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够使用venn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像对抽象概念理解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2)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创设情境
(1)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全体作为一个集合,按学科兴趣划分子集,让他们亲身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
2、探究新知
(1)通过venn图,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并集的含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2)解剖分析:
1、所有:不能认为ab是由a的所有元素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简单平凑,要满足集合的互异性,相同的元素即a和b的公共元素只能算作并集中的一个元素
2、或: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3、用venn图表示ab:
(3)完成教材p8的例4和例5(例4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5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具体画出a与b相交的venn图)
(5)交集的含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和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6)解剖分析:
1、且
2、用venn图表示ab:
(7)完成教材p9的例6(口述)
(8)(运用数轴,答案为)
3、巩固练习
(1)教材p9的例7
(2)教材p11#1#2
4、小结作业:
(1)小结:
1、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
2、并集与交集的区别(符号等)
(2)作业: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
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于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由此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让学生观察这样三个集合
集合a={1,3,5},b={2,4,6},c={1,2,3,4,5,6}并让学生思考集合a、集合b并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对以上集合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容易得出集合c里面的元素由集合a或b里边得元素组成,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并集,得出并集的概念后我会引导学生发现并集里边的关键词“或”字,(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或”字的理解,我会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书记或主任去开会,这里有三层意思:(1)书记去开会,(2)主任去开会,(3)书记和主任都去开会类比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并集中“或”的三层意思)
引入并集的符号“”,并用数学语言描述a与b的并集:或}介绍veen图
通过对书上例4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求解并集时出现相同的元素我们只能算一次,这是由集合的互易性确定的,由此复习了集合的互易性,
再对例5的讲解,让学生会用数轴来求解并集,
学生学习了并集含义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a={1,2,3}b={3,,4,5}c={3}让学生类比并集的方式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集合c里面的元素在集合a且在集合b里面,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交集,
引导学生发现交集里面的关键词“且”,介绍交集的符号“”用数学语言表示交集:且};介绍veen图
对书上例6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集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是学的兴趣,并学会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两个集合的交集,
例7:让学生了解当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即两个集合没有公共部分的时候,他们的交集不是不存在,而是他们的交集为空集,由此复习了空集的概念,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练习,
在以上的环节中,老师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的知识在创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点评,让学生思想尽量发挥完善。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教材:集合的概念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 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 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 {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集合的三要素: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 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a (或a(a)
例: 见p4—5中例
四、练习 p5 略
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
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
数学式子描述法:例 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或{x:x-3>2} 再见p6例
六、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例题略
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七、用图形表示集合 p6略
八、练习 p6
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
九、作业 p7习题1.1
第二教时
教材: 1、复习 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
目的: 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
复习:(结合提问)
1、集合的概念 含集合三要素
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
4、关于“属于”的概念
例一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
解:{x|x2=x}={0,1}
比2大3的数的集合
解:{x|x=2+3}={5}
不等式x2-x-6<0的整数解集
解:{x(z| x2-x-6<0}={x(z| -2
过原点的直线的集合
解:{(x,y)|y=kx}
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
解:{(x,y)| 4x2+9y2-4x+12y+5=0}={(x,y)| (2x-1)2+(3y+2)2=0}={(x,y)| (1/2,-2/3)}
使函数y= 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x|x2+x-6(0}={x|x(2且x(3,x(r}
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一课 含思考题、备用题
处理《课课练》
作业 《教学与测试》 第一课 练习题
第三教时
教材: 子集
目的: 让学生初步了解子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同时了解等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概念。
过程:
一 提出问题:现在开始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两种关系:“包含”与“相等”两种关系。
二 “包含”关系—子集
1、 实例: a={1,2,3} b={1,2,3,4,5} 引导观察。
结论: 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则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 (或b(a)
也说: 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2、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 (或b(a)
注意: (也可写成(;(也可写成(;( 也可写成(;(也可写成(。
3、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 φ(a
三 “相等”关系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 即: a=b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
② 真子集:如果a(b ,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
③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④ 如果 a(b, b(c ,那么 a(c
证明:设x是a的任一元素,则 x(a
a(b, x(b 又 b(c x(c 从而 a(c
同样;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⑤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四 例题: p8 例一,例二 (略) 练习 p9
补充例题 《课课练》 课时2 p3
五 小结: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等集的概念及其符号
几个性质: a(a
a(b, b(c (a(c
a(b b(a( a=b
作业:p10 习题1.2 1,2,3 《课课练》 课时中选择
第四教时
教材:全集与补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全集与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过程:
一 复习: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
提问(板演):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c={6与10的正公约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 a=(1,2,3,6}, b={1,2,5,10}, c={1,2}
c(a,c(b
二 补集
实例:s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
集合b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结论: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 csa 即 csa ={x ( x(s且 x(a}
2、例:s={1,2,3,4,5,6} a={1,3,5} csa ={2,4,6}
三 全集
定义: 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如:把实数r看作全集u, 则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四 练习:p10(略)
五 处理 《课课练》课时3 子集、全集、补集 (二)
六 小结:全集、补集
七 作业 p10 4,5
《课课练》课时3 余下练习
第五教时
教材: 子集,补集,全集
目的: 复习子集、补集与全集,要求学生对上述概念的认识更清楚,并能较好地处理有关问题。
过程:
一、复习:子集、补集与全集的概念,符号
二、辨析: 1。补集必定是全集的子集,但未必是真子集。什么时候是真子集?
2。a(b 如果把b看成全集,则cba是b的真子集吗?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cba是b的真子集?
三、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二、第三课
作业为余下部分选
第六教时
教材: 交集与并集(1)
目的: 通过实例及图形让学生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过程:
复习:子集、补集与全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提问(板演):u={x|0≤x<6,x(z} a={1,3,5} b={1,4}
求:cua= {0,2,4}。 cub= {0,2,3,5}。
新授:
1、实例: a={a,b,c,d} b={a,b,e,f}
图
公共部分 a∩b 合并在一起 a∪b
2、定义: 交集: a∩b ={x|x(a且x(b} 符号、读法
并集: a∪b ={x|x(a或x(b}
见课本p10--11 定义 (略)
3、例题:课本p11例一至例五
练习p12
补充: 例一、设a={2,-1,x2-x+1}, b={2y,-4,x+4}, c={-1,7} 且a∩b=c求x,y。
解:由a∩b=c知 7(a ∴必然 x2-x+1=7 得
x1=-2, x2=3
由x=-2 得 x+4=2(c ∴x(-2
∴x=3 x+4=7(c 此时 2y=-1 ∴y=-
∴x=3 , y=-
例二、已知a={x|2x2=sx-r}, b={x|6x2+(s+2)x+r=0} 且 a∩b={ }求a∪b。
解:
∵ (a且 (b ∴
解之得 s= (2 r= (
∴a={ ( } b={ ( }
∴a∪b={ ( ,( }
三、小结: 交集、并集的定义
四、作业:课本 p13习题1、3 1--5
补充:设集合a = {x | (4≤x≤2}, b = {x | (1≤x≤3}, c = {x |x≤0或x≥ },
求a∩b∩c, a∪b∪c。
《课课练》 p 6--7 “基础训练题”及“ 例题推荐”
第七教时
教材:交集与并集(2)
目的:通过复习及对交集与并集性质的剖析,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交集、并集的定义、符号
提问(板演):(p13 例8 )
设全集 u = {1,2,3,4,5,6,7,8},a = {3,4,5} b = {4,7,8}
求:(cu a)∩(cu b), (cu a)∪(cu b), cu(a∪b), cu (a∩b)
解:cu a = {1,2,6,7,8} cu b = {1,2,3,5,6}
(cu a)∩(cu b) = {1,2,6}
(cu a)∪(cu b) = {1,2,3,5,6,7,8}
a∪b = {3,4,5,7,8} a∩b = {4}
∴ cu (a∪b) = {1,2,6}
cu (a∩b) = {1,2,3,5,6,7,8,}
结合图 说明:我们有一个公式:
(cua)∩( cu b) = cu(a∪b)
(cua)∪( cub) = cu(a∩b)
二、另外几个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
a∪a = a, a∪φ= a , a∪b = b∪a.
(注意与实数性质类比)
例6 ( p12 ) 略
进而讨论 (x,y) 可以看作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a∩b 是两直线交点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同样设 a = {x | x2(x(6 = 0} b = {x | x2+x(12 = 0}
则 (x2(x(6)(x2+x(12) = 0 的解相当于 a∪b
即: a = {3,(2} b = {(4,3} 则 a∪b = {(4,(2,3}
三、关于奇数集、偶数集的概念 略 见p12
例7 ( p12 ) 略
练习 p13
四、关于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规定:集合a 的元素个数记作: card (a)
作图 观察、分析得:
card (a∪b) ( card (a) + card (b)
card (a∪b) = card (a) +card (b) (card (a∩b)
五、(机动):《课课练》 p8 课时5 “基础训练”、“例题推荐”
六、作业: 课本 p14 6、7、8
《课课练》 p8—9 课时5中选部分
第八教时
教材:交集与并集(3)
目的:复习交集与并集,并处理“教学与测试”内容,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技巧。
过程:
一、复习:交集、并集
二、1.如图(1) u是全集,a,b是u的两个子集,图中有四个用数字标出的区域,试填下表:
区域号 相应的集合 1 cua∩cub 2 a∩cub 3 a∩b 4 cua∩b 集合 相应的区域号 a 2,3 b 3,4 u 1,2,3,4 a∩b 3
图(1)
图(2)
2、如图(2) u是全集,a,b,c是u的三个子集,图中有8个用数字标
出的区域,试填下表: (见右半版)
3、已知:a={(x,y)|y=x2+1,x(r} b={(x,y)| y=x+1,x(r }求a∩b。
解:
∴ a∩b= {(0,1),(1,2)}
区域号 相应的集合 1 cua∩cub∩cuc 2 a∩cub∩cuc 3 a∩b∩cuc 4 cua∩b∩cuc 5 a∩cub∩c 6 a∩b∩c 7 cua∩b∩c 8 cua∩cub∩c 集合 相应的区域号 a 2,3,5,6 b 3,4,6,7 c 5,6,7,8 ∪ 1,2,3,4,5,6,7,8 a∪b 2,3,4,5,6,7 a∪c 2,3,5,6,7,8 b∪c 3,4,5,6,7,8 三、《教学与测试》p7-p8 (第四课) p9-p10 (第五课)中例题
如有时间多余,则处理练习题中选择题
四、作业: 上述两课练习题中余下部分
第九教时
(可以考虑分两个教时授完)
教材: 单元小结,综合练习
目的: 小结、复习整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对有关的知识有全面系统的理解。
过程:
一、复习:
1、基本概念:集合的定义、元素、集合的分类、表示法、常见数集
2、含同类元素的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子集、等集、真子集
3、集合与集合间的运算关系:全集与补集、交集、并集
二、苏大《教学与测试》第6课 习题课(1)其中“基础训练”、例题
三、补充:(以下选部分作例题,部分作课外作业)
1、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0 ( (; 0 ( n; ( {0}; 2 ( {x|x(2=0};
{x|x2-5x+6=0} = {2,3}; (0,1) ( {(x,y)|y=x+1};
{x|x=4k,k(z} {y|y=2n,n(z}; {x|x=3k,k(z} ( {x|x=2k,k(z};
{x|x=a2-4a,a(r} {y|y=b2+2b,b(r}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然后说出其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① 由所有非负奇数组成的集合; {x=|x=2n+1,n(n} 无限集
② 由所有小于20的奇质数组成的集合; {3,5,7,11,13,17,19} 有限集
③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二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 {(x,y)|x<0,y>0} 无限集
④ 方程x2-x+1=0的实根组成的集合; ( 有限集
⑤ 所有周长等于10cm的三角形组成的集合;
{x|x为周长等于10cm的三角形} 无限集
3、已知集合a={x,x2,y2-1}, b={0,|x|,y} 且 a=b求x,y。
解:由a=b且0(b知 0(a
若x2=0则x=0且|x|=0 不合元素互异性,应舍去
若x=0 则x2=0且|x|=0 也不合
∴必有y2-1=0 得y=1或y=-1
若y=1 则必然有1(a, 若x=1则x2=1 |x|=1同样不合,应舍去
若y=-1则-1(a 只能 x=-1这时 x2=1,|x|=1 a={-1,1,0} b={0,1,-1}
即 a=b
综上所述: x=-1, y=-1
4、求满足{1} a({1,2,3,4,5}的所有集合a。
解:由题设:二元集a有 {1,2}、{1,3}、{1,4}、{1,5}
三元集a有 {1,2,3}、{1,2,4}、{1,2,5}、{1,3,4}、{1,3,5}、{1,4,5}
四元集a有 {1,2,3,4}、{1,2,3,5}、{1,2,4,5}、{1,3,4,5}
五元集a有 {1,2,3,4,5}
5、设u={
m、n(z}, b={x|x=4k,k(z} 求证:1。 8(a 2。 a=b
证:1。若12m+28n=8 则m= 当n=3l或n=3l+1(l(z)时
m均不为整数 当n=3l+2(l(z)时 m=-7l-4也为整数
不妨设 l=-1则 m=3,n=-1 ∵8=12×3+28×(-1) 且 3(z -1(z
∴8(a
2。任取x1(a 即x1=12m+28n (m,n(z)
由12m+28n=4=4(3m+7n) 且3m+7n(z 而b={x|x=4k,k(z}
∴12m+28n(b 即x1(b 于是a(b
任取x2(b 即x2=4k, k(z
由4k=12×(-2)+28k 且 -2k(z 而a={x|x=12m+28n,m,m(z}
∴4k(a 即x2(a 于是 b(a
综上:a=b
7、设 a∩b={3}, (cua)∩b={4,6,8}, a∩(cub)={1,5}, (cua)∪(cub)
={x(n|x<10且x(3} , 求cu(a∪b), a, b。
解一: (cua)∪(cub) =cu(a∩b)={x(n|x<10且x(3} 又:a∩b={3}
u=(a∩b)∪cu(a∩b)={ x(n|x<10}={1,2,3,4,5,6,7,8,9}
a∪b中的元素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a不属于b;一类属于b不属于a;一类既属a又属于b
由(cua)∩b={4,6,8} 即4,6,8属于b不属于a
由(cub)∩a={1,5} 即 1,5 属于a不属于b
由a∩b ={3} 即 3 既属于a又属于b
∴a∪b ={1,3,4,5,6,8}
∴cu(a∪b)={2,7,9}
a中的元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a不属于b,另一类既属于a又属于b
∴a={1,3,5}
同理 b={3,4,6,8}
解二 (韦恩图法) 略
8、设a={x|(3≤x≤a}, b={y|y=3x+10,x(a}, c={z|z=5(x,x(a}且b∩c=c求实数a的取值。
解:由a={x|(3≤x≤a} 必有a≥(3 由(3≤x≤a知
3×((3)+10≤3x+10≤3a+10
故 1≤3x+10≤3a+10 于是 b={y|y=3x+10,x(a}={y|1≤y≤3a+10}
又 (3≤x≤a ∴(a≤(x≤3 5(a≤5(x≤8
∴c={z|z=5(x,x(a}={z|5(a≤z≤8}
由b∩c=c知 c(b 由数轴分析: 且 a≥(3
( ( ≤a≤4 且都适合a≥(3
综上所得:a的取值范围{a|( ≤a≤4 }
9、设集合a={x(r|x2+6x=0},b={ x(r|x2+3(a+1)x+a2(1=0}且a∪b=a求实数a的取值。
解:a={x(r|x2+6x=0}={0,(6} 由a∪b=a 知 b(a
当b=a时 b={0,(6} ( a=1 此时 b={x(r|x2+6x=0}=a
当b a时
1。若 b(( 则 b={0}或 b={(6}
由 (=[3(a+1)]2(4(a2(1)=0 即5a2+18a+13=0 解得a=(1或 a=(
当a=(1时 x2=0 ∴b={0} 满足b a
当a=( 时 方程为 x1=x2=
∴b={ } 则 b(a(故不合,舍去)
2。若b=( 即 ((0 由 (=5a2+18a+13(0 解得( (a((1
此时 b=( 也满足b a
综上: ( (a≤(1或 a=1
10、方程x2(ax+b=0的两实根为m,n,方程x2(bx+c=0的两实根为p,q,其中m、n、p、q互不相等,集合a={m,n,p,q},作集合s={x|x=(+(,((a,((a且(((},p={x|x=((,((a,((a且(((},若已知s={1,2,5,6,9,10},p={(7,(3,(2,6,
14,21}求a,b,c的值。
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m+n=a mn=b p+q=b pq=c
又: mn(p p+q(s 即 b(p且 b(s
∴ b(p∩s 又由已知得 s∩p={1,2,5,6,9,10}∩{(7,(3,(2,6,14,21}={6}
∴b=6
又:s的元素是m+n,m+p,m+q,n+p,n+q,p+q其和为
3(m+n+p+q)=1+2+5+6+9+10=33 ∴m+n+p+q=11 即 a+b=11
由 b=6得 a=5
又:p的元素是mn,mp,mq,np,nq,pq其和为
mn+mp+mq+np+nq+pq=mn+(m+n)(p+q)+pq=(7(3(2+6+14+21=29
且 mn=b m+n=a p+q=b pq=c
即 b+ab+c=29 再把b=6 , a=5 代入即得 c=(7
∴a=5, b=6, c=(7
四、作业:《教学与测试》余下部分及补充题余下部分
第十一教时
教材: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目的:从绝对值的意义出发,掌握形如 | x | = a的方程和形如 | x | > a, | x | < a (a>0)不等式的解法,并了解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过程:
一、实例导入,提出课题
实例:课本 p14(略) 得出两种表示方法:
1、不等式组表示: 2.绝对值不等式表示::| x ( 500 | ≤5
课题:含绝对值不等式解法
二、形如 | x | = a (a≥0) 的方程解法
复习绝对值意义:| a | =
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 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 例:| x | = 2 。
三、形如| x | > a与 | x | < a 的不等式的解法
例 | x | > 2与 | x | < 2
1(从数轴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出发分析、作图。解之、见 p15 略
结论:不等式 | x | > a 的解集是 { x | (a< x < a}
| x | < a 的解集是 { x | x > a 或 x < (a}
2(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用讨论法打开绝对值号
| x | < 2 或 ( 0 ≤ x < 2或(2 < x < 0
合并为 { x | (2 < x < 2}
同理 | x | < 2 或 ( { x | x > 2或 x < (2}
3(例题 p15 例一、例二 略
4(《课课练》 p12 “例题推荐”
四、小结:含绝对值不等式的两种解法。
五、作业: p16 练习 及习题1.4
第十二教时
教材: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目的: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出发,掌握运用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过程 :
一、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先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如 2x(7>0 x>
这里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题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令 y=2x(7 作一次函数图象:
引导观察,并列表,见 p17 略
当 x=3.5 时, y=0 即 2x(7=0
当 x<3.5 时, y<0 即 2x(7<0
当 x>3.5 时, y>0 即 2x(7>0
结论:略 见p17
注意强调:1(直线与 x轴的交点x0是方程 ax+b=0的解
2(当 a>0 时, ax+b>0的解集为 {x | x > x0 }
当 a<0 时, ax+b<0可化为 (ax(b<0来解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同样用图象来解,实例:y=x2(x(6 作图、列表、观察
当 x=(2 或 x=3 时, y=0 即 x2(x(6=0
当 x<(2 或 x>3 时, y>0 即 x2(x(6>0
当 (2
∴方程 x2(x(6=0 的解集:{ x | x = (2或 x = 3 }
不等式 x2(x(6 > 0 的解集:{ x | x < (2或 x > 3 }
不等式 x2(x(6 < 0 的解集:{ x | (2 < x < 3 }
这是 △>0 的情况:
若 △=0 , △<0 分别作图观察讨论
得出结论:见 p18--19
说明:上述结论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ax+bx+c>0(<0) 当 a>0时的情况
若 a<0, 一般可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成正数再求解
三、例题 p19 例一至例四
练习:(板演)
有时间多余,则处理《课课练》p14 “例题推荐”
四、小结: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务必联系图象法)
五、作业:p21 习题 1.5
《课课练》第8课余下部分
第十三教时
教材: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续)
目的:要求学生学会将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求解的方法,进而学会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过程:
一、复习:(板演)
一元二次不等式 ax2+bx+c>0与 ax2+bx+c<0 的解法
(分 △>0, △=0, △<0 三种情况)
1.2x4(x2(1≥0 2.1≤x2(2x<3 (《课课练》 p15 第8题中)
解:1.2x4(x2(1≥0 (2x2+1)(x2(1)≥0 x2≥1
x≤(1 或 x≥1
2.1≤x2(2x<3
(1
二、新授:
1、讨论课本中问题:(x+4)(x(1)<0
等价于(x+4)与(x(1)异号,即: 与
解之得:(4 < x < 1 与 无解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x | }∪{ x | }
={ x | (4 < x < 1 }∪φ= { x | (4 < x < 1 }
同理:(x+4)(x(1)>0 的解集是:{ x | }∪{ x | }
2、提出问题:形如 的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同样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组 { x | }∪{ x | }
也可转化(略)
注意:1(实际上 (x+a)(x+b)>0(<0) 可考虑两根 (a与 (b,利用法则求解:但此时必须注意 x 的系数为正。
2(简单分式不等式也同样要注意的是分母不能0(如 时)
3(形如 的分式不等式,可先通分,然后用上述方法求解
3、例五:p21 略
4、练习 p21 口答板演
三、如若有时间多余,处理《课课练》p16--17 “例题推荐”
四、小结:突出“转化”
五、作业:p22 习题1.5 2--8 及《课课练》第9课中挑选部分
第十四教时
教材: 苏大《教学与测试》p13-16第七、第八课
目的: 通过教学复习含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逐步形成教熟练的技巧。
过程:
一、复习:1. 含绝对值不等式式的解法:(1)利用法则;
(2)讨论,打开绝对值符号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利用法则(图形法)
二、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七课 —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课课练》p13 第10题:
设a= b={x|2≤x≤3a+1}是否存在实数a的值,分别使得:(1) a∩b=a (2)a∪b=a
解:∵ ∴ 2a≤x≤a2+1
∴ a={x|2a≤x≤a2+1}
(1) 若a∩b=a 则a(b ∴ 2≤2a≤a2+1≤3a+1 1≤a≤3
(2) 若a∪b=a 则b(a
∴当b=?时 2>3a+1 a<
当b(?时 2a≤2≤3a+1≤a2+1 无解
∴ a<
三、处理《教学与测试》第八课 —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课练》 p19 “例题推荐” 3
关于x的不等式 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 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 x2(x+3>0恒成立 ∴ 原不等式可转化为不等式组:
由题意上述两不等式解集为实数
∴
即为所求。
四、作业:《教学与测试》第七、第八课中余下部分。
第十五教时
教材:二次函数的图形与性质(含最值);
苏大《教学与测试》第9课、《课课练》第十课。
目的: 复习二次函数的图形与性质,期望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的三个参数a,b,c的作用及对称轴、顶点、开口方向和 △ 有更清楚的认识;同时对闭区间内的二次函数最值有所了解、掌握。
过程:
一、复习二次函数的图形及其性质 y=ax2+bx+c (a(0)
1、配方 顶点,对称轴
2、交点:与y轴交点(0,c)
与x轴交点(x1,0)(x2,0)
求根公式
3、开口
4、增减情况(单调性) 5.△的定义
二、图形与性质的作用 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九课
例题:《教学与测试》p17-18例一至例三 略
三、关于闭区间内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结合图形讲解: 突出如下几点:
1、必须是“闭区间” a1≤x≤a2
2、关键是“顶点”是否在给定的区间内;
3、次之,还必须结合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在区间中点的左侧还是右侧综合判断。
处理《课课练》 p20“例题推荐”中例一至例三 略
四、小结:1。 调二次函数y=ax2+bx+c (a(0) 中三个“参数”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实际上就是利用这一点来处理解决问题。
2。 于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应注意顶点的位置。
五、作业: 《课课练》中 p21 6、7、8
《教学与测试》 p18 5、6、7、8 及“思考题”
第十六教时
教材: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目的: 介绍符号“f(x)”,并要求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的分布与系数a,b,c之间的关系,并能处理有关问题。
过程:
一、为了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与方便,先介绍函数符号“f(x)”。 如:二次函数记作f(x)= ax2+bx+c (a(0)
控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例三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tx+t2(1=0的两个实根介于(2和4之间,求实数t的取值。
解:
此题既利用了函数值,还利用了 及顶点坐标来解题。
三、作业题(补充)
1、 关于x的方程x2+ax+a(1=0,有异号的两个实根,求a的取值范围。(a<1)
2、 如果方程x2+2(a+3)x+(2a(3)=0的两个实根中一根大于3,另一根小于3,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a<(3)
3、 若方程8x2+(m+1)x+m(7=0有两个负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m>7)
4、 关于x的方程x2(ax+a2(4=0有两个正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a>2)
(注:上述题目当堂巩固使用)
5、设关于x的方程4x2(4(m+n)x+m2+n2=0有一个实根大于(1,另一个实根小于(1,则m,n必须满足什么关系。 ((m+2)2+(n+2)2<4)
6、关于x的方程2kx2(2x(3k(2=0有两个实根,一根大于1另一个实根小于1,求k的取值范围。 (k<(4 或 k>0)
7、实数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7x2((m+13)x+m2(m(2=0的两个实根x1,x2满足0
8、已知方程x2+ (a2(9)x+a2(5a+6=0的一根小于0,另一根大于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
9、关于x的二次方程2x2+3x(5m=0有两个小于1的实根,求实数 m的取值范围。 ((9/40≤m<1)
10、已知方程x2(mx+4=0在(1≤x≤1上有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如果在(1≤x≤1上有两个解,则
如果有一个解,则f(1)?f((1)≤0 得 m≤(5 或 m≥5
(附:作业补充题)
作 业 题(补充)
1、 关于x的方程x2+ax+a(1=0,有异号的两个实根,求a的取值范围。
2、 如果方程x2+2(a+3)x+(2a(3)=0的两个实根中一根大于3,另一根小于3,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 若方程8x2+(m+1)x+m(7=0有两个负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 关于x的方程x2(ax+a2(4=0有两个正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注:上述题目当堂巩固使用)
5、设关于x的方程4x2(4(m+n)x+m2+n2=0有一个实根大于(1,另一个实根小于(1,则m,n必须满足什么关系。
6、关于x的方程2kx2(2x(3k(2=0有两个实根,一根大于1另一个实根小于1,求k的取值范围。
7、实数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7x2((m+13)x+m2(m(2=0的两个实根x1,x2满足0
8、已知方程x2+ (a2(9)x+a2(5a+6=0的一根小于0,另一根大于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9、关于x的二次方程2x2+3x(5m=0有两个小于1的实根,求实数 m的取值范围。
10、已知方程x2(mx+4=0在(1≤x≤1上有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作 业 题(补充)
1、 关于x的方程x2+ax+a(1=0,有异号的两个实根,求a的取值范围。
2、 如果方程x2+2(a+3)x+(2a(3)=0的两个实根中一根大于3,另一根小于3,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 若方程8x2+(m+1)x+m(7=0有两个负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 关于x的方程x2(ax+a2(4=0有两个正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注:上述题目当堂巩固使用)
5、设关于x的方程4x2(4(m+n)x+m2+n2=0有一个实根大于(1,另一个实根小于(1,则m,n必须满足什么关系。
6、关于x的方程2kx2(2x(3k(2=0有两个实根,一根大于1另一个实根小于1,求k的取值范围。
7、实数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7x2((m+13)x+m2(m(2=0的两个实根x1,x2满足0
8、已知方程x2+ (a2(9)x+a2(5a+6=0的一根小于0,另一根大于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9、关于x的二次方程2x2+3x(5m=0有两个小于1的实根,求实数 m的取值范围。
10、已知方程x2(mx+4=0在(1≤x≤1上有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第十七教时
教材: 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练习课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活动卡 教学方法:探究法
1课时
一、帮小动物回家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引导学生质疑:
①来了10种小动物,为什么有6种生活在水里,6种生活在陆地?6+6=12(种)啊?
②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出示: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完成活动卡活动一,指名分类。
③全班一起分类。
④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
(3)出示合并隆的空集合圈,引导观察这个集合圈和分开的两个圈有什么不同。(有一块公共区域,这块公共区域可以表示什么?)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6)填写合并拢的集合圈。
(7)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二、奇怪的报名表
1、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②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2)小猪的疑问
①小猪也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为题呢?出示: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
②课件演示
a、找到即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的人(3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三、巩固练习
1、活动卡-巩固练习
(1)只喜欢篮球的有( )人,只喜欢足球的有( )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 )人。
2、教材p110——第1、2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用具:投影仪。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
读作:a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a={4,5,6,8),b={3,5,7,8),求a∪b.
(2)设集合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b={|是新华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是新华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b.
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
(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上点的集合为,直线上点的集合为,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
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b与a∩c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
(3)已知集合。
(4)设s={|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是平行四边形},b={|是菱形},c={|是矩形},求。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教材第12页习题1.1a组第7题和b组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