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题库
>
昆仑山的灯光阅读理解最新 昆仑山的灯光阅读答案
题目

窦孝鹏的作品一直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研读的多数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处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昆仑山的灯光》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昆仑山的灯光》阅读原文:

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青藏高原的汽车兵,部队常年执行繁重的运输任务。茫茫青藏线上人烟稀少,陪伴我们的就是那些设在路旁的兵站。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就是其中一个。每当夜幕降临,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便会被点亮。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开的车在半道上抛了锚。副连长留下修理班长和我们车组一起修车,便带车队走了。

这里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我们冒着飞扬的大雪和刺骨的严寒修好车辆后,已到了晚上21时30分。等我们看见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那盏大红灯笼时已是凌晨零点40分。

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红灯笼下的餐厅棉门帘一掀,走出一个人来,正是兵站炊事班的老班长徐宏武。

徐班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餐厅,每人先送上一碗温开水。我歉意地说:“老班长,让你久等了!”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

原来,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老班长都要找带队干部了解途中有无抛锚车辆,哪怕只有一台车未到站,他也要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

不一会儿,一盆高压锅蒸的米饭和面条,一盘肉末烧豆腐、一盘肉丝炒豆芽便送上了餐桌。这地方气压低,没有高压锅,米饭面条都煮不熟。老班长嘟囔道:“我向你们连长打听了,你们三人中有两个四川人,一个陕西人,所以准备了米饭和面条,慢慢吃,别烫着。”

徐班长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老高原都知道他是1951年入伍的陕北汉子,是跟着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进藏的老军人,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后来就索性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

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兵站沿线都不能种菜,兵站吃的菜大都从兰州买来,长途运输浪费很大,冬天路上冻掉一半,夏天路上烂掉一半,吃到大家嘴里的普通菜也成了高价钱。

还有,上级发的许多黄豆,他只能靠着锅台边的热气给大家泡豆芽吃,他想做豆腐,给大家改善伙食,一方面缺乏工具和设备,另一方面技术上也不入门,这让他很伤脑筋。

老班长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家探亲了。那年,他趁着汽车兵搞冬训、兵站接待任务不多的空儿,千里迢迢回了趟老家。到家后,他一头钻进了镇上一个豆腐坊。经过10天的跟班劳动,他把做豆腐、豆腐脑、豆腐干和豆浆的技术学到了手;接着又到县城一家食品厂去学做面包、蛋糕以及凉粉、腌小菜的手艺。他态度诚恳,老师傅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他。

一个月的假期快到了,归队前老婆给他准备了许多土特产。但他每样只拿了一点点,因为他有许多“宝贝”要带。其中一个“宝贝”就是一个磨豆腐的小石磨。

回了兵站,开始试验做豆腐。首先是磨豆腐,他们只能用人推。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氧气“定量”供应,人推着石磨转圈,累得头昏眼花,心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憋得喘不过气来。推着推着,眼一黑,腿一软,摔倒了。没关系,换两个人再来。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锅豆腐,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们把从山上采来的点豆腐的石膏用火烧过后研碎,再用面箩筛过一遍,然后再次试验,但仍不好吃。是不是水质有问题!他们把水烧开,使水碱沉淀下去,再用清水煮豆浆,果然,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香。以后,又用上了昆仑泉水。后来,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技师给他制作了一个带发电机的电动石磨,才圆了老班长让住站人员都能吃上豆腐的心愿。

老班长不但做出了豆腐、豆腐脑和豆浆,还用新学到的手艺做出了面包、糕点、凉粉,腌制出了各种口味的小菜……兵站的伙食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

吃完饭,我一抬头,在红灯笼的照耀下,我看见墙上贴着住站部队送给兵站的一封表扬信,上书10个大字“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

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饭准备出发,吃上了老班长做的豆腐脑、包子和馒头。上路前,我把写好的表扬信贴在了餐厅的门上,上面是14个大字:“双手巧做百样饭,红灯照暖万人心”。

我们鸣着喇叭表示感谢,出发上路。走出很远很远了,我回头一看,兵站门前那盏大红灯笼于薄明中仍在闪闪发光。

啊,昆仑山的灯光,照着一批批汽车兵,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直至今天,直到永远。

《昆仑山的灯光》阅读题目: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多处写到灯光,茫茫原野、夜幕之中的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发出的光芒带给人们温暖和力量,也渲染了氛围,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徐班长一直在焦急地等着我们,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就掀帘走出来,下文的“一瞪眼”“废话”“我能封炉关灶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

C.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如“氧气‘定量’供应”等句子展现高原的地域特色;“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这样的表扬信又使小说有了雅致色彩。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我”的所见所闻,自然地交代了事情原委,增强了故事真实感,同时又通过“我”的感受烘托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5.小说中说“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老班长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主要写在纳赤台兵站住宿、进餐的经历,却又大篇幅的回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8-12 12:06
优质解答

《昆仑山的灯光》阅读答案:

4.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错误,“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是针对“我”的歉意而言,老班长认为自己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无焦急之意。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答案①爱边疆、爱军队、爱战士的精神。他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等。②竭心为大家服务的精神。他苦心学习烹饪技术,克服重重困难,丰富兵站伙食品种,提高质量等。③执着、坚持的精神。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他都要去了解车队情况,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他带领大家试验做豆腐,一次次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让人家吃上了豆腐等。(每点2分)

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答案 ①简述老班长的人生经历,回忆老班长徐宏武学做豆腐等故事,使小说内容更充实,小说所表现的军队、边疆生活主题更突出。②大篇幅的回忆扩大了时间、空间范围,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一个对边疆、对军队、对战士有着深厚感情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③把大篇幅的回忆插入文章中,补充衬托了主要情节,使行文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每点2分)

查看答案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8-12 17:06
相关题库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查看答案

限时优惠:
000000
热门

单次付费有效 3.99

用于查看答案,单次有效 19.99元

微信扫码支付

包月VIP 9.99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无限次 49.99元

登录后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