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化环境中教学设计的特点篇一
编号: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所在学校:蒲江县寿安中学 学科
生物
版本册数
北师大八年级上
任课教师
汪蓉
课目名称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共
1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能概述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概念
1.2能概述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2.技能目标
2.1能描述基因分离规律
2.2能利用规律解答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该命题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构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基石。本节课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学生分析
同学们对性状遗传的规律初步涉及,有7个概念和分离规律要掌握,所以,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里灵活运用。例题和训练就必不可少。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7个概念的理解 基因分离规律
引导学生思维,构建遗传学知识基础
应用媒体搭建知识学习的平台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利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以例题进行知识训练
及时高效提供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方式方法
复习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 例题训练 课堂小结
一、性状遗传的认识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三、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例题训练 总结指导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 因的成对存在等基础知识。老师检查抽背
放幻灯,介绍性状遗传的认识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 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 学科的奠基人。1865年 发现基因分离规律。放幻灯,给出概念
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基因。
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得到表现的基因(大写字母如:a表示)。显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中没得 到表现的基因(a)。
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边讲解,边板书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问:有人说隐性性状是不能得到表达的性状?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3题为例题讲解。放幻灯,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性状表现 提问:有人说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2题为例题讲解。提问:子女的性状为何和父母的性状相似?
提问:父母的基因(如耳垂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给子女的? 如果不能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人生命的开始。引出: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解释:配子是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放幻灯,给出分离规律
规律:生物(人类)进行有性生殖时成对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分离而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传给她的后代。
例题: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且基因型都是aa则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哪些? 在幻灯上讲解解题过程
强调:子女的基因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一个为aa、两个aa、一个为aa;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的机率是25%、为aa50%、为aa是25%。子女的表现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三个为有耳垂、一个为无耳垂;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有耳垂的机率是75%、无耳垂的机率是25%.进行情感教育: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我们应该孝顺父母。给出例题并分析
例题:如果没有告知你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而只知道一对夫妇有耳垂,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子女。如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请指出哪个(有无耳垂)是显性性状? 讲解活动(略)
结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
例题:小明能卷舌,母亲也能卷舌,但父亲不能卷舌.仅此,是否能推断能卷舌基因是显性基因?为什么? 讲解活动(略)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的成对存在和性状、相对性状等知识 回答老师抽背的问题
认真观看幻灯,听孟德尔的简介,并做好笔记 认真观看幻灯,在书上勾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书上勾出显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大写字母如:a表示 在书上勾出显性性状的概念
在书上隐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小写字母如: a表示 在书上勾出隐性性状的概念 抄写概念之间的关系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错误。做题,聆听。
在书上勾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对两个概念加以理解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不一定。做题,聆听。
思考回答:因为有遗传 思考,回答:受精卵 聆听
观看幻灯,理解分离规律 聆听,阅读,理解
在书上勾出分离规律并将“有性生殖、成对基因、成对的染色体、分离、独立地遗传”做上重点符号 思考例题 聆听
聆听、理解
心思澎湃,感恩父亲和母亲 聆听 讨论
在本子上做题 聆听
学生上讲台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多媒体展示复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孟德尔的简介
展示等位基因的模拟图,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把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和隐性性状5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充分理解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可以加深理解
把基因型和表现型2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并以图象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充分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加深理解
利用幻灯片模拟了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加深了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进行讲解
利用幻灯片将基因传递的机律进行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例题和解题过程进行展示,节约了时间 利用幻灯片将本节课学的知识全部展示,使学生及时回顾
板 书 设 计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之父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等 位 基 因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课 后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利用了远程教育,在网络上广泛共享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本节课共有7个概念和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本节课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使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资源和知识的整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思、设计教学过程。从教学目标的研究和目标的实现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教师要精心选择和利用资源,实现教学和教育的目的。本课不足的地方,在处理例题时应增加“反推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信息化环境中教学设计的特点篇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初探
寿光市纪台二中 朱炳明
[摘 要]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进入教学活动,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挑战和机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交互性、整合性、系统性、探究性,比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更具优势。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可以实现课堂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工作者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含义、优势、面临的问题及主要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数学教学设计 优势及策略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要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创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环境与数学教学有效地整合,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机地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设计的关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内化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最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利用网络作为基本媒介,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质就是借助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体,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势
教学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更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比传统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更富交互性 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知识的交互。
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间的交互,使教师就可以实时地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据此来调控教学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多媒体,可以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探究来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教师、学生可以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声、像、图、文、视频、工具等教育信息和资源,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更丰富,学生则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富有整合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整合。信息技术强大的数学作图、运算、演算功能等,可以将数学知识、各种教育资源等原本在传统教学下不能整合,不好整合的内容,轻而易举的整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紧凑,教学方式更合理。网络技术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在数学教学内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所教内容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力求实现数学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各个子系统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使教学过程更系统、更条理、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学生思维与认知习惯,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数学教学本身的规律,也要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全局性、系统性,全面考虑,系统设计,使教学的各个要素能够组成优秀的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要富有探究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提前预设的,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教师的讲解传授过程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机械化、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实效性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更为开放,把教学内容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丰富。为数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通过直观的体验和深入的合作探究,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促进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教学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教学技术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急功近利,生搬硬套,出现了很多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程序化的操作模式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传统说教式的教学顺序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挥。
2、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过分强调技术的支持作用,忽略教学设计理论的更新与研究。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难以促进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模式及策略的实现。
3、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缺乏行动研究的探索,多数人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的构建,忽视了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性教学探索,难以走出理论研究的层面,难以发现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思想,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程内容要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完美整合。
数学教育的灵魂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在思想与方法的层面上的整合,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层次的整合。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本身内在的特点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具有思维层次的问题,提供问题解决活动的理想的工具与环境,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彻底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使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其主体是数学课程,应以课程目标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数学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要变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递讲授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过程变成单纯的“知识继承者”的加工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桎梏了学生的思考方式,导致课堂气氛的窒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结构较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了改变和完善,教师由原来的中心变成教学活动引领者,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由课本变为教材及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体。教师要变革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设计。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把数学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个性、情感相结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传授,转变为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协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应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等方式来呈现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和实际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生与应用过程。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勿忘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于教育教学具有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将教学评价抛之脑后。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更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有形成性评价,也要有总结性评价。教师要把握和利用网络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建立多种教学评价系统,不断反思、总结、改进、完善,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学生、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测、考核,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颖峰,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2005.10 [2]杨开城,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金建生等, 构建生命发展生态课堂[j].成都:《教育科学论坛》,2005.12.[4]王光生,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2011.10 [5]骆魁敏,洪育平等,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2(6)[6]杨开城,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7]百度百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http:///view/ [8]百度百科,教学设计,http:///view/ [9]百度百科,教学模式,http:///view/ [10]百度百科,教学评价,http:///view/
信息化环境中教学设计的特点篇三
xx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xx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一: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老人与海》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作家海明威的基本情况和文学观点,其次让学生分析老人的形象,在学完这一课之后可以达到娴熟地分析一个小说作品。其次教学任务:第一节课讲什么,先讲生字生词还是先朗读课文,先对课文分段还是先讨论课文大意等等,最后作业。这样的一堂课就结束了。
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对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性是多么的低,一个学生在向老师转变的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一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的,举个相似的例子,教授我们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这门课的王齐洲老师说,他搞小说研究为什么能够获得一些成功,就是他领悟到掌握了小说研究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纯粹别人给的,也不是完全书上来的,而是自己的情况和书本的知识结合,他说之前他看过一本《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纲领》这一本书交给他很多做学问的方法。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xx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二: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xx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三: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化环境中教学设计的特点篇四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电脑操作,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学会正确开机、关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之间的很多信息技术课时就用来给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不用呆在教室里学习就觉得非常高兴。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领导听过一堂信息技术课,没有一个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过合理化建议。作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即使没有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很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发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等都是一个新问题。就像我们乡镇小学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了解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能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选择运用,改进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行为。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能够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测评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学研究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次培训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以致用,才是根本。本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很实用,培训结束后,我要把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今后,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多学习相关的知识,争取使自己的计算机技能能够更长时有效的为教学工作服务。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面对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和提高已迫在眉睫。非常有幸,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1.可以说,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其次,我们要运用技术,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
1.通过聆听专家老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网络学习资源应用”、“pptxx高级应用”、“学科教师的媒体素养培养”、“电子白板的创新应用”、“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如对“微视频的加工与编辑”的解析和对“pptxx高级应用”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一步去学习,听了老师们的解析与演示操作,使我开拓了视野,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我还有一个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微视频的制作,下一步我要自己制作微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这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我会一如既往的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自我的专业技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信息化环境中教学设计的特点篇五
篇一: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运用
心得体会
关于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
通过近期县教育局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短期培训,使自己倍受体会到,我国教育信息发展状况急速上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传统教学设计为基础的,出了具有一般教学设计的特征以外更加注重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指导,更加注重分析媒体资源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作用,已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教育。
在课堂上老师注重讲到:
最宝贵的资源是思维方式;
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的大脑;
最生动形象的资源是多媒体资源;
最容易传播的资源是数字化教育;
因此,我们在跟上时代的步伐前提下首先在自身教学当中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现代教育教学研讨和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日趋成为现代教育的总目标和重要要求。为此,作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我们不仅要能够熟练的使用媒体技术,更应成为制作的能手,来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教师平常教学课件只是把书上的文字利用幻灯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念,并没有科学地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增加条理性。幻灯片上出现过多的文字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疲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设计课件时要避免出现过多文字,尽量以画面、流程图等方式进行表现,以体现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特点。篇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篇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2)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3)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
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 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
总结
、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 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