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题库
>
卖眼镜的宝应人 阅读答案2021 卖眼镜的宝应人阅读理解答案
题目

汪曾祺的作品一直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研读的多数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处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卖眼镜的宝应人》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卖眼镜的宝应人》阅读原文:

他是个卖眼镜的,宝应人,姓王。大家不知道怎么称呼他才合适。叫他“王先生”高抬了他,虽然他一年四季总是穿着长衫,而且整齐干净(他认为生意人必要“擦干掸净”,才显得有精神,得人缘,特别是脚下的一双鞋,千万不能邋遢:“脚底无鞋穷半截”)。叫他老王,又似有点小瞧了他。不知是哪位开了头,叫他“王宝应”,于是就叫开了。背后、当面都这么叫。所以“王宝应”也觉得自己本来就叫王宝应。

卖眼镜的撑不起一个铺面,也没有摆摊的,他走着卖,——卖眼镜也没有吆喝的。他左手半捧半托着个木头匣子,匣子一底一盖,后面用尖麻钉卡着有合页连着。匣子平常也是揭开的。 匣盖子里面二三十副眼镜。平光镜、近视镜、老花镜、养目镜。这么个小本买卖没有什么验目配光的设备,有人买,挑几副试试,能看清楚报上的字就行。匣底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可以说是小古董:玛瑙烟袋嘴、“帽正”的方块小玉、水钻耳环、发蓝点翠银簪子、风藤镯……这些东西不知他是从什么地方寻摸来的。

他寄住在大淖一家人家。清早,就托着他的眼镜匣奔南门外琵琶闸,哪里人多,热闹,都可以看到他的踪迹。王四海耍“大把戏”的场子外面、唱“大戏”的庙台子下面、放戒的善因寺山门旁边,甚至枪毙人(当地叫做“铳人”)的刑场附近,他都去。他说他每天走的路不下三四十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生的劳碌命!”

王宝应也不能从早走到晚,他得有几个熟识的店铺歇歇脚。李馥馨茶叶店、大吉升油面(茶食)店、同康泰布店、王万丰酱园……最后,日落黄昏,到保全堂药店。他到这些店铺,和“头柜”、“二柜”、“相公”(学生意的)都点点头。就自己找一个茶碗,从“茶壶捂子”里倒一杯大叶苦茶,在店堂找一张椅子坐下。有时他也在店堂里用饭:两个插酥芝麻烧饼。

他把木匣放在店堂方桌上,有生意做生意,没有生意时和店里的“同事”、无事的闲人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他久闯江湖,见多识广,大家也愿意听他“白话”。听他白话的人大都半信半疑,以为是道听途说。——他书读得不多,路走得不少。可不只能是“道听途说”么?

他说“十八鹤来堂夏家”有一朵云。云在一块水晶里,平常看不见。一到天阴下雨,云就生出来,盘旋袅绕、天晴了,云又渐渐消失。“十八鹤来堂”据说是堂建成时有十八只白鹤飞来,这也许是可能的。鹤来堂有没有一朵云,就很难说了。但是高邮人非常愿意夏家有一朵云——这多美呀,没有人说王宝应是瞎说。

除了这些稀世之宝,王宝应最爱白话的是各地的吃食。

他说淮安南阁楼陈聋子的麻油馓子风吹能飘起来。

他说中国各地都有烧饼,各有特色,大小、形状、味道,各不相同。如皋的黄桥烧饼、常州的麻糕、镇江的蟹壳黄,味道都很好。但是他宁可吃高邮的"火镰子",实惠!两个,就饱了。

他的白话都只是“噱子”,目的是招人,好推销他的货。他把他卖的东西吹得神乎其神。

他说他卖的风藤镯是广西十万大山出的,专治多年风湿,筋骨酸疼。

他说他卖的养目镜是真正茶晶,有“棉”,不是玻璃的。真茶晶有“棉”,假的没有,戴了这副眼镜,会觉得窨凉窨凉。赤红火眼,三天可愈。

有一次他拿来个浅黄色的烟嘴,说是蜜蜡的。他要了一张白纸,剪成米粒大一小块一小块,把烟嘴在袖口上磨几下。往纸屑上一放,纸屑就被吸起来了。“看!不是蜜蜡,能吸得起来吗?”

蜜蜡烟嘴被保全堂的二老板买下了。二老板要买,王宝应没敢多要钱。

二老板每次到保全堂来,就在账桌后面一坐,取出蜜蜡烟嘴、用纸捻通得干干净净,觑着眼看看烟嘴小孔,掏出白绸手绢把烟嘴全身上下仔仔细细擦了个遍,然后,掏出一支大前门,插进烟嘴,点了火,深深抽了几口,悠然自得。

王宝应看看二老板抽烟抽得那样出神入化,也很陶醉:“蜜蜡烟嘴抽烟,就是另一个味儿 ,香,醇,绵软!”

二老板不置可否。

王宝应拿来三个翡翠表拴。那年头还兴戴怀表。讲究的是银链子、翡翠表拴。表拴别在钮扣孔里。他把表拴取出来,让在保全堂店堂里聊天的闲人赏眼:“看看,多地道的东西,翠色碧绿,地子透明,这是‘水碧’。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弄到。不贵,两块钱就卖,——一根。”

十几个脑袋向翡翠表拴围过来。

一个外号“大高眼”的玩家掏出放大镜,把三个表拴挨个看了,说:“东西是好东西。”

开陆陈行的潘小开说:"就是太贵,便宜一点,我要。"

“贵?好说!”

经过讨价还价,一块八一根成交。

“您是只要一个,还是三个都要?”

“都要!——送人。”

“我给您包上。”

王宝应抽出一张棉纸,要包上表拴。

“先莫忙包,我再看看。”

潘小开拈起一个表拴:

“靠得住?”

“靠得住!”

“不会假?”

“假?您是怕不是玉的,是人造的,松香、赛璐珞、‘化学’的。笑话?我王宝应在高邮做生意不是一天了,什么时候卖过假货?是真是假,一试便知。玉不怕火,‘化学’的见火就着。当面试给你看!”

王宝应左手两个指头捏住一个表拴,右手划了一根火柴,火苗一近表拴——

呼,着了。

(本文有删节)

《卖眼镜的宝应人》阅读题目:

10. 联系全文,概括王宝应的形象特点。

11. 本文中多次叙述王宝应“白话”珍宝、美食,有何作用?

12. 汪曾祺小说往往描绘优美和谐社会风貌,具有平淡质朴之美,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点的?

13.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7-29 11:38
优质解答

《卖眼镜的宝应人》阅读答案:

10. ①平凡渺小;②勤劳节俭;③能说会道(见多识广);④自尊(诚实)。

11. ①有利于刻画王宝应能说会道、会做生意的特点;②从侧面展现了和谐美好的乡土人情,人们倾心于王宝应编造的奇闲趣事,忽和谅解他的瞎编乱造;③为后面王宝应善于推销自己的货物做好铺垫;④多次叙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⑤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2. 可从语言(简洁朴实)、人物(简单善良)、情节(平凡生活)、主题(无强烈道德评判)等角度回答。

13. (1)使小说平添一份幽默,也道出了难以言说的辛酸和无奈。

(2)全无悲剧情节的煽情,不作渲染和发挥,使主题的表达更具模糊性。

(3)这样的悲剧式留白使小说余韵不绝,使读者对王宝应的人物命运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卖眼镜的宝应人》阅读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这是一道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题目,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有以下步骤:(1)、分析小说形象,可以先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是贬。(2)、可以画出文中关于人物正面描写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4)、选择恰当的语句分条表述出来。本题要求“概括王宝应的形象特点”,从文本中筛选概括。“大家不知道怎么称呼他才合适”,“叫他“王先生”高抬了他”,“叫他老王,又似有点小瞧了他”,可见他身份卑微,平凡渺小。他走着卖眼镜,“他说他每天走的路不下三四十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生的劳碌命!’”,“有时他也在店堂里用饭:两个插酥芝麻烧饼”,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他勤劳节俭的性格。“他 ……见多识广,大家也愿意听他‘白话’”,谈论稀世珍宝和各地吃食,可知他能说会道、见多识广。通过他卖烟嘴、翡翠表栓做实验可见他做生意比较诚实,别人对他有怀疑时,他当面验证,表现他自尊。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入手,找到阅读范围,结合一些术语,分点作答。文本刻画王宝应“白话”珍宝、美食,是正面表现他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他的白话 ……目的是招人,好推销他的货”,会做生意。“大家也愿意听他‘白话’,听他白话的人大都半信半疑,以为是道听途说”,“高邮人非常愿意夏家有一朵云——这多美呀,没有人说王宝应是瞎说”,这些从侧面展现了和谐美好的乡土人情,当地人们对于王宝应说的奇闻趣事很感兴趣,却忽和谅解他的瞎编乱造。为下文做铺垫,“他的白话 ……目的是招人,好推销他的货”,可见他是为了做生意。文本中多次比较详细的描写他的“白话”,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情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领读者往下阅读,了解他具体“白话”的内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从语言、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回答。本题分析鉴赏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从哪些方面体现,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共同形成的。其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本文开头很简洁地介绍王宝应名字的由来,人物的语言不多,都自然平常;“头柜”、“二柜”、“相公”,这些具有时代性和地方色彩的词语,使文章有地方风味 。其作品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都实实在在,简单善良。本文中的王宝应,平凡勤劳 ,能“白话”,他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简单诚实人物 。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本文情节平淡,没有波澜,叙写了王宝应卖眼镜和杂物,展现了当时当地的人们的平凡生活。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无强烈的道德评判。本文虽然在结尾写道“王宝应左手两个指头捏住一个表拴,右手划了一根火柴,火苗一近表拴——呼,着了”,但是也没有明确的倾向性,批判王宝应卖的是假货,使主题有模糊性。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从亲情节结构、人物、主题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入手,归纳整合分条作答。小说结尾“呼,着了”,这有些讽刺,给小说平添了一份幽默,但给人更多的感觉却是是王宝应的辛酸无奈,在有人怀疑时,他当场验证,肯定是自己有把握,但结果却与他所想相反,说明他可能是被别人骗了。小说结尾在表达作者的情感上全无悲剧式的煽情,不作渲染和发挥,在主题的表达上更具模糊性,没有明确的倾向性,批判王宝应卖的是假货。小说结尾戛然而止,作了艺术留白,余韵不绝,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查看答案
可圈可点用户
2021-07-29 16:38
相关题库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查看答案

限时优惠:
000000
热门

单次付费有效 3.99

用于查看答案,单次有效 19.99元

微信扫码支付

包月VIP 9.99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无限次 49.99元

登录后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