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一
我觉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雾凇的美之外,还要由衷地提出保护自然奇特景观的内心需求。课文中雾凇的形成过程是说明性的文字,科学性很强。那在教学中如何有机的结合,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都觉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经过一番研读后,我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但学生生活在江南,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
3、品词、品句,体会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语文素养。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认真研读教材,我的心里有了底,在设计整个过程时,就以赏析为主,通过朗读字、词、句体验文本的神韵美。
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了雾凇的相关图片。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我适时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赞雾凇,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回答得流畅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抓住"奇"字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与多。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
1、雾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备这样的条件吗?默读、品味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读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学中拓展延伸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只得下节课完成。
脑袋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兼容并举,多种感官参与,以自读、自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语言不够简练。
3、由于紧张没有全神贯注地在学生身上。
4、时间掌握不够到位。
我们常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二
《雾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在实施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学生大多是比较陌生的,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连网观看雾凇的实景,把学生带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雾凇美景,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都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雾凇的形成是本课的难点,适时播放形成过程的一系列画面,并且加上优美的词语,这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解决了阅读中的一个拦路虎。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不仅需要课件引导,更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后,我发现了许多需改进之处,特别是针对课文的难点雾凇的形成,在教完后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概括,如果能设计一些填空这思维提供一个梯度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看完千姿百态的雾凇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就会更有实效。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三
《雾凇》是一篇文质兼美、意境美的写景文章。曾经听过老师用此文作为公开课,在课文中的有些环节上还是会“绕弯子”。在课余也和乔老师聊及此课,乔老师也有同感,她还不无细致的提及到了大多数老师“绕”的环节——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为了将此课上好,为了在课堂上少“绕”,我仔细备了这课。
由于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所以整节课我还是以读为基础,但侧重悟,引领学生在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悟雾凇的美。
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雾凇》这篇课文通过对其外形及形成过程的描写突出了一个“美”。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课文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它的形成而对它的外形描写的文字却很少。”除了告诉我们它的形成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外,是不是在告诉我们雾凇的美更多的是体现在它形成的过程。基于这一解读,教学中我直奔重点,难点,为学生构建的阅读话题“你感受到的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这么美的雾凇,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个阅读话题的构建我是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多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尊重他们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其实,我是一个不太爱课件的人。有感于我们大师的课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还是那样的精彩。但这节课不同,有的环节用课件和不用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所以,这节课图片的加入,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然后让学生看图发展思维想象,拓展了文本,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应该说,这样的课上的美了,便成功了一半,所遗憾的是在这节课中我的语言没有跟课堂结合起来,没有有的老师那么有磁性般的感染力,因此给课堂带来了缺憾,我想我通过反思,会让这一次的缺憾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变得美丽。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烁
奇观
千姿百态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五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
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浓。教学中渗透了课改理念,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图体现三个维度的落实。教师朗读指导也较到位。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
3、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以上是我此次上课改汇报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六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但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因此教师一开始就出示雾凇的实景图片,把学生带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雾凇,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
然后再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浓。教学中渗透了课改理念,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图体现三个维度的落实。教师朗读指导也较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现的景色更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励学习大胆向作者挑战,写出更好的文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
3、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七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壮美。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是不是产生了疑问?”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指导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雾凇的壮观、作者的喜悦就读出来了。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课堂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当孩子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时的说话练习,学生说的干巴巴的,完全体现不了雾凇的形态美。在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第二小节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美,学生感悟不到位。这些片断让我不断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课前我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如果课前我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课上我能正确地疏导;如果我能在课上恰当地引导,这一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存在?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走进姜堰市首届小学校长会课的现场,看着校长们一个个精彩的表现,感触颇深,校长们真正把《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落实到了语文教学之中。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并领略了吉林雾凇这一奇观。吉林雾凇洁白无暇、晶莹剔透、千姿百态,极其美丽动人,真叫人称赞。同学们,假如我们现在正置身在雾凇美景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赞美一下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思考后纷纷答道)
生:雾凇洁白晶莹,它纯洁,它美丽,它如银、似玉,像剔透闪烁的钻石。
师:你这样比喻真形象。
生:雾凇千姿百态,楚楚动人,透过阳光,这雾凇这么像亮闪闪的水晶,步入银松雪柳的十里长堤上,就像进入了奇异的宫殿。
师:“楚楚动人”说得好,把十里长堤比成宫殿,非常形象逼真。
生:在阳光照耀下,雾凇银光闪烁,晶莹剔透,洁白无暇,远远望去,像千万位降落在人间的天使,靓丽动人。
生:看着眼前的雾凇,我仿佛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学习雾凇,一尘不染。
师:你要像雾凇一样一尘不染,领悟了做人的道理,真好,我相信你长大后一定是一个很诚实、值得信赖的人。
生:真美啊,雾凇你像团团飘飘悠悠的白云,又像是座座大型冰雕,你那么纯洁那么无私,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微笑。
师:你说得太美了,是的,棵棵松柳不正像是座座冰雕吗?人们观赏着这琼树玉枝无不喜悦。
生: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树玉枝,我会想到它们有的亭亭玉立,像含笑伫立的仙姑;有的飞流而泻,像雄浑磅礴的瀑布;还有的零零落落,像仙女散花,真是美不胜收。(教师鼓掌,学生跟着鼓掌)
生:雾凇啊,雾凇,你飘落在枝头,不正像盛开的朵朵梨花吗?难怪人们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太精彩了!(老师边夸奖边伸出大拇指)是啊,吉林雾凇与我国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同学们看到这一幅幅美丽动人的雾凇画面,读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如同身临其境,受到了美的熏陶,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美丽的雾凇,这样奇特的景观,感到自豪而欢呼吧!(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1、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雾凇》一文的教学中,教者通过画面展示、课文诵读,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雾凇奇观之中。再用谈感受这把金钥匙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心潮涌动,畅所欲言,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古人云:“问渠哪里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只有抓住情感这根弦,教学中才能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
2、“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在教学《雾凇》时,教者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情感点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学生在赞叹雾凇时,把雾凇比成朵朵盛开的梨花,团团飘悠的白云,洁白无暇的钻石,飞流而泻的瀑布。还有的学生把雾凇说成是亭亭玉立的仙姑,像降落人间的白衣天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对本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在教学《雾凇》时,教者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用激励的话语一次又一次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乐学的情绪。学生经老师的激励、开导、点拨,心地豁然开朗,如同拨开乌云见太阳一般。特别是学生谈感受时,教者更是着力鼓励与赞扬。学生们在老师的感染下尽情表达对雾凇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课堂上其情融融,其乐融融。
美丽的雾凇教案反思篇九
《雾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精练、优美。我设想借助于老师情境的渲染,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欣赏,感悟雾凇的奇特和美丽,使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本着这样的教学目的设计教案如下:
师: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同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师:谁来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
师:美吗?美在哪里?
生: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两个词感觉到雾凇很美。
齐读第一小节
师:清晨,江岸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美丽的雾凇,就更美了。出示第三小节。
师:自读这小节,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雾凇的美?
生读后交流。
生齐读。
从上面的教例可以看出,教学过程致力于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可是,回想这堂课,虽然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但只是将读作为了一种形式,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而在这堂课上却没有做到。学生对雾凇的美没有真正感受到,没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更没有将学生对雾凇的喜爱之情激发出来,当然也就没有将雾凇的美读出来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词语非常精彩,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课堂上没能抓住这些词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感。
这份教案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主导”的痕迹太重,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兴趣,也就是在备课中只考虑到教材,没考虑到学生,教学设计呆板,课堂气氛沉闷。
师述: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同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真流利。这是怎样的霜花呀?
生:这是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美吗?指名学生读。
生读。
师:霜花真美啊,如雪一样洁白、闪亮,谁再来读。
生读。
师:洁白晶莹的霜花怎么样呢?
生:缀满枝头。
师:是呀,洁白晶莹的霜花真多啊,谁来读好缀满这个词。
生读。
师描述:洁白晶莹的霜花挂满枝头,所有的枝头都是,一点空隙也没有,谁再来读。
师: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谁来完整地将这句话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