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题库
>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阅读答案最新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阅读理解
题目

芦苇泉的作品一直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研读的多数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处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阅读原文: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五十四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二十岁的演员,扮演一位五十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枝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儿,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儿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真幸福。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有删节)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阅读题目:

10. 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

11.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12. 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

13. 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8-11 04:39
优质解答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阅读答案:

10. 答案示例:由“那条鱼”偶然流进稻田,因此与大河中的一群鱼有了不一样的命运,与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形成类比,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农民进程经历以及女儿走出农村等内容作铺垫。

11. 把农民遭受城里人冷漠与蛮横对待时的状态,比作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这一比喻契合农民身份。草长在地里,人在城市里,本无可厚非,但因身份不同,却遭受不同的待遇,形象而深刻地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孤独与耻辱,对城市、农村的不同态度、情感,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其的同情。

12. 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农民劳作的过程;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劳与坚持;同时,一直向前,也暗含着农民对其选择命运的坚守。

13. 文章刻画了一位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农民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土地,与城市格格不入,但是,面对孩子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却欣然接受。借由这一想象,巧妙地传达了一个时代农民的心理转变,认识到命运的不同,但是,并不因此鄙薄自己的命运,同时,又乐见后代的命运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其选择的尊敬与理解。形象刻画为主旨表达服务,是情感抒发的对象。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阅读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①段写‘那条鱼’的相关内容,有何用意?”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用意。用意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第一节说“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由此可知:“那条鱼”偶然流进稻田,因此与大河中的一群鱼有了不一样的命运。“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接着文章写到了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两者形成类比,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农民进程经历以及女儿走出农村等内容作铺垫。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贴切,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本题考查欣赏语言的表现力。“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却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本句把“他”比喻成“一棵草”,结合语境,把农民遭受城里人冷漠与蛮横对待时的状态写得非常形象生动。把“他”比作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这一比喻契合农民身份。草长在地里,人在城市里,本无可厚非,但因身份不同,却遭受不同的待遇,形象而深刻地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孤独与耻辱,对城市、农村的不同态度、情感,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其的同情。本题首先判定表现手法,再结合文章的内容从农民在城里的遭遇,从作者对农民的感情等方面回答。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是“文中反复写‘向前移动’这一动作,请分析其作用。”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作用题应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回答。本题中“向前移动”反复写这一动作,使之成为了本文的线索,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同时,在内容上,“向前移动”贯穿农民劳作的过程,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劳与坚持,也暗含着农民对其选择命运的坚守。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表现的农民形象与主旨情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请加以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旨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发掘本文的主旨。“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总之,文章刻画了一位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农民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土地,与城市格格不入。面对孩子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却欣然接受。借由这一想象,巧妙地传达了一个时代农民的心理转变,认识到命运的不同,但是,并不因此鄙薄自己的命运,同时,又乐见后代的命运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其选择的尊敬与理解。形象刻画为主旨表达服务,是情感抒发的对象。

查看答案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8-11 09:39
相关题库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查看答案

限时优惠:
000000
热门

单次付费有效 3.99

用于查看答案,单次有效 19.99元

微信扫码支付

包月VIP 9.99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无限次 49.99元

登录后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