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题库
>
兰花是否依旧的阅读2021最新 兰花是否依旧的阅读理解
题目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从各类型的阅读中获悉文字的魅力和感受主角的人生,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语文能力,那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花是否依旧》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兰花是否依旧》阅读原文:

时常记起一盆兰花。

已经30多年了,尽管流逝的时光,早已把“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变成了临近黄昏的“夕阳红”;尽管时过境迁,记忆里的好多事情都已经悄悄地消失了,但是在我心里,却还是时常记起一盆兰花。

记起这盆兰花,并不是它有多么艳丽,或者它的品种有多么名贵,而是因为它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因为它曾经遇到过的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朱自清。

最早知道朱自清这个名字,是读他的散文《绿》。那是50多年前我在初中阶段。

散文里所写的仙岩是我和同学们常去的风景点。仙岩有三个瀑布,《绿》写的是位置最低的梅雨潭,可是在我看来,仙岩好玩的地方不是梅雨潭,而是高于梅雨潭的雷响潭。那是一个被嶙峋巨崖夹抱着的深潭,上有十多丈高的瀑布自天泻落,很是壮观。最妙的是游人可以顺着山径登至瀑布上方,捡块石头或点个炮仗扔下山谷听回声。那回声,从山谷里轰隆隆地传来,真的就如春雷炸响!

相比之下,就觉得梅雨潭太文静了,文静得很难引起注意。我一直不明白,朱先生为何只写梅雨潭而不写雷响潭?但还是在心里牢牢记住了散文中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语句,诸如“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再次得“遇”朱先生,则是在我考取温州第一中学,就读高中之后了。新生入学,校方安排我们参观校史馆。我们被告知,朱自清当年也曾是这个学校的教师,还为这个学校写了首校歌。

这让我有点吃惊。

我们这个学校是浙南名校,我知道她创建于1902年,比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还早;我也曾听说从这里走出的名人不计其数,既有郑振铎、夏鼐、夏承焘、王季思、朱维之等大文史学家,也有苏步青、徐贤修、杨忠道、李锐夫、谷超豪等大数学家。可我没想到朱自清先生也在这儿教过书!

仔细查阅文史资料,确实没错,朱先生真的于1923年、1924年在此(那时叫省立十中)教了两年国文。在校史馆的展板上,我见到了他写的那首校歌:

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

校歌惜墨如金,总共才51字,却意蕴深厚。特别是“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一句,多年来一直在同学中间传颂,成了我们共同的座右铭。朱先生作为那个乱世年代的书生,居然能有这样的良知,这样的抱负,确实很让人钦佩。

当然,朱先生最令人钦佩的,还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骨气与精神。

在语文书上,我读到了毛泽东主席写的《别了,司徒雷登》。文章说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读着这些话,朱自清的形象在我与同学们的眼里一下子明晰起来。不约而同地,我们都在心里生出一个期盼,期盼有一天能读到闻一多颂、朱自清颂。

可惜我们的期盼只等来一半。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写闻一多的电影文学剧本,叫做《拍案颂》,是个很不错的剧本。可不知何故,一直没见有“朱自清颂”面世。

这让我们很是遗憾。

我后来知道,在我们那一代人中,期盼读“朱自清颂”的还真不少。

大约是18年后的某一天,我与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同事聊天,不知怎么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这个话题。我那时正涉足电视剧,所以就有人建议我写朱自清,甚至出主意说,可以用朱先生的作品把整部剧串起来,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温州的踪迹》《伦敦杂记》《欧洲杂记》等等,一直写到他的病逝,连线索都是现成的!

正说得热闹,来了一位叫王长春的同事。

见我们在说朱自清,他张口就问:“你们知道朱自清在温州时住哪儿吗?”我们反问,住哪儿?他说:“就住在我家呀,是我们家的房客。”

我们都兴奋了,说竟有这等巧事?便问:那他有东西留下吗?“别的没了,留了一盆兰花,听长辈说是朱自清亲手栽的,现在还活着。”大家都直喊稀奇。

想一想可不是稀奇嘛,从1923年到我们说话这会儿,60年都有了,当年那兰花居然还活着!

越是喊稀奇,就越是急于要见那盆兰花。

王宅位于朔门一条叫四营堂巷的僻静小巷,是一处五间三退的老式庭院。在这里,我果然看到了一盆兰花,郁郁葱葱的,沐浴在夕阳余晖里。这就是朱先生当年手栽、并曾与之朝夕相处的兰花吗?

在见到它之前,我在心里猜想过它的模样——毕竟有起码60多岁的“高龄”了,还能活着就是奇迹,萧疏、孱弱大概是免不了的吧,哪想到,它还如此茂盛,如此葱郁!

为这事,我后来特意咨询了园艺行家,行家说,兰花属多年生单子叶草本植物,会从假鳞茎上不断发出新芽,因而能够不断繁衍,生生不息,要是伺弄得好,寿命可以比人长呢。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中国的文人喜欢兰花,其实是喜欢它高洁飘逸的君子之风,想来朱先生也是吧。在这么一个傍晚,在他当年的旧居,体味着他留在这里的“君子之风”,我不禁思绪起伏,感慨万千……

《兰花是否依旧》阅读题目: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成了临近黄昏的“夕阳红”        夕阳红:喻指老年人。

B.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              桃李葱笼:青春年少,美好形盛。

C.英奇匡国,作圣启蒙                作圣启蒙:做贤德且启迪民智之人。

D.要是伺弄得好                      伺弄:照料、养育。

1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表达疑问的标题开始,以现实情景解答问题为结尾,首尾圆融,结构完整。

B.本文总体上以时间为序,交代了作者对朱自清先生从陌生到逐渐了解的过程。

C.文章详述温州第一中学人才辈出,与下文朱自清所撰写的校歌内容暗自呼应。

D.作者写闻一多有颂而朱自清一直无人写颂,意在比较,反衬出朱自清的伟大。

20.文章第六自然段花了很多笔墨去写雷响潭,你觉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1.文章结尾说“中国的文人喜欢兰花,其实是喜欢它高洁飘逸的君子之风,想来朱先生也是吧”。请结合全文,总结朱自清的“君子之风”的具体内涵。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9-28 08:38
优质解答

《兰花是否依旧》阅读答案:

18.B.“桃李”喻指所教育的学生,“桃李葱茏”指培养的学生众多。

19.D.“反衬出朱自清的伟大”错误,不是反衬,他们二人都是有节操的文人,作者用在这里是正衬而非反衬,以突出作者为朱自清颂未有人执笔而惆怅遗憾之情。

20.此处描写突出了雷响潭外观壮观并且声响巨大的特点,是为了衬托出(对比)梅雨潭文静、不引人注意、但是非常美好的特点,为下文写朱自清先生的“静而美(平凡、不引人瞩目,但是有抱负、有气概;或者高度概括成高洁飘逸等“君子人格”)做铺垫(或“引出”也可)。

21.朱自清的“君子之风”的内涵——①文静、不引人注意,但是美好有魅力。②有良知,有抱负,心怀祖国。③有民族气节,宁折不弯。④一生兢兢业业,献身于事业。⑤精神高洁美好,生生不息,影响深远。

查看答案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9-28 13:38
相关题库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查看答案

限时优惠:
000000
热门

单次付费有效 3.99

用于查看答案,单次有效 19.99元

微信扫码支付

包月VIP 9.99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无限次 49.99元

登录后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