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物理教学教案篇一
______同学社会实践证明
______________学校:
贵校________同学于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在我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期间,该学生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态度认真,获得了__________领导的一致好评。
特此证明!
__________(公章)
____年__月__日
实习证明
兹有_________学校_________专业_________
同学于_________年 _________月_________ 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在_________实习该同学的实习职位是_________ 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善于思考,并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完成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时间,服从实习安排,完成实习任务.尊敬实习单位人员.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特此证明._________(实习单位盖章)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物理教学教案篇二
周计划就是以周为单位,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其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每周工作计划表格模板。
【周计划表格第一篇】
1、公司各部门办公用品盘点与汇总;
2、办理试用人员转正考核事宜并做好员工保险备案工作;
3、整理人事档案;
4、对接财务部做好二期土地挂牌、报名事宜;
5、协调各部门做好项目推进工作;
6、做好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注:各部门员工按公司规定打卡,请假条、未打卡证明、休假条及时交付办公室,便于统计考勤。
【周计划表格第二篇】
一、切实深入开展访民生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
1、经过开展挨家挨户的入户走访、入户宣讲来摸清村民真实状况、体会他们家的冷暖来切实落实“访惠聚”活动的真实目的和好处。加强对五保户、低保户的关心,帮忙他们脱困致富;我组打算下一周入户走访、宣讲到30户;
2、深入开展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每家每户的入户走访摸清了村民切实的生活状况,听取了他们从心底腾出的心声,并做详细的记录;在走访过程中给村民做“稳定、安全、非法宗教活动与法律性宗教活动的切实的性质的区别,遏制极端化”方面的宣传教育;
二、加强维稳、保安全工作。
1、开展“四个列会”“揭盖子,挖幕后”,按照上级的部署安排我组,警务室,村党组织开联系会议,透过总结汇报,交流研讨解决存在的问题。经过此会议进一步深入开展“揭盖子,挖幕后”工作。
2、进一步深入落实流动动人口(流入,流出)管理,查清他们的来龙去脉。
3、严格要求民兵,警务室民警的训练做突发事件演练的准备。
三、加强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我组和村委会一齐的给全体村民开展“党的政策、方针,维护村的安全、稳定、促团结、促和1
谐,四个坚决制止、六项重要任务、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为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跟村全体村干部、党员签订抵制“三非”,公开“四不”承诺,与此同时加强每一天晚上将村干部、党员集到村园子进行群众学习;
四、加强工作组的政治理论学习。为了顺利开展“访惠聚活动”、切实落实“访惠聚”活动的实际好处、提高工作组成员的工作理论水平给村民传达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和遏制极端思想渗透加强工作组的理论学习和汉语学习。
【周计划表格第三篇】
1、配合财务部,落实公司各部门办公物品的盘点与汇总工作;
2、整理人事档案,已备案存档;
3、考勤制度已实施,监督考勤机打卡状况,目前考勤制度执行状况良好。
1、对接各部门,根据考核结果,做好试用员工转正后薪酬调整工作;
2、配合营销部,对接相关单位,春节前与相关单位进行互动,开展项目宣传工作;
3、督促各部门做好年度工作总结事宜,并备案存档;
4、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周计划表格第四篇】
1、销售人员知识运用培训。
2、对产品推介会客户进行邀约。
本周工作总结及下周工作计划14
3、组织对老武船宿舍进行派单。
4、完善《阶段总结及年前营销计划》。
【周计划表格第五篇】
(20xx年11月28日—20xx年12月4日)行政部:
说明:1、公司所有人员务必每周做本周工作总结及下周工作计划。
2、各部门须在每周星期日下班前将本周工作总结及下周工作计划发给杜老师及人力资源部粟老师处。
3、若相关人员因工作安排问题不能配合,则工作计划做相应调整。
物理教学教案篇三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表格
【篇1: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力》教案设计
a、大于600n重的物体 b、小于600n重的物体 c、等于600n重的物体 d、无法确定
6、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他重多少?如果要把他抱起来,你所用的力至少是多少牛?(g=10n/kg)
7、当你紧靠墙站立时,向前抬起一只脚,你会 。做做看,把前面的空填上,然后把你分析的原因写在下面原因:。
能力提高
8、小红在家设计制作了一个仪器,竖直的木板与底板相互垂直,在竖直木板的上部o点钉一钉子,在钉子上系一根细绳,绳子的下端吊一小石子。
回答:这个仪器的可能用处是什么?为了方便使用,请你帮她作必要的修改和完善。(画草图,并作必要的文字叙述。)
9.请同学们以“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课后延伸学案:
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b.只有跟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作用
c.只有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才受到重力作用d.只有竖直悬挂着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上抛出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b.汽车在坡路上下行,受到的重力是垂直于坡面的 c.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地面附近的物体在没有受到支持的时候,要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3.一个中学生的体重最接近()
a.5n b.50n c.500n d.5000n
4.下列关于“g=9.8n/kg”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1kg物体的质量是9.8n b.1kg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c.重lkg物体的质量是9.8n d.9.8kg的物体重1n 5.掉在地上的乒乓球会向上弹起,在乒乓球向上弹起的过程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乒乓球()
a.不受力 b.只受重力c.受到重力和弹力 d.只受弹力
6.在空中飞行的子弹沿曲线很快落回地面,则子弹在此过程中受到的重力方向是()
a.子弹的飞行方向 b.始终竖直向下c.始终垂直于地面向下 d.以上都不对
7.足球前锋队员面对已封住角度的守门员,轻轻地将球一挑,足球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进入球门,若不计空气阻力,足球离开脚面后,使其在空中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施力物体是()a.前锋队员 b.守门员 c.地球 d.足球
【篇2: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重力》
教学
设计】第二届全省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大赛
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2013 年3 月27 日 1
第3节 重力
一、课前准备
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1盒)、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2、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3、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究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三、
教学重点 1、掌握重力的“三要素”。2、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四、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2、重心的含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3、设计意图: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 2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
总结
重力公式。2、学生活动: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六、课堂训练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3题图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的质量有多大?(g=10n/kg)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七、课堂小结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g=10n/kg(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1、方向竖直向下2、重心 (四)实验方法——图像法
八、课下作业: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3
【篇3: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 力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4、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重难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是弄清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关键。对于重力的方向,通过重垂线来掌握。至于重心可通过小演示实验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壮美的瀑布、下落的苹果。
问:由这两幅图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苹果砸到牛顿的故事。
问:瀑布为什么往下流呢?苹果为什么往下落呢?(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接下来师生一起认识万有引力、重力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至此板书今天的课题(13、2重力)。
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问:重力是一种力,根据已有知识,我们应从几方面来学习它呢? 学生会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给出两袋沙土,让学生掂一下,看哪一袋重。(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问:为什么看上去多的那一袋重呢?
引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问: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对于探究我们这样组织:
1、让学生观察准备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 2、与学生分析在物体静止时,重力与拉力相等。
3、学生探究,并记录每次物体的质量及相应的重力。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5、板书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指明物理量的符号及其单位。说明g的取值情况。探究结束后,及时跟踪练习,以便掌握学生的应用情况。
三、重力的方向、重心 问:根据大家的经验,重力的方向如何?(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学生会回答:向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做这样的展示:取一重垂线,当其静止时,指明此时重垂线的方向即为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应是“竖直向下”。
通过组织学生检查黑板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认识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做一小练习:作出斜面上静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在讲解该题的基础上,指出: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力。如果在物体的重心下方有个支点,它就可以支起整个物体。
让学生用手指支起自己的笔、刻度尺等,加深对重心的认识。
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通过作自行车轮胎的重力的示意图,指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四、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互做补充。
五、当堂检测
1、如果没有了重力,下列哪种现象在伦敦奥运会上不会出现()a.举重运动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举起重物 b.足球踢起来以后不会回到地面
c.跳高运动员跳起来就不能下来了 d.拳击比赛打到身上也不会痛了 2、重600 n的物体可能是()
a.一头牛 b.一个成年人c.一本书 d.一只鸡
3、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a b c d
4、如图所示,画出足球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
5、如图所示,均匀金属圆环被吊在空中,请画出金属圆环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