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稿小学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掌握以下单词:ufo, alien, run after, suit, period 2)能掌握以下重难句子:………..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用法。2)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2.教学难点 1)听力训练 2)g-up and revision ss recall the ideas of strange in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ufo and g work on 1a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to understand what’s ss write a sentence about each answers: the alien is running after the man is on 1b: the recording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1-3]. ss try to write more sentences to finish the discu with their y, the alien caught the man and took him to the luckily, they let him go back to the man was some ss write their sentences on the ing work on 1c: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1c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recording for the just listen for the first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heck the sentences ss the work work in two people into a a conversation ss read it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woman.a: why do you think the man is running? b: he could be running for exercise.a: no, hes wearing a might be running to catch a bus to work.b: well, he might be late for work.a: he looks kind of afraid…….section b 2(3a-self check)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复习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短语。2)学会用情态动词来推测。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根据已有事实推测可能性。面对暂时不可解释的事情,不信谣不传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根据上节所学短文,完成写段落关键词及短文填空的任务。
2)掌握本单元所学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此句型来进行表达。3)能综合运用就本单元所学习的语言知识来写作推测事件发展可能性。2.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写出事件发生过程和事件发展可能性。
三、教学过程 on a dictation of the new words and the main phrases and sentences.1)属于 belong to 2)最喜爱的作家 favorite writer 3)怎么啦? what’s wrong? 4)参加音乐会 attend a concert 5)捡起 pick up 6)不平常的事 something unusual 7)奇怪的噪音 strange noises important sentences: stonehenge, a rock circle, is not only one of britains most famous historical places but also one of its greatest r, historian paul stoker thinks this cant be true because stonehenge was built so many centuries ago.…, but most agree that the position of the stones must be for a special historians believe it must be almost 5,000 years perhaps we might never know,... on 3a ss to read through the article in 3a on page 59 answer the following do you think the noise could be? why do you think that? what could the noises be? why do you think so? talk with a partner about your inferences and ss tell out their g work on 3b ss what they should at this newspaper headline and finish the article about the strange more mystery in the neighborhood last week, in a quiet neighborhood, something strange happened...we now know what was happening in the neighborhood...now the mystery is in the neighborhood...writing tips: first par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ystery second part: how the mystery was solved third part: how the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now feel 2.写作指导:
[单元话题分析]根据一些依据或者现象进一步判断出一个结论。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谈论猜测和判断。
用情态动词表达猜测或判断,常见的有: must, may, might, could和cant等词。情态动词表示推测,可能性从小到大依次为:cant, might, may, could, must.本单元话题涉及多种时态,因此要注意时态的正确使用。 try to write a short check
教学设计稿小学篇二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扎实的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类比思维及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进而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都坐什么交通工具呢?(课件出示例题)师: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且尝试着运用先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先前的经验尝试解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大体估算结果的范围,并尝试在作业本上解答:145×12=?
2、师巡视其中,寻找运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让他们呈现在黑板上,并讲解自己的思路,让他生评议修正。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哪种方法计算较为简单直接,并抓住列竖式计算的学生的竖式进行教学,更正其中错误,并对运用其他方法解题的学生表示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获得准确的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正确的计算过程。并注意这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以及积的书写位置怎样写。让学生带的问题小组讨论,尝试归纳出正确算法,师生共同
总结
正确算法。4、师:请大家运用不同方法验证下这个计算结果。
(三)分层练习,巩固知识
基础题:进行竖式计算各种随堂练习。
综合题:计算人造卫星绕地球59圈需要多少分钟,比较下比5天长还是短(一圈114分钟)
拓展题:请大家想象下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怎么计算,把自己的思路告诉同位并尝试在作业本上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分层联系体现了数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
(四)梳理知识,回顾新知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节课自己的变现满意吗?
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出示情境图)。这幅图里有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课件呈现所提问题,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水?”
【设计意图】
1、依托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环保意思
2、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依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师寻找分别采用两种方法的学生并让他们在黑板上呈现,让两生做小老师讲解他们的思路。
2、引导学生对比两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25=25×4”。引导同学们对比符号两边有什么异同点,形成对乘法交换律的整体感知。
3、师:请你换成另外两个数,乘一乘看看,还是这样的情况吗?生举例,师巡视期间,然后指名汇报,师板书所举算式如:“7×33=33×7”“9×65=65×9” 【设计意图】丰富素材是为了便于在对比中抽象概括出其中规律
4、师:你从着3组等式中是否发现了其中某种规律,生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再小组合作汇报,他生补充修正。师揭示结论,小黑板呈现“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根据反馈叫“乘法交换律”并板书在课题位置。
5、师:你能用简单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由于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学生讨论,统一意见,算式表示为“a+b=b+a”.
6、师: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来解决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让学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及时指导,补充,【设计意图】在发现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7、师:大家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对加法运算定律有了认识,那你们比较下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有什么异同点。学生集体讨论,加深对乘法运算定律的认识。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基础题: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单验算。综合题: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单验算。第四环节: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获得什么知识?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生互助)。你对着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掌握商的变化规律,会用规律口算相关除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商的变化规律的挖掘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体验愉快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引导学生观察两组除式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形成对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整体感知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指名谈见解,他生补充修正,师明确:
左边的算式被除数一定,除数扩大多少,商就缩小多少; 右边的算式除数一定,被除数扩大多少,商就扩大多少。
2、让学生观察课本表格,并填入结果,比较相邻两栏的变化,看一看是否发现了某种规律,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讨论。
3、指名汇报“生1:第2栏同第1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
生2;第4栏和第5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
生3:第2栏同第1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乘了10,商没变’
4、师:你们能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吗?生组织语言,反馈:“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5、师:是不是乘以或除以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
生动手计算,教师巡视其中,找出解法典型的式子(即两边同时乘以零,商也为零的例子)让其板演,并讲解解题思路。
6、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三)应用规律,反馈练习
1、基础练习: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 = 8 ÷300=12 4000÷ =20
2、综合练习:1400000÷200000=
3、拓展训练:900÷25= 6000÷125=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是为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1、通过这节棵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节棵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的挖掘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数,理解生活中的小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准备:投影仪,直尺和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的黑板有多长吗?大家估算一下。
师:谁来帮我量一量,看看大家猜的准不准。(用直尺测量黑板,测得黑板长4米多出来3分米)
师,同学们,那多出的着3分米怎么用米来表示出来呢(分组讨论)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引出小数的概念,并出示小黑板: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里我们就常用小数表示。
2、师:我们来观察这把直尺,如果把1米看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把它改写成米要如何表示呢?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例题1。
3、根据学生所填结果,师明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为1位小数,并让学生想象分母是100的或者是1000的分数要如何化为小数。
4、师:我们再来看这把直尺,如果我把1米看做是100份,1份是多少米?如何用小数来表示?看做1000份呢?课件出示例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课本例题。
5、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是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的。(小黑板出示)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的数叫做小数。可以分别写作0.1、0.0
1、0.001...
6、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数间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和整数间的进率的关系是否一致。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件的进率是10.(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基础题:用小数来表示整数的份数。
综合题:理解0.345这种三位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把1看做一米)拓展题:用小数表示爱迪生的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生互助)
3、你对这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
数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师: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
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2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什么体育盛会吗?师:老师这里有一个04年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比赛的成绩表,我们来当一下小裁判看看哪个队厉害。(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迎合当下浓厚的奥运氛围,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奥运精神。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学生观察表格内的数学信息,师:大家看第一轮哪个队领先?大概领先多少?估算一下,告诉同桌。
2、师:裁判需要知道中国队具体领先了多少,要怎么知道呢?是不是列算式计算比较容易?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其中,更正学生所犯错误。让学生对小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大体的认识。
3、(出示第二轮结果)师:我们要想知道第二轮中国队领先多少需要怎么做?指名汇报。并统一方法:需要先将各队两轮成绩相加,然后再用中国队减去外国队的成绩。学生单独计算,小组交流结果,指名板演,并讲解解题思路。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所列算式尝试总结规律。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小黑板呈现学生所总结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5、师: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我们在计算中一般把小数得数末尾的0去掉。
师: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生举例如超市价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计算,合作总结出计算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良好迁移。
三、
深化练习,巩固新知1、基础练习:小数间的基本加减法。
2、实际练习:实际生活中的小数间的加减法
3、拓展练习:给全04年跳水成绩单,让学生连续计算出总成绩和之间的差距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明白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不同的吗?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本节课你的表现满意吗?
口算乘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你能说出日常所见的交通工具吗?(出示情境图)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反馈,课件呈现数学问题:“人骑自行车一小时行16千米,问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师:你能口算解决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口算乘法(板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2、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生1: 10×3=30 6×3=18 30+18=48 生2: 16 生3:20×3=60 ×3 4×3=12 48 60-12=48 师抓住生1算法教学算理即一个10乘3得30,6个1乘3得18,30与18的和得48。同时对不同的算法表示赞同。
3、教学例2,师呈现问题“列车1小时行160千米,问3小时行多少千米”让学生尝试口算,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明确算理一个百乘3得3个百,6个十乘3得180或16个10×3得480。
4、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5、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16×30= 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师说明算法:只把零前面的数字去乘一位数,然后积的后面填上相对的零。【设计意图】由算理的的挖掘面向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时间安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我们都是懂礼貌的孩子,客人来家里做客你们会给客人沏茶吗?(课件呈现情境图)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吗?
师:想让客人及时喝到茶,就要合理的安排时间。板书:时间安排。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为了能让阿姨尽快喝到茶,小明要做哪些事情,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
2、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师:你打算怎么做,想一想,写下来,算一算阿姨要等多少分钟然后把你的设计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3、指名汇报,让他生评议,得出正确的安排方法,课件呈现正确做法及所需的时间。
4、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指名谈见解,概括能同时做的时间,就是合理安排时间。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能够理解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推理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四舍五入”法以及求小数和整数近似数的异同点,并正确表述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课件出示)6859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情境图)那你们来看豆豆的身高是0.984米,要怎么表述比较合适呢?
【设计意图】结合先前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掌握,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促进知识间的迁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你打算怎么表述呢,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桌。
2、指名汇报。生1:豆豆高约0.98米
生2:豆豆高约1米。
教师让生1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并着重强调这是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3、教师抓住生2的描述,让学生集体讨论当保留一位小数时,近似数是1.0还是1比较准确。并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观察比较。师生集体总结1.0比1精确的程度较高。出示小黑板: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4、引导学生比较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求整数近似数的异同,重点复习“四舍五入”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各种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数位顺序,会读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会读亿以内的数,体会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并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了解、认识大数,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大的数。(课件出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你看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要怎么来看怎么来读呢?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亿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大数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师:请大家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想一想10个一千是多少?生:是一万。师:那再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看一看是多少?并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表示表示10个一万是十万。
2、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百万、千万、亿分别代表多少。指名汇报,教师明确。
3、师: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在这里都是表示的什么呢?指名回答(板书)
4、师:大家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名汇报。小黑板呈现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5、师:为了方便好记,我们通常使用数级这一概念,大家试着把这些数位归为数级,把结果和同桌比较一下,看看谁的简单好记。
6、师: 这些大数如何读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含两级的数怎样读?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指名汇报,教师明确读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知识
基础题:引导学生数亿以内的数。并说一说生活中你还遇见过哪些大数不认识。综合题:练习试读6407000,85000300.拓展题:让学生自己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级划分的认识
四、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1、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可以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课件显示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金牌数(表格)
师:这样用表格表述是不是不够简便明显呢?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依托奥运氛围,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体育精神教育。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根据学生反馈,课件条形统计图。
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并让其小组讨论折线统计图中有什么基本要素。指名汇报,教师汇总学生所提要素。
3、师: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学生反馈。教师小结并出示小黑板: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4、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回忆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出示相关图片。
5、师:折线统计图要怎样画呢?讨论一下,指名汇报,教师总结画法。并让学生尝试绘制“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师巡视期间,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三、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基础题:给出一幅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从图中所能得到的信息。综合题:给出病人的体温变化表,让学生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拓展题:收集一星期的本地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分析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垂直与平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的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观察和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我们美丽的校园里都有哪些体育设施(课件出示情境图)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这些体育设施有关系。
【设计意图】
1、依托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健康教育。
2、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及提出和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互助,探究新知
1、请你在脑海里想象出两条直线,划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先想在划比直接划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师巡视其中,找两条直线情况各不相同的学生让他们划在黑板上。 生:
3、师: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生尝试分类,组内交流。
4、师巡视指导,听取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种讨论出的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统一意见: “”是一类。“-----”是一类。师结合以前学习知识重点辨析“/” 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像这种看似不相交,实际上也是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分类的共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成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5、依托“-----”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师以在同一平面内为重点,帮助学生体会其中含义,师指明概念“平行线互相平行” 出示小黑板:在同一平面内无限延伸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依托“”问哪一种相交最特殊,特殊在哪?讲明垂线互相垂直,明确交点叫做垂足。师指明概念: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设计意图】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分层练习,巩固拓展
四、梳理知识,全课总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拼折法。
2、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如何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训练逻辑思维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课件出示一组三角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以及内角和并板书。
2、大家试着给这两个三角形评评理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在比内角和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拟人的情景来引发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让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并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填入记录表中。
2、师巡视其中,找出具有典型特点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板演,并标出量得的3个内角的度数。
3、让学生组内交流,看看发现了什么(180°或者接近于180°)。
4、师:那我们可以用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3个内角的度数到底是180°吗?(引导学生拿出硬纸片)师通过实物投影来引导学生运用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
5、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结论,课堂汇报,他生补充,师揭示准确的结论,表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并解决情境图中两个三角形的争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量一量、拼一拼中产生数学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基本训练:求简单的三角形内角和(给出两个角的度数求一个角的度数)。综合训练: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等边、等腰、直角)实践训练: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索经验去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生互动)
3、你对这节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梯形的面积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咱们校园里有哪些图形是你认识的吗?
(出示主题图)这辆车的车窗是梯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它的面积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师统一意见,用拼折法试着推导。师:我们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硬纸板,大家用拼一拼,剪一剪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来计算呢?
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参与其中,巡回指导。
2、指名汇报:生1: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生2:我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
生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实物投影,将学生作品课堂展示。并根据生3的拼法,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学生自主思考,指名反馈,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中自主探索知识,深化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师根据生1和生2的拼法让学生思考分别剪出的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并在小组中讨论,结合生3拼法尝试总结公式。
4、师生共同总结梯形的面积公式并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5、教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表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何表示?指名汇报,板书:
s=(a+b)×h÷2
6、教学例3,请学生读一下题目并谈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基础题:计算主题图中车窗的面积。
应用题:用直尺量出你身边梯形的各项长度并计算它的面积。综合题:运用以前的知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形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直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的特点并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角的两边是射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大家用过手电筒吗?其实手电筒的灯光也有数学知识,你们相信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直线、射线和角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通过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射线及线段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1、请你在脑海中想象出一条线段。划在作业本上。师:谁来帮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呢。找举手学生上来画线段,并提问线段的性质。
2.请你在脑海中想象出第二条线段,并将一端固定,一端无线延长。也划在作业本上,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的线叫做什么吗?想一想是不是和手电筒的光一样呢?那它有什么性质呢?学生独立思考。
3.请你在脑海中想象出第三条线段,并将线段的两端同时无限延长,划在作业本上,看看这是什么线,有什么性质呢?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先想在划比直接划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4、把你的作业本拿到小组中比较,讨论交流这三条线的性质和异同点。师巡视期间,找不同的学生分别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性质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师:角是怎么样组成的呢?教师课件出示角的图形,让学生联系刚才学的知识,分析下角是怎样组成的。指名汇报,教师明确角的概念。
6、师: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学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三、练习巩固,检测成效
基础训练:(给出一组图形)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射线?哪些是线段?
综合训练:出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连线,加深学生对其特点的认识。
拓展训练: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增长,如果你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咱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希望是什么,为什么?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图形分析,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简单植树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并且,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放学大家都要排队。那么我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排成一路纵队,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谁愿意来?
【设计意图】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请举手同学出来排队,并适时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生:两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每位同学之间有一米距离,一共有两个距离。师:对,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距离叫做间隔,并板书。
2、师:那么我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排在最后,大家看看有几米了。请举手同学上来排队。生:3米了,因为有了3个间隔。师:那么请大家试着总结下其中的规律。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3、师:请你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间隔知识吗?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设计意图】丰富素材是为了便于学生在对比中抽象概括出其中规律。
4、教学例1,让学生尝试作答,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指名汇报,教师明确答案。
5、将例题变式,变为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是否还适用这一规律。生独思,动手计算,指名汇报。他生评议修正。总结出规律即:
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师板书。
6、生独立完成例二试题,师指导明确答案。
(三)分层联系,拓展延伸
基础题:全长2000米,每50米安一个路灯(两端都安)一共需要多少路灯。综合题:已知一条公路一共有36棵树,每6米种一棵,求公路全长。(两端都种)。拓展题: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分层联系可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梳理知识,内化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这节课直接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设计稿小学篇三
教学设计稿
我所设计的课程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框题《学会调控情绪》,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课后活动延伸等方面来谈谈自己关于这堂课的课堂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全课内容来看,《学会调控情绪》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初步认识情绪是什么的基础上,了解到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指导学生把握自己的情绪特点,并且合理地调节和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对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容易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知道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能力目标: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已的情绪。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到调控自已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在尊重、关注他人感受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情绪需要调控可以调控。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这是一个变化激烈又矛盾的阶段。自身情绪丰富而强烈、不稳定、难自控的特点,让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而这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知道情绪需要和可以调控,是自觉调控情绪的基础。因此认识情绪需要和可以调控,便成为本框的重点。
难点:了解和正确运用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
因为知道情绪可以调控,关键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运用,而这又受到初中生的阅历水平、思维能力、自控能力的限制,因此引导学生将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运用到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成为本框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有人把它称为“人生历程的十字路口”。学生情绪表现丰富而强烈、波动性较大、不稳定,不成熟。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等的形成都与情绪的调控密切相关。因而,针对学生情绪发展的这些特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把握自己情绪的特点,学会合理的宣泄与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和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法运用:
根据以下几方面确定我的教法:
一、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因此,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思品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成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
二、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1、启发式教学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主动思维。
2、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心灵,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小组合作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指导:
从这些方法考虑学法指导:
一、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师生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1、合作学习探究法: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2、问题讨论法: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教学理论的要求。
3、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及时归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最近有点烦》歌曲mv,听了这首歌,大家有类似的感受吗?(学生讲述,并且和学生适当交流一下自己的相关经历和感受)
设计意图:一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参与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顺利自然完成导课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2.新课教学:
成长中的我们,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这烦恼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与父母、同学之间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学会调控情绪。(1)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板书)
阅读与感悟(多媒体显示)《骆驼和玻璃瓶的故事》
一天,一只骆驼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跋涉,正午的太阳晒得它又饿又渴、焦躁不安。不小心踩在了一只玻璃瓶上.差点摔上一跤,心情极度烦躁的骆驼大怒,就踢了瓶子一脚,不走运的是玻璃瓶被踢碎了,碎片还扎伤了它的脚.伤口流出的鲜血引来了凶狠的嗜血野狼,狼群的围追堵截,使得骆驼疲于奔命,又添加了不少伤口.最后骆驼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背阴处,正准备好好的休息一番,不曾想却是误入了食人蚁的老巢.食人蚁在鲜血气味的导引下,一涌而出,霎时间便覆盖了骆驼的身躯.骆驼临死时不禁想到:"自己为什么要和一只玻璃瓶赌气呢?"
老师提问:请各位同学分组讨论一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老师归纳:消极的情绪有时就像一头脱僵的野马,会使我们冲动、消极、无所事事,甚至做出一些像骆驼那样后悔不已的事情,造成不良的后果。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花季和雨季,也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则相反。人生坎坷,一个人难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但我们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上对应内容的插图及相关链接。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再适当组织引导,探讨并得出相应结论:首先,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情绪表现呢?(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会使人的情绪感受不一样。)其次,情绪于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态度有甚么关系?(情绪与个人的态度紧密相连,一个态度乐观的人往往具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表现。)最后总结: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再通过一些名句“换个角度看问题,一片海阔天空”、“当四周的门都关上的时候,上帝会给你开另一扇窗”等加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与感悟。也可以适当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有趣经历。
设计意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目的是想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得出相关结论,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明白情绪是可以调控的,只要我们改变态度,就可以拥有积极的情绪。
过渡: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会导致情绪低落,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2)排解不良情绪(板书)
首先案例分析(多媒体显示):2010年3月23日7时20分左右,正逢孩子上学的时间,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手持砍刀,连续砍伤砍死13名小学生,已有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受伤孩子目前正在南平中医院和市立医院全力抢救。制造这起血案的是一名有着将近20年行医经历的医生,于去年辞职后,一直处于待业状况。据犯罪嫌疑人供认,作案动机是在生活中觉得处处不顺,觉得活着没意思。
思考:不良情绪与犯罪有什么关系?你的启示是什么?让同学讨论之后,老师在同学们结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良情绪有时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会使人的情绪失控,甚至做出一些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所以情绪需要调控,对情绪多变的青少年来说,更应如此。
让同学进行“写一写,说一说”的活动:让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的烦恼。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与同学交流。然后大家根据这些烦恼,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觉得要如何解决这些烦恼。
接下来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探究,讨论:我是用什么方法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情的?各组选一名代表依次向全班交流,老师板书记录学生的不同调节方法,根据各组归纳的方法多少展开竞争,可适当用语言和掌声鼓励。最后,老师点拨,把学生的做法分类归纳为: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理智控制法等,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如自我暗示法,让全班同学站起来以最大的声音朗诵积极的暗示语等。板书时要注意将排解情绪的方法分类,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分开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学生身边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出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内化,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去调控不良情绪,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达到知行统一,实现突出重点,达到本课教学目标。(3)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本p67的李晔和薛阳的材料,思考:他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情绪的表达是否只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情境为切入点,目的是通过层层设疑,直攻难点,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发泄情绪时应该要学会关心他人,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思考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明白发泄情绪时要学会关心他人的道理。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知识。
六、课后活动延伸:
我认为情绪这些涉及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初中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不只是简单地布置课后习题,根据教师自己的经验向学生推荐相关电影和书籍,如《美丽心灵》等,可以建议学生养成记日记或者是向老师、家长倾诉的习惯,多沟通交流,避免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教学设计稿小学篇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二)难点、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解决办法
1、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2、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最佳方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默读,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批注。
3、小组研讨。
4、班上汇报、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呀!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读了课文以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板书:8跳水
(二)初读课文
l、观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1)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3)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4)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已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二)难点、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解决办法
1、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2、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最佳方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默读,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批注。
3、小组研讨。
4、班上汇报、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呀!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读了课文以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板书:8跳水
(二)初读课文
l、观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1)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3)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4)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已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帮助:给学生提供图片投影片或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6)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7)训练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l)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l)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2)其他办法也许会有:
①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
②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
③求助飞机援救。
(3)分析每种办法的可行性。
让学生感悟出铺棉被既费时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用人接因距离太远冲击力过大也不一定安全;求助飞机则更需要时间。比较之后,学生不得不佩服船长,因为他的办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指导书写生宇
(五)布置作业
1、通过上网查寻或其他方式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教学设计稿小学篇五
《撰写演讲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读
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以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三大任务为轴心,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撰写演讲稿是关键,因为它上承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下接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体现了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学习过程。
从演讲词的文体特征来看——
在任务一“学习演讲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演讲词的主要特点,即要有针对性,“讲”得要鲜明;有条理性,“讲”得要清晰;要有现场感,“讲”得有感染力。而在“撰写演讲稿”这一任务中,我们要学习的是怎样写出演讲词的特征,即怎样写得有针对性,怎样写得有条理,怎样写得有现场感。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最近发展区来看——
八年级学生以前对演讲有所接触,但大都是将演讲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演讲的主要特点不甚了解,对演讲词的写法更为陌生。
从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来看——
从任务一“学习演讲词”到任务二“撰写演讲稿”,是由读到写,由输入到输出,符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规律。但“读书破万卷,下笔入有神”又告诉我们,“阅读”只有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做到“下笔如有神”。学生仅仅通过四篇演讲稿的学习,就要撰写出一篇演讲稿来,是有一定困难的。
叶圣陶先生在《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一书中写道:“写作是‘行’的事情,不是‘知’的事情。要动脚,才会走;要举手,才会取;要执笔,才会写作;看看文章作法之类只是‘知’是事情,虽然不一定有什么害处,但是无异于写作的‘行’是显然的”。可见,写作,必须要在“写作”中去学习。
三、教学目标
1.探究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2.初步尝试演讲稿的写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首先,给学生一个小任务热身,我问他们:假如有三场演讲同时在我们学校举行,他们的演讲题目如下:
(1)请不以结婚为目的地恋爱吧
(2)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
(3)学霸和学渣的真正差距
请他们说说,哪一场演讲最受同学们的欢迎?
交流,明确: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第三场,是因为这一场演讲最切合初中生的年龄和身份,最能满足初中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演讲,才是成功的演讲。“针对性”,就是演讲词的特点之一。
(二)教学活动之一:填表格,梳理演讲词的特点
◆1.具有针对性是演讲词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演讲词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特点?顺势再交给学生一个小任务:根据课文完成梳理演讲词特点的表格。
学生在单元任务一“学习演讲词”的基础上,可以很快完成表格,形成答案:演讲词要写得有针对性:1.考虑到场合2.考虑到听众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心理需要求;要写得有条理性:1.各部分结构有内在逻辑关系2.使用标志性语句或词语区别层次;要写得有现场性:1.词语尽量口语化2.句式多用短句3.使用修辞方法增强表达效果4.善于使用故事
过渡:知道了演讲词的特点,那么,怎样写出演讲词的特点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不妨从开头入手学习写作演讲词。
(三)教学活动之二:仿开头,学习写出演讲词的针对性
◆1.本单元四篇演讲词的开头各具特色,让学生再次阅读《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开头,探究:怎么写出演讲词的针对性?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笑声)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学生交流,明确:这个开头是直接与现场听众对话,充分考虑了现场听众的身份、年龄和心理需求,这种“从现场氛围入手”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演讲词的针对性,因此开场便紧紧抓住了听众。
◆2.假如你回到小学母校,给六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以“我的梦想”为题发表演讲,请你仿照王选用“从现场氛围入手,拉近与听众距离”的方法写开头。
师生交流后,老师可以出示自己写的一个开头:亲爱学弟学妹,看到你们亮晶晶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那时,我也坐在这间教室,坐在第二排第三列的位置上。是班主任李老师,把梦想的种子种到了我的心里。你们是不是很想知道,李老师种到我心里的梦想是什么?
同时给学生明确:“看到你们亮晶晶的眼睛”“我也坐在这间教室”这些语句正是运用“从现场氛围入手”的方法,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这样的开头,注意了演讲的场合、对象,体现了演讲词的针对性。
过渡:有了好的开头,怎样结构全篇演讲词?接下来进入教学活动三。
(四)教学活动之三:拟提纲,学习写出演讲词的条理性
听现场演讲与阅读文章的不同在于,听众无法像读者那样反复阅读,慢慢思考。因此,演讲稿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
1.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摘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的关键句,完成全文的思维导图,并且探究:从全文来看,四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从(二)(三)两部分来看,它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学生交流,明确:将文中表意明确的两个中心句摘录下来,填入思维导图中,便形成了全文的结构提纲。
从全文来看,是总——分——总的关系,开头提出“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这个问题,结尾用“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答;而中间(二)(三)两部分则是按照由过去——现在的时间顺序展开,并且形成一种对比关系。
由此可知,演讲稿各个部分之间,都是由凝练的表意明确的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衔接起来的。演讲稿写作中要使用这样的句子来显示行文的思路,帮助听众迅速把握演讲的内容。
◆2.仍以《我的梦想》为题撰写演讲稿,你打算怎样来安排演讲稿的结构?(一)
我是一个
有梦想的人
(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拥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快速完成作业。
又将提炼哪些语句来标志你的观点和思路呢?请仿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结构,写出你的提纲。
师生交流,老师展示《我的梦想》写作提纲示例,明确:整篇演讲词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头表明“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结尾呼应开头表达愿意为梦想而努力的决心;“分说”部分由“小时候的梦想”和“现在的梦想”两部分组成,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又在对比中展现了“我”的思想成长。每一部分都用中心句领起,文章思路明晰,层次清楚。
(五)教学活动之四:改片段,写出演讲词的现场感
演讲稿和一般文章相比,语言表达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那就是要突出现场感。什么叫现场感?即能够将听众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的语言感染力。怎样写出现场感来?
1.安徽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得主刘媛媛有一个题为“面对不成功的人生”的演讲。请你阅读下面两段演讲词,探究:刘媛媛采用的是哪一段演讲词?
片段一:我是北大的,但高中的时候谁都想不到我是一个差等生,是那种不写作业全年级两百多人我考一百八十多名的那种差等生,然后有一天这个差等生突然异想天开想要考北大,然后像个神经病一样去努力,当然高考的时候我还是没考上。有人说你失败了,我失败了吗?承认失败多容易啊,比那种日复一日的那种坚持跟忍耐容易多了!但是我不服气!四年之后考研我又考回北大了。
片段二:我们要相信乌云之中必有甘霖,困境之中必有祝福。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自己能坚持不懈的去追求,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梦想的实现!
学生交流,明确:刘媛媛演讲时用的是第一段演讲词。因为第一段演讲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面对不成功的人生”时应该采取的态度,而第二段是用凝练的语言论述“面对不成功的人生”时应该采用的态度。讲故事比讲道理更有感染力,更能激发现场听众的情绪,更有现场感。因此我们在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使用故事来增加演讲的现场感。
2.播放刘媛媛演讲这一节时的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演讲词的现场感。
3.下面是一个同学以“我的梦想”为题写的一个演讲词片段,请你帮他修改,补写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向听众表达“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就可以实现梦想”的感悟。
原稿:亲爱的同学,你有梦想吗?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有梦想就要勇敢去追求!我相信,坚持不懈的人,是一定可以实现他的梦想的!
修改稿参考:亲爱的同学,如你们所看到的,我是一个胖子,每次体育课跑1000米就是我的噩梦,那种气喘吁吁、喉咙冒烟、胸口生疼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可是,我竟然在好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迷你马拉松。这不是找罪受吗?确实,是自讨苦吃!但,人不疯狂枉少年啊!比赛那天,开跑几分钟,我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都想打退堂鼓了。两旁观赛的观众们看见我,使劲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给我加油;每一个经过我身边的跑友都鼓励我“坚持!”。我重新燃起了斗志,心里想就是走也要走完全程!最后,我,这样一个胖子,竟然完成了迷你马拉松赛程。当我看到等在终点的妈妈向我竖起的大拇指时,我都不敢想像这是真的!就是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只要我们自己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梦想的实现。
师生交流,明确:增强演讲稿现场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从现场氛围入手,与听众对话;大量使用口语和短句;使用生动具体的故事。修改稿就是使用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动具体的故事,而且大量运用口语、使用短句来讲述这个故事,因此极大地增强了演讲的现场感,使演讲具有了感染力。
(六)教学活动之五:撰写演讲稿
1.写作:从下面的四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尝试着撰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600字。
◆ 我的梦想
◆ 让爱永驻心中
◆ 书香,伴我成长
◆ 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校刊主编、校广播站总监、志愿者服务团团长等,你准备竞聘其中某个职务。试撰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2.评改:相互交流,然后修改自己的演讲稿,为接下来的演讲赛作准备。
五、板书设计
1.填表格,梳理演讲词的特点
2.仿开头,学习写出演讲稿的针对性
3.拟提纲,学习写出演讲稿的条理性
4.改片段,学习写出演讲稿的现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