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财务会计读后感篇一
威廉·h·比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是推动实证会计研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财务呈报:会计革命》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会计价值观的范式变革,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经典会计学著作。其立论深刻,论证严谨,结论可靠。
作者将会计价值观从计量观到信息观的转变评价为一场深刻的会计革命。计量观产生于完美和完全市场,核心思想是以会计收益准确反映经济收益。信息观则放宽了对完美和完全市场的假设,将会计呈报的功能仅定位在提供能够改变投资者未来预期的增量信息上。深入阐述了财务呈报有待深入研究的两个基础问题:一是处于现行财务会计结构中心位置的应计制会计的功用问题,二是作为财务呈报环境主要构成的财务呈报规范的功用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h·比弗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财务呈报正处在从经济收益计量观向信息观转变的过程中。其由之前向投资者提供用以评价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转向帮助投资者决定如何在当前消费和投资之间分配财富,以及如何在各种证券之间配置所需资金。比弗将这一过程称为会计革命。他还针对21世纪的财务报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废弃掉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格,而采用综合数据库方法加以展示的话,那财务报告将会是什么样子?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出答案。
事实上,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角度,以上问题是不可能得出答案的。
正如比弗所说,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外部投资者的需求。外部投资者需要在不同投资方案中进行选择、取舍,为此需要有统一的、公认的会计准则作为对外财务报告的通用标准。财务会计准则聚焦在与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相关的确认、计量、记录、编制和列报方面。所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相关性,最终还要落实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上。
而这种可比性,虽然也可被理解为决策有用性,但这里所指的决策者,更多的是指投资者或外部决策者,而非企业内部决策者。
美国《管理会计公告》的出现,使得这一困扰迎刃而解。管理会计更多地着眼于提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防范企业风险的需要,其服务
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各级决策者。它涵盖了企业的管理决策、设计规划与绩效管理系统,管理会计师可利用其在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技能帮助管理者制定及实施组织战略。可见,管理会计的范畴要远大于财务报告,几乎涵盖了企业需要运用到分析和决策的所有领域,它给企业各级决策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不仅如此,当今世界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超出了比弗当初的想象。步入21世纪以来,企业的组织形式、技术、市场等各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变化,更加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和情感需求。而会计界对此普遍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关注。
随着3d打印机等新技术的出现,制造业将有机会突破人力资本居高不下的困境,劳动密集型企业凭借压低员工福利所取得的竞争优势将不能持续。假以时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再配合以个性化产品制造软件的爆发式增长,由企业来提供大部分的日常产品和服务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
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来看:管理大师、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稻盛和夫所推崇的阿米巴经营方式弥合了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鸿沟,实现了全员的信息共享;以sap、oracle为代表的erp平台建设,将企业管理和会计信息化建设融为一体;而可扩展式商业语言的出现,打破了会计专业人士对会计信息的垄断;对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甚至可以得出远比财务报表信息更及时、更可靠的决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还需要保留大量的专职财务会计人员吗?从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以及物流配送方式来看,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网络交易异军突起,配之以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零售业格局在未来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局面。同时云计算和远距离海量信息传输技术的出现,又催生了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未来汽车可以实现无人驾驶、物物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沟通和交互控制,生产效率将大幅提升。
会计人员如何应对?
企业革命已然发生,会计革命也势在必行。有人调侃说,中国会计人员的失业率将取决于sap产品的降价幅度。让人难以轻松的是,这个调侃很有可能变成现实。目前中国1400万财会人员中,90%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可能在未来5年内完全过时。而剩下的140万会计人员,如果不能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也将在随后几年丧失竞争优势。
对于广大会计人员来说,该如何应对?尽快实现职能转换可能是唯一的应对之道。会计人员应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眼光,能够组建跨职能团队,了解市场需求并管理竞争情报,理解并积极实施互联网电子商务,同时把握机会和风险,开源节流,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对绩效进行评价和奖惩。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做这些事情时,必须要秉持胜任、保密、正直、诚信的职业道德原则。而所有这些,在管理会计公告中都有系统的阐释,并提供了开展相关工作所需的工具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的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应实现企业运营及业务内容更深入的结合,并尽早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弥补,建立起商务逻辑思维框架,提升其商业判断力。此外,在全球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下,还应尽早养成国际化视野,关注国际同行业企业以及会计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在这方面,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已经做出表率。他们已经要求财会负责人必须要熟悉企业的运营。因为,在erp实施环境下,企业资源变化与会计报表已经可以实现联动。传统会计人员的确认、计量和记录职能已经被极度压缩,未来财务人员的主要职能将更多的集中在对财务报表的前提、假设、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把握上。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企业形态革命、业务模式革命以及会计信息系统革命的进程中来。
由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所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不断强调用户需求。aicpa主席robert mednick曾经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鉴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会计人员不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高校会计教育不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在会计变革的大趋势下必将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尽快用信息技术将自己武装起来,减少对信息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发展和变革的脉搏。
财务会计读后感篇二
学习执行力
心得体会
本部门通过对余世维教授《赢在执行》讲座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特别是让我明白了做一个有执行力的人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化的成长的重要性。一句话概况即为:个人执行力决定个人的成败,企业执行力决定企业的兴亡。执行力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这是执行力最简单也是最精辟的解释。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的执行力,却是很多个人、团队、企业所欠缺或者说是不完备的。下面我就从提升个人执行力方面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个人执行力是指每一单个的人把上级的命令和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没有任何借口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能力。团队执行力是指一个团队把战略决策持续转化成结果的满意度、精确度、速度,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一个优秀的员工从不在遇到困难时寻找任何借口,而是努力寻求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出色完成任务。要提升执行力,就必须学会在遇到阻碍时不找借口而是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摒弃囫囵吞枣式的盲目执行。有些员工把简单重复上级团组织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看着是贯彻执行,好像是上级组织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的忠实执行者,其实不然。把上级精神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条式地执行,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精神,而是对上级精神的消极敷衍。
三、避免老套陈旧的之行方式。不少员工还是习惯于用开会、发文、写总结的办法抓工作,似乎工作就是开会,发文就是工作,写总结就是工作效果,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用会议、发文形式安排、督促工作,显得规范、正统,具有权威性。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自觉不自觉地把开会、发文、写总结当成推动工作的“万能钥匙”,这导致个别基层团组织工作不踏实,只会做表面文章。
四、执行需要培养自己的自觉习惯,摒弃惰性。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而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工作中常有的状况就是:面对某项工作,反正也不着急要,我先拖着再说,等到了非做不可甚至是领导追要的地步才去做。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拖拉办事的工作风格,这其实是一种执行力差的表现。执行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改变心态,形成习惯,把等待被动的心态转变为主动的心态,面对任何工作把执行变为自发自觉的行动。
五、执行需要加强过程控制,要跟进、跟进、再跟进。有时一个任务的完成会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这主要是工作过程未管控所造成的。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每项工作都制定进度安排,明确到哪天需要完成什么工作,在什么时间会有阶段性或突破性的工作成果,同时要自己检查计划实施的进度,久而久之,执行力也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六、执行更需要团队精神。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喝水的故事:当庙里有一个和尚时,他一切自己做主,挑水喝;当庙里有两个和尚时,他们通过协商可以自觉地进行分工合作,抬水喝;可当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时,问题就出现了,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愿意干,其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水喝。这则寓言使我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在完成一项任务时,缺乏团队协作的结果是导致失败。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在做工作时,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提醒,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因此作为部门的一份子,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执行力,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双赢。
陈世泽
2011年8月22日
财务会计读后感篇三
财务会计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它是指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和图式,对成本、利润、业务量与单价等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其变动的规律性,以便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目标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会计分录是由应借应贷方向、对应账户(科目)名称及应记金额三要素构成。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四、1、(1)被没收的财务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
(2)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即弥补超过用所得税的利润抵补期限,按规定用税后利润弥补的亏损。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即按税后利润扣除前两项后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金的50%时可不再提取。盈余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亏损或按国家规定转增资本金。
(4)提取公益金。公益金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
(5)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业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年度向投资者分配。
2、
财务会计读后感篇四
《财务会计》测验
(限时半小时)
姓名:学号:
一、判断题(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并将错误改正)。
1.在物价上涨期间,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的收益计量过于乐观。
2.在定期盘存制下,年末的商品存货数量通过实物盘点确定。
3.累计折旧在损益表上反映。
4.一个公司在2011年12月1日支付了未来12个月的租金12 000元,则在2011年12月31日的调整分录为:
借:租金费用1 000
贷:预付租金1 000
二、简答题。
1.现代会计为什么要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坚持该原则带来的问题又是什么?
2.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各自反映的内容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
三、
业务题,做分录。[资料]某公司2011年12月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销售产品一批,计500件,单价100元。货已发出,款尚未收到。发货
时代垫运费1000元。
〈2〉基本生产车间领用甲材料1000公斤,单位成本60元,用于a产品生
产;同时,领用润滑剂一批,计450元。
〈3〉本月应付员工工资为860000元,其中:企业总部管理人员工资400000
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00000元,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工资360000元(假设基本生产车间仅生产一种产品,即a产品)。
〈4〉期末,“应收账款”帐面余额为4000000元,“坏帐准备”帐面余额(贷
方)为12000元。按应收账款余额的1%计提坏帐准备。
〈5〉本月已完工入库产品800件,其生产成本为64000元。请结转完工产品
生产成本。
财务会计读后感篇五
财务会计读后感
财务会计读后感
把2011年第六期《财务与会计》杂志大多数文章仔细读了遍,有点感悟和大家聊聊,财务会计读后感。
《研经品典 启智取道-人物篇》是读的非常细致的首篇文章,也读的酣畅淋漓。其实这篇文章是在说会计人应该有的精神气质,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一定的高度是写不出这样功底深厚的文章,也难怪在网络流传比较广。只是,上层有了呼声,基层是否有回音呢?期待能读到各界会计人对此的感悟。
《“三否定”决策模式》印象最深刻的是,董事长只有否定权没有赞成权,这在一个企业的决策权分布上值得细细的琢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创新。美中不足的是,通篇的理论,没有一个完整的例子来配合说明。《关于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应该说是一篇标准的研究论文,也是一篇程序化的写作,主题换一下样本换一下可以写很多篇文章的,关键在于对数量经济学的掌握。《信托公司声誉风险的成因及管理策略》也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仍旧是没有一个案例来支撑,就给人感觉不够丰满。
《基于财务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引资后果研究》是我喜欢的一篇文章,很有说服力,从这些案例的研究能够给人清晰的脉络,这是很不容易的。《讨论与争鸣》栏目的四篇文章内容能理解,就是读的头疼,需要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的推进,有半点的跟不上理解就容易出现偏差,一般来说遵循会计准则核算类的内容发挥空间都不是特别大,只能是深挖。《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认定条件解析》一文,恰好刚在mpacc学了相关的内容,读起来很轻松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但是写起来可以洋洋洒洒很多文字的,可以用专著来叙述,也可以一页纸来谈,看如何把握了,读后感《财务会计读后感》。
《来稿撷萃》是我喜欢的栏目,每篇文章都有闪光点的地方,大都是来自实务中的思考,这样的文章空话套话假话废话是比较少的。个人喜欢的类型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有些全篇的理论,都是要如何如何,成了单位内部的流程介绍了,要不就是万能讲话稿。以《浅析通货膨胀下中小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题目立意非常好,有行业有背景才有故事,面临的困境说的很到位,但是解决方法就语焉不详了,其所谈到的措施肯定有效,但是有效的程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占大头的这些业务的成本是刚性的。
《审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成就与挑战》中,作者展示了全球的视野,其实应该是更多的篇幅以写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单纯几页的内容还是有些尴尬,意犹未荆《预算绩效管理中的政府会计问题》挺全面的,平时接触不到这方面的内容就不好评判。《若干会计、税务处理问题答疑》应该是深受基层会计喜欢的吧,每次看完都觉得自己掌握好多。
征文栏目中的第二篇,《勤勉事干理好财》如果是记者去采访写出来的,就和杂志的风格一致了,现在看觉得别别扭扭的,人为加工的痕迹太明显了;老刘写的那篇真情告白,就比较朴实一些。
由于工作需要,个人平时接触的论文比较多,
总结
了几个方面,其一是写的人的身份和内容相符,养猪场的写养猪成本管理,而不是写电力行业、运输行业或整个会计行业的,一看就是假的;其二越细致越真实,尤其是写自己身边的业务,必须要写套话(科学决策、科学领导)之类的,尽量减少篇幅;其三是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问题都好说,都在那里摆着,如何解决呢?总不能说问题是领导不重视,解决办法是让领导重视,但就是不说最关键最有价值的如何让领导重视,这样的就是废话了。我数了下篇幅,会计司解释类或法规类的文章有20页,占总篇幅的三成了,我在想这部分内容能否以增刊或者活页的形式发行,这样就成一个体系了,不占用宝贵的杂志篇幅,可以刊登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