工作,把自身的经验方法主动传授给其他教师及学生,以形成全校性的体育健康教学活动。
三. 科研能力的加强
1.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要将教学实践向理论方向升华。作为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获取反馈各种信息,应学会认真分析处理这些信息,认真细致的分析每一种对我们教学工作有益的东西,将其理念化,形成可行的理论方法,再次应用到教学中去,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跳箱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女同学)有畏惧心理,不敢去做动作或根本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跳箱高度降低,让学生尝试成功,培养其信心,使其在心理上坚定信念,在完成常规动作时有了极大进步,经过这一实践后我将《自信心的培养》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总结实践使其方法系统化,理念化,为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
2.在课堂实践中,多利用自己的观察、思考、总结,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对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起到完善作用。在哈市绝大部分学校操场面积小,学生活动场所小,因此《小面积操场的体育课教学》成为我们的一个教改课题。结合我校自身条件将每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形成了具有我校特点的体育教学,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这一体育教学难题。由此我认为,体育骨干教师更应当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将经验方法理论化,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特别在我们哈尔滨,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十分优秀,但在科研领域没有大的成绩,没有较大的突破,所以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应当加倍努力,多研究、多探讨,多总结,弥补体育科研中的空白。
四.收集、获取、组织信息能力的发挥。
作为骨干教师应不断加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前大学一次“充电”学习,到工作中一次性“放电”的过程已不适应当教学实际,因此要多利用机会多创造机会去学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更新,无论在理论上,动作示范上应当达到较高的水平,多参加和观摩各种培训、教研、案例教学等多种学习,还要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新的体育教育信息,将学到的多种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反馈,形成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在这一基础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创造,同时带动全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发挥骨干作用,使全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合理性和自身特点。将教学实践中有特点的方法及手段形成文章,不断充实,利用论文形式推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使体育教师由经验型dd科研型dd专家型发展。因此体育骨干教师更应当回加快自身的学习和探讨,以形成和完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新形势。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二
教学观念转变下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一、体育教育教学新观念与措施
1.职业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匠的以本为本的任务式教学,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为事业型的教育者,要以教育者、教育家的风范去从事本职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了解教育的政策,必须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必须要有未来的意识,开拓的意识参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造就全面、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尽管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必须要以此为目标,以此为方向去探索,去拼搏,去发展。
2.成才观
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除了师德教育之外,对体育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首先是学习,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自觉性,当今的.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节奏,针对教学实践的要求,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其次是要做好知识更新,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厚文化底蕴,关键是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提高和培养人文精神,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做学问的道理。除此之外,要积极探索现代人们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体育的教学不仅只是会跑、会跳、会打球,还要把人们所喜欢的、接受的引入课堂。
3.教学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所以教学关键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按照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实施运动教育,呈现出教学程序式、训练化,忽略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以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通过教师不断引导和激发,将反复的、不稳定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兴趣和心理特征。
4.师生观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的课程,显得更加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一切,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让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很多的不和谐,体罚、变相体罚、无视学生人格、讽刺挖苦,甚至打骂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现代的体育,要剔除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必须要营造好良好学习环境,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的处理教与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勇于挑战的现代人才,关键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因材施教,肯定学生的差异性,正确的引导,对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应该多关心、多帮助、使其提高。
二、结语
总之,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现在还占据比较重要的分量,要想转变观念,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把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具体细小的环节上逐步转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快赶上时代的步伐,积重难返,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只要所有的体育教师们思想上重视,始终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研究课,体育教学观念很快就会迎来新的春天。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三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将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四
一、前言
虽然在现阶段实行新课程教育改革,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观念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忽视了学生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育,导致高中数学教学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因此,下文从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重点探究了转变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途径。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中的误区
(一)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升学的重要教学目标。高中数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高中数学也是增加高考成绩的关键科目。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须更加重视高中数学,但是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未转变高中教育的观念,仅仅把高中数学作为学生高考提升的一门学科,未重视对学生人格和素质的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不能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学目标出现一定的偏差是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中的一个误区。
(二)教学关系两极分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两极分化就是指,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均是由教师制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课程的教学就呈现出单一化的形式。另外,公开课和优质课程评选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盲目肯定和表扬,出现教师走极端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成绩。教师就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问题。但是,教师却没有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并不能掌握素质教育的.精髓。这样难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学关系两极分化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方法矫枉过正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已经不能和新课改要求相吻合。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探究模式。这些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发展学生思维,但是教师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问题。很多教师把自主学习归结为学生自己学习,并未发挥自身的引导和帮助作用,让学生想学什么学什么。导致学生难以把握知识的重点。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还有很多教师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一概而论,未结合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失去了目标,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矫枉过正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明确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素质和品德,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好基础。在进行高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就应该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师就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够提升高中数学的课堂效率,才能够真正发挥数学对学生成长的价值。
(二)构建和营造双赢的教学关系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观念就是把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这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更不能形成高效的数学课堂。因此,应该转变这一教学观念,运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第一,教师应该关注自身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师生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挥出教学实践的意义,防止在教学中出现形式主义。第二,教师应该合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和帮助性作用,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自主、合作的探究模式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数学《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就是构造和营造双赢的教学关系。
(三)采用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
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不是单纯地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而且要以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为主,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讨论。这个过程中教师绝不可脱离组织,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数学《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探究统计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教育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应该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运用张弛有地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双赢的教学关系,进而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04.
[2]孙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
[3]马坤锐.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08):74.
[4]高加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81.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五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育;观念转变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传统观念,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应朝着体育终身化、体育目标长远化和体育活动社会化,以终身体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为此,首先必须在体育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和革新,才能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文章就此进行了阐述。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传统观念,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人进行。因此,只有首先在体育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和革新,才能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身体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朝着体育终身化、体育目标长远化和体育活动社会化,以终身体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一、由阶段体育教育观向终身体育教育观转化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体质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高校把体育教学仅归结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只追求体育锻炼的一时效果(如每年一次的达标),而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这种只强调体育教育阶段性和近期效果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身体、精神提出的综合要求,难以达到更高的自我充实、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有效生存能力的最终目的。而终身体育是把体育教学活动与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形式和方法上为不同身心特点的学生提供最大选择,奠定他们未来从事身体锻炼和身心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打下良好的身体和技能基础,以利于他们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而且期望他们在毕业后的各种环境里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的主体那分—体育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为终身体育的培养期,为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目标出发,破除传统的.近期效果观,树立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意识到终身体育的意义与价值,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一些适合于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以便走出校门后能自觉地从事适台于自己身体条件的体育活动。
二、由被动教学观向主动教学观转化
在传统体育教学观的导向下,教师严格地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的程序,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以学生掌握“三基”的程度来评价体育教学效果。同时,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要求学生的一切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指令,学生的学习必须从属于教师的教,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和锻炼习惯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创造力、智力的开发。因此.必须实现体育教学重心的转变,从偏重于教向以学生主动学为主的转变。
(一)教学由注入式转向启发式
教学中,改变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统方法,努力营造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将“启发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修能力,使他们理解教学过程,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能力。如:可由学生自定游戏规则,并可促使学生了解、掌握原有的游戏规则,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规则又提高了兴趣。
(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体育专项课可作为一项过渡性的目标。在专项课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运动兴趣逐步转移到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上来,这种转移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开设专项体育课,才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才能由被动教学向主动教学转化。如乒乓球课,可讲解乒乓球运动与排球等运动的异同,使学生广泛了解体育运动项目。
(三)教学方法由重教法向重学法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局限于固定程序的单向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缺乏对教学互动信息和反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是第一性的,教师的教是第二性的,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教法应来自于学法,不能千篇 一律总是一个方法、一种形式、一个标准一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效果为评价标准.如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核等。
三、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展人的智能相结合
体育基本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反映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技巧: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认为,掌握知识就是发展智能,片面强调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中心、井以掌握技艺的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使体育课成为单纯的运动技术教学课一教师教,学生机械地模仿、为完成技术动作要领.就无暇顾及思维活动并影响智能发展。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创造素质突出反映在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上,只有以智能为中心的个体发展才是学生自觉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的可靠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在传授运动技艺的同时、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即实际操作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组织群体活动和体育竟赛能力,以及体育知识迁移能力等二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发展智能,除了教师有效的指导外,还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运动技艺上,更应体现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对一些较难的技术或有争议性问题,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边听边练,边看边思之中、让学生思维活动呈现积极态势。
(二)培养学生自觉性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学进度和方法依同一模式,使教学活动拘于狭小的空间,学用脱节,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形成。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理解的,让他们自己学习和思考,提高其兴趣和综合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提倡这样一种教学,即给学生留下发表见解的时空、给学生提出质疑和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积极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从传统的“填鸭式”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素式”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从“传习式”向“探索式”转变的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同时扩大教学领域,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各种形式的锻炼小组,开展各种课外竞赛活动,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此应强调学生自愿参加,自行组织,自己进行活动,促使其能力得以施展和发挥。
(三)少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对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存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偏见、这是不符合现代体育要求的。当今,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已取得共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论知识教育、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来指导体育锻炼,并达到终生受益的效果。例如,它可以使学生懂得,在参加运动前及运动后为什么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常见的运动按摩方法;运动中应注意哪些营养卫生等等。可见,体育理论知识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是密切相关的。当然,体育理论知识内容极其广泛,而理论课教学时数有限,在教学内容上应精选一些实用、易懂、易学并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在不失原有功能特点的前提下,做到简单实用,使学生易于学习掌握,并指导运动实践。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于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转变传统观念,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六
更新教学观念践行课改要求教育论文
摘要:继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之后,高师音乐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帷幕。但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群体,对本次课改明显表现出认识、理解不到位,甚至有些漠然。本文试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起,重点阐述当前高校音乐学教师关于教学素养与执教能力的构建等方面的思考,以引起高校音乐学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而更好地践行和适应课改要求。
关健词:音乐学地位;教学素养;执教能力
20xx年7月,随着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新课标》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时期全世界所关注的本国民族文化传承及立足于全球视野的多元文化观等重新阐述了音乐课的课程性质与价值和基本理念等,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创新教育。《新课标》开始实施后,全国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对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标》的不适应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对这次课改的普遍漠然。正如郭声健教授提到的:“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的教师,我们切身感受到,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面对轰轰烈烈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说无动于衷,至少可以说反应相当迟钝,以为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事情,与高师音乐教育关系不大,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9月,受教育部委托、由王耀华和王安国两位教授牵头、在众多音乐教育界的专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研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至此,高校音乐学课改也徐徐拉开了帷幕。
一、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高校音乐学教师的一分子,笔者觉得这次课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新课标)已经从音乐课的课程性质及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和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而《课程方案》是因(新课标)而制定,从某种程度来说整个学科己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高校音乐学教师是《课程方案》的直接实施者,是(新课标)的间接实施者,所以,课改最终是否能获得成功将取决于他(她)们。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教授认为教师是法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原因是:“第一,有知识、才华和智慧的老师会有学术魅力,对学生有感召力。第二,这样的老师都会渴望学术环境的改善,他们人多了就容易建立学术的和学术共同体。第三,这样的老师在实践中也总是更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动力,尽管他不高喊改革的口号,他们会以实际行动改造现有的教学体制和科研体制。第四,这样的老师由于关心学术,往往更具有学术独立性和知识追求,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由于心无旁鹜,也因此更容易有公心。”笔者觉得苏力教授所说的这几点和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颇能说明高校音乐学教师在这次课改中的地位。高校音乐学教师是此次课改的终端,肩负着课改第一线的教学任务,决定着课改的成败,所以无论是涉及到课改课程与否,所有的高校音乐学教师都应在课改背景下对自己所承担的学科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努力增强自己在课改新时期的教学素养和执教能力,增强自己提升课改品质的科研能力和动力。
二、高校音乐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构建
(一)对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音乐教育的多数从业者都处于一种自然教学的状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哲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是绝对需要的。这个专业的持续性的需要,就是从哲学上阐明专业所处的地位及发展方向,并提供一个共同的基准点,以便产生新的思想和不同意见。”他还提到:“准备进入音乐教育专业的人,非常有必要培养起一份对自己所选领域的重要性的理解。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每做一次选择,就是运用一个信条。音乐教师和其他所有的专业工作者一样,每天都要做出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基于一个应当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的决定。这些决定的优劣,直接取决于教师对这门课本质的理解如何。理解得越深,则教师的选择就越连贯、越集中、越有效。”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经历了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到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再到实践论的哲学观的变迁口作为一个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明白音乐教育哲学观的重要性,主动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变迁及时代成因,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树立自己的专业信念,做到知己之所为,知己之为何为,知己之所为为何,才能在课改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现代音乐教育观念的学习和思考
当前主要流行的音乐教学观有活动性音乐教学观、研究性音乐教学观、建构性音乐教学观、生成性音乐教学观和创新性音乐教学观等。综合看来这几种音乐教学观都是从强调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关音乐教育的观念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融合,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从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更多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色彩。作为高校音乐学的教师,应该对这些观念勤于学习月_多加思考,比如每一种音乐教学观与其他的音乐教学观相比的不同之处、自身的优势、所需要创设的情境、所需要提供的教学器具及其所更加适合的教学内容等,在自己所承担的具体课程中实践这些音乐教育观,并给学生做适时的、点到为止的讲解,也好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的音乐教育课程时能更好的触类旁通。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
1、不断学习民族音乐传统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宝库,可以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供汲取不尽的营养。魏煌教授曾说:“综观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无论其教育观如何表述,无论其怎样注重吸取外来文化,无论怎样进行改革甚至革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和立足点。”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引进西方的音乐教育。客观上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衰落。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当前的高师音乐学教师大多只是窥冰山之一角,这是一个群体性的普遍缺失。正如郑莉教授所说:“在当今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但目前担负培养相关师资重任的全国各高师类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广泛普及的瓶颈。”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学教师具有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热爱传统音乐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音乐文化、做一个合格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者。唯其如此,我们才有资格与世界音乐对话,才可以更客观、更准确的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才能让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世界所尊重。
2、学习和借鉴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内特尔认为,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事一种对我们某些人来说是新的使命:“让学生对音乐做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他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的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这种学习动机不是去解决国家和种族之间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或降格于提供一种娱乐,无知地把它们纳入西方的规范。更确切的讲,我们必须进行世界音乐的教学。因为这些音乐存在,学习它们将无限拓宽对我们音乐和我们文化二者的理解”。多元文化观是当今世界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它的成因很复杂,关乎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分化、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的发展等。总的来说,多元文化观更体现了对人及其所代表文化的客观尊重和平等意识,对于各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笔者曾有幸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余人豪等几位教授的世界音乐课,其中一节课从我国新疆民间音乐开始,讲到中东的民间音乐,再进一步讲到欧洲的民间音乐。那种相似又相异的音乐,那种音乐随着地域渐渐演变的感觉让所有听课的人都受到了不小的震撼,第一次正面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全球视野以及音乐的地缘亲属关系。对世界音乐的了解和学习,正是多元文化观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文化发展的脚步,加强对世界音乐的学习,用多元文化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3、了解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新的世纪,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首先是观念。“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即音乐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一种形式,它所研究的是音乐与人的关系,关心的是音乐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种观念给一切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其次,是研究方法。音乐学教师可以借鉴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考察。结合音乐学固有的采风活动,以音乐人类学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如主位、客位、局外人、局内人等)去进行课题研究,带来的也将是更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成果。如内特尔所说音乐人类学让他:一是使他有机会听到了完全陌生的,意想不到的音乐音响和感受到完全不熟悉的音乐观念的经历;其二,使他学会了如何看待世界各种文化以及聆听各种音乐,而没有任何现成的价值判断:其三,学到了把握一种音乐文化的切入点,如何综合的完整的理解一种音乐文化;其四,用一种圈外人的观察来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音乐文化。总之,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给广大音乐学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对广大音乐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范围及内容的扩充带来了可能,相信也会对课改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如管建华教授所说:“音乐人类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所以,它不但重要,而且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教学直接有赖于对音乐人类学的理解,因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不是世界音乐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音乐人类学的理念及多元文化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各种文化的音乐,包括以此世界观重新看待西方音乐和非西方音乐。”
三、高校音乐学教师执教能力的构建
(一)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的界定
《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界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培养目标分两个层面: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基础技能层面;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则是教学能力提升层面。两个层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是实现《新课标》的保证。如果对培养目标做更深层次的把握,则要提到王耀华教授所说的三型、三性:“在当今,为了适应‘宽口径’、‘应用型’的需要,应当提倡‘三型’;为了坚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又必须突出‘三性’。所谓‘三型’,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所谓‘三性’则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当然,王耀华教授剖析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讨论课程设置,而我们作为音乐学教师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则应思考如何让我们所承担的具体课程来为培养目标服务,从而把《课程方案》落到实处。
(二)切合课程方案的渗透性教学
课程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组成。根据课程方案的内容,高校音乐学教师除承担自己对应的必修课外,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和所研究的课题开设选修课和地方性特色课程。每个教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中,都可以依据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求和多元音乐文化观在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上进行一定的渗透性教学。例如:在进行手风琴教学时,可以在不同的级别上将中外曲目穿插,并且结合研究性学习观等,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不同曲目所代表的国别、族别背景文化,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生成背景与其音乐文化风格的对照联系。如:《西班牙斗牛舞》所对应的西班牙音乐文化;《查尔达什》所对应的吉普塞人的音乐文化;《黑眼睛》所对应的俄罗斯音乐文化等。在音乐史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外、古今音乐史实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式教学,适时、适度的穿插进历史、文学、音乐美学等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出史学教育的丰富内涵。例如笔者在讲《中国音乐史》中远古创乐神话伏曦创琴、瑟;女蜗创簧,伏曦原为人首蛇身时,学生都觉得荒诞不羁,感到很好笑,于是我就借鉴了拉法格关于神话阐析的观点:“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所谓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自然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此时,学生一下就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显得若有所思,明显受到了这段话的触动。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民族民间音乐课无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价值和作用,除了正常具备的资料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青歌赛原生态组的影像资料等,还可以随时关注中央音乐台的相关节目,搜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筹措经费,带领学生外出采风,逐步了解和熟悉我们优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其它的课程也可依此类推,从而实现《课程方案》的单科课程教学最优化。
(三)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音乐学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固有的、长期为大家所讨论和争议的问题。比如器乐教学中“独奏”与“伴奏”教学的方式与时间分配问题;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是训练“合唱队员”还是培养“合唱指挥”的问题等等。实施《课程方案》以来,又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笔者所在学院地处西部,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乐理》和《视唱练耳》两门课合二为一之后,任课教师明显的感觉很吃力,觉得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当前这不会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围绕《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实践能力一项,我们就可以在每一门课程或成类课程中发现大量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每一位音乐学教师一定要互相咨询、借鉴、既依据《课程方案》,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课程方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来培养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音乐学教师是《课程方案》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执行者,是高师课改能否获得实质性成功的关键。一个称职的高校音乐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现实关怀的人,他(她)应该主动去了解《新课标》,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了解《课程方案》以及高师课改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教改之间的联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改中的重要地位,从自己所承担的具体课程出发,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激发,结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多元文化观,在教改中充分发挥作用。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七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推进,我校引入“体育模块化”教学作为新课标下主要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学校的体育教学已经取得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一线体育教师的高度认可。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我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展的更有特色,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模块化教学与体育社团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明确、清晰地定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校体育教学特色发展。
1.体育模块教学的优势
模块化教学使“必修+选修”的培养方式成为可能。一方面,我们力争在模块中实现国家必修课程规定的基础性目标。也就是说,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基础体能训练,使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得以实施。另一方面,通过选课走班制教学,使国家课程中的选修项目得以大力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运动的动力。“基础能力+专项训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体育模块教学在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选课走班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培养了学生运动爱好,逐步形成兴趣-爱好-专长-习惯的良好发展模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专长项目。
1.2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重新编班
采用“必修+选修”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有效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激情与积极性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3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体育的快乐与成就感
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作用,而且还能有效改善一些学生厌烦体育锻炼的情况。
1.4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能积极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质量和效率均能得到一定提升。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有收获,都能培养处运动爱好与专长,利于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体育社团对体育模块教学又起到了推进作用。据学生体质调查资料显示,在学生中会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5%,被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60%,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5%。由此可见,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是当前继续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创建体育社团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创建属于学生自己的体育社团,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可以完善我校开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内容。
2.学校体育社团的内涵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动力源泉,是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体育社团是学生结合自身喜好选择的体育学习以及锻炼场所,因为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再加上体育教师的指导,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乐于学、主动学的体育团体组织。
3.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的作用与意义
3.1体育社团就是将校园群众体育分为多个内容
丰富的板块,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尤其是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训练动作,学生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指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练习,进而顺利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体育社团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一项专长,让学生真正做到自觉、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注重健康,丰富业余生活。
3.2体育社团为“体育模块”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体育模块教学为分层与分组教学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更容易形成团体意识,自觉组成学习团体。体育社团则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对象,精练专业项目而形成的校园内相对专业的运动团体。模块化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体育兴趣和基础能力,而体育社团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与“专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我校的体育社团,培养的对象是模块化教学中的专项骨干,它为学校培养能够代表学校对外参加比赛并取得荣誉的专业训练队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体育社团活动的制度化特色比较明显。如此一来,不单单能促进学生的分项和分层练习,也利于学生享受资源优势,还能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启迪,更注重自身素质的巩固和发展。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八
小学体育学科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在对大连市小学体育学科基本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对学校教研组和市区级研训工作特色加以提炼,并展望学科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大连;小学;体育论文
一、学科基本状况
截止到2015年底,大连市共有体育教师1890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89人,研训教师11人。大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对学生负责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和专业尊重。教师明确教育法规和教师义务。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有待完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技巧、武术和单杠等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项目方面缺乏专业性。
二、学科教育教学状况
1.全市学科教育教学整体情况经过十几年的课改实践活动,大连市小学体育学科教育教学整体状况良好。“十二五”期间,小学体育学科在教学理念、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步明显。
2.优秀教师教学特色尊重学生。优秀教师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视研究。优秀教师能深入研究教法并因地制宜,研究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教研、教学方式指导课堂教学,创造性使用、延伸、重组教材;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实施体育教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信息化技术。优秀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努力提高信息化素养,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
3.学校教研组工作特色形成团结、合作、互助的工作氛围。组内成员能从自身做起,以“团结与责任”为本,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形成“团结、合作、互助”的教研组。以团结为本,能够合作,互相帮助完成学校一切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以校本教研为主,提升研究品位。教研组活动多以“课”为载体,组内教师一起备课,指定一人上课,集中听课、反思、指导,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再指导、再总结的循环过程,共同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促进组内教师共同发展。注重活动的实效性。扎实开展教研组活动,以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专题研训活动、专题理论学习等活动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组内成员轮流上课、讲座等活动,活动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三、研训工作特色
1.市级研训活动特色
(1)研训活动主题化和系列化。根据主题安排系列研训活动,例如,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等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系列研训活动,推进了体育学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
(2)校本研修互助化。依据体育学科特点、本地区和学校具体情况,我们分别构建“自主学思型”“同伴互助型”“专业引领型”“教育科研型”等校本研修模式,设计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研究专题,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一个教师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的校本研修理念和目标,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基地学校辐射化。基地校依托研究课题,以建设具有辐射、引领、示范功能的学科基地为目标,以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为策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研究活动,多次承担省农村骨干教师现场教学实践指导培训任务,多次承办全国、省、市级现场会,充分发挥基地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4)名师骨干引领化。“基于骨干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建构立体培训模式”的实践不断走向深入与高效,5年来共培养12名辽宁省体育名师、2名辽宁省体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实现大连市名师骨干的专业引领。
2.区级研训活动特色
(1)课题牵引。在课题的引领下,学科研训活动从区域小学体育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针对教师关注的热点和教学工作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立足区域,突出学科特点,强化问题解决意识和教师能力的.提高。
(2)名家引领。研训活动不断探索提高体育教师学科素养的路径,确定教师学科素养多元培训方式,邀请国内专家进行高端培训。
(3)骨干、名师辐射。鼓励骨干教师、名师积极参加本校、跨校师带徒、区域牵手、跨校送教等活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
四、学科工作展望
1.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提高校长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体育教学和竞赛的关系;保证学校3%的经费能够用在改善学校体育设施;保证学生在校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健康,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培训要继续研究分层次、小班化培训形式,开展名师、骨干教师、特色技能教师、青年教师的专项培训。
2.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研训活动要丰富校本研修内涵,以特色培育与推广、成果提炼与应用为主题,以现场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形式,围绕“基于问题、聚焦课堂”寻找研修内容,继续培育和完善区域、学校校本研修模式,做好学科校本研修工作的特色培育与推广工作。
3.继续深化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沉浸式调研等形式,针对当前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如何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技能等热点、难点问题,研训活动继续围绕“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研训主题,走进基地、沉进课堂,将培训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改革的成果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并扶持、打造典型学校,做到指导有宽度、研究有深度、提炼有高度,在凸显学科本质的教研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彰显学科教研的特色,打造学科教研的品牌。
4.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人力资源,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体现人的多种价值;通过创新玩法、鼓励出“奇”,广泛收集、仔细挑选,多种规则、互相变通,土洋结合、互相嫁接,因地制宜、化旧为新,因陋就简、变废为宝,开发体育设施资源,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通过简化规则、修改内容、改造场地器材,对现有运动项目改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通过引进健美、攀岩、登山、郊游、远足、野营等新兴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合作精神。发动教师进修学校的研训教师以及一线教师,研发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学生体育发展需要的课程,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5.加强标准的建设与使用践行《大连市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细则》,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根据《大连市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大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细则的使用指导,组织实施基于标准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引领体育教师对照标准实现专业发展。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九
谈谈我对体育教育观念的认识的学科论文
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次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构成有机的整体。各层次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处于陈旧和滞后状态,缺乏时代性和超前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评价标准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以上是本人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十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论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有的高中数学教学观念面临着挑战和转型。教学观念的转变涉及到教学关系的转变,教学资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评估的完善等多方面。毋庸置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已经掀起了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思想革新的狂潮,但是,在这些创新的背后依然隐藏着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抓住现阶段高中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问题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是我们不得不考量的问题。
一、当前离中数学教裔教学观念中的误区
(一)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高中教育依然将升学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高中数学而言,更是提高综合成绩、增加高考砝码的关键。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持续走高,但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没有彻底转变高中教育为高考服务的思想,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特长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目标出现偏差无疑会从源头上误导整个教学观念的走向。
(二)教学关系两极分化
所谓的教学关系两极分化是指,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核心开展填鸭式教学仍占据主导,由教师单方面制定教学任务、学习目标,课上实行单向的授课模式仍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主流。另一方面,在公开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了对学生盲目肯定、乱加鼓励、教师跟着学生走的极端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新课改的压力下,任课教师既要完成提高教学成绩的目标,又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式的教学互动,所以,就出现流于形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开课。但在实践教学中却没有认清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髓,盲目认为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其结果必然是“东施效颦”,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矫枉过正
在新课改背景下,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难以维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成为许多高中数学教师推行新课改、实行教学转变的法宝,殊不知在这些新型学习方法推广的背后,却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许多教师将自主学习理解为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实行放任式的教学,想学什么、想怎么学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对学习的探索方向并不成熟,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难以开展有效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多走弯路或浪费时间。在合作学习方面,许多教师对所有的课堂内容一概而论,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漫无目的地讨论看似是积极的表现,实际却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对课堂的进展毫无影响,这种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应该明确认识到为高考服务只是教学目标当中的一部分,高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功底。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整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使之具备必要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对学生特长的培养,鼓励那些有浓厚学习兴趣和特殊学习能力的学生发展,例如国际数学竞赛、奥林匹克竞赛等。只有明确了这一目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科学、理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二)构建和谐双赢的教学关系
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而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应该意识到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对教学实践的作用,杜绝形式主义教学。其次,教师应意识到学生占据主动地位并不代表要跟着学生走,同时还要坚定教师引导教学的地位,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应扮好监督者、引导者、总结者的角色。
(三)采用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意味着赋予学生漫无边际的自由,而是让他们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开展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无论问题探讨得有多深入,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总结和指导。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
三、结语
面对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提出的挑战,我们的理解和应对决不能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而是应抓住本质,深入理解教学目标、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转变现有思路,突破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
体育教学改革论文篇十一
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文化知识,还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较强的身心承受能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80年代就指出:“健康,不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况。”这使健康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然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不健康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根据心理测验,具体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北京大学王登峰,张伯源提出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这8条标准,更多地考虑了心理健康的个性(人格)因素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应当看到,人的心理健康都是通过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更加剧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面临这些威胁。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独立生活能力差,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又加之社会上各种各样“浪潮”的冲击和误导,从而使他们的心灵过早地承受各种的压力。近年来的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许多高校调查表明:
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1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15%(包括恋爱问题、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互动作用
1、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体育教育的全体性,正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身体技能的传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集体或对学生个别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技能的学习及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指示器。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也应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育教学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2、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除了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外,本身还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这种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正是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的突出表现。由于体育活动具有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应变性,规范性等特点,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应变、协作能力,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等,开拓进取精神和文明行为。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或比赛,使学生忘记疲劳,性格豁达开朗,从而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障碍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渲泄,消除了不健康的情感,消除了紧张的情绪。部分教学内容,如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球类等项目,随着美好音乐的变化及富有竞争协作的团队群体气氛,使学生自己能充分体验到人性美的一面,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和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回的承受力,让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伟大哲理。体育运动这种特有的教育功能正是其他教学功能无可替代的。而正是这些体育手段对学生各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当代大学生这一高智商群体来说,与其说是智商的竞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在人才成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健康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等高品味心理素质所构架的高“情商”,已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要素。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体育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直接渗透于体育教学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身心全面健康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